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旭光
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由一介湖州知州,被贬为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充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水部员外郎,是工部第四司的副长官,但检校则表示是非正任(今调研员一类?);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属于闲职,再加上本州安置,则表示不得参与公事 。
黄州贬官期间,是苏轼生命中最辉煌的时期,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问世。特别是《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等,均达到名垂千古的最高峰;完成了父亲临终嘱托、与苏辙兄弟分工的《易传》九卷、《论语》说五卷的初稿,《书传》也开始起笔。所以,历来受到重视研究。
在《定慧院寓居月夜偶出》中,苏轼是这样写的“幽人无事不出门,偶逐东风转良夜。参差玉宇飞木末,缭绕香烟来月下。江云有态清自媚,竹露无声浩如泻。已惊弱柳万丝垂,尚有残梅一枝亚。清诗独吟还自知,白酒已尽谁能借。不惜青春忽忽过,但恐欢意年年谢。自知醉耳爱松风,会捡霜林结茅舍。浮浮大甑长炊玉,溜溜小槽如压蔗。饮中真味老更浓,醉里狂言醒可怕。闭门谢客对妻子,倒冠落佩从嘲骂。”
作为被流放的幽人,没有事情是不会出门闲逛的。纯属偶然,在深夜出来转转。只见得月亮的影子飞上树梢,缭绕的雾气吐着馨香,云雾一般来到月下。江上的浮云清冽妩媚,竹林的露珠无声的滴泻。拨开柔弱低垂的柳绦,看到一枝将谢的残梅还在那里。清苦生活写照的诗,由于无人交流,只有自己来唱和;白酒喝光之后又有谁能够借予?完全可以不在惜青春岁月飞速地逝去,只是忧虑对生活的热情在逐年消褪。知道自己仍然醉心于松下清风,会选经霜傲雪的松林中去建造属于自己的茅庐。蒸腾着热气的瓦罐里经常做的是白米饭,点点滴滴的小酒槽,就如同压榨出汁液的甜蔗。酒放得越久,味道就显得愈加醇厚;醉后吐露真言,醒来有些后怕。索性闭门谢客,与妻子浅酌。酒醉之后任由家妻去嘲讽、数落。
苏东坡(网络图片)
这首诗,从题目和入题的前四句,即写到残梅处,都是在写作者独自一人深夜里散步,独特的夜景,刻画出出一种恍如虚幻的意境。之后的诗句,话锋一转,由写景转入写人、写己,写黄州的流放生活:独自唱酬、自斟自饮、生活索漠;谋划构建一所羁旅黄州的苦庐,设想着今后离群索居的生活。
苏轼的这首诗应该写于初到黄州的元丰三年二月前。因为作者是在元丰三年二月初一到达黄州,暂时寄居于作为僧人居所的定慧院;到了五月,苏辙将其家眷送来,就由定慧院迁居林皋亭;第二年,穷书生马正卿替他向政府申请一块数十亩的荒地,苏轼亲自耕作,种了一些梗稻、枣栗之类,以此来稍济困窘。这块荒地在州城旧营地东面,因而取名“东坡”,遂自号”“东坡居士”。后来,苏轼又在东坡营造几间屋子,称作“雪堂”。此诗,就应该是在其迁居林皋亭之前所作。又,南方的梅花,一般在春节前后绽放,诗中有残梅,至迟应该不会晚于二月。如果二月之后,就有青梅可啖了。
首句“幽人无事不出门,偶逐东风转凉夜”。幽人,幽居之人。作为“乌台诗案”受害者,黄州羁旅开始时,苏轼已经43岁。从这首诗的开篇来看,可能是害怕受到牵连,诗人初到黄州,加以本来就人地两生,门可罗雀,无人造访。所以,幽居的人无事不出门,只是一种正话反说。而且,即便是偶然出门,也是选择在深夜。夜里不会碰到什么人。
接下来的三句偶对,“参差玉宇飞木末,缭绕香烟来月下。江云有态清自媚,竹露无声浩如泻。已惊弱柳万丝垂,尚有残梅一枝亚。”是在写深夜里散步所看到的景色:走在林间,只见月光镶嵌在树梢,一团团缭绕的夜雾降临;江上悬浮着清浅的云气,竹林的露珠雨点般无声滴下;拨开早春的嫩柳枝条,见到尚存的一枝低垂的残梅。尽管是在写夜色,还是选择了象征早春即新生活开始的嫩柳,关注到虚心劲节的修竹在伤心地垂泪,聚焦到不畏霜寒、独领高丘的残梅。这些景色的描写,无疑是作者自身境遇典型、形象的写照,是作者经过对当地应季景物精心挑选的结果。
苏东坡(网络图片)
下面六韵,是在景物铺垫基础上写际遇、写内心。清诗独吟还自和,白酒已尽谁能借。清诗,应该是无涉时政、无关势利、无染奢华,一介清贫贬官的诗。苏轼在一首诗里曾经写道“遣子穷愁天有意,吴中山水要清诗”(《和晁同年九月见寄》),把清贫、清廉等,作为判断诗歌好坏的标准。所以,这里所说的清诗,内蕴着清贫、纯洁、山水林泉等要义。而还自和中的自和,实际上是在倾诉着政治上受到孤立、生活的离群索居,以及曲高和寡等多重寓意。白酒已尽谁能借。这里的已尽,可以理解为酒杯空了无人斟满,更可能是家里的酒壶、酒罐已经告罄,没人肯赐予或是出借。反衬出作者生活的窘迫。因为当时对于流放的贬官,本就没有现银发放,只能以官府用来酿酒剩下的滤酒糟的布袋子(压酒囊)来抵顶俸禄,到了后来,就连折支的酒囊也没有了。
不惜青春忽忽过,但恐欢意年年谢。与在任上的忙忙碌碌相比,流放的生活显得时光如流水一样,匆匆又白白的流逝,无从在意。使人伤怀的是,正当盛年的政治家失却舞台后的落寞,生活的热情在可怕的消褪。
自知醉耳爱松风,会捡霜林结茅舍。这一句应该是在写自己对未来生活的打算。流放的日子会有多长?诗人无从估计。所以要从长计议,会选择一处霜林建造草庐茅舍。霜林,即松林,爱松下之清风,表达出诗人不屈的志向。诗中会拣霜林中的会,显然是对尚未发生的构屋做规划、设想。
苏轼(网络图片)
浮浮大甑长炊玉,溜溜小槽如压蔗。大甑,古代蒸饭的瓦器;小槽,这里指酒器。蒸腾着热气的瓦罐里,经常会蒸着米饭;流水一样的小酒槽,如同压蔗出糖,涓滴细流。这句话与上面霜林结舍一样,应该是作者对今后流放生活的憧憬。
饮中真味老更浓,醉里狂言醒可怕。饮中真味老更浓,应该是指酒,放的久了会愈加浓郁。暗指患难之中友情的弥足珍贵;醉里狂言醒可怕,酒后之言会更直接,特别是与“乌台诗案”有关的话题,一旦说出,就会被告发到官署,招来更大的祸患,所以醒酒之后会觉得后怕。暗指小人当道,流放地也是危机四伏。这句话应该是当时境况的真实写照与内心的独特感受。
闭门谢客对妻子,倒冠落佩从嘲骂。倒冠落佩从嘲骂,应该也是根据以往经验,对今后生活的一种设想。因为初到黄州,苏轼只是带了长子苏迈,患难之妾朝云,此时没有偕行。只是到了五月,苏辙才将哥哥的眷属送到黄州。倒冠落佩,一种醉态。醉酒之后不免遭到妻子嘲骂,看来圣贤亦未或免。结尾所给予读者的,是调侃、是自我解嘲、是幽默。
《定慧院寓居月夜偶出》,总起来说,是作者对黄州流放生活的设想和规划。自元丰三年(1080)二月一日抵达黄州,到元丰七年正月,宋神宗出手札说:“苏轼黜居思咎,阅岁滋深,人材实难,不忍终弃,可移汝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苏轼在黄州的贬居生活,整整经历了四年。但是,在初到黄州时,对謫贬生活究竟会有多长,诗人是完全无法做出乐观估计的。所以,相对于四年黄州生活中作者“耕种自济、养生自保、著书自见、文学自适、韬晦自存”而言,苦难的磨砺和辉煌的成就还在后面,这首诗毕竟只能算作是小小的序曲。
注解:本文史料和文学掌故,主要取材于王水照、朱刚《苏轼诗词文选评》”
(2019·11·11草成,19日校订)于如舟斋
作者李旭光
李旭光简介
祖籍山东,吉林松原人,军人出身,退休前曾供职于乡、县、市(地)、省党政机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史学会辽金契丹女真史分会理事,中国楹联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吉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文学创作一级。
散文《秋来查干湖》,收入2011年《中国散文精选》、刊于《光明日报》、《作家》、《大家散文》、《诗选刊》、《散文选刊》、《语文主题学习》(上海教育出版社)等书报刊,被《学优网》、《第一文库网》等语文学习网站眷顾;《查干淖尔之冬》发表于《大家散文》、《人民日报》,收入《人民日报》散文精选《风在诉说的时候》;《中华典籍引领我的生活》,获《光明日报》社、“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有奖征文优秀奖;《百余年来洮霍两河注入查干湖以及松嫩两江与查干湖沟通的文献与图舆》,在全国辽金史年会宣读,刊于《东北史地》,收入《辽金史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三石·九石》等几十篇札记、随笔、诗歌,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诗刊》、《人民文学》、《美文》等报刊发表。
楷书《金刚经》入选首届华珍阁杯全国书法大赛;楷书《盂方·盂圆》获建国七十年“翰墨云桥杯”全国书画邀请赛优秀奖。
《踏青集》、《方舟·方舟》、《查干湖畔的辽地春捺钵》等文集在作家出版社、吉林出版社出版。(2019·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