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品】
作者 徐海
写在前面的话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逝去的岁月令人眷恋,上了岁数的老年人往往就喜欢怀旧。我们怀旧,就是缅怀自己的青春,憧憬未来的生活。我这个人愿意看电影,《年轮》、《雪城》、《今夜有暴风雪》等反映知青生活的电影,我都看了不止一遍。最近又在看《人世间》。那里有我少年的踪影,有我花季的梦想,有我仿效的英雄,也有我难以割舍的情怀。为了把回忆留给未来,让后人了解知青,于是我就有了“写自己的事,给后来人看”的冲动。这就是我写这篇回忆录的初衷。
尘世浮华终散去,岁月无痕曾几时,艰辛困苦的历练,把老三届人塑造成不怕困难,具有坚强意志品质的一代知青。展开记忆的翅膀,回顾那一段悠悠岁月,眼前浮现出一个个鲜活的面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条件下开始的。那一年我只有17岁。(本书为内部交流仅供惠存。)
《一》尔娄初夜
1968年的11月,初冬。吉林省省会长春,百姓倾城出动夹道欢送第一批二十万知青上山下乡。锣鼓喧天,红旗猎猎。毛泽东主席的有关知识分子要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的“最高指示”贴满了大街小巷。“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口号声声,震耳欲聋。
我们师大附中的知青点儿大部分是在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前郭县位于长春的西北,距省城二百八十华里。当时是一个土地贫瘠、风沙肆虐、交通不便、半成以上农民靠吃“返销粮”的贫困县。
清晨,外面锣鼓喧天,马达轰鸣,几百辆解放牌大卡车排成一条长龙在等候着第一批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出发。马路两侧到处是送行的人群。
在公社匆匆吃完了午饭,我们又改乘马车向尔娄急行。几十里荒芜人烟,人迹罕至。望着这片铺满碱花的不毛之地,我在不停地想象着我们即将到过的目的地会是什么样子?
夕阳西下,时已近黄昏。车老板高喝一声“驾!喔硪……”大鞭子一甩,清脆的鞭哨声在空中回荡。“我们到了!”随着户长王广和的一声大喊,我们看见远处的山包上由低向高座落着几十户人家,炊烟缭绕,鸡叫鹅鸣,还不时传来狗吠声。马儿们好像也知道快到家了,颠儿得更欢了。车老板指着地势较同的山坡说,“那是上坎儿。”只见一条小河,覆盖着还没冻结实的一层薄冰,蜿蜒而过,眼前出现了一片开阔地。“这就是下坎儿。”车把式介绍说“上坎儿种玉米、高粱、谷子,下坎儿种水稻、小麦、向日葵。”车老板告诉我们。“这真是一个旱涝保收的风水宝地呀!”我在想。
没有鲜花和掌声,没有夹道和锣鼓。没有欢迎大会,没有铿锵誓言。村上的几个棒
西屋,大家在忙着安放行李,默默无语。还是房东打破了这难堪的寂静,他与大婶炒了十几斤瓜子,装在笸箩里端了过来。顿时香气扑鼻,清馨四溢。北围子的瓜子堪称精品,个大粒饱,油脂肥厚。大家立刻围拢过去,户长王广和把我叫了进来。毕竟是男子汉,尽管我的泪痕未干,思念无限,还是抓起瓜子和大家一起边吃边侃,边聊边闹……。屋子很冷,大家钻进了被窝继续嗑瓜子。煤油灯下,八个小伙子一铺炕,笸篓边上,十六只小手忙不停,最后,不是这个舌尖吃得起了泡,就是那个胳膊压得发了酸。口渴了,腿麻了,脖子硬了,大家的故事也讲完了。临睡前,我们咕嘟咕嘟地喝足了水,怕冷,不愿意下地,大家就对着摆在柜子上的那盏煤油灯,一起喊“一、二、三!”猛吹一口气,火苗摇曳着挣扎了几下,熄了。
夜深人静。
也许是我们太累了,尔娄的初夜,大家都睡得很香,很香……。
作者徐海简介
徐海,中共党员。吉林省长春市人。1968年在前郭县务农,下乡知青。1970年参加吉林油田大会战。1978年进入教育岗位,先后担任油田实验中学,油田十二中学,油田教师进修学校英语教师,教研员。
喜爱文学,曾在中国微信诗歌协会发表散文诗《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