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2.对治止苦法要 (分三)
D1.根欲放逸苦对治 D2.多贪苦对治 D3.懈怠睡眠苦对治 D1(分二)
E1.根放逸苦对治 E2.欲放逸苦对治
今E1
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涯畔。不可制也。
佛说,“汝等比丘”:你们各位比丘,“已能住戒”:若已经能住于清净的戒律。“当制五根”:你应该制止你的五根。五根就是眼、耳、鼻、舌、身。这五根你应该好好管着它,好好控制着它。“勿令放逸”:不要让它不守规矩。眼睛不视非色,耳不听闻淫声,舌不嘴香味,身不贪触尘。“入于五欲”:不要随着色、声、香、味、触所转。不要为财、色、名、食、睡所摇动。“譬如牧牛之人”:好像一个放牛的人。“执杖视之”:拿着杖或者是鞭子,看着这头牛。“不令纵逸”:不令这牛跑了。“犯人苗稼”:去把人家的苗稼给吃了。“若纵五根”:你若是放纵不守规矩,不能控制这五根。“非唯五欲,将无涯畔,不可制也”:不单这财、色、名、食、睡,和这色、声、香、味、触都没有边际,不可控制,你就是想控制,也没有法子控制,因为你放纵这五根,不令它守规矩。
亦如恶马不以辔制。将当牵人坠于坑陷。如被劫贼。苦止一世。五根贼祸。殃及累世。为害甚重。不可不慎。是故智者制而不随。持之如贼。不令纵逸。假令纵之。皆亦不久见其磨灭。
这是说眼、耳、鼻、舌、身这五根,不可以令它放逸,令它随随便便不守规矩。如果你不守规矩的话,这五欲将无涯畔,没有边际,贪而无餍,你无法控制它。这是说到法,下边说个比喻。譬喻什么呢?“亦如恶马”:这好像不守规矩的野马一样。这种野马它常常做害群之马。“不以辔制”:如果不以缰绳来牵制着它。“将当牵人坠于坑陷”:它就会把人牵到坑里边去,或者堕落到海里边。
“如被劫贼”:也就好像被贼抢了东西一样。可是,被贼来打劫,“苦止一世”:这种苦只是一生就能受了,不会长远。“五根贼祸”:这五根──眼、耳、鼻、舌、身,眼被色尘所转,耳被声尘所转,鼻被香尘所转,舌被味尘所转,身被触尘所转,而五根的这种贼害,“殃及累世”:它连累你生生世世,没有完的时候,这种祸殃,是不知道有多久的。“为害甚重”:你若是恣情纵欲,被五尘的境界所转,这种害处是非常之远的,累世危害甚重,它危害非常的重。“不可不慎”:因为这个缘故,我们人不可被这五尘境界所转。“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忽动被云遮”,要特别谨慎。
“是故”:因为这个,所以“智者制而不随”:有智慧的人能控制五根、五尘和五欲的境界,不随五根、五欲的境界所转。“持之如贼”:持守这种功夫就像防备贼人一样。“不令纵逸”:不令五根和五欲纵逸,放纵起来,不守规矩。“假令纵之”:假使暂时间放纵它的时候,“皆亦不久”:也不会令它恣纵太久的。“见其磨灭”:令这种妄想,这种不守规矩的思想,不久就没有了,磨灭就是灭去了。
E2.欲放逸苦对治
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制心。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越逸。未足喻也。譬如有人。手执蜜器。动转轻躁。但观其蜜。不见深坑。譬如狂象无钩。猿猴得树。腾跃踔踯。难可禁制。当急挫之。无令放逸。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是故比丘。当勤精进。折伏汝心。
这段经文是说到五欲放逸苦。我们人有烦恼、有贪心、有瞋心、有痴心,都是因为有这个欲。你若把欲减轻了,一切烦恼也就少了。所以说“欲放逸苦对治”,要想方法来对治这个欲放逸苦。
“此五根者”:就是眼、耳、鼻、舌、身这五根。“心为其主”:这五根不能自主,而是由我们人的心来主持其事,控制五根。所以你们各位比丘,“当好制心”:应该要好好的降伏其心,要把心制住。“心之可畏”:我们人造罪业,一切一切可怕的事情发生,都因为心里头没有定力,所以随境界转。“甚于毒蛇”:心的可怕就好像毒蛇那么可怕,因为你一不小心,就被它咬死了;心的可怕也好像“恶兽”那么样可怕,随时可以咬死人;心的可怕又像“怨贼”似的,怨贼,与你有仇怨的这种贼。“大火越逸”:心的可怕甚于着了大火。“未足喻也”:就是前边所说这个毒蛇、猛兽、怨贼、大火越逸,都不能完全比喻清楚这个心的厉害。
“譬如有人”:譬如现在有个人“手执蜜器”:手里拿着倒蜂蜜的器皿,“动转轻躁”:一举一动都很轻躁的,不稳定,“但观其蜜”:这个人只知道眼睛看着这个蜜,看着蜜糖,“不见深坑”:他没看见前边的深坑。“又譬如狂象”:喝醉酒的象,“无钩”:没有人有办法用钩子钩着狂象。“猿猴得树”:又好像猿猴跃一棵树,“腾跃踔踯,难可禁制”:不容易管,不容易控制。“当急挫之”:要赶快把它降伏了。“无令放逸”:你不要令心里不守规矩、放逸了。
“纵此心者”:你如果放逸这个心,“丧人善事”:丧失了人的善事情,丧失功德。“制之一处”:我们若是能把心控制到一个地方,“无事不办”:能制心一处,什么事情都能办得到了。“是故比丘”:因为这个,所以你们各位出家的比丘,“当勤精进”:应该勤修精进的法门。“折伏汝心”:这种众生的狂心野性,应该把它折伏了。
我在年轻的时候(二十来岁时),欢喜给人治病,谁有什么病,我一定叫他好;如果不好,我甚至于衣服不穿,饭不吃,觉不睡,我也要给他治病的,就这么厉害。无论你是什么妖魔鬼怪,我都要降伏你,都要把你制住。我所遇到的这些个厉害的魔障,多得不得了。有一个家庭里头,茶杯自己会飞起来,在空中飘飘荡荡,装着一杯水也不会洒,家里什么东西都这样子。这一类的事情,我都遇着过。好像这本书这么晃晃,它自己就着火;看你信不信,就这么样厉害。那么以后因为我尽给人治病,就把山妖水怪、邪魔外道,得罪了很多,他们都来和我敌对,但是他们也没有我的办法,因为我的一举一动都是一点毛病也没有,所以他们对我没有办法。
等我坐船从天津到上海,让你没有法子不相信,这些水里的怪物都来找我,使我坐的船在海里转啊转地不走,在黑海洋里转了十多天。船上也没有东西吃,什么都没有了,甚至于大家都要饿死了。飓风一来,船往上一扬有五、六丈高,往下一砺又砺下五、六丈深,那时候我在船上真的没有本事,在船上就等着死,胆水什么都呕出来。我那时候就把这性命交给观音菩萨,我说:“观音菩萨!将来如果佛教不用我,我死了没有关系;如果佛教想要用我,你就赶快把这个魔降伏住了。”这样一祷告以后,这船就平稳,把危险度过去了。从这件事之后,我再也不给人治病了。
另外,在由上海到汉口的船上,坐船不用花钱。在这船上有一个瘫子,拿着棍子在地上蹲着走路,我一看知道他这个病我可以治好,可以即刻叫他好,但是我不敢管。为什么不敢管呢?我如果叫这个病好,那船上几百人的病,就治不过来了。直到这一天,我知道下午两点钟船将到汉口,就在上午八点钟时,这个瘫子又从我面前过,我就问他:“你愿不愿意好啊?”他说:“愿意好啊!”“那你怎么病的?你怎么瘫的呢?”他说他因为贩卖煤炭,被政府抓去,囚到监房里受潮湿,就不能站起来,就病了。
我问他:“你愿不愿意好?”他说:“愿意好。”“愿意好?那就把你那枝棍子丢到长江里去。”他说:“丢到长江,我就不会动,那怎么办呢?”我说:“你不会动?你好了嘛!你怎么还不会动呢?”他说:“真的吗?”我说:“我骗你做什么?”所以他就把棍子丢到长江里。我就给他治一治这个瘫病,治了大概有十分钟的样子吧,我叫他站起来,他就站起来了,这腿都可以伸直,以前腿伸不直。我说:“你走!”他就在我跟前走路。我说:“你跑!”他就在我跟前跑步。这么跑步,很多人一看见,就说:“咦!你怎么好的?”他用手一指说:“这个老修行也不知怎么搞的,用手摸摸就好了。”
这一来,船上几百个人这个头也痛,那个脚也痛,那个腰痛,那个肚子痛,那个肩背痛,都痛啦!都有病了!我一个人被挤得水泄不通。这个时候,我看也没有办法,眼看就要发狂了,好像发神经似的。我说:“你们这些人啊,你们的病都是短打的病,现在我一人打你们一顿,你们的病就好了。”腿痛的,踢他一 脚,不痛了;腰痛,打一拳,不痛了;那个头痛的,拍了一巴掌,也不痛了。我说:“你怎么这么快就不痛了?吃得什么药?”什么药也没吃,就不痛了,五、六十人有病,都治好了。我治病不像你们这么慢,比抽鸦片烟还来得快。这时有四、五个人说:“我在汉口有个表亲病五、六年了,怎么治也治不好,你到汉口时,到我家里来给他治一治。”五、六个人都来预约,我说:“好,到汉口再说吧!”也没说去,也没说不去,因为我不想管闲事,但当时忍不住就给人治病,等到下午两点钟,船到了汉口,人都下船的时候,我乘机就先跑了,那些预约的人,也找不着我了。
所以这治病的事情是很奇怪的,很不可思议的,也要有缘,你若是和这个人有缘,不要说给他治病,说一句话也就好了。我在香港有一个皈依弟子,他的手有毛病,他问我要怎么样才能好?我说:“你做功德吧!做多一点功德,你就会好了。”那时候庙上开光,他就买了盆、碗、菜啊,都是他买的。买完了,他问我说:“我这胳臂还没有好呢?”我说:“你往前提一提”。他说:“提不上来,还是这样。”我说:“好啦!”就这么一句话,旁的什么也没有,哎,他即刻就提上来了,好了!什么都没有了。所以有的时候事情是这样,很不可思议的。
D2.多贪苦对治
汝等比丘。受诸饮食。
当如服药。于好于恶。
勿生增减。趣得支身。
以除饥渴。如蜂采华。
但取其味。不损色香。
比丘亦尔。受人供养。
趣自除恼。无得多求。
坏其善心。譬如智者。
筹量牛力。所堪多少。
不令过分。以竭其力。
这段经文就是说要我们吃饭会吃,睡觉会睡,穿衣服会穿。吃饭怎么样会吃呢?你若是不会吃,那就生出贪心,好吃的就吃很多,不好吃的就不要吃,这就是不会吃饭。你穿衣服,好的衣服,你穿上一百多件;不好的衣服,你一件也不穿,这也是太过了。睡觉,你若愿意睡的时候,睡个十天、二十天,白天、晚间都睡,入了睡觉三昧;你不愿意睡的时候,眼睛睁得大大的,总看天花板,这也叫不会睡觉。或者像打麻将似的,几宿不睡觉,他也都受得了,他若是不打麻将呢?叫他做一点旁的工作,就说:“我很疲倦了,要睡觉了。”这都是不相当的。
现在这是说,我们吃东西就好像吃药似的,能把我们饥饿的病治好了,不管它味道好不好。证了初果须陀洹(初果阿罗汉)果位的圣人,就不入色声香味触法了。证初果的圣人,走路不着地, 脚上没有尘土。为什么他脚不沾尘土?因为他没有色欲,没有食欲,断了八十八品的见惑。见惑──见到就迷惑,这八十八品都断了,所以他走路好像在虚空里一样。他吃东西也不管味道好不好,都是一样的味道,不入色、声、香、味、触、法,不被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所转,能把好和不好的味道都变成一个味道,变成一味,吃了就养他的生命,这是证了初果阿罗汉能有这个境界。所以修道的人,你看他吃好东西也吃这么多,吃不好的东西也这么多,没有一点贪味道的思想,没有这种的行为,这个人已经是不被色声香味触法所转的,这就叫不入色声香味触法。现在这一段经文是叫我们人对治食欲的贪心。
所以佛说,“汝等比丘”:虽然说是比丘,也包括优婆塞、优婆夷都在内。比丘是梵语,翻译成中文有三种意思。第一:乞士。上乞法于诸佛,以养慧命;下乞食于众生,以养色身,所以叫乞士。乞士就是托钵乞食,次第去化斋。在暹罗、缅甸、锡兰,比丘都一早就出去,托着钵到每一个家庭去化缘,化斋饭来吃。虽说是化斋饭,可是施主布施什么东西,他们都吃。布施肉,他就吃肉;布施鱼,他们就吃鱼。因为这是旁人布施给他的,不是他自己想要吃这个东西。如果自己想要吃这个东西,就要到有钱的家里化肉啊!鱼啊!这就是贪心。
第二:怖魔。魔王见到比丘,听到比丘这个名字就怕。这是在比丘受比丘戒,登比丘坛,三师七证在那儿做羯磨的时候,就问他:“汝已发菩提心否?”说你已经发菩提心了吗?他说:“已发菩提心。”问:“汝是大丈夫否?”你是不是一个大丈夫?他说:“是大丈夫。”就在羯磨师问他的时候,地行夜叉就去报告空行夜叉。夜叉鬼有在地上行的夜叉,也有空行的夜叉。这空行夜叉就又去报告给天魔,天魔听见有人发菩提心了,有人要做大丈夫,他就恐怖了。他恐怖什么呢?他心里就想:“啊!我魔王的眷属又少了一个,佛的眷属现在又多了一个。”于是乎他就恐惧害怕了。因为这样子,所以比丘有一个名字叫怖魔,令魔王恐惧。
第三:破恶。破什么恶?破烦恼的恶。我们人有烦恼在我们自己身上,跟着我们跑,烦恼就是罪恶的源流,我们若是没有烦恼,就没有罪恶。我们造种种的罪,都因为生烦恼,所以如果能把烦恼没有了,罪业也就消除了,因此第三个意思就叫破恶。因为有这三个意思,所以翻译的时候,也就不翻译它,还保留这个梵音“比丘”。
“受诸饮食”:受诸饮食就是受人供养的时候,这是因为斋主供养,你来吃这个斋菜。“当如服药”:就应该好像吃药似的。出家人吃饭的时候有三念五观。所谓:
三心不了水难消,五观若明金也化。
三心就是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我们修道的人不要尽打妄想,不打过去的妄想,不打现在的妄想,不打未来的妄想,三心了不可得。你三心若是不了,没有把三心制之一处,前边不是说“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把这个心制得什么念头也都没有了,一个妄念也没有了。制到一处,就没有什么事情没有办完的,都办完了。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什么都做完毕,再不会有来生了。
三心也代表三念。三念是什么呢?第一个念“愿断一切恶”,愿意断了所有一切的恶,我不能在修道里头加了不善的念头,所以愿断一切恶。第二念是“愿修一切善”。上面两句也就是诸恶不作,众善奉行。第三念是“誓度一切众生”,我发誓愿普度一切的众生,把所有的众生都度明白了,令他们都明白佛法,愿意修一切善。这是出家人在吃饭的时候应该观想的三念。你观想这三念,就不打其他妄想,什么妄想也没有了。所以说“三心不了水难消,五观若明金也化”。
出家人吃饭的时候不讲话,而作五种的观想,所谓:
佛制比丘,食存五观;
散心杂话,信施难消。
本来说“佛制比丘,食存五观”,若出家人、在家人很多人在一起吃饭时,可以改成“佛制食时”,佛制吃饭的时候,“食存五观”,要观这五观。五观是:
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第一要算一算自己的功德有多少?这粮食用了多少工?自己有多少的功德受人家的供养?这一粒米经过农夫多少的工夫才能有?好像春天种田似的,中国古老的方法,先种下去,然后用锄头把草都铲去,铲完了又用泥巴把它摊上去,这是一遍。过了十多、二十多天,草又长出来了,又用锄头把它铲除一遍,铲完了又摊。每一次种田要铲三遍、摊三遍。你看这费多少人工?所以古来说: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飧,粒粒皆辛苦。
“锄禾日当午”,锄禾就是铲地;日当午,太阳正在中午的时候,非常的炎热。“汗滴禾下土”,出了汗,就滴到禾苗土上。“谁知盘中飧”,谁知道这一碗饭,“粒粒皆辛苦”,每一粒、每一粒都来得很辛苦的,由这看来,所以说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忖就是想一想,忖度忖度自己修行有什么德行?是不是整天尽打妄想?是不是天天参禅打坐?是不是天天学习佛法?要“忖己德行”,要忖度忖度自己修行有没有德行?“全缺应供”,或者这德行够了,或者是不够。那么我应施主的供养,我够不够德行?这叫“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第三,你要防备、小心一点。小心什么呢?小心你这个心,生出一种贪心来。离过,要很小心的,不要教你这个心,见好吃的东西就生出贪心,吃多一点,这也是个过,贪心的过;不好吃的东西就讨厌了,就吃少一点,这讨厌的心也是过。你贪心是过;不愿意吃,这也是过。等为宗:你要好和不好都平等。好也不吃多一点,不好也不吃少一点,吃饱了就是,不要贪好味。味道一好,就吃多一口,这下子就是贪心,你看就这么厉害。修道是“差之丝毫”,就“谬之千里”,在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起居饮食上,都要用功修行,找中道,不能在吃的饮食上分别好和不好。所以防心离过,要离开贪的过和不愿意吃的过。贪等为宗,以平等食作为宗旨。
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
第四,我们吃饭要拿它当药来吃,它能治我们的饿病。我们的身体像机器似的,你给它吃点东西,它就做一点工。好像汽车,你给它买一点汽油放在里头,它就可以跑;没有汽油它就不跑了。现在(一九七九年)汽油缺乏,汽车也没有那么多,你看那公路上,汽车比以前少了很多。这也是很好的事情,汽车少了,就没有那么多车祸,就不会死那么多人。什么事情都有好有坏,往好的地方说就有好处;往不好的地方说,现在听经的人都少了,因为汽油缺乏之故。但你往好的地方说,他们在家里不会有车祸啊!很平安的,那不是很好的吗!所以什么事情都有两面的。这个“正事良药,为疗形枯”,吃东西就是真正的药,真正治我们饥饿的病。
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我们吃饭是为什么呢?要修行,成就我们的道业因为想要修道、成道,所以要吃食物。因此在受饮食的时候,就要有上列五种的观想。
“于好于恶,勿生增减”:对于色香味都非常好的、美的食物,看了就生了食欲。一看菜青青、绿绿的,真是好吃,贪心就出来了,好像在喉咙里伸出一只手来,想去抓好吃的东西。这是于好,生了贪心;于恶,恶就是不好吃的,看得也难看,很难看的样子,一看就作呕了,不要说吃,就要吐了,这就是恶。你不生分别心,对好吃和不好吃的都要平等,不分别好、不好,不分别好丑。所以修行不是那么容易的,在这一点上就不容易修行,你说那一个老修行能在饮食上不分别?能在饮食上不生贪心?不生贪心,这就是如法;你生出贪心,这就没有功夫。
所以吃东西时,见到不好吃的,你若是能吃,那就是有点功夫了;好吃的,你能少吃一点,那是有功夫了。不过这要真正有这种境界,而不是说我故意造作,我装出来的。好吃的,我故意在大家面前表示我是老修行,我不吃那么多,等没有人的时候,我就拚命来吃,把肚子都撑得爆开。
修道的要点就在这个地方,有人、没有人都是一样的。不是说人多,就做出一个假面具来,装模作样给人看:“你看,我是老修行,我不愿意吃好东西,好东西留着给你们吃;不好吃的东西,我故意多吃一口,教你们好认识我是个老修行。”这都不对了。你故意造作出来的,故意勉强弄出这个样子,那又错了,那和贪是一个样子。所以于好于恶,勿生增减,也不生想要吃多一点,也不生对那不好的想吃少一点,就是吃饱就够了。所以什么事情不要特别造作,不要故意装出假面具给人家看,修道是给自己修的,不是给人家修的;你给人家看,那不论修到什么时候,也不会有所成就的。
“趣得支身”:就是你能得到支持身体活着,就可以了。“以除饥渴”:能把饥渴的毛病除去。“如蜂采华”:就好像蜜蜂去采蜜的时候,它采这花上的粉。“但取其味”:它只取一点点花上那种粉的味道。“不损色香”,它对花的颜色也不损害,对花的香也没有损害。“比丘亦尔”:比丘吃东西也应该这样,不贪好的,也不要吃得太多,结果屙肚,拉得一天就去了一百趟厕所,你说这多麻烦?“受人供养”:你受人供养的时候,“趣自除恼”:只要是把自己这个饥饿的烦恼除去,就对了。“无得多求”:不需要贪着好味、好饮食。“坏其善心”:你贪吃的多,就把你的善心所坏了,生出一种贪心,那就有过。
“譬如智者”:再举一个譬喻,就好像有智慧的人,“筹量牛力”:看这条牛有多大力量?它能载一吨的东西,你若是给它两吨,它就拉不动,它没有那么大力量。若你的肚皮只能吃一碗饭,而你吃了十碗,把肚皮也撑得不舒服了。所以筹量牛力,是你知道这牛有多大力量,“所堪多少”:它所能负担的有多少力量?“不令过分”:不令它太过分了,它负担不了那么重的分量。“以竭其力”:令牛都给累死了,它拉不动了嘛!拉不动就竭力,力量都没有了。所以修道的人对饮食这方面特别要不执着,不执着饮食的滋味。不但饮食不执着,穿衣服也不要执着,不要贪华美和不华美,不要执着这个。睡觉也不要贪得一天二十四钟头,我要睡二十五个钟头,总要贪多一点。
最近中国大陆有一个姓唐的小孩,十岁,据报纸上说他会用耳朵来认字,不用眼睛。怎么用法呢?你把一个字写在一张纸上,再把这张纸搓成一团,然后他拿起来放到耳朵一听,就知道这个字是什么字、怎么念法。这个字是用毛笔写的,铅笔写的,钢笔写的,还是用原子笔写的,他也一听就听得出来。你们各位想一想,世界上有没有这么奇怪的事情?你若是说有,没人看见,没人听过;你若是说没有,现在就有这样的小孩,他可以这样听,就知道这个字的来源。而当时周围这些个糊涂虫,就用科学的头脑来研究这问题,你说这样简直是天地悬殊;天和地根本不能相提并论,可是这些个糊涂虫,没有人懂这个道理,所以就用科学来研究他,化验他,又考试他,这一弄啊!把这个小孩就弄糊涂了。因为他不是属于科学所能明白的,所以用科学的脑筋,用科学的方法,用科学的常识来研究他,根本就没有用的,根本就是大错特错。
这是怎么回事呢?我告诉你们各位!不论哪一个小孩子,男孩子、女孩子,十三岁以前都有五眼六通。好像方才这个小孩子,说他看见释迦牟尼佛,这就是一种天眼,可是他还没有怎样去利用它,只能看见,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因为他没有开真正的智慧。而四川这个小孩子也是一样,他虽然没污染,但是他也不知道怎么用。
那么最初怎么发现这个情形呢?最初是有一个小孩子,这个小孩子,袋里带着一包香烟,这个唐宇就问这个小孩:“你干什么去呀?”他说:“我去买一包香烟。”唐宇说:“你可不可以给我一支香烟抽?”这个小孩子就说:“可以的,只要你能猜到我这个袋里是什么香烟,我就给你。”唐宇不知怎么啊!不知不觉就用耳朵碰这个小孩子的袋底下,碰上这个袋呢!他的头脑里头就起了一种变化;一变化就知道袋里头是飞燕牌的香烟。唐宇说:“你这个是飞燕牌的香烟。”这个小孩就很奇怪说:“你怎么知道我这盒香烟是飞燕的?”那么这件事情就这样过去两个多月,谁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又有一次,唐宇碰到一班石匠在那儿打石头,打完石头就休息,在休息的期间,石匠就猜石头来玩。怎么样猜?把小小的石头用手握起来,教你猜这个石头,在那一个手里头。那么这个小孩一猜就猜到了,说:“你们这个还不算,我们可以猜字来玩。怎样猜字呢?你把字写在纸上,我来猜是什么字。”这些石匠本来也没有什么信心,就这样写了一个字叫他猜。
这小孩子就拿到耳朵上这么一听;一听就说这是什么什么字,这些个石匠都非常惊喜,以后就这个叫他猜这个,那个也叫他猜那个;无论猜什么,他用耳朵一听,就知道这是个什么字,或者是两、三个字,或者是一句什么话。只要写上叫他一听,他就知道是什么字,也知道用什么笔写的,这个字有没有写错,他也知道。那么就这样子,轰动全国,震动各科学院,科学家都用科学的知识来研究这个小孩子,但是研究呢,把这个小孩子就给弄糊涂了。这一糊涂,以后就不准了。
中国就说用科学来研究这个是不对的。的确是不对,的确是错了,因为这是小孩子在十三岁以前都有五眼,他开了五眼,所以能看见这个字,并不是听见。虽然他用耳朵来听,但是他的耳朵也可以像眼睛似的,来看见东西。六根互用──我给你们讲过,你们信不信?眼睛可以吃东西,耳朵可以吃东西,又可以说话。不要说六根互用,你就平时眼睛转一转,就讲一句话,再转一转,又讲一句话,有很多人懂得用眼睛说话的。那么鼻子也可以听东西,也可以看东西,口也可以看东西,也可以听东西,六根互用嘛!每一根都具有六种的能力。
这是因为这个小孩子前生有善根,或者是个出家人,或者是个老修行,或者他是一个念佛、念经的,可是在前生他还没有开五眼,然后他又托生来到这个世界,而他这种善根还没有完全散失,所以在今生无论他是童男、是童女,都会有这五眼的。他就是没有睁开,没有会用,没有能看见东西,但是他的五眼都是有的,这是一种宿世的善根发现。
所以我才说当时都没有一个明白的人,没有一个人懂得这是五眼的作用,没有一个人懂得这是一种善根的表现。以全中国十亿的人民,没有人懂这个道理,你说这有多可怜?不但全中国没人懂,就是全世界人类中,懂得这个道理的也很少,所以现在的人,真正的智慧都没有了,只是舍本逐末,来追求世间的智慧,这是很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痛心的一件事。你看!全世界对五眼、六通这个道理都不认识,而用科学来研究。这是越研究越离这五眼六通越远,所以这是很可怜的一件事。各位!我给你们讲这个道理,你们不要马马虎虎当耳边风,这个耳朵听进去,那个耳朵就跑了,这是在佛教里很重要的一种知识,我们学佛的人,都应该要特别明白这种的道理。
D3.懈怠睡眠苦对治
汝等比丘。昼则勤心修习善法。无令失时。初夜后夜。亦勿有废。中夜诵经。以自消息。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
第三是懈怠,懈怠也就是懒惰的另外一个名词。睡眠苦,一懒惰就想要睡觉,贪图安逸自在。为什么好睡眠呢?就因为饮食不调。或者是吃得很多,就生出一种食困,吃完东西就想要睡觉。你若是把饮食调得恰到好处,吃东西也不太过,也无不及,也就是不太饱也不饿,在中道上,睡眠就会少一点。
古人说:“节饮食,驱遣鬼使。”人身体里边有三尸神,所以说你若吃得太多了,这三尸神的力量就大了,就会教你睡觉,教你睁不开眼睛。节饮食,节就是节约,吃得稍微少一点,这时候睡魔就跑了,就没有那么多的睡眠,所以说“节饮食,驱遣鬼使”,驱遣这睡魔。
懈怠、睡眠,这是一种苦,为什么呢?因为什么事情也不能做。天天就睡觉,把光阴都空过了,对世界上一点利益也没有,对自己本身也没有什么利益。所以你若想对治睡眠和懒惰,就要精勤,要勇猛精进,不停止的来修行。
所以佛才说:“汝等比丘”:你们这一般的比丘和比丘尼、优婆塞和优婆夷。“昼则勤心”:昼就是白天,有太阳的时候;勤心就是令你这个心不懒惰。“修习善法”:要修习种种的善法。“无令失时”:你不要把时间空过去,正好用功的时候,你却把它空过去了。“初夜后夜”:初夜就是夜间刚刚开始,后夜就是将要天明的时候。“亦勿有废”:不但白天要勇猛精进来修行善法,修习一切的善法,不要令时间空过。就是连夜间一开始和最后的夜间,亦勿有废,也不应该把时间都空过了。在中夜的时候,也应该诵经。
“以自消息”:这时候自己修行用功,或者你太累了,可以稍微休息。“无以睡眠因缘”:不要因为这睡眠的因缘,睡眠的这种情形,“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使令自己的一生从生到死,都空过了,一点利益世间的事情都没有做,甚至一点利益自己的事情也没做,把时间都空过去了。所以要时时警愓自己,不要任性去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