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遗教经浅释
“汝等比丘,当知多欲之人”:你们各位众生,不要单说比丘,所有的众生啊!应该知道多欲之人,没有餍足,贪而无餍,贪求不已。有了一佰块钱,说我若有两佰元可不错;有了两佰,又想我若有两仟元也很好;到有了两仟元,又想有两万元;有两万元的时候,又想要有两佰万元,这无穷无尽的贪心,无底的深坑,总也不停止。“多求利故”:为什么他贪求呢?就因为他想得到利益,得到很多的好处,对自己有好处,利益自己。“苦恼亦多”:因为他贪得多,苦恼就跟着来了,求不得就有了苦恼,所以苦恼亦多。
“少欲之人”:若是没有贪欲的人,“无求无欲”:也没有所贪求,也没有所想要的,贪欲一点也没有了,“则无此患”:那么就没有这些苦恼了。各位来研究研究,一贪就有苦恼了。我说这个,你们不相信,每一个人自己想一想,你所求的东西,求不着了,又哭、又喊,又睡不着觉,又吃不下饭,又要自杀,又要自活的,又要自生自死的,搞颠颠倒倒一大堆,都跑出来了,这就因为你有所贪求,无求无欲,什么问题也没有了,一切的问题都解决。
“直尔少欲”:若只有少少的、一点点的欲,“尚宜修习”:若都没有欲,这个人他就想要修行,因他无所贪求,只想修道了。“何况少欲”:何况这个欲,你时时都要将它减少,不是就是那么一时,而是时时都要减少。“能生诸功德”:若要减少这个欲,能生诸功德。时时你都能少欲,一切的功德就都能生出来了。“少欲之人”:减少欲念的这个人,“则无谄曲”:就没有谄曲。要向人谄媚,向人说好话,又委曲婉转,怕得罪人,怕人不高兴,为什么要这样谄曲呢?“以求人意”:以讨人欢喜,令人心里听了很高兴。因为别人欢喜,那么自己就可以得到利益了。“亦复不为诸根所牵”:你若没有欲念了,眼就不被色尘所转,耳不被声尘所转,鼻不被香尘所转,舌不为味尘所转,身不为触尘所转,意不为法尘所转,不被牵动了。
“行少欲者”;你要是能修行少欲的行门,这样的人,“心则坦然”:心里总是坦荡荡的,很坦然的那么快乐。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的心里,什么时候都是很开朗的,面上也很有光辉的──所谓:
仁、义、礼、智, 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
“充实之谓美”,充实就是很圆满了,这个“美”就是很好。“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这个美人能再充实而有光辉,这就是个大人。“大而化之之谓圣”,大了又能变化,这就是圣人。“圣而不可知之谓神”,圣人也不知道这个人是如何,就是到那个妙不可言、不可思议的境界了。这个不可思议──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议的境界,就是神了。“无所忧畏”:因为他是个没有所贪求的人,就什么也不怕。怕什么?你把我这个头给割下来,我都不忧愁。为什么呢?无所求、无所贪了,活着和死没有什么关系,真是能看得破、放得下,就得到自在了。无所忧畏,这就自在。
“触事有余”:无论遇到什么事,都是很达观的。“常无不足”:那么很达观了,就觉得什么都圆满,无欠无余,也常无不足,什么也不觉得不足了。因为这个,我想起我对你们说的那几句话,你们应该记得。说的是什么呢?我说,
富人不占便宜,占便宜是穷人。 善人不怨人,怨人是恶人。 贤人不生气,生气的人是愚人。
富人就不占便宜,占便宜的人呢?就是穷人。他再有钱,想占便宜,这都是穷人。因为他觉得不满足,不满足还有所贪心。你若真是富贵。就无所求了,所以富人不占便宜,占便宜是穷人。“善人不怨人,怨人是恶人”,善人就不怨人,真是做善的人,谁也不怨。甚至于自己吃多大的亏,也不怨人。你尽怨人呢?那就是恶人之类。这个也说人家不对,那个也说人家不对,自己什么都对,但是回头看看,自己什么都不对。所以啊,善人不怨人,怨人是恶人。
贤人呢?就不生气,有智慧的贤人就不生气,生气的人就是愚人。好生气,那是没有真正智慧。贵人,出贵的人呢?不骂人,什么时候也不骂人,贵人化以慈,他不骂人。骂人就是贱人,尽好骂人的人就是贱人。所以你们各位对这一点要注意,也不要贪求什么物质,也不要贪求财产。所以“有少欲者”:若是有修行少欲法门这样的人,他具足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具足这三德了,“则有涅槃”:这就是涅槃,也就是得到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种常乐我净的涅槃境界。“是名少欲”:什么也无所求,什么也无所贪,到这个时候,就是真正的少欲了。
这个世界是怎么形成的?世界由成、住、坏、空──这四个大劫所成就的。成有二十个小劫,住有二十个小劫,坏有二十个小劫,空有二十个小劫。二十个小劫是一个中劫,四个中劫是一个大劫。可是我们人要研究研究,怎么会有成?怎么会有住?怎么会有坏?怎么会有空?为什么有成、住、坏、空?这个成住坏空,也就是生老病死,也就是生住异灭。那么这个生老病死,生住异灭是怎么样有的?
我们要知道,都是由我们的妄想所造出来的。所以说“念动百事有,念止万事无”,这念一动就有山河大地、房廊屋舍;你若一念不生,什么都没有了。所以这个世界成、住、坏、空,乃至于人的生、老、病、死,生、住、异、灭,都是由妄想所造成的。大的来说,往那个世界;小的来说,往那一个国,这都是妄想所造成的。再往小的来说,这个家也是妄想造成的;再往更小的来说,我们这一个身心也都是由妄想造成的。
我们的妄想纷飞,有无穷无尽那么多的妄想,好像尘沙一样。在虚空里头,你看,那个微尘和那个沙,不知有多少,我们这个妄想也是那样的,不知有多少。所以我们有一个善的妄想,就是补助天地间正气的不足;有恶的妄想,就帮助这个世界的恶业一天比一天的增加。你有善的妄想,善业就增加。你的妄想若是普普通通的,不善不恶,那么就造出平平常常的世界。乃至于你们看,今天我们大家聚会在这一个佛堂里头,有的讲讲这个,有的说说那个,你讲你的道理,我讲我的道理,这都是妄想所现出来的。
我们今天的聚会,是由我们往昔所打的妄想而造成的。好像这些人,每一个人又有每一个人的妄想。我告诉你们,你们这些人来,是因为我在往昔打这么个妄想,将来我出家修行,成立一个佛堂,这佛堂里又有张三、又有李四。张三呢,是五尺三吋半,李四或者是五尺四吋高;又有多少个女孩子在那个地方学佛法,多少个男孩子在那个地方研究佛法,又有多少个出家人,多少个在家人,多少个居士,老年人有多少,年轻的有多少……这都是妄想所造成的,你在往昔打这么个妄想,现在就现出这么一个境界来,在这儿共同研究佛法。
谈到研究佛法,人是很奇怪的一种动物,很奇怪的一种怪物,你教他往好的学,他总是不相信,将信将疑的;你若教他往不好的学啊,那他很快就会了。你看,不要说旁的,就在这一个地方,每天的巴士到拉斯维加斯去,没有人教他怎么样去赌钱,但是到那个地方,他无师自通,扳了一扳,下了一大堆的钱,又一扳,结果一个也没有,就输了,这不需要人教他,他都会了。所以这就是妄想所造成的世界。
不论那一个人,都是在往昔打妄想,因此今生现出一个什么面貌来,现出一个什么样子来,这都是打妄想打成的。你生得很丑陋,也是在往昔尽打丑陋的妄想,你生得很美丽,就像那个女孩非常美丽,好像天仙似的,那也是在往昔尽打这个美丽的主意,譬如我去做人,现出一个最美丽的样子,我就可以竞选世界小姐,环球小姐。一选上环球小姐,周身都不舒服了,行也不自由,坐也不自由,卧也不自由,总是有一些个拘束,不自由。
在这个世界中,人互相来欺骗,环球小姐想要找一个漂亮的男孩子,找也找不着,就觉得苦恼的不得了。那么英俊的男孩子,又想要找个漂亮的女孩子,或者费了九牛二虎的力量、功夫、时间,也找不着,也是非常的苦恼。所以这个世界上都是妄想所造成的,才有这么多的苦。而且每一个人有他的苦闷,女孩子等一过十八、九岁,二十多岁以后,苦恼就来了,一天到晚不是哭,就是喊,麻烦就多了。这个问题来,那个问题也现出来了,所以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子。
最要紧的,各位都知道有一个伊朗王,这个伊朗王是世界最有钱的人。在每一个大的国家、小的国家,他都买一栋最漂亮的房子、别墅。那么钱也是最多,也做皇帝,可是现在人家把他的政权给推翻了。推翻了不要紧,虽然有这样多钱,但是到什么地方,什么地方也不欢迎他。有房子在那儿,也不能住;有钱在银行里存着,也拿不出来,你看这个苦不苦?到处流离失所,过着流亡的生活,那么多钱,一点用也没有了,派不上用场。不管到什么地方,人们都要刺杀他,伊朗又出了几十万钱要买回他的头。你们各位想一想,钱多了又有什么用呢?有财有势,有太多权力,一倒了,就什么权力也没有了,有钱也没有用了,不管存在那一个银行,人家也不给他,你说这可怜不可怜?既然这样子,你要那么多钱干什么?所以打这个不明白的妄想,就做一个糊涂人,醉生梦死,这是很可怜的。
C2、知足功德
汝等比丘。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稳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之所怜愍。是名知足。
第二,知足的功德。有知足就有功德,不知足就没有功德。你知足就常乐,不知足就常苦、常忧。知足的人,就好像颜回那样,
一箪食,一瓢饮,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这就是知足。这是说孔子的大弟子──颜回,他是一个知足的人,也就是一个达观的人。他吃饭没有饭碗,喝水也没有茶杯。吃饭用什么来吃呢?就用一个竹筒子。竹子有一节一节的,他把它割断了,留一个节,上边也把它割去,就用这竹筒子来装饭吃。为什么呢?就因为他没有钱买碗,买陶器,所以就用一截竹子来做饭碗,这叫做“一箪食”。这个箪,就是竹筒子。
“一瓢饮”,他喝水也没有一个茶杯,用什么来喝水呢?用一个瓢,就是葫芦瓢,拿葫芦瓢到有水的地方,取了一瓢水来喝。那么烧水更不用说了,也没有烧水的水壶,更没有冲茶的茶壶。为什么这样子?因为穷嘛!所以叫“一瓢饮”。
“在陋巷”,他住在很简陋的巷子里边,房子既不漂亮,门也没有,连一个茅蓬都不如。他在陋巷里头住,“人不堪其忧”,谁看见了,谁都替他忧愁,谁见到他,谁就说这个颜子穷得这样子,实在太可怜了,都替他忧愁。可是颜子呢?不改其乐。他虽然穷,但是他穷得快乐,他知足。所以才说知足常乐,能忍自安。他也不贪,也无所求,虽然穷啊,但是他也没有贪心,无所希求,没有一种攀缘心,说我想法子弄一点钱,买一个饭碗,买一个茶杯,买一双筷子。没有的,他不打这个妄想,所以说“回也不改其乐”,他是很快乐的。由这个就知道,颜回他是一个达人、知命的人。君子安贫,达人就知命。他知道他的命运就是如此,所以一点也不向外去攀缘。
那么其他方向的知足又怎么样呢?无论什么事情,你能退一步想,都会知足啦!退一步想,不要生一种贪而无餍的心。所以你若是知足,就有功德;你不知足,就会造出种种的过错来。学佛的人,也要学知足的这种法门。譬如我们吃的虽然不好,但是都能吃饱了。你应该想一想,越南那些逃出来的难民啊,在水上、在船上,朝不保夕,早晨不知道到了晚间会死了没有,不要说吃饱饭,连生命都没有保险。生命都没有保险,那岂不是太苦?我们若是这样想一想,即使我们吃的不很好,但是都没有那些危险啊!你这么样一想,就知足了。所以你和那些难民一比,就知足了。难民还是最危险的,再比一比那些穷困的国家,也是很多人没有饭吃,甚至于饿死很多人,而我们现在还没有饿死,这就应该知足。
又如世界上有很多人没有衣服穿,而我们现在还有衣服穿,这就知足了,知足就会常乐。还有世界上有很多人都没有房子住,而我们现在还有房子住,有饭吃,有衣服穿,这也应该知足了。如果再找一点工作,那更饿不死,所以这都是知足。你一切一切若是知足,就会常乐;你若不知足呢?就会常苦。因此你能知足,就不会有贪心;不会有贪心,就是功德。所以你立功立德,到什么地方去立呢?只要你知足,没有贪心,这就是功德了。
“汝等比丘”:所有的大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等等。“若欲脱诸苦恼”:你们各位,假如想要离开种种苦恼,离苦得乐的话,就应该“当观知足”:应该常常观察,研究这个知足的方法,不要不知足。你若想知足,就要没有贪心。“知足之法”:什么叫知足的法呢?“即是富乐安稳之处”:知足常乐,所以有如富人,他不贪,没有忧愁,这就是安稳之处,安稳之处就是知足。不要有贪而无餍的心,要时时刻刻都能回光返照,能少欲知足。前边那个“少欲”,就是没有那么多的贪心,现在要知足了。知足就不要尽向外驰求。
“知足之人”:知足的人,“虽卧地上”:虽然他没有房子住,也没有床睡觉,他只能躺在地上睡觉,也就是在街边上睡觉。虽卧地上,虽然他是睡在地上,“犹为安乐”:他也觉得安乐,也觉得是很好的。“不知足者”:不知足的人啊,“虽处天堂”:虽然他在天堂上住着。天堂就是譬如富有之家,有高广大床,一切都非常舒服。但是睡弹簧床,还觉得不圆满,又想尽方法怎么样能睡得舒服。“亦不称意”:就是睡得再好的地方,也觉得不满意。称意就是满意。为什么不满意呢?就是不知足嘛!不知足,对什么环境也都觉得不满现实,不称意。“不知足者”:不知足的这个人啊!“虽富而贫”:虽然他再富有,但是也如一个贫人。因为他总有一种贪心,贪而无餍,这就是贫嘛!
“知足之人,虽贫而富”:知足的人虽然他是贫,但是他也比富有的人还快乐。知足者贫亦乐,虽然贫穷,他也乐。不知足者呢?富亦忧。即使富贵,他也忧愁。所以修行的人都叫“贫道”,贫道!贫僧!贫僧!没有说我是富道!富道!富僧!富僧的。所谓
穷释子,口称贫,实是身贫道不贫。
贫则身常披缕褐,道则心藏无价珍。
“穷释子,口称贫”,出家人说自己是贫僧,这是口称贫,“实是身贫道不贫”,可是他身虽然是贫,但他有道,这有道也就是知足的道。“贫则身常披缕褐”身上穿的衣服是坏色衣,人家都不愿意穿的这种衣服,他穿。“道则心藏无价珍”,可是他有道,则身藏无价珍,有道也就是身上有无价宝,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所以这就知足了。因此他虽然贫,也就是富贵。
“不知足者”:不知足的人啊,“常为五欲所牵”:常常为财、色、名、食、睡这五欲所牵制,为色、声、香、味、触这五欲所牵绊。“为知足者之所怜愍”:知足的人常常怜愍这一类的人。“是名知足”:因为他能怜愍其他人的痛苦,所以他自己本人就常常知足了。
我们要常随佛学,常随佛学就是念佛也精进,拜佛也精进,诵经也精进,礼忏也精进。这所谓的精进,就是要很虔诚地随喜一切的佛事,不要懈怠。在佛诞的日子,或是菩萨诞的日子,或者是定期,譬如今天是十五,大家聚会在一起来拜忏修行。对这一点,各位就要多辛苦一点。早一点到佛堂来,随喜拜忏,随喜念佛,随喜用功修行。不是说等到人家都拜完了忏,才到这儿来,这样子就表示不出来自己的虔诚。好像有一个人他要做生日,人人都应早一点去参加恭贺的典礼。你若是等到人家都贺完了才去,那就不好意思了。所以学佛的人在每逢佛菩萨的圣诞,必须要早一点来参加拜佛的仪式,这才是对的。
还有,到庙上来不论有没有佛事,或者有没有讲经的时候,都不可嘻嘻哈哈地笑个不停,或者小孩子和小孩子在那儿打打骂骂、蹦蹦跳跳的,这是不应该的。尤其年龄大的人更不应该带着一些青年人在那儿嘻嘻哈哈的,这对道场来说,既不庄严,又不恭敬。还有在道场里边,更不应该在那儿抽香烟啊!或者拿出什么好吃的东西,在那儿吃一吃,这都是不合乎佛法的。我看见这种情形有很久了,我也没有说,希望说了之后,无论大人、小孩子,都不要那么放逸。你嘻嘻哈哈、蹦蹦跳跳的,这都叫不守规矩,没有礼貌,对佛是不恭敬的。
在庙上讲话,应讲一点佛法的事情,不要尽讲张家长,李家短,是是非非的,又什么三只蛤蟆六只眼的,不要尽讲这些。尽讲这个,就是越讲越堕落,越堕落,越不容易学习佛法。为什么你诵咒总也记不住?就因为你太散乱了。所以啊,散乱无章的,把你的智慧都遮盖住,记忆力也都给搬跑了,因此诵经也不能背诵,持咒也不能背诵。在这个佛堂里边跟着旁人来混,旁人拜我也拜,旁人念佛我也念佛,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问了也不知道。这样子的话,你就是混了一辈子也不会有所成就的,因为这个,所以希望各位注意这一点。
C3.远离功德
汝等比丘。欲求寂静无为安乐。当离愦闹。独处闲居。静处之人。帝释诸天。所共敬重。是故当舍己众他众。空闲独处。思灭苦本。若乐众者。则受众恼。譬如大树。众鸟集之。则有枯折之患。世间缚着。没于众苦。譬如老象溺泥。不能自出。是名远离。
第三是远离的功德。远离闹市,也是远离;远离财、色,也是远离;远离名、食、睡,也都叫远离。你能远离,就有功德;你若是不能远离呢?就有罪过。所以修道的人必须要修远离行,远离一切诸恶,亲近一切众善。远离诸恶,首先要离开恶知识;亲近众善,也就是亲近善知识。
所以佛就说,“汝等比丘”:说你们各位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欲求寂静”:要想求清净无为,寂灭真常的道。“无为安乐”:无为而无所不为的这种平安和快乐。“当离愦闹”:就应该离开世间法,修一切的出世法。愦闹,就是在城市里边,天天都不知道做什么,整天忙忙碌碌,什么也没有成就。“独处闲居”:离开愦闹,就要居住深山穹谷。独处,一个人在那儿住着;;闲居,在那儿用功修道。“静处之人”:修行静虑的人。“帝释诸天,所共敬重”:这一切的帝释和一切的诸天,都一齐的在那地方恭敬你。鬼神见到你都礼拜你,尊重你。
“是故当舍己众他众”:因为这个,所以要把自己一切的众业、众事、众缘都舍离了,也要把他众舍离。“空闲独处”:在野外空旷的地方,很清闲的独自在那儿居住。“思灭苦本”:想一想怎么样能把苦本──苦的根本灭了。“若乐众者”:假设乐于一切的事,一切的业。“则受众恼”:就会有众恼来逼迫,交煎自己。“譬如大树”:就好像一棵大树似的,这棵大树“众鸟集之”:很多的鸟都落在这棵大树上,“则有枯折之患”:鸟虽然是一种小的动物,但是如果多了,也就会把大树给压断,压乾了,令树有断折之患。
“世间缚着”:所有世间的迷惑,这种的执着啊,“没于众苦”:都好像陷溺在众苦里边。“譬如老象”:譬如很老的一只象。“溺泥”:它陷溺到泥沼里边了。“不能自出”:它想要出来,可是在泥里总也走不出来。“是名远离”:你若是知道这个,就不接近闹市那一些个境界、烦恼,一切一切都不接近,那么这就叫修远离的行门。
我们听经,不论听多少,你就是听一句,而能身体力行,那就没有白听。你若时时刻刻都听,可是听完了像耳边风似的,就吹过去了,过而不留,这对你一点益处也没有。我记得我在小的时候,听了一段经,回去时耳朵里头,还是听到法师在那儿讲经,我自己还是在那儿思惟经上的道理。听了一次,甚至于几天,这种境界也都不断,时时都听到这法师在那儿讲经,在那儿说法。就是没有法师讲经说法的时候,只要在那儿一静坐,也常听见虚空里头,有很多法师在那儿讲经说法。不但同时能听到几百个法师说法,而且都能记得很清楚,这就是在那一段平静的时候,有这种情形。为什么能这样子呢?这就是因为专心致志了,念兹在兹,就是要听讲经说法。所以我在那时候,只要听经可以不吃饭也不饿了,不睡觉也不觉得疲倦了,时时刻刻都在经上,这是我告诉你们关于我以前的境界。
我小的时候还欢喜看小说,尤其欢喜看武侠小说,《三国》、《列国》都欢喜看。七剑十三侠啦,七侠五义啊,这些小说我都看过。这小说只要看一遍,这些人在我面前就打啊!这个拿着刀,那个拿着剑,好像那个山西雁白骨眉毛,这个徐良拿着大番刀,把其他的刀一砍,就给砍断了,他这个刀能切金断玉。看完了这部小说,就像看电影似的,前边一幕一幕就都现了出来,就这样子。为什么能这样子呢?也就因为我这个心专一了。我看小说的时候,没有灯──没有电灯,也没有油灯,怎么办呢?那真是如囊萤,如映雪,拿着这本小说到外边,冲着雪上这么照着看。北方都有雪,就这么照着一行一行的看。或者是点上一枝香,用香头的火光一照,这是个什么字?这么一行一行的看。就是那么样,所以看完了之后,也都记得了,一看完,我就可以随便背出来给旁人听。
那么听经也是这样子,不是我听的时候才听,一离开就都忘了,要能念兹在兹,常常想些经上的道理,我是不是能这样行?我是不是能仿照这样去做?总要把它收摄到自己的身心上,看看能不能够实用,不是一听完就都忘了,也不是像老鞑子看戏,白搭工。老鞑子就是蒙古人,蒙古人到中国看中国的戏,说“哦!也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来了的小人,啊!那个小儿子来了,可是那个小人不大,这嗓子可不小。”小人也不大,很小的小人,但是喉咙是很大的,声音也很大。看了也不知道说些什么,这叫老鞑子看戏──白搭工。你们听经也是这样子,听完了也不知道是说个什么,看着师父坐在那个地方,声音很不小,我想睡觉也睡不着,但是说了什么,我不知道。
对于请法,很多人都不认识,所以我到新加坡去给他们说法时,也有人请法,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因此萧果照写文章的时候,就说这是古老的方法,古老的仪式。其实这并不是古老的仪式,这是在佛说法的时候,必须要有人请法,然后佛才说法。如果没有当机众,没有人请法,佛就不说法。可是在中国从来也没有注意这一点,法师讲经说法,也不需要有人请法,所以人人都不认识这种仪式,因此萧果照就说这是古老的仪式。但这并不是古老的,也不是新鲜的,这是在佛教里讲经说法应该有的过程。本来我也不会说法,但是愿意学得会说一点,所以在美国这个西方的国家弘扬佛法,当然也就要照着佛的制度来行持佛法。我相信你们很多人看见这个仪式已有很多次,但是也不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所以今天对你们各位说一说。
C4.不疲倦功德
汝等比丘。若勤精进。则事无难者。是故汝等当勤精进。譬如小水长流。则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数数懈废。譬如钻火。未热而息。虽欲得火。火难可得。是名精进。
这是《佛遗教经》正宗分的文章中,第四项不疲倦功德。这个“疲”就是觉得很累。“倦”呢?就是懒惰了。因为很累,所以就懒惰;因为懒惰,所以就不精进。精进,就是向前勇猛精进,疲倦就是“中道自画,半途而废”,走到一半自己就说:“我已经够了。”就要休息,要停止了。你若是精进,就不是这样子,也不休息,也不停止。你不疲倦,才有功德;你若是疲倦,就没有功德了。
所谓功德,就是修行有所成就。你有所成就,也就是满了你的愿,你的目的或是你期望什么,已经得到,得到这种的功德。古来的人修行,是昼夜六时常精进,不休息,所以才能有所成就,功德圆满。我们现在的修道人,多数都是“一日曝之,十日寒之”,好像晒东西,一天晒太阳,然后十天把它放在雪柜里冷冻着,这叫“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曝就是晒太阳。这么样,一个就是太过,一个又是不及。若是你修行一天,懒惰十天,这样就是疲倦了。那么若不疲倦,不疲倦就是不懒惰,不停止的来修行。如果今天拜了一千拜,明天呢?连一拜也不拜,后天呢?更是不拜了,接连十天,都没有拜佛。你一天拜了一千拜,十天一拜也不拜,这就叫“一日曝之,十日寒之。”
修行也要念兹在兹,有事无事常在行,不管有事情、没有事情,都要勇猛精进的修行。道是行出来的,你若是不行,就没有道;德是做的,你若是不做,就没有德;这功德是修的,你若是不修,也就没有功德了。所以我们学佛法的人,能知道一点就行一点,如果知道而不去行的话,那就是等于不知道。即知即行,没有停止的时候。
所以佛说,“汝等比丘”:你们大众,或者是比丘,或者是比丘尼,或者是沙弥,或者是沙弥尼,或者是优婆塞,或者是优婆夷,或者是式叉摩那尼,无论你们是那一类的修道人。“若勤精进”:假设你不懒惰,勇猛向前精进,身精进,心也精进,“则事无难者”:你若是能精进,那么什么事情也不困难了。所谓“铁杵磨成绣花针”,用一根铁杵磨成一根绣花针。“功到自然成”,你的功夫到了,自然就会成。所以才说则事无难者,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到的。又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你精进也就是因为有诚心,若是有诚心,就算金的石头都会变化,都会开了,所以则事无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