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论浅释
五者为示方便消恶业障善护其心。远离痴慢出邪网故。六者为示修习止观。对治凡夫二乘心过故。七者为示专念方便。生于佛前必定不退信心故。八者为示利益劝修行故。
第五种的因缘,因为要指示这个方便法门,令一切众生容易明白,容易修行,消除这个恶业障。这个恶业障,是障道的因缘。你想要修行,它就障着你;障着你,令你不发心修行。“善护其心”:好好地保护你这个真心,维护你这个真心。“远离痴慢”:远离这个愚痴和这个我慢,贡高我慢。这个愚痴,做出事情来,自己还不知道呢!做错了,自己也不知道。这叫愚痴。“出邪网故”:出去这个邪见网。邪见就好像一个那个网罗似的,捆着你;把你捆着,不容易出去。所以现在作这个《大乘起信论》,就叫你出去这个邪见网这个缘故,这是第五种的因缘。
第六种的因缘呢,“为示修习止观”:因为指示明白你这个修习止观的这个人。“止”就是停止;“观”就是观察。停止而观察。你止;止什么?就止你的妄想。你不打妄想。观什么?就观你的妄想,你把妄想停止了,然后又观察你这个妄想,从什么地方来的?这个妄无自性;这个妄想,没有自己的体性,所以你一观察它,它就没有了。你常止、常观就常生智慧;常生智慧就没有愚痴了,这修习止观。“对治凡夫二乘心过故”:这凡夫和二乘,都有这个妄想的“心过”。这心,尽打妄想,这是心里头的过错。凡夫一念起贪心,一念起瞋心,一念起痴心,这都是些过错;二乘要修行,要证果,要做自了汉,这都是心的过错。
“七者为示专念方便生于佛前”:第七者为的专念方便,专心来念这个方便法门。“生于佛前”:用这个方便法门生到佛前。什么方便法门呢?就是念佛法门;用这个念佛法门来生到佛前。“必定不退信心故”:决定不退失你这种大乘的菩提信心的缘故。所以这是第七种的因缘。
第八种的因缘呢,“为示利益劝修行故”:为的指示这个有什么利益;你要修行就得到什么好处。劝人修行这个缘故,这种的因缘。有这八种的因缘,所以说这个《大乘起信论》。
有如是等因缘。所以造论。问曰。修多罗中具有此法。何须重说。答曰。修多罗中虽有此法。以众生根行不等。受解缘别。所谓如来在世。众生利根。能说之人色心业胜。圆音一演异类等解。则不须论。
“有如是等因缘”:这个马鸣菩萨说,有这八种的因缘,“所以造论”:所以就造出这一部《大乘起信论》。“问曰”:又有一个人又问了。说,“修多罗中”:“修多罗”是梵语,此云叫经。就说经中“具有此法”:说经中有这种的因缘,有这种的法,“何须重说”:何必又再多说一次呢?
“答曰”:这个马鸣菩萨就答这个问者,就说了。说,“修多罗中”:说在这个经中,“虽有此法”:虽然有这种的法,“以众生根行不等”。众生的根性,就是有有智慧的,有有愚痴的,有有善根深厚的,又有有这个业障深重的,所以“根行不等”,不一样。“受解缘别”:他领受明白这个道理,这种因缘,也不同的。
“所谓如来在世”:所说的这个佛在世的时候,“众生利根”:这个众生根性都来得利,都是聪明有智慧的。“能说之人”:能说这个经典这个人。“色心业胜”:这个色有八十种好、三十二相。“心”有大圆镜智、妙观察智、成所做智、平等性智。这三身四智、五眼六通,这个色心业胜,他这个业果殊胜。“圆音一演”:他这个“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你佛说法,人听着也懂,菩萨听着也懂,那个神听着也懂,鬼听着也懂。啊!那个畜生听着也懂,那个雀鸟听着;他也是给那个雀鸟说法,所以一音演说法。
一音就是圆音;圆音也就是一音。这个“圆音一演”:这个圆满的这种法音,一演说,“异类等解”。“异类”就是不同种类的,不是单单人,就非人类也都明白了。“等解”就是都明白了。“则不须论”:所以,在佛在世的时候就不需要这个导论。
若如来灭后。或有众生能以自力广闻而取解者。或有众生亦以自力少闻而多解者。或有众生无自心力。因于广论而得解者。亦有众生复以广论文多为烦。心乐总持少文。而摄多义能取解者。如是此论。为欲总摄如来广大深法无边义故。应说此论。
那么佛在世,佛说法不需要造论。那么现在佛灭度了,“如来灭后”,“或有众生”:或者有这一类的众生,“能以自力”:能以他自己的力量,“广闻而取解者”:他多多地听;听得多,他就明白这个道理了。“或有众生”:或者有这一类的众生,“亦以自力”:他也用自己的力量,“少闻而多解者”:他听得很少而明白得就很多,这一类的众生。
“或有众生无自智(心)力”:他没有自己的智慧,也没有力量,“因于广论”哪:他得到这广多的这种的论议,“而得解者”:得到这个明白了。“亦有众生”:也有这一类的众生,“复以广论”:用这个广多的论,“文多为烦”:这个论多了,这个文也就很麻烦的,记不清楚了。“心乐总持”:心里好乐这个总持。“少文”:很少的这个文字,“而摄多义”:而其中摄含着多种的义理,“能取解者”:能明白的。
“如是此论”:因为这个,所以这一部《大乘起信论》,“为欲总摄如来”:总摄持这如来所说的这广大深法。“广大深法”:这种的深法,“无边义故”:没有边际这种义理,“应说此论”:所以,就应该说一说,造这一部《大乘起信论》给众生来看。
我给你们说几句,方才讲的是大乘。什么是大乘呢?就是方才讲的就是大乘。你再要问什么是大乘呢?就是没有一个乘,才就是叫大乘;要有一个乘,那就是变成小乘了!因为没有,所以你说,说不出来小;也说不出来它是大,所以给它起一个假名字,叫一个大。这个大的名字也是假的。那么说,什么是真的呢?什么都是真的。要你明白了,你明白大乘了,就什么都是真的;你没有明白大乘,什么都是假的。你要把大乘明白了之后,那个什么都是中了;又要找那个中道了。你要尽骑着那个大乘跑,一天跑到晚,跑得很辛苦的,也不得休息。那么你要是在这个大乘,你要知道了,找着“中”乘了,这就不辛苦了。
那么说这个中乘,是三乘之一的小乘、中乘、大乘啊。不错!可是我说这个“中”乘,是中道的中,不是中间的中;中道了义,也可以说是中,也可以说是总;是个总乘,总其大乘,总其小乘,总其中乘。啊!把他都总起来。这个乘呢,就是最上乘;最上乘,没有再比他再上了。所以,这又可以叫上上乘,又可以叫总乘,又可以给他起个名字就叫佛乘。那么这个《大乘起信论》,你先要生起这大乘的心,然后才能得到这个总乘。这个总乘,总其小乘啊。
已说因缘分。次说立义分。摩诃衍者。总说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法。二者义。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法出间法。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义。何以故。是心真如相。即示摩诃衍体故。是心生灭因缘相。能示摩诃衍自体相用故。所言义者。则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体大。谓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减故。二者相大。谓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功德故。三者用大。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善因果故。一切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萨皆乘此法到如来地故。
方才在讲这个“大乘立义分”,其中很要紧的有三,就是体、相、用。这个体怎么大呢?你不要照这个文上念;念来念去的,人听着也还是不太懂。你要讲,讲那个地方呢,不要讲多了。这个体大,就讲一句就得了。
怎么叫体大呢?不增不减故。因为它没有所增,也没有所减了。这个体既然没有增,那么是最大的了;既然不减,也是最大的了。再没有比它大的了,所以这个体大,你就讲这一个不增不减,这就是体大。
那么,第二这个相大。怎么叫相呢?相者,实相也;实相者,无所不相也,没有所不相。你看!那么它的这个性量,没有边际,没有数量那么多性量的功德。这不“无量性功德故”?为什么说它相大呢?就因为它无量性功德。你不要讲前边那一句,就讲这无量相功德故。所以“无量性功德故”,所以这相大。这个性就无量了,这功德也无量,所以这个相大。
体、相。相就是它那个样子;体就是它那个法体;相就是它法的样子。好像我们这个身体,我们这个身体不能是说身的样子,祇是说身体。那么那个样子,喔!他说,他那个样子是很美丽的!啊!very handsome,这是他那个样子。你不能说他这个身体very handsome。你说他那个样子very handsome,啊!very beautiful。是不是啊?这就是这个相了。相就是一个样子;体就是那个法体。相也就是那个法的样子。
用就是它有什么用处。有什么用处?这个也就讲这一句就得了。所以讲经,你就看它这个要紧这一句;一句什么呢?这说,“用大。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善因果故。”它为什么用这么大呢?就因为它能生长世间的因果,和出世间的因果。这个世间因果和出世间因果,有善因果,有恶因果。这是善因果;这个善因果,所以这用大。讲这体、相、用,因为这个立义,有这体、相、用三大的缘因。所以,要说这个《大乘起信论》。
那么今天,这果逸,她本来尽想逃跑来着。她那个逸也就是有一点跑的性质,就要不做工!但是她看师父在这儿,她也不敢跑。她懂得逸;逸就是跑了。这个今天也不敢跑,所以我就抓她来上阵,先讲一讲这个《大乘起信论》。那么讲的还大致还不错。不过就是因为大约有几个出家的人,有一些个在家人,有一些个研究佛法很久的,有一些个没有研究过;她也不知道谁的这个佛学有多深啊,谁的佛学有多浅,所以心里总有点战战兢兢的这种情形。那么但是还讲得可以。
那么,为什么我叫她这么样讲呢?譬如,每一部经都要等着这个法师来讲过;听过之后才会讲,那是个死法师,不是个活法师。为什么呢?祇会用死的东西,不会用活的东西。祇会好像那个猫捉老鼠,祇会等着捉死老鼠,不会捉活老鼠。所以,这是没有用的。你一定要学得会捉活老鼠,然后才能会捉活龙,会抓活虎。上山擒虎豹,入海斩蛟龙:到山上去把那虎豹给斩了它,给抓住它;到海里把那个蛟龙,拿出智慧剑,把那个蛟龙也给头给砍掉了它,这才行呢!
怎么她没有翻译她那个 eat a lot Marijuana(吃很多大麻烟)?她不会 eat Marijuana;她是 eat a lot honey(吃很多蜂蜜)。为什么我知道呢?我看见她那个房里边那个floor(地上)统统都用那个 honey painting(用蜂蜜漆的)!用 honey painting floor,所以如果 honey不是太多了,怎么可以用它来 painting floor?她又说了,她说是那个小孩子到里边去吃,不小心洒到楼板上了;不是 painting(漆)楼板。是因为那小孩子他自己吃,不小心把这个蜜糖都洒到 floor上了,所以变成 floor也用这个蜜糖来painting!又,他因为他自己一个人在那儿,很孤单的,很孤独的,lonely,所以愿意招兵买马,聚草屯粮,愿意把所有的蚂蚁都到那儿和他做伴去,叫所有的蚂蚁都到他房里去陪着他修行。那是不是这样子,不管了!
(……)什么地方啦?(弟子:讲到解释分。)解释分都讲了?讲到哪个地方?先讲这个第十三个祖师,讲完了你们好做第十三个杂志。讲完这第十三个祖师,再讲这个《大乘起信论》。在本堂出这个《金刚菩提海》,现在到一般人不欢喜的这个数目上;不欢喜这个数目,这是西方人所不愿意说的这个数目。那么不愿意说,我们现在也要说,这个数目是多少呢?就是十三。这个十三,数目是十三。
那么这儿又有一位祖师,也是第十三代祖师。这位祖师就是第十二代祖师西塔光穆禅师的法徒。他接受这光穆禅师的这个心印的妙法。什么叫心印呢?这个心印就是印心,以心印心,心心相印。又叫以心传心,这个法门必须要开悟了之后,才能接受这种的法,才能以心印心。所以在你没有开悟的人,你绝对不会明白这种的法门;就是我讲给你听,你也不会明白。如果你要明白了的话,那你就是开悟了。那么有这么一个人,就想冒充开悟,假装着开悟了。所以我这么一讲,他说:“喔!是这么一回事!我明白了。”其实怎么样呢?他那儿做梦呢!还在梦里头说梦呢!
这一位祖师叫如宝禅师。如就是如来的如;宝就是三宝的宝。他住在资福寺。这位禅师很少说话的。谁问他佛法,他就说一个字,不说多了。有的时候说多,也是说得很简单。在这位禅师一生的时候,他的母亲就做了一个梦,梦见印度这位达摩祖师,到他家里来了。来干什么呢?给她送一个小孩子来。这个小孩子不说话。那么干什么呢?就在那儿拜佛,和他家里的人谁也都不讲话。于是乎,以后就出世了。那么出世,他家里父亲、母亲就知道这个小孩子一定是会做和尚的,那么一小就把他送到资福寺里出家去了;出家,以后,他就接这个光穆禅师的那个心印妙法。
光穆禅师对他很认识的,所以就传给他法;传给他法,他就在资福寺里做住持。有一天,就有一个和尚就问他,说是:“请问和尚,这个衲僧的急切处是什么?”“衲僧”,就是出家人;这个出家人穿着这破衣服,这叫衲僧。“急切处”,就是他最要紧的地方是什么?你说,这位禅师怎么样答覆他?你们大家都很有智慧,可以替这一位不说话的禅师来做一个答覆,答覆他。那么这位禅师就说了,说是就是你这一问,这就是衲僧的急切处。你现在问的就是衲僧的急切处,因为你要问嘛!这个请法这个人就说:“在我没问之前,和尚,你怎么样说呢?”这个如宝禅师就说了一个字,说什么呢?说:“噫!”就说这一个字。这个噫,噫,就是一个惊叹词,就喔!这么样。噫
那么又有一天,有一个人又问他,说是诸方,就是各大丛林,都有它的妙用处,我不知道和尚你的家风是怎么样?家风,你的家里这个风气,是怎么样。他说:“饭后三碗茶。”他答覆了,说我的家风没有旁的,就吃完了饭呢,喝三碗茶,这是我的家风。
那么有一天,又有一个学人来问,问他什么呢?说在这个诸方丛林里头,有的这个拈槌,就拿着那个打鼓那个槌子,或者竖拂。拂,就是那个白拂手拂的那个拂尘。说竖拂,就这么往前一举这个拂。这是什么道理?你说,他说什么?他又说一个字,他说:“哑!”就是那个哑吧的哑。那么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你们各人去研究这个问题去。
又有一天,他拿起他坐的那个蒲团;拿起他坐那个蒲团,就是打坐的,那个有一个圆的,用棕织的那种蒲团,打坐的,他就拿起来了;拿起来,就对大家讲,说是十方诸佛,一切菩萨和入理的圣人--入理的圣人,就证得这个理的这种圣贤,就是阿罗汉之类的--皆从此出啊!说都在这个地方出来了。你们大家看看,讲什么?大家谁也不知道他这是怎么回事。没有话讲,这都变成哑吧了,都哑了;没有人讲,他就把这个蒲团放到地下就坐了,就坐到这个蒲团上。这一些个人也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有一天,他又把这个蒲团顶到头顶上;顶到头顶上,他问大家,说:“你们说,这是怎么回事?”哎!大家也不会讲。完了,他又放下,又坐了,坐下。所以在这个赞颂,他的这几句赞,说得很好。我念了八万大劫的时间,才把这几句偈颂记住,现在我来念给你们听听。
他说,这是谁说的呢?这是虚老说的,说:
资福浓茶 饭后三碗
和尚家风 噫哑沥款
佛圣菩萨 蒲团充满
一齐坐却 是非不管
“资福浓茶”:说这个资福寺这个茶呀,那个浓茶就是 very strong的,那个茶太strong了。“饭后三碗”:吃完饭呢,要喝这三碗茶。你能喝这三碗茶就在这儿入,喝不了这三碗茶就迁单,就走。“和尚家风”,这一位和尚的家风,“噫哑沥款”:就是噫和哑这两个字。沥,就好像水洒到这一切的人头上似的。款就是这个样子。“佛圣菩萨”:佛和圣人,和菩萨。“蒲团塞满”:这个都把他塞到他这个蒲团里头。把佛啊、圣人哪、菩萨都装到这个蒲团里头!“一齐坐却”:不论佛啊,是菩萨,是这个圣人,他都坐下。他坐到这个蒲团上边,也“是非不管”:也不管是,也不管非。因为没有是、非了,所以他这就不管了。
那么凡夫也这样坐了,就不行了;他可以的。因为他的这种地位和佛、圣人、菩萨都是一样的,所以他敢这么样坐,是非不管。我用了八万大劫的时间念会了,现在我念给你们听,大约这个连八秒钟,你们都不需要,就可以听会。
我们各位在这个地方,要特别注意,为什么如宝禅师他可以把佛啊、菩萨、圣人都坐到他的座下?因为这位禅师已经到无人无我的程度上了,所以他可以这样做。如果你我这样做,那就是一定要下地狱的。为什么呢?你对于三宝不恭敬。你没有到无人无我的程度上。
你们记得,我以前讲这个四祖,去见牛头祖师的时候;这个牛头祖师在那儿坐着,这个老虎陪他打坐。老虎给他看门口,就像看门的狗一样。四祖到那个地方,一看见那个老虎,心里就有一点恐惧了。啊!定力就差一点。这个牛头祖师就说他,哎!你还有这个呢!啊?那么四祖就在这个牛头祖师那个座上,就写了一个佛字;写了一个佛字,牛头祖师就不敢在那儿坐了。啊!四祖就说了,说,喔!你还有这个呢!所以,这个差之一点,就不够火候了。
虽然牛头祖师有老虎给他做同参,做伴,在那儿保护着他,还没有到这个资福如宝禅师这种的程度上,所以,这里边的分别就很少很少的,所以方才这个果逸说是我们都把这个佛坐上了。那是不行的,那祇可以如宝禅师;我们还要再修行八万大劫之后,或者可以。
说:“喔!那太长啰!”哎!你想它短,你在一念之中就可以超过八万大劫。一念超过八万劫;八万劫也没有一念那么长。你看看!所以,你们不要以为八万大劫就是很长的。哎!都不要到明天,祇要你有这种定力,可以了。
今天哪,有几个外来的客人,那么可以开一个方便的法门,问问他们哪一位有没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讨论一下。如果我要是没有智慧,答覆不出来,那么你们这一些个有智慧的人,可以替我答覆一下。那个Everyone, if have interest question, can, what? Turn on? 就这么说,问问他们,他们谁有什么问题没有。
(弟子:Does anybody have any question?)(答:Yes, I was wondering what the ritual walking around in the room…, and some … was. This is my first time to be here. )他说什么?比他智慧还大?……比他大。(弟子:What we were doing, when we walking around? We were just reciting Buddha's name.)(问:I see. And what was the point by doing that? I don’t understand it.)(弟子: the point by doing what?)(问:reciting the Buddha's name.) (弟子:That's bringing to … )他说什么?这个不需要翻译,不过知道就行了。我知道你会,可以讲给他听。
(弟子:For one reason, you recite Buddha's name is that if you recite somebody, if you remember somebody, they'll remember you. You know, … if you remember somebody, think about they a lot, they'll think about you a lot. And since there are so many people around, we wouldn't want to get … and …, we won't want to do, so put that line, so we call, we remember Buddha to just make sure that Buddha remembers us.)(问:But why are we walking? …)你给答覆她。(弟子:When we are walking, it's harder to fall into sleep.)站着也一样睡,你站着睡好多次?
这就叫经行。怎么叫经行呢?因为我们在那儿拜佛也拜得时间久了,在那儿念经也念得时间久了,我们不妨在那儿经行,走一走;走一走,这又叫休息,又叫运动。运动,令你这个身体,不是常常在那儿站,它这个血都凝结了;血的凝结,会有半身不遂的病发生。那么你这一走呢,这个身体又活泼起来,不会有任何的毛病发生。这是修行,既然修身又要修心。
念佛呢,就是修心;走路呢,就是修身。修行,就是叫你不要懒惰,就是叫你不要贡高,就是叫你不要我慢,就是叫你没有自己,不要把自己看得比天、地都大了。本来自己比天地大,但是不可以有这种贡高的思想。不是累得 sleeping(睡),那个血会冻结;那个血冻成冰了,是这个意思。运动。
(弟子问:……)等答覆这个完了之后就散了。还有你本来,你不要想你自己比天地都大。本来你比天地大,我们人比天地大,但是你不能这样想;你有这样想,就是个贡高,就是个我慢,就是一个自己看自己不得了了。喔!我是个总统!你是总统,是大家帮助你做的总统;绝对不是你一个人可以做总统的。所以,不可以有这贡高心。还有什么问题没有?(弟子:somebody else has a question. Someone: I do. Do you think …)(弟子:问他是不是帮助人他的……成长?或者就是在那儿打坐可以开悟。)(弟子:这个问答,问问题和答覆这个问题,这是不是帮助人开悟,就是那个就是在(……)我们现在这个问题是帮助你们不开悟。那就是我的 answer(回答)。
(问:Are you a …)他说什么?(弟子:就是那个……这是出家人的问题。那么这个(……),我们不是这个样子。我们和天主教是不同的,我们和地主教也不同的;我们是人主教。头先说方才所以开这个方便法门,我已经告诉你们是方便法门。在这个方便法门里边哪,没有什么法可谈,都是方便法。所以你说开悟也可以;你说不开悟又可以;你说开不开悟都可以。(弟子问:什么方便?这方便是什么)他想什么就是什么。问:One question. I noticed that three Buddhas’ statues back over there and right hand's in different position each one. Could you tell me what that means.)(中译:他说那每一个佛像这个手是不同的。这有什么不同,这里边。)
这也是和人一样的。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绝对合理,绝对是平等。因为佛,你不要认为他是佛;佛就是人,人就是佛;佛也就是鬼,鬼也就是佛;佛也就是天,天也就是佛;佛就是修罗,修罗就是佛。这个十法界众生,有地狱、饿鬼、畜生这三恶道;天、人、阿修罗这三善道;那么有阿罗汉、声闻缘觉、菩萨、佛这四圣。这四圣六凡都是可以互相去做的。
佛是人做的;佛不是在天上生出来的,也不是在地下长出来的,是人去修行成的。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资格可以做佛。祇要你去修行,就可以做佛。绝对,佛没有说是祇可以我做佛,你不能做。没有这个道理!那么祇要你肯修行,就可以成佛;你要不肯修行呢?那你就不能成佛。所以这个佛,不是佛成的佛,是我们自己成的佛。所以这个佛和人,是没有分别的,不过佛是有智慧的,我们众生现在是愚痴的。因为佛有智慧,所以,人人就都要跟他学习;因为我们愚痴,所以就没有人跟我们学习,就是这样子!
已说立义分。次说解释分。解释分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显示正义。二者对治邪执。三者分别发趣道相。
在前边已经讲说这个立义分这个道理,那么现在再讲说这个解释分。“解释分”,就是把立义再解释明白一点。在这个解释分里又分出来三小科。这个解释分有三,这就是标明了这个解释分有三种。“云何为三”:云何为三呢?这是征问词,征问说,怎么叫有三种呢?
“一者显示正义”:这个第一种就是显示正义。什么叫正义呢?就是这个真如平等的心,这是正义。
“二者对治邪执”:什么是邪执呢?邪就是不正当的执着。那么有两种:第一是我邪执;第二呢,法邪执:执着我,执着法。执着我的人,对我相就看不空;执着法的人,对法相也看不破,所以这叫邪执。
“三者分别发趣道相”:第三者,要分别这种发菩提心,趣向这个无相道果这种的相。这第三种。
显示正义者。依一心法有二种门。云何为二。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是二种门皆各总摄一切法。此义云何。以是二门不相离故。
“显示正义者”:显示这个真正的这个义理。“依一心法”:他依照这一种心法;这个心法也叫“法界”,也叫“真如”,也叫“如来藏”。“依一心法。有二种门”:在这一个心法,分别出来有两种门,这是总标,总起来标明了这两种门。“云何为二”:这又征问了,说怎么叫有两种门?
“一者”是“心真如门”:这第一就是心的真如门。这个真如也叫如来藏性,也叫一真法界。“二者心生灭门”:二者是这个心,随这个染缘就生灭,有生灭门。随这个净缘,就是真如门。“是二种门”:这两种门--无论你是真如门、是生灭门,这两种门“各总摄一切法”:那么一切法,都从这个二种门里头总摄着。“总摄”,就是总包括在这一切法。“此义云何”:这个道理是怎么样子呢?
“以是二门不相离故”:因为这虽然说是两种门,但是还是一个。真如和这个生灭他不相离故,不相舍离。那么这个生灭,是依着真如来生存的,也就是在《楞严经》所说的
一念不觉生三细 境界为缘长六粗
在这个,本来是真如,真如什么样子?真如没有一个样子,也没有一个颜色,就是一念的真心。那么本来是本觉,因为生了一念的无明,就变成有这个妄了;有妄就有生灭了。所以虽然生灭,也没有离开这个真如;虽然真如,那么也包括里边有这个生灭。这个生灭和真如不相离故:这两种的门是不相舍离的。那么这个真如是随缘不变。那么常随缘,他常不变;常不变又常随缘。真如也就是如来藏。
这如来藏,可以这样讲,是这个藏(zang-4ㄗㄤˋ)字,可以当一个藏(cang-2ㄘㄤˊ)字讲。藏(cang-2ㄘㄤˊ)就是隐藏起来了;隐藏起来,就是人看不见的。人所看不见的,这叫隐藏起来。什么隐藏起来呢?这个如来隐藏起来。如来怎么样隐藏?隐藏到什么地方去了呢?这个如来啊,隐藏到众生的心里去了,所以才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
为什么有如来的智慧德相?就因为这如来藏在众生的心里。这个心里有一位如来在这儿藏起来,所以也就是如来的心。如来藏,又可以叫如来的心,也可以叫如来的性。这个具足一切的功德,具足一切的智慧。这种功德是无穷无尽,这种智慧也是无穷无尽的。功德和智慧,也就好像这个财宝一样。这个如来藏也就是一个大宝藏。这里边七宝都具足: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都在这个如来藏性里头所包含着。所以我们这个心里头,具足一切的法宝,一切的僧宝,一切的佛宝。所以,叫如来藏。
那么有的时候,你要修行,把这个如来藏性发掘出来。这一位如来他藏不住了,现出来了。这好像我们开矿,得到这个宝藏,得到金矿,得到银矿,得到琉璃的矿,得到啊这个赤珠、玛瑙这种种的矿,得到金刚钻的矿。那么得到这个种种的矿,所以叫如来藏。我们现在讲这个真如,也就属如来藏的别名。这如来藏好像个大矿产似的,我们还没有发掘出来。我们要发掘出来,证得这如来藏性,那时候就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三觉圆,万德备,所以就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就都现出来了。
那么现在我们为什么没有现出来呢?为什么这个如来藏起来了?就因为我们没有修行,没有用功修行,没有开这个矿;这个矿没有开,所以就有很多这个不干净的东西,在这个矿上边遮盖着,所以就有了生灭了。有了生灭,你要是发现自己这个宝藏,把这种染污的沙泥土都拿到一边去了,那么现出你本有的这个智慧矿,你就证得如来的智慧德相了。
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所谓心性不生不灭。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妄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这个“心真如者”:怎么这个真心又叫真如呢?这个心真如门是怎么一回事呢?“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这个心的真如门,就是一法界。这一法界:法界也就是真心;真心也就是法界。这个法界虽大,心量和这个法界是一样大,所以叫“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这叫“大总相法门体”。这是法界所有一切的世出世法、一切色法、心法的总相。“总相”,就是一个总括起来,总体相,没有分开,这叫一个总相法门体。这个总相法门体,也就是我们一念的真心,也就是这个真如的体。
“所谓心性”:所说的我们这个心性,“不生不灭”:它也无所生,也无所灭。因为它不生不灭,所以这个体就是个道。“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那么这个总相门,没有分别的时候,就是叫大总相门,又叫真如门。那么等这个妄念一有了;一有这个妄念了,“唯依妄念而有差别”。生出这个妄,打了妄想了,就是那个无明了。一有这个无明了,就有了差别了;有差别相了,就不是总相门了。有差别相了,就变成生灭了,有生有灭了。本来是不生不灭的,但是依真起妄,有这个妄念一起来,就有了分别了。本来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这是个大总相门,但是一打了妄想,就有了分别了,有差别了!
“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要离开我们这个心--真心和这个妄念--离开这两种的话,“则无一切境界之相”,什么也都没有了。我们所看的一切境界,都因为我们心里生出的分别;我们心里要没有分别,这一切相也都没有了。你见这个一切相,就着到这一切相;着到这个一切相,一切相就有了。这因为没有离开心念;你要离开这个心念了呢?到那个本体上,就到那个大总相门上,那种境界呢,就没有了。“则无一切境界之相。”
“是故一切法”:因为这个,所以这一切的法,“从本以来”:从那个根本上来说。从本以来,就是从那个法的根本上来说,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呀!言语的道路也断了,心呢,你想要想什么,那也没有了。心行处灭,都灭了,所以才说从本以来,“离言说相”:没有什么可说的。
这一切法,从本以来。这一切法也就是那个大总相门的法。从本以来,从它那个根本那儿来说。离言说相,没有话可说的,因为它是不立文字的。所以又“离名字相”,你名字哪,文句啊,也说不出来的。你有言语相了,就有文字相了;有文字相,就有名句相。现在言语相都离开了,所以这个名字啊,文句啊也都没有了。
名字,你说它叫个什么名?你叫它说,喔!我知道,这是叫真如。真如,那是个假名了。根本那个法的本体没有名字,你起出一个名字,那已经不对了。就到这种境界上,你说你还有什么贪心?有什么瞋心?有什么痴心?啊?什么心也都没有了!你到那法的本体,和这个法界合而为一了,所以离名字相。
“离心缘相”:这个心里,你攀缘:你不要说在外边表现出来攀缘,你心里这个攀缘相都没有了。为什么呢?言语道断了。言语,那个所说话道路没有了,断了。说那哑吧,他是言语道断了?不错!那你就学个哑吧了!你要真能学哑吧,那也就到那法的本体上了。但是,你绝对学不了的。有一天不说话,你憋得啊!觉得我有很多话要和人讲。啊!和谁说呢?要找一个对象了。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