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遗教经浅释
常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早求自度。勿睡眠也。诸烦恼贼,常伺杀人。甚于怨家。安可睡眠。不自警寤。
“常念无常之火”:生死事大,人死时有个无常鬼来请你到阴间去。这无常鬼一来的时候,一点人情也不讲,一定要带着你去见阎罗王。无常之火也就是这种,像火似的。“烧诸世间”:它把世间所有的功德都给烧了。“早求自度”:所以我们修道的人、信佛的人,应该早一点想法子令自己离苦得乐,令自己了生脱死,这叫早求自度。“勿睡眠也”:不要尽贪睡眠,生死也不能了,无常就来了,那时候你想修行,也没时间修行。所以说你不要睡眠,你要求自度。
“诸烦恼贼”:所有烦恼的这种贼。如发脾气,发脾气就好像有贼来偷你的东西。“常伺杀人”:这种烦恼的贼,时时都在等着想要杀人。“甚于怨家”:他在这儿等着你,比什么怨家、债主、仇家都厉害。“安可睡眠”:怎么可以以为睡眠是那么好的一件事情,而贪图睡眠呢?“不自警寤”:你自己不警愓自己!为什么不早一点醒来,而还要在迷梦之中?
烦恼毒蛇睡在汝心。譬如黑蚖在汝室睡。当以持戒之钩。早摒除之。睡蛇既出。乃可安眠。不出而眠。是无惭人。惭耻之服。于诸庄严。最为第一。惭如铁钩。能制人非法。是故。常当惭耻。无得暂替。若离惭耻。则失诸功德。有愧之人。则有善法。若无愧者。与诸禽兽无相异也。
睡觉就好像毒蛇似的。你若是愿意修行,就不要睡那么多觉;多拜佛、多念经、多持咒,这是修行。睡觉是越睡越愚痴,越愚痴越想睡,总觉得睡不够,这个是修行的一大障碍,这叫业障,常想睡觉就是业障。
“烦恼毒蛇”:烦恼就是毒蛇,有如毒蛇。“睡在汝心”:这毒蛇,你心里总是离不开它,不想和它脱离关系,所以它就睡在你的心里。“譬如黑蚖”:好像一条黑的蚖蛇似的,那也是一种毒蛇。“在汝室睡”:在你家里睡着。“当以持戒之钩”:那么你有这么一条毒蛇在家里,怎么办呢?现在教你一个办法,就是你要持戒,持戒好像一个钩。“早摒除之”:快点把蛇搬出去,不要教它在家里睡觉。
“睡蛇既出”:这条毒蛇既然出去,“乃可安眠”:这时候你想好好睡一睡,也就没有什么关系了。那么这毒蛇是什么呢?就是业障。业障它教你来睡,当业障没有了,你才可以好好地睡一睡。“不出而眠”:你若是业障不消,尽想睡觉,“是无惭人”:是无惭无愧,不知道改悔的一个人。
“惭耻之服”:惭愧是自己觉得羞耻。惭耻之服,好像穿上一件衣服一样。“于诸庄严,最为第一”:当你把业障消了,烦恼没有,这个就是庄严法相。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由惭耻的衣服来庄严的,最为第一。“惭如铁钩,能制人非法”:惭就好像铁钩似的,它能管着人,令人不要做非法的事。不是管着人教人去做非法的事,它能管着人家不做非法的事情。
“是故,常当惭耻”:因为这个,所以时时刻刻应该生大惭愧心,生大羞耻心。“无得暂替”:一时一刻也不可以废止的,不可以没有惭耻的心。“若离惭耻”:你若是离开惭耻,无惭无愧的话,“则失诸功德”:就把所有的功德都失掉了。星星之火烧去功德之林。“有愧之人”:有惭愧的人,“则有善法”:就有善法可修。“若无愧者”:你若是没有惭愧,像这一类的人。“与诸禽兽无相异也”:和一般的畜生、飞禽、走兽没有两样,因为飞禽、走兽不知道惭愧。我们人所以和禽兽不同,就因为有惭有愧,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不对,对的就去做,不对的就改了它。这是对治懈怠睡眠的初步方法,也就是对治睡眠烦恼的方法。
C3.对治灭烦恼法要 (分三)
D1.瞋恚烦恼障对治 D2.贡高烦恼障对治 D3.谄曲烦恼障对治
今D1
汝等比丘。若有人来。节节支解。当自摄心。无令瞋恨。亦当护口。勿出恶言。若纵恚心。则自妨道。失功德利。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
瞋,是瞋恨。恚就是生怒气、发脾气。这都是烦恼障道的因缘,所以必须要有对治的方法。对治瞋恚的方法是什么呢?就是要用“忍辱”。以忍辱度瞋恚,你若是不能忍辱,就是瞋恚;你若是能忍辱,瞋恚就没有了。这是对治瞋恚的烦恼障,用忍辱来治它。
佛说,“汝等比丘”:你们这些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若有人来”:假使有这样一个人来,来到这儿干什么呢?“节节支解”:他想要把你四肢都给断了,令你节节支解。释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时候,做忍辱仙人,歌利王来割截他的身体,就是把他手脚节节支解,忍辱仙人还是不瞋恨。但歌利王不相信,忍辱仙人说:“我若是没有瞋恨心,我的手还会再重新长出来,恢复如故。”说完这话,果然这手也不需要请接骨的医生,也不需要像现在的医生用针把它缝上,什么也都不需要,这手又都完好如初,又都长好了。于是乎,歌利王心服口服,佩服这位忍辱仙人是真正行忍辱。
由于这个缘故,忍辱仙人又发愿说:“你虽然割截我的四肢,对我这么不好,但若是我成佛的时候,我就要先度你开悟,先得道。”所以在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后,先到鹿野苑去度五比丘。五比丘头一个就是憍陈如,这憍陈如尊者在往昔就是歌利王,他割截过释迦牟尼佛的身体。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道的时候,为什么能够忍辱而不生瞋恨心?就因为他没有我执了。没有我的执着,所以他被割截身体时,就有如割截虚空一样。他与虚空法界同体,因此割而未割,别人割截他的身体就像没有割一样,也好像是割到虚空里一样,因为这种关系,所以他不生瞋恨。不生瞋恨的时候,就是“当自摄心”:那时候他能将他这个心摄持住,不动念,有一种如如不动的定力,了了常明的智慧,这就是当自摄心。“无令瞋恨”:他不令心里生出瞋恨来。“亦当护口”:不单要摄心,而且要护口,护持口业,不犯绮语、妄言、恶口、两舌这种的罪业。“勿出恶言”:因为他护持自己的口业,所以也就不出恶言,不会用恶劣的言词来骂詈这个割截他的人。
“若纵恚心”:假使你不摄心,放纵你这个瞋恚的心,“则自妨道”:这样就对修道有所妨碍了。退“失功德利”:把你所做的功德都退失去了,所谓“千日打柴一火焚”,你做了一千天的功德,但发一次脾气,就把这些功德都烧没有了。所谓“星星之火,烧去功德之林”,因为这个,所以不可以发脾气。“忍之为德,持戒苦行”:能有忍辱这种的德行,这种的功德,比起持戒的苦行功德“所不能及”:你能忍辱,能持戒、修苦行,这种的功德,没有什么功德可以能比得了的。“能行忍者”:你能修行这个“忍”,忍人所不能忍,让人所不能让,吃人所不能吃,受人所不能受,行人所不能行,做人所不能做,你能这样子,这才是一个真正的修行人。“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这样才是一个真正的大英雄、大豪杰、大圣人、大贤人,一个伟大的大丈夫。
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所以者何。瞋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当知瞋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瞋恚。白衣受欲非行道人。无法自制。瞋犹可恕。出家行道无欲之人。而怀瞋恚。甚不可也。譬如清冷云中。霹雳起火。非所应也。
“若其不能欢喜忍受”:假设这个修行人,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人家骂你,或者打你,这种恶骂之毒。“如饮甘露”:骂你,应该当作在听唱歌的;打你,自己应该想这是撞到门框上。他骂你、打你,就好像喝蜜糖水那么甜。“不名入道智慧人也”:若是不能这样子的话,那你就是没有得道,没有真正进入道的门径。
观恶言,是功德,此即成吾善知识,
不因讪谤起怨亲,何表无生慈忍力?
所以有人骂你、打你,你都能忍,那就是入道了,那就是有真正的智慧,与一般的人不同了。
“所以者何”:为什么要这样子愚痴呢?“瞋恚之害”:你若知道瞋恚对人的害处,“则破诸善法”:你有瞋恚就会把一切的善法都障碍住,修行也不得利益了,越修越退步。为什么你越修越退步呢?就因为你有瞋恚心。“坏好名闻”:你有了瞋恚,脾气大,譬如你做一个法师,若是有很大脾气,人家一提起来:“得了!那个法师没有旁的本事,只有脾气,那是他的本事。”这样一说,你说这多倒架子?所以你们每一个人,不要各处宣传说:“我的师父脾气真大,和我们一个样子。”不要这么宣传,这么宣传,那正是倒师父的架子。人家一听,会说你的师父一定不是一个善知识,一定是个恶知识。你看──坏好名闻,什么名誉都没有了。
“今世后世,人不喜见”:一般的人,不但今生不愿意看见一个发脾气的出家人,就是等到来生,人家也不愿意见。说:“好了!我们来生也不要遇在一起,不要拜这么个有脾气的师父,啊,这真是恶知识。”不要这样子。人不喜见,你看,人都不欢喜见你了。“当知瞋心”:你应该知道瞋恨心,“甚于猛火”:这比猛火还厉害。“常当防护”:应该常常防护这个瞋恨心。“无令得入”:不要令瞋恨心常常在自己的心里边。“劫功德贼”:打劫功德的这种贼,就是瞋恚。“无过瞋恚”:没有再比这瞋恚的贼更厉害的了。
“白衣受欲”:白衣,就是在家人,“非行道人”:他不是个修行人,“无法自制”:没有方法自己控制自己的瞋恨。“瞋犹可恕”:那么在家人脾气大一点,自己管不了自己,这个瞋犹可恕,还可原谅的。而“出家行道”:出家修道的人,应为“无欲之人”:应该是少欲知足的人啊!“而怀瞋恚”;可是再有这个瞋恚,放不下,不能忍辱。“甚不可也”:这是很不对的一件事情。譬如什么呢?“譬如清冷”的“云中”,“霹雳起火”:打一个霹雳,就有闪电的火光。“非所应也”:在这下大雨,狂风暴雨的时候,打雷这是正常的;但在清冷的云中不可以有霹雳、起大火,这是不对的。所以若是不修行,你有脾气不要紧的;但你若是个修道的人,为什么还要有那么大的脾气呢?还要那么放不下呢?这是不对的。
D2.贡高烦恼障对治
汝等比丘。当自摩头。已舍饰好。着坏色衣。执持应器。以乞自活。自见如是。若起憍慢。当疾灭之。增长憍慢。尚非世俗白衣所宜。何况出家入道之人。为解脱故。自降其身。而行乞耶。
前面第一个,是讲瞋恚烦恼障对治的方法,有瞋恚心、脾气大的人就修忍辱行。忍辱就是对治瞋恚烦恼障的一个方法。 第二是贡高烦恼障的对治方法,我们人很容易犯的毛病就是有贡高我慢,总觉得自己是比旁人有智慧,有知识,有道德,有学问,所以就生出种种贡高我慢的障碍,这也就是一种贡高的烦恼障。对治这种障,就要修谦下,自己要对所有的人都没有骄傲心,也就是要有谦虚和蔼的心。
所以佛说,“汝等比丘”:你们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包括在家的优婆塞、优婆夷,“当自摩头”:你应该每一天三摩其头,摩摩(摸摸)自己的头三次,知道出家人把头发都剃去,也没有什么好的帽子戴着,应该知道自己是个出家人了,和在家人不同。在家人也应该摩摩(摸摸)自己的头,想一想,我现在虽然没有出家,还有头发,但是我也不要有一种贡高我慢的思想,也要学谦虚、卑恭、折节,没有贡高我慢的思想,所以当自摩头。
“已舍饰好”:我已经舍弃了身上所佩戴的,或者剑之类的东西。古来的人,身上常戴着一把宝剑,这把宝剑也是装饰品,表示自己是一个雄纠纠的武夫,或者是会功夫的人。而出家人身上不戴这些个饰品,那些庄严的装饰品都没有了。“着坏色衣”:所穿的衣服都不是很美丽的颜色,或者灰色,或者黄色,或者黑色的坏色衣。因在家人不愿意穿这一类颜色的衣服,这叫坏色服。出家人着坏色的衣服,这三衣──五衣、七衣和祖衣,颜色都不好;又“执持应器”:执持应量器。应量器就是钵多罗,这是梵语,翻译成中文就是应量器。什么叫应量器呢?就是你吃多少,托钵乞食的时候就乞多少,乞得你够吃就得了,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这叫应你食的器量。你能吃这么多,就化这么多,就用这么大的一个钵。“以乞自活”:以托钵乞食来养自己的色身,来生活。
“自见如是”:看见自己是这样子的──也没有好帽子戴,身上也没有戴什么装饰品,又着坏色衣,又执持应量器,又各处去次第乞食,沿门托钵乞食。自见如是,你自己看见这种情形,“若起憍慢”:若再生出一种憍慢心来,“当疾灭之”:应该赶快把憍慢的思想去了它。为什么呢?你已没有头发,头上也不戴一顶好的帽子,身上也不佩戴庄严的饰品,穿这坏色的衣服,又执持应量器,去托钵乞食,这都是教人去贡高我慢,没有憍慢的思想。假如还有的话,还不能控制自己贡高我慢这种骄傲的思想的话,当疾灭之,你应该赶快把这种思想,这种心取消了它。
“增长憍慢”:如果增长憍慢的话。这“尚非世俗白衣所宜”:就是不出家的人,也不应该有憍慢的心,不应该有这种贡高我慢、骄傲,看不起其他人的这种思想。“何况出家入道之人”:况且你已经出了家来修道?想要修行得道,如果你还有这种贡高我慢的思想,这怎么可以的呢?“为解脱故”:你想要得到解脱的缘故,不受我执和法执所拘束。“自降其身”:自己应该把自己的身分降低了,应该非常的谦虚,非常的和气。“而行乞耶”:既然到各处去沿门托钵乞食,可是还有贡高我慢这种骄傲思想的话,这一定没有什么功德的,永远都不会成就你希望得到的道业。
D3.谄曲烦恼障对治
汝等比丘。谄曲之心。与道相违。是故宜应质直其心。当知谄曲。但为欺诳。入道之人。则无是处。是故汝等。宜当端心。以质直为本。
这一段经文是教我们没有一种谄曲的烦恼障。对治谄曲的心,就要用质直的心,要用直心,没有弯曲的心,来对治谄曲的烦恼障。 什么叫“谄”呢?谄就是谄媚。什么叫谄媚呢?就是俗语所说的流虚。流虚是北方的一句土语,叫“流虚捧盛”,也就是说看见没有钱的人,他就不睬;看见有钱的人,他就要叩头,这叫流虚捧盛,又叫拍马屁,这也就是谄。也就是见到富贵的人就谄媚、赞叹,见到贫穷的人就骄傲、看不起他们。“曲”:就是委曲婉转,心里不直,用委曲婉转的言词来讨人欢喜,这和“谄”差不多。不过“谄”是对有钱人说的,“曲”是对一般人说的,不拿出直心来对人,总是弯弯曲曲的来欺骗人,不讲真话,没有一句真话。所讲出来的话是转弯抹角的,弯曲不直。
那么怎么样对治这个毛病呢?佛说“汝等比丘”:你们这些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所有的人,你们要知道,“谄曲之心”:谄媚于人,说话不实的这种心。“与道相违”:你要修道,切记不可以有这种的行为。为什么呢?这个与你修道是相违背的,不是直的。你做什么事必须要直,若是不直,就是与佛法不相应了,说话行事都不要转弯抹角的。这个谄也就是见到有钱的人,尽说好听的话,尽说他们愿意听的话,这是谄媚语。曲,心里不质直,委曲之心。这是与道相违背,和修行是不相合的。
“是故宜应质直其心”:因为这样子,所以你这个“心”,要实实在在,要直心,直心是道场。你若是尽讨人欢喜,却说你是学菩萨,用四摄法。四摄法是什么呢?就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布施就是利益其他的人,把自己的钱财布施给其他的人。爱语就是对人说好话,可是菩萨说好话,他是无所企图,无所企求的,只是令人家心里高兴,而不是教人高兴,好对自己有什么利益。若是为了自己有利益,才向人说好话,这就是谄曲,不是质直。直心是道场,要用直心来对人,说话、行事,一切一切都要用直心。
“当知谄曲”:所有的人都应该知道,谄曲“但为欺诳”:你用这种谄媚和不直的心来说话,这就是欺骗世间人,打妄语。“入道之人”:入道也就是修道,我们想要修道的人,“则无是处”:绝对不可以打妄语,绝对不可以谄媚于人,一定要用直心去对人。“是故汝等”: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你们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所有佛的弟子,“宜当端心”:应该端正其心。端心就是正心,正心就是没有谄曲的心。谄媚心也没有了,歪曲不实的心也没有了。“以质直为本”:以这个真实、质直、不谄曲的心为根本。绝对不可以谄媚于人,绝对不可以对任何人有一种企图,或者有一种计谋。所谓勾心斗角,尽用一些手段使自己获得利益,这是我们信佛的人不应该有的。
B2.明不共世间法要 (分八)
C1.无求功德 C2.知足功德 C3.远离功德 C4.不疲倦功德
C5.不忘念功德 C6.禅定功德 C7.智慧功德 C8.毕竟功德
今C1
汝等比丘。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直尔少欲。尚宜修习。何况少欲能生诸功德。少欲之人。则无谄曲以求人意。亦复不为诸根所牵。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有少欲者。则有涅槃。是名少欲。
功德就是仁、义、礼、智做到最圆满,这就是有功德了。所以在儒教里讲,
仁义礼智根于心, 其生色也,睬然见于面,盎于背, 施于四肢,四体不言而喻。
“仁义礼智根于心”,它的根在心里头。“其生色也”;它有这种光辉颜色。“睬然见于面”;你若是充满了仁义礼智,你的面就有一种德相,有一种功德在里面。你若是没有仁义礼智呢?就没有这种功德的流露。那么不单在面上,也“盎于背”;就是“施于四肢,四体不言而喻”,所以有功德的人,人人见了他都欢喜,为什么欢喜呢?因为他有功德。就与人也无争、也无求了,所以第一个功德就是无求的功德。
我们人在这个世界都有所求,有所贪求。你研究研究,那一个人没有贪求?信佛的人,也有贪求;不信佛的人,更有贪求。贪什么呢?从小孩子一生出来,他就有所贪求了,贪求什么呢?一出生他就贪求要吃奶,不给他吃,他就哭:“苦啊!”在那儿叫苦,叫苦连天。为什么叫哭(苦)?因为他想吃奶,一有奶吃,他就满足,因为求得了。求不得呢?他若是没有奶吃,就有求不得苦了,所以他很坦白地说:“苦啊!苦啊!苦啊!”在那儿呱呱叫。叫得妈妈把自己的血变成了奶,布施给这个小孩子,满他的愿,满他的食欲。
一生出来就有这个贪心,等到会吃别的东西,他就贪吃别的东西。你若是给他一个东西,教他怎么样玩,教他做什么,给什么好吃的东西吃,他都愿意做的。所以说“食色性也”,这个吃好东西是与生俱来的知识,他就欢喜吃好东西。等到会玩的时候,你给他买一个玩具,他就高兴得不得了;你若是不给他买,他就要调皮,在那儿捣乱。这是小孩子与生俱来就有这么大的贪心,贪心一天比一天大。
大了什么都懂,要读书了,为什么要读书?读多一点书,将来好赚钱,这就是贪心嘛!在读书的时候,就研究将来读什么书好呢?想一想:现在太空时代科学发达,我读科学!又想一想科学能上天,不能下地,在地下没有用的, 喔!又研究地质学。又研究气候,把卫星放到天上去一看,明年雨量有多少。今年就想知道明年的雨量了,这都是一种贪心在作怪。还有些学生认为研究天文地理,这都离得太远了,我来研究人吧!研究人文学。人家说这个也赚不到多少钱,好吧!就作医生,读医学、读化学、读生物来研究,把一只蛤蟆剖开,看看里边都有些什么东西?把一只老鼠杀了,看看里头都有些什么东西?
研究来研究去,这无穷无尽的贪心跟着都跑出来了。你无论做什么都是有这个贪心。出家的人贪有多一点的护法;“那个有钱的人,他若皈依我,可不错的。皈依我,他能拿出很多钱来供养我,帮助我造庙,帮助我做所有佛教的事情,帮助我印经,你看这有多好?”这个是贪心。那么不贪钱的人呢?就贪要修道。啊!我什么时候能开悟呢?我要用什么功呢?我要怎么样才能很快就开悟,很快就成佛了呢?这贪心就露出来了。你就是修道,也有贪心;不修道,那个贪心更大了。
所以说,要无求才是功德,有所求都没有功德。古来说:“到无求处便无忧。”你“知事少时烦恼少”,知道的事情少,是是非非也少知道,烦恼也就少了。“识人多处是非多”,你认识人多,麻烦就来了。这个说你对不住我,那个说我对不住你,那个又说你对不住他;你我他这里头就有很多文章写出来,很多麻烦就现出来了。为什么?就都因为这个贪心、求心。求人啊!求财啊!
你看那个会占卦的赵老,一天到晚都给人占卦,这摇卦的就求好运、求发财,又求怎么样子、怎么样子,都是有所求的。你看糊糊涂涂的就糊涂求,他因为不懂,自己不知道就要摇卦来问:“你看我这个命运怎么样?”“你这个命运是最好的,将来可以做皇帝。”但是这只不过是个梦,不要说你做不成,做成皇帝也是个梦,做总统也是个梦,天天在那里作梦。梦,谁也看不破、放不下,所以到无求处便无忧,你若是无所求,这就没有忧愁了。
求不得苦,为什么有求不得苦?就因为你这个贪求心太过了,所以才会觉得苦,晚上也睡不着觉,白天也吃不下饭,都是因为贪求太过。你们各位都比我聪明,应该深深地研究这个无求的功德。我不是和你们讲笑话,你看那些读书的学生,读读书又生出另一个贪心来了,男的学生就想找一个好的女朋友,将来结婚生个好孩子,组织一个好家庭。女孩子也有所求,想求怎样能遇到一个好对象,将来如何、如何、如何……说不完的那么多。而有求没有得的时候,就有求不得苦。那么,已经得到的,又患失之,又怕丢了,包括财产、物质、一切一切。未得之的时候,就患得之;已得之,又患失之,又怕丢了。所以说起来简直没有一个止境,没有完的,都是尽有所求。那么无求呢?你能无所求,这就是功德。所以“知足常乐,能忍自安”就没有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