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现在有一个慧德;慧德法师,这个是个阿罗汉境界,是个这个独觉的境界。他,以前我想要到暹罗的时候,他不叫我去暹罗,要和我打同参;打同参,住山,打同参去。我说你参悟你的;我参悟我的,怎么可以同参呢?他,完了,喔!是有一点明白了。就这人,我就说你参你的,我参我的,怎么可以同参呢?你参你慧德;我参我安慈,我对他讲,怎么可以同参呢!完了,他明白了;明白了,于是乎不叫我。他叫我去暹罗。
那么他就在香港各处住。住,他天天是坐单;坐单,因为不会用功,他坐得吐血。吐血,所以修行不是说是,哦!我用功就一定成;用功一样有魔障。他用功用功就吐血;吐血,他也用功,他还是用功。他也不受人供养,也不拿钱;到什么地方住,除非你不麻烦他,不去啰唆他,不和他讲话,这么他在那儿住好的,好好地在那儿住。你有一个居士和他一讲话,他就跑了,再就不在这儿住了。或者你有一个居士来供养他,或者拿一盒饼乾哪,或者拿一点钱哪,去供养他。啊!他看都不看就跑了,不在这儿住了。他认为这个就是麻烦了!
那么在大屿山宝莲寺住了几年,又在万丈瀑那儿也住了大约住有一年呢、半年。不知道以后哪一个居士给他添麻烦,他就跑了;我都不知道,他就跑了。因为这个人呢,他真修行,这一些个居士也专一想要供养这个真修行的人。各处找啊,变着方法来找他;找他就要供养他。一找着他,他就跑了;一找着,他就跑了。你看!这才是真正修道的本色呢!不是一天到晚和居士啰啰唆唆的,没有话也挤出来几句话来攀缘;不是的。
他现在在香港东林念佛堂那儿住呢。住啊,吃饭吃人家剩下的饭;人家不吃的饭,哎!他拿来吃。如果不给他这个饭吃,他就不住了,他就走了。那么穿衣服穿得破破烂烂的,住房子住在那么一个小小的小茅棚。他吃完了东西,把门一关,也不和人讲话,一句话也不讲。那真是他言语道断了,真是想装哑吧了;不是像这个假装。他真要哑吧了,真要哑吧了,不讲话的。他说话的声音很小的,好像没有气了似的!大约他不说话的原因,也就因为没有气。他一说话,就好像你要咬到你耳朵上,才可以听见他讲话。
那么不是像你们这一班人,跑到佛堂里大喊大叫,超儿八喊的。说我不叫在佛堂讲话,就专门跑到佛堂里来谈话;专门跑到佛堂里来,哎!这么一见着我,哦!吓得,知道犯规矩了,害怕了,就跑了。这个已经是不守规矩了。那么守规矩的人,你要尊重佛,尊重法,尊重僧,不可以攀缘。
好像这慧德,在香港,这是第一个修行人。还有第二个,就是恒定。这恒定呢,我离开香港这么多年,他也不攀缘,也是一天把门关起来,谁来他也不见,不和人啰唆。那么有他一定的护法,到时候给他送米去,送吃的,送用的东西。这就是言语道断了,不讲话了。说是那会不会饿死?连话都不讲了,还管他饿死干什么?啊?饿死不最好了嘛!说,那我不行。你要行啊,你就是得到真如的本体了。
离心缘相,心里都不攀缘了;不是像那个某某的修行,没有吃饭,打妄想,有人给我送点供养来可不错。啊!这一打妄想,就送来了。这就叫“心缘相”,心里有缘虑,有攀缘思想。
“毕竟平等”:究竟它是平等的;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无有变异”:这个大总相法门体,它是不变的,没有变异的。“不可破坏”:你没有法子破坏它。它根本就无相的,你有什么可破坏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因为它没有相,所以你没有可破坏的。说,我知道,那当然是什么也没有。你要能什么也没有,那也没有人破坏得了你。
“唯是一心故名真如”:就是一个真心,一个真心的本体,所以给他起一个名字,起一个假名字,就叫真如。(……)
那么以后,每逢有 lecture(讲法)的时候,或者有什么法会的时候,找一个(……)发菩萨心的人做修罗,在这个门口那地方。外边现出一个修罗的样子,里边呢,存着一个菩萨的心,那么看着门口,保护我们这个道场。这是很要紧的。那么这什么样的人呢?这个人,面最好很恶的,心里很良善的。你们看你们哪一个能做这个责任,也可以发心,坐也坐到门口那地方。拜佛的时候,在门口那儿也放一个拜凳,在那儿拜。这发菩萨心就是护法菩萨;发修罗的心就是现这个修罗的相,而教化众生。因为现在外边来这些个给我们添麻烦的人,都是一些个修罗的样子,所以你们看看谁可以做这个,那么就发这种菩提心。这是我们护持道场很要紧的一个责任。
那么我前几天讲,说这个左右的问题,今天我看见这个男人都站在这边了。以后我们不要分得太清楚了;分得太清楚了,也很麻烦的,令人打妄想打多一点。啊!又说站对了;那个说,喔!他站错了;那个说,啊!站得不对:那么妄想很多。以后,还是这么分而不分;不分而分,这种的境界是很高的。你要无相即菩提,你没有我相;男不知道是男的,女不知道是女的,能以这个样子,那就是离道很近了。所以,你本来是个男人,说自己是个比丘尼,那你就站到比丘尼一块去啰!你本来是个比丘尼,说我原来是个比丘,那你就站到比丘一起去。没有什么问题。
那么这边呢,这是班首的位置,那么常常要有人站到班首的位置上,好带一带班子,所以这一切法都无有定法。你要是有所执着,说有一定了,那就是个死的了。所以我现在就教给你们,教这个不定法:今天这样子,明天那样子,叫你们不知道是怎么样子好!
以一切言说假名无实。但随妄念不可得故。言真如者。亦无有相。谓言说之极。因言遣言。此真如体无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无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当知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故。名为真如。
“以一切言说假名无实”:你所能说出来的这个言语,都是没有真实的;要是真实呢,你就说不出。你能说出来的,能用言语来表达出来的,这都是假的。在《金刚经》上说,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那么在这儿可以这样说,凡所有言皆是虚妄,若见诸言非言,即见如来。因为这个道理是一样的。所以你能以触类旁通,你就明白佛法了;你要是,喔!那相是相,言是言呢……相是能看见的,言是看不见的;言是看不见的,也是虚妄的。
你能看见的和看不见的,凡所有有声音的,这都是虚妄的;要无声无嗅,那才是至矣尽矣,无以复加矣。无声,你听也听不见;无嗅,你闻,它也没有什么味道,这叫无声无嗅。至矣,至到极点了,到极点了。尽矣,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你要能有所加,有所减,那都没有至矣尽矣。
这既无加也无减,这就叫不增不减,也是不生不灭,也是不垢不净的本体,所以才说,“一切言说,假名无实”:都是假名,没有实在的体。
“但随妄念不可得故”:你所说出来的,这都是虚妄的,都不是真如。“不可得故”:啊!你能说出来的,无所得。你说你得个什么?所以说无所得故,都是妄念,都是随妄念而有言说;你要没有妄念,就没有言说了。所以妄念无实体,它没有自己的本体。“言真如者”:就是给它起个名叫真如。这个真如,“亦无有相”:也没有一个相貌。
你说真如是什么样子?是多长啊?是多宽哪?是多高啊?是多矮啊?长短方圆哪?啊?这个真如是个方的,还是个圆的呢?没有。那么这个真如,又有没有什么颜色呢?青黄赤白黑,它是什么颜色呢?也没有的。所以这个真如,既然没有一个形,又没有一个相;没有一个形,没有一个相,你说他这有个什么?所以没有相,真如也没有一个体相在那儿。那么没有一个体相,是不是这个真如也是假的呢?这真如不是个假的;这是个最真的,也是个最如的。那么没有法子给它起一个其他的名字,所以就给它起个名字叫真如。因为没有法不真,没有法不如,所以叫真如。
“言说之极”:这个是言语道的那个极点,就是言语道断了,心行处灭了。“因言遣言”:这个就是因为用这个言语来遣;遣开这个言语,来把这个言语又离开。因为这个言语,又要离开这个言语;遣离开这个言语,这叫“因言遣言”。“此真如体无有可遣”:唯独到这个真如的这个境界上了,你就没有可遣了。遣无可遣。你离无可离;遣无可遣,所以,这个它是真的,你破坏不了的,不可破坏的。它也不变易的。
“以一切法悉皆真故”:这为什么遣无可遣呢?为什么不能破坏呢?因为这一切的法,都到这个境界上,就到最真的那种境界上了。“亦无可立”:那么说是它真,是不是还有一个可建立的东西在这儿呢?也没有。亦无可立,没有什么可以建立的,就令你知道的,所以这“亦无可立”。
“以一切法皆(同)如故”:这个前边这个真,是无可遣的。这个如呢,是没有可立的,因为它本来就是如。如,如是什么呢?如就是,就是这样子。什么样子呢?就是这个如的样子,没有再可以给它加加减减哪,生生死死啊,垢垢净净的这些个问题,所以“亦无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因为这一切法那个本体都是如的,如如不动。这个如就是个寂,寂然不动的样子。“当知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哪:你应该知道这一切的法,“不可说”,说不出来。“不可念”,你也不可以用妄想来想念它。“故名为真如”:所以,没有法子给它起一个旁的名字,祇可以给它起个名字,就叫“真如”。
问曰。若如是义者。诸众生等云何随顺而能得入。答曰。若知一切法虽说无有能说可说。虽念亦无能念可念。是名随顺。若离于念名为得入。复次真如者。依言说分别有二种义。云何为二。一者如实空。以能究竟显实故。二者如实不空。以有自体具足无漏性功德故。
前边因为恐怕人执着,说一切法都是空,怎么还有个真如呢?所以在这个论上就说,连真如也是没有的,不过假名而已。这就是叫你这个人,学佛法的人离一切相。你能离开一切相,即一切法;你要不能离一切相呢,你就不明白一切法。你离开一切相,这就是一切法;一切法都是无相的,也无名的,就虽然有个名,你不要又执着这个名,来追究这个名了。这个名,名者是实之归也。那个名是显那个实体的,不是那个名就是实体。所以,你不要拿那个名,就是当那个体了。
好像你这个人,每一个人有每一个人的名字。这个名字,你可以写信写你这个名字,到千里万里,从这个国家飞到那个国家,寄到那个国家去,用信寄去了。你这个名到那个地方去了,但是你这个体;你这个身体没有去,那祇是一个名字。你一定要这个身体去了,那才是这个名的本体来了。你要那个人没有去,你就寄一个名字去,人祇知道你祇是个名字而已。这个真如也是这个样子。这个真如就是那个本体,那个自性的一个代名词,所以你不要在这个代名词上再来用功夫。
好像,譬如举个例子来说,我们这儿“果前”是个名字,寄信写到台湾去了。看着这个名字,这祇是知道有这么个人,不能说,看着这两个字,喔!这个人就是这样子,就是这个两个字这样子。那就错了!那个人还有一个人的样子,所以这个佛法的本体,这个法还有法的样子。那法的样子没有法子说得出来,所以,就用这个真如,来代表它的这个自性的本体,所以呢,才要这个即名离名,无可破坏,也不能建立。既然因为没有一个可破坏的,也没有一个可建立的,所以这是永远存在的。
“问曰”:就问了,说“若如是义者”:说这个意思要是这样子的话。“诸众生等”:这所有的一切众生。“云何随顺而能得入”:得怎么样子来学习。“随”就是随顺,就是随着学习,顺着它这个道理去修行。“而能得入”:才能得入这个真如的里边去呢?这儿问了。
“答曰”:这答覆他就说了。“若知一切法虽说无有能说可说”:你要能知道这一切的法;这一切法就是世法出世法,色法心法,这一切法。这一切法就包括色法心法:色法就是有形的,心法是无形的。那么这有形无形的,你要能知道,“虽说无有能说”,虽然说法,可是没有一个能说的法,没有一个能说的这个人。“可说”,也没有一个可说的法。“虽念亦无能念可念”:虽然有一个念,但是也没有一个能念,也没有一个可念。“能念可念”,这都是妄念,不是真念,所以,也没有可念。“是名随顺”:这个跟着这个佛法来学。
所以你们学佛法的人哪,不要以为,喔!我学佛法!这也没有得到什么。你想得到什么?你得到的都是邋遢东西;你得不到的,那才是清净本呢!你能得到;你能得到又有什么用?说,那我得不到又有什么用呢?你为什么要有用啊?有用和没有用都是一样的嘛!不过人呢,都是在这个没有事情,要来找一种事情来干一干。无事找事,就是没有问题要作出来一个问题了。本来你能离念了,那个生死就了了。但是你这个念不能离,这生死就不能了啊!生死不能了,就尽打妄想。啊!这个念,越念越多,越多越要念。能以离这个念了,这就是学随顺能得入了。“若离于念”:你要能离开这个念了,“名为得入”。你要离开你这个念了,这就得入了。好像这个小孩子,他也没有离念呢;他要离开念呢,就飞上来。但是他不能离念呢,上也上不来。
“复次”:再给你说一遍,“此真如者”:这个所说的这个真如。“依言说分别有二种义”:讲这个真如,要依照这个言说来讲,有两种的意义,有两种的意思。“云何为二”呢?怎么样叫两种呢?“一者如实空”:第一的就如实空,真好像空似的,实实在在好像空似的。实实在在的好像空,为什么呢?“以能究竟显实故”:怎么说实空呢?它是究竟能显出这个实体来;能显出这个实体,所以是实空。但是显出实体来,这个真实的东西没有形象的,法的本体那个妙处,你看不见的。
“二者如实不空”:第二,是实实在在的,它不空。为什么呢?“以有自体具足无漏性功德故”:它因为它有这个自体,但是你可也看不见。它能具足这个无漏,这无漏性功德故。无漏就是没有这个无明了;没有这个无明就没有漏。你有无明,就有漏。什么叫有无明呢?就是你这个脾气。你这个脾气,那就是个大无明。你这个烦恼有小小的,那个心里很烦闷的,那是个小无明。这个大无明和小无明,这就叫有漏。有漏,它就自性没有功德了;你要是无漏了,自性就具足一切功德。一切功德法财,什么都在这个真如里边具足的。所以呢,有漏就没有性功德;无漏,性功德圆满了。
那么学佛法的人学什么呢?就是学什么也没有。你要有一点什么,就有挂碍了;你要什么也没有了,就没有挂碍了。你有一个房子,那你就有一个房子的挂碍。你有一块地,就有一快地的挂碍。你有一件好的衣服,啊!这是狐狸皮的;这是貂皮的。啊!这是最名贵的一个皮衣服。啊!你放不下了。不像这个果速的妈妈,有一件皮衣服,她送到佛堂来,想要放下了。啊!放下,又有一点放不下,所以她叫果速给她寄回去。你看!放下,放不下,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有这么一件衣服。
这个衣服是苏联的那耗子的皮,那个在树上跑的那个老鼠的皮。那么这个老鼠,因为以前就欢喜穿人的皮,穿其他的皮,现在这个老鼠自己的皮也要被人家穿。所以,你有什么就有什么麻烦;你没有什么就得到清净了。我们学佛法的人,就是要学什么也没有了:也没有无明,也没有烦恼,也没有忌妒,也没有障碍,也没有贪心,也没有瞋心,也没有痴心了:这贪瞋痴的心要没有的。你所有的就是属于贪瞋痴;你什么也没有了就没有贪瞋痴了。
所以在禅宗里头讲,说去年穷,还有立锥之地。这个锥子可以立起来这么一个地方。去年穷,还有立锥之地;今年穷呢,锥也无,连这个锥子都没有。连锥子都没有了,所以也不需要地方来立了。连这个锥子都没有了,所以,你看!这穷到极点了吧?这穷到极点,这是真正的富贵。你好像人哪,在这个世界上,说这是我的,那是我的。啊!房子也是我的,地也是我的,眼睛闭上的时候,什么都没有了;等到眼睛闭上,你再知道没有,那就晚了。这眼睛闭的时候,就是死的时候,不是说睡觉把眼睛闭上。那个睡觉把眼睛闭上,睡觉也就是一个小死;那个眼睛睁不开,常常闭着,那是一个大死了。
那么睡觉的时候,你想一想房子也忘了,地也忘了,好衣服也忘了,什么都忘了;睡着了,什么都不知道了。啊!这房子被火烧了,也不知道;地被水给冲去了,也不知道。啊!衣服被贼给偷去了,也不知道,因为什么呢?睡着了啊!等醒的时候,啊!房子也没有了,地也没有了。啊!这衣服也被人偷去了!这烦恼就来了。唉呀!我,啧!怎么都没有了?啊?为什么有烦恼?就因为你有。你要根本就什么也没有,什么烦恼都没有了。
所以,你要想没有烦恼,就要学什么也没有。所谓这个去年穷,还有立锥之地,那还有一点执着,今年穷呢,锥也无,一点执着都没有了。啊!这真是自由。这真是啊,无挂无碍!你不要自己就说,喔,我今年呢,连锥子也没有了。你要有这么一个念头,那你又有了。锥也无,根本就是无念了;你要有念,就是有相;你有相,就是有烦恼,就是有坏;有坏的时候就有烦恼。所以,我们学佛就是要学无相;无相即菩提。
什么叫菩提?无相嘛!没有我,没有人,没有众生,没有寿者。你看!这多妙啊!这个境界你要得到了,啊!那什么烦恼也没有了!但是可惜你没能随顺。没能随顺,所以就而不得入;你要能随顺这个方法了,就得入了。得入,入个什么?什么也没有。你要能什么也没有,那还有什么烦恼?你自己想想看。
有人听我讲经,讲的无人、无我、无众生、无寿者,他就说了,我无我,我也无人哪,我也无众生,我也无寿者啊!你怎么样知道的?你怎么样知道的你没有我了?怎么样你又知道的你没有人了?你要没有我,怎么会知道没有我?你要没有人,又怎么会知道没有人?你要没有寿者,没有众生了,你怎么会知道的?你这一个知道,已经是有了嘛!你一说你没有,你已经在这儿了?这岂不是自己骗自己呢?所以,听法,学法,你要会用法;不是说,喔!听着这个好,我就是这个。喔!听这个阿弥陀佛好,喔!我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又是谁?你听释迦牟尼佛好,啊!我就是释迦牟尼佛。
你怎么不说你是地狱那个饿鬼呢?因为他不好。所以,人执着好(hao-4)好(hao-3)这个心呢,真是最坏的东西!修行,在这个地方要用功夫的。今天,有一个人就打了妄想,说,我以后,我就说我是鬼。too late(太晚了)!哈……!
所言空者。从本已来一切染法不相应故。谓离一切法差别之相。以无虚妄心念故。当知真如自性。非有相。非无相。非非有相。非非无相。非有无俱相。非一相。非异相。非非一相。非非异相。非一异俱相。乃至总说。依一切众生以有妄心念念分别。皆不相应故。说为空。若离妄心实无可空故。
在前边所说的这个“如实不空”,因为它这个自体具足有无漏的性功德故。那么现在是说这空,“所言空者”:所说这个空是空无一物。“从本已来”:它从根本那儿到现在,“一切染法不相应故”:这个空,它和一切染污法不相合,不合作。“不相应”就是不合作。怎么叫不合作呢?有空就没有染污;有染污就没有空,就不是空。所以说这个空者,所说这个空,这是空一切染污法。它和这个染污法不相应。“谓离一切法差别之相”:这一切法有差别之相,都是色法。这色法,它不是空的。那么这空呢,就离开这一切的这个染污法,也就是色法。“差别之相”:这些个分别的相,它根本就没有相。怎么又会有分别呢?所以,要离开这一切的色法,那“差别之相”。
“以无虚妄心念故”:在这个空--真空无人我,大道无形相;那个真空,人也没有了,我也没有了。不但人我没有了,连那个法也没有了。什么法没有了呢?这一切有相的法都没有了,都空了,也没有这个妄念了。你要有这个虚妄的心念,那也是没空呢;现在把虚妄的心念都没有了。这个时候,也就是这个言语的道路也断了,心行的地方也灭了,所以这空了。
“当知真如自性”:你应该知道这个真如自性,什么样子呢?现在跟你讲了,“非有相”:不是有形相的。“非无相”:又不是没有形相的。你说,这是个什么?你说它有,它又没有;说它没有,它又有。在这个有无中间,因为什么呢?你要是说它有相,这就落了增益谤了。增益,就增加的这个毁谤;你要有,有就有多少?越有越多。说,我有一个;有一个就可以有两个;有两个就可以有三个;有三个就有四个。那么你说这个真如自性,它有多少个?有多少个?那么你说不出来,所以这“非有相”。
又“非无相”,你要说它没有;没有,怎么又有这个真如的名字呢?没有,它连个名字都应该没有啊!所以,你要说无相,这又落了一种谤,毁谤的谤。什么谤呢?这叫减损谤;那个是增益谤,这个是减损谤。增益就是增多了;减损谤就是减少了。你说没有,没有多少啊?没有一个?是没有两个?是没有三个?没有四个?是完全没有?这也落到减损谤上了。
“非非有相”:“非”是“不是”,不是那个“不是有相”。你看!不是那个“不是有相”,那是个什么?那是有相?又不是。“非非无相”:又不是那个“不是没有相”。你看这是什么?这个就是真如。你也不能说,它亦有亦无;你要说它亦有亦无,这又落了一种谤。什么谤呢?这叫自言相违谤。自言相违,你说,它也有也没有,这究竟是有,是没有?这自己打自己嘴巴了,自相矛盾了。
自相矛盾,这个矛,我给你们讲过几次了。有一个卖矛的;一个就卖盾的。这个卖矛的就说,啊!我这个矛啊,无论什么盾一刺就给刺破了。那个卖盾的就说了,说我这个盾哪,无论他怎么锋利的矛,你刺到我这个盾上,他刺不破的。那么结果,用这个矛刺他这个盾:矛这个锋刃,也弯弯了,这个盾呢,也刺破了:这叫自相矛盾。那个做盔甲的人,就怕这个刀枪把人杀了,所以保护着这个人身体,穿上盔甲。那做刀枪的人呢,他就做那刀枪,无论什么样的好盔甲,我这一刀就给砍破了。这叫自相矛盾,也就叫自语相违,自己说话打自己嘴巴。
“非有无俱相”:也不是说有无同时具足的;同时具足这有无这种相,也不是的。你要说同时有这个有无相,这叫戏论谤,就是尽说笑话,没有一个真实的理。为什么呢?因为这它是空的;空的,怎么可以说是“有无俱相”呢?所以“有无俱相”也没有。“非一相”:它也不是有一个相。“非异相”:也不是有一个“不是一个的相”。“非非一相”:也不是说没有这一个的相。“非非异相”:也不是不有这个特别的两种的相。那么不是一相,就有两种了,也不是的。“非一异俱相”:也不是说一个和或者有多啊,或者两个,这么同时就有这么多的相:也不是。因为它完全是空的;所以完全是空,就没有这一些个相。也没有这个增益的谤,也没有那减损谤,也没有自语相违谤,也没有这个戏论的谤。
“乃至总说”:乃至于总说。“依一切众生”:乃至在这个,你或者总起来说,说这个依一切众生。“以有妄心”:有这个妄心,“念念分别。皆不相应故。”这个也不是这样子。
这个真如,也不是依一切众生的这个妄心的念念分别。这些个有分别,这个空和它都不相应;都不相应这个缘故,“说为空”者。所以,说这个是空的这个道理,“若离妄心实无可空故”:离开这个妄心,没有可空故,它是空到极点了,所以离开妄就无可空了。所以给它起个名字叫真如。
那么这个佛教讲堂和中美佛教会,年年都举办这个暑假的班,今年这是第三次,是第四次,是多少次了?(弟子:这是第四次。)第四次啊!那么这个第四次暑假班。我们这个暑假班呢,是很厉害的,所以把所有这一些个没有出息的人,就都吓跑了。有出息的人,不怕苦的人,要试试看,在这个里边找出一点真的东西来。所以每年举行这个暑假班,有的时候就人很多,有的时候就很少。因为什么很多?因为什么就很少?因为很多的时候,有一些个真心想要学佛法的人都来了,到这儿很诚心地学习法。
在第一次,由这个易果容介绍来很多的人,来学习这个暑假班。那时候是讲《楞严经》,是解行并进:一方面要解,一方面要修行。我们这个暑假班就是解行并进的班。解就是明白这个佛法;行就是修行,去修行去。我们现在这个大讲堂里边,这五个出家人都是第一期的来参加学习佛法的人。
还有,我们这个《金刚菩提海》的社长和这个果地,他自己叫他 stupid(笨)地。但是他知道这个 stupid,那也就很聪明了。人就怕自己不知道自己;要知道自己了,就有一点办法了。那么在第一个这课程很紧的,九十六天,中间没有什么休息的时候。那么在九十六天把一部《楞严经》讲完了。第二个是讲《六祖坛经》,是不是啊?第三个是讲《法华经》。今年第四个,要讲《大方广佛华严经》。
这一部《华严经》是佛教里头最大的一部经,没有再比它大的了。可以说是大而无外,又可以说是小而无内。它怎么说大而无外呢?没有再比它大的了,所以就没有外了。怎么叫小而无内呢?它在这个一个毛孔,一个汗毛的梢上,就能十方的这国土,都在这一个汗毛的梢上现出来。那一个汗毛是最小的了,还有比这个汗毛再小的吗?所以小而无内了,再没有比它再小的了。这个道理是非常的玄妙的,不是凡夫的境界所可知道的。当初,释迦牟尼佛讲这一部经的时候,二乘的人看不见,听不见。
有眼不见卢舍那,有耳不闻圆顿教
那么,以后这一部经就被龙王给请去了,供在龙宫里供养。那么等龙树菩萨;在佛灭度五百年之后,龙树菩萨来到世界上来。他到龙宫里,在龙宫里把这一部经记忆出来的。记忆,就是在那儿,因为龙树菩萨最聪明,他看这个经典,祇看一遍就可以记得住了,所以在龙宫里,他把这一部《华严经》就给偷回来了,装到肚里了。他要是不装到肚里,就没有法子带得回来。也好像《楞严经》以前在印度,它不准出国的。龙王它也不准这个法宝到外边去,这个龙王它很自私的,所以这个龙树菩萨就有一种菩萨心,所以就把它给偷回来了。这念一遍就给记住了。
不过这一部,在这个《华严经》里来说,还是一部最小的。那最大的那一部,太广了,这个世界都没有法子来形容它是多少了。所以,上部和中部都是很多的,唯有这个下部,最少的这一部,这龙树菩萨在那个地方大约费了一个时间,就给记忆出来了,所以带到我们人间来。我们人间才有机会,闻这一部经的这个法。所以你们各位,要参加这个暑假班的,应该特别注意这一部经。那么这一部经要明白了,其他的所有的经典,你都会明白了。佛所说的法,都在这一部经里边,所以这一部经要讲很长的时间。
在这个暑假班,今年是分开三级。以前这都是九十六天,今年把这个九十六天分成三个。那么每一个就占有三十二天。这三十二天呢,都是很忙的。以前每一个暑假班,因为时间太久了,这个人就受不了了。有的就可以忍耐下去,有的,因为没有骨头,所以就受不了了,就跑了。那么今年,我相信这一些个都是勇猛精进的英雄,都是大丈夫,不会像以前那一些个没有骨头,没有志气,没有出息的人。啊!一苦一点呢就跑了。今年呢时间也短,每一次相信都不会有人跑。因为时间短,这个闭上眼睛一想,明天就完了,明天就圆满了。那么有三十二个明天就圆满了。
所以,今年这个暑假班有多少人来,我相信都是有始有终的。那么我们这个暑假班的时间表,已经定出来了,等一等叫我这高的徒弟果宁,他读出给大家听一听。
那么今年没有放假的时候?去年、前年有放半天假的时候。是不是?今年要不要放假啊?如果你们大家要不愿意放假的,我可以一个礼拜讲八次:礼拜天两次,那么每天晚间一次,这八次。如果你们要欢喜放一天假呢,我可以礼拜五就休息,躲懒偷安一晚间。那礼拜六、礼拜天照常讲,你们大家看怎么样。我相信今年来的人都是有一种金刚之志,绝对不会怕这个功课多,也绝对不会为自己这个臭皮囊来留恋,来执着它,来帮助它。你帮助那个臭皮囊,它就帮着你臭;你要不帮助它呢,你自己就可以香了,身上就放香了,变成金刚不坏身。
人做事情是应该要做那个最困难的事情;人家做不到,我们能做得到,那才是真的。不要一硬一点,或者困难一点,就受不了了,说,Oh ! I can't take it(我受不了了!)谁?你要有这一个谁;谁 can't take it(受不了了)?啊?我是来学佛法,为什么我不认真去学呢?所以要发一种大雄大力的心。说,一想,啊!我这个本师释迦牟尼佛在雪山六年,一天祇吃一麻一麦;我们现在吃这么多,还不能修行,这太没有用了啊!要自己这样想。哎!你一这样想,那个懒虫就跑了。你要不这样想啊,那个懒虫来了;来了,就给你出坏主意了:“何必这么愚痴呢?在这儿受这个苦,有什么用啊?跟着我去睡觉了嘛!或者喝一点酒更好啊!或者吃一点药去啊!那很自在的啊!”那么就向下流了。你要没有这种的思想,念念精进,一定会成功的。你在这儿来要努力学习。
本来今天呢,这个他们几个会中文的,都不主张这个暑假班教中文,我也很欢喜的。不教中文,我可以有多一点时间来休息。我也很愿意懒一点,但是呢,又有几个说要求要听中文。昨天这个又有人提议,要还继续讲《水镜回天录》。他要用这个水镜来照照自己,照一照自己,所以这《水镜回天录》还继续着讲。你不单一个人可以照自己,每一个人你都可以藉着这个《水镜回天录》这个镜子,来照照自己。
这上头有一个王孝子,我是不是一个孝子啊?这么一想;啊!我对我父亲、母亲不孝顺,我赶快要孝顺父母。这就把你自己照出来了。那么这也是不错的,所以,还继续讲这个《水镜回天录》。所有的,谁愿意搬到这个庙上来住的,都欢迎。但是,要不怕这个课程时间表的这么样多,要随着规矩来做。无论哪一位欢喜来的,就如来如来了,你快来了。
以前,这个暑假的时间就是打坐、听讲经、写笔记,没有拜〈大悲忏〉这一堂的功课。今年呢,因为这个世界很多的麻烦事情,我们在这儿拜忏,希望三藩市所有的人类都平安无事。我们为这个世界来拜〈大悲忏〉,一方面救世界人,一方面减轻我们自己的罪业。所以今年这个暑假班,这更上一层楼了。所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你想要望一千里,望得远一点嘛,就再上高一层楼,就看远一点。
所言不空者。已显法体空无妄故;即是真心常恒不变。净法满足。则名不空。亦无有相可取。以离念境界唯证相应故。
是讲到这儿?那有一个如实空,这个讲一个如实不空。那么如实空大概的已经讲了,所以现在,讲这个如实不空。
“所言不空者。已显法体空无妄故”:什么叫不空呢?这个不空如来藏、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那么这要是按照〈楞严咒〉来讲,“悉怛多般怛啰”那个“悉”,就是空如来藏;那个“般”,就是不空如来藏。等这个合起来,这就是空不空如来藏。
“萨怛多般怛啰”:“萨”就是空如来藏;“般”就是不空如来藏。这合起来就是,“萨怛多般怛啰”就是空不空如来藏,所以你讲经要懂得很多的经的道理;不是单单就这个懂得一部经的意思,要懂得很多经的意思。
我再告诉你们一个人不相信的法。我昨天晚间没说吗?我讲经,我不看注解的。我就看注解,我也不记那个注解。有的时候,也没有时间看注解。你们不要以为我讲经看了很多注解;我是一个没有注解的法师。那么虽然没有注解,我看这个真的注解,没有形的注解,那个经的本来的样子。好像昨天说这个十个神。你不要看那个注解去,你祇要听一听,是不是这十个神呢,每一个都在那儿讲呢?你这么样一听,嗯!那就不要再去看注解了。你现在懂了吗?(弟子:懂了。)哎!开了悟了。哈!这是不容易教的,这才叫秘密法呢!那么,你要能听见这十个神每一个神所说的话,祂所讲的道理,那么看注解做什么呢?那注解根本就没有用了,所以我说把那个注解拿来烧了它。
这个话不是谁都可以讲的,不是谁都敢讲的。你要没有真正的把握,你说烧了;烧了,那是下地狱的,你如果烧错了。你要有真正的把握,烧了它。那没有用的经,你留它,它有什么用啊?所以,这个要有真正的见地,有真正的这种的功夫,你才可以这样子。
所以现在“所言不空”的,这不空就是不空如来藏。“以显法体”:这不空如来藏,这就是显法体,就是显这个真正法,它是空、不空的,空不空如来藏的。“空无妄故”:那空里边没有虚妄的,空了嘛!空的,它怎么会有虚妄的呢?这就是个法体,这法体就是个空;空就是个法体。所以,它既然是法体,所以就说它不空了,这样。这是所说这个不空,就是显这个法体,这个真如的本体;真如本体并不是空的。
“即是真心”:这个是什么呢?就是你我现前这一念的真心;这一念的真心就是不空。所以,你讲,这个不要另外讲得怎么样玄玄妙妙的。这根本这个经、论,都不是玄妙的。你就是把它认识了,就可以了。“常恒不变”:这个心哪,真心,它是常恒不变的。也就是这个法体,法体也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不变随缘,也就是个常恒不变。
“净法满足”:这是这种清净无染的法,它是满足的。“则名不空”:这个就叫一个不空,给它起个名字,就叫一个不空。“亦无有相可取”:虽然说是不空,可是无相可取,这是个真空。真空不空,但是真空无相;你要有一个相,那就不是一个真空了。所以说,“以离念境界”,“唯证相应故”。为什么呢?“以离念境界”:离开这个妄念的境界,离开一切的妄念的境界。“唯证相应故”:唯证这种空不空这种相应,证得这种的空不空、不空空,在这个证得这种相应份了,就是就所以叫不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