劫初,众生曾经光明美好,神通具足,飞行自在。而现在,众生为什么终日饮苦食毒,辛苦奔波?根源就在于,越来越多的贪婪、欲望、嫉妒、傲慢……把众生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相好障住了。)
劫初,这个世界将要形成,光音天上福德、寿命将尽的天人,生到这个世界成为人。全部都是化生,以欢喜为食,身体光明,神通具足,在空中自在飞行,没有男女、尊卑、上下的分别,众人共同生到世间,所以名叫“众生”。
此时有自然的地味出现,凝结在地上,犹如醍醐,色如生酥,味甜如蜜。其后,众生以手试着品尝,便生起贪爱,便用手捧着吃。其他众生看到后,也都模仿食用。逐渐经常食用,众生身体粗涩,光明逐渐消失,神通也没有了,不能飞行了。天地间非常黑暗。由于众生的福德,有日、月、星辰自然出现,东升西没。于是有了昼夜、明暗,日月年数。食地味多的众生,容貌、肤色粗劣,食得少的,容貌、肤色光泽,便生出优劣的分别。因优劣的缘故,而互相是非。端正者生骄慢心,轻视丑陋者;丑陋者生嫉妒心,憎恨端正者。地味便消失了。众生都懊恼不已,感叹灾难到了。
地味消失后,又生出地皮,形状如薄饼,色味香美。后来众生又食它,食多的众生容貌、肤色粗劣,食少的光泽。又转而互相轻慢,地皮又消失了。又生出地肤,更加粗厚,颜色如天花,柔软如天衣,味道如蜜。因为进食多少,又生出种种恶法,地肤又消失了。
《增一阿含经》中说,地肥的味道如甜婆桃酒。《楼炭经》说,地肤不生长了,又生出两枝葡萄,味道也是甘甜的。久而久之,吃得多了,又因形相互相讥笑,两枝葡萄不生长了。又生出自然粳米,没有糠皮,不加调和,美味具备。众生食后,身体粗丑,生出男女的形状。
《增一阿含经》说,那时,有的天子生起欲望,情欲多的便成为女人。他们便行情欲,共同娱乐。他们互相注视,便生起情欲,一起在隐蔽处行不净行。其他众生看到后,都呵斥:“这是非法的!为什么众生做这样的事!”
男子见到别人斥责,便忏悔自己的过失,自己扑倒在地。他的女人就送食物给他,把他扶起来,因此世间便有不善夫主的称呼。因为送饭给夫主,所以称她为“妻子”。此后,众生便行淫欲。为了遮挡自己,便建造房屋。由于这个因缘,世间开始有了“房屋”的名字。此后众生淫欲越来越多,夫妻便在一起居住。光音天其他福德、寿命终尽的众生,生到这个世间,生到母胎中,因此世间有了“胎生”的名字。
《楼炭经》说,后来稍有执着,便把童女给丈夫,歌舞、嬉笑,发愿做夫妇,使他们安稳生活。那时先建造瞻婆城,逐渐至一切城廓。自然粳米早晨收割,傍晚就成熟;傍晚收割,早晨就成熟。收割后随即生长,长四寸,没有茎杆。那时,有的众生一次割取一天的粮食。此时有的众生心想:“天天收获太疲劳了,我应当一次把几天的粮米取来。”后来别人对这人说:“我们一起去收粳米吧。”这人说:“我已经存下了,不用再收了。”那人也心想:“他能取两天的余粮,我为什么不取三天的呢?”这样互相效仿,甚至一次割取五天的粮食。粳米逐渐生出糠皮,收割完后不再生长,还有枯株。
这时,众生懊恼、哭泣,各自划分田宅,以区分边界。此后,有的众生储藏自己的米,而偷别人田里的稻谷。其他众生呵斥他:“你做的不对,以后不要再偷盗了!”以后不停止,仍然偷盗。其他人都斥责他,用手杖打他。把他带到众人中说:“这个人储藏自己的米,偷别人田里的稻谷!”偷盗者又说:“他们打我!”
没有能断决的人,便商议立一位平等主,好好保护人民,奖励善人,惩罚恶人,各自拿出一部分稻谷供给他。当时众人中有一个人,形体高大,容貌端正,很有威德,就请他为主。从此,有了“民主”的名字。
《楼炭经》说,当时众人中有一个人,最尊贵、端正,威德巍巍。众人便说:“他应当为我们做主,做君长。”称他为“王”,依法取租,所以称为“刹利”。
那时的阎浮提,天下富乐、昌盛、安稳,生青草,颜色如孔雀尾。有八万郡国,人民村落,鸡鸣之声相闻,天下没有疾病,没有大热、大寒。大王以法治国,奉行十善,哀念人民如同父母疼爱子女,人民敬爱大王如同子女敬爱父母。人民寿命长久。后来又有其他王,不如先王,寿命随之减短至十万岁,逐渐减至一万岁。到现在寿命才有百岁。
(明光居士译自《长阿含经·世纪经》;《释迦谱》。恭候大德教诲。)
只听见脚步的声音,
是从彼岸及近的轻响,
推窗而眺的眸间,
闪动着时光流淌泛起的光亮,
时间的波光粼粼,
把年轮渡过了四月的芳菲,
就让一份热烈绣在了五月的湖面上。
眉间凝聚着又一季的热情,
眼神里还有一点曾经,
轻轻抚摸自己的心情,
只是一句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于是,
就别过了对岸曾落下的笔笔深情,
把心放在了五月的丹青,
白月光、风微醺掀起又一番诗情。
以何为笔?
以何作笺?
夏的光芒是最美的画卷,
山为笔,水为墨,情作笺,
一幅卷轴就在此落下第一笔墨色,
这是五月的情牵。
相逢一处花香,
相携落在辞章,
许生命里的诗意,
待生活的烟火成远方,
这是五月里的期许,
一如每一次相约的芬芳。
静静看着时间的光亮,
慢慢酝酿一季诗意的情长,
热烈着热烈的生长,
倾心着倾心的流淌,
五月就是这般模样。
烟火缓缓地飘荡,
诗意撩拨着远方,
一点微醺在光影里拉长,
一点文字在静默中遐想,
就这样在五月里徜徉,
又成了一段诗情画意的时光。朋黨
旣無鄕老①紀行之譽,又非朝廷考績之課②,遂使進官之人,棄近求遠,背本逐末,位以求成,不由行立。故狀無實事,諧文浮飾③;品④不挍⑤功,黨譽⑥虛妄。上奪天朝⑦考績之分,下長浮華朋黨之事。(卷三十 晉書下.傳)
【註釋】①鄕老:官名。地官之屬。掌六鄉教化,每二鄉由三公一人兼任。在朝謂之「三公」,在鄉謂之「鄉老」。②課:評判等次,考試評定。③浮飾:虛誇文飾。④品:等級,等第。⑤挍:音「叫」,jiào ㄐㄧㄠˋ。即「校」。考核,考察。⑥黨譽:袒護稱讚。黨,偏袒、偏私。⑦天朝:舊時對朝廷的尊稱。
【白話】既沒有鄉老記載其品行的好壞,又沒有朝廷考核其政績的評定,於是就會使想加官進爵的人捨近求遠,背本逐末,靠鑽營而得到官職,而不是由品行。所以對其生平的陳述沒有事實,不過只是浮誇粉飾的辭語;對其品位的劃定也不比照功績,偏私的稱譽多為虛假捏造。這樣一來,對上剝奪了朝廷考核官吏功過的職分,對下助長了華而不實、結黨營私的風氣。
夫窮澤①之民,據犁接耜②之士,或懷不羈③之能,有禹、皐陶之美,然身不容於世,無紹介④通之者也。公卿⑤之子弟,貴戚⑥之黨友⑦,雖無過人之能,然身在尊重⑧之處,輔⑨之者強,而飾⑩之衆也。(卷四十 新語)
【註釋】①窮澤:僻遠的水鄉。比喻窮鄉僻壤。②據犁接耜:耜音「四」,sì ㄙˋ。代指農業耕作。犁,耕地翻土的農具。耜,掘土用的農具,即鐵鍬,古代多為木製。③不羈:羈音「機」,jī ㄐㄧ。謂才行高遠,不可拘限。④紹介:介紹。古代賓主之間傳話的人稱介。古禮,賓至,須介傳話,介不止一人,相繼傳辭,故稱紹介。引申為引進。⑤公卿:泛指高官。⑥貴戚:帝王的親族。⑦黨友:朋黨。⑧尊重:尊貴顯要。⑨輔:輔助。⑩飾:表彰;獎飾。
【白話】窮鄉僻壤的鄉民,操持著農具耕種的百姓,他們當中或許就有才行高遠的,有著大禹、皋陶的美德,但是卻沒有得到當朝任用,是因為沒有人為他引進。王公貴族們的子弟,皇親國戚們的朋黨,雖然沒有過人的才能,然而能身處尊貴顯要之位,是因為輔助的人很顯貴,讚揚的人非常多的緣故。
君子比而不別。比德①以贊事②,比也;贊,佐。引黨③以封己④,引,取也。封,厚也。利己而忘君,別⑤也。別,為朋黨。(卷八 國語)
【註釋】①比德:同心同德。比:親近;和睦。②贊事:輔佐國事。贊:佐助。③引黨:援引私黨。④封己:厚待自己。⑤別:別為朋黨。
【白話】(叔向說:)君子親近他人,與人和睦相處卻不結私黨。同心同德,共襄國事,這是團結,就叫做「比」;結成朋黨來厚待自己圖謀私利,專利自己而心中沒有君上,那是勾結,就叫做「別」。
夫乘權席①勢之人,子弟鱗集②於朝,羽翼陰附者眾。毀譽將必用,以終乖離之咎。(卷十五 漢書三)
【註釋】①席:憑藉、倚仗。②鱗集:群集。
【白話】那些倚仗權勢的人,他們的子弟群集於朝廷,左右黨羽和私下依附的人非常之多。他們必定使用詆毀和讚譽的手段,最終因背離正道產生災禍。
故《洪範》曰:「無偏無黨,王道蕩蕩。」蕩蕩,平易。(卷三十九 呂氏春秋)
【白話】《尚書.洪範》上說:「不偏私,不結黨,先王的正道平坦寬廣。」
君以世俗之所譽者為賢智,以世俗之所毀者為不肖,則多黨者進,少黨者退,是以群邪比周①而蔽賢,忠臣死於無罪,邪臣以虛譽取爵位,是以世亂愈甚,故其國不免於危亡。(卷三十一 六韜)
【註釋】①比周:結黨營私。
【白話】君主把世俗所稱道的人當作有才能智慧之人,把世俗所詆毀的人當作不肖之人,那就會使黨羽眾多的人被任用,不結黨的人被擠退,這樣奸邪勢力就會相互勾結而埋沒賢才,忠臣無罪卻被處死,奸臣用虛名騙取爵位,所以社會更加混亂,國家也就難免危亡了。
荀勗①,字公曾,潁陰人也。爲中書監②,加侍中③。勗才學博覽,有可觀採④,而性邪佞⑤,與賈充⑥、馮紞⑦共相朋黨。朝廷賢臣心不能悅,任愷⑧因機擧充鎭關中⑨。世祖卽詔遣之⑩。勗謂紞曰:「賈公遠放,吾等⑪失勢。太子㛰尚未定,若使充女爲妃,則不營留⑫而自停矣。」勗與紞伺世祖間⑬,並稱充女淑令⑭,風姿絕世,若納東宮⑮,必能輔佐君子,有〈關雎〉后妃之德⑯。遂成婚焉。(卷三十 晉書下.傳)
【註釋】①荀勗:勗音「序」,xù ㄒㄩˋ。(?—西元二八九年),字公曾,西晉潁川潁陰(今河南省許昌縣)人。初仕魏,入晉後封濟北郡公,進光祿大夫,掌樂事。當時因朝廷獲得汲郡冢中古文竹書,遂詔荀勗撰次以為中經,列在祕書。荀勗與馮紞(音「膽」,dǎn ㄉㄢˇ)、楊珧(音「搖」,yáo ㄧㄠˊ)等人在朝中依附著司馬炎的寵臣賈充,與任愷、庾(音「雨」,yǔ ㄩˇ)純、和嶠(音「叫」,jiào ㄐㄧㄠˋ)等正直官員有朋黨之爭。荀勗還為了讓賈充得以留任,不出鎮關中,獻計讓太子司馬衷和賈充的女兒賈南風成婚。當時荀勗將性格嫉妒、相貌醜陋的賈南風說成賢慧又絕美的行為,為朝中正直官員所不齒,被譏為佞媚之徒。②中書監:三國魏始置。魏文帝改祕書令為中書監和中書令,中書監與中書令職務相等,但位次略高。至明帝時,中書監、中書令已成為實質上的宰相。晉朝、南北朝沿置。③侍中:侍中在秦朝是宰相的屬官。到漢朝則主要是加官,授予已有其他官職者,為侍中則可入宮禁之中,成為得到皇帝信任的標誌之一。東漢設侍中寺,至晉改門下省,為皇帝的侍從、顧問機構。④觀採:觀覽及採取。⑤邪佞:佞,nìng ㄋㄧㄥˋ。奸邪小人。佞,善於花言巧語,巴結的人。⑥賈充:(西元二一七—二八二年),字公閭,平陽郡襄陵縣(今山西襄汾縣)人,曹魏豫州刺史賈逵(音「魁」,kuí ㄎㄨㄟˊ)的兒子,歷事魏晉兩朝。是西晉建國功臣,司馬昭和司馬炎的心腹。謚號「武公」。⑦馮紞:(?—西元二八六年),字少冑,安平(今河北省冀縣)人。年輕時博覽經史典籍,有才學而擅於辯論。曾任魏郡太守、步兵校尉和越騎校尉。及後得到晉武帝司馬炎的寵信,升任左衛將軍。⑧任愷:(西元二二三—二八四年),字元裒,三國時樂安郡博昌(今山東省博興縣)人。曹魏太常任昊的兒子。歷事魏晉兩朝。任愷在處理公務上勤勞恪慎,獲得朝野的讚譽,但與賈充有朋黨之爭,仕途受阻。⑨因機擧充鎭關中:乘機推舉賈充出鎮關中。此事指泰始七年(西元二七一年),任愷趁鮮卑首領侵擾秦州和雍州,司馬炎大為憂慮的機會,建議讓賈充出鎮關中。⑩詔遣之:指晉武帝司馬炎頒發命令將賈充派任到關中。之,代詞,此代賈充。⑪吾等:我們。⑫不營留:此指沒有留在朝內任官。⑬伺世祖間:間音「見」,jiàn ㄐㄧㄢˋ。偵候晉武帝司馬炎空暇無事的時候。⑭淑令:善良。淑、令,皆作美好的、善良的。⑮東宮:古代太子所居住的地方,亦借指太子。⑯〈關雎〉后妃之德:〈關雎〉是稱頌后妃美德的詩篇。《詩.周南.關雎序》:「〈關雎〉,后妃之德也。」孔穎達疏:「《曲禮》曰:『天子之妃曰后。』」《釋詁》云:「妃,媲也。」意思是媲匹於夫。
【白話】荀勗,字公曾,潁陰人。擔任中書監,加侍中。荀勗才能與學識廣博豐富。有可觀覽及採取,但是性情奸邪諂媚,和賈充、馮紞相互集結成黨派,排除異己。朝廷賢臣心中非常不高興,任愷趁鮮卑侵擾秦州和雍州,晉武帝司馬炎大為憂慮的機會,推舉賈充出鎮關中。晉武帝就發布命令派遣賈充出鎮關中。荀勗知道後立即向馮紞說:「賈充一旦被遠放出鎮關中,我們就會失勢。現在太子(司馬衷)還未娶,如果能讓賈充的女兒成為太子妃,賈充不能留任朝廷內的命令自然就停止了。」荀勗和馮紞偵候晉武帝空暇無事的時候,一起向晉武帝稱說賈充的女兒賈南風非常善良,風姿絕世,如果納為東宮妃子,必能輔佐君子,有〈關雎〉后妃的美德。於是太子司馬衷和賈充的女兒賈南風就結婚了。
若不篤於至行,而背本逐末,以陷浮華焉,以成朋黨焉。浮華則有虛偽之累,朋黨①則有彼此之患。(卷二十六 魏志下)
【註釋】①朋黨:同類的人相互集結成黨派,排除異己。
【白話】如果不專注於培養高尚的品行,而背離為人的根本(孝敬仁義),追逐枝末(功名富貴),就會陷入浮華虛榮,就會結幫成夥。追求浮華就會受虛偽所累而內心空虛不安,結成團夥則會有彼此牽連的禍患。人情
〈𧰼〉①曰:「山上有雷②,小過③。君子以行過乎恭,喪過乎哀,用過乎儉。」(卷一 周易)
【註釋】①〈象〉:《易經》十翼之一,是解釋爻象的文辭。相傳為孔子所作。也稱為〈象辭〉。②山上有雷:下艮☶(山),上震☳(雷)。③小過:小過卦,《易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艮☶下、震☳上。小過表示利於守正,只可做小事,不宜做大事之象。
【白話】〈象〉說:「下艮為山,上震為雷,這就是小過卦的意象。君子行為要盡量恭敬,有喪事盡量悲哀,需用費時盡可能節儉。」
晉國苦盜,有郤雍①者,能視盜之貌,察其眉睫之間,而得其情。晉侯使視盜,千百無遺一焉。晉侯大喜,告趙文子曰:「吾得一人,而一國盜爲盡,奚用多爲②?」文子曰:「吾君恃伺察而得盜,盜不盡矣,且郤雍必不得其死焉。」俄而③羣盜謀曰:「吾所窮者郤雍也。」遂共盜而戕④。殺之也。晉侯聞而大駭,召文子而告之曰:「果如子言⑤。」(卷三十四 列子.力命)
【註釋】①郤雍:郤音「系」,xì ㄒㄧˋ。春秋時期,晉國小偷很多,君臣為此而苦惱,郤雍在當時很有名氣,因為他能觀察小偷的表情,從他們的眼神中偵破案情,經常能為老百姓抓到許多小偷。②奚用多爲:為什麼要多呢。何用多呢。奚,為何、為什麼。③俄而:不久。④戕:音「牆」,qiáng ㄑㄧㄤˊ。殺害、傷害。⑤果如子言:果然如你所說的一樣。子,你,此指趙文子。
【白話】晉國因為偷盜的人太多而苦惱,有一個叫郤雍的人,能夠觀看偷盜人的外貌,觀察他臉部表情,就能知道實際的狀況。晉侯讓郤雍觀看偷盜的人,看過千百個,沒有一個差錯的。晉侯非常高興,告訴趙文子說:「我得到一個人,而全國都沒有偷盜,何用多呢?」文子曰:「我的君王依靠觀察而捉到偷盜的人,偷盜的情形不會盡啊!而且郤雍必定沒有辦法得到善終。」不久一群偷盜的人謀略說:「我們為什麼會窮困,都是因為郤雍。」於是一群偷盜的人一起去偷盜,然後把郤雍殺掉。晉侯聽後非常驚駭,召見文子,然後告訴他說:「果然如你所說的一樣。」
聖王深識人情,而達治體,故其稱曰:「不以一眚①掩大德。」又曰:「赦小過,舉賢才。」又曰:「無求備於一人。」(卷三十 晉書下)
【註釋】①眚:音「省」,shěng ㄕㄥˇ。過失。
【白話】聖王都深刻明瞭人之常情,而且通曉為政之道,所以他們說:「不要因小的過錯來掩蓋大的德行。」又說:「饒恕小的過失,任用有賢德的人。」又說:「對於一個人不能求全責備。」
夫小臣之欲忠其主也,知愛之而不能去其嫉妒之心,又安能敬有道,為己願稷契之佐哉。(卷四十七 劉廙政論)
【白話】那些小臣們想效忠他的君主,只知道偏愛君主,而不能去掉自己的嫉妒心理,又怎能恭敬有德有才之人,願意自己成為稷、契這樣的輔佐之臣呢?
今彼有惡而己不見,無善而己愛之者,何也?智不周①其惡,而義不能割其情也。(卷四十七 劉廙政論)
【註釋】①周:遍、遍及。
【白話】事奉君主左右的近臣有不良行為,而君主卻看不見,沒有做出利益國家的善行而君主卻溺愛他,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君主的智慧難以盡見這些近臣為惡的一面,而行道義的決心還不能達到割捨私情。
我聞忠善以損怨,為忠善,則怨謗息也。不聞作威以防怨。欲毀鄉校,即作威也。(卷五 春秋左氏傳中)
【白話】我聽說忠誠善良可以減少人民的怨言和批評,沒聽說倚仗威勢能防止抱怨的。
周公謂魯公①曰:魯公,周公之子,伯禽也。「君子不施②其親,施,易也,不以他人之親,易己之親。不使大臣怨乎不以③。以,用也,怨不見聽用也。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無求備於一人。」大故,謂惡逆之事也。(卷九 論語)
【註釋】①魯公:周公的兒子伯禽。最初,周武王分封魯國給弟弟周公旦,之後因周公留輔天子而改封周公長子伯禽為魯侯。②施:音「使」,shǐ ㄕˇ。棄置,忘卻。③以:任用。
【白話】周公對兒子伯禽說:「君子不疏遠他的親族,不讓大臣抱怨不被任用。對老臣舊友,如果沒有惡逆等重大罪過,就不要遺棄他。不要對人事事要求做到完善無缺。」
「君子之過,如日(舊無日字補之)之蝕焉。」又曰:「過而能改。」又曰:「不貳過①。」凡此數者,是賢人君子不能無過之言也,苟不至於害治,則皆天網②之所漏也。所犯在甚泰,然後王誅③所必加。此擧罪淺深之大例④也。故君子得全美⑤以善事⑥,不善者必夷戮⑦警衆。此爲治誅赦之准式⑧也。(卷三十 晉書下.傳)
【註釋】①不貳過:錯誤不再重犯。②天網:王法、國法。③誅:懲罰、懲治。④大例:通則,通例。⑤全美:保全受讚美。⑥善事:好的行為。⑦夷戮:殺戮。⑧准式:標準、法則。
【白話】(古人說):「君子的過錯,如同日蝕。」又曰:「有了過錯,而能夠改正。」又曰:「錯誤不再重犯。」這些話都是說,賢人君子不可能沒有過失,如果不會到危害治國的地步,就都不會受到國法的懲治。如果所犯的過錯太嚴重,然後王法的處罰必定施加到他們身上。這是判斷和處理所舉發罪狀之深淺的通則。所以君子得以因為他的善行而保全受讚美,不好的必定受到殺戮懲罰以警誡教育大眾。這是決定懲罰或赦免的準則。
爲忠者獲小賞而大乖違於人,恃①人君之獨知之耳,而獲訪之於人,此爲忠者福無幾②而禍不測於身也。得於君,不過斯須③之歡,失於君,而終身之故患,荷④賞名而實窮於罰也。是以忠者逝而遂⑤,智者慮而不爲。(卷四十七 劉廙別傳.疑賢)
【註釋】①恃:依賴,仗著。②無幾:幾音「擠」,jǐ ㄐㄧˇ。謂時間不多;不久。③斯須:片刻,一會兒。④荷:音「賀」,hè ㄏㄜˋ。擔著。⑤逝而遂:意指離去才能保全自己。逝,離開。遂,道路,此處指人生才會有出路。
【白話】忠誠的人雖然獲得了小小的賞賜,卻因之而與他人的利益相違背,這是仰仗君主一人的了解啊!如果君主得到諮詢其他人後的回饋,則忠臣的福運就沒有多久了,進而大禍不知何時臨頭也難以預料。得到君主的賞賜不過是片刻的歡樂,因之而失去君主的信任則是終身的禍患。擔負著受到賞賜之名,實際上最終是受到懲罰。所以,忠臣只有離去才能保全自己,聰明的人深思熟慮後,就不再想做忠臣。
自古有國有家者,咸欲修德政以比隆①盛世,至於其治,多不馨香。非無忠臣賢佐,闇於治體②也,由主不勝③其情,弗能用耳。夫人情憚難而趣④易,好同而惡異,與治道相反。(卷二十七 吳志上)
【註釋】①比隆:同等興盛。②治體:治國的綱領、要旨。③不勝:制伏不住。④趣:趨向、歸向。
【白話】自古以來有國的諸侯、有家的卿大夫,都想實施德政來達到與古代盛世同樣的興盛,但是他們治理的成果,大多都不美好。這不是因為沒有忠誠賢明的輔臣,以及不懂得治國的要領,而是由於君主不能克制自己的私情,不能任用忠臣及遵從治國正道。人之常情總是害怕困難而趨向容易,喜好別人贊同而厭惡異議,這與治國之道剛好相反。
人有六情①,失之則亂,從之則睦。故聖王之教其民也,必因②其情,而節之以禮;必從其欲,而制之以義。義簡而備,禮易而法,去③情不遠,故民之從命也速。(卷八 韓詩外傳)
【註釋】①六情:人的六種欲求。《韓詩外傳》卷五:「人有六情:目欲視好色,耳欲聽宮商,鼻欲嗅芬香,口欲嗜甘旨,其身體四肢欲安而不作,衣欲被文繡而輕暖。此六者,民之六情也。」②因:順、順應。③去:距離。
【白話】人有六種欲求,違背了,國家就會紊亂,合理地順從就能帶來和睦。所以聖王教化人民,一定會依據人情事理,而用禮法加以節制;也一定會隨順人民願望,而用道義加以規範。義理簡明而又完備,禮法易行而有規則,與人情相距不遠,所以人民就很容易遵從國家的法令。
行善者則百姓悅,行惡者則子孫怨。是以明者,可以致①遠,否者以失近。(卷四十 新語)
【註釋】①致:招致、招引。
【白話】君王能行善政,百姓就會喜悅;君王作惡,連子孫都會埋怨。所以明白這個道理的君王,可以使遠方的人歸附且影響久遠;假如違背,連最親近的人也會失去。
君子所惡乎異者三:好生事也,好生奇也,好變常也。好生事則多端而動眾,好生奇則離道而惑俗,好變常則輕法而亂度。故名不貴苟傳,行不貴苟難。純德無慝①,其上也;伏而不動,其次也;動而不行,行而不遠,遠而能復,又其次也;其下遠而已矣(已矣作不近也三字)。(卷四十六 申鑒)
【註釋】①慝:音「特」,tè ㄊㄜˋ。邪惡。
【白話】君子所厭惡的異常行為有三種:喜歡生事、喜歡製造奇言怪論、喜歡改變常規。喜歡生事,就會製造事端而興師動眾;喜歡製造奇言怪論,就會離經叛道而惑亂風俗;喜歡改變常規,就會輕視法令而擾亂制度。因此人的名聲暫且得到流傳並不顯得可貴,勉強做了難以做到的事也並不顯得可貴。(只有遵循禮義才是可貴的。)純正的德行毫無偏邪,這是最上等的;能伏住邪念而心不妄動,是次等的;心有妄念而不行動,雖有行動但不遠離正道,遠離正道了還能及時回頭,又再其次;最下等的是與正道愈來愈遠而不自知。
你知道了因果,回去还怨吗?还恨吗?你无始劫以来,因为无明,造了无量无边的罪业,今世还恨,还怨,旧业未了,又造新业。所以说,现在是末法啦,你过了这一生,不知道还能不能再得到人身了。很多人这次下去以后,万劫不复啊。希望你们今天听了课回去,好好想想,跟家里人打仗的不要再打了;骂人的不要再骂了;生气的,也不要生气了;离婚的,也不要离了,因果会转账的。
为什么过去老人会说,离婚的人离了一个再找一个,越找越不好。今天,我们听了因果法,才知道,因果是会转账的。你欠了这个人的债,他打你,骂你,你不愿意承受,就是不愿意还债,要跟他离婚,另外再找一个结婚。你以为你欠的债不要还了吗?实际上,你再找一个的时候,这个因果债就转到那个人身上去了。他还是会跟前面一个男人一样对待你,或许还会变本加厉呢!所以,还是希望你认账。什么时候你才可以离婚呢?必须是你们没有缘分了。什么是没有缘分了呢?就是他在你的心里一点感觉都没有了,他的好坏引不起你的丝毫牵挂,你对他一点情感也没有了,这说明你们的缘分尽了。如果你走了,还牵挂,心里还放不下,说明你们的缘还没有了。
有的人为什么怎么也离不了呢?他打你的时候,你恨得不得了,气得离家出走,再也不想回来。但是出去了才半天,你就想,他在家里不知在干什么?这就是心还有牵挂,这就是你们的缘还没有了,你赶紧回去吧,别离了。离了,你以后也会后悔的。如果你离开了他,什么也不想,想起来也没有什么感觉,不爱也不恨,好像一个不相干的人一样,说明你们的缘分彻底地了了,这叫缘尽缘散。这样离婚,你才不背因果。
千万听好了,我不是说别管缘尽缘在,都不能离婚。比如说,前生你看到有一只死耗子在大马路上,你不忍心它暴死太阳底下,就把它捡起来,挖了个坑,把它埋了起来,今生它可能转生为一个女子,跟你结成连理了。因为你有恩于她。也许就是因为你那一天起了这么个善念,她跟你做了一年或者两年的夫妻来报答你,然后,你俩就分手了。因为你们就这么点缘。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只做了短暂的夫妻,有的却做了一世的夫妻。
有的情况是,前世,你在讨饭的路上,他施舍了你一碗饭,今世,你见到了他,一定会以身相许,来了结这段情缘。有的女人说:“我怎么这么倒霉,找了这么个男人?他怎么还在外面找了个女人?”你不要抱怨了,他跟那个女人有一段因缘。但是,你跟他有夫妻之缘,她没有,只是一段短暂的缘。可能他前生见到了她,施舍了他一块钱,所以,今世跟她有一天的缘分,或者一个月、一年的缘分,也有一辈子的情缘。这都来自因果,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和恨。除非是有些男人不知廉耻,他不干好事,在外面邪淫。这种人是他今生造恶,不干好事,不属于前世因缘以内的,他是在造恶。他见一个女人就喜欢,见一个就想跟人家淫欲,这都是造恶的人,将来直接下地狱。他的行为也一定会受到因果和天理的制裁,没有人能够逃脱出去的。你也不要恨了。
听了我的课以后,你要明白这个道理:一个人无论有多坏,你都不能恨他。学佛的人就应该明白,这个人在做坏事造恶,你动了嗔恨心,你骂人家,是跟他扯上了关系,将来他下地狱,把你一块儿拉下。划不来。别骂了,赶紧撤,不要跟他有什么牵连。但是,如果人家造恶,作为一个学佛人看见了,应该劝阻,但是,只劝三次,这不背因果。如果不劝,也要背因果的。(工农湖-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