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论浅释
◎马鸣菩萨造 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于1971年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编按:上人于1971年应弟子之请开讲本论,惜未讲完。现就当时所存之录音带整理成文刊出。
今天讲《大乘起信论》,我先给你们讲讲这一个“大”字。这个“大”,不是有所对待的大;有所对待的大不算大。什么叫有所对待的大呢?譬如对小而言大,对着这个小就说这个大。那么这个大和小,也没有什么定义的。你说这个大,比这个再有大的,那么这个又算小了;你说这个小的,比这个再有更小的,这个又算大了:所以说没有定义。说,现在我明白这个大了,就好像那个中似的;《楞严经》所讲那个中--南观成北,东看成西--那个没有个中,所以这也是没有一个大了。
这个中,是由四方显出来一个中,那么这个大呢,可没有一个四面来显出这个大;没有一个面,这祇有两面。你对那个小而言大,对大而言小,没有这个四方的比喻。不错,也是没有定义的,这个大。你说这个大,比这个再有大的,这个就又变成小的了。你说这个大,比这个有更大的,这个又变成小的了。所以现在这个“大”,《大乘起信论》这个“大”,是没对待的;没有对待,你对大而说大,对小而说小;他也不大也不小,非大非小。
你大乘的人就接受这种大乘法;中乘的人就接受中乘的法;小乘的人就接受小乘的法:这是看人的根性而言的。但是你就是小乘接小乘的法,这个小乘也是大乘,所以叫大乘。你就是中乘的人接受中乘的法,你接受这种中乘的法,也就是大乘。你这大乘的人接受这种大乘法,这更是大乘了。这个大乘是没有对待的,是没有一个比喻的,这是绝大。
什么叫绝大呢?就是最大的,就是那个大的里边的大,再就没有比这个再大的了,这大乘。大乘,有的人说这个大乘,是个好像车似的,一个大车。有的人说,好像一个大船似的,载很多的物。又有的人说这个大乘,就好像一个飞机似的,大的飞机,飞到半空里头去;这个大乘就譬如一个飞机。又有说譬如一个轮船的;有的人说譬如火车;有的人说譬如那个运货的车。这几个说法都可以的,但是这个大乘,也不是飞机,也不是火车,也不是轮船,也不是运货的那个运货车。
那么这是什么呢?这个大乘是个法界的,是个宇宙的。这整个法界就是一个大乘;整个的宇宙就是这个大乘。这个大乘无所不包,无所不运;运一切众生从这个生死的此岸;经过烦恼的中流,而到这个涅槃的彼岸。你说这个乘大不大?这个不是单单运几个人,或者一点东西,这所有世界上一切众生,都在这个大乘里边,载来这儿运输呢!在这个大乘里边,从生死的此岸,经过烦恼中流,度到涅槃的彼岸,所以这个叫大乘。
这个大乘,你要相信它;你要不相信它,它不单不是大乘,连个小乘都没有了。这个决定要相信这个大乘,所以叫“起信”。“起”是生起,也是发起;“信”就是要相信这个法门;“论”,论是论议,就是那么来讲一讲这个道理。
大乘起信论。
“大乘”,以运载为义,就是把这个众生,由这个生死运到涅槃。那么你想得到这种的运载,必须要有信心。你要没有信心呢,虽然有大乘,也对你没有用处;你要生出信心来,这个大乘才有用处。这个大乘和小乘是不同的。小乘,它是讲四谛、十二因缘;大乘,是要修六度的,是行菩萨道的。你能以修这个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布施,就度悭贪;持戒,就度毁犯;忍辱就度憍慢;精进就度懈怠;禅定就度散乱;般若就度这个愚痴。修这六度,这就是行大乘法;你不修这个六度,仅仅修十二因缘、四谛法,那就是小乘。我们现在讲这是《大乘起信论》,虽然有大乘,你必须要生起一种信心;你要没有信心,是不能度的。所谓:
信为道源功德母 长养一切诸善根
这一切的善根,都是从信生出来的,长出来的;有这个信,才能行;行又要有愿。所以信愿行,这是修行不可少的。信这个大乘实相的妙理,人人都可以成佛,人人都可以修道的。你要有这种信心。
不要说,这个大乘太大了,我是一个很平凡的人,我不可以修这大乘。这是错了!这大乘,人人都可以修的,所以叫“大乘起信”,要生起这个信心来。你不能怀疑,这个信就是对着怀疑说的;你要有一种怀疑,就得不到利益了。“论”就是论议;议论,讲一讲这个道理。所以,这是这个论的名字。在上个礼拜天,已经讲这《大乘起信论》这个意思讲个大概,现在,再把他重复一下。
马鸣菩萨造
“马鸣菩萨造”:这一部论是谁造的呢?是马鸣菩萨,也就是佛教的一位祖师。这一位菩萨,他说法的时候,众马悲鸣。众马,这一切的马听见他一说法,就都叫起来了。“鸣”,就甚至于都响应他的说法,所以叫马鸣菩萨。又者,这一位法师,他说法的时候,这个马都来听法。这个马在山上,一听见这马鸣菩萨说法,它就都到这儿来随喜这个法会;不单随喜这个法会,而且还都跪那儿听法。这前边写,跪那个地方来听法。因为这个,所以一般人就叫这位菩萨马鸣菩萨。他看见这个佛法,大乘的根性是有,但是人不生出一种信心。因为这个,所以他就造了这一部论。
这一部论在佛教里头,是占着相当的地位,是很有价值的。那么你要能把这一部论读熟了,那么佛所说的这个教理,你就都明白得差不多了。所以这一部论,我们学佛法的人,必须要认真的来研究它。他造这一部论,就是给你我现在这个众生预备的。当初大约这位菩萨造论的时候就知道,等将来到西方,有这个美国;这儿有这一个法会,金山寺这儿第一次就会讲这个《大乘起信论》,所以我赶快把他造好了,将来好到到美国来度那些个美国人。所以,你们现在谁听这一部《大乘起信论》的人,就和马鸣菩萨都会见面了。马鸣菩萨就都和你们,会这个很亲切地来握手,来用手给你们摩顶,加被你们。这是一定是这样子的。
梁天竺三藏法师真谛译
那么马鸣菩萨他造这一部论,是印度文。以后在梁这个时候,在梁武帝的时候,有一位印度的法师,他也通达三藏经律论的。这位法师叫真谛,他翻译这一部经论。我们现在又要多谢这位真谛法师。这真谛法师如果不翻译过来,我们现在,除非会这个梵文的可以讲解,可以懂;要不会梵文的人呢,就不会懂,就不会讲了。所以我们现在又要很多谢这位真谛法师,他来翻译给我们大家。
归命尽十方 最胜业遍知 色无碍自在 救世大悲者
“归命尽十方”:“归命”也就是皈依;皈依我们这个身心性命。“尽十方”:尽十方也就是十方;这十方都尽了。尽了就是所有的十方的诸佛,他都归命。
“最胜业遍知”:这个十方诸佛,他的业是最胜,最殊胜的,和一般的人的业不同的。一般人的业是有善业,有恶业,夹杂着。惟独佛就是最胜业,就是最胜,也就是最善的业。“遍知”:他正遍知;正知又遍知,这也是佛的一个十号之一。
“色无碍自在”:“色”就是佛这个色相。“无碍”,没有障碍。“自在”,怎么会没有障碍呢?因为他自在。那怎么会自在呢?也就因为没有障碍了,所以“色无碍自在”。这个色无碍自在,又可以说是神通变化,妙用无穷。这也叫“色无碍自在”。那么色要能无碍,有的不能自在,有的自在又不能色无碍。现在,也就是佛,是既然色无碍,而又得到这个自在了。
“救世大悲者”:这个佛,是一个救世者;救世的大悲者。他救度一切世间人,有一种大慈大悲的心。
及彼身体相 法性真如海 无量功德藏 如实修行等
“及彼身体相”:和佛的这个身体,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我都归命。
“法性真如海”:这个佛,是法性真如的海,好像法性真如的大海一样。
“无量功德藏”:佛,有无量无边那么多的功德。
“如实修行等”:他是真真实实地如实而修,如实而行。这如实修行的等等的这法门。
为欲令众生 除疑舍邪执 起大乘正信 佛种不断故
“为欲令众生”:因为想要使令一切众生--
“除疑舍邪执”:除去这个疑惑;舍弃了他这个邪迷的执着。
“起大乘正信”:生出来一种大乘的正信心。
“佛种不断故”:为什么我造这个论呢?就因为令人生起大乘的信心--大乘的正心、正信,好使令这个佛的种子不会断绝的缘故,所以我这个作这一部论。
这是马鸣菩萨在没有作论之前,先说这一首偈颂来皈依十方无尽三宝,请三宝加被他,令他开大智慧,作出这个论,好上合佛心,下契众机。
论曰。有法能起摩诃衍信根。是故应说。说有五分。云何为五。一者因缘分。二者立义分。三者解释分。四者修行信心分。五者劝修利益分。
这个“论曰”就是《大乘起信论》,就是马鸣菩萨造这一部《大乘起信论》。他说了:
“有法能起摩诃衍信根。是故应说”:他说,有一种佛法;这一种佛法能生起大乘的信根,所以我现在应该说一说这一种的佛法。这是马鸣菩萨他造这一部论。他说为什么我要造这一部论呢?因为一般人都不生起这个大乘的信心来了。我现在造出这一部《大乘起信论》,令所有大乘根性的人见着,听着这一部论的众生,都可以生起这个大乘的信根,所以我现在就应该说了。“说有五分”:那么说这个摩诃衍法;这摩诃衍是梵语,翻译过来就叫大乘。这个大乘的方法又分出来有五分。
“云何为五”:怎么说有五种呢?这五种都是什么呢?现在给你分别解说。第一者就是“因缘分”。要说这一部论的因缘。因为什么因缘要说这个《大乘起信论》?不能无缘无故,没有因缘不能说;一定有一种因缘,这是第一的。
那么有因缘了,第二就是“立义”,又要立出一种的义理来,以什么义理作这种因缘呢?所以立出来义理,立出来甚深的这个义理。这个义理甚深,那么就要解释,所以第三分就是“解释”,就要把他说明白了。那么解释了,明白了,人才能修行;要不明白这个意思,人就不能修行了。所以第四明白了之后,就要“修行信心分”,要修行,要有一种信心。你要没有信心,也不能修行;你单明白了,不生信心,那也不能修行。那么修行又要有信心。第五者就是“劝修利益分”。第五者:你知道修行了,你也有信心了,然后你才能得到这种的利益,所以第五分就是“劝修利益分”:劝一切的人都依照这个方法来修行,修行才能得到这个利益。
初说因缘分。问曰。有何因缘而造此论。答曰。是因缘有八种。云何为八。一者因缘总相。所谓为令众生离一切苦得究竟乐。非求世间名利恭敬故。二者为欲解释如来根本之义。令诸众生正解不谬故。三者为令善根成熟众生。于摩诃衍法堪任不退信故。四者为令善根微少众生。修习信心故。
最初,这一开始说“因缘分”,那么就有人问了;有人问了,说有何因缘?有什么因缘而造此论?你作这个论,如果要是没有因缘,你造这么一个论,这岂不是无病呻吟吗?就是没有病,这么哼哼,没有病就是那么叫,这叫无病呻吟;没有病,故意像做出有病的样子来。那么你做这个论,也没有什么因缘,你造出那么一部论,这岂不是没有事情,你找事情来做吗?岂不是没有问题,你作出来一个问题吗?你或是头上安头吗?所以,这个就问为什么你造这一部论呢?
这是有人问马鸣菩萨。谁问的呢?马鸣菩萨自己问自己。不是你问,也不是我问,也不是他问;马鸣菩萨自己设出来这个问答。他一个人就变成两个人。有一个人问,就有一个人答,这是。说他一个人怎么会变两个人呢?那么你一个人怎么不会变两个人呢?你要知道你怎么不会变两个人,就知道他怎么会变两个人了。
“有何因缘而造此论”,造这一部论呢?“答曰”:这马鸣菩萨问,马鸣菩萨就答了。“答曰”:他说了。“是因缘有八种”:说这个因缘,你不问这个因缘吗?我告诉你先生,或者是大菩萨,或者是居士,或者是魔王啊,就说我告诉你,这个因缘,有八种这么多;不是一种因缘,我造这个论,有八种的因缘。
什么“云何为八”:这又问了,什么叫八种呢?你说一说,我听一听。那马鸣菩萨就说了,第“一者因缘总相”:第一种是因缘的一个总的相,没有分别。其余的七种是这个因缘的别相了。
“所谓为令众生离一切苦”:为什么造这一部论?我这一部论造出来,要有众生学习我这一部论,就会离一切苦,把一切苦都离开了。怎么离开的?学这一部论就离开了嘛!这一部论说得明明白白,怎么可以离苦得乐。“得究竟乐”:得到那个最究竟的乐。离一切苦就离开地狱、饿鬼、畜生这三涂的苦;得究竟乐就得到声闻、缘觉、菩萨、佛这个究竟的快乐。声闻也有快乐,但是他不究竟;缘觉也有快乐,他不究竟;菩萨也有快乐,他不究竟,惟独佛才是究竟快乐。那么现在你学这一部论,就可以直成佛果,绝对没有疑问的,所以这“得究竟乐”。
“非求世间名利恭敬故”:这一种离苦得乐,是造论的目的,造论的希望;可不是我造出这一部论,希望世间人说,喔!他这一部论造得非常好。这个文章写得太好了!啊!这种道理说得太妙了!这一种论,这真可以得到一个博士学位,或者世界第一的论文学位,或者在世界来比赛,他这种的学问是第一了!不是的,不是为这个世间的名,这一个好名;也不是为得到世间的利益,得到什么好处,或者希望人见着这一部论来恭敬我,来供养我:不是为的这个。不是为世间的名利、恭敬、供养这个缘故,而作这个论。
你看!这个马鸣菩萨,他造这个论,不是像现在我写一篇论文,在这个世界上文学的月刊上发表一下,喔!我这一举成名天下知啦!又得到这个诺贝尔的奖金,又得到这个奖金,那个奖金!这个世界第一名,名流的人物啰!不是这个,不是为的这个!这马鸣菩萨作论,不是为的想得到一个什么学位。
“二者为欲解释如来根本之义。令诸众生正解不谬故”:第二的因缘是什么呢?是为的令这个世间上的众生,“解释如来根本之义”,明了佛的这个根本的道理。“令诸众生”,使令一切众生都得到正知正见,破除他的邪知邪见“不谬故”。这个见解不错谬,见解是正当的,不是邪知邪见,尽为自己利益,贪图自私自利,贪图名闻哪,想要得到一个好名,得到人人都赞叹我;不是这个,要破除人的邪知邪见。
“三者为令善根成熟众生。于摩诃衍法堪任不退信故”:第三,是为的使令这个善根成熟的众生,这个人,有的有善根的,有的没有善根的。那么有的有善根的,他离佛法很远;有的没有善根的人,又离佛法很近。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有善根的人,他生了退心,就离佛法远了;没有善根的人,他生了信心了,就离佛法近了。所以你要生退心,有善根也会离佛法远的;你要生信心,没有善根,也会离佛法近的。所以第三者,为令善根成熟的众生,想令这个善根成熟了。
怎么叫成熟呢?这个菩萨教化众生,这没有种善根的人,他令他种善根;已经种善根的人,他令他成熟;已经善根成熟的人,他就令他得到解脱。所以这个第三者,是为令这个善根成熟的众生,在这个大乘的信,大乘的法,大乘的这种的佛教,“堪任不退信故”。堪可,“任”,就负担这种的责任;“不退信故”,不退他的信心的缘故。
“四者为令善根微少众生修习信心故”:第四者,那么前边有善根的众生,他要成熟了,令他不生退心,不生什么退心呢?不生这个三不退。三不退就是念不退、行不退、位不退。念不退,这个念念是精进,念念求无上道。行不退,修行是精进的,不懈怠。这个位不退,不退到二乘。他修行是大乘的佛教,他不退到二乘上。那么现在第四者的因缘,是为使令这个善根微少的众生,就善根少的,没有善根的人,善根有多少呢?好像一根汗毛那么多。有多微呢?好像一粒微尘那么微,那么少的善根。令那个善根微少的众生,“修习信心故”,修习,生这个大乘的信心的缘故。这是第四种的因缘。
在今天是释迦牟尼佛的生日,我们现在的人,认为是佛的生日。其实佛没有生日,也没有死日。因为我们众生有执着,所以就执着有一个生日,又有个死日。生日就是佛诞;死的日就说佛入涅槃了。这都是众生的执着相,才有这样的分别;要无所执着呢,每一天都是佛的生日,每一天都是佛入涅槃的日子。你这一天信佛,这一天就是佛的生日;你这一天不信佛了,这就是佛入涅槃的那一日。所以,佛生日和入涅槃的日子是在众生的份上来说的,不是在佛的份上来说的。在今天呢,我们这个道场也是生日,这个道场,今天是道场的生日。为什么呢?我们今天这个门,是第一趟这个法门大开,这不二的法门大开。你看是三个门,但是祇可以走一个门。这不二法门。
这不二法门,你来者就有分,去者也不追。谁来谁有份,谁去谁就没有份。所以,你来,我也不挡着,说不要进来;走,我也不留,说你不要走:没有这个道理。因为这个国家是自由的,所以我们这个门也是自由,来者不拒,往者不追,这是不二法门。那么,以后,那一边那个门永远都不开。就是我们里边的人、外边的人都是走这个门,不走那一边那个门。那一边那个门,我们除非有什么特别事情才用;没有什么特别事情也根本就不用了。就是外边的人、里边的人都不用那一个门了,这各位都应该记得。
那么到我们这个不二法门,开这个门呢,在外边,向里要推一推,用十分之一的力量,或者百分之一也可以,看你力量大力量小。要是果容这个小姐(安安),她开呢,就要用百分之百的力量或者可以开。我们这个大人呢,祇用百分之一的力量就可以开了。这就看你这个人大小来说。那么你们现在都记得开这边这个门,不要开那一边那个门。那么晚间讲经也是用这个门,白天也是用这个门。我们这个门,晚间十点钟在里边就关上了。外边的人也不能进来;里边的人也不能出去了:这个门,这个法门就紧闭。
那早起呢,五点半钟开这个门,或者五点钟开这个门。他有人愿意来拜佛也可以的。那么现在这个佛堂,这个佛殿一切也都就绪了:拜垫也有了,座凳也有了:什么应用的都有了。再有人多,我们这有那个小凳子,一个人可以坐一个。那么我想这个拜凳还不够,等过这个佛诞之后,果梦还发发心再做多一点。的确现在不够的;你今天就不够用了嘛!
那么再者,你们每逢有法会,每一个人都要记得,我们每一行一定要站四个人的。甚至于人多的时候要站五个人,挤着一点,把人挤瘦一点没有关系。人挤瘦一点,我们这个佛堂就变成肥一点,就可以多吃一个人,这个多装一个人。那么一定要四个人,不能站三个人,也不能站两个人。在后边那个人,看前边那儿有空位,一定要到前边去,不要等着人家让,再到前边去。那每一行先站位置的人,必须要站到里边那个第一个位,不要站到外边的第一个位。因为从外边那儿往里边这儿数,所以这个规矩,大家都应该知道的。
还有,我们以后在这儿吃斋菜的时候,这个厨房现在还没有正式做好;做好的时候,在这个管理厨房的人,要就多做一点工,用这个或者是碗,或者是纸碟啊分出来一份一份的。那么一份不要太多了;你太多或者他吃不了了。那么吃不了,他剩下,再倒在一起;固然说修行不管这个,但是也要讲一点卫生。人这个口水流到那个碟子里,完了再倒在一起给其他人吃;修道的人是没有关系,那有的那个修行还刚一修行,他一看见这个,哎呀!修道的人吃这么邋遢的东西,这不要!不可以修行的,他连道心都退了。所以,你拨祇可以拨少一点,拨可以差不多少。那么吃得少的人一定会吃得饱;吃得多的人不够呢,可以再去拿第二次。他吃完了,觉得自己吃得多,那么吃完了,他可以再去拿去。
那么,要在以前数一数有多少个人。有一百个人,你就照一百零五份预备;有一百一十个人,你照一百一十五:多预备出来五份。那么有的人吃多的,他可以再拿两份。这么样子就省事了。不要像今天这么样子,有人吃饱了,还有人没吃呢!吃饱的就想要睡觉;没吃饱的呢,就在肚子里打起架来了。肚子里头就打起来了,说:“为什么你不叫我吃?啊?你真是对我这么不好!”就闹这个人了;闹他,自己闹自己了。所以分出来多少份,我们那儿做出来那么一个方子。这个吃的东西,那么一个地方有一百个人做一百份,有两百个人做两百份。这么样子。
所以我们念佛,还是这么一个跟着一个走。第一个,放到那地方,就拿第一个;第二个人拿第二份;第三个人拿第三份。你这么挨着拿;挨着拿,绝对就不会乱了。那么拿到那地方,也就大家一起同吃了。我们要想圆满的方法,不会有前后等着,有差了有一个钟头这么多的时间,这是这个我们将来的办法。
那么今天这头一次,我们开这个法门,来了这么多人。将来我相信这个地方,又过了一年之后,又不够用了;又不够用,我们可以想法子把这个拆了,造一个一百层的building(建筑物),那么多少人都够了。那时候有一百万也够了。是不是啊?这个等机会,将来或者有可能的希望。你们各位,我相信也会有这种希望。你们要都有这种希望,我就不希望了。为什么呢?你们大家已经可以够了。那么你们要不希望,我再来希望。总而言之,你们希望,我就不希望;你们不希望,我就希望!
你再对他们讲一讲,今天晚间还有lecture(讲经),看他们谁愿意参加。那么还参加两次,我们一样欢迎的。还告诉他们,我们每天每天晚间都有讲经,在这个礼拜天,日头也有讲经。然后,在暑假班是什么时候开始,那么谁他们要是愿意参加的;我们这个暑假班的宗旨,是就叫人改恶向善,去他这个不好的恶劣的习气,要改变他做这个世界上一个最好的人,不要做世界上一个最坏的人。那么谁他们哪一个愿意做世界最好的人,就或者希望将来做世界最高的有道德啊,有名誉啊,或者有地位的人,都可以来参加我们这个改造社会,改变人心的这一个暑假班。我们这是改造人心的一个暑假班。
在我们这儿,还有一些工作还没做完呢,谁要欢喜来做工的,那么也是特别欢迎。那么还有,他们的亲戚朋友,谁愿意参加这个暑假班,他们也可以介绍。
还有我们这个《金刚菩提海》这个杂志,他们谁愿意欢喜看,我们这儿也特别欢迎他们看。不过看呢,要恭恭敬敬地看;不要拿着当一般的杂志那么样看。因为这是教人,也就是教人改变他的思想,改变他从邪路,走到这个正当的路途上。这个是真正的想(弟子:……)。
现在这十方诸佛,我都请他给他们证明这件事,不是单单我。那么我请十方诸佛给他们来作证,来certify这个仪式。他们每一个人,都要自己好好地去做自己应做的事情。在佛教里头不可以随便离婚的,他们以后要永远的,这一生永远都不能变更的。
(……)嗯!不可以这样的。因为这个世界怎么会坏的?就是人都不守规矩,所以这个世界就坏了。那么我希望他们两个人呢,是以后都要特别守规矩,不要像那个一般人一样的,要做这个世界上一个最好的领导这个世界的人。
你们现在蛮好的,将来生小孩子一定会孝顺的,一定会做一个伟大的人。那么我们不是就单单你们这一代的问题,这要栽培下一代的,对于国家也好,对于人也好,一定要做世界上最好的一个模范,一个榜样。……他们欢喜这样做吗?……以后不要吵架了,不要fighting, fighting (吵架)的,自己都要有一种忍,不要有fighting,不要给我多添麻烦。我不愿意我的弟子,那么结婚之后常常fighting。
他们有没有那个戒指?这是谁的?你的……OK! 以后自己要好好的做世间的一个最好的榜样。要做一个……做我一个最好的徒弟,来孝顺师父。
(弟子问:……)啊?OK!他说什么?(弟子:他要孝顺师父。)喔!他说?(弟子:Yeh! 同意了。)OK! 那就这样子就圆满了。那么下去的时候拜佛,谢谢佛了,也不多讲话。
(弟子:拜佛之后,要开始……)就先念那个赞,念完了那歌之后呢,那不“南无增福寿菩萨摩诃萨”?拜三拜就得了。(弟子:好。然后这个讲演是……)啊?怎么?什么讲演?(弟子:师父是不是给讲演,之后?)今天哪?今天完了之后还可以讲一讲,讲一点《大乘起信论》。(弟子:OK! 就这个,也没有什么仪式,然后才开始《大乘起信论》。)嗯?不不,没有什么。拜佛。(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