佛遗教经浅释
“是故”:因为这个。所以“汝等当勤精进”:你们应该勤力不懈怠地向前勇猛精进。在普贤菩萨的警众偈中说: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 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然, 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这一天过去了,我们的生命就少一点。“如少水鱼”,就好像鱼在水里,鱼靠着水才能生存,如果没有水,或是水一天比一天少了,“斯有何乐”,你想一想,这有什么快乐呢?我们人的生命就如少水鱼似的,斯有何乐?因为这个,所以才说“大众”,大众就是各位。你们各位“当勤精进”,应当勇猛精进向前去修行。要好像是什么那样的着急呢?“如救头然”,就好像是你的头,要被人给割去,人家快要用刀子把你的头给割去了。这个时候,你要想尽方法,来保护自己这个头。你不会说:“我随便啦!没关系!教他来把我的头给割去算了,我可以结束我的生命!”不会的,怎么样你也舍不得,怎么样也要保护这个头,除非你证果,真正开悟,那么就不会保护这个头了。
好像二祖神光,政府把他抓去,因为有人告他,说他是个妖怪,应该把他杀了。他们就问他:“你是什么?你是不是妖怪?他们都说你是个妖怪,你到底是不是妖怪?”二祖神光说:“我是个妖怪!”他们说:“既然你是个妖怪,我们就把你给杀了。”“要杀就杀吧,没关系!”就教人杀他。政府也要看看他是真的想被杀呢?还是假的想被杀?是不是真的不怕死?于是乎,真的就把他的头给割下来。
杀了之后,又怎么样呢?在他的脖子上不流血,没有血流出来,那么流出来的是什么呢?流出像牛奶似的白浆。为什么他能这样子呢?他流出白浆,就因为他全身都已经变成纯阳,一点阴气也没有,一点脾气也没有,一点什么“渣滓”都没有了,乾干净净,身体变化成白浆,那时候政府才知道杀错人了。因为这是证果的圣人才能这样子的,所以他不怕死。那么我们不是证果的圣人呢,你一定要想法子保护这个头,这是“如救头然”的一个讲法。
还有另外一种讲法,比喻就好像头上着火了似的,“然”可以说好像是着火那样子。头上要是着火了,你说是不是要想法子来救他呢?所以当人们受戒的时候,头上用火来烧,就是教你记得,要赶快想法子保护你这个头,这也是一个讲法。“如救头然”,就是好像头上着火,你必须要想法子赶快把它灭熄了。
“但念无常”,常常想着无常鬼,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就会来了。这个无常鬼,戴着高高的帽子,手里拿着一个勾魂牌,到这儿来,不由分说,不管你怎么向他解释,他也要你跟着他走,他说阎罗王请你去吃斋,你要赶快去,你若是不去,那我就同你不客气。为什么他要戴着高帽子来呢?他知道人人都欢喜戴高帽子,知道对于人们,你若是称赞他几句:“你真好啊!你是世界第一啦!或者你是一个老修行,啊!最有修行的人。或者你是一个最有学问的人,或者你已经得到十个博士,八个学士,或者你又是什么学者。”啊,这一套的高帽子给他们戴上,说你是世界上最有名的人、大人物,这么样赞叹。
因为人人都欢喜被赞叹,所以无常鬼见着人,他就自己戴着高帽子;戴着高帽子,知道你不怕他了,所以他就带着你去见阎罗王。因此“但念无常,慎勿放逸”,你若知道这个世间的一切一切都是无常的,不要懒惰啦!不要那么疲倦啦!你一疲倦不要紧,那个阎罗王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要请你去喝酒,请你去吃肉,到那个地方吃那种肉,大概也不太舒服,喝那种酒,想必也没有味道,可是那个时候你才后悔,就已经晚了,阎罗王给你下了请帖,你再想不去,也不行。这一点切记,不要懒惰,不要放逸,因此就要“当勤精进”。
“譬如小水”:你要精进,譬如什么呢?虽然你不太精进,但是你天天修行,天天用功,也会有成就。就好像那个小的水,“长流则能穿石”:它若是常常地流,就能把石头都磨得薄了,磨得小了。穿石,就是把石头都磨得小一点,不是说在石头的中间穿出一个窟窿,不是那样的。在那个地方有石头挡着它,常常有小水流着,把石头也磨得小了,磨得没有那么大了,所以才能穿石。这也就是说,虽然你不是很勇猛精进,但是你若是能继续不断,朝于斯,夕于斯,白天这样子,晚间也是这样子,昼夜六时不间断的来修行,就能穿石。
这个石头也就是业障,你的业障能够消了,那么你的善根就能增长。修行就怕站(停下来),你若能天天修行,就会有成就;你若是一天不修行,那么就拉得很远了。所以说“站一站就二里半”,虽你开汽车开得不快,但是你不停止,那么它一样也可以走得很远。你要是一停下来,人家另外一辆汽车就跑过去,会跑二里半,跑过去了,所以“站一站就二里半”。那么你修道也是这样的,你天天修行,不间断地修行,时间久了就会成功的。你若是一股一股的修行──一股劲儿的修行,一股劲儿又不修行了,这样就不会成就的。
所谓: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心如平原走马,易放难收。
我们学佛法就像是在逆水中,不是顺水。逆水行舟,你若是不往前进,就是退步,它因为是逆水,所以就向后退了。“心如平原走马”,这个心就像是在一个旷野地方中的野马似的,也没有一个龙头,也没有一条缰绳,“易放难收”,当你把它放开的时候是很容易,但是你若想把它给抓回来,那就不容易了,所以我们修道的人,一定不可以疲倦,一定要精进。
“若行者之心”:要这个修行人的心,“数数懈废”:这个数数要读ㄕㄨㄛˋㄕㄨㄛˋ。数数就是很多次,很多次的。“数数”,这是出自《论语》,《论语》上说:“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事君数”,你若是对皇帝,长长气气的,总是在皇帝面前来磨豆腐,总在皇帝面前说话啰啰嗦嗦的,那么这个皇帝一定会惩罚你,这是污辱。事君数,数就是很多次,你或者说得太多了,“斯辱矣”,他一定会污辱你,或者是皇帝骂你,甚至于杀你,你得到污辱了。
“朋友数”,交朋友,你若是也这么样啰啰嗦嗦的,总是在他面前说了一次又一次,这叫磨豆腐。这个样子,他一定会疏远你的。所以在经典上,这两个字在一起要读数数ㄕㄨㄛˋㄕㄨㄛˋ。懈废,懈就是懈怠,废就是懒惰。听见没有?不可以懒惰的!你数数懈废,就是时时欢喜懒惰,欢喜什么事情都不做。
“譬如钻火”:这有个譬喻,譬喻什么呢?就好像古时燧人氏钻木取火似的,在木头里边钻个窟窿,把木头钻热了,那个木头自己就会出火。在燧人氏以前,我们人类谁也不知道吃熟的东西,都是茹毛饮血,抓着野生的动物,把它们的皮给剥开,就喝它们的血,这叫茹毛饮血,“穴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就是这样子的,不知道应该吃熟的东西。在燧人氏之后,大家才知道吃熟的东西,把食物给煮熟了,水也烧开了才喝,因为以前没有火,燧人氏钻木取火之后,才知道吃熟的东西。
现在譬如钻火,就好像在木头里边钻火一样的。“未热而息”:钻火是要等热了之后,它才会发出火来,你还没有等到热就不钻了,那怎么会有火呢?所以未热而息。“虽欲得火”:你不等到它热就停止了,就好像修行还没有成就,还没有证果,你就不修行了。那怎么能证得果位呢?又怎么会有智慧呢?所以“火难可得”:你若是钻火钻了一半,还没有等它热,你就停止了,那绝对得不到火的。“是名精进”:这个所说的,就是精进的意思。精进,就像钻火似的,必须要钻到它出火了,然后你才可以停止。那么修道也必须要证了果,然后你才可以达到无修无证的程度。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本来也没有问题,人却把它弄出很多的问题来。好像这一篇文章,我过去根本都不记得,把它给忘了。而现在他们又因为这个,写出了十几篇文章。因为我看它好像是很好玩似的,所以这一次到洛杉矶来,本来并不需要带来念给你们听,可是现在带来念给你们听听,教你们各位也知道这件很好玩的事情。本来没有什么事,那么现在又写文章,又读给大家听,弄出这么多的事情来,所以就叫天下本无事,我这个庸人自扰之。
在这儿各位要知道,学佛的人“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在种因的时候,种得不干净,到结果的时候,也就不清净。所以我们修行,必须时时刻刻都很小心的,不要做错因果的事情。因果不可错,修行不可停,修行是一天要比一天求进步,可是对因果是不可以错的。今天有位弟子讲的很有道理,她说:“我们佛教徒不应该自己常常互相毁谤,互相揭私,或者是宣扬其他人的短处。”这是对的,可是在我们佛教徒里边,我们也不应该不知道每一个人的所行所为有什么地方错了。我们可以研究这个错的地方,然后把它改善,所以这也是应该知道的。
好像越南那些难民,现在在海上漂流,随时都有死亡的危险。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在往昔,他们尽去断人家的生命,他们曾经令旁人受这种颠沛流离的痛苦,所以在这一生,他们也要受这种苦。我们虽然没有受这种苦,但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同情的心,想法子救济这一些人,使令他们离险入夷,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应该要这样做的。如果能把他们这种痛苦解除了,那么将来大家也就不会有这种的痛苦了。所以在因地的时候,必须要小心。
我现在再举出一个例子,你们看看那个伊朗的国王,以前他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一个国王,他在每一个国家都买了房子,买了地。他买的房子是最漂亮的房子,买的地也是最值钱的地,可是现在他政权被人给推翻了,他自己既没有房子住,也没有那一个国家欢迎他去,到处流离失所,甚至于随时都有人要刺杀他,他一定是时时都恐怖,时时都在颠倒梦想中。在这种的生活里头,你说他有那么多的钱又有什么用?连一个平安的地方都没有,这是一个例子。
为什么他这样子呢?就因为他在因地修行的时候,专门骗人,专门把人的钱都化缘化到他自己的手里去。那么化到他的手里,他也不做公益的事情,譬如你化了缘去造庙,去修个大庙,或是造宝塔,可是他什么也不造,就是造他自己的王朝,扩张自己的势力。做了国王之后,把来路不明的钱做为自己的,结果也都失掉了,都没有了,这是因果。因为在因地,他种错了因,所以到果地,他还是免不了受这种颠沛流离的苦。
我为什么要说这个?这就是希望我们佛教徒自己明白这种因果循环的道理,不要错因果,不要弄得将来钻到牛角里头去,无路可通。所以我们大家注意,切记切记,在修道的时候不要错因果,不要随随便便就恼害其他的人,伤害其他的人,这是不可以的。
C5.不忘念功德
汝等比丘。求善知识。求善护助。无如不忘念。若有不忘念者。诸烦恼贼则不能入。是故汝等。常当摄念在心。若失念者。则失诸功德。若念力坚强。虽入五欲贼中。不为所害。譬如着铠入阵。则无所畏。是名不忘念。
第五是不忘念的功德。不忘念也就是不失念。不失什么念?不失正念──不失念佛的念,不失念法的念,不失念僧的念,不失念善知识的念,不失念良师善友的念。不失正念,而没有邪念。不失正念,心里就常清净;不存邪念,心里就没有染污。心里常清净,就是菩提心;心里没有染污,就是没有烦恼心。所以不失正念,就有无量的功德;你若失去了正念,就造了无边的罪业。
所以佛说“汝等比丘”:这个“比丘”,还是一样包括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沙弥、沙弥尼,和式叉摩那尼,这七众弟子都包括在内了。若“求善知识”:你们各处求访善知识。什么叫善知识呢?善知识就是正知正见,帮助你发菩提心,不令你退失菩提心,而且能开导你发菩提心。所以又要“求善护助”:求这个善知识,来护持自己修行,发菩提心。你假如想要这样子,“无如不忘念”:你若想发菩提心,你就要念兹在兹,念念不忘,念念能发菩提心。
“若有不忘念者”:假设有这样的人,能不忘失菩提心,“诸烦恼贼”:这诸烦恼贼就是贪瞋痴这三毒,这三毒都是烦恼。你有贪心,贪不到就生烦恼;你有瞋心,也是烦恼;有愚痴心,又是烦恼,所以这贪瞋痴都是无边的烦恼。“则不能入”:你若是常常有这一个菩提正念的心,什么烦恼也都没有了。所谓“息灭贪瞋痴,勤修戒定慧”,所以这一切的烦恼也都不能扰乱你了。
“是故汝等”:因为这个,所以你们各位佛的弟子。“常当摄念在心”:这个摄念,就是把妄想摄得不生,正念现前,什么时候也不会令自己心里打妄想,不管什么时候,都是在那儿发大菩提心。摄念,一念不生;摄念,把所有的念都归一了。“心止念绝真富贵,私欲断尽真福田”,这种境界就是摄念,摄持这个念。
摄念也就是《孟子》上说:“操之则存。”就是摄(操)着,也就是管着自己的念头,也就是控制着自己的念,自己能做得主,不被痴心妄想所摇动。常常能回光返照,能反求诸己,能克己复礼,这都叫摄念的功夫。能把自己的私欲克除去,回归到天然的真理上,这就是克己复礼。摄念也就是像“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克己复礼就是“仁”,这个“仁”也就是摄念,你能摄念,就是在“仁”上了;你若是不能摄念,就离开“仁”了。
那么颜渊又问:“什么叫克己复礼?”孔子就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你看看这是不是摄念呢?非礼勿视,不合乎礼的,也就是不合乎法的这种境界你不要看。英文讲:You look too much. 看看东,望望西,看看上边,又看看下边。这个眼睛一点也不老实,睁得比牛眼睛还大,各处去管闲事,这都叫没有摄念。你看那个人,常常闭目养神,坐在那个地方,眼观鼻,鼻观口,口问心,这就叫摄念。不东张西望的,南看北看的,这都叫摄念。所以“非礼勿视”,不合乎法的,不合乎礼的,都不要看它,不去看它,也不想看它,这就叫摄念。
“非礼勿听”,不但不合乎礼的事物不看,就是不合乎礼的声音也不听。你听那一些个流行曲,把你听得心里都乱七八糟的,妄想纷飞,那就叫不摄念了,所以要“非礼勿听”。“非礼勿言”,不合乎礼节的,不合乎礼法的话不说,这都叫摄心。“非礼勿动”,不合乎礼的事情你不要去做。勿动,不是摇动,就是不要去做,不能去做,这就叫克己复礼。克己复礼也就是摄心。所以名词不同,意义是一样的。
那么摄心就是摄持其心,总管着自己的心,坐有坐的样子,站有站的样子,行路有行路的样子,睡觉有睡觉的样子,行住坐卧,这叫四大威仪。四大威仪都是要回光返照,不要向外驰求,这就是摄念。心令这个念常常“操之则存”,在心要操之,就是管着它,操守着它。“舍之则亡”,如果你不摄持它,不管它,它又跑了,这个菩提心就没有了,亡就是没有菩提心了。
“若失念者”:假设你没有正念,“则失诸功德”:就把一切的功德都丢了。你若是能摄念,随时心里没有贪瞋痴,不犯杀盗淫了,这是摄念。能摄念,口也没有四恶,没有绮语、妄言、恶口、两舌了,这都是摄念。你若是不摄念,则失诸功德,一切的功德也就丢了,没有了。
“若念力坚强”:若是这个摄念的念力非常坚固,“虽入五欲贼中”:虽然就是走到财色名食睡这五欲里边去了,或者是色声香味触五欲里边。走到这里边也不要紧的,你若是念力坚强,这个念就是正念,正念坚强,虽然到这个五欲的境界里边,而五欲好像土匪似的,它尽抢你的珍宝。“不为所害”:它也害不了你,因为你有个正念,有个菩提心,不会被这些个境界所摇动,什么样的欲也引诱不了你,不为所害。“譬如着铠”:就好像将军或者军队,穿上铠甲,穿上盔甲了。“入阵则无所畏”:穿上了盔甲,顶盔冠甲,就是入到敌人的阵里头也不怕。为什么不怕呢?就因为自己有了保障。因为你能摄念,摄念就不会为外边的境界所摇动,这叫有如穿上铠甲一样的,所以则无所畏。“是名不忘念”,这就是不忘失你那个正念的功德。
C6.禅定功德
汝等比丘。若摄心者。心则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间生灭法相。是故汝等。常当精勤修习诸定。若得定者。心则不散。譬如惜水之家。善治堤塘。行者亦尔。为智慧水故。善修禅定令不漏失。是名为定。
“禅定”,定就是三昧,现在讲禅那三昧的功德。禅那──思惟修,又叫静虑。思惟修有四禅,四禅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但没有五禅。另外,四空处就是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这四禅、四空合起来,就叫八定,所以诸禅定就是包括这四禅八定,这八定都有它的功德,所以叫做禅定的功德。
禅定就是摄心,摄心也就是思惟修,也就是静虑。你摄心就是制心,制你这个心,所以说制之一处,无事不办。而这个“制之一处,无事不办”,就是在禅定里头,也就是禅定的境界。制之一处,是专一其心,心念归一。心念专一,在这个时候,一念也没有了,就是
内观其心,心无其心;
外观其形,形无其形;
远观其物,物无其物。
三者你都明白了,就知道有个空理,你若是再能明白实际上连这个空理都没有了,空也无所空,能空、所空都没有了,能所双亡,在这个时候,能空和所空都没有了,就是一种湛然寂静的境界。若连这个湛然寂静的境界也不生,这时候一念也都没有了,你说你的欲念从什么地方产生呢?找不着这个欲念了。什么叫五欲?什么叫六欲?都不知道了。这时候也就是禅定,也就是真正的摄心了,那么自然就会生出无量的自在功德,无量的神通妙用,一切一切都是不可思议的。
所以佛说,“汝等比丘”:还是跟前边一样的。“若摄心者”:你若是能摄持其心,“心则在定”:这个心就是在定中。“心在定故”:因为你心在定的缘故,就有一种智慧。有这种智慧,就“能知世间生灭法相”:世间的生灭法相就是成、住、坏、空,这世间是怎么样成的?怎么样住?怎么样坏?怎么样空?法相就知道了。
在我们这个世界上,一增一减为一个小劫。“增”是由人寿的十岁开始,每一百年增加一岁,譬如人的寿命十岁,再过一百年就是十一岁了,再又过了一百年那就是十二岁。那么身量高度,每一百年增加一寸,增到人寿八万四千岁,然后再减。“减”,也是每一百年,身量高度减去一寸,寿命减去一岁,再减到人的寿命十岁为止,这么一增一减,就叫一个“劫”。
一千个“劫”,叫一个“小劫”。二十个小劫,算一个中劫,四个中劫算一个大劫。在世界上,“成”有二十个小劫,“住”是二十个小劫,“坏”又是二十个小劫,“空”也有二十个小劫。那么二十个小劫算一个中劫,所以成、住、坏、空,四个中劫合起来,就叫一个大劫。世间生灭的这种法相,有定力的人就会都明白,都知道了。
“是故汝等”:因为这个,所以你们各位佛的弟子,“常当精勤”:时时刻刻都不应该懒惰,都应该精勤。精勤做什么呢?“修习诸定”:修习一切的三昧。“若得定者”:假设你得到定力,得到三昧了,“心则不散”:心里的智慧光明就不会散乱,不会消失,不会没有了。你有了正念,有了不妄念,就不失正念了。“譬如惜水之家”:就好像是爱惜水的这种人家似的,“善治堤塘”:他善于治理水坝和水塘。堤塘,他知道怎么样修理,令它不漏,令这些水不跑失了。“行者亦尔”:修行的人也就好像善治堤塘的这个人一样的,“为智慧水故”:为存留这个智慧之水,“善修禅定”:善于修禅定的堤坝。“令不漏失”:令真正的智慧、真正的法宝不丢、不漏,不失去了。“是名为定”:这就叫真正禅定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