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生活,所有的经过,都是一种信念的坚定,所有的强大,都是一种内心的笃定。
青春更是一种昂扬,就像这成长的模样,适应改变,历练胸怀,陪伴时光,成为最好的生命景色。
生命需要更多的祝福、更多的感谢、更多的遇见,用最好的心情去接纳这生命的景色,辽阔,清新,花香和温暖;用最好的生命状态,去活出生活的智慧和勇敢,活出内心的自信,活出生命的壮美。
去接纳这生活的风雨,去迎接那生命的悲欢,也许需要自己更多的担待、海涵、柔软和温暖,相信美好,相信幸福,相信力量,相信未来。
每个人都将走向更美好的生活,犹如走进这山水间,或曲或折,或高或低,或远或近,或浓或淡,这就是生命的景色。
不管经过多少风雨交加,都迎来这生命如山色的壮美和清新;不管经历过生命多少的悲欢、苦涩和心酸,在未来一定会遇见更好的自己。
人生是一场探索,人生更像是一场远行,这脚下的跋涉,必定会成为向前的指引,生命当中所遇到的那些障碍,必然成为生命向前、指引未来的坐标。
有些时候真的是需要笑一笑,有些时候真的是需要放手,有些时候又需要凝聚信心、攥紧拳头,有些时候又需要提醒自己,真的需要倍加努力、倍加珍惜、倍加勇敢。
生命这条长路是脚步连着脚步,生命这份信念是坚强笃定坚强,生命的未来是智慧突破智慧,告别局限,迎来一个崭新的自我。
换一个角度去思考生活,生活是多元、丰富、生动和活泼,换更辽阔的思维去对接生活,生活又是一番新景色。
可以添清新,可以添味道,可以添花香,可以添流水,可以添高山,可以添浮云,生命的景色一 一到来,一 一遇见,一 一走入,一 一欣赏,一 一经过。
人生是一场修行,去看到苦难背后的力量,去看到纷扰背后的清澈,去看到悲欢背后的洞明。
心是辽阔的,用心去对接这山河大地;心是清澈的,用心去对接这世态凉薄;心是高远的,用心去承载这生命的万里山河。
能看到生活的风雨交加,就能看到这岁月的遍地花香;能够看到命运的苦涩曲折,就应该看到生命的从容和安详。
岁月向新,又要出发,这花在开,山在青,走进生命的崭新景色,遇见更好的自我,这一路上需要去重新探索、重新寻找、重新安顿和重新告别。https://mp.weixin.qq.com/s/RfxDyAKOWzDwNtd-OyNEaw圣云法师讲述因果报应参考链接网址第一集系列https://mp.weixin.qq.com/s/S5p00eIgzHsNBGKYjSzMVw圣云法师讲因果报应网址链接第二集敬慎 > 鑒戒
王①若②曰:「小子③封④。封,康叔名。惟⑤乃⑥丕顯⑦考⑧文王,克⑨明德愼罰⑩,弗敢侮鰥寡⑪、庸庸⑫、祗祗⑬、威威⑭,顯民⑮。」惠恤窮民,不慢鰥夫寡婦,用可用,敬可敬,刑可刑,明此道以示民也。(卷二 尚書.康誥)
【註釋】①王:此為周公根據成王命令,代寫的誥詞。②若:如此,這樣。③小子:周代對年幼者的稱呼。④封:姬封,即康叔。生卒年不詳,姬姓,名封,周文王姬昌與正妻太姒所生第九子,周武王姬發同母弟。周武王建立周朝後,將姬封封於畿內之地康地(今河南禹州西北),建立康國,故稱康叔或康叔封。周成王即位後,發生三監之亂,姬封參與平定叛亂,因功改封於殷商故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建立衛國,成為衛國第一任國君。姬封赴任時,其兄周公旦作《康誥》、《酒誥》、《梓材》(成王年幼,由攝政周公代誥),做為姬封治國法則。並告誡姬封,務必明德寬刑、愛護百姓,向殷商故地賢豪長者詢問殷商興亡之道。姬封統治有方,很快使衛國經濟繁榮、社會穩定、百姓安居,成為衛國和衛姓的始祖。又稱衛康叔。⑤惟:表期望的語氣。⑥乃:你。⑦丕顯:丕音「批」,pī ㄆㄧ。英明。丕,大。顯,明。⑧考:父。⑨克:能。⑩明德愼罰:明德,指提倡尚德、敬德,它是慎罰的指導思想和保證。愼罰,指刑罰適中,不亂罰無罪,不濫殺無辜。⑪鰥寡:鰥音「關」,guān ㄍㄨㄢ。年老而失去配偶的人。泛指孤獨無助的人。《孟子.梁惠王下》:「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⑫庸庸:任用可用的人。第一個「庸」做動詞,任用。⑬祗祗:祗音「知」,zhī ㄓ。恭敬可恭敬的人。第一個「祗」做動詞,恭敬。⑭威威:敬畏可畏的事。第一個「威」做動詞,畏也。⑮顯民:以示於人民。
【白話】王如此說:「年輕的封啊!你要光大父親文王的德業,要能夠崇尚德教,慎用刑罰,不可侮辱孤獨無助的人,任用可用的人,尊敬可敬的人,敬畏可畏的事,以示於人民。」
王人者①有六賊七害。六賊者:一曰大作宮殿臺池,遊觀淫樂歌舞,傷王之德。二曰不事農桑,作業作勢(作業作勢作任氣作業),遊俠犯歷法禁,不從吏敎,傷王之化。三曰結連朋黨,比周②爲權,以蔽賢智,傷王之權。四曰抗智高節③,以爲氣勢,傷吏威(吏威作王之威)。五曰輕爵位,賤有司,羞爲上犯難④,傷功臣之勞。六曰強宗侵奪,凌侮貧弱,傷庶民矣。(卷三十一 六韜.文韜)
【註釋】①王人者:王音「忘」,wàng ㄨㄤˋ。指管理臣民的君王。王,統治。②比周:比音「必」,bì ㄅㄧˋ。和小人親近,阿(ē ㄜ)黨營私。③抗智高節:此指妄自尊大。抗,高尚。高節,高尚的節操。④犯難:冒險。
【白話】做為管理臣民的君王,要防止六種壞事,警惕七種壞人。六種壞事:一是臣子中有人大肆修築宮殿、樓台、亭榭,遊玩觀賞,荒淫歌舞,這會敗壞君王的德政。二是百姓中有人不從事農桑,任性妄為,仿效遊俠,違犯禁令,不服官吏管治,敗壞君王的教化。三是群臣中若有營私結黨,糾集弄權,排擠忠良,蒙蔽君王耳目,傷及君王的權威。四是將士中有妄自尊大,氣焰囂張,損傷君王的威嚴。五是群臣中若有輕視爵位,藐視上司,不屑為君王冒險犯難,打擊功臣積極立功的意願。六是強宗望族恃強侵奪,欺凌貧弱,傷害百姓的生活。
昔之帝王,其所以爲明者,以其吏也;昔之君子,其所以爲功者,以其民也。力生於民,而功最於吏①,福歸於君。(卷三十一 鬻子)
【註釋】①功最於吏:勳功會聚於官吏。最,聚合。
【白話】從前的帝王之所以成為明君,在於他所任用的官吏;從前的君子之所以獲得成功,在於他的百姓。力量出自百姓,而勳功會聚於官吏,吉祥福氣歸於君主。
管仲復於桓公曰:「任之重者莫如①身,塗②之畏③者莫如口,期之遠者莫如年。以重任行畏塗,至遠期,唯君子爲能及矣。」(卷三十二 管子.戒)
【註釋】①莫如:比不上。②塗:路途。③畏:可怕的。
【白話】管仲又對桓公說:「以天下為己任,可謂重任在肩;是非榮辱皆自口出,故人言可畏;世事瞬息萬變,以年為期可謂長遠。擔負重任行走險途,長期堅持,只有君子才能做到。」
所謂得天下者,非謂其履勢①(勢下有位字)稱尊號也,言其運天下心,得天下力也。有南面之名②,無一人之譽,此失天下者也③。故桀、紂不爲王,湯、武不爲放④也。(卷三十五 文子.下德)
【註釋】①履勢:依仗權勢。②南面之名:指擁有君王的稱號。南面,古代人君聽政之位居北,其面向南,所以以南面代稱居人君之位。③者也:語助詞。④放:放逐。把罪人發配到遠方去,或驅逐出境。
【白話】所謂得到天下的人,不是依仗權勢取得君王的稱號,而是能獲得天下人的心,得到天下的力量。擁有君王的稱號,卻沒有得到一個人的稱讚,這是失去了天下。所以夏桀、商紂不是君王,商湯、周武王就不是放逐君王。
文王周觀得失,徧覽是非,堯舜所以昌,桀紂所以亡者,皆著①之於明堂②。由是觀之,則聖人之智圓矣。(卷四十一 淮南子.主術)
【註釋】①著:登記,記載。②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凡朝會、祭祀、慶賞、選士、養老、教學等大典,都在此舉行。
【白話】周文王全面地觀察得失,廣泛地鑒覽是非,舉凡堯帝、舜帝昌盛的原因,和夏桀、商紂滅亡的教訓,都記載下來存放於明堂。由此看來,聖人的才能智慮可謂是圓融的了。
古人有言曰:「人無①于②水鑒③,當于民鑒。」古賢聖有言,人無於水鑒,當於民鑒也。視水見己形,視民行事見吉凶。今惟殷墜命,我其可弗大鑑?今惟殷紂無道,墜失天命,我其可不大視為戒也。(卷二 尚書)
【註釋】①無:勿。②于:以。③鑒:照,察看。
【白話】古人有句格言說:「人不要只把水當作鏡子觀察自己,而應當把百姓作為鏡子審查自己。」如今殷已失掉了他的天命,我們豈可不深刻反省以殷商滅亡之事為鑑呢?
殷君喜以人餧①虎;喜割人心;喜殺孕婦;喜殺人之父,孤人之子;喜奪;喜誣;以信為欺,欺者為真;以忠為不忠;忠諫者死,阿諛者賞;以君子為下;急令暴取;好田獵,出入不時;喜治宮室脩臺池,日夜無已;喜為酒池肉林糟丘,而牛飲者三千飲人;無長幼之序,貴賤之禮;喜聽讒用舉,無功者賞,無德者富;所愛專制而擅令,無禮義,無忠信,無聖人,無賢士,無法度,無升斛②,無尺丈,無稱衡。此殷國之大妖也。(卷三十一 六韜)
【註釋】①餧:音「位」,wèi ㄨㄟˋ。亦作「餵」。餵養。②升斛:升與斛的合稱,均為計量標準的名稱。
【白話】商紂王喜歡用人來餵虎;喜歡挖人的心;喜歡剖開孕婦的肚子;喜歡殺人之父,使人成為孤兒;喜歡奪取;喜歡妄言;把誠信當成欺詐,把欺詐當作真實;把忠誠視為不忠;忠心勸諫者被處死,阿諛奉承者受到賞賜;把君子看得卑下;政令苛急,暴取豪奪;喜好打獵,出入不避時節;喜好修造宮室台池,日夜不停;喜好建造酒池、肉林和酒糟堆成的小山,還招集三千人狂飲;不分長幼的次序,沒有貴賤的禮節;喜歡聽信姦邪之人的讒言,並任用他們舉薦的人,使無功者受賞,使無德者富有;喜好專制而獨攬政令;不講禮義、不講忠信,目無聖人,無視賢士,國無法度,沒有計容量、量長短、稱輕重的統一標準。這些都是殷國大的反常、怪異之事。
王國富民,霸國富士①,僅存之國富大夫,亡國富倉府。是謂上溢而下漏,故患無所救。(卷三十七 尉繚子)
【註釋】①士:智者、賢者。後泛指讀書人,知識階層。
【白話】實行王道的國家,致力於讓百姓富裕;實行霸道的國家,致力於讓士人富足;勉強生存的國家,高官貴族們特別富裕;瀕於滅亡的國家,君王的糧倉府庫特別富足。這就是人們所說的上層富得溢出而下民窮困不堪,像這樣,一旦有亡國的禍患就無法挽救了。
仲叔于奚救孫桓子,桓子是以免。既,衛人賞之以邑,賞于奚也。辭,請曲縣①、軒,縣也。繁纓②以朝,許之。繁纓,馬飾,皆諸侯之服也。仲尼聞之,曰:「惜也!不如多與之邑。唯器與名,不可以假人,器,車服也。名,爵號也。君之所司也,政之大節也。若以假人,與人政也。政亡,則國家從之,不可止也已。」(卷五 春秋左氏傳中)
【註釋】①曲縣:亦作「曲懸」。古代天子在正堂將鐘磬等樂器四面懸掛稱「宮縣」,諸侯只懸掛在東西北三面稱「曲縣」、「軒縣」,大夫僅掛左右兩面稱「判縣」,士僅掛一面稱「特縣」。縣:「懸」的古字。②繁纓:繁音「盤」,pán ㄆㄢˊ。古代天子、諸侯所用的馬飾。繁:馬腹帶。纓:馬頸革。
【白話】新築大夫仲叔于奚救援孫良夫,孫良夫因此免受災難。過後不久,衛君把城邑賞賜給仲叔于奚,于奚謝絕,而請求賜給他諸侯才能使用的「曲懸」和「繁纓」來朝見衛君,衛君允許了。孔子聽說了這件事,就說:「令人痛惜呀!還不如多賞他一些城邑。唯有禮器和爵位名號,不能隨便授予別人,這是國君所掌管的,是為政的大綱。若以此授人,就等於給人政權。政權喪失了,國家也會跟著喪失,那就無可挽回了。」
昔陳靈之被矢①,灌氏之泯族②,匪降自天,口實為之。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三緘③之戒,豈欺我哉。(卷五十 抱朴子)
【註釋】①陳靈公之被矢:《左傳.宣公十年》載:「陳靈公與孔寧、儀行父飲酒於夏氏,公謂行父曰:『徵舒似女。』對曰:『亦似君。』徵舒病之。公出,自其廄射而殺之。」②灌氏之泯族:《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載:「灌將軍夫者,潁陰人也。……灌夫為人剛直使酒,不好面諛。……宗族賓客為權利,橫於潁川。……及飲酒酣,夫起舞屬丞相(田蚡),丞相不起。夫從坐上語侵之。魏其乃扶灌夫去,謝丞相。……丞相取燕王女為夫人。有太后詔,召列侯宗室皆往賀。……飲酒酣,武安起為壽,坐皆避席伏。已,魏其侯為壽,獨故人避席耳,餘半膝席。灌夫不悅,起行酒,至武安,武安膝席曰:『不能滿觴。』夫怒,因嘻笑曰:『將軍,貴人也,屬之!』時武安不肯。行酒次至臨汝侯,臨汝侯方與程不識耳語,又不避席。夫無所發怒,乃罵臨汝侯……武安遂怒曰:『此吾驕灌夫罪。』……劾灌夫罵坐不敬,系居室,遂按其前事,遣吏分曹逐捕灌氏之屬,皆得棄市罪。」③三緘:緘音「間」,jiān ㄐㄧㄢ。指銅人嘴部三處被封。《說苑.敬慎》載:「孔子觀於周之太廟,見右陛之前,有金人焉,三緘其口。而銘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無多言,多言多敗;無多事,多事多患。』」事又見《孔子家語.觀周》。緘:封閉。
【白話】從前陳靈公被射死,灌夫被滅族,災禍不是從天而降,而實在是言語造成的。言行是人生的關鍵,它主宰著人的榮譽或恥辱。古人關於三緘其口的告誡,難道是欺騙我們的嗎?
孔子曰:「士有五:有埶①尊貴者,有家富厚者,有資勇悍者,有心智慧者,有貌美好者。埶尊貴,不以愛民行義理②,而反以暴傲;家富厚,不以振窮③救不足,而反以侈靡無度;資勇悍,不以衛上攻戰④,而反以侵凌私鬥;心智慧,不以端計數⑤,而反以事奸飾詐⑥;貌美好,不以統朝蒞民⑦,而反以蠱⑧女從欲⑨。此五者,所謂士失其美質⑩也。」(卷八 韓詩外傳)
【註釋】①埶:音「市」,shì ㄕˋ。「勢」的古字。指權勢。②義理:合於倫理道德的行事準則。③振窮:救助困窮的人。④攻戰:猶作戰、戰鬥。⑤計數:謀略。⑥飾詐:謂作假騙人。⑦蒞民:管理百姓。⑧蠱:音「股」,gǔ ㄍㄨˇ。誘惑、迷亂。⑨從欲:從音「縱」,zòng ㄗㄨㄥˋ。縱欲。從,「縱」的古字。⑩美質:美好的本質。
【白話】孔子說:「士人有五類:有的權勢尊貴,有的家境富裕,有的本性勇敢,有的天資聰明,有的容貌美好。權勢尊貴的人,不利用他的權位去愛護百姓、依照倫理道德行事,反而利用權勢暴戾傲慢、欺壓百姓;家境富裕的人,不利用他的財富去救濟貧窮困乏的人,反而利用財富來過奢侈糜爛、沒有節制的生活;本性勇敢的人,不利用他的勇敢保衛國君、和入侵者戰鬥,反而憑藉勇力來欺侮別人,進行私人間的爭鬥;天資聰明的人,不利用他的明察來策劃政治的措施,反而憑藉智謀來從事奸邪的事,作假騙人;容貌美好的人,不利用他的威儀統率朝廷官吏、治理人民,反而用它來誘惑女子,放縱情欲。這五種人,可說是士人中喪失了其美好稟賦的人。」
覽往事之成敗,察將來之吉凶,未有干名①要②利,欲而不厭③,而能保世④持家⑤,永全福祿者也。(卷二十六 魏志下)
【註釋】①干名:求取名位。干,求。②要:音「腰」,yāo ㄧㄠ。求取。③厭:通「饜」,滿足。④保世:謂保持爵祿、宗族或王朝的世代相傳。⑤持家:保持家業。
【白話】觀察往事的成敗,考察將來的吉凶,還沒有追名逐利,貪婪而不知滿足,卻能保持家道世代相傳並長久享有福祿的人。
昔桀紂滅由妖婦,幽厲亂在嬖妾①。先帝覽②之,以為身戒,故左右不置婬邪之色,後房無曠積之女。(卷二十八 吳志下)
【註釋】①嬖妾:嬖音「必」,bì ㄅㄧˋ。愛妾。②覽:《三國志》通行本作「鑒」。
【白話】從前夏桀、商紂的滅亡是由於迷戀妖艷的婦人,周幽王、周厲王時發生動亂,是因為寵幸愛妾。先帝吸取這些教訓,以此作為自身的借鑒,所以身邊不安置淫邪的美色,後宮沒有積聚多餘的女子。
國得百姓之力①者富,得百姓之死②者強,得百姓之譽者榮。三得(三得舊皆作三德改之)者具,而天下歸之;三得者亡,而天下去之。(卷三十八 孫卿子)
【註釋】①力:勤、盡力。②死:謂為某事或某人而犧牲性命。
【白話】國家若能得到百姓的效力就會富足,若能得到百姓拼命效死就會強盛,若能得到百姓的稱譽就會榮耀。三者具備,那麼天下的人民都將歸順;三者無一,那麼天下的人民就會背離。
夫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所以載舟,亦所以覆舟。君以此思危,則危可知矣。(卷十 孔子家語)
【白話】君主好比是船,百姓就好比是水;水可以載船,也可以使船翻覆。君主由此來思考危機,那麼危險就可想而知了。
孟子曰:「離婁子(無婁子之子)①之明,公輸子②之巧,不以規矩③,不能成方圓;師曠④之聰⑤,不以六律⑥,不能正五音;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言當行仁恩之政,天下乃可平。……故曰,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但有善心而不行之,不足以為政。但有善法度,而不施之,法度亦不能獨自行。(卷三十七 孟子)
【註釋】①離婁子:傳說中的視力特別強的人。②公輸子:春秋時魯國巧匠公輸班,或稱魯班。班,或作「般」、「盤」。③規矩:校正圓形和方形的兩種工具。④師曠:春秋晉國樂師。善於辨音。⑤聰:聽覺靈敏。⑥六律:相傳黃帝時伶倫截竹為管,以管之長短分別聲音的高低清濁,樂器的音調皆以此為準。樂律有十二,陰陽各六,陽為律,陰為呂。六律即黃鐘、太簇、姑洗、蕤賓、夷則、無射。
【白話】孟子說:「就算有離婁先生的極佳視力,有公輸先生的高超手藝,如果不用圓規和曲尺,也不能精確的畫出方形、圓形;就算有師曠的辨音聽力,如果不按六律,也不能校正五音;即使有堯舜的道德修養,如果不實行仁慈的政治措施,也不能治理好天下。……所以說,只有善心還不足以從事政治,只有好的政治制度,它也不可能自己實行。」
景公問晏子曰:「臨國①蒞民②,所患何也?」對曰:「所患者三:忠臣不信,一患也;信臣不忠,二患也;君臣異心,三患也。是以明君居上,無忠而不信,無信而不忠者,是故君臣無獄(無獄作同欲),而百姓無恐(恐作怨)也。」(卷三十三 晏子)
【註釋】①臨國:治理國事。②蒞民:管理百姓。
【白話】景公問晏子說:「執掌國政管理人民,應該憂慮的是什麼?」晏子回答說:「應該憂慮的事有三件:忠誠愛國的臣子不被信任,這是憂慮之一;受信任的臣子不忠誠,這是憂慮之二;國君與臣子不同心,這是憂慮之三。所以賢明的國君身居高位,沒有忠臣不受信任,也沒有受信任卻不忠心的現象,因此君臣同一條心,百姓也就沒有怨言了。」
十過:一曰,行小忠,則大忠之賊也。二曰,顧小利,則大利之殘也。三曰,行僻自用,無禮諸侯,則亡身之至也。四曰,不務聽治,而好五音,則窮身之事也。五曰,貪愎喜利,則滅國殺身之本也。六曰,耽於女樂,不顧國政,則亡國之禍也。七曰,離內遠遊,忽於諫士,則危身之道也。八曰,過而不聽於忠臣,而獨行其意,則滅高名,為人笑之始也。九曰,內不量力,外恃諸侯,則削國之患也。十曰,國小無禮,不用諫臣,則絕世之勢也。(卷四十 韓子)
【白話】十種過錯:一是奉行對私人的小忠,那就會損害大忠。二是只顧小利,那就會破壞大利。三是行為乖僻又自以為是,對待諸侯無禮,那就會走向自取滅亡的道路。四是不致力於國事,而沉迷在聲樂中,那會讓自己陷入窮途末路。五是貪婪固執又追求私利,那是亡國喪身的禍根。六是沉迷於女色歌舞,不顧國家的政事,就會遭受亡國的災禍。七是離開朝廷到遠方遨遊,忽略諫議大臣的勸言,那是危害自身的做法。八是有過錯而不肯聽忠臣的勸諫,卻一意孤行,那就是自毀名譽,受人譏笑的開始。九是不考量國內的力量,而依賴國外的諸侯,那就有國土被分割的憂患。十是國家弱小而不講禮義,又不任用直言的諫臣,那是斷絕後嗣的趨勢。
亡國之主必(必下有自字)驕,必自智,必輕物①。自謂有過人智,故輕物,物,人也。(卷三十九 呂氏春秋)
【註釋】①物:人、眾人。
【白話】亡國的君主,必定是自大驕傲,怠慢賢士;必定是自作聰明,專獨剛愎;必定是輕視一切人,所以才會招來禍患。
鳥窮①則噣②,獸窮則攫③,人窮則詐,馬窮則逸④。自古及今,未有窮其下而能無危者也。(卷十 孔子家語)
【註釋】①窮:困窘、窘急。②噣:音「卓」,zhuó ㄓㄨㄛˊ。鳥啄食。③攫:音「決」,jué ㄐㄩㄝˊ。鳥獸以爪抓取。④逸:逃跑。
【白話】鳥被逼到困境就會用嘴啄鬥,獸被逼到困境就會用爪奪取,人被逼到困境就會出現欺詐行為,馬被逼到困境就會逃奔。從古至今,沒有逼迫臣民走投無路,而君王自己卻能沒有危險的。
古人闔棺之日,然後誄①行,不以前善沒②後惡也。(卷二十九 晉書上)
【註釋】①誄:音「壘」,lěi ㄌㄟˇ。哀祭文的一種。是敘述死者生前德行、功業的文體。②沒:音「末」,mò ㄇㄛˋ。掩蓋。
【白話】古人蓋棺之後,再來寫誄文哀悼,論定品行,不用以前的善行掩蓋後來的過惡。
曰:「小大邦用喪,亦罔非酒惟辜①。於小大之國,所用喪,無不以酒爲罪也。飲惟祀,德將②無醉。」飲酒惟當因祭祀,以德自將,無至醉。(卷二 尚書)
【註釋】①辜:罪。②德將:將音「疆」,jiāng ㄐㄧㄤ。以德相助,用道德來要求自己。將,扶助也。
【白話】(周公代成王)說:「那些大大小小的諸侯國滅亡,也無非是飲酒過度所造成。只有在祭祀的時候才准許飲酒,並要用道德來約束自己,不可喝醉。」
何曾,字穎孝,陳國人也。爲司隷挍尉①,言於大祖曰:「公方以孝治天下,而聽阮籍以重哀②,飲酒食肉於公坐。宜③四裔④,無令汙染華夏⑤。」大祖曰:「此子羸⑥病若此,君不能爲吾忍耶!」曾重引據⑦,辭理甚切,朝廷憚⑧焉。泰始⑨九年,爲司徒⑩,以疲疾求退。孫綏位至侍中⑪,潘滔譖⑫之於太傅⑬越⑭,遂被殺。初,曾告老,時被召見,侍坐終日。世祖⑮不論經國大事,但說平生常語。曾出每曰:「將恐身不免亂,能及嗣乎!」告其二子曰:「汝等猶可得没⑯。」指諸孫曰:「此輩必遇亂死也。」及綏死,兄嵩曰:「我祖其神⑰乎!」(卷二十九 晉書上.百官志)
【註釋】①司隷挍尉:西漢、東漢、西晉等朝代中的一個監察官職。其職責原本在於監督朝內的大臣與皇親國戚,以及京都附近的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河東、河南、河內和弘農等七個郡的官員。②重哀:大哀。此指母喪。③:同「擯」,遺棄、排斥、放逐。④四裔:四方邊遠的地方。⑤華夏:周朝時,凡遵周禮、守義的族人,稱為華人、華族、夏人、夏族,通稱為諸華、諸夏。古籍中將「華」、「夏」做為中原,「夷」、「裔」做為四方。與四夷對稱,華夏又稱中華、中夏、中土、中國。⑥羸:音「雷」,léi ㄌㄟˊ。瘦弱。⑦引據:引述證據。⑧憚:音「淡」,dàn ㄉㄢˋ。怕、畏懼。⑨泰始:泰始(西元二六五—二七四年),西晉皇帝晉武帝司馬炎的第一個年號。⑩司徒:漢哀帝時丞相改稱大司徒,東漢時改稱司徒,為三公之一。⑪侍中:在秦朝是宰相的屬官。到漢朝則主要是加官,授予已有其他官職者,為侍中則可入宮禁之中,成為皇帝信任的標誌之一。東漢設侍中寺,至晉改門下省,為皇帝的侍從、顧問機構。⑫譖:zèn ㄗㄣˋ。毀謗、誣陷。⑬太傅:周代設置,為輔弼天子之任,掌管禮法的制定和頒行,三公之一。戰國時期,齊國和楚國也設有太傅。秦朝廢止。西漢曾兩度短暫復置該職位;東漢則長期設立。以後各朝代都有設置,多用為大官加銜,無實職,為輔導太子的東宮官。⑭越:司馬越,字元超,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人,晉宣帝司馬懿四弟東武城戴侯司馬馗之孫,高密文獻王司馬泰的長子。⑮世祖:晉武帝司馬炎(西元二三六—二九O年),字安世,河內郡溫縣人。曹魏權臣司馬昭長子,魏咸熙二年(西元二六六年),逼迫魏元帝禪讓,即帝位,建立晉朝,改年號為泰始。謚號武皇帝,廟號世祖。⑯猶可得没:没音「末」,mò ㄇㄛˋ。還可以善終。没,終了、結束。⑰神:玄妙、不平凡的。
【白話】何曾,字穎孝,陳國人。擔任司隷挍尉時,曾對晉太祖司馬昭說:「您正以孝治理天下,卻聽任阮籍居喪的時候,在您身邊飲酒吃肉。應該將他放逐遠方,不要讓他污染華夏。」晉太祖說:「這個人身體如此虛弱,你不能為我忍一忍嗎!」何曾再引述證據,辭理十分懇切,令朝廷上的人都十分敬怕他。泰始九年,任司徒,因疲勞生病,以此請求退休。他的孫子何綏官至侍中,潘滔在太傅司馬越面前誣陷何綏,於是何綏被殺。當初何曾告老還鄉時,還時常被召見,在皇帝身邊侍坐終日。晉世祖和他不討論國家大事,只談家常事。何曾每次出宮都說:「恐怕將來自己不能免於禍亂,會牽連後代吧!」並告訴他的兩個兒子說:「你們還可以善終。」指著孫子們說:「這一輩必定會遇到禍亂而死。」等到何綏死時,他的哥哥何嵩說:「我的祖父真是料事如神啊!」
凡①人君之所以爲君者,勢②也。勢在下,則君制於臣③。勢在上,則臣制於君。故君臣之易位④,勢在下也。故曰:「堂⑤上遠於百里,堂下遠於千里,門廷⑥遠於萬里。」今步者⑦一日,百里之情通矣!堂上有事,十日而君不聞,此所謂遠於百里也;步者十日,千里之情通矣!堂下有事,一月而君不聞,此所謂遠於千里也;步者百日,萬里之情通矣!門廷有事,朞年⑧而君不聞,此所謂遠於萬里也。故請入而不出,謂之滅;出而不入,謂之絕;入而不至,謂之侵;出而道⑨止,謂之壅⑩。滅絕侵壅之君者⑪,非杜⑫其門而守其戶也,爲政之有所不行也。(卷三十二 管子.法法)
【註釋】①凡:大抵、大概。②勢:權勢。③君制於臣:君主被臣子所控制。制,控制。於,被。④易位:變換位置。⑤堂:朝堂,是官員議政之處。亦泛指朝廷。⑥門廷:宮門、朝門外的地方。⑦步者:步行的人。⑧朞年:朞音「機」,jī ㄐㄧ。一年。朞同「期」。⑨道:路途。⑩壅:音「庸」,yōng ㄩㄥ。遮蔽、蒙蔽。⑪者:助詞,用於句末,表示語氣結束。⑫杜:堵塞、阻絕。
【白話】凡是君主之所以成為君主,在於權勢。權勢在下,君主就會受制於臣子;權勢在上,臣子就會受制於君主。所以君臣易位的原因,就因為君主的權勢下落,勢在下則情不上通,君不得與聞下情。所以說:「殿堂之上可以遠過百里,殿堂之下可以遠過千里,門廷可以遠過萬里。」君主對發生在近處的堂上、堂下、門廷之內的事都不知道,則雖是近處,卻比百里、千里、萬里之外更遠。現在走一天的路,百里範圍內的事情都知道,但是朝廷上發生的事,過了十天君主還不知道,這就是所謂的朝廷之上可以遠過百里;走十天的路,千里範圍內的事情都知道,但是朝廷之下發生的事,過了一個月君主還不知道,這就是所謂的朝廷之下可以遠過千里;走一百天的路,萬里範圍內的事情都知道,但是門廷發生的事,過了一年君主還沒聽到,這就是所謂的門廷可以遠過萬里。所以臣下有情況反映,君主卻沒有發出相應的號令,這叫做滅;君主號令發出了,卻沒有相應的情況反映上來,這叫做絕;情況反映上來,卻沒有呈報給君主,這叫做侵;君主號令發出了,中途又停止下來,這叫做壅。受到滅絕侵壅的君主,並不是君主關閉了門戶,而是政令有所不通行的緣故。
孔子觀於明堂①,睹四方之墉,墉,牆。有堯、舜、桀、紂之象,而各有善惡之狀、興廢之誡焉。又有周公相成王,抱之而負斧扆②,南面以朝諸侯之圖焉。孔子徘徊而望之,謂從者曰:「此則周之所以盛也!夫明鏡者所以察形,往古者所以知今。人主不務襲跡於其所以安存,而忽怠於所以危亡,是猶未有以異於卻步而欲求及前人也,豈非惑哉?」(卷十 孔子家語)
【註釋】①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舉行大典的地方。這裡是孔子到周國所參觀的明堂。②斧扆:扆音「以」,yǐ ㄧˇ。古代帝王朝堂所用的狀如屏風的器具,以絳為質,高八尺,東西當戶牖之間。其上有斧形圖案,故名。《逸周書.明堂》:「天子之位,負斧扆,南面立。」
【白話】孔子在周國的明堂參觀時,看到四周的牆壁上繪有堯帝、舜帝、夏桀、商紂的畫像,畫像下面都敘述了他們的善行和惡跡的情況,以及興盛和衰亡的規誡。還有周公輔佐成王時,抱著成王背靠斧紋圖案的屏風,面南而坐接受諸侯來朝見的圖畫。孔子徘徊在這些畫像前反覆瞻仰,對跟隨在身邊的弟子們說:「這就是周朝繁榮興盛的原因啊!明鏡是用來觀察人的身形的,歷史則是用來看清現實和預知未來的。如果君王既不努力承襲古代聖王之所以長治久安之道,又忽視亡國之君之所以危亡的原因,這就跟向後面倒退,卻想要趕上走在前面的人沒有兩樣,豈不是很糊塗嗎?」
昔秦所以亡天下者,但坐①賞輕而罰重,刑政錯亂。民力盡於奢侈,目眩於美色,志濁於財寶,邪臣在位,賢哲隱藏,百姓業業②,天下苦之,是以遂有覆巢破卵之憂。漢所以彊③者,躬行誠信,聽諫納賢,惠及負薪④,躬請巖穴⑤,廣採博察,以成其謀。此往事之明證也。(卷二十八 吳志下)
【註釋】①坐:因為,由於。②業業:危懼的樣子。③彊:音「強」,qiáng ㄑㄧㄤˊ。強盛;強大。④負薪:背負柴草,指地位低微的人。⑤巖穴:指巖穴之士,即隱士。古時隱士多山居,故稱。
【白話】以前秦朝之所以失去天下,就是因為賞賜輕而刑罰重,刑法和政令混亂。國君的奢侈耗盡了民力,國君的雙眼被美色迷惑,心志被財寶腐蝕污染,姦邪之臣在位掌權,賢明之人隱居退避,百姓憂慮恐懼,天下人深感痛苦,因此最終遭到國破家亡的禍患。漢朝之所以強盛的原因,就在於君主親自履行誠信,聽取諫言,招納賢才,恩惠施及微賤之人,親自禮請隱逸的賢士出山,廣泛聽取各種意見,全面進行考察,從而成就了其宏遠的計畫。這些都是過去的鮮明例證。
《周書》曰:「天子見怪則脩德,諸侯見怪則脩政,大夫見怪則脩職,士庶見怪則脩身。」神不能傷道,妖亦不能害德。及衰世薄俗①,君臣多淫驕失政,士庶多邪心惡行,是以數有災異變怪②。又不能內自省視,畏天戒,而反外考謗議,求問厥故,惑於佞愚,而以自詿③誤,而令患禍得就,皆違天逆道者也。(卷四十四 桓子新論)
【註釋】①薄俗:輕薄的習俗,壞風氣。②變怪:災異變怪。③詿:音「掛」,guà ㄍㄨㄚˋ。貽誤;搞壞。
【白話】《逸周書》上說:「天子看到怪異現象則修養德行,諸侯看到怪異現象則修明政教,大夫看到怪異現象則盡忠職守修治政事,士人和百姓看到怪異現象則修養自身。」神明不能傷害道義,妖異不能傷害仁德。到了世道衰敗、民風日下之時,君臣多驕奢淫逸,政治混亂,士人和百姓也多心術不正、作惡多端,因此屢次發生災變怪異之事。又不能向內自我反省、畏懼上天的警戒,反而向外追究指責,求問災異發生的原因,從而被姦佞愚昧的小人所迷惑而自誤,使得禍患得以發生,這些都是違背天理、道義的。
生而富者驕,生而貴者傲。生富貴而能不驕傲者,未之有也。今寵祿初隆,百僚觀行,當堯舜之盛世,處光華之顯時,豈可不庶幾夙夜以永終譽?(卷二十二 後漢書二)
【白話】(崔駰勸諫竇太后之兄竇憲:)生來就富有的人會驕縱,生來就地位貴顯的人會傲慢。生來富貴而能夠不驕縱不傲慢的人,是不曾有過的。如今您的榮寵和祿位剛剛顯盛,百官都在看您的行動,您處在堯舜一般的盛世,正是榮耀顯赫之時,怎能不晝夜勤勞,長久擁有大家的讚譽?(竇憲未聽,之後圖謀篡位,漢和帝察覺而將其賜死。)
目也者,遠察天際,而不能近見其眥①。心亦如之。君子誠知心之似目也,是以務鑒於人以觀得失。(卷四十六 中論)
【註釋】①眥:音「自」,zì ㄗˋ。眼角,上下眼瞼的接合處。
【白話】人的眼睛,遠望可以看到天的盡頭,而近看卻看不到自己的眼角。人心也是這樣。君子深知人心也像眼睛一樣,因此,努力以人為鑒,來了解自己的過失。
古之人目短於自見,故以鏡觀面;智短於自知,故以道正己。目失①鏡,則無以正鬚眉;身失道,則無以知迷惑。(卷四十 韓子)
【註釋】①失:違背、離開。
【白話】古時候的人,因為眼睛不足以看見自己,所以用鏡子來觀察面容;因為智慧不足以認識自己,所以用道德仁義來端正自己的思想言行。眼睛失去鏡子,就沒有辦法端正容顏;身行離開道德仁義,就無法覺察自己的迷惑。
子曰:「由,汝聞六言六蔽①乎?」對曰:「未。」「居②,吾語汝。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仁者愛物,不知所以裁之,則愚也。好智不好學,其蔽也蕩③;蕩,無所適守。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④;父子不知相為隱之輩。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⑤;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⑥。」狂,妄抵觸人也。(卷九 論語)
【註釋】①蔽:壅蔽、覆障、弊端的意思。②居:坐。古人鋪席於地,兩膝著席,臀部壓在腳後跟上,謂之「坐」。③蕩:放蕩無操守。④賊:傷害。⑤絞:急切。⑥狂:狂妄牴觸他人。
【白話】孔子說:「由,你聽說過六種事有六種壅蔽的道理嗎?」子路直起身回答說:「沒有。」孔子說:「坐吧,我告訴你。好仁而不好學,其弊病是不分善惡,如同愚人;好智而不好學,其弊病是放蕩不羈而無操守;好信而不好學,其弊病是死守信諾而傷害道義情理;好直而不好學,其弊病是急躁而好揭短;好勇而不好學,其弊病是錯亂種種規矩;好剛而不好學,其弊病是狂妄而容易冒犯他人。」
動則三思,慮而後行,重慎出入,以往鑒來。言之若輕,成敗甚重。(卷二十六 魏志下)
【白話】一舉一動都要反覆思考後再行動,出入都要慎重(不放縱個人喜好),用過去的歷史教訓作為將來的借鑒。這些話說起來好像很輕鬆,但對於事業成敗影響卻很重大。
周公曰:「吾聞之於政也,知善不行者則謂之狂,知惡不改者則謂之惑。夫狂與惑者,聖王之戒也。」(卷三十一 鬻子)
【白話】周公說:「我聽說關於為政方面的事,知道是好事而不施行的叫做狂,知道是惡行而不改正的叫做惑。狂與惑是聖王所戒除的。」
天下有三危:少德而多寵,一危也;材下而位高,二危也;身無大功而有厚祿,三危也。(卷四十一 淮南子)
【白話】天下有三種危險情況:缺少德行卻倍受尊寵,是第一種危險;才能低下卻地位高貴,是第二種危險;自身沒有大功卻享有優厚俸祿,是第三種危險。
夫與死人同病者,不可生也;與亡國同行者,不可存也。豈虛言哉?何以知人且病?以其不嗜食也。何以知國之將亂?以其不嗜賢也。(卷四十四 潛夫論)
【白話】與死人患同一種病的人,不能活下來;與亡國之君行為相同的君主,其國家也不能長存。這難道是空話嗎?怎麼知道人將要生病呢?通過他不愛吃飯就可知曉。怎麼知道國家將會動亂呢?通過君主不愛賢才就能看出。
為雕文刻鏤,技巧華飾,以傷農事,王者必禁之。(卷三十一 六韜)
【白話】在器物上刻鏤花紋圖案、追求精巧的技能和華麗的裝飾,而妨害農業,聖明的君主一定會嚴加禁止。
天子之子,不患不富貴,不患人不敬畏,患於驕盈①不聞其過,不知稼穡②之艱難耳。至於甚者,乃不知名六畜③,可不勉哉!(卷二十九 晉書上)
【註釋】①驕盈:傲慢自滿。②稼穡:穡音「色」,sè ㄙㄜˋ。耕種和收穫。泛指農業勞動。③六畜:指馬、牛、羊、雞、狗、豬。
【白話】將要繼承王位的太子,不擔憂不富貴,不擔憂別人不敬畏,要憂患的是過於驕奢而聽不到自己的過失,不知道農耕勞動的艱辛。更過分的,甚至連六畜的名字都不知道,這樣還不應該勉力上進嗎?
文王問太公曰:「君國主民者,其所以失之者,何也?」太公曰:「不慎所與也。人君有六守三寶。六守者,一曰仁,二曰義,三曰忠,四曰信,五曰勇,六曰謀,是謂六守。」文王曰:「慎擇此六者,奈何?」太公曰:「富之而觀其無犯,貴之而觀其無驕,付之而觀其無轉(轉作專),使之而觀其無隱,危之而觀其無恐,事之而觀其無窮。富之而不犯者,仁也;貴之而不驕者,義也;付之而不轉者,忠也;使之而不隱者,信也;危之而不恐者,勇也;事之而不窮者,謀也。人君慎此六者以為君用。君無以三寶借人,以三寶借人,則君將失其威。大農大工大商,謂之三寶。六守長則國昌,三寶完則國安。」(卷三十一 六韜)
【白話】周文王問姜太公:「治理國家和人民的君主,都想長久保住天下,卻為何會失去呢?」太公說:「那是因為不能謹慎選擇適當的人才。凡為人君者,必須注意六守以選拔人才,並謀劃三寶以經營事業。所謂六守,一是仁,二是義,三是忠,四是信,五是勇,六是謀,這就稱為六守。」文王又問:「如何慎重選擇符合六種德行的人呢?」太公說:「給他財富,觀察他是否不觸犯禮法;給他高貴的地位,觀察他是否不驕傲自大;授予他重任,觀察他是否不獨裁專權;使他處理事務,觀察他是否不隱瞞實情;讓他身處危難,觀察他是否能臨危不懼;讓他處理事變,觀察他是否能應變無窮。富裕而不觸犯禮法,是心中存有天理之公,這就是仁;高貴而不驕傲自大,是心中存有義理之明,這就是義;授予職權而不獨裁專政,是心中存有忠誠之操,這就是忠;處理事務而不隱瞞實情,是心中存有誠信之行,這就是信;身處危難而能不恐懼,是心中有勇往不屈之意,這就是勇;處理事變而能應對不窮,是心中具有機智之略,這就是謀。人君應慎重選拔具有這六項的人,加以重用。君主不可將處理三寶之權利給與他人;給與他人,君主將喪失權威。三寶乃是大農、大工、大商三種經濟組織。具有六守之賢才眾多,則國家昌盛;三寶之經濟制度完備,國家就能安定。」
子墨子曰:「國有七患。七患者何?城郭①溝池②不可守,而治宮室,一患也;邊國至境,四鄰莫救,二患也;先盡民力無用之功,賞賜無能之人,三患也;仕者持祿,遊者憂佼(佼作反)③,君脩法討臣,臣懾④而不敢咈⑤,四患也;君自以為聖智,而不問事,自以為安強而無守備,五患也;所信者不忠,所忠者不信,六患也;蓄種菽粟⑥,不足以食之,大臣不足以事之,賞賜不能喜,誅罰不能威,七患也。以七患居國,必無社稷;以七患守城,敵至國傾。七患之所當,國必有殃。」(卷三十四 墨子)
【註釋】①城郭:城牆。城指內城的牆,郭指外城的牆。②溝池:護城河。③憂佼:依據吳毓江《墨子校注》,為「愛佼」,意思是愛私交。④懾:音「社」,shè ㄕㄜˋ。恐懼。⑤咈:音「服」,fú ㄈㄨˊ。違背、違逆。⑥菽粟:菽音「叔」,shú ㄕㄨˊ。粟音「素」,sù ㄙㄨˋ。豆類及穀類,泛指糧食。
【白話】墨子說:「國家有七種禍患。這七患是什麼呢?內外城池都不能有效防禦,卻修建宮室,這是第一種禍患;敵兵壓境,四面鄰國不願救援,這是第二種禍患;把民力耗盡在無用的事情上,賞賜沒有才能的人,這是第三種禍患;做官的人只求保住俸祿,遊學的士人只顧結交朋黨,國君修訂法律來懲治臣子,臣子畏懼而不敢直言勸諫,這是第四種禍患;國君自以為聖明睿智而不過問政事,自以為國家安穩強盛而不做防禦準備,這是第五種禍患;國君信任的人不忠誠,忠於國君的人卻不被信任,這是第六種禍患;儲藏和種植的糧食,不足以養活人民,大臣不足以承擔事務,賞賜不能使人高興,誅罰不能使人畏懼,這是第七種禍患。治國出現這七種禍患,必定亡國;守護城池出現這七種禍患,敵軍一到必定淪陷。這七種禍患存在於哪個國家,哪個國家必定遭殃。」
故禮煩則不莊,業眾則無功,令苛則不聽,禁多則不行。(卷三十九 呂氏春秋)
【白話】禮節太過繁瑣就不莊重,事業繁重則績效不彰,政令太苛刻則人民就不聽從,禁令過多就無法執行。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得,貪得也。(卷九 論語)
【白話】孔子說:「君子有三件應該警惕戒備的事:少年時,血氣尚未穩定,應該警戒,不要把精力放縱在色欲上;到壯年時,血氣正旺盛,應該警戒,不要爭強鬥勝,而應以此飽滿的體力精神用於正當的事業;到老年時,血氣已經衰退,應該警戒,不要貪得無厭。」
君子有三鑒:鑒乎前,鑒乎人,鑒乎鏡。前惟訓,人惟賢,鏡惟明。(卷四十六 申鑒)
【白話】君子有三種借鑒:明鑒於前事,明鑒於他人,明鑒於銅鏡。(可作借鑒的)前事應是可作典式準則的,(可作借鑒的)人應是賢人,(可作借鑒的)鏡應是明鏡。
我上邯郸,接我讲课的这一家,对面的邻居。我去的那一天,她告诉,来了一个老师讲课。那时是六月三伏天,天气非常热。她穿一个裤头、背心,脑袋拔了四个小火罐。她说:“我这个头痛,二十多年了,天天拔罐,镇痛片一把一把地吃。吃药多了有毒,嘴唇是黑紫色的。”像这样的病例,上医院吃啥药都不好使。你会知道她是什么病例吗?我还可以告诉大家,像这样的病例,是当场好病的。
她说:“老师,听说您能讲病,您给我看看,我是什么病?”我说:“我不看。谁要想看病,先听课。”因为我先要让你明白道理啊。啥道理你都不懂,给你讲了,给你看了有什么用?你照样恨,你照样怨,烦恼不断,我也救不了你。为什么佛要你断烦恼,成菩提?先听明白课,把人做好了,病自然消除。人都不会做,就算今天给你查了,你也不能好。她就坐下了。
无奈啊。其实,有些人不想坐在这里听。她为了病,她只好在这里听。我在这边讲,她就在那边哭了,眼泪“哗哗”地流。讲做人,就对号入座了。进了这个家,你服过谁?你孝敬过谁?你自己在造罪业,给自己在造地狱。病苦就是地狱,天天受折磨,天天受刑罚。你为什么不知道?那是因为你不孝。抗上不算,骂老人,骂祖宗。她这个病,就这么来的。头上的病,主老人。
讲完课了,还没等我说,她就在地上“梆梆”地磕头了。“王老师啊,这一天的课,你把我讲明白了,我知道我的病是咋回事了。”老师说:“看你这张嘴,太锋利了。看你的性,太可怕了。”这是讲因果,他不倒霉。不讲因果,这个丈夫倒不倒霉?从年轻嫁给他,到现在二十多年了,她骂了二十多年,没停过。她自己说:“只要我丈夫一进家门,我就开骂。”嘴不停,不是数落家里的老人,就是骂人家的祖宗没有好东西。这种女人的性格多可怕。我说:“你丈夫真行啊!二十多年能陪伴你到今天,多不容易啊。”
世间这样的男人也挺可怜啊!有多少妻子的嘴总骂,这一天“叨叨叨”,丈夫老实巴交地总不吱声。其实他不烦恼吗?他不痛苦吗?他只是不想破坏这个家庭。有的人忍受一生,为什么?为了孩子,为了这个家,无奈地承受。
老师把这个谜底揭开了,说,你能不头痛吗?祖宗都不会饶过你。祖宗不敬你敬何人?老师就看见她家老祖宗在她头上站着、蹲着。上医院,吃啥药都不好使。听完课,她跪下给祖宗叩头。老师把这老人劝走了,当场好病,从此再也没有头痛。(大庆4-36)
夫妻不和就腰疼。你怨你丈夫,你丈夫怨你,这一辈子就腰酸,再恨就腰疼。你恨丈夫,保证腰疼。这女人和男人,谁也别恨谁了。
四方台有个胡居士,我正在讲课,她在门口那儿站着。我说:“大菩萨,你坐下。”她说:“老师,还坐啊?站十分钟我就得走啊。”我说:“咋的了?”“哎呀,人家都说,老师你讲得好,我才来的,到这里听两句。三年了,啥都不能干,板凳不能坐,站一会儿就腰疼得就得走,受不了。大夫都给我检查了,腰间盘突出。”
我瞅一眼,哪有啊?我说:“哎呀,你恨你丈夫恨的,天天骂,你不腰疼哪儿疼啊?”她说:“哎呀,老师,你咋知道我天天骂我丈夫呢?真的,我天天骂。”我说:“坐吧。”“老师,我能坐吗?”我说:“你不认账了吗?我问‘你骂丈夫了吗?’你说‘有,真骂,天天骂。’”坐一天腰都没疼。
到了晚上,她说:“老师,我的腰还有点酸。”我说,能不酸吗?还没回家跟你丈夫说“对不起”呢,忏罪呢。我说,你真信吗?“老师,我好了,三年了,我哪有这样啊?一天没坐过。”回家给老伴磕三个响头。她就往家跑,到家一进门:“老伴啊,对不起你,我全错了。”把老伴还照愣了,听课回来怎么说这词呢?“快点,你赶紧坐吧。”我还没跟老伴解释明白,“梆梆梆”磕了三个头。老伴说:“你是不是发烧了?怎么这样呢?”“你啥都别说了,我的腰好了。”
第二天早晨推开门,哭着爬着到我身边的:“王老师,这么多年,我白学佛了。今天我才知道忏罪啊,我受益了。”所以,今天我希望大家,别再给自己种因了,为了你的身体健康,为了家人的幸福,咱们都回家做奉献的女人,回家做菩萨,回家做佛。(大庆第7-50)
多少老人拄着拐棍来的。老师一看,不是冤亲债主,是业障。老师问:“老人家,你恨儿女了吗?”“啊,是啊。他气我,不听话,把我的钱都刮光了。娶了个媳妇,听媳妇的。把我气得一身都是病。”“今天你就别恨了,就说:‘我错了。’”老人不解:“你说他气我,我还错了?”我说:“老人家,你想不想这腿好啊?”“想好。”“疼,难不难受啊?”“难受。”“难受,就说‘我错了’,就不疼了。”“真的吗?”“真的。”“我说‘错了’就好?”她现在转不过弯来,不能直接说不让她恨了。
前两天,来了一个九十五岁老人,她女儿把她扶上来,爬着台阶上来的,完了拄个棍。我一看老人就是怨气。我说:“老人家,怎么跟儿女气成这样呢?”“别提了,你说我这几个孩子。我有个房,卖了。我寻思,那个穷的就多给他几个钱,俺那个老大他就可恶,全都霸占了,给谁都不让。我老了,也管不了他了,也争不过他,我不就是生气吗?你说他穷的给他点啊,公平吗?我也讲不出来理啊,我治不了他。他太自私了,我就恨他。”就是恨怨之气。我说:“老人家,咱别恨了,咱想好不?”“想。”“想,就说‘阿弥陀佛,我错了。’”哎,老人学佛。我说:“念佛,就不说别人不好,念佛就说咱自己错。”“还中,我说。”这老人开喊了:“阿弥陀佛,我错了。阿弥陀佛,我错了。”会走了,把棍扔了,小跑。这老人会走了,她就想通了。“哎呀,原来恨人就得病啊。我不要了,我也不恨了,随他去吧。”忏完罪,扔掉拐棍,大步往前走。真实的故事,根本就不是迷信。(妙善佛堂3-26 4-1)
双鸭山有个老人,五十多岁,就坐在我对面。我说:“今天讲完了,给大家观观因果。”其实,咱们今天讲观因果,就是当年毛主席说的“斗私批修”。佛法跟世间法,是一不是二。这个病例我为什么记得这么清楚呢?因为开始行程,我身边就一个老师。没想到,那天老师病了,还脑袋疼,在楼上下不来。我说我不会观,可是到没有人的关键时刻,我也能观了。这个老人说:“老师啊,您给我看看,我这脸啊,好几年了,不让我睡觉,不光麻,还像虫子一样在脸上爬。现在吃饭都掉饭粒了。我上医院各科检查,都不好使,脸不红也不肿,就是难受。”
当时的时候,我还挺客气,救人嘛,学佛了,我也得慢慢地调整我的心态,我也得练柔和啊。见了老人,我得恭敬。我说:“老人家啊,你别急,你等一等。”当我站起身来走到她身边的时候,往她脸上一看,心里“咯噔”一下子。我就把脸变了,当时我就说:“你好生可恶!”刚才那种温柔的态度没有了。我这个讲因果、接引众生的因果法,就得随机应变。我可能说好话给你,也可能骂你。你别以为和修行有关。不!我要善巧方便。我不说你,你怎么能好病?我不骂你几句,众生怎么能放手呢?它恨你,它不喜欢你,我就不能说你好。要说你好了,它不就生气了吗?我就得说你不好,本来就是你不好。你害人就害己,所以我要说上你几句。你知道你得的是什么病吗?
我一眼就看出来了,她不忠不孝,不仁不义。在老百姓圈里说一句话,就是“畜生都不如。”我观到的这一幕,从进这个家三十多年了,你就知道,她家里的老人,是怎么活过来的,日夜煎熬地活着。她损她的父母,损她的公公、婆婆,比损儿女还厉害,拿他们根本就不当人看待。这号人不受报谁受报啊?今天的这个故事,是现世因果报。
大家知道我的性格,在世间,这不学佛,就好打抱不平。一看这不孝之人,我“吭!吭!”给她两句。当时我也是很惭愧的,我问自己,你自己孝吗?虽然没像她那样虐待老人,可是父母说你,你服气了吗?你孝在哪里!才知道自己也是罪人。看到她的时候,我说:“给我跪下!你想好病吗?给父母磕响头。”磕头能了你的业,那是便宜你了。这老人就哭啊,放声地哭啊。她说:“你说得都对,我就是这样对待我婆婆的。”当时在场的人,像今天这样多,大家都听到了。她面对所有的人,给大家忏罪了,一边哭一边磕啊。我问她:“真的想改吗?”“想改,我知罪了,知道错了。”忏了半天,我一看她累得都磕不动了。她罪业深重,是现世因果报,已经受报了。她起来说:“哎呀!我好了。”她脸上那个麻、虫子爬的感觉消失了。
她说:“老师啊,我这嘴还有点不好使。”我说,嘴啊,就先留着。不是我坏,谁知道她回家改不改?我说,你就留着吧,回家好好做。今天给你留着,是给你一个赎罪的机会。回家后,当着你婆婆的面,叩头谢罪。
两个月以后,我再到双鸭山,她听说后就来了,说:“老师,我不敢再犯错了,我做得好不好,你都知道。你看我这两个月做得好不好?”她来忏罪,嘴也好了。给她留点根,教训教训她。其实,她的罪业深重,当场全好,也是不可能的。她的一魂,已经阴司受刑了。地狱磕开,把她救出来。(妙善佛堂1-13 三学寺5-14)
一个在太平川念佛点修行两年的大居士,大家都说她修得可好了。老师一看,她心脏上挂的都是“刀”。老师问:“你恨谁恨到这样?”“恨我婆婆。”老师说:“你念佛这么多年,咋还这么恨婆婆呢?恨的情绪虽然减轻,一提婆婆,你心里还‘咯噔’一下子。”她瞒不过老师的眼睛。
老师问她:“你是不是晚上睡不着啊?是不是浑身疼痛啊?老人家,你念佛这么多年了,你不知道你在阴司受刑吧?”她说:“不知道啊!我还以为,今生谁不往生我也得往生哩!”老师如果不来到这里,你根本不知道你在地狱里。她听了“哇”地一声就哭了。
她长期恨婆婆,脊椎是弯的。不知道自己错,就认为婆婆刁难她,不拿她当人看。今生婆婆刁难你,不是前生你种的因吗?婆婆多么错,都不能怨婆婆。发自内心的忏悔,哭得都起不来了。哭完了,忏完罪。
第二天,老师要走了,她来送老师,高兴地说:“老师,我的腰直了。”她没有白修行,不然,不会好这么快。因为恨老人,阴司受刑。老师把她从地狱里解救出来,晚上睡一宿觉,直了。从今天起,把你恨的人,从你心里拿出去。(鹤岗4-13)
有一位居士,她是老师,非常虔诚,领着妹妹来到秦皇岛。她的妹妹,六月三伏天,还穿着毛衣来到现场。给她观到的是现世因果。我说,你好生可恶。今生你口无遮拦,敢骂老人,打爹骂娘,不孝的大罪,活人在阴司受刑。她在地狱水牢里,用铁链子锁着,上着刑罚。活人有一魂,在阴司受刑。那一次集体磕地狱,刑罚解除,魂魄归位,当场好病。当时知道热了,借来半截袖衣服穿上了。她知罪了,痛哭自己的不孝。你打针、吃药,用什么医疗方法,都解决不了。不管你用烧纸、叠锞子,用什么方法都解决不了。
为什么地狱解救出来就好了呢?这就告诉你,确实有地狱。地藏王菩萨他老人家不会撒谎。地狱不空,他不成佛。阎王他老人家更是慈悲。我经常地狱救人,有时阎王老人家都哈哈大笑,说:“这老太太又喊了!”你们看不着,他老人家非常慈悲。
在现场的人,你可能多年手脚发凉,浑身凉。今天告诉你,你已经在阴司受刑了。你浑身疼痛,日夜煎熬,也是在阴司受刑了。有的孩子也是生来就手脚发凉。(三学寺4-3)
来了一个老人家,她在极乐寺看极乐寺。浑身难受,睡不着觉,还头痛。到底是什么病啊?给她一观的时候,她的病例很简单,说,你老人家,你太刚了,你谁都瞧不起,就以为自己能。她说:“对,一辈子就这样,干工作抢先。”这个老人竟看别人的毛病,不服。她说:“你咋看得那么对呢?我看不惯领导,不光看不惯,跟领导干仗,把领导吓成啥样。”老百姓讲就是“泼妇”啊。“领导去了,我‘啪’往桌子上一坐,开骂,把领导骂得。”所以今天你能不头痛吗?能不浑身难受吗?太霸气了。这么一个老人,到这里以后,认识到我太错了,大错特错,忏罪。忏完罪,全好了。七十五岁的老人,就在咱们凤凰山普渡寺那里,高兴得扭上大秧歌了。“我太高兴了,我一生的罪业,因为没有机会忏悔,今天遇到这个法门,好了。”(三学寺4-50)
就是…这脾气、这性,把我们害苦了。看我家走的这几个人,都是爱发脾气的人,爱发火的人,得病了。明显的对比。你看那不发脾气的人,说话和善的人,他一生没有病。为什么有脾气的人、性格刚烈的人有病呢?你还不醒吗?等你病苦缠身的那一天,你求天天不应,求地地不应。求谁呢?你自己赶快醒悟,救自己吧,你应该彻底地认清自己,不能再种因了。没有人让你得病啊,全是你自己一手所造的。赶紧醒悟救自己吧。
我告诉你,今天你可能有点失望。有的把我的光盘传神了,多少人在电话里哭着跟我说:“老师,你来吧,我见着你就能好。”这不就神了吗?没有办法。佛来了也不能好,只有自己救自己,没有人能救你,谁来了都救不了你。你自己的心性不改变,你的思想不改变,你错误的行为不纠正,谁也救不了你。有些人求心太切,甚至见了我,他不知道自己已经形成实病了。自己造的业,只能自己承受果报。好人叫坏人杀了,老百姓讲,杀人偿命,欠债还钱,是天经地义的。他是一个道理。你已经欠了很多很多的债。无始劫以来杀生的果报,导致了你今天的病。你只有一个,认账,只有一个真心的忏悔。发一个大心,把自己交给阿弥陀佛,让我慈悲,让我善良,让我以孝道为本。你想救你自己,古往今来让咱们所做的就是孝。
哪尊佛都是从孝道做起。孝道不尽,你别说成佛、成圣,做人都不合格。你说那冤亲债主能放过你吗?他们和咱们人一样慈悲、善良,只是因为恨,迷惑了。救你的人就是你自己。课听完了,回家立马行菩萨道,尽孝道,发自内心地在双方父母跟前叩头谢罪,从此做一个孝子。当你孝的时候,你就会感天动地,你会通于神灵。所有善神护法空中一过,看到此人发自内心地尽孝,会有人助你。你体内报仇的冤亲债主,多生多劫以来的众生,他本来要下手害你,他一看你学佛以后,别人怎么对待你,你都说好,他还有法下手吗?你不但救了自己,还救了所有的众生。你说你不靠你自己又靠谁呢!
越病苦的人越忏悔,越业障深重的人、一生不顺的人越忏悔,这才是真正明白了救自己的道理。一切都是自己造的,不是今生,就是前世,我造的恶业。我受什么样的痛苦、什么样的折磨都是应该的。只有自己的真诚才能救自己。自己的心态不调整,不翻心,谁也救不了你。把世俗的心彻底砍掉,换成佛菩萨的心,不怨人,不烦人,不看任何人的过失。
多数人对亲人善不起来。对外人能行善,家人的一句话就把你气坏了,你就不能行善了,恨他,烦他,怨他。为什么不听课的人一律不查?听课,你能明白怎样做人,怎样调整自己的心态。我再给你查业障,了因果,你能知道忏悔,知道改过。不听课的人,他不能改!咱们听多少课的人都改不了。咱们学多少年的大菩萨,哪个敢站出来说:“我改了”?没有啊。包括我自己,还得时刻地看着这心不动,时时地看。(海伦4-2 海伦1-31)
老人就是宝,老人就是财。当你孝敬老人的心发出来的时候,老天自然降你福报。你做买卖会发财,种地会打粮。一样的地,你肯定比别人丰收得多。四年来,我的教材太多了。
在友谊农场,有个小惠跟邱红是邻居。因为恨婆婆,三十多岁病得连饭都不能做了。我跟她讲,父母再不好,你都要尽孝,因为父母有养育之恩。女人从嫁丈夫的那天起,你必报母恩。夫妇俩只有报恩的份,没有所求的份。你不能因为父母给的你少,你就恨公公、婆婆。那样,你就成了千古罪人。二十多年的养育之恩,你已经无法报答,怎么再怨父母不给你管孩子!那样你全错了。如果这个时候,父母再给你拉扯孩子,你更得加倍地知情知礼,更得敬重老人。恩重如山,无法补报。到你真正发心孝敬父母的时候,你的福报就真的来了。兄弟几个,你抢着给老人花钱,你肯定起家了。小惠就是一个,她按我说的做了。
两年前的正月,她们说想我,我就去看她们了。晚上到的,她第二天早晨就来了。一进门她说:“王姨,我听说你来了,来看看你,我就得走,去打针,得打三瓶。”我说:“你有病了?”她说:“不光我有病,丈夫也有病。”我说:“王姨来了,你还去打针?”她说:“我不打针咋行啊?这里、那里都疼,前、后心都疼。”我说:“王姨来了,你就别去打针了。跟我唠唠嗑,不就好了嘛!”她说:“唠嗑就能好病?”我说:“能啊!”这个孩子就实在,坐下了。
我问:“是不是有心病啊?跟我说说呗。”她说:“是啊,我老公公得癌症了,住院回来谁都不掏钱了。婆婆有点钱,也不掏了,知道好不了,弟弟也不掏了。我丈夫是老大,不敢告诉公公得癌症了。我自己种地借了十几万,给公公治病借了五万了。如果再借,我用啥还啊?”我说:“这点病,好治啊,听不听我的?”她说:“王姨,我听你的咋办?”我说:“借!老人老的时候,发送老人的钱,你谁都不跟他要。”她说:“王姨,我用啥还呐?”我说:“你今天只要听我的,就有法还。明年你种地,能挣钱。车还挣钱。两年你准能还清。”她说:“那真的吗?王姨,我信,行,我借。”说完这话,她说:“哎呀,王姨,我好了。”小惠的病当下就好了,高兴地回家了。
下午回来告诉我说:“王姨,你说我回去遇到谁了?从邱红家一出门,就遇到我婆婆从我家背煤。要是以往,我就气死了。我赶紧跑过去说:‘妈呀,背多累啊。咱家有推车子,你挑大块的,多拉点儿。’”心态转得多快。“回到家,又接到丈夫的电话,要我给婆婆送米去。要是以往,我还得生气。我一边舀米一边说:‘多舀点儿,多舀点儿。’”
前几天碰到小惠,她说,我怎么感激你呀?王姨。公公走的时候,我谁都没要钱,全是我自己掏的。这两年,我种地丰收了,帐全还了,还买楼了。舍就是得。(大庆7-73)
有个老师,她的性格太可怕了,在家霸道,在学校照样霸道。这个课把她讲醒了,“噗通”跪在地上放声哭:“王老师,你这课不是在讲别人,是在讲我啊。我就是您讲的那个人,性格霸道的人就是我。”她的亲家,把她全家都度到道场来了。老师讲:“做女人不要在高上,不要霸道。不光害了自己,身体不健康,还害了自己的丈夫,也害了你自己的子女和亲人。”她霸道到什么程度?
老师讲,因为你的霸道,你的性格太刚,孩子们夫妻打仗了。小夫妻俩打仗是很正常,回来跟母亲一说,母亲说:“别回去了,别惯着他。让他来,我跟他说道说道。”你以为你那张嘴厉害?你错了。姑爷有他的个性,嘴里不说,心里记恨你,回家能待你女儿好吗?老师讲到这里时,她女儿哭了。女儿打仗回来不愿回去,逼着女婿来求她。她女儿说:“我就让我妈把我害了,害我一生多么痛苦。我想丈夫,想我儿子,现在我回不去了。第三次,我说:‘妈,说啥也让我回去吧,打完仗我俩就和好了。’”她妈就说了:“你要回家,我就砸折你的腿。你实在要走,就跟你绝交。”人家那边一次、两次、三次接你,最后不要了。她家三个女儿,离婚两个。孩子的婚姻,全部让妈妈葬送了。她女儿说:“我咋早不听您的课呢?我就是被我妈妈害惨的。现在回不去了,人家又找对象了,不要我了。”
你看那会做丈母娘的,这姑娘打仗了,妈妈会劝:“女儿啊,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婆婆也是亲妈。哪有舌头不碰牙的?不管多远,妈都不能让你在这里住,打车也把你送回去。”聪明的妈妈把女儿送回去。姑爷敬重你丈母娘,婆家人高看你一眼。家和才能万事兴。因为你自以为是,毁了儿女的幸福。孩子整天哭天抹泪,最心疼的就是母亲,后悔来不及了。(鹤岗3-2)
开始在新安乡讲课的时候,钱柏灵的妈妈领着一个小女孩过来了,跪在前面就说,老师,你救我的女儿。我女儿以前都抽死过,就像刀攮心那么疼。我太痛心了。我说,你快起来,不听课,我是救不了她的。她们娘儿俩就坐在前排。听了一天的课程,晚上我讲完课的时候,她就跪下来求我给她观因果。我说,咱们今天先不观因果。我也想看这个课,她到底能不能听进去。今天一宿看她回家抽不抽。她说,那也行。结果听课一个白天她没抽,晚上一宿也没抽。第二天早上又来了。她妈非常高兴,这么多年了,天天抽,就算白天不抽,晚上也得抽。她妈非常聪明,早早就来了,坐在前排等我。我坐下刚讲了两句,她妈就说,你救救我的女儿吧。我说,你先等一会。我话音没等落,下边的人就喊上了:“老师,不好了,她抽了。”当时我经验很少,遇到这样的事情还是第一次。这个桌子摆在这儿,她在地下抽,我也没看见。我站起来就围着桌子跑下去了。我一着急也不会劝了。我一看这孩子抽了,怪吓人的。我一着急说:“你不能抽!”这也赶巧了,我一说不能抽,她就好了,真的不抽了。你说这个故事多离奇啊。真事啊,可不是故事。
然后孩子好了。她母亲还在地上呢。我刚一说:“你快起来。”她母亲眼珠子一瞪,把我吓一跳。为什么吓一跳呢?她母亲变了一个人,瞪着大眼直奔她女儿去了:“我恨你!我恨你!我都恨死你了!你们看看,她是一个小女孩吗?是一个柔弱女子吗?你知道她多么可恨,前世她杀了我。用枪,枪就把我打死。”哎呀,我一看众生附体了,下来附到她母亲身上了。这边是不抽了,跑到她妈妈身上去了。我就问他了:“你是什么时候让她打死的啊?”他说:“就在现在的前一世。前世她是一个男人。他的枪法百发百中,他一枪就把我打死了。我恨他。当时我死了以后想,我死了,我不能报仇了,我也没有神通,我就炼道。苦苦地修啊,白天、晚上苦苦地修啊,最后我修成了神通,我就有本事了,我就想要报仇了。
大家看看,鬼道众生死了以后,他也能炼神通。就咱们人,修自性不好修,放不下。那个钱柏灵,就是现在的这个女孩,二十五岁,我讲课的那一年。我想,她的前世,肯定不会太久。他转世轮回了。我问他:“你生前在哪个村庄里?在什么地方啊?”他就告诉我了:“我就在新安乡不远的那个炮打湖的地。”我就问他:“你叫什么名字?”他说:“我叫李凤奇。”
现在我讲课的地方,就是新安乡。这个新安乡七、八十岁的老人,在后边就站起来了。他们说:“炮打湖就在我们新安乡十里开外不远的地方,真有那么一个地方。在满洲国没解放的时候,有三户人家,真有一家姓李。”
大家听到了吧,这是最真实的一个故事。在满洲国的时候那时叫归围子,就是把散户归在一起。李凤奇那会还没归。都是逃荒到东北的,这儿有一户,那儿有三户。李凤奇那里就三户人家,大院非常严紧,跑兵、跑胡子都不怕。李凤奇的枪法也是百发百中。他说:“我的枪法百发百中有什么用啊?让他给打死了。”这个人很刚,活着刚,死了也刚。你看他做鬼都那么通情达理。他说:“王老师啊,你昨天到了新安乡。我掐指一算,你就是来接引众生的,你就能把我送到五台山。”他多有道啊。他说:“我炼神通,我能走地狱。我炼完神通,就上地狱找他去了,找仇人去了。我找他一圈,我也没找着啊,我就上来了。上来后,我就到世间来找,也没找着。最后,我继续修炼。修炼到差不多了,我盘腿打坐,再找。我掐指一算,他出生在新安乡。”
你看李凤奇,他多有道啊,神通炼得相当高了。他就找到了钱柏灵的家。他说:“我一算,他出生在老钱家。我就到了她家。夏天,是六月三伏天。我到她家里那天,她母亲正在院子里干活,门窗开着。我到窗户前一看,炕上有一个小女孩,正好七岁。就是那个男人转世的,转成这个小女孩了。 他就是钱柏灵。”他又说:“我一看呐,气就不打一处来啊!我就从窗户里进去了。我附到她身上,把她掐死了,把她掐得没气了。我一寻思,就这样让她死了,便宜她了。我都这么苦了,我都落入鬼道了。我恨死她了。我又让她活过来了。”他说:“我让她活吗?我不能便宜她了。我就这么死了,我得折腾她啊!我让她抽,让她天天地抽,抽得生不如死,抽得痴傻乜呆。我好报仇啊!我就让她抽了整整十八年。
钱柏灵抽到二十五岁,遇到这么一个法。李风奇说了:“你的课我一听就明理了。谁不走,我走。谁不修,我修。我不在人间混了。”他就告诉我,他有神通。“我家的近亲人都没有了,我抓了一个亲属为弟子。我也有本事,我也在堂口上,也替他去给人看病。结果,他心术不正。他为了求财,心黑要人钱财,我不助他了。我不喜欢这样的人,所以我就不干了。今天这仇也不报了,堂口也不待了。我走,你送我上五台山修行去。”把李风奇送走了。
又查了钱柏灵的前世,打猎杀生,祖上也伤害众生。送走了很多的众生,那可不止一个。又查了钱柏灵的七世,还当过土匪,有杀生的业报跟着。当土匪时下山抢人家的钱财,看到人家女子长得漂亮,就抢到山上当压寨夫人。一对夫妇俩也附体讲话了,说:“我跟她七世了,我们们没放过她啊。报仇的不光李凤奇,还有我们呢。七世,不管是转畜道,还是转人,我们都没放过她啊。她当土匪,把我们家的财产抢了,还抢了我的妻子。我妻子性情刚烈,跟他厮打,把我妻子杀了。我上去救我妻子,把我也杀了。可怜我们才二十多岁,留下个三岁的女孩。我们]的女儿,不知道怎么生存在世间?我们报仇到今世。我们们也听课明理了。老师,救我们吧。我们也愿意走了,不报仇了。你说得对啊,末法了,我们]再报仇也没有机会生还了。我们也修行去了。”众生明理,送往四大名山修行去了。整整抽了十八年的钱柏灵不抽了,好了。
谜底揭开了,世人还有怀疑吗?这些病例已经足以告诉我们了,人的体内有众生是真实不虚的。报仇的众生,也是非常明理的,他们也非常慈悲。(三学寺4-7鲅鱼圈5-11海伦3-43)
刘群凯三、四岁开始抽风。她的父母打电话告诉我,我们全家都看你的碟,放到十几遍的时候,我的女儿不抽风了。今年孩子十八岁,还考上了哈尔滨的大学。她的爸爸说,我也学佛很多年了。学中功的时候就学中功,有庙我就到庙里干活、布施。在庙里我都不给师父磕头。我太刚,大男人。见到你王老师,说什么我都得给你跪下。我说,你要磕头,就赶紧给阿弥陀佛磕头。不是王老师我救你,是诸佛菩萨救了你。如果没有佛,我王老师是谁啊!那也是因为我的真诚感召了诸佛菩萨的慈悲,今天我才能替佛做事。也是像净空老法师讲的那样,只是把我这个身,借给诸佛菩萨用用,替佛菩萨接引|众生。所以,大家病好后,要感谢诸佛菩萨,不要感谢我王老师。
她家的因果是,家里有报仇的众生。祖上有打猎的,有本人前世伤害的众生,家里还有仙道众生。孩子抽风,父母肯定要求医问药。药不管用了,就去求民间的大神、大仙不但没看好,倒看大发了。昨天上午,还亲自到她家里,送她家的无形众生。她家三口人,身上都有众生。到民间看病仙道众生就到她家里来了。再到别的地方看病,那个地方的众生,也到她家里来了。她家乱套了。女儿每次抽风,脸上说戗破皮都是常事,经常血淋漓的。上着学也抽。这种病,医学上,是很难治好的。孩子身上的伤疤,现在还是很明显的。只有今天,用释迦牟尼佛的智慧,揭开这宇宙之谜,才知道怎么治疗这一类病。是杀生的果报。女孩身上的众生下来说话了:“王老师啊,她家把我打死了。我就是黄仙。”众生因为家里人长期信佛,再加上咱们这里解怨释结的课程,他们明理了。他们说:“王老师,我们看你的碟,就知道不报仇了,我就等你来送我。因为我相信,真有四大名山的道场,那里是我们修行的场地。”我们请天龙护法送众生。就看那众生,从女孩的身上走出去了,多数去了九华山地藏王菩萨道场。有一些没明理的,抽风也是轻微的。(大庆4-12)
赵秀云大菩萨,把我接到庆安,讲了十一个道场。2008年又从庆安来,十二个了。庆安好了一个抽风的病人,至今没犯。她整整抽了十七年。那个钱柏灵抽了十八年。这一个中年妇女抽了十七年。她是赵秀云的一个叔伯四婶。她的因果是,祖上四辈的太爷打猎,伤害狐黄,伤害山里的动物,伤害的生灵太多。它们都是报仇的。她家一代一代的,都让她家的人抽风。一天她抽风时,倒在锅盖上。锅里正开着水,把耳朵都烫没了。丈夫来到家,把她救过来了。这样的病人上医院,是无法治疗的。医院解决不了众生的心理问题。打猎的人家,后代没有一个好的,而且本人的下场死得很惨。后代少亡、贫穷、抽风、痴傻乜呆。
赵秀云的四婶,听了两个道场。大家都悄悄地在那儿等着查因果。她那里“奥喽”一声叫了起来。要是胆小的,就被她吓掉魂了,比我的嗓门还大。“我是报仇的!我叫狐天青。王老师,你来了。你讲,讲,讲,你要不讲我就报仇了。我们恨呐!让她天天抽,让她家穷,一贫如洗。她太爷太狠了,到山里把我们的狐狸洞找着了,两头都堵上。割柴草,用火点着,用烟把我们全家十几口都熏死了,大小一个人芽没有。这讲醒了,还报啥仇?我也走吧!你说得对,冤冤相报何时了啊?他杀我是错的,我再杀她也是错的。不报仇了,九华山修行去了。一个不落,我全都带走。”冤亲债主走了,这个病人到现在也没再犯病。她家伤害的生灵太多,它们都是报仇的。她家一代一代的,都让她家的人抽风。(大庆5-7)
青山里有个七宝山,十二岁男孩傅吉承,见了生人就抽风,只见他家这几口人不抽,上着课也抽。抽了以后,家长把他从学校抱回家,到医院检查,什么病都没有。他一抽,喊他妈妈:“救命啊!我的心像刀攮、针扎一样疼啊!”几个月不能上学了。就跟了鹤岗的一个道场,福利屯的一个道场。
那一天,他就听了一堂课,孩子就喊,我心疼啊。我怕他在这里抽过去咋办。我跪下来求诸佛菩萨、龙天护法赶紧加持,千万别让孩子有点闪失。所有在场的老师、居士都跪下来,开始抢救孩子。我就叫老师开始观。
这孩子心脏为什么疼?观他的心脏,密密麻麻全是战争死的人。古代战争,现代战争,全都有。最后一查,五次征战沙场,当过将军、宰相。用长矛、飞镖的年代,他武艺高强,杀人无数。死的人全部都来讨债了。我得劝啊。拿我的嘴,跟拜年似地劝。劝,劝,那众生明理了,都下来了。就见那众生排好队,前往九华山修行去了。我在行程路上的火车上,孩子给我打电话,说,老师,我想你啊,我已经上学了。两年了,都没犯病。(大庆4-21 三学寺4-52)
在双鸭山讲课,有一个乡下的娘儿俩,从四百多里地之外的地方来听课。下午娘儿俩说,我们要走,王老师,你给俺查查吧。我问:“孩子什么病啊?”他妈说:“我家儿子二十九岁了,好几年了,对象也没找着。后脑海扯着大脖子难受,转都转不动。闹心,什么都不能干了。医院检查了,什么方法都不好使。”老师问:“你家在河边居住啊?”他说:“是。”“你爸爸常年打泥鳅鱼啊?从你记事就开始吃。长大了,你就和你爸爸一起打。这些年,连送人的,自已吃的,老了。整个后脑海和脖子里,都是泥鳅和蛤蟆。”老师问:“相信吗?”他说:“我听一天因果了,我家信佛,我也信佛。”老师说:“信就磕头。”他就“梆!梆!梆!”磕头。他磕,老师就送。众生太多,只见菩萨用一个大网兜,“咔”,一下子都兜走了,把所有的泥鳅和蛤蟆,送往松花江修行去了。泥鳅从他身上跑干净以后,我问,你感觉一下。他说,好了。(工农湖1-239海伦4-42大庆5-62)
哈尔滨一个铁路职工的家属,十四、五岁得的哮喘病,浑身无力。来的时候、是两个人扶着她来到道场的。走路很困难,是拖着进来的。每天晚上憋得上不来气,吃五片药都不减轻。来到道场的那天晚上,她一片药都没吃,也不那么难受,也不那么憋得慌。第二天早起,每天绕佛,也诵诵心经。可是那天早上她又难受得很痛苦。咱们把程序改变,今天也不绕佛了,咱们就观因果,开始工作。
李老师给她观的。是什么样的众生呢?主要是伤害了条大蟒蛇,还有仙道众生,报仇的众生,蛇类众生也很多。一一地跟它们讲开示,劝解,送他们离苦。众生当场就走了,病也就好了。起来她就能走,哮喘没了。我领着她,在这个院子里头,走了好几圈,喊:“阿弥陀佛,我错了。‘’多让人不可思议的现场表法。她家有个弟弟,“梆梆梆”,在地上磕响头啊。他说,我姐姐得了多少年的病了?六十岁了!从小到六十岁,她的痛苦可想而知。众生报仇,就报了这么多年。她不是实病,整个都是虚病,业障,冤亲债主。几十年的病,她在家听课近四个月。看一年也值。众生不明理,来了也没有用,因为他不走。(鲅鱼圈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