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有聲書👇️
一、慧遠大師生平
慧遠大師(公元334~416年),東晉人,俗姓賈,出生於雁門樓煩(今山西代縣)世代書香之家。從小資質聰穎,勤思敏學,十三歲時便隨舅父遊學許昌、洛陽等地。精通儒學,旁通老莊。二十一歲時,前往太行山聆聽道安法師講《般若經》,於是悟徹真諦,發心捨俗出家,隨從道安法師修行。
縱觀大師一生的德業,可概述為四:
(一)弘護佛法,尊嚴僧格
大師出家後,勤誦精思,晝夜研習,卓爾不群,發心廣大,「常欲總攝綱維,以大法為己任」。道安大師常常讚歎說:「使佛道流布中國的使命,就寄託在慧遠身上了!」
慧遠大師二十四歲時,便開始升座講經說法,聽眾有不能理解的地方,便援引莊子的義理為連類,令聽眾清楚的領悟。由於這種講經的善巧方便,道安大師便特許他閱讀世俗書籍與外道典籍。
晉哀帝興寧三年(公元365年),他隨道安大師南遊樊沔。孝武帝太元三年(公元378年),襄陽被苻秦軍隊攻陷,道安大師為秦軍所獲。慧遠大師帶著徒眾南行,到了潯陽(今江西九江市),見廬峰青峻,就定居下來。他初住匡山龍泉精舍,別置禪林,帶領徒眾修道。當時名僧多聚居廬山,各地清信之士,亦多望風來集,成為當時南地佛教中心,與羅什大師所居止之長安中分天下。
慧遠大師十分注重僧格的尊嚴,針對當朝某些官員提出沙門應禮拜帝王的說法,他懇切作答,提出異議,著《沙門不敬王者論》五篇,闡述僧人不禮拜帝王的道理,高標出家修道的胸襟,大師於此推重出家的志向,讚歎修道的功德,無非欲令世人具敬僧之心,亦令僧人自尊自強。並嚴正聲稱:「袈裟非朝宗之服,缽盂非廊廟之器,沙門塵外之人,不應致敬王者。」可謂擲地有聲,力爭僧格的尊嚴與獨立。終於使桓玄感悟,下詔書確立僧人不禮敬帝王的條制,自此便成為中國的規約。
(二)道隆德盛,感格人心
大師一生德業隆盛,其本跡,吾人難以測度,然其威神妙用之事相,亦足以感發人心。
大師率眾初抵廬山時,尋找創立寺宇的地方。一日與諸弟子訪履林澗,疲息此地,群僧並渴,率同立誓曰:「若使此處宜立精舍,當願神力,即出佳泉。」說罷,慧遠大師以錫杖掘起,清泉湧出,因之構築堂宇。其後天氣亢旱,慧遠大師率諸僧轉《海龍王經》,為民祈雨。俄而便有巨蛇由水中升空,須臾間大雨滂沱,旱情得以緩解。因有龍瑞,遂名龍泉精舍。
大師容貌威嚴,令人一見頓生敬畏之心。據傳記載,時有慧義法師,以強正自命,不肯服人,對慧遠大師弟子慧寶說:「你們都是一班庸才,所以對慧遠推服得不得了。你們看我和他辯論。」及到聽慧遠大師講《法華經》時,屢次欲提問發難,終因心情戰慄,汗流浹背,一字也問不出。另有東晉著名詩人謝靈運恃才傲物,一見大師,肅然心服。足見大師感格人心之威德。
(三)禮敬梵僧,翻譯佛典
東晉時,佛法雖已不斷的傳入,然尚不完備,所以梵僧來華弘化者,仍然絡繹不絕。慧遠大師感於法道有缺,曾派弟子法凈、法領等西行取經,得到諸多梵本佛經。大師遂於廬山置般若台譯經,成為我國翻譯史上私立譯場的第一人。慧遠大師不僅是東晉時代非常受人敬仰的一位得道高僧,也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翻譯家。
大師重視與梵僧大德交往,禮請他們弘法譯經,略舉數例:
●弗若多羅是專精《十誦律》部的學者,曾與鳩摩羅什大師合譯《十誦律》,不幸未譯完,就忽爾去世。慧遠大師對此非常慨嘆,痛惜大法不能東來。後來,以律藏馳名的曇摩留支來到關中,大師即遣弟子曇邕入秦,親筆致書曇摩留支,請他發心將未譯出的《十誦律》餘分翻譯過來,曇摩留支受大師至誠所感,遂將弗若多羅未竟的部分譯出,成為我國第一部完整的比丘律藏。
●佛馱跋陀羅尊者,又稱覺賢,北天竺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人,釋迦族,甘露飯王後裔。以精通禪律馳名,於義熙四年(公元408年)來到長安。覺賢三藏因被人指斥顯神通而見擯於北方,慧遠大師特遣弟子曇邕入關,替他們和解,由於覺賢不願再回北方,便投奔大師。大師予以熱烈歡迎,邀他加入蓮社,請他翻譯佛經,並以負責的精神致書國主姚興,為覺賢解除了被擯的處分,恢復了覺賢的名譽。後來,覺賢又被邀到建康道場寺,譯出《華嚴經》(晉譯六十卷)、《僧祗律》等佛典十三種共一百二十五卷,為大乘瑜伽學說東流開了先河。華嚴宗風的闡播,亦造端於覺賢的南下。覺賢三藏終生不忘大師的知遇之恩,遺囑圓寂後骨灰安放東林寺,其舍利塔建在東林寺。覺賢是歷史上第一位葬在廬山的外國僧人。
(四)啟建蓮社,上品往生
慧遠大師在廬山東林寺結蓮社,率眾精進念佛,共期西方。鑿池種蓮花,在水中立十二品蓮葉,隨波旋轉,分刻晝夜作為行道的節制,稱為蓮漏。此次集結為中國淨土宗之始。由於修行的理論與方法正確,蓮社一百二十三人,均有往生淨土的瑞相。慧遠大師臨終預知時至,將一生三次見佛的事實告知弟子,制訂遺囑,至期果然安坐而化,上品往生。享壽八十三歲。
慧遠大師示寂後,謝靈運替他在東林寺開闢東西兩個池塘,並且種上白蓮。因此,淨宗後被稱為「蓮宗」。唐、宋諸帝賜贈諡號「辨覺大師」、「正覺大師」、「圓悟大師」、「等遍正覺圓悟大師」。為別於隋代淨影寺之慧遠法師,後世多稱為「廬山慧遠」。
二、淨土思想
慧遠大師的淨土思想特色概述有三:
(一)往生淨土乃超越因果輪迴之捷徑
慧遠大師淨土思想的形成,肇始於其對神識不滅、三世因果、輪迴報應之篤信。大師闡述形滅而神不滅的觀點,認為神之傳於異形,猶火之傳乎異薪,薪異而火一,形易而神同。惑者但以一生為盡,故以為形朽而神喪,而人之所以生死流轉者,乃因無明貪愛為惑為累。無明掩其照,則情想凝滯外物;貪愛流其性,則四大結聚成形。無明貪愛不息,則此身之後,仍受他身;此生之後,猶有來生,是則生生而不絕,永墮生死輪迴。
所以大師深懼生死之苦,累劫輪轉之痛,汲汲以求出離生死險道的路途。故而一聞淨宗念佛法門,便專注期生西方勝妙淨土,永享常樂我淨之妙樂。這亦成為集結蓮社的精神理念。
慧遠大師淨土思想的產生,亦與當時社會苦難現實的催化有關。從漢末到晉末,政治失軌,從王族貴紳到庶民百姓,無一不像幕燕釜魚,朝不保夕。加之天災旱蝗頻仍,饑疫橫行,人們相率互食,苦難的境遇激發著人們的出離心,這種社會心態恰與淨宗求生淨土的出世理念耦合。遠公應劫而生,融會老莊與禪教思想,會歸念佛求生西方淨土,一呼百應,風雲際會,揭開弘傳淨宗的序幕,並對以後的中國佛教發展,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二)滲透禪智的念佛思想
慧遠大師認為:三昧的名稱甚多,在諸三昧中,以功德高、進展容易的標準來衡量,當推念佛三昧最為第一。這是什麼緣故呢?窮盡玄妙、通達寂滅的境界,即是如來性體。如來性體,任運神妙,隨緣妙應,無有定規。如來體性能令證入念佛三昧的行人,渾然消泯人我是非的界限,遣蕩種種知見,涉緣應事,如同鏡子。鏡子明亮,內照清楚,便能映現森羅萬象的相狀。即便耳與眼不能視聽的景物,但運用聞性與見性,亦能通曉無礙。在念佛三昧中,能睹見淵深、凝寂、虛靈之鏡(心)體,悟證靈性本原湛明一體,清淨透明,法爾自然。以本心聆聽內在的玄音,扣誠發響,能令塵勞繫累漸除,滯塞的情執徐徐融化開朗。這個境界的獲得,若不是天下至妙的念佛法門,還有什麼方法能夠達到呢?
(三)定中見佛,歸命安養
慧遠大師所創的蓮社,以修念佛三昧為主,其所依據的經典是《無量壽經》與《般舟三昧經》。《無量壽經》所示「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乃是大師及蓮社諸賢共修的綱宗。遠公以及蓮社其他同倫,修念佛三昧,大多有定中見佛的體驗。據史料記載,大師禪定中三次見佛。劉遺民專念禪坐,始涉半年,定中見佛,行足遇像,佛於空現,光照天地,皆作金色。
慧遠大師與蓮社一百二十三人的自在往生,向世人驗證了極樂世界的真實不虛,並昭示了:惟憑自力坐斷生死頗不容易,應自他並重,皈投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乘四十八大願的法船,方是了生脫死的穩妥之道。
大師的這種貢獻,在當時的佛學界引起了巨大的反響,為淨宗在中國的流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此後,淨宗才得以在中國生根發芽,代代相傳,廣利群萌。
有聲書🎧淨宗三祖承遠大師圓寂日

聆聽🎵有聲書👇️
一、大師簡介
承遠大師(公元712-802年),俗姓謝,漢洲(今四川綿竹縣)人,唐朝高僧,是中國淨土宗第三代祖師。
大師宿根善利且天資聰穎超乎常人,自幼接受儒家教育,稍長後對儒家經典中主張與理念,常有「驚禮樂之陷阱,覺詩書之桎梏」的疑惑。一次偶然的機緣,聽聞到學佛居士演說的佛家尊勝真言,頓覺超越世間所聞,有耳目一新之感,同時又覺得恍若前聞,意識到佛教的義理誠可釋解迷困,於是決意尋師訪道求學佛法。
二、修行之路
起初承遠大師師事蜀郡(四川成都)的唐禪師,之後又到資川(四川資陽縣)追隨詵公受教。唐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師二十四歲,因緣成熟,發大菩提心,前往荊州(今湖北江陵)玉泉寺,依止蘭若惠真和尚門下剃度。後遵從真公之命往湖南通相法師處得受具足戒。對於三乘經教與戒法,開始深入地研究,修學佛道,精勤用功。當時,慧日法師(唐玄宗賜號慈湣三藏)正在廣州遊方傳法。好學的遠師久聞其名,仰慕至極,不遠千里前去拜謁,乞教修行要義。慧日三藏知師乃佛門法器,對他愛護有加,訓導說:「如來付受吾徒,用弘拯救;超然獨善,豈曰能仁。」隨即教他依《無量壽經》來修念佛三昧,樹功德幢,以濟群生。大師聽聞後,好似遊子尋得了歸家之路,明瞭了修道的方向及旨趣,於是頓息諸緣,攝歸一心決意專修淨業。
1.苦行念佛
唐天寶初年(公元742年),師三十一歲,回到南嶽衡山。在山西南岩石下,以樹枝茅草搭構成屋,號為「彌陀台」,內中僅置經像,取求生淨土面見彌陀之意。並開始了修行辦道的艱辛歷程。
此時,大師衣食無周,人供養則食,不供養則以野果、花草乃至土石充飢。身上衣物也僅能遮身禦寒而已。大師身形瘦弱,面貌污垢,親自撿拾柴火回來使用。生活雖艱苦,但大師以苦為師,萬緣放下,心繫道業。因勤行般舟三昧,常感聖境現前,在南嶽彌陀寺承遠和尚碑記載:「恆於真際,靜見大身,花座踴於意田,寶月懸於眼界」。
2.方便度化
大師的苦修和德業,漸漸被四眾所聞,紛紛前來乞教親近。凡有求道問法者,大師皆立中道而善巧教導。同時,教授念佛法門,促其快速圓成道業。
為方便度化眾生,承遠大師將佛號及淨土典章精句書寫在人跡眾多的巷道裡,或是刻在溪谷山崖的岩石上,以使「一歷眼根,永為道種」,方便耳聞目濡,互相傳誦。以此為助緣,精勤不懈地廣種善根,誘導激勵眾生信願念佛往生安養。實可謂用心良苦,度生心切。
因大師高深的道德和善巧教化所感,出現了「南極海裔,北自幽都」、「人從而化者以萬計」的盛況。
3.信眾建寺
隨著學佛、念佛者日漸增多,許多善信見承遠大師居處破舊,粗衣糲食,生活清苦,便皆發心負布帛,斬木石,委之岩戶,修建道場。承遠大師並不刻意阻拒或攀求,任其自然發展。不久寺宇已具規模,遂改名為「彌陀寺」。建寺安僧剩餘的物資,則布施給饑饉與疾病之人。而承遠大師仍然一如既往地保持儉樸的生活和刻苦的修行作風,用功辦道,弘教濟生,日則領眾共修,過堂時先於大眾到達,夜則至誠念佛直至凌晨。數十年如一日,直至圓寂,始終未曾改變苦行僧之風範及修學淨土之初心。
4.生即侍佛
「生即侍佛」是承遠大師和法照大師因緣殊勝、難思難議的一段佳話。
廬山沙門法照禪師與衡山承遠大師素未謀面,然而法照大師於修念佛三昧時,一日於定中神遊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座下有著垢敝之衣而侍佛者,詢問後知是衡山承遠大師。出定後,法照禪師懷著欣慕之心徑涉衡峰,求見承遠。到後所見景象宛契定中之境。見到承遠大師並蒙授教導,法照禪師大為歡喜,決定執弟子禮,事師座下,由修禪觀而轉修淨土,後來成為承遠眾弟子中,最有成就者。
法照大師後被唐代宗拜為國師。法照大師曾對代宗讚歎他的師父有至德。皇帝感歎這樣的高僧不是詔書所能請到,於是向南禮拜,以示敬重,並親書匾額賜承遠大師所住持的寺院為「般舟道場」。
三、恬然圓寂
唐德宗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七月十九日,承遠大師自知世緣將了,弘法度生事畢,對眾弟子叮囑道:「國土空曠,各宜努力」。然後打掃居室,結跏趺坐,恬然面西寂化,享年九十一歲,僧臘六十五年。其遺骸葬於寺之南崗,安置靈塔以誌千古。唐代著名文學家,時任永州司馬的柳宗元和時任衡州刺史的呂溫,分別為承遠大師制碑文並作塔銘,刻石立於寺門之右。以不同的筆法與文理,各自記述並讚頌了承遠大師非凡的一生。
今人毛惕園居士編輯的《念佛法要》一書中以「苦行念佛」為題,介紹了承遠大師示頭陀行,修念佛法門的事蹟。並希以大師為典範,使令學佛者依之效法,其文末結語說道:「其自行專精,往生上品無疑也」。
在淨宗諸祖中,承遠大師一生將卓絕苦修貫徹始終,道風平實質樸,雖無轟轟烈烈的弘法事跡,但他用畢生的修持與自在往生驗證了佛無誑語、念佛往生的真實不虛。雖未有著作遺世,但大師的行持即是最好的說法教化,一直啟迪和激勵著當時和後世的念佛人為求無上佛道,精進不懈。最後我們以印祖的讚頌來表達我等仰止之情:
羸形垢面,侍彌陀傍。法照神遊得觀光,佛示其名坊。往嗣門牆,心法永傳揚。
般舟苦行世難堪,絕糧泥土作所餐。
常將經要佛名號,遍書塗巷岩石間。
念佛佛教特別法,來學以此令心安。
天子聞名南向禮,故得道風四海傳。
有聲書🎧淨宗二祖善導大師略傳|念佛放光,光明和尚

聆聽🎵有聲書👇️
一、少即出家
善導大師(公元613~681年),唐代高僧,中國佛教淨土宗第二代祖師。生於隋大業九年,俗姓朱,臨淄(今山東淄博市,一說安徽泗縣)人。
大師十歲出家,研習《法華》、《維摩》等大乘經典。後看見西方淨土變相圖和《觀無量壽佛經》,心生歡喜,欣慕西方極樂世界,立定往生凈土之願。受戒後,與妙開律師共讀《觀無量壽經》,知此經之觀門乃解脫生死之法。
二、勤苦修行
二十三歲,大師在終南山悟真寺,常作般舟行道,口念心觀,身行無間,如此數載,契而不捨,以至觀想忘疲,達於妙境。入定之中,備見寶閣、瑤池、金座,宛然在目。得證三昧,大師喜極而泣,涕淚交流,舉身投地。
唐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大師二十九歲,到山西并州(今山西太原交城境內)西河石壁谷玄中寺,拜謁道綽大師,道綽便授以《觀無量壽經》。善導大師歡喜讚歎道:「此真入佛之津要,修餘行業,迂僻難成,唯此法門,速超生死。」於是勤篤精苦,異於常人,晝夜禮誦,如救頭燃。
善導大師每入室長跪念佛,不到力盡,終不休息。寒冰天氣念佛,亦要念到汗濕衣襟才止息。出則演說淨土法門,三十餘年,未嘗睡眠。大師持戒精嚴,纖毫無犯,操守冰潔,從不舉目視女人,心絕念於名聞利祿。律己嚴峻,待人慈愛寬恕。凡是美味佳餚都供養大眾,粗惡飯食則留給自己。佛前燈常年不熄,三衣瓶缽,躬自持洗。信願殷切,不欣世語,外出亦獨自一人,免與人聚談世俗之事,而妨礙念佛。
大師念佛功深,成就殊勝。念一聲佛,則有一道光明從其口出;念十百千聲,便有十百千道光明從其口出,自證境界不可思議。大師在證得觀佛三昧後又證得了念佛三昧,這在古今高僧中都極為少見。唐高宗感其神異,賜寺額為「光明」,後世學人也因而稱師為「光明和尚」。
三、隨緣弘化
大師三十三歲,回悟真寺,創立淨土宗。悲心不捨眾生,幾十年,孜孜不倦,於悟真寺、光明寺、慈恩寺、實際寺等各大寺院弘揚凈土法門,所得供奉皆用來書寫《阿彌陀經》贈送有緣信眾,數量達十萬餘卷之多,現在在日本京都龍谷大學的圖書館收藏了一本善導大師親自寫的《阿彌陀經》。此經卷是公元1899年大谷探險隊在中國的吐魯番發掘出來的。可見大師弘願之深,教化事業之廣。
佛法教化離不開藝術的輔助,善導大師深諳此道,因年少時,偶見西方淨土變相圖而引起願生之心,因而了知藝術對眾生有潛移默化之功,所以致力於淨宗藝術性的弘揚。大師才華卓越,畫西方淨土變相圖三百餘處。並從詩歌、音樂、書法、繪畫、雕塑等多方面大力推動淨土法門。
敦煌千佛洞中《觀無量壽佛經》曼荼羅的成立,即是善導大師親自作畫,流傳於世。舉世共仰的洛陽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據考即為善導大師所監造。
大師以長安為中心,隨緣弘化,由於大師淨土信念誠摯,德業隆盛,四眾弟子受其感化,而歸心淨土者不計其數,有日課佛名一萬至十萬的,有誦《阿彌陀經》十萬至五十萬遍的,得念佛三昧成就往生淨土的就不可紀述。
四、神異事蹟
善導大師德業、念佛功深,一生神異事蹟頗多。略舉例為證:在西京寺內,與金剛法師議論念佛勝劣之時,善導大師說:「念佛往生如果真實,則堂內的諸像皆放出光來,假如虛妄,就要隨我去墮地獄。」這時,堂內的諸像,都放出光明來。
五、安然示寂
善導大師在寺院繪淨土勝境,忽催人速速完成,人問緣故?大師說:「我將往生,可暫住三兩天而已。」說完後,便示疾掩關寮房,怡然長逝。身體柔軟,容貌如常,空中飄著異香音樂,久久才散去。當時是唐高宗永隆三年(公元681年)三月十四日,享壽六十九歲。其弟子懷惲等,將大師的遺骸建塔立寺,做為永誌之所,今西安香積寺即大師靈塔所在之處。
六、著作遺世
善導大師遺著存世者共五部九卷,計為:《觀無量壽佛經疏》四卷、《往生禮讚》一卷、《觀念法門》一卷、《淨土法事讚》二卷、《般舟讚》一卷,甚受淨土宗重視,其中的《觀經四帖疏》古今大德皆尊稱為「楷定疏」或「證定疏」,奉為金科玉律,崇敬如經;印光大師讚言:「淨業行人之指南針」。
善導大師聖德高風,本跡不可測度。據《天竺往生略傳》說:「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化身。」蓮池大師曰:「善導和尚,世傳彌陀化身。見其自行精嚴,利生廣博,萬代之下,猶能感發人之信心,若非彌陀,亦必觀音、普賢之儔。嗚呼大哉!」
印光大師讚頌曰:
世傳師是彌陀現,提倡念佛義周贍。
切誡學者須撝謙,兼使極力生欣厭。
解宜遍通一切法,行擇機理雙契幹。
念佛出光勵會眾,所說當作佛說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