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时节,立志气,立气魄,立胆量;立夏时节,立志时节,立情怀,立气魄,立豪迈,立气节,立一个做人的品质、人品。
立夏,立的是做人的气节,立的是做人的气魄,立的是做人的情怀,立的是一个人的内心准则。
立夏时节,会迎来更多的风云,天气变化会多变,突如其来的风雨也会很多,所以更要学会善自护持,善加适应,善待时光,也善待前方。
总是要碰上一些事情,包括自己不愿意走的路;总是要碰上一些伤痛,一些不愿遇见的人,活得下去,支撑起来,守护信心,包容酸甜,记住八个字:时光之旅,全是陪衬。
不是在等一个人,也不是在等一段时光,也不是在等一段幸运,也不是在等一段奇迹,而是自己提点自己心头,能不能再客观、清醒、理性一些,再坚持一些。
好好活着,能够活下来,没有放弃生活,总能得偿所愿;提起一种信心,提起一种气魄,没有放弃美好,终究会抵达美好,终究要好起来,总要活下去。
活着还要有一个活着的样子,总要付出一鼓作气,总要付出一股子倔劲儿,总要付出一股子力气,总要做出一些成绩来,去和这个世界握手言和,停止伤痛和哭泣,学会痊愈和出发。
活得更好,活出一个好模样,已经是在平凡中追求的一种不平凡的成就,更不必苛求什么奇迹出现。能够好好活着本身就是平凡中不平凡的成就,何必再苛求那些外在的什么。
说起来一句话,活起来是一种障碍重重,就如同真想做好一件事情,你必定要想尽一切办法去把它做到周全和完善。
生活就是向前的道路、向前的坚定、向前的突围和向前的发现,要想尽办法成就一种助缘、助力、向前和探索。
没有什么前方的道路真正平坦没有阻碍,而是想尽办法,鼎力而为,突破障碍,自我勉励,推动自我向前,推动自我改变,推动欢喜接纳,推动好运来临。
立定脚跟,诚恳做人,万物由心,一切在自己,自我心地把握心地的状态,心地的抉择才是决定人生该去的地方。
立夏,是一种信念的储备,是一种信念的坚定,也是一种信念的选择,必经世态炎凉,必经世态风波,去活出一个内心的明亮、敞亮和内心的清凉。
立夏,立得住一种豪迈气概,立得住一种情怀担当,立得住一种做人的信念和风骨。心之所向,未来之光,心中有一个明亮的方向,更祝福未来无限光亮。🌹🌹🌹
古寺风光美,圣境惹人醉。
千古传佳话,菩萨现慈悲。
甘露常遍洒,苦海度迷津。
暗夜放光明,悟本永真净。
———无住生心
🌺
又是一年海棠开,
花美却是不常在。
落花无声悄然去,
明年春时复再来。
———无住生心
🌺
经典听诵,然后兑现。
心性通达,真佛自见。
理事未通,切莫盲干。
万劫勤苦,皆是瞎练。
理事若通,复本心源。
不必费工,真佛全现。
念佛就是,心净体安。
本来如是,见与不见。
———无住生心
🌺学佛人,每时每刻都要起觉照,观照能生所生,能念所念,若观照能生处,即是见性,见性了达缘起性空,本来清净,无我我所,方入不思议境界。
清净心是什么?清净心是没有善恶无记念,也就是本来清净,我们念佛这个念头,就是清净心,这一念佛号,它没有善恶,也没有无记念,就是灵明湛寂,明明白白的,离了这个念以外什么都没有,你认为有,那就是迷,就是不觉,就是颠倒。
观照是反观内照,不是向外驰求,谁能照见,我所皆空,谁就是觉悟智慧,就是佛菩萨。从根本来说,没有染净、觉迷,也没有什么清净心,所有佛法都是对治法,觉对迷,正对邪,净对染,明白是对治法,也就我法不住,当下圆明。
学佛闻法不能起智慧觉照,妙观察智不能现前,虽然勤苦修练,但结果跟大觉成佛没有关系,因为不见性,不明事理都是盲修瞎练,若见性明事理,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有人说我就念佛,我不去搞什么明理听经,可现实中,能老实、制心一处念佛的少之又少,因为念佛成佛的原理不通,就会进进退退,甚至改道,不明心性事理的人,听话的太渺茫了!佛说: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人得道,原因就是理事不通,唯一念佛能了生死,你还是要明心性事理,不然哪来的信愿行。经典天天听,佛要时时念。对境起观照,随缘心不变。
———无住生心
🌺不念佛,念什么都是种六道生死轮回的因果。若念佛,天堂、地狱,十界都是极乐世界。自性才是真正的阿弥陀佛,念佛就是回归你自己的自性弥陀、自性净土、自性极乐。
不念佛,心随境转。可无论你执着什么,也终不可得。贪的越多,做饿鬼的时间就越长;嗔恨心越大,堕的地狱就越深;迷信愚痴越重,也就是啥也不信,整日浑浑噩噩、迷迷糊糊的,就自己到畜生道里投胎去了。越傻,做的畜生就越小,时间越长,生活环境也越差,如此在三恶道循环流转不息。若念佛,饿鬼、畜生、地狱就都转变成佛菩萨,可谓地狱变莲池,火焰化红莲。若不信、不念,那算玩儿完,没人能救得了你,自酿苦果,自己享完。
要听劝,发信愿,随缘处事把阿弥陀佛念。啥也不影响,消灾解难大吉祥,小鬼不来抓,阎王不给判,念佛无量寿,极乐坐金莲。听劝每天坚持念,十声、百声、千万声,越多越好无极限,念得功夫深,念佛成了片,你自然就明白,不再用我劝。——劝发菩提心,念佛就是真正的菩提心行!
———无住生心
🌺
揖手合掌大皈依,
一心顶礼向佛齐。
性无小大重解义,
无得便是大同体。
———无住生心
🌺
本无一物修何行,作用无住轮回停。
偏要取舍空中物,万劫苦痛难息宁。
当体即空智观照,妙用无住度众生。
———无住生心
🌺
坐断六根心清闲,内外无住广随缘。
无需刻意盲修练。只要对境不思迁。
若问贤僧为何坐,原来无物挂心间。
———无住生心🌹🌹🌹
不觉自性造业苦,逐境生心堕轮回。
悟性本空无一物,心无所住尘自出。
随缘应物无挂碍,正是菩提花盛开。
🌸佛,是觉悟自性的人,
凡夫,是不认识自己自性的佛。
佛,是没有烦恼的众生。
众生,是有烦恼的佛。
学佛修行就是把烦恼除掉,断烦恼成菩提。
烦恼是怎么来的呢?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本来是佛,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
整个的学佛修行就是把自己的妄想执着看破放下。六祖大师云: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自性本来没有六根六尘六识。
有,皆是因缘和合而生假相,本来无一物,是说这些因缘和合而成的假相自性本来没有,本来没有就不要去执着它,妄想得到它。
惹尘埃,就是对根尘境界生执着妄想,产生贪嗔痴种种心,造三途六道的苦果。
———无住生心
🌺大家要听经闻法,然后明白事理,安心办道。在这个世间,觉悟是第一大事。
不觉悟,迷惑颠倒、造业受报、轮回无期;觉悟了,清净自在啊,永恒不变啊,你说这多好啊!然后大慈大悲,懂得奉献。不觉悟的人就是自私自利,天天得算计自己得到多少,是不是?每天不都算账吗?名利嘛。所以大家一定要学习!
不学习你就变成什么心呢?凡夫心,不学习就是世间的情感,你跟我好、他跟我近,这个世俗的凡夫心就生起来了。如果学觉悟了呢?这叫圣人心,叫大悲心,叫慈悲心、平等心、真诚心。
———无住生心
🌺
浮生烟雨稀,寇挽狂澜力。
纵然费思量,撒手空来去。
有我苦凄凄,天堂和地狱。
无我云散去,慧光照净地。
———无住生心
🌺
繁华过后近凋零,
生死相依本无命。
看破尽见妙明心,
不生不灭常住真。
———无住生心
🌺
遇佛闻法要识心,大圆镜里无我人。
对境莫生取舍心,了了分明自别真。
世人迷惑巧用心,自障毁功堕沉轮。
究竟无物何需挂,随缘不变正迎春。
真诚清净佛全现,平等慈悲净妙行。
善恶因果自知晓,尘劳缠缚自心造。
读经解义真常照,本来如是具妙高。
———无住生心
🌺
密藏湛寂放毫光,云罩雾锁不变样。
普被垂接有情众,照归本地大吉祥。
寺中宝塔显妙瑞,观音应化驾慈航。
法幢处处圣教扬,闻思慧开心道场。
上来清净极乐邦,人人成就入安养。
慈光遍洒菩提种,悲心切切度十方。
———无住生心色字頭上一把刀】
欲當中這個「色」也很嚴重,色會讓一個人墮落,會讓一個家毀滅,會讓一個國敗亡。我曾經給初中生演講,我說這個「色」為什麼不好?學生說,因為色字頭上一把刀很危險。中國字是會意字,在字的結構中就給你很多提示。現在不只是男人要注意這個色,依我的觀察,連女人都要注意色。你看現在這些年輕的女孩她们幾天不睡覺去排隊,就為了目睹這個男歌星的風采,什麼風采?不是他的德,是他的色。所以我們要好好教育下一代,不要讓他的眼光放錯位置。現在不分男女,對色都要謹戒、謹記。
現在外面的誘惑特別多,所以孩子從小接觸的電視跟書籍要謹慎。夫子說過,少者戒之在色,年輕的時候就染上這些色情的東西,對他一生的身心都有很大的損傷。所以《弟子規》說:「非聖書,屏勿視,蔽聰明,壞心志」,只要是不好的書給他一看,就把他的聰明智慧閉塞住了,所謂「慾令智迷,情深智隔」。現在很多年輕人做出來的事,長輩看了真是搖頭,所以長孩子的理智,長孩子做人處事的態度,刻不容緩。
欲是什麼?假的,虛幻的,你還覺得沒有它不行。所以人認虛妄為真實,被虛幻搞得一生空空蕩蕩,而真正重要的事都沒有做。當我們知道這個色慾會毀了自己,毀了家庭,當我們能清楚認知這個色欲是空虛的,就能夠一點一滴放下。
人的欲望為什麼會這麼重?根源還在於人生沒有有價值的目標,人生根本不知道往哪裡去,所以每天悠悠放任,活一天算一天,每天只想著我能吃飽能睡足就好了,這樣的人生就會耗損在這些欲望當中。所以一定要讓孩子從小立定志向,這個太重要了。人若有志向,他的氣宇,他的人生態度就會截然不同。老和尚開示
我們講興大利,種大福,要在哪裡種?如果對於現實社會裡頭,種種狀況你都能夠瞭然,都能夠明白,你就曉得,救人無過於消除他的錯誤知見。怎樣幫助眾生,放棄錯誤的想法、看法,學習聖賢人正確的觀念。由此可知,這個事情是教育,《禮記》說「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建立一個國家,領導全國的人民,什麼最重要?教育最重要。同樣一個道理,年輕人成家了,結婚生子了,家庭什麼最重要?教學為先。所以,家庭的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大根大本,做父母不容易!家庭教育從什麼時候開始?從母親懷孕那天開始,知道自己懷孕了,就要教你的小孩,怎麼教?我的心要正,我的行要正,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因為母親起心動念、身體動作行為,都影響胎兒。今天講父母愛子女,你要是不能這樣照顧,你不愛你的子女,你的子女將來出世長大不聽話,你自己要負責任,你沒有把他教好。所以,教育要從胎教開始。小孩生下來之後,他的眼睛一張開,他就能看到外面,我們要把什麼給他看?要給純正之法給他看,決不能讓他去接觸邪惡,邪惡的畫面不能讓他看到,邪惡的音聲不能讓他聽到,從小培養他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這是父母對兒女真正的愛護。
五、六歲要教導他讀書,要教導他學禮,學禮就是有規矩,這是中國古代的小學。今天說實在話,非常可憐、可悲,我們沒有受過這個教育,所以看到古書上的記載,非常羨慕。古人從小教起,那個印象非常深刻,所謂「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他從小養成習慣,一生都不會改變。六、七歲教他做人的一些規矩,這有一本小冊子《弟子規》,這個小冊子裡面所說的一些原理原則,一生他都奉行,都不會違犯,這是幼教,現在講幼兒教育。古時候七歲上學,上學是上私塾,私塾的老師負責教學生,接受正式的教育。《弟子規》是學前教育,沒有這個基礎,不能接受正規教育。正規教育,老師教什麼?教孝,教忠,教孝悌忠信,這是老師的事情。父母教兒女,尊師重道。怎麼個教法?光是口頭說不行,印象不夠深刻,要自己做給學生看,父母要做給兒女看。
我大概是七、八歲的時候,那個時候在家鄉,一個親戚的祠堂裡面,有一位老先生在那裡教私塾,學生有二、三十個人,我的父親送我去上學,預先跟老師約好,上學這一天帶我去拜老師。父親帶了禮物,這是束脩,供養老師的禮物,到這個祠堂的大殿,當中供奉著一個很大的牌位,「大成至聖先師神位」,那是孔老夫子牌位。先向孔老夫子牌位行三跪九叩首的最敬禮,我父親在前面拜,我跟在後面拜。拜完之後,請老師上座,老師坐在孔子牌位的旁邊,我的父親在前面,我在後面,再向老師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禮,老師坐在那裡受禮。我們做學生看到,父親對老師行三跪九叩首,你想想看,我們做學生的敢不聽老師話嗎?敢不尊重老師嗎?我父親對老師這麼尊重,我當然要尊重,尊師重道,是父親教的。老師接受家長這樣隆重的大禮,他要是不認真教導學生,怎麼對得起人家的父母?受這麼大的禮,接受供養,供養多少倒無所謂,人家家長這樣真誠,把子女託付給你,你要是不能好好的教,你有罪過!
尊師重道是怎樣教的?父親教的。父親不在,一定是家裡面的長輩,代表父親教導你尊師重道。所以我們對老師的尊重,對老師的恩德,活到這麼大的年紀,念念不忘!為什麼會念念不忘?小時候父親教的。在私塾裡面,老師教導我們,他也是以身作則,教給我們生活教育,灑掃應對、穿衣吃飯,老師教的。老師做榜樣,學生跟老師生活在一起。行有餘力,這才學文。行有餘力,行是什麼?生活教育。都做得不錯了,都很有規矩了,走路有走路的樣子,站立有站立的樣子,對人懂得禮節,對長輩應該如何,對平輩應該如何,你都懂得,從小養成習慣。然後再教學文,文是什麼?識字。都是念古書,這些古書,老師只教句逗,只教你念。從前我們念的書,還沒有標點符號,上書的時候,學生要拿著自己課本,老師拿著硃砂筆,給我們把句子圈出來。教我們念,就是字念得正確,不能念錯,句子念得清楚。只教句逗,只教識字。 我們現在回想起來,那種紮根的教育多麼重要!老師教導我們,全都是聖賢的教誨,這些書雖然念了,不知其義、不解其義,可是年齡大了之後,對於這些書,還是非常愛好。自己多讀、多研究、多向人請教,逐漸逐漸能懂得這些意思,懂得的愈多愈歡喜。再觀察今天社會的病態,多多少少能看得出一點根由。今天社會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我們今天怎樣幫助自己?怎樣幫助社會大眾?在今天還是一句老話,無過於提倡倫理、因果、大乘的教學。老和尚開示
利眾生現世間。我們活在這個世間幹什麼?為利益眾生的,真為利益眾生,對眾生的照顧就非常周到,為什麼?你真有心去照顧,你的心完全用在他身上。就像一個母親照顧嬰兒,她小孩剛生下來,這個時候做母親的人,頭腦裡什麼都沒有,只有小孩。別人不是他的母親,照顧就沒那麼周到。只有自己的母親,全部的精神都在嬰兒身上,所以這個嬰兒生下來能保全,能養得活,能長大。
世間人幾個人懂得母親的恩?母親生你不難,養育難,深恩是在養育。母親對小孩至少要照顧三年,三年後小孩可以走路了,慢慢就放心了。前面三年,尤其是第一年,一絲毫都不能放鬆。但是現在的人不一樣,現在人把小孩生下來,找個奶媽去照顧,所以母子的恩沒有從前那麼厚。人情淡薄,世道衰微,衰微在哪裡?根就在這個地方。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沒有人教!從前家庭教育,對於女孩子是特別教育。諸位同修念印光大師《文鈔》就曉得,老法師所講的,古人教育子女,對女子教育特別重視,這是中國幾千年的傳統。現代人只顧眼前自己的快樂,把優良的傳統統統捨棄了。你尋歡取樂時間很短,到了你的晚年,苦來了,兒女不照顧你。這是因果報應,你自己沒有種好因,怎麼會得到好果報?
我們在美國看到,美國的老人對中國的老人非常羨慕。中國老人跟兒子、孫子住在一起,美國的老人非常孤單住在老人公寓,晚景淒涼,沒有人來看他。兒女對他好,過年、過生日寄個賀卡來,他看到喜歡不得了,「我的兒子還沒有把我忘記」!這是文化不同,教育不同。但是中國人現在逐漸逐漸洋化了,將來也走上美國老人的路子。我們要覺悟、要反省,人這一生真正享福是在什麼時候?晚年享福是真正的福報。決定不可以把你一生的福報,在年輕的時候就享盡了,那種人叫真的愚痴,真的可憐!說到這裡,東方有歷史、有道德、有倫理、有真實的學問,比西方的文明紮實太多了。東方的文化好比有根,老樹,千年神木;西方的文化是水裡頭的浮萍,沒有根,雖然很美,曇花一現,沒有根本。我們要冷靜去觀察,要細心去思惟,他們的東西可以拿來做裝飾品,可以欣賞,不實用。所以我們要珍惜固有的文化,固有的倫理道德的教學,我們一生才能過幸福美好的生活。老和尚開示
現前社會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中國古人所講的一句話,失教!這一句話的意思是從小你沒有受到好的教育,這個教育是中國幾千年相傳的家庭教育,你的父母沒有把你教好。因果教育,西方不是沒有,跟東方沒有兩樣,時有所聞,但是西方人沒有重視,不像中國人這麼重視。古時候東方人對這個事情非常重視,把這個當作教育,特別是教育兒童、教育少年主要的題材,讓他從小阿賴耶識裡留下深刻的印象,這就是東方古人跟西方古人對於教學理念上不相同的地方。東方人尤其是中國人,過去胡秋源先生講的話沒有錯,他說中國的老百姓是世界上最善良的老百姓,他給我們講過好幾次,這是近代的一位學者。我覺得他這句話講得非常中肯、講得很公道,為什麼中國老百姓是世上最好的老百姓?就是中國兒童普遍都受到因果教育。現在不一樣了,現在的中國西化了,跟著西方人走,把中國自己古老的東西拋棄,人心變了,這比什麼都可怕。
挽救之道,我們就想到印光大師,這一位是西方世界大勢至菩薩再來的,我們看他一生的行誼,他一生極力提倡因果教育,用三種教材:《了凡四訓》、《感應篇彙編》、《安士全書》,大力的提倡。這三種教材的內容非常豐富,如果真正有心人,把它編成連續劇本,那真是無量功德,幫助這個世界眾生覺悟、回頭,這是最好的方法。講理論,確實如果沒有相當深厚的根性不能接受,你讓他聽,聽上幾句他沒興趣就跑了,不願意再來了;你現相,現什麼樣道德端莊之相,他看不慣,認為是你太古板,你不是現代人,你是十八世紀的人,他恥笑你。所以佛度有緣人,什麼有緣?他有善根,而且有相當深厚的善根,你跟他講因果報應,他有感觸,如果沒有這些基礎就難了,真的是太難太難了。我們一定要能體會印光大師的用意,大師離開了我們,他的精神、教導,我們應當繼續努力,踏著他的足跡努力精進,自行化他。我們自己決定服從善因善果的教誨,打念頭上不起惡念,肯吃虧、肯上當,真正能夠理解、落實「吃虧是福」。
現代的教育,從小大人教小孩競爭,好像不競爭將來就不能生存,這個教導錯了,這個教導是違背因果的。你命裡有,你爭什麼!不需要爭,它也來了,命裡沒有怎麼爭也爭不到。《了凡四訓》就說明這樁事情,真正明白了,心是定的。了凡先生在沒有遇到雲谷大師之前,那個二十年,你看他悠哉游哉,為什麼?他完全相信孔先生給他算的命是真的,算他的流年,你每年能拿到什麼樣的地位,能拿到多少俸祿,絲毫不差,這才真正相信「一生皆是命,半點不由人」。你努力斷惡修善,你的命會改,會向上提升;你要是作惡折福,你命裡的福祿折損,打折扣了。這個道理如果現在人能搞清楚、搞明白,哪一個不回頭?各個都回頭了,為什麼?利害當前,趨利避害,修福才得利,造惡就有禍害。所以,他心是定的,他心是善良的,果報是吉利的。我們看這個社會感慨萬千,自己絕不辜負佛的教誨,不辜負佛菩薩的恩德,要想自己在現前怎樣作法,如何示現做出榜樣。老和尚開示
在中國傳統的理念中,在一個家庭,作父母的一定要知道兒女在想什麼、說些什麼、做些什麼。父母要是不知道,就沒有盡到父母的責任。如果他想錯、做錯了,你要想辦法教導他、糾正他,這叫家庭教育。作父母對於子女,不但要養育他,要教他,《三字經》講:「養不教,父之過」,父有過,母也有過,不能說是作母親的沒有過失。
中國古人講作君、作親、作師,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這三個責任、任務。對兒女,你是他的父母親,你要養育他,要養他,要注重他的身體健康;你要教他,教他著重心理健康,他有正確的思想、正確的行為。所以,親跟師是一個關係,它不是分開的。
在學校裡面,作老師的、作領導的,一定要知道學生每天想什麼、在做什麼、在說什麼,你才有辦法教。如果這些事情疏忽了,那你教的是什麼?完全死在書本裡頭,沒有用!他技術能力學會了,思想壞了,這是教育的徹底失敗。同理,領導一個國家、領導一個地方,我們這些人民、社會大眾在想什麼、他們說些什麼、他們幹些什麼,不能不清楚。了解之後,怎樣去誘導他、教導他、勸導他,這是教育。
所以,社會的治亂不是政治問題,政治解決不了;武力鎮壓也解決不了,因為它不是軍事問題;它也不是經濟、科技的問題,它是教育問題!《三字經》上頭一句話「苟不教,性乃遷」,你要是不教他,沒有一條正的路給他走,他一定會走偏、走邪。走偏、走邪之後,你再把他扭轉過來,難!所以在中國,古聖先王建立政權第一樁大事情就是教育,《禮記》講「建國君民,教學為先」,你要教他,所謂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現在國內、國外我遇到很多,作父母的、作老師的跟我說:「現在社會環境太壞了,家裡怎麼勸他,一走到學校、走到外面,就學壞了。」沒錯,你對兒女負不負責任?如果真負責任,為什麼不學孟母?歷史上記載「孟母三遷」,她為什麼要搬家,搬了三次?居住的環境不好,兒子學壞了。所以負責任的父母一定選擇居住環境,讓小孩培養良好的品德。今天也有一些作父母的人想到,所以往外國移民,選擇好一點的居住環境。但是有沒有想到,你的兒女很小,到外國去,將來在那邊生活、讀書,長大了變成外國人,不是中國人,這是不是你的願望?是不是你希望你的兒女將來變成外國人,不作中國人?這裡頭問題多!因此,我們要懂得怎樣去改變環境。
這個問題一定要從本身教起,本身要做子女的榜樣。在學校裡頭,老師要做學生的好樣子。國家政治真正上軌道,教學上軌道,各個階層的領導人都是人民的模範,這個國家怎麼會不強盛?怎麼會不興旺?所以歸根結柢總的來講,是教育問題。而教育一定是聖賢的教育,這個道理要懂。凡事都要講究個原則,何況讀經這麼重大的事情。為了避免和減少經典教育出現偏差與失誤,我們依據經典論述、參酌歷史經驗,結合現在教學實踐,特拈出以下八條經典讀誦必須遵循的大原則,供經典教育操作者與推廣者對照參考。細枝末節的方法可變,大的基本原則不可變。敬請三思。
一、道而弗牽。
語出《禮記•學記》,此為兒童讀誦經典入門應持之原則。孩子讀誦經典成敗關鍵在於培養並保持其對經典的興趣。初接觸讀誦經典的孩子,皆有一段或長或短的適應熟悉過程,此時父母與老師務必有耐心,通過各種善巧方便,逐漸引導其入門。
二、強而弗抑。
語出《禮記•學記》,此為兒童讀誦經典家長老師態度應持之原則。要讓孩子心情愉悅,千萬不能刻意一味逼迫孩子讀誦經典,萬萬不能因背不下來而打罵體罰,以免挫傷孩子讀誦經典之興趣。請各位家長和老師要以賞識的目光和心態,多多鼓勵孩子,背得好固然很好,背得慢些也沒關係,只要孩子肯讀,就值得肯定。
三、開而弗達。
語出《禮記•學記》,此為關於經典解釋應持之原則。先不給他講解,主要考慮到三個方面:一方面是解釋多了他吃不消,因為小孩子理解力弱,現在只要求多念多讀,正是開發他的記憶力,保護他的理解力,該記憶的時候,要求他記憶,該理解的時候,才能要求他理解,這才完全合乎現代教育心理學原理和兒童身心發展特點;否則就是強人所難。因此,現在是以經典讀誦為主,至於講解、理解等並不是當務之急;另一方面經典不像數學有一個固定的標準答案,因為經典是活句,詩無達詁,經無定解,如果我們現在給出的一種解釋,甚至會使孩子誤以為經典淺顯,會障礙他將來立體化多層次理解原文。前人有言:塞人悟門,罪莫大焉;再一方面,我們也不要小看小孩子的悟性,背會的東西放在肚子裏,他也會或多或少慢慢自我消化,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比較明智的辦法是,等孩子大了(至少過13歲之後再開講,但也不要講得太多),再讓他去讀白話解釋,非常輕鬆,再結合現實生活,自然就心有所悟,隨機應用了。小時候背書相當於老牛吃草,相當於蠶吃桑葉;大了去理解類似於反芻,類似於吐絲結繭。
四、教之道、貴以專。
語出《三字經》,此為經典選擇應持之原則。最好每次只選擇一本,一本一本背,儘量不要夾雜。《弟子規》說:“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 在讀書期間務必保持專心,不得作任何與其無關之事,若一有分心,為師長者應立即加以暗示或輕聲提醒。
五、凡道字、重且舒;勿疾急、勿模糊。
語出《弟子規》,此為經典讀誦過程應持之原則。在讀誦經典時,對多音、變音、通假字一定要咬准。語速、語調要平緩。兒童慢背如泉壺滴漏,快背如瓶水外瀉。
六、學而時習之。
語出《論語》,此為經典反復過程應持之原則。學習學習,學完了新課要趁熱打鐵去溫習,對舊課還要及時鞏固復習,才是完整的學習過程。經典需要、值得成百上千遍的反復。可以說,在經典學習過程中,“習”比“學”佔用更多的時間精力,顯得更為重要。須知讀誦經典是需要長期熏習才能奏效的。《中庸》說:“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七、首孝弟,次見聞。
語出《三字經》,此為兒童讀誦經典與現實落實應持之原則。《大學》裏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首孝悌”是教育根本,是教育開始,也就是注重從實際日常行為加強習性養成,做到知行合一,從經典的落實中得到受用。作人第一,作文第二。
八、非聖書,屏勿視。
語出《弟子規》,此為處理經典與課外雜書關係應持之原則。在兒童背書的年齡,建議不要讓孩子大量看課外雜書。應該讓兒童在心靈純淨的時期,先讀經書,等孩子大了,有分辨是非能力後才去涉獵雜書,否則,容易被雜書引入歧途。雜書不是不能看,而是看的時間要靠後。經書和雜書應從時間上分開讀,不能同時讀。經史子集的排序指出了讀書的先後,極有道理。儒家講格物而後知致,佛家講般若無知無所不知,道家講無為而無不為。現代腦科學研究揭示出:兒童不經理解直接背書,主要是利用兒童強大的直覺右腦,這符合兒童腦生理要求,也符合兒童整體吸收性的心理。如果書讀雜了,勢必會使兒童分析理解過多,這是過早利用左腦,從而抑制了右腦潛能的開發,以後不易形成全腦思維。所以王財貴教授講“千萬不要過早引發兒童的聰明”,正所謂“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增長見聞固然也很重要,但在兒童背書階段來談是極為不適宜的,所以應該放在13歲之後再說。最近社會上的案件,我們看到了很多家庭的破裂,父母的傷心,這應該讓我們好好的省思,為什麼會這樣?根源都是教育出了問題。我們要教導孩子不傷害別人、也要教導他如何避免別人來傷害,以下節錄蔡禮旭老師講的《弟子規》的文章。
「讓一個人的人生走得踏實、圓滿,不是學歷,而是德行」
前幾年在中國大陸的「馬加爵事件」讓所有的人都在省思。馬加爵是一個成績優秀大學生,結果因為跟同學發生衝突,殺了四個人,在全國被通緝。這件事震撼了整個教育界,要重新思考注重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他都還沒踏入社會,為什麼會做出這麼殘忍的事情?
為什麼他會萌發這個殺機?同學們常常都取笑他,因為他太窮了,所以他都沒有好衣服穿。他在監獄裡還跟監獄長說:「這件囚衣是我穿過最好的衣服。」當所有的同學都譏笑他,他的自卑感愈來愈強,就是因為這樣的刺激才失去理智。
從這件事我也告訴家長,你要再從另外一個角度看,為什麼這些同學會被馬加爵殺害?這是否偶然?不是!因為他們沒有做人的分寸,沒學到弟子規教的「勿諂富,勿驕貧」,沒學到「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把人家家裡的隱私拿來取笑,難怪人家會不理智的對待他。又有一句講到「揚人惡,即是惡,疾之甚,禍且作」,狗急了會跳牆,何況人乎?
馬加爵他也沒學過《弟子規》,假如他有學到「凡是人,皆須愛」,他有仁愛之心,他就不可能這樣做。他假如學了「兄道友,弟道恭」,把所有同學都當作兄弟;學了「言語忍,忿自泯」,就不會造成這個意外了。而這些同學當中,有一位沒有被他殺害,因為他曾經為馬加爵添過一次飯,他的心中感念他,因此沒有殺他。
所以這個事件,家庭、學校都要省思,為什麼這些做人的態度,一個成績這麼優秀的大學生都沒有學到。而且這件事情還沒有發生以前,他是父母的驕傲,因為他是在很偏遠的地方考上大學的,他們那個村落就他一個大學生。
所以我們不能被外在的「名」淹沒了,要更實質的看到,能讓一個人的人生走得踏實、圓滿,不是學歷,而是德行。所以從這個事件我們也要省思,教孩子絕對不能讓他像馬加爵這樣去傷害別人;相同的,我們所教出的孩子,不能引發人家對他的攻擊。當孩子的言語當中都有揶揄、輕慢他人,我們自己就要謹慎,這已讓孩子在往後的人生布下危機了。從這個事件當中,我們也了解到,確實要「謹言慎行」才是。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