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必有我师
【原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孔子说:“三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可做我老师的。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自己就可以改正。”
【读解】
三人行必有我师。那么,天涯何处无老师?真正好学的人是不拘于专门固定的老师的,随处都可以不耻下问。
从另一方面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也就是《里仁》篇里所说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老师的优点固然值得我们学习,老师的缺点也可以成为我们的借鉴,关键是不要盲目崇拜。
当然,说是这么说。事实上,老师在我们的眼中多少有些理想化的色彩,有的还环绕着神圣的光晕,使我们恰恰难以分辨哪是他们的优点,哪是他们的缺点。
所以也就只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了罢。【原文】
子曰:“盖①有不知而作②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③之,知之次也。”
【注释】
①盖:大概。②作:创作。③识(zhi):记。
【译文】
孔子说:“大概有自己不懂却能凭空创作的人吧,我没有这样的才能。我总是多多地听,选择其中好的加以接受;多多地看,用心记下来。我是属于次一等的智力。”
【读解】
所谓次一等的智力就是“学而知之者,次也”,相对于“生而知之者,上也”(《季氏》)的天才而言。
正因为是次一等的智力,不是天才,所以要多闻多见,也就是“敏而好学”。也正因为是次一等的智力,需要“敏而好学”,所以不能“不知而作”,而是“述而不作”。
可见,这一段实际上是孔子对自己学风和做学问态度的概括性自我介绍,包括了在其他地方谈到的“述而不作”、“敏而好学”和“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等好几方面的内容。
同时,孔子之所以这样自我介绍,也是针对当时存在的“不知而作”现象有感而发的。孔子的意思是说:那些自己不懂却能够凭空创作的人大概是天才吧,我可没有这样的天赋才能,我的一切都是靠学习而得来的,所以,我的写作也好,我的教书也好,都是言之有据的,不敢乱来。
“不知而作”的人却恰恰相反:自己不懂而又“硬撑”,处处冒充内行。这种人做事,小则贻笑大方,大则害己害人,甚至祸刚大民。孔子正是看到了这种“不知而作”风气的严重危害,才现身说法.以自己的所作所为来反对“不知而作”的行为。所以,我们也绝不可以小看了它的危害性。【原文】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译文】
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知道的人,而是喜爱古代文化,通过勤奋学习求得知识的人。”
【读解】
孔子按智力和知识的不同把人分为四等:"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因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李氏》)生而知之者是智力最上等的人,具有非凡的天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天才人物。孔子不以天才人物自居,而认为自己是属于“学而知之”的中等之材,所以要“敏以求之”,通过勤奋努力的学习来求得知识。至于学习的专业方向,则是“好古”,以古代文化为主要的学习内容,有些像我们今天的历史系学生,没有什么外国文学课程可学。
孔子在这里的自述,一方面固然有谦虚的成分在内,另一方面也是勉励学生,告诉大家说,自己的一切关。识都是勤奋学习的结果。既然圣人都是如此,像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不就更是只有努力学习的份了吗广谁还敢自诩为“生而知之”的天才呢?【原文】
叶公①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于云尔②。”
【注释】
①叶(she)公:楚国大夫沈诸梁,字子高,为叶县县长,称叶公。②云尔:如此而已。
【译文】
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怎样的一个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说;“你怎么不回答说:他这个人啊,发愤起来就忘了吃饭,高兴起来就忘了忧愁,连自己快要老了也不知道,如此而已。”
【读解】
夫子的自我鉴定。
发愤忘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废寝忘食精神,但夫子的废寝忘食不是打麻将,不是看足球,而是“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追求学问,学而不厌。
乐以忘忧就是“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或者如源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所以,是安贫乐道,而不是“打起麻将来就忘了做学问”或“唱起卡拉OK来就忘了工作”的那种“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是心理年龄健康年轻,竞技状态良好,是自强不息,而不是老顽童、老天真。
学而不厌,安贫乐道,自强不息。这是一个充满生气与活力的形象,一个“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形象,一个圣人的形象。原文】
子曰:“饭疏食①,饮水②,曲肱③而枕④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注释】
①饭疏食:饭,这里作动词用,指吃饭。疏食,粗粮。②水:古代以“汤”和“水”对举.“汤”指热水,“水”就是冷水。③肱(gong):上臂,这用泛指胳膊。④枕;用作动词。
【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过手臂当枕头,也自有快乐在其中。不仁义的富有和尊贵,对于我来说,就像天边飘浮的云一样。”
【读解】
这一段夫子自道,我们在《雍也》篇里孔子赞美颜回时已经说到过。无论孔子还是颜回,都是安贫乐道的典范,这一段文字与《雍也》里孔子赞美颜回的那一段文字一样,也都成了安贫尔迈精神的著名表述。
钱财如粪土,富贵如浮云。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认识,所以才能够做到吃粗茶淡饭而乐在其中,闲居而“申中如也,天天如也。”具有旷达乐现的个人生活情怀。
当然,对于我们所处的时代来说,这种认识已受到了相当强烈的冲击。虽然人们也常常说“钱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但多少都有一些勉强的成分在内,甚至有“狐狸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嫌疑。时代氛围如此,不是个人所能抗衡的。所以,与其说“钱财如粪土,富贵如浮云”,不如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来得真实自然,来得符合我们这个时代的特色。
这样说,并没有否定圣人思想的意思,只不过是从实际出发,承认时代的不同和个体的差异而已。因为,孔子毕竟是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人物,而圣人毕竟是圣人啊!【原文】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译文】
孔于在齐国听了《韶》乐,三个月不知道肉是什么滋味。于是感叹说:“想不到欣赏音乐竟可以达到这种程度!”【原文】
子曰:“富而①可求也,虽执鞭之士②,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注释】
①而:如,如果。②执鞭之士:古代于拿皮鞭为达官贵人开道或为市场守门的人,代指做下贱差事的人。
【译文】
孔子说:“富裕如果真是可以求得到的话,就是做那拿鞭子的苦差事,我也去干。如果求不到,那还是让我做自己喜欢的吧。”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原文】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译文】
孔子对颜渊说:“被任用就施展抱负,不被任用就藏身自好,只有我和你才能这样吧!”
【读解】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也就是成语所说的“用行舍藏”或“用舍行藏”,它最为精炼地表达了儒者对于出仕与退隐,入世与出世,进与退的政治选择与人生态度。
这里面所蕴含的,一方面是进退之间深刻的内在矛盾,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儒学通权达变的思想方法和精神气度。
孔子另外还多次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泰伯》)“邦有道则任,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卫灵公》)孟子也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尽心上》)所有这些说法,其实都是“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意思。【原文】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译文】
孔子在家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从来没有吃饱过。
【原文】
子曰:“不愤①不启,不悱②不发,举一隅③不以三隅反④,则不复⑤也。”
【注释】
①愤:指想弄懂而还没有弄懂的心理状态,也就是充满求知欲时的精神饱满如晶状态、②诽:指想用语言表达什么意思而还没有找到合适的言词的状念。③隅:方。④反:反过来证明,也就是类推的意思。⑤复:重复,反复
【译文】
孔子说:“不到他想弄懂而弄不懂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不到他想说什么而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引导他;告诉他一方,他不能类推其余的三方.也就不再重复告诉他了。”子之燕居①,申申如也②,夭夭如也③。
【注释】
①燕居:闲居,古代士大夫退朝而居叫燕居。②申申如也:仪态舒展的样子。如,形容词词尾,义同“然”。③夭夭如也:和乐喜悦的样子。
【译文】
孔子在家闲居的时候,仪态舒展自如,神色和乐喜悦。
【读解】
一肩挑尽古今愁,忧国忧民忧天下的孔子在家闲居时却仪态舒展自如,神色和乐会悦,过着无忧无虑的个人生活,完全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一副愁眉苦脸,严肃庄重的样子。这是因为他虽然忧中忧民忧天下,但却不忧个人生活,在个人生活上抱着以平淡为乐的旷达态度,所以始终能保持爽朗的胸襟,舒展自如的心情。说到底,就是他很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和精神。而不像我们今天的人,急急如律令。东奔西窜,疲于奔命。电话有了要传呼,传呼有了要手机,生怕失去了任何一个可以利用的机会,却又逢人便感叹:“唉,活得真累!’”难道这累不是你自找的吗?更何况你累什么呢?不外乎是累财累名累地位,累一己之得失、个人的利益,其结果是连“燕居”的时间都没有了,更不用说什么“申中如也,天天如也”。与其如此,倒不如向圣人学习,甩开个人名利之累,退而间居,保持舒展和乐的心态,平平淡淡,轻轻松松过一生。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①,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注释】
①徙(XI):迁移。这里指向“义”靠拢,仗自己的行为符合“义”。
【译文】
孔于说:“品德不修养,学问不探讨,听到正义不追随,缺点错误不改正,这些都是我的忧虑。”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原文】
子曰:“默而识①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②于我哉?”
【注释】
①识(Zhi):记。②何有:有什么,意思是没有什么了。
【译文】
孔子说:“默默地牢记知识,勤奋学习不厌烦,教诲别人不厌倦。对我来说,除了这些还有什么呢?”
【读解】
一个孜孜不倦的读书人,一个勤勤恳恳的教育者。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早已成为人们所熟知的名言。不过,真正能做到的,就没有多少人了。
据《孟子·公孙丑上》记载,子贡曾经问孔子说:“老师您称得上是圣人了吗?”孔子回答说:“圣人可称不上。我不过是学不厌而教不倦罢了。”子贡说:“学不厌是智,教不倦是仁。智仁兼备.老师您的确是圣人了啊!”
可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确不是我们一般人容易做到的、智仁兼备的圣人毕竟是凤毛麟角,千百年难遇一个的啊!
【原文】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①。”
【注释】
①我老彭:“我”在此处表示亲切。老彭,商朝的贤大夫。
【译文】
孔子说:“阐述而不创作,笃信而喜爱古代文化,私下里与老彭相比。【原文】
子贡曰:“如果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①!夫②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注释】
①病诸:病,不足。诸,“‘之乎”的合音。②夫:发语词,在句首起提挈作用。
【译文】
子贡说:“如果有人能广施恩惠给老百姓,帮助大家过上好日子,怎么样?可以说是做到仁了吗?”孔子说:“岂止做到了仁,那简直就是圣了!就是尧舜恐怕都还没有完全做到呢!至于说仁,那不过是自己想有所作为,也让别人有所作为;自己想飞黄腾达,也让别人飞黄腾达。能够将心比己,推己及人,这就可以说是实行仁道的方法了。”
【读解】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实际上就是“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的境界,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必也圣乎!”的境界。这当然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得到的。不仅一般人做不到,在孔子看来,就连尧舜那样的圣人也没有完全做到。
仁的境界就不一样了。仁的境界,只要你努力就能达到,因为那不过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罢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以,当自己想做什么的时候也想到别人想做什么。将心比己,推己及人。说到底,也就是曾于所概括的“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面“忠”的一方面,加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的一方面,就完整地构成了孔子所谓“一以贯之”的“道”。这个“道”不是别的什么,就是“仁道”。
从某种意义上说,圣的境界是天才和英雄的境界。所谓时势造英雄,天才和英雄的业绩实际上不是单凭个人努力就能创造出来的。所以也可以说,圣的境界实际上不是个人的境界。因为“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而仁的境界则是普通人所能企及的境界,是从我们自己身边做起的境界。所以,我们所能做到的,也不过是努力实行仁道,使人人都有一颗仁爱的心而已。原文】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①矣夫?“
【注释】
①衅:同“叛”,指离经叛道。
【译文】
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文化知识,并且用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啊!”
【读解】
颜渊也曾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子罕》)
说明孔子不仅这样说,而且还这样实施于教育之中。
既要学习文化知识,又要提高思想修养。德育、智育一起上,这不是“又红又专”的教育方针吗?
真能做外’又红又专”,品学兼优,自然也就不会离经叛道了。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
孔子说:“智者喜爱水,仁者喜爱山;智者好动,仁者好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读解】
以山水形容仁者智者,形象生动而又深刻。这正如朱熹在《论语集注》里面的讨论:没有对仁和智级其深刻的体悟,绝对不能作出这样的形容。圣人智仁双全,所以,作此形容的专利权非他莫属。
智者也就是聪明人。聪明人通过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所以用水来进行比拟。
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种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所以用山来进行比拟。【原文】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①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注释】
①民:通“人”。
【译文】
樊迟问什么是明智。孔子说:“致力于人世间该做的事情,对鬼神报敬而远之的态度,这就可以说是明智的了。”樊迟又问什么是仁。孔子说:“有仁德的人总是先付出艰苦的努力然后才有所收获。这就可以说是仁了。”
因材施教,不要对牛谈琴
【原文】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译文】
孔子说:“中等智力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中等智力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
【读解】
在圣人看来,人的智力是分为上、中、下三等。
如果你是教师,就应该据此分析学生的不同资质,采取不同的难易深浅,以免对牛谈琴,使对方不知所云。
知之、好之、与乐之
【原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
孔子说:“知道它的人不如喜好它的人,喜好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正直是立身之本
【原文】
子曰:“人之生也①直,罔②之生也幸③而免。”
【注释】
①也:语气词。②罔:诬罔的人,不正直的人。③幸:侥幸.
【译文】
孔子说:“人的生存靠正直,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不过是侥幸免于祸害罢了。”
【读解】
正直是立身处世之本。
不正直的人虽然也可以欺世盗名,侥幸生存,甚至可能福禄双至。但是,多行不义必自毙,不是不报,时辰未到而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原文】
子曰:“质①胜文②则野,文胜质则史③。文质彬彬④,然后君子。”
【注释】
①质:质朴。②文:文饰。③史:虚浮不实。④彬彬:相杂适中的样子.
【译文】
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