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上说:男人、女人到世界上干啥来了?是了缘来的。无缘不聚,无债不来。咱们做女人的,多数都怨恨丈夫,不怨恨丈夫的少。男人也许会说:我媳妇恨我啊,我还不知道呢。我告诉你,爱有多深,恨就有多深。女人为什么抱怨的多?因为女人从嫁给男人的那一刻起,就把全身心交给了这个男人。成家以后,爱这个家,爱丈夫,爱孩子,为了这个家拼命地干活。结果,这个丈夫不会说好话。
有的男人一辈子不会说一句好话,从来没有说过:“妻子,你辛苦了!”甚至有的女人干了一天的活,想对老公撒撒娇,讨两句好话听听,就对她老公说:“哎呀,老公啊,我今天没少干活,累啊。”结果他直着嗓门大声吼:“谁不干活了?过日子的,你累,别人不累吗?”一句话就把女人冲撞得眼泪汪汪,委屈得不得了,回到房间里一个劲地掉眼泪,想:真是气死我了,怎么找了这么一个木头疙瘩?好话都不会说。本来想找个安慰,没有找着不算,还受了一包气。
嫁了这么一个不会说话的男人,或者一个倔强的男人,或者一个贪玩的男人,女人在家一定生气,抱屈。女人啊,你们今天听了我的课就应该明白了,什么道理呢?女人啊,你前世欠他,今生才嫁他啊。你今天嫁给了老张家,老李家,你为啥没有嫁到老王家去?因为你欠他才嫁他啊,所以无债不来,无缘不聚啊。
有人说:“老师啊,你可别这么说。要是说我欠我丈夫的,我丈夫本来就对我不好,他要是知道我欠他的,回去,他不得揍我?”有人说:“我不欠我丈夫的,他待我挺好的。”男人啊,也会欠女人的。没有债,不会组成一个家庭。有的男人会对女人说:“你嫁给我吧,以后所有的家务,什么洗衣、做饭、拖地,我啥都干,什么也不要你干。只要你能嫁给我,我都愿意。”有的女人结婚以后跟人家跑了,后来回来了,这个男人还要她回家的。这不是欠人家的吗?只是多数女人都是欠男人的。那怎么还债呢?
有的女人骂男人:“我怎么嫁给你这么一个窝囊废?啥也不行。”见到邻里就贬责自己的男人,见到同学也贬责自己的男人,说自己的男人太没有用,都是自己在忙里忙外,快累死我了。你听了我的课,就不会再贬责自己的男人了。如果你真的嫁给了一个窝囊废,那是前世,他为你效力得太多,今天,你就应该补偿。这不是你倒霉,而是你前生种了那样的因,今生结果了。你前世一手所造的所有业,你今世都得承受。佛家讲“受了,受了”,受了,就能了这个业。你回家心平气和地承受去吧。从今天起,不要再恨了。你前生欠他的多,所以,今生你得承受。你包屈还了前半生,生气上火还了前半生,恨怨还了前半生,争理论非还了前半生。世界上有两个傻子,一个是有理的人,挑理论非的人;一个是爱生气的人。我们一辈子就做了这两个傻子。我们不要“理”了,把“理”都给别人吧。
有的人骂人还了半前生,甚至骂得连人家的老祖宗也骂上了,到现在还脑袋疼,不知道怎么回事?成天吃药,都快变成药罐子了。我一看,人家的老祖宗住在她头顶上,她能好吗?吃多少药也不会好。听完因果课以后,你还想骂谁啊?女人嫁给什么样的丈夫,都是你的命啊。今天遇到的人,都是命中有的,都是前世种的因,今天才结这样的果。认账吧,无债不来,无缘不聚。
男人也是一样,你也从高处下来吧,不要因为自己是男人,就对女人指手划脚。女人也是一样,你也下来吧,要认清自已是谁。前世欠他,今生才嫁给他。要是你丈夫蛮好、你说你不欠他,那么你是欠你婆婆的。婆媳今生见面就不和、这都是前世的冤亲债主见面了。有的婆婆不理解,说:我为儿子花了这么多钱,才把她娶过来,结果,她对我凶神恶煞,真是气死我了。真是倒霉啊。”不是倒霉,那是你花钱买回来的冤亲债主。你前世不跟她有因果,她不可能嫁到你家来。哪是她气你啊!是你种的因,今生才收获这个果。
亲兄弟姐妹,反目成仇的有多少啊!都是因果关系。无债不来,无缘不聚。为什么有的家族一大家子人和睦相处,说话都客客气气?他们]是善缘,他们也是来了缘的。今天,你要把我这课听透了,回家去千万不可再抱屈。见到谁,都是缘。认账啊,低下心来,从高处下来吧。做女人哪,你不要自以为是,也不要指手划脚。要明白前世欠他,今生才嫁他。也别吆三喝四。这么些年了,你知道你的丈夫、你的儿子在你的恫吓狮吼下,受了多少委屈吗?因为你的脾气刚强,他们没有好受过。你一见他们就骂人,就挑剔,他们从来没有感受过你的温暖,你也没有开心过。今天,该醒悟了,来到我们身边的人,有讨债的,有还债的,有报恩的,有报怨的,都是有缘人。
如果有的孩子从小病病歪歪,让你倾家荡产,或者忤逆不孝,打爹骂娘,惹事生非,这样的儿女,都是你前世欠了他们的命债,这世是来向你讨债来的。如果你前世欺骗人家太多,这世必定转到你的门上来做你的儿女,来讨债。有的孩子小时候经常要看病,家里的钱都给他看病花光了,长大了还不知道孝顺父母。这样的孩子,你不能恨,不能怨,你只能用爱来对待他。因为你前世欠他太多了,千万不要再骂了。你前世的业未了,再添加今世的恨和怨,这样的新帐,即是“旧业未了,又添新业”。你这一世不想还,来世,利滚利,还会有人抽打鞭赶,逼着你去还。
救救自己吧,没有不能化解的怨缘。回去化解吧,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这些人都是来了缘的。佛说,众生是平等的。你的丈夫也不是你的私有财产,只是前世跟你有一段因缘,这一世是跟你来了结这段因缘的。儿女也不是你的私有财产,他也是众生,只不过,他是前生欠你的,今生又来还账的。也有前世你欠他的,这世来讨债的,还是因缘所牵。
你要是好好琢磨今天的课,那么就会“近人远看”,会从心上把丈夫、儿女舍下。为什么佛让你舍下?让你不能把丈夫看成你的私有财产,不能把妻子看成你的私有财产。只不过是他前世跟你有因,才有今世这果。缘尽缘散怎么讲?大家都知道:缘分尽了各离分嘛。
佛为什么让我们把“近人远看”?回去要付出你的爱心。这个爱不是现在很多人认同的情感上的爱。什么叫情感上的爱呢?就是你拼命地赚钱,给他吃啊,喝啊,你这样,来世还得轮回,因为情重了,你舍不下他,你和他都会去轮回。
赶紧把丈夫从心上撤下来,回家别把他当成丈夫了。他也是众生,只是他前生跟你有一段因果,不知道是善,是恶。你要付出更大的爱来对待他,默默地奉献。回家以后,咱们要把家里的活干起来。屋里、屋外,统统干起来,别抱怨了。抱怨别人就是害了自己。如果你把夫妻之间的情分看得重了,你还得去轮回,还得去结缘,还得跟人家去见面,你念佛也跳不出轮回。你如今明白了,知道一切是有缘众生,都是来了缘的。你回去以后,从心上把他撤下。在事上,更得对他好,对他做奉献,要用菩萨的慈悲去对待他,让他过好每一天,一生都要善待他。让身边人开心,你就是在作佛了。
对待儿女也一样。你把他从心上拿下来,不要过于牵挂。早上起来,你给他准备好早饭,给他爱心,让他感受到温暖,让他开开心心。把他送出大门去上学了,一关上门,你就要把他放下,不要再去想他,马上想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最后你能成就,儿女也能借光。真正的“舍”,其实也是“得”。你把他们放下,一心一意地念佛,最后,你走的那一天,你去西方极乐世界了,走得非常殊胜,有很多瑞相体现出来,让丈夫、儿女眼见为实。最后,他们生起了信佛、念佛的信心,都跟你成佛了。这才是真正的放下,才是真正的爱,是大爱。
为什么佛要我们清净?清净、平等、觉啊!你要做到清净,放下了,就能成佛啊!要是你心上放不下丈夫、孩子,你天天磕头、念佛、诵经。儿子、丈夫看你天天去念佛堂念佛,法会也总是非常积极地去参加,好像一个老修行的样子。实际上,你一个人都舍不下,今天想儿子,明天想丈夫,后天想这个,还想那个,谁都放不下,最后走的时候,一下子下地狱了,身体僵硬了。你儿子一看,说:“哎呀,我妈平时那么用功,怎么都没有成佛?看来,那佛根本不存在,我也不念佛了。”啊,这下子坏了,全部堕入地狱。
这个“舍”是教你从心上放下,千万不能回家后丈夫不要了,儿子不要了,一个劲闹着要出家修行去。这样你造业,我也造业了,大家一起下地狱去。传法的人说错一句话都要下地狱。
我跟你们讲的“舍”,是让你们从心上放下对家人的牵挂,把心灵的空间打扫干净,空出来,别装丈夫,别装儿子,一心全部装阿弥陀佛。所以,你成佛之时,就是你拯救全家离苦得乐的时候。你“舍”了,就是你“得”了。
为什么有的人很精进地念佛不能成就呢?一个念佛的老人找老法师,对老法师说:“我什么都能舍,就是孙子舍不下哦。”老法师说:“你舍不下孙子,就去不了西方极乐世界。你从今天起,就要把孙子舍下,一心装阿弥陀佛,天天想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你这边天天想、时时想阿弥陀佛,就能跟阿弥陀佛接上轨。你天天想孙子,就跟孙子接轨。”
揭开三世因果,看看很可怕啊。你不知道他前世是你的父母,还是儿女,还是什么人。所以,咱们不要伸手打孩子了。打孩子叫打三界,因为你不知道这个孩子是不是菩萨转世来到你的家中,你也不知道这个孩子是不是天人转世来到你的家中,还是你生生世世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转世来到你的家中。因为你对他非常好,他也会转成人妻、人母,来报答你这个恩情。所以,佛说,轮回的路上,无债不来,无缘不聚,冤冤相报,何时了啊!你把这堂课听透了,回家以后,要舍下贪婪,舍下嗔恨,舍下情感,什么都要放下啊。这就是“万缘放下,一心念佛,方可得度”啊!(工农湖—113)

聆聽🎵有聲書稱蕅益大師,明末清初高僧,淨土宗第九代祖師。俗姓鍾,江蘇吳縣人,號「八不道人」,別號「西有」,晚號「蕅益老人」。由於晚年在靈峰山(今浙江安吉縣)建寺、創社、著書,故世稱「靈峰蕅益大師」。
一、觀音送子 幼即信佛
蕅益大師先祖是汴梁人,後遷居江蘇縣木瀆鎮(今屬江蘇省蘇州市)。父名之鳳,字岐仲,持白衣大悲咒十年。母金氏,名大蓮,夢觀世音菩薩送子,於明萬曆二十七年五月三日亥時生下蕅益大師。
因受家庭薰陶,大師七歲就茹素信佛。十二歲時以孔孟聖學期許,發誓滅佛、道二教,並開始喝酒、吃肉,作數十篇論著批判佛教。十七歲時閱讀蓮池大師的《自知錄》序文及《竹窗隨筆》後才幡然省悟,遂將從前所著辟佛之文悉皆焚毀。
二十歲時大悟孔顏心法,冬十一月初五父親亡故,大師誦《地藏菩薩本願經》為父超度,觸動出世之心,並每日持誦佛名。
二、決意出家 遍閱律藏
明熹宗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師二十三歲,聽到《大佛頂首楞嚴經》中「世界在空,空生大覺」一句,心生疑團,疑大覺何以能生起虛空和空界?為解此疑團決意出家,體究宇宙人生大事。
二十四歲,於一月中三次夢見憨山大師,懇請上乘佛法。當時憨山大師遠在廣東曹溪,於是從憨山大師門人雪嶺法師座下剃度,法名「智旭」。當年夏、秋兩季,在雲棲寺聽聞古德法師講解《成唯識論》,感覺與《楞嚴經》的宗旨有矛盾。帶此疑問,前往徑山(杭州西北處)坐禪,用功參究至極,身心世界忽皆消殞。因此知道此身從無始來,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只是堅固妄想所現之影,剎那剎那,念念不住,的確不是從父母所生。從此性相二宗,一齊透徹。
二十六歲,大師於蓮池大師塔前接受菩薩戒。其後更加精進用功,遍閱律藏,精研佛法。
二十八歲時母親病重,大師效法先賢,割自己臂膀之血肉和藥救治,雖孝感動天,依然不救。安葬母親後,在松陵(今江蘇吳縣)掩關期間大病一場,乃以參禪功夫求生淨土。兩年期間足不出戶,一心修習,多次結壇閉關念佛或持往生咒,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三、隨緣著述 重興淨宗
三十七歲後,蕅益大師居無定所,於溫陵、漳州、石城、晟溪、長水、新安等地弘化,隨緣著述各種經論疏解。四十九歲時,用九天時間完成了著名的《佛說阿彌陀經要解》,將淨土宗的教理發揮得淋漓盡致,堪稱獨步千古,深契佛心。特別指出:念佛圓攝一切佛教,持名一法統攝一切宗、教、事、理……印光大師仰讚曰:「理事各臻其極,為自佛說此經來第一注解,妙極確極。縱令古佛再出於世,重注此經,亦不能高出其上矣!」
蕅益大師遍閱全藏,禪教律無不圓融,卻總歸在念佛一門,認為念佛法門乃「方便中第一方便,了義中無上了義,圓頓中最極圓頓。」並認為「禪者欲生西方,不必改為念佛,但具信願,參禪即淨土行。」師身體力行,廣學專弘,扭轉當時崇禪抑淨之勢,令蓮風大扇,淨宗重興。晚年更是一心求生安養,在《自像贊》云:「不參禪,不學教,彌陀一句真心要。不談玄,不說妙,數珠一串真風調。由他譏,任他笑,念不沉兮亦不掉。晝夜稱名誓弗忘,專待慈尊光裡召。懸知蓮萼已標名,請君同上慈悲舴。」
四、臨終示疾 寂後現瑞
清順治十年冬大師示疾,囑咐弟子將其遺骨火化後,屑骨及粉分施給飛禽與水族魚類,與眾生廣結西方淨土之緣。第二年(公元1655年)正月二十一日午時結跏趺坐,向西舉手,安然而逝,世壽五十七歲,僧臘三十四年。圓寂三年後,弟子們準備依法火化,打開龕柩,發現大師趺坐巍然,髮長覆耳,面貌如生,火化後牙齒全然不壞。種種靈瑞使弟子不忍將師骨灰散於水中,於是收拾靈骨,在靈峰建塔供奉。
大師一生行解相資,博學廣涉,先後閱律三遍,大小乘經兩遍,小乘經及大小論、兩土撰述各一遍,其著述之豐碩,淨土諸宗師無人能及,著述達四十餘種。淨宗著述主要有《彌陀要解》、《靈峰宗論》以及大師親選的《淨土十要》等。大師的淨土思想既繼承了歷代諸祖淨土理論的精華,又獨具慧眼,闡發前人所未發,將淨土理論發揮得登峰造極。所著述的《佛說阿彌陀佛要解》更是千古之絕唱,其對淨土宗的論述及對念佛法門的闡述條理清楚、透徹精詳,是淨宗行人奉為圭臬的無上寶典。
蕅益大師平生精勤篤實,虛懷若谷,慧解超群,持戒精嚴。世壽雖不算長久,但其對淨宗的影響在歷代諸師中獨樹一幟、極其深遠,其功績將永遠為淨宗學人及佛教行者所緬懷。
最後以印光大師的讚頌來表達我們對蕅益大師的崇敬之情:
宗乘教義兩融通,所悟與佛無異同。
惑業未斷猶坯器,經雨則化棄前功。
由此力修念佛行,決欲現生出樊籠。
苦口切勸學道者,生西方可繼大雄。

聆聽🎵有聲書👇️
徹悟大師(公元1741~1810年),清代著名高僧,中國淨土宗第十二代祖師。
一、遍通經史 病後修道
大師俗姓馬,名際醒,號夢東,京東豐潤人(今河北省豐潤縣境內)。幼即聰慧,經史典籍靡不遍覽,又善作詩、詞、賦,為世人所尊崇。大師二十二歲時生了一場大病,體悟到色身不能長久,生老病死無一能避免,世事真是無常不可靠,於是決定出家修道。乾隆三十三年冬,參訪京都廣通寺粹如純大德,因師上根利智,被視為禪門法器,得以印心傳法,成為臨濟宗三十六代傳人。後來率眾參禪,警策勉勵後學,十四年如一日,聲名播揚四方,宗風大振。
二、病緣太多 攝禪歸淨
法師領眾參禪,十四年孜孜不倦。雖然功夫出眾,但是病緣太多,因此了悟到憑著自己的力量,一生恐難得實益。又看到經典說念佛癒病,繼而發現文殊、普賢諸大菩薩都修淨土法門,智者、永明、蓮池這些祖師亦復如是,於是下定決心棲心淨土,從此徹底成為純粹的淨土行者。
大師能攝禪歸淨,崇尚念佛,做此明智之舉,因為他深知禪淨二門的精髓和難易。大師說:禪宗的泰首座和紙衣道人,他們都有坐脫立亡的功夫,但是大法未明,仍然不能夠徹底解脫,這說明參禪實在太難了!然而這等功夫造詣也非易得。如果能以這般精力和時間回轉過來專心念佛求生淨土,一定穩得上品上生。
大師在偈中表明:「自憐身作太平僧,了生脫死卻未曾,但願名標蓮芷裡,不須高列上傳燈。」他說我不要做祖師留名千古,只要往生淨土就行。

三、欣厭心切 重振蓮宗
大師深信有極樂世界和阿彌陀佛,而且非常想去,精進不懈的念佛。如果只念佛,並不想去極樂世界,甚至根本不相信有阿彌陀佛,這不叫有淨土。如果信願不堅定,雖然很精進修行,可心裡還留戀娑婆世界,這也不叫有淨土。想好好修行,下輩子生到天上,或成為大法師,或生到大富貴之家,轉女成男,這都不能叫有淨土。
大師說:「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我們修習淨業,要深信切願,一切邪說不能動搖,一切境緣不能改變。倘若達摩大師和釋迦如來勸我們放下念佛,我們也絕不更改,何況魔王外道的虛妄邪說?更不能動搖我們。這可謂是深信了。
就像赤熱的鐵輪旋轉在頭頂上,不因為這樣的苦而退失往生的願;就像輪王的勝妙五欲現前,也不因為這樣的樂而退失往生的願。何況世間小小的逆順境界?更不能改變我們。這可謂是切願了。
大師欣厭心切,精進勇猛,非常虔誠。有著名的偈子寫到:「說著蓮邦雨淚垂,閻浮苦趣實堪悲,世間出世思惟遍,不念彌陀更念誰?」只有阿彌陀佛是我們最終的依靠,極樂世界才是我們本有的故鄉。所以大師死心踏地念佛,萬牛莫挽,一天持念十萬聲佛號。而且嚴於律己,每天見客一炷香,這炷香點完就用功念佛去了。
後來,徹悟大師前往覺生寺任住持,歷時八年之久,與大眾一道精進念佛,以自身禪淨造詣,行方便法,教化眾生,廣設念佛殿堂,以便學者用功辦道。遠近學人聞風而至,受師影響,歸心淨宗者難以計數,蓮風隨之盛行,世人稱師為當時淨土法門第一人。
四、示寂紅螺 語錄傳世
嘉慶十五年,大師預知時至,鼓勵大家好好念佛,並交代後事。臨終時異香盈空,淨土相現,佛菩薩來接引。眾弟子不捨,祈師住世,大師說:「百年如寄,終有所歸,我現在要得大解脫了,你們不為我高興,還何苦挽留呢?」於是在大眾念佛聲中,大師合掌說:「稱一聲洪名,見一分相好」,於北京紅螺山資福寺安詳示寂。大師世壽七十,僧臘四十九,法臘四十三。有《徹悟禪師語錄》及《示禪教律》、《念佛伽陀》等著作流通於世。
五、古德風範 印祖景仰
印光大師對徹悟大師非常推崇,曾在資福寺住了將近四年,每天就像讀佛經一樣讀《徹悟禪師語錄》,深得其中精髓。又明晰徹悟大師一生自行化他的德業,於是推尊他為淨土宗第十二代祖師。
印光大師認為《徹悟法師語錄》繼往開來,驚天地、動鬼神,只有從大光明藏裡流現出來的智慧靈文才有這樣的能量。我們真能依《語錄》來行持,決定可以俯謝娑婆,高登極樂,為彌陀之弟子,作海會之良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