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欢一句话:“生活从来不是选择,而是热爱。”
大多的时候,生活不是能够自己做出选择,而是生活选择了我们,我们只能心存感恩,用真情与拥抱生活,热爱生活,从而温暖自己。
而人生最好的选择就是放过自己,不要和自己过不去,因为难受的只能是你。
生活之中,不要和现实过不去,因为你还要过下去,生活之苦,苦于执着,人生之难,难于放下,我们只需热爱就好。
即便生活不如人意,只要用真心去热爱生活,学会自我温暖和慰藉,对生活多一点欣赏和乐观的态度,对自己也是一种鼓励。
其实,生活就是童话,只要心存美好,用童心向往,用欣赏的眼光去看,结局总会是美好的。
所以,生活无需选择,犹如季节交替,春夏秋冬,自己的感受自己知道,用心热爱,用心感悟,能够让自己适应就好。為政 > 任使
裴顧①(顧疑頠)以萬機②庶政③,宜委宰輔,詔命不應數改,乃上疏曰:「臣聞古之聖哲,深原④治道,以爲經理⑤羣務,非一才之任;照練⑥萬機,非一智所達。故設官建職,制其分局⑦。分局旣制,則䡄體有斷。事務不積,則其任易處。選賢擧善,以守其位,委任責成⑧。立相干⑨之禁,侵官⑩爲曹⑪,離局⑫陷姧。猶懼此法未足制情,以義⑬明防,曰:『君子思不出位⑭。』夫然,故人知厥⑮務,各守其所,下無越分之臣,然後治道⑯可隆,頌聲能擧。故稱堯舜勞於求賢,逸⑰於使能。分業⑱旣辨,居任得人,無爲而治,豈不宜哉!」(卷二十九 晉書上.百官志)
【註釋】①裴顧:疑作「裴頠(裴音「陪」,péi ㄆㄟˊ。頠音「偉」,wěi ㄨㄟˇ)」。人名。(西元二六七—三OO年)字逸民,晉河東聞喜人。弘雅有遠識,惠帝時為國子祭酒兼右軍將軍,因誅楊駿有功,封武昌侯。奏修國學,刻石寫經,累遷尚書,為趙王倫所害,追謚成。因患時俗虛浮,嘗著〈崇有論〉以解其蔽。②萬機:指帝王日常處理的紛繁政務。③庶政:各種政務。④原:推究,考究,研究。⑤經理:治理。⑥照練:照,察知,明白。練,詳熟,熟悉。⑦分局:職司,猶職分。⑧責成:指令專人或機構負責完成任務。⑨相干:互相干擾;互相干犯。⑩侵官:超越權限而侵犯其他官員的職權。⑪曹:古代分科辦事的官署或部門。此處指下屬官員。⑫離局:遠離自己的部屬;離開職守。⑬義:道義。⑭出位:越位,超越本分。⑮厥:代詞。他的、那個。同「其」。⑯治道:治理國家的方針、政策、措施等。⑰逸:閑適,安樂。⑱分業:猶分工。
【白話】裴頠認為國家繁雜政務,應責付宰輔統籌處理,已頒布的詔命不應頻頻更改,於是上疏說:「臣聽聞古代聖哲深入探究治國之道,認為治理眾務並非僅憑一人之才就能勝任;明察熟練各項事務,也不是單靠一人之智即可達到。因而設置各種官職,劃分他們的工作,職責一旦確定則規章制度,準則分明。政務不積壓,那麼他的任務就易於完成。選賢任能,各守其位,各盡其責。立下相互干預的禁令,若有越權而侵犯其他官員職權的降為屬官,擅離職守的則按奸臣處理。即便如此,還擔心這樣做尚不足以控制私情,於是又以道義來明確防範,明確提出:『君子謀政不超越自己的本分權責』。這樣一來,人人都知道他應做的事,各守其職,國君之下沒有越權亂分之臣,然後一國之政才得以興隆,治事之聲名也得以遠播。所以人們說堯舜為訪求賢才而忙碌,因賢才在位而得以安享清閒。職務分工既明,人才到位,適才適所,君王無所為而能治平天下,難道不是很好嗎?」
厚①而不能使,愛而不能全(全作令),亂而不能治,譬若驕子②,不可用也。恩不可專用,罰不可專任。(卷三十三 孫子兵法)
【註釋】①厚:指厚禮款待。②驕子:原指強盛的北方民族,後也指為父母溺愛、放肆不受管束的兒子。
【白話】如果厚待士兵而不能使之勇敢赴敵,愛兵如子而不能以威令制之,違法亂紀而不能嚴加懲治,這樣的軍隊就好比是溺愛驕縱的子女一樣,是不能用來作戰的。
舜①②於許由③、伯陽④;禹於皐陶⑤、伯益⑥;湯⑦於伊尹⑧、仲虺⑨;武王⑩於太公⑪、周公⑫。此四王者,所當,故王⑬天下,立爲天子,功名蔽天地。擧天下之仁義顯人,必稱此四王者。(卷三十四 墨子.所)
【註釋】①舜:姓姚,有虞氏,名重華,史稱虞舜。是黃帝的八世孫。②:同「染」。本文以染絲為比喻,說明君主必須正確選擇自己的近臣,才能受到好的薰染,否則就會受到壞的薰染。③許由:堯舜時代的賢人。帝堯在位時,率領許姓部落活動在今天潁水流域的登封、許昌、禹州、汝州、長葛、鄢陵一帶,這一帶後來便成了許國的封地,他從而也成為許姓的始祖。④伯陽:古賢人。相傳為舜七友之一。⑤皐陶:皐音「高」,gāo ㄍㄠ。陶音「搖」,yáo ㄧㄠˊ。虞舜時的司法官,後常為獄官或獄神的代稱。⑥伯益:禹的大臣,輔佐禹平治水土。⑦湯:商朝的創建者,西元前一六一七至前一五八八年在位,在位三十年,其中十七年為夏朝商國諸侯,十三年為商朝國王,今人多稱商湯。⑧伊尹:尹音「引」,yǐn ㄧㄣˇ。商湯大臣,名伊,一名摯,尹是官名。相傳生於伊水,故名。伊尹是湯妻陪嫁的奴隸,後助湯伐夏桀。⑨仲虺:虺音「悔」,huǐ ㄏㄨㄟˇ。又叫萊朱,是商湯時期的著名大臣。他與伊尹為商湯左、右相,輔佐商湯完成大業。⑩武王:即周武王姬發,西周王朝開國君主,周文王次子。⑪太公:即姜太公,是輔佐周武王取得天下的重要人物。⑫周公:西周初期政治家。姓姬名旦,也稱叔旦。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輔武王滅商。武王崩,成王年幼,周公攝政,制禮作樂,作《周禮》。⑬王:音「忘」,wàng ㄨㄤˋ。統治天下、稱王。
【白話】舜受許由、伯陽之染;禹受皋陶、伯益之染;湯受伊尹、仲虺之染;武王受太公、周公之染。這四位君王受到的薰染是正面的,因此他們可以稱王於天下,立為天子,功名蓋四方。凡提及著名的仁義之人,必定會推舉這四位聖王。
敎①本乎君子,小人被②其澤③;利本乎小人,君子享其功。使君子小人各得其宜,卽通功易食④而道達矣。(卷三十五 文子.微明)
【註釋】①敎:教化。②被:音「備」,bèi ㄅㄟˋ。蒙受、遭遇。③澤:恩惠。④通功易食:謂人各有業,互通有無。
【白話】教化源自君子,小民則蒙受教化的恩澤;百姓創造財富產業,君子享受百姓的勞動果實。假如君子和百姓都能各安其位,就能互通有無,從而上下之間的「道」就暢通了。
智而好問者聖,勇而好同①者勝。乘②衆人之知③,卽無不任④也;用衆人之力,卽無不勝也;用衆人之力,烏獲⑤不足恃也;乘衆人之勢,天下不足用也。故聖人擧事,未甞不因其資⑥而用之也。有一功者處一位,有一能者服一事。力勝其任,卽擧者不重⑦也;能勝其事,卽爲者弗難也。聖人兼而用之,故人無弃人,物無弃財矣⑧。(卷三十五 文子.道自然)
【註釋】①同:和諧。②乘:利用。③知:智慧。同「智」。《論語.里仁》:「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禮記.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④任:指勝任。⑤烏獲:戰國時秦之力士,一說可能為更古之力士,後為力士的泛稱。⑥資:才質。⑦重:繁重,沉重。⑧故人無弃人,物無弃財矣:因此人沒有無用之人,物沒有可棄之財。財,金玉、布帛、粟米等錢幣貨物的總稱。語出《老子》第二十七章:「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郭店竹簡甲本)
【白話】有智慧而又善於聽取別人意見的人,就能成為大智大慧的聖人;有勇氣而又善於團結眾人的人,就能戰無不勝。懂得運用眾人的智慧,就沒有什麼不能勝任的;運用眾人的力量,就能無往而不勝;懂得運用眾人之力的人,就連烏獲之類的力士也抵擋不住;憑藉眾人之勢的人,天下就沒有什麼事是辦不成的。因此聖人做事,沒有不根據眾人的資質而用其所長的。有某一項功績的人就擔任某一級的官位,有某種才能的人就從事某種事情。力量能承擔所負的東西,那麼舉起東西就不覺得重;才能能勝任所做的事情,做起事來就不覺得困難。聖人善於任用人之長處,因此人沒有無用之人,物沒有可棄之財。
「天下①至大,非聽所周②,又精③始難校④,考終⑤易明。今人主⑥不委事仰成⑦,而與諸下⑧共造事始⑨,則功罪難分,能否不別⑩。陛下⑪縱⑫未得盡仰成之理,都委務於下,至如今事應奏御⑬者,蠲除⑭不急,使要事得精⑮,可三分之二。今親掌者,受成⑯於上,上之所失,不得復以罪下⑰。歲終⑱,事功⑲不建(舊無不建二字補之),不知所責⑳也?」(卷三十 晉書下.傳)
【註釋】①天下:指全國的政事。②聽所周:同「垂」。聽,俯聽,傾聽。周,完密、周全。③精:細緻,精密。④校:音「叫」,jiào ㄐㄧㄠˋ。考核,考察、考究。⑤考終:此指探究最後的成效。⑥人主:國君。⑦委事仰成:任命事務而坐等事情的成功。仰成,依賴別人取得成功。⑧諸下:指群臣。⑨事始:事情的開端。⑩別:分辨。⑪陛下:古代臣民對天子的尊稱。⑫縱:即使。⑬奏御:上奏帝王。⑭蠲除:蠲音「捐」,juān ㄐㄩㄢ。廢除,免除。⑮精:精簡,精練簡要。⑯受成:接受已定的謀略。引申為辦事全依主管的計畫而行,不自作主張。⑰復以罪下:再罪責辦事的屬下官員。⑱歲終:年底,一年快結束的時候。⑲事功:功績,功業,功勞。⑳責:負責。
【白話】(劉頌上疏說):「全國的政事這麼多,不是俯身傾聽下邊的意見就可以事事周全。並且創業之初的情況很難考查得細密,而查看事情的最終成效就很容易明白。當今的君主不能把繁雜的事務交託給臣下辦理,從而坐等事情的成功,反而要與群臣一起在事情剛剛開始時共同謀劃,這樣就使得功勞和罪過很難區分,而官員本身的賢能與否也難以辨別了。陛下縱然不能盡得坐享其成之理,不能將事務都委託給下邊大臣辦理,到如今,也要在需要上奏皇帝的事情中,事先免除那些不緊急的奏疏,使需要皇帝親自處理的緊要事情得到精簡,這樣陛下的政務,三分就減掉二分了。而今親自做事的人,是接受了上邊的指令而照章辦事,上邊若有過失,就不能再罪責辦事的官員了。到年底,事務不能完成,功業無法建立,責任也不知道由誰來負。」
周公戒于王曰:「文王罔攸①兼②于庶言③、庶獄④、庶慎⑤,惟有司⑥之牧夫⑦。」文王無所兼知於毀譽眾言,及眾刑獄,眾所當慎之事,惟慎擇有司牧夫而已。勞於求才,逸於任賢。(卷二 尚書)
【註釋】①罔攸:無所。②兼:兼知。③庶言:群言,輿論。④庶獄:諸凡刑獄訴訟之事。⑤庶慎:眾所當慎之事,即各種敕戒(警誡,教誡)。⑥有司:官吏。古代設官分職,各有專司,故稱。⑦牧夫:古代管理民事的地方官。
【白話】周公勸誡成王說:「文王在位時並沒有兼管社會輿論、各種獄訟案件及各種教敕警誡之事,均由有關部門的主管官員裁決。」
夫唯信而後可以使人。昔者齊威王,使章子將而伐魏,人言其反者三,威王不應也。自是之後,為齊將者,無有自疑之心,是以兵強於終始也。(卷五十 袁子正書)
【白話】只有信任人,然後才可以任用人。過去,齊威王任章子為大將討伐魏國,別人多次說章子會造反,齊威王都沒有聽信。從此之後,做齊國大將的人就不會有被懷疑的後顧之憂了,所以齊國軍隊始終很強大。
夫有不急①之官,則有不急之祿,國之蛑賊②也。明主設官,使人當於事。人當於事,則吏少而民多。民多則歸農者眾,吏少則所奉③者寡。使吏祿厚則養足④,則無求於民。無求於民,姦軌⑤息矣。(卷五十 袁子正書)
【註釋】①不急:不切需要。②蛑賊:蛑音「謀」,móu ㄇㄡˊ。吃禾苗的害蟲。比喻敗類、禍害。蛑今作「蟊(音「毛」,máo ㄇㄠˊ)」。③奉:供養。④養足:供養充足。⑤姦軌:即姦宄(音「鬼」,guǐ ㄍㄨㄟˇ)。指違法作亂的事或人。軌:通「宄」。作亂或盜竊的壞人。
【白話】有不必要的官職,就會有不必要的俸祿,這是國家的害蟲。英明的君主設置官職,使人數和政事相稱。人數和政事相稱,就會讓官吏減少而百姓增多。百姓多,從事農業勞動的就多;官吏少,拿俸祿的人就少。使官吏俸祿多則足以供給家用,這樣官吏就不會再向民間索求。不向民間索求,違法作亂的事就停息了。
凡使賢不肖①異。使不肖以賞罰,不肖者喜生惡死,則可使也矣。使賢以義。唯義所在,死生一也。故賢主之使其下也,必以義,必審賞罰,然後賢不肖盡為用也。(卷三十九 呂氏春秋)
【註釋】①不肖:不賢、不材的人。
【白話】大凡任用賢德之人和不賢之人,方法不同。任用不賢之人依靠獎懲,任用賢德之人依靠道義。所以賢明的君主任用臣下必定合乎道義,必定慎重地進行獎賞和懲罰,然後賢德之人和不賢之人都能為君主所用。
夫事積久,則吏自重;吏安,則民自靜。《傳》①曰:「五年再閏②,天道乃備。」夫以天地之靈,猶五載以成其化,況人道哉!(卷二十二 後漢書二)
【註釋】①《傳》:音「賺」,zhuàn ㄓㄨㄢˋ。解釋經義的文字、書籍。此處指解釋《周易》的《易傳》,又稱《十翼》。《易傳》共七種十篇,它們是:《彖傳》上下篇、《象傳》上下篇、《繫辭》上下篇、《文言》、《序卦》、《說卦》、《雜卦》。②再閏:農曆五年設置兩個閏月,謂之再閏。《易.繫辭上》:「五歲再閏。」
【白話】官吏任事時間久了,自然會自珍自愛;官吏安於其位,那老百姓也就安靜無擾。《易傳》上說:「五年有兩個閏月,天道才運行完備。」即使是天道,還要歷經五年的時間才完成其變化,何況人間的事情呢?
智如原泉①,行可以為表儀②者,人師也。智可以砥礪③,行可以為輔檠④者,人友也。據法守職⑤,而不敢為非者,人吏也。當前快意⑥,一呼再諾者,人隸也。故上主以師為佐,中主以友為佐,下主以吏為佐,危亡之主以隸為佐。欲觀其亡,必由其下。故同明者相見,同聽者相聞,同志者相從,非賢者莫能用賢。故輔佐左右所任使⑦,有存亡之機,得失之要也,可無慎乎!(卷八 韓詩外傳)
【註釋】①原泉:源泉,即有源之水。原:「源」的古字。②表儀:表率,儀範。③砥礪:磨鍊,鍛鍊。④輔檠:檠音「情」,qíng ㄑㄧㄥˊ。相互矯正。檠:矯正,多指矯正弓弩。商務本此處校勘記云:「檠作弼(音「必」,bì ㄅㄧˋ)」。弼:輔佐,輔助。⑤守職:忠於職守。⑥當前快意:在人面前投合對方的心意。⑦任使:差遣,委用。
【白話】智慧像有源頭的泉水一樣永不枯竭,行為可以作為眾人表率的人,是人之師。智慧可以互相磨鍊提升、行為可以互相矯正的人,是人之友。依據法規做事、恪守職責、不為非作歹的人,是人之吏。在人前投合對方的心意,對方一呼喚,連聲應諾,是人之奴。所以有道的明君以人師作為他的輔佐,中等才德的君主以人友作為他的輔佐,下等的君主用人吏作為他的輔佐,使國家危亡的君主用人隸作為他的輔佐。要看一位君主是否會滅亡,一定先觀察他的下屬。所以眼光同樣敏銳的人能相互看見,耳朵同樣靈敏的人能相互聽到,志趣相投的人能相互跟隨,不是賢君就不能任用賢臣。所以君主對於左右輔佐大臣的委用,其中就隱藏著國家存亡的機兆、政治得失的關鍵,怎麼可以不謹慎對待呢?
正臣進者,治之表也;正臣陷者,亂之機①也。(卷十五 漢書三)
【註釋】①機:先兆、徵兆。
【白話】忠正之臣得到任用,這是治世的表現;忠正之臣遭到陷害,那就是混亂的先兆。
古之聖王,所以潛處①重闈②之內而知萬里之情,垂拱③衽席④之上而明照八極⑤之際者,任賢之功也。(卷二十八 吳志下)
【註釋】①潛處:深居。②重闈:重重宮門,指深宮。③垂拱:垂衣拱手,不親理事務。多指帝王的無為而治。④衽席:音「任」,rèn ㄖㄣˋ。床褥與莞簟(音「官電」,guān diàn ㄍㄨㄢ ㄉㄧㄢˋ,蒲席與竹席),引申為寢處之所。衽,臥席,指床褥。⑤八極:八方極遠之地。
【白話】古代的聖王之所以居住在深宮之內,就知道萬里之外的事情;垂衣拱手安坐在衽席之上,而能明察八方最遠地區的情況,是因為任用賢才的結果。
賢主必自知士,故士盡力竭智,直言交爭①,而不辭其患。士為知己者死,故盡力竭智,何患之辭也。(卷三十九 呂氏春秋)
【註釋】①交爭:交相諫諍。
【白話】賢主之所以成為賢主,一定是由於能賞識和任用賢士,這樣賢者就能竭盡心力和智慧,直言相諫,也不怕招來禍患。
聖主者,舉賢以立功,不肖主舉其所與同。(卷四十一 淮南子)
【白話】聖明的君主任用賢人來建立功業,不賢的君主只任用習氣愛好與他類同的人。
選舉莫取有名,名如畫地作餅,不可啖①。(卷二十六 魏志下)
【註釋】①啖:音「但」,dàn ㄉㄢˋ。吃。
【白話】選拔人才時不要只知道選取有名氣的人,名氣如同畫在地上的餅,是不能吃的。
故搆①大廈者,先擇匠,然後簡材;治國家者,先擇佐②,然後定民。(卷四十九 傅子)
【註釋】①搆:音「夠」,gòu ㄍㄡˋ。架屋、營造。②佐:輔佐的大臣。
【白話】所以,建築大廈的人,必先選擇工匠,然後準備材料;治國的君主,須先選擇良臣,然後才能治理好百姓。
治亂榮辱之端,在所信任。所信任既賢,在於堅固而不移。(卷十五 漢書三)
【白話】安定與動亂、榮譽與恥辱的發端,就在於君主所相信並任用的人。所信任的人已經是賢才了,那就要堅信他而不動搖。
耳不知清濁①之分者,不可令調音;心不知治亂之源者,不可令制法度(無度字)。(卷四十一 淮南子)
【註釋】①清濁:音樂的清音與濁音。
【白話】耳朵不能分辨清濁聲調的人,不可以讓他調整音律;心裡不懂治亂根源的人,不可以讓他制定法令。
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①?」哀公,魯君謚也。孔子對曰:「舉直②錯諸枉③,則民服;錯,置也。舉正直之人用之,廢置邪枉之人,則民服其上。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卷九 論語)
【註釋】①服:信服、佩服。②直:指公平正直的人。③枉:邪曲不正直。
【白話】魯哀公問孔子:「如何才能使百姓服從政府?」孔子回答:「舉用正直的人,把他的職位安排在邪惡不正的人上面,或廢除邪惡不正之人,百姓對政府有信心,自然會服從;若是舉用邪惡不正的人,職位又放得比正直的人高,百姓心中就不會服從。」
以言取人,人飾其言;以行取人,人竭①其行。飾言無庸②,竭行有成。(卷八 周書)
【註釋】①竭:盡。②無庸:沒有用處。
【白話】根據一個人的言論來判斷人品,人們就會用技巧來修飾言語;如果是依行為來判斷人品,人們就會盡力充實內在的德行。巧飾言語毫無用處,盡力完善德行必將會有成就。
故明王之任人,諂諛不邇①乎左右,阿黨②不治乎本朝;任人之長,不強其短;任人之工③,不強其拙。此任人之大略也。(卷三十三 晏子)
【註釋】①邇:音「耳」,ěr ㄦˇ。接近。②阿黨:逢迎上意,徇私枉法;比附於下,結黨營私。③工:巧、精。
【白話】賢明的君主任用人選時,諂媚阿諛的人不放在身邊,結黨營私的人不得治理政事;用人要發揮他的優點,不強求他的不足;任用他的專長,不強求他的短處。這就是用人的基本原則。
故知清而不知所以重其祿者,則欺而濁;知重其祿,而不知所以少其吏者,則竭而不足;知少其吏,而不知所以盡其力者,則事繁而職闕①。(卷四十七 劉廙政論)
【註釋】①闕:音「缺」,quē ㄑㄩㄝ。
【白話】君主知道提倡清廉,而不懂得增加官員的俸祿,官員就會形成欺詐和貪污腐敗的風氣;懂得增加俸祿,而不知道怎樣減少官吏,財力就會空虛不足;知道減少官吏,而不懂得如何使他們發揮能力,事情就會繁多而顯得職位短缺。
故德厚而位卑者,謂之過;德薄而位尊者,謂之失。寧過於君子,而無失於小人。過於君子,其為怨淺矣;失於小人,其為禍深矣。(卷三十二 管子)
【白話】德行厚實的人反而屈居下位,這是君主的過錯;德行淺薄的人反而地位尊貴,這是君主的失誤。寧可委屈了君子,而不能誤用了小人。委屈了君子,他的抱怨不深;誤用了小人,他引發的禍患卻是最深遠的。
今(舊無今字補之)一國之士,多者千數,或流徙異邦,或給役①殊方②,面猶不識,況盡其才力?而中正③知與不知,其當品狀,采譽於臺府④,納毀於流言⑤。(卷三十 晉書下.傳)
【註釋】①給役:供應使役。②殊方:遠方,異域。③中正:官名,以區別人物出身的貴賤。三國時魏文帝定九品官人法,郡邑設小中正,州設大中正,品第人才,由小中正以九等排定高下,上報大中正,核實後上報司徒,司徒再核,然後付尚書選用。晉、南北朝皆因襲其制,至隋始廢。④臺府:指中央政府機構。⑤流言:沒有根據的話,多用於毀謗他人。
【白話】現在一個地方的讀書人多達千餘,有的漂泊遷徙到異方,有的供職服役於他鄉,(地方的中正官)連他們的長相都不知道,更何況要人盡其才的知人善任呢!而中正官不論一己確知與否,在劃定人才品級的時候,或者採取中央政府機構的讚譽,或者查照蜚短流長的輿論。
使賢者食於能①,鬭士②食於功③。賢者食於能,則上尊而民從;鬭士食於功,則卒輕患而傲敵④。二者設於國,則天下治而主安矣。(卷三十二 管子.法法)
【註釋】①食於能:依靠才能享受俸祿。②鬭士:戰士。③食於功:依靠功勞享受俸祿。④傲敵:傲視敵人。
【白話】要讓賢德的人憑才幹享受俸祿,讓戰士憑戰功接受獎賞。賢德的人憑能力享受俸祿,才能受到國君尊貴與人民的服從;戰士憑功勞榮獲獎賞,士兵就會不在乎禍患而傲視敵人。這二種做法通行於全國,天下就得以太平而君主也能安心了。
景公問晏子曰:「古之蒞國①治民者,其任人何如?」對曰:「地不同宜(宜作生),而任之以一種,責②其俱生,不可得也;人不同能,而任之以一事,不可責徧成焉。責焉無已,知者有不能洽③(洽作給)矣;求焉無饜④,天地有不能贍⑤矣。」(卷三十三 晏子.問上)
【註釋】①蒞國:蒞音「立」,lì ㄌㄧˋ。治理國家。②責:索取,求取,要求。《墨子.公孟》:「勸於善言而葬,已葬而責酒於其四弟。」③洽:周遍。④饜:音「厭」,yàn ㄧㄢˋ。滿足。《左傳.哀公十六年》:「吾聞之,以險徼(音「腳」,jiǎo ㄐㄧㄠˇ)幸者,其求無饜。」⑤贍:音「善」,shàn ㄕㄢˋ。滿足。
【白話】景公問晏子:「古代治理國家、統治人民的君主,他們如何任用人才?」晏子說:「每一土地各有適宜生長的植物,可以選擇一適合的作物栽種,要求所有植物都能生長得好,這是不可能的;每個人才能各不相同,可以委任一適合的職事,不可能要求他所有的事都能做好。如果對人的要求無窮無盡,就算有才智的人也有不能讓人滿意的時候!如果貪求永無止盡,就算是天地也有不能令人滿足的時候。」
悼襄王①問龐煖②曰:「夫君人者,亦有爲其國乎?」龐煖曰:「王獨不聞兪拊③之爲醫乎?已識(識作成)必治,神避之。昔堯之任人也,不用親戚,而必使能;其治病也,不任所愛,必使舊醫。」襄王曰:「善。」龐煖曰:「王其忘之乎?昔伊尹醫殷,太公醫周,百里④醫秦,申麃⑤醫郢⑥,原季⑦醫晉,范蠡⑧醫越,管仲⑨醫齊,而立五國霸。其善一也,然道不同數⑩。」(卷三十四 鶡冠子.世賢)
【註釋】①悼襄王:趙悼襄王(?—西元前二三六年),戰國末期趙國君主,嬴姓,趙氏,名偃,趙孝成王之子。②龐煖:煖音「暖」,nuǎn ㄋㄨㄢˇ。戰國縱(音「宗」,zōng ㄗㄨㄥ)橫家。龐煖出身不明,據《鶡(音「何」,hé ㄏㄜˊ)冠子》記載,最早出現於趙武靈王時期,曾與趙武靈王及趙悼襄王談論兵法。煖即「暖」。③兪拊:拊音「夫」,fū ㄈㄨ。古代良醫,相傳為黃帝之臣。醫病不用湯藥,只給病人割皮解肌,洗滌內臟。也作「俞柎(音「附」,fù ㄈㄨˋ)」、「踰跗(音「附」,fù ㄈㄨˋ)」。④百里:百里奚,亦作百里傒,亦稱百里子。字井伯,春秋虞國人,生卒年不詳。晉滅虞後,百里傒被楚人所虜,秦穆公素知其賢名,以五張羊皮贖之,並授以大夫之職,故也稱為「五羖(音「古」,gǔ ㄍㄨˇ)大夫」。⑤申麃:麃音「標」,biāo ㄅㄧㄠ。春秋時期楚國人。⑥郢:音「影」,yǐng ㄧㄥˇ。春秋時楚國的都城。故址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境。⑦原季:指趙衰,即趙成子,字子金,亦稱成季、孟子余。趙衰是跟隨晉文公流亡多年,並且頗受倚重的功臣,但他從不爭權奪利,不計較個人地位。回國後,曾任原(今河南濟源北)大夫,故亦稱原季。⑧范蠡:蠡音「李」,lǐ ㄌㄧˇ。人名。字少伯,生卒年不詳,春秋楚人。與文種同事越王句(音「勾」,gōu ㄍㄡ)踐二十餘年,苦身戮力,卒以滅吳,尊為上將軍。蠡以大名之下,難以久居,且句踐為人,可與共患難,難與同安樂,遂浮海適齊,變姓名為鴟(音「吃」,chī ㄔ)夷子皮。至陶,操計然之術以治產,因成巨富,自號陶朱公,後人尊稱「商聖」。⑨管仲:史稱管子,字仲,名夷吾,謚曰「敬仲」,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初事公子糾,後事齊桓公,為相。推行改革,通貨積財,富國強兵,齊國逐漸強盛。齊桓公尊為「仲父」,為法家之祖。也稱為「筦(音「管」,guǎn ㄍㄨㄢˇ)子」、「管仲」、「仲子」。⑩數:策略、方法。
【白話】悼襄王問龐煖:「作為君主,也有治理國家的訣竅嗎?」龐煖說:「君主難道沒有聽說過俞拊行醫的事嗎?既知道病因,便一定能治好,連神鬼也得謙讓於他。昔日堯帝用人,不偏私任用親戚,而必定任用有才能的人。關於治療疾病,不偏愛任用私交親近的人,而會禮請經驗老道的醫生。」悼襄王說:「很對!」龐煖說:「君主難道忘了嗎?從前伊尹醫治殷朝的弊病,太公醫治周朝的弊端,百里奚醫治秦國的病根,申麃救治楚國郢都的禍患,原季醫治晉國的災殃,范蠡醫治越國的禍源,管仲醫治齊國的流弊,而成就這五諸侯國的霸業。這幾人的才幹都是一樣的優秀,但是卻有不同的治國策略。」
天地生萬物,聖人裁①之。裁物以制②分,便事以立官③。(卷三十六 尸子.分)
【註釋】①裁:裁決。②制:訂定,規畫。③官:官職。
【白話】天地生養滋育萬物,聖人則加以裁斷。聖人裁定事物並使萬物遵從各自的本分、職責,根據國家不同事務設立不同官職。
治水潦①者禹也;播五種②者后稷③也;聽獄④折衷⑤者皐陶⑥也。舜無爲也,而天下以爲父母。愛天下莫甚⑦焉。(卷三十六 尸子.仁意)
【註釋】①水潦:潦音「烙」,lào ㄌㄠˋ。水災、水患。②五種:指五穀,包含「稻、黍(音「屬」,shǔ ㄕㄨˇ)、稷、麥、菽(音「叔」,shú ㄕㄨˊ)」,後人多用來泛指多樣的穀類。③后稷:人名,古代周族的始祖。傳說有邰氏之女姜,踏巨人腳跡,懷孕而生,因一度被棄,故又名棄。善於種植各種糧食作物,曾在堯舜時代當農官,教民耕種。④聽獄:審理訴訟。⑤折衷:調和太過與不及,使之得當合理。⑥皐陶:皐音「高」,gāo ㄍㄠ。陶音「搖」,yáo ㄧㄠˊ。人名。相傳為舜之臣,掌刑獄之事。⑦甚:超過。
【白話】治理水患免除人民災禍的人是大禹;播種五穀使人民免除飢荒的人是后稷;審理訴訟能得當合理的人是皋陶。舜帝知人善任,對天下百姓不給予過多的干涉,但是天下百姓卻把舜帝當成父母親般愛戴。由此可知,沒有人能比舜帝更愛護天下百姓了。
以天下之目視,以天下之耳聽,以天下之智慮,以天下之力爭,故號令能下究,而臣情得上聞,百官脩通①,群臣輻湊②。喜不以賞賜,怒不以罪誅,法令察而不苛,耳目通(通作聰)而不暗,善否之情,日陳於前而不逆,賢者盡其智,不肖者竭其力,近者安其性,遠者懷其德,用人之道也。(卷三十五 文子)
【註釋】①脩通:逐級上達,通於君主。脩:同「修」。循,依次。②輻湊:車輻條集中於軸心。
【白話】用天下人的眼睛觀察,用天下人的耳朵傾聽,用天下人的智慧來思考,用天下人的力量來爭取天下人的幸福,所以號令能貫徹到底,民情得以上達,百官逐級上傳、通於君主,群臣擁護君主如同車輻條集中於車輪軸心。君主不因為高興就行賞賜,不因為憤怒就給予責罰,法令昭著卻不苛煩,視聽明達而不暗昧,好壞情況每天稟報上來而不抗拒、牴觸,使賢能者可竭盡其智慧,平凡之人能竭盡其能力,身邊的人能安定地生活,遠方的人感念君主的恩德,這是因為他掌握了用人之道的結果。
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①?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②而已矣。」言任官得其人。故無為也。(卷九 論語)
【註釋】①與:語氣詞,表感嘆。②南面:古代人君聽政之位居北,其面向南,故後指居人君之位。
【白話】孔子說:「能夠無為而治的人,那就是舜吧?他做些什麼呢?只是對一切人、事心存恭敬,坐鎮於天子之位罷了。」(這是說舜能夠知人善任,用人而不自用,所以孔子以無為而治來讚美他。)
明王之使人①有五:一曰以大體②期之,二曰要③其成功,三曰忠信不疑,四曰至公無私,五曰與天下同憂。以大體期之,則臣自重;要其成功,則臣勤懼;忠信不疑,則臣盡節;至公無私,則臣盡情④;與天下同憂,則臣盡死。(卷五十 袁子正書)
【註釋】①使人:用人。②大體:重要的義理,有關大局的道理。③要:期望。④盡情:盡心盡力。
【白話】明君用人有五個要點:一是以識大體相期許,二是希望臣子建功立業,三是信任臣子而毫不懷疑,四是君王能大公無私,五是能與天下百姓同憂愁、共患難。以識大體相期許,臣子就會謹言慎行;希望他建功立業,臣子就會勤奮戒懼;對臣子堅信不疑,臣子就會竭盡志節效力;大公無私,臣子就會盡心竭力;與天下百姓同憂愁、共患難,臣子就會以死效忠。
賢主之用人,猶巧匠制木①,大小脩短②,皆得所宜;規矩方圓,各有所施③;殊形異材,莫不可得而用也。天下之物,莫凶於奚毒④,奚毒,附子。然而良醫橐⑤而藏之,有所用也。是故竹木草莽⑥之材,猶有不棄者,而又況人乎!(卷四十一 淮南子)
【註釋】①制木:裁取木料。②脩短:長短。脩:同「修」。長。③施:用。④奚毒:附子的別名,又名烏頭。根莖塊狀有毒,可作鎮痛藥。⑤橐:音「駝」,tuó ㄊㄨㄛˊ。用口袋裝。⑥莽:叢生的雜草。
【白話】賢德的君主任用人才,就像技藝高超的工匠裁取木料,無論大小長短,都各盡其用;用圓規、矩尺量取方圓,都用得恰到好處;就是形狀奇異、質地特殊的木材,也沒有不能用的。天下的植物,沒有比附子毒性更強的,然而良醫卻將它用袋子裝著收藏起來,因為它有用處。因此,竹木野草之類,尚且不被拋棄,更何況是人呢!
凡官民材,必先論之。論,謂考其德行、道藝也。論辨然後使之,辨,謂考問得其定也。任事然後爵之,爵,謂正其秩次。位定然後祿之。(卷七 禮記)
【白話】凡是從庶民中選用人才為官,須先考定其品德才能。評定了品德才能之後,即可分派他擔任一定的職務。能夠勝任所分派的職務,才正式給他授予品位。品位確定之後,才給予相應的俸祿。
古者工①不兼事,士不兼官。工不兼事則事省②,事省則易勝③。士不兼官則職寡,職寡則易守。故士位可世④,工事可常。古之宰物⑤,皆用其一能,以成其一事。是以用無棄人,使無棄才。若乃任使於過分之中,役物於異便之地,則上下顛倒,事能淆亂矣。(卷三十七 慎子)
【註釋】①工:古時對從事各種技藝勞動者的總稱。②省:簡;少。③勝:能夠承受,禁得起。④世:代代相傳。⑤宰物:謂從政治民,掌理萬物。
【白話】古時候,工匠不兼做其他事情,士人不兼任其他官職。工匠不兼做其他事情,事情就不多,事情不多就容易勝任。士人不兼任其他官職,職責就少,職責少則容易做到盡忠職守。所以士人的職位可以世代相承,工匠的職業可以長久不變。
人之愛人,求利之也。今吾子①愛人,則以政,以政與之。猶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傷實多。多自傷。子之愛人,傷之而已,其誰敢求愛於子?子於鄭國,棟也,棟折榱②崩,僑③將厭④焉,敢不盡言?子有美錦,不使人學製。製,裁。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學者製焉。其為美錦,不亦多乎?言官邑之重,多於美錦。僑聞學而後入政,未聞以政學者也。若果行此,必有所害。譬如田獵,射御貫則能獲禽。貫,習也。若未嘗登車射御,則敗績厭覆是懼,何暇思獲?(卷五 春秋左氏傳中)
【註釋】①吾子:對對方的敬愛之稱。一般用於男子之間。這裡指當時鄭國的當國正卿子皮(姬姓,罕氏,名虎,字子皮)。②榱:音「摧」,cuī ㄘㄨㄟ。屋椽。③僑:子產自稱。姬姓,國氏,名僑,字子產,又字子美,諡成,又被稱為公孫僑、公孫成子、東里子產、國子、國僑、鄭喬,是春秋末期鄭國的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子產執政期間,改革內政,慎修外交,極受鄭國百姓愛戴,後世對其評價甚高,將他視為中國歷史上宰相的典範。④厭:指被壓。
【白話】(鄭國當國子皮想讓尹何做自己封邑的長官,尹何年紀太輕經驗不足,故子產對子皮說:)喜愛一個人,總是希望有利於他。現在您喜愛一個人,就把政事交給他,就像一個人不會用刀就讓他去宰割,多半會割傷他自己。您喜愛他,不過是傷害他罷了,這樣誰還敢求得您的喜愛?您對於鄭國,是棟梁。棟梁折斷,椽子會崩塌,我也將會被壓在底下,我怎敢不把話都說出來?比如您有漂亮的織錦,是不會給別人學著裁製衣服的。重要的官職、大的封邑,是自身賴以庇護的東西,反而讓學習的人去治理,它比起漂亮的織錦不是重要得多嗎?我只聽說學習好後才能從政,沒聽說通過做官來學習的。如果最終這樣做,必定有害處。好比打獵,射箭駕車熟練了,才能獵獲禽獸,如果還不曾登車射過箭駕過車,那麼只怕車子毀壞翻覆、人被碾壓,哪有心思顧到獵物?
親民授業,平理百事,猛以威吏,寬以容民者,令長①之職也。然則令長者最親民之吏,百姓之命也。國以民為本,親民之吏,不可以不留意也!(卷四十九 傅子)
【註釋】①令長:秦漢時治萬戶以上縣者為令,不足萬戶者為長。晉隋因之。後因以「令長」泛指縣令。
【白話】愛護民眾授予田業,公平處理各項民事,嚴肅以使下級官吏有敬畏之心,寬大以使人民得到包容蓄養,這是縣官的職責。縣官是最接近人民的官吏,關係到人民的性命。國家以人民為根本,對直接親近人民的官吏不能不關注啊!
故夫處①天下之大道而智不窮,興天下之大業而慮不竭,統齊群言之類而口不勞,兼聽古今之辨而志不倦者,其唯用賢乎。(卷五十 袁子正書)
【註釋】①處:定奪、決斷。
【白話】所以定奪天下的重大決策而智慧不會窮盡,興辦天下的大業而思想不會枯竭,統一百家之言而口舌不會勞累,兼聽古今言論而心志不會疲倦,只有使用賢才這一個辦法。
遭良吏,則皆懷忠信而履仁厚;遇惡吏,則皆懷奸邪而行淺薄。忠厚積則致太平,奸薄積則致危亡。(卷四十四 潛夫論)
【白話】百姓遇到好的官吏,就都會心懷忠信而品行仁厚;碰到不良官吏,就都會心懷奸邪而行為淺薄。積累忠信仁厚就會實現天下太平,積累奸邪刻薄就會導致天下危亡。
非獨臣有不盡忠,亦主有不能使也。百里奚愚於虞,而智於秦;豫讓苟容中行,而著節①智伯。斯則古人之明驗矣。(卷二十五 魏志上)
【註釋】①著節:彰顯其節操。
【白話】(治國成效不彰)不僅僅是因為臣子不盡忠,君主不善用人也是原因之一。百里奚在虞國時顯得愚鈍,在秦國時顯得很有智慧;豫讓在中行氏手下只是苟且容身,而在智伯手下卻顯示出他的節操。這都是古人中很明顯的例證。
明主任人之道專,致人①之道博。任人道專,故邪不得間②。致人之道博,故下無所壅。任人之道不專,則讒說起而異心生。致人之道不博,則殊塗塞而良材屈。(卷四十九 傅子)
【註釋】①致人:招致人才。②間:音「見」,jiàn ㄐㄧㄢˋ。挑撥離間,使人不和。
【白話】明智的君主,用人之道專一,招攬人才的途徑寬廣。用人之道專一,所以邪惡之徒不能離間。招攬人才的途徑寬廣,進才之路才不會被壅塞。用人之道不專一,讒言就會出現,異心就會產生。招攬人才的途徑不寬廣,則各條管道都會堵塞,而人才也會被埋沒。
柔遠①和邇②,莫大寧民③。寧民之務,莫重用賢。用賢之道,必存④考黜⑤。(卷二十三 後漢書三)
【註釋】①柔遠:安撫遠人或遠方邦國。②邇:近。③寧民:安民,使人民安定。④存:立、設置。⑤考黜:黜音「觸」,chù ㄔㄨˋ。按一定標準考核以確定官吏的升降。
【白話】安撫遠方、和睦近處,再沒有比使人民安定更重大的了。使人民安定的關鍵,沒有比任用賢人更重要的了。任用賢者的辦法,是一定要設立考核與罷免的制度。
昔之獄官,唯賢是任,故民無冤枉。升泰①之祚②,實由此興。(卷二十七 吳志上)
【註釋】①升泰:《三國志》通行本作「休泰」。升泰,太平安寧。休泰,安好、安寧。②祚:音「做」,zuò ㄗㄨㄛˋ。福運。
【白話】從前主持刑獄的官員,只有賢能之人才可擔任,所以百姓沒有冤屈。安寧太平的福運,其實是由此興起的。
是故有大略①者,不可責②以捷巧;有小智者,不可任以大功③。(卷四十一 淮南子)
【註釋】①大略:遠大的謀略。略,謀略、智謀。②責:要求、期望。③功:事情、事業。
【白話】有雄才大略的人,不能苛求他們敏捷和靈巧;有小小才智者,不可委任他們去做大事業。
天下樞要①,在於尚書②,尚書之選,豈可不重?而間者多從郎官③,超升此位,雖曉習文法,長於應對,然察察小惠,類無大能。宜簡嘗歷州宰素有名者,雖進退舒遲,時有不逮,然端心向公,奉職周密。(卷二十二 後漢書二)
【註釋】①樞要:指中央政權中機要的部門或官職。②尚書:相當於現在的部長。③郎官:相當於現在的副部長。
【白話】天下最重要的職位在於尚書,尚書的選拔豈能不重視?然而現任尚書大多是從郎官提升上來的,儘管他們通曉文法,善於應對,但這只是小聰明,大多沒有辦大事的能力。因此應當選拔那些做過州官且素有名聲的人任職,他們應對雖然遲緩,有時比不上別人,但他們一心向著國家,忠於職守且辦事周密。
故選不可以不精,任之不可以不信,進不可以不禮,退之不可以權辱。(卷四十八 典語)
【白話】選拔大臣,不能不精確恰當;任命大臣,不能不信任;進用為官,不能不以禮相待;辭退官職,也不能使他們受到屈辱。
夫除無事之位,損不急之祿,止浮食①之費,并從容之官。使官必有職,職任其事,事必受祿,祿代其耕,乃往古之常式②,當今之所宜也。(卷二十五 魏志上)
【註釋】①浮食:不作而食。②常式:法式、常規。
【白話】撤除無事可幹的職位,減省不急需的俸祿,停發不做事、白領俸祿之人的費用,撤併無事可做的官員。讓每位官員一定有職責,有職責均需承擔事務,承擔事務一定要接受俸祿,用俸祿代替耕作,這是古代的常規,也是當今社會應該採取的原則。
使賢者為之,則與不肖者規①之;使智者慮之,則與愚者論之;使修士行之,則與奸邪之人疑之。雖欲成功,得乎哉!(卷三十八 孫卿子)
【註釋】①規:規正、改正。
【白話】讓賢能的人為政,卻與不賢的人規正他;讓有智慧的人謀慮政事,卻與愚昧的人評論他;讓品德良好的人施行政令,卻與奸邪的人懷疑他。雖然想成功,怎麼可能辦得到呢!教化
太公曰:「天下之人如流水,鄣①之②則止,啓之則行,動之則濁,靜之則清。嗚呼神哉!聖人見其所始,則知其所終矣。」(卷三十一 六韜.武韜)
【註釋】①鄣:音「障」,zhàng ㄓㄤˋ。阻塞。同「障」。②之:代詞,指流水。此將天下人比喻為流水。
【白話】太公說:「天下的人就像流水,阻塞它就停止,敞開它就通行,動盪它就渾濁,使它靜止就會清澈。哦!其中變化真是神妙莫測!聖人看到它的起始,就能推斷它的結果。」
古者賢王明①民之德,盡民之善,故無廢德,無簡民②,賞無所生,罰無所誡③也。民有一善,處一事,故能盡民之善,無損德棄民也。能堪其事,故賞罰無所施也。(卷三十三 司馬法)
註釋】①明:當動詞,彰顯。②簡民:怠惰的人民。③誡:警告、規勸。
【白話】古代賢明的君王,彰顯人民的美德,使人民的善行得以發揮,所以沒有敗壞的道德,也沒有怠惰的人民,因而獎賞無從頒發,懲罰也無從施行。
夫使天下畏刑,而不敢盜竊,豈①若使無有盜心哉!故知其無所用,雖貪者皆辭之②;不知其無所用,廉者不能讓③。夫人之所以亡社稷,身死人手,爲天下笑者,未甞非欲④也。知冬日之扇,夏日之裘,無用於己,則萬物之變爲塵垢⑤。故以湯止沸,沸乃益甚;知其本者,去火而已。(卷三十五 文子.上禮)
【註釋】①豈:其、可、應該,表示期望或命令。②辭之:不接受無所用的東西。辭,推卻、不接受。之,代詞,指無所用的東西。③讓:謙讓;推辭。④未甞非欲:此指沒有一個不是因貪欲所造成的。⑤塵垢:比喻微末瑣屑而無用的事物。
【白話】讓天下人畏懼刑罰,從而不敢進行盜竊,哪比得上使天下人不生偷盜之心啊!所以知道是無用處的東西,即使是貪婪的人也都會推辭不接受;不知道它無用,廉潔的人也不會推讓。那些亡國的君臣,被世人殺害,被天下人嗤笑,沒有一個不是因貪欲所造成的。知道冬天的扇子,夏天的皮衣,自己用不到,於是天下萬物就都成了無用的塵土污垢了!所以,用開水去制止水的沸騰,開水將會沸騰得更加劇烈;懂得從根源解決問題的人,撤掉柴火就行了。
《語》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教之以德,齊①之以禮,則民徙義②而從善。莫不入孝出悌③,夫何奢侈暴慢④之有乎?(卷四十二 鹽鐵論)
【註釋】①齊:整,整飭,整治。②徙義:移向義,謂見義即改變意念而從之。③入孝出悌:在家孝敬父母,出門嚴守長幼禮義。④暴慢:凶暴傲慢。
【白話】《論語》上說:「百姓已經富裕了,還要怎麼辦呢?孔子回答說:要教育他們。」用道德教化他們,用禮儀規範他們,百姓明理了就會改變意念依從正義和善道,人人都能在家孝敬父母、在外遵守長幼之禮。這樣哪裡還有什麼揮霍浪費、凶暴傲慢的現象呢?
天道之大者在陰陽。陽為德,陰為刑。刑主殺,而德主生。是故陽常居大夏,而以生育養長為事;陰常居大冬,而積於空虛不用之處。以此見天之任德不任刑也。天使陽出布施①於上,而主歲功②。使陰入伏於下,而時出佐陽。陽不得陰之助,亦不能獨成歲也。王者承天意以從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刑者不可任以治世,猶陰之不可任以成歲也。(卷十七 漢書五)
【註釋】①布施:猶普施,謂普遍施予。②歲功:一年農事的收穫。
【白話】天道主要講的是陰陽。陽代表德,陰代表刑。刑主殺,德主生。因此陽常常處於盛夏,以生育長養為職事;陰常常處於隆冬,積聚在空虛不用的地方。從這裡就可看出,上天是任用德教而不輕用刑罰的。上天使陽氣上升,在上普遍施予萬物,主管一年的農業收成;讓陰氣隱藏於地下而按時出來輔助陽氣。陽氣如果得不到陰的輔助,也不能單獨成就豐年。王者順承上天的意旨來行事,所以任用德教而不輕用刑罰。刑罰不能單獨用來治理天下,猶如不能只靠陰氣而成就豐年一樣。
夫上之化下,下之從上,猶泥之在鈞①,唯②甄者③之所為;陶人作瓦器謂之甄。猶金之在鎔④,唯冶者⑤之所鑄。「綏⑥之斯倈⑦,動之斯和」,此之謂也。(卷十七 漢書五)
【註釋】①鈞:音「軍」,jūn ㄐㄩㄣ。製陶器所用的轉輪。②唯:聽憑,任隨。③甄者:甄音「真」,zhēn ㄓㄣ。製陶工人。④鎔:熔鑄金屬的模具。⑤冶者:冶音「野」,yě ㄧㄝˇ。鑄造金屬器物的工人。⑥綏:音「隨」,suí ㄙㄨㄟˊ。安,安撫。⑦倈:通「來」。
【白話】在上位的君主教化下面的臣民,下面的臣民服從君主,猶如陶土放在製陶器的轉輪上,任憑陶藝師傅拉坯成形;又如同金屬在模具裡,任隨鑄造技工鑄造。「以仁政安民,則遠方之人就會前來歸附;以樂教感動人民,則百姓就會和睦喜悅」,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朝廷者,天下之楨幹①也。公卿大夫相與循②禮恭讓,則民不爭;好仁樂施,則下不暴;上③義高節,則民興行④;寬柔和惠,則眾相愛。四者,明王之所以不嚴而成化也。何者?朝有變色之言⑤,則下有爭鬥之患。上有自專之士,則下有不讓之人;上有克勝⑥之佐,則下有傷害之心;上有好利之臣,則下有盜竊之民。此其本也。今俗吏⑦之治,皆不本禮讓,而上克暴,或忮害⑧好陷人於罪,貪財而慕勢。故犯法者眾,姦邪不止,雖嚴刑峻法,猶不為變。此非其天性,有由然也。(後補卷二十 漢書八)
【註釋】①楨幹:楨音「真」,zhēn ㄓㄣ。即「楨榦(音「幹」,gàn ㄍㄢˋ)」,古代築牆時所用的木柱,豎在兩端的叫「楨」,豎在兩旁的叫「榦」。後用以指重要的、起決定作用的人或事物。②循:順。③上:通「尚」,尊崇,重視。④興行:因受感發起而實行。⑤變色之言:使臉色改變的話。多指為爭論是非曲直而衝動發怒時說的話。⑥克勝:妒忌刻薄而好勝。⑦俗吏:才智凡庸的官吏。⑧忮害:忮音「至」,zhì ㄓˋ。忌刻殘忍,嫉忌陷害。忮:嫉妒;忌恨。
【白話】(匡衡上疏說:)朝廷,是支撐天下的梁柱。公卿大夫之間相互遵循禮節,恭敬謙讓,那麼百姓就不會互相爭鬥;大臣們愛好仁義,樂於施捨,那麼百姓就不會使用暴力;百官重視高尚的節操,那麼百姓就會因受感發起而實行;執政者寬緩和柔,溫和仁惠,那麼百姓就會相互親愛友好。以上四點,是聖明的君主之所以能夠不施行嚴刑峻法而完成教化的原因。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朝廷上有衝動無理的爭論言行,臣民就有爭鬥的禍患;上面有獨斷專權的人,下面就會有不謙讓的人;上面有妒忌刻薄而好勝的輔佐大臣,百姓就會有相互傷害之心;上面有貪財好利之臣,下面就會有偷盜行竊之民。這是造成社會風氣變化的根本原因。當今才智凡庸的官吏治理國家,都不根據禮敬謙讓的原則,而推崇峻刻暴虐的政策,有的殘忍嫉忌,喜好陷害他人蒙受不白之冤,貪取財利傾慕權勢,因此犯法的人很多,姦邪之行不能得到制止,即使用嚴厲的刑法,仍然不能改變這種狀況。這不是他們的天性,而是由於當政者沒有教化好。
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也;人之行善者,聖人即以為人師也。不善人者,善人之資①也。資,用也。人行不善,聖人教道使為善,得以為給用。(卷三十四 老子)
【註釋】①資:給用、資材。
【白話】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師;不善的人,是善人的資材。(聖人教化導正他們,使他們回頭向善,就可以發揮他們的作用。)
上聖不務治民事,而務治民心。故曰:「聽訟①,吾由②人也,必也使無訟乎」;「導之以德,齊③之以禮」。民親愛則無相害傷之意,動思義則無奸邪之心。夫若此者,非法律之所使也,非威刑之所強也,此乃教化之所致也。(卷四十四 潛夫論)
【註釋】①聽訟:聽理訴訟、審案。②由:通「猶」。如同、好像。兩段引文均出自《論語》。由,《論語》通行本作「猶」。③齊:整飭,整治使有條理。
【白話】古代的聖王不致力於管理民眾的事務,而致力於治理人民的內心。所以孔子說:「審理案件,我和別人是一樣的,不同的是我希望通過倫理道德的教化使訴訟不再發生」;「用道德來引導百姓,用禮義來整飭百姓」。人民彼此親愛,就不會有互相傷害的想法;行事想到道義,就不會有奸詐邪惡的念頭。像這種狀況,不是法律所支配的,也不是嚴刑所強迫的,這是教化所成就的。
得人之道,莫如利之;利之道,莫如教(教之下有以政二字)之。(卷三十二 管子)
【白話】獲得人心的方法,沒有比給人民以利益最好的了;讓人民得到利益的方法,沒有比施行教化更好的了。
君子之教也,外則教之以尊其君長,內則教之以孝於其親。是故君子之事君也,必身行之,所不安於上,則不以使下;所惡於下,則不以事上。非諸人,行諸己,非教之道也。必身行之。言恕己乃行之。是故君子之教也,必由其本,順之至也,祭其是與,故曰祭者教之本也已。教由孝順生。祭而不敬,何以為也?(卷七 禮記)
【白話】君子的教化,教導人們在外要尊敬君長,在家中要孝順父母。因此君子奉事長上,一定首先身體力行,凡是上級的做法讓自己感到不安的,就不以此對待下級;凡是下級做的讓自己憎惡的事,也不以此來奉事上級。批評別人不該做,自己卻這樣做,這不合教化的道理。因此,君子的教化必須從自身的孝行做起,最順乎情理的,大概就是祭祀吧,所以說祭祀是教化的根本。如果對祭祀產生輕慢懷疑,對故去的親人沒有心存孝敬感恩之心,何必還要去祭祀呢?
本行而不本名,責義而不責功。行莫大於孝敬,義莫大於忠信。則天下之人知所以措身矣。此教之大略也。(卷五十 袁子正書)
【白話】根據行為而不根據名聲,要求人合乎道義而不追求其功績。沒有比孝敬更大的德行,沒有比忠信更大的道義。這樣天下臣民就知道該怎麼做了。這是教化百姓的概要。
春秋入學,坐國老①,執醬而親饋②之,所以明有孝也。行以鸞和③,鸞在衡。和在軾。步中〈采齊〉④,趍⑤中⑥〈肆夏〉⑦,樂詩也,步則歌之以中節。所以明有度也。其於禽獸,見其生,不食其死;聞其聲,不食其肉。故遠庖廚⑧,所以長恩,且明有仁也。(卷十六 漢書四)
【註釋】①國老:指告老退職的卿、大夫、士。②親饋:親自奉進食物。③鸞和:鸞音「巒」,luán ㄌㄨㄢˊ。鸞與和,古代車上的兩種鈴子。④〈采齊〉:即〈采薺〉,古樂曲名。一說,逸詩名。⑤趍:同「趨」。疾行。⑥中:音「眾」,zhòng ㄓㄨㄥˋ。符合。⑦〈肆夏〉:古樂章名。⑧庖廚:廚房。
【白話】太子在春、秋入學時,請國老上坐,手裡捧著醬,親自奉上,這是用來教導天下人子當盡孝道。出行時在車上配以鸞鈴、和鈴,步行(慢行)時符合〈采齊〉的節奏,疾行時則合於〈肆夏〉的節奏,這是用來教導天下之人凡事都要合乎禮節法度。對於禽獸,見到牠們活著,就不忍心殺死牠們來吃;聽到牠們的叫聲,就不願意去吃牠們的肉。所以遠離廚房,為的是增長內心的恩義,且顯明人是有仁愛之心的。
故聖王務教化而省禁防①,知其不足恃②也。(卷十八 漢書六)
【註釋】①禁防:謂禁止防範。②恃:音「市」,shì ㄕˋ。依賴,憑藉。
【白話】所以聖明的君主致力於教化而減省禁防舉措,知道憑藉禁止、防範是靠不住的。
威辟①既用,而苟免②之行興;仁信道孚③,故感被之情著。苟免者,威隟④則奸起;感被者,人亡而思存⑤。(卷二十四 後漢書四)
【註釋】①威辟:嚴酷的刑法。②苟免:苟且免罪。③孚:信服、信從。④隟:古同「隙」。空隙、可乘之機。⑤思存:思念,念念不忘。存,銘記在心。
【白話】嚴酷的刑法一經施用,以不當手段求得免罪的行為便會興起;落實仁義道德為人信服,所以人心受到感化的效果就很顯著。以不當手段希求免罪,刑法有漏洞時,奸邪之事就會發生;人心受到感化,儘管施政者已去世,人們還將他的恩德銘記在心。
聖王先德教,而後刑罰;立榮恥,而明防禁①;崇禮義之節,以示之;賤貨利之弊②,以變之。則下莫不慕義節(節作禮)之榮,而惡貪亂之恥。其所由致之者,化使然也。(卷四十三 說苑)
【註釋】①防禁:防備禁戒。②弊:通「幣」。財物。
【白話】聖王先實行德教,而後才使用刑罰;樹立榮辱的標準和觀念,並明示應當防止和禁戒的事項;崇尚禮義的節操,並給百姓做示範;輕視貨物財利,來改變人們的貪婪。那麼,臣民就沒有誰不喜歡禮義節操的光榮,而厭惡貪婪淫亂的可恥。之所以能使百姓達到這樣的原因,都是教化的結果。
孔子曰:「不教而誅謂之虐①。」虐政用於下,而欲德教之被四海,故難成也。(卷十七 漢書五)
【註釋】①虐:殘暴、凶殘。
【白話】孔子說:「不先對人民進行教化,而人民犯了罪就將其誅殺,這叫做暴虐。」使用暴虐的政治對待下民,卻想使道德教化普及天下,所以很難成功。
善御民者,一①其德法,正其百官,均齊民力,和安民心。故令不再而民順從,刑不用而天下化治。是以天地德之,天地以為有德。而兆民懷之。懷,歸。不能御民者,棄其德法,專用刑辟②,譬猶御馬,棄其銜勒③而專用箠策④,其不可制也必矣。(卷十 孔子家語)
【註釋】①一:統一。②辟:刑罰。③銜勒:穿套馬口以駕馭馬匹的器具。④箠策:箠音「垂」,chuí ㄔㄨㄟˊ。趕馬的鞭杖。
【白話】善於治理百姓的君王,統一道德和禮法規範,明確百官職責,協調均衡地使用民力,和順安定民心。如此,政令不必三令五申,百姓便會順從;不用刑罰,就能教化治理好天下。其恩德可以感通天地,億萬百姓都來歸順。不會治理百姓的君王,拋棄道德和禮法,專用刑罰懲治,就好比駕馭馬匹時,拋棄嚼子和籠頭,而專用鞭子鞭打,這樣一來,馬車失控就是必然的了。
夫聖人之修其身,所以御群臣也。御群臣也,所以化萬民也。其法輕而易守,其禮簡而易持。其求諸己也誠,其化諸人也深。(卷四十八 體論)
【白話】聖人加強自身的修養,是為了領導群臣。領導群臣的目的,是為了教化百姓。聖人制定的刑法寬鬆而容易遵守,制定的禮制簡約而容易受持。聖人凡事都真誠地要求自己,因此,對百姓的感化就很深刻。
故壹野不如壹市,壹市不如壹朝,壹朝不如一用,一用不如上息欲,上息欲而下反①真矣。不息欲於上,而欲於下之安靜,此猶縱火焚林,而索原野之不彫瘁(瘁舊作廢改之),難矣!故明君止欲而寬下,急商而緩農,貴本而賤末,朝無蔽賢之臣,市無專利②之賈③,國無擅山澤之民。(卷四十九 傅子)
【註釋】①反:同「返」。②專利:壟斷某種生產或流通以掠取厚利。③賈:音「股」,gǔ ㄍㄨˇ。做生意的人、商人。
【白話】所以,限定民間不如限定集市,限定集市不如限定朝廷,限定朝廷不如限定用度,限定用度不如在上者去除奢欲。在上者去除奢欲,百姓就能返璞歸真。在上者不去除奢欲,卻想讓百姓安穩清靜,這就如同縱火焚燒森林,還想使原野不凋零枯敗,實在太難了!所以,英明的君主,遏止欲望,寬待百姓,對商業從嚴,而對農業寬鬆,重視農桑,不看重商業,朝廷中沒有蒙蔽賢能的佞臣,集市上沒有專利霸市的商人,國家沒有擅自開發山澤的人民。
教化之流,非家至而人說之也,賢者在位,能者布職,朝廷崇禮,百僚①敬讓,道德之行,由內及外,自近者始,然後民知所法,遷善日進而不自知。(卷二十 漢書八)
【註釋】①百僚:百官。
【白話】教化的普及,並不是要挨家挨戶去對每個人進行說教,只要賢德的人處在正位,有才能的人安排到適合的職位,朝廷崇尚禮節,百官互相恭敬謙讓,道德教化由內而外,從近處(朝廷內部)開始,然後百姓知道了效法的準則,不知不覺就會日漸改過向善。
子曰:「夫民,教之以德,齊①之以禮,則民有格心②。教之以政,齊之以刑,則民有遯心③。格,來也。遯,逃也。故君民者,子以愛之,則民親之;信以結之,則民不背;恭以蒞之,則民有遜心。」蒞,臨也。遜,猶順也。(卷七 禮記)
【註釋】①齊:整飭,整治使有條理。②格心:歸正之心。指向善的心。格,來,指至於善。③遯心:遯音「頓」,dùn ㄉㄨㄣˋ。逃避刑罰的心。遯,同「遁」。逃。
【白話】孔子說:「對待人民,要用道德來教育,用禮儀來約束,人民才會有向善的心理。如果用政令來教導,用刑罰來約束,人民就會產生逃避政令和刑罰的心。所以治理人民的人,如果能夠以愛護兒女的心來愛護人民,人民就會親附他;能夠以誠信樸實來團結人民,人民就不會背叛他;能夠恭恭敬敬地深入體察民情,人民就會自然生起歸順敬服之心。」
治民之道,務篤於教也。(卷四十二 鹽鐵論)
【白話】治理百姓最好的辦法,就是一心一意致力於推動教化。
古之仁人,推所好以訓天下,而民莫不尚德;推所惡以誡天下,而民莫不知恥。(卷四十九 傅子)
【白話】古代有德行的人,都能推己及人為天下人民著想,推行自己所崇尚的美德來教導天下,而人民沒有不崇尚美德的;以自己所憎惡的醜行來告誡天下,所以人民沒有不知道羞恥的。
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見因天地教化民之易也。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先修人事,流化於民也。陳之以德義,而民興行;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也。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若文王敬讓於朝,虞、芮推畔於野。上行之,則下效法之。道①之以禮樂,而民和睦;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善者賞之,惡者罰之。民知禁,不敢為非也。(卷九 孝經)
【註釋】①道:音「島」,dǎo ㄉㄠˇ。通「導」。引導、指引。
【白話】古聖先王明白順從人性的教育可以感化人民,所以率先實行博愛,而人民受到影響,沒有人遺棄自己的親人;向人民宣揚仁義道德,人民感發,起而效法實行;率先做到恭敬、謙讓,人民就不會爭鬥搶奪;制定禮儀和音樂來引導、教育人民,於是人民就能和睦相處;賞善罰惡,明示人民應崇尚或應厭棄之事,人民知道禁令就不會違反。
孔子曰:「導①之以政,齊②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格,正。老氏稱:「法令滋章,盜賊多有。」(卷十二 史記下)
【註釋】①導:教導、勸導。②齊:整治。
【白話】孔子說:「用政治來教化人民,用刑罰來管理人民,這樣做,人民只想到如何免於刑罰,不會想到是不是可恥。但是用德行來教化人民,用禮義來管理人民,人民不但守法知恥而且能改過向善。」老子說:「法律政令愈繁複苛刻,走法律漏洞的盜賊反而愈來愈多。」
不知禮義,不可以行法①。法能殺不孝者,而不能使人為孔墨(墨作曾)之行;法能刑竊盜者,而不能使人為伯夷之廉。孔子養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為文章,行為儀表,教之所成也。(卷四十一 淮南子)
【註釋】①行法:按法行事。
【白話】人民不懂得禮義,國家有了法律也實行不了。法律能將不孝之人處死,卻不能使人效法孔子、曾子那樣高尚的德行;法令能對盜竊的人處刑,卻不能使人像伯夷那樣清廉。孔子培養的學生有三千人,他們都能做到在家恪盡孝道,出外恭敬長上,說出的話能成為人們依循的規則,行為能成為人們的表率,這些都是教化的結果。
顯賢表德,聖王所重;舉善而教,仲尼所美①。(卷二十六 魏志下)
【註釋】①美:稱美、讚美。
【白話】表彰賢德的人,是聖明的帝王所重視的;推舉善人使大家見賢思齊,是孔子所稱道的。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①,順吉逆凶天之命。畏大人,大人即聖人,與天地合德也。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狎②大人,侮聖人之言。」(卷九 論語)
【註釋】①天命:古注當善惡報應講,天命順之則吉,逆之則凶,所以可畏。②狎:音「俠」,xiá ㄒㄧㄚˊ。輕忽、輕慢。
【白話】孔子說:「君子有三項應當敬畏的事:敬畏因果報應的真相,敬畏有德或有地位之人,敬畏聖人的教誨。小人不知道因果報應,而肆無忌憚,輕佻地對待有德或高居上位之人,侮辱聖人的教誨。」
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歷紀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秉要執本①,清虛②以自守③,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者之術也。合於堯之克讓④,《易》之嗛嗛⑤。一謙而四益,此其所長也。(卷十四 漢書二)
【註釋】①秉要執本:掌握要旨和根本。②清虛:清淨虛無。③自守:守住自己本分、本性。④克讓:能謙讓。克,能。⑤嗛嗛:音「千」,qiān ㄑㄧㄢ。謙遜貌。嗛,通「謙」,謙虛。
【白話】道家學派,應當是出於史官。其著作記載了歷代成敗存亡禍福的道理,能掌握綱要和根本,以清靜虛無的修養來守住自己的本分,以謙卑柔弱的態度來克制自己的習氣,這是君王治國的方法。符合堯帝的謙讓及《易經》的謙德。能夠處處謙讓則能獲得天道、地道、鬼神、人道中,虧損盈滿而利益謙讓的好處,這是道家的長處。
措①國於不傾之地,積②於不凋③之倉,藏於不竭之府,下令於④流水之原,使民於不爭之官,明必死之路,開必得之門。不爲不可成,不求不可得,不處不可久,不行不可復。(卷三十二 管子.牧民)
【註釋】①措:放置,安置。②積:積聚,貯藏。③凋:枯萎。《管子》原文作「涸」。涸,水乾竭、乾枯。④於:孫星衍云:「『於』字當依《文子.精誠篇》作『如』」。《史記.管晏列傳》於此亦作「如」。今譯文從「如」做「好像」解。
【白話】將國家建立在穩固不傾的基礎上,把糧食積存在取之不盡的倉廩中,把物資貯藏在用之不竭的府庫裡,下達政令自本自根就像水出自源頭一般,能使老百姓處於無所爭端的官員,明示百姓犯罪必死的道路,向百姓開啟有功必賞的大門。不勉強辦不到的事,不盲目追求不能得到的利益,不處在難以持久的境地,不去做不得再犯的事情。
民不畏死,治國者刑罰酷深,民不聊生,故不畏死也。治身者嗜欲傷神,貪財殺身,不知畏之。奈何①以死懼之②?人君不寬其刑罰,敎人去情欲,奈何設刑罰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當除己之所殘刻,敎民去利欲。而爲奇③者,吾得執④而殺之,孰⑤敢矣?以道敎化,而民不從,反爲奇巧,乃應王法,執而殺之,誰敢有犯者。老子傷時王不先道德化之,而先刑罰也。(卷三十四 老子.德經)
【註釋】①奈何:怎麼,為何。②懼之:令其畏懼。威懾人民的意思。之,代詞,指人民。③奇:不正。指非法的。④執:拘捕,捉拿。⑤孰:誰。
【白話】人民要是不怕死,又何苦用死來威懾他們呢?假如通過教化讓人民果真怕死,對不法之徒,我們可以抓起來殺掉,誰還敢作惡呢?(老子哀傷當時的君主不能先用道來教化百姓,而是先用嚴刑懲罰百姓。)
聖人行不言之教①。任其自行,斯不言之教也。道不可致②也。道在自然,非可言致也。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卷三十七 莊子)
【註釋】①不言之教:指上位者以德化民,不待言詞訓誡,而天下平治。②致:求取;獲得。
【白話】聖人施行的教化不依靠語言,而是以德政感化人民。大道是沒有辦法通過語言求得的。失「道」之後,只好據「德」來治天下;失「德」之後,只好依「仁」來治天下;失「仁」之後,只好行「義」來治天下;失「義」,最後只能以「禮」治天下了。
道行於世,則貧賤者不怨,富貴者不驕,愚弱者不懾①,智勇者不矜②,足於分也。法行於世,則貧賤者不敢怨富貴,富貴者不敢凌③貧賤,愚弱者不敢冀④智勇,智勇者不敢鄙愚弱。此法之不及道也。(卷三十七 尹文子)
【註釋】①懾:音「社」,shè ㄕㄜˋ。恐懼。②矜:驕傲;誇耀。③凌:侵犯;欺侮。④冀:企圖;非分地謀求。
【白話】如果道義能在世間施行,那麼貧窮卑微的人就不會有怨言,富裕尊貴的人就不會驕橫,愚笨軟弱的人就不會恐懼害怕,聰明勇敢的人就不會盛氣凌人,這是因為大家各守本分的緣故。如果良好的法令制度能在世間施行,那麼貧窮卑微的人就不敢怨恨富裕尊貴的人,富裕尊貴的人也不敢欺凌貧窮卑微的人,愚笨軟弱的人就不敢企盼超過聰明勇敢的人,聰明勇敢的人也不敢鄙視愚笨軟弱的人。這就是「法治」不如「道治」的地方。
大治之後,有易亂之民者,安寧無故①,邪心起也;大亂之後,有易治之勢者,創艾②禍災,樂生全③也。刑繁而亂益甚者,法難勝避,苟免④而無恥也;教興而罰罕用者,仁義相厲⑤,廉恥成也。(卷四十五 仲長子昌言)
【註釋】①無故:指沒有發生非常的變故。②創艾:艾音「意」,yì ㄧˋ。因受懲治而畏懼,戒懼。艾:通「乂(音「意」,yì ㄧˋ)」。儆戒,戒懼。③生全:保全生命。④苟免:苟且免於損害。⑤相厲:互相勸勉。厲:後人寫作「勵」,勸勉。
【白話】長治久安之後,會有作亂的百姓,這是因為安定太平沒有動盪,人們就會萌生邪惡之心;大亂之後,有容易治理的趨勢,這是因為百姓飽受災禍的傷害而畏懼,渴望保全生命。刑罰繁多但混亂卻更加嚴重,這是因為法網太密,難以躲避,於是人們就會為免於受罰苟且遵從法律,但不再有羞恥之心(一旦法律有漏洞,人們就會犯法);教化興起後刑罰很少被使用,這是因為以仁義相勸勉,人們的廉恥之心形成了的緣故。
以身教者從,以言教者訟。(卷二十二 後漢書二)
【白話】(第五倫上疏說:)自己以身作則來教化,別人就會聽從;只用言論教育別人(自己不做),就會有爭論。
文子①曰:「周諺有言:『察見淵魚者不祥,智料隱匿者有殃。』且君欲無盜,莫若舉賢而任之,使教明於上,化行於下。人有恥心,則何盜之為?」於是用隨會知政,而群盜奔秦焉。用聰明以察是非者,群詐之所逃;用少(少作先)識以擿奸伏者,眾惡之所疾。智之為患,豈虛也哉。(卷三十四 列子)
【註釋】①文子:趙文子,即趙武。嬴姓,趙氏,諱武,諡號曰「文」。春秋時晉國卿大夫。戲劇「趙氏孤兒」的歷史原型。
【白話】趙武回答晉侯說:「周人的諺語有這麼一句話:『能看清深潭中游魚的人不吉利,以智巧料知隱匿事物的人會遭殃。』您要想使晉國沒有盜賊,不如選拔賢良並予以任用,使朝廷中政教清明,百姓中好風氣流行。人們有了羞恥之心,哪還會去做盜賊呢?」於是晉侯任用隨會主持有關政務,眾多盜賊便逃往秦國去了。
所貴聖人者,非貴其隨罪而作刑也,貴其防亂之所生也。是以至人①之為治也,民有小罪,必求其善以赦其過;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輔化。是故上下親而不離,道化流而不蕰②。(卷四十八 體論)
【註釋】①至人:指思想或道德修養最高超的人。②蕰:音「運」,yùn ㄩㄣˋ。古同「蘊」,聚積;積滯。
【白話】尊崇聖人的原因,不在於他能根據人民所犯的罪行而制定刑律,而在於他能事先防止禍害的產生。道德修養最高明的人這樣治理國家:百姓如果犯有小罪,一定從中尋求他的善意之處,來赦免他的過失;百姓犯有大罪,一定找出犯罪的原因,然後用仁德來輔助教化他。因此上下親近而不乖離,道德教化普施而不滯礙。
聖人無常心,聖人重改更,貴因循,若自無心也。以百姓心為心。百姓心之所便,因而從之。善者吾善之,百姓為善,聖人因而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百姓為不善,聖人化之使善。信者吾信之,百姓為信,聖人因而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百姓為不信,聖人化之使信也。(卷三十四 老子)
【白話】聖人沒有主觀的成見,根據百姓的需要和心理狀態,怎樣適合便怎樣做。善良的人,我善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這樣可使人人向善)。守信的人,我信任他;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這樣可使人人守信)。
為國家者,見惡,如農夫之務去草焉,芟夷①蘊崇②之,絕其本根,勿使能殖,則善者信③矣。(後補卷四 春秋左氏傳上)
【註釋】①芟夷:芟音「山」,shān ㄕㄢ。除草;割除。芟:除草。夷:鏟平;削平。②蘊崇:蘊音「運」,yùn ㄩㄣˋ。積聚,堆積。蘊:積聚;蓄藏。崇:聚積。③信:音「身」,shēn ㄕㄣ。同「伸」。舒展開。
【白話】治理國家的人,見到惡行,就像農夫致力於除草一樣,除掉它將它堆積起來,挖掉它的老根,不要使它再生長,那麼善行就能得到伸展。
君子以情用,小人以刑用。榮辱者,賞罰之精華①也。故禮教榮辱,以加君子,治其情也;桎梏鞭朴②,以加小人,治其刑也。君子不犯辱,況於刑乎?小人不忌刑,況於辱乎?若夫中人之倫,則刑禮兼焉。教化之廢,推中人而墜於小人之域;教化之行,引中人而納於君子之塗③。是謂彰化④。(卷四十六 申鑒)
【註釋】①精華:事物中最精粹、最美好的部分。②鞭朴:朴音「撲」,pū ㄆㄨ。用作刑具的鞭子和棍棒。亦指用鞭子或棍棒抽打。朴,通「扑」。③塗:通「途」。④彰化:使教化彰明。
【白話】對君子要用情理(來感召),對小人則用刑罰(來威懾)。榮譽和恥辱,是對人的最好獎懲。所以,將禮儀教化和榮譽恥辱,用在君子身上,是以情理來治理;腳鐐、手銬、鞭子、棍棒,用在小人身上,是以懲治來管理。君子連受恥辱都不願意,何況接受刑罰呢?小人連刑罰都不懼怕,何況恥辱呢?介於君子和小人之間的中等人,則要刑罰、禮教並用。如果廢棄了倫理道德的教育,就會把中等之人推落到小人的境地;如果施行倫理道德的教化,則可以把中等之人引導上君子的道路。這就叫做「彰化」。
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為大務。立大學①以教於國②,設庠序③以化於邑,漸④民以仁,摩⑤民以義,節民以禮。故其刑罰甚輕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習俗美也。(卷十七 漢書五)
【註釋】①大學:大音「太」,tài ㄊㄞˋ。即太學,我國古代設於京城的最高學府。大,「太」的古字。②國:國都。③庠序:庠音「詳」,xiáng ㄒㄧㄤˊ。古代的地方學校。顏師古注「庠序,教學之處也,所以養老而行禮焉。」④漸:滋潤、潤澤。⑤摩:砥礪、勉勵。
【白話】古代的君王,沒有不把教化當作治國要務的。設立太學在國都推行教化,建立庠序(地方學校)在城邑鄉鎮開展教化,以仁愛惠及人民,以道義勉勵人民,以禮儀節制人民。所以,刑罰雖然很輕,但卻沒有人違犯禁令,這是因為教化施行而習俗美好的緣故。
聖王修義之柄,禮之序,以治人情。治者,去瑕穢,養精華也。故人情者,聖王之田也。修禮以耕之,和其剛柔。陳義以種之,樹以善道。講學以耨①之,存是去非類也。本仁以聚之,合其所盛。播樂以安之。感動使之堅固。故治國不以禮,猶無耜②而耕也。無以入之也。為禮不本於義,猶耕而不種也。嘉穀無由生也。為義而不講以學,猶種而不耨也。苗不殖。草不除。講之以學而不合以仁,猶耨而不穫也。無以知收之豐荒也。合之以仁而不安以樂,猶穫而不食也。不知味之甘苦。安之以樂而不達於順,猶食而不肥也。功不見也。(卷七 禮記)
【註釋】①耨:nòu ㄋㄡˋ。用耨除草。喻除穢去邪。②耜:音「四」,sì ㄙˋ。耒(音「壘」,lěi ㄌㄟˇ)下鏟土的部件,初以木製,後以金屬製作,可拆卸置換。一說,耒、耜為獨立的兩種翻土農具。
【白話】聖王遵循義的根本、禮的秩序,來調治人心。因此人心是聖王耕種的土地。用修養禮儀來耕耘,用倡導道義來播種,用講習學問(存是去非)來除草,根據仁愛來加以收穫,用樂的教化來安定人心。因此治理國家如果不用禮,就如同沒有農具而去耕田。制定禮儀規範而不以義為宗旨,就好比只耕田而不播下穀物的種子。推行道義而沒有人來講學以辨明是非,就好比只播種而不鋤草。只講學而不契合仁愛的存心,就好比雖然有人除草但也不會有好的收成。契合仁愛而不以樂的教化來安和人心,就如同雖有收成而沒能享用成果。用樂教來使人心安定卻不能達到和順自然的境界,就如同享受了成果而沒有得到健康。
孔子曰:「聖人之治化也,必刑政相參①焉。太上以德教民,而以禮齊之。其次以政導民,以刑禁之。化之弗變,導之弗從,傷義敗俗,於是乎用刑矣。」(卷十 孔子家語)
【註釋】①相參:相互配合。
【白話】孔子回答道:「聖賢治理教化民眾,一定是刑罰和政令相互配合使用。最好的辦法是用道德來教化民眾,並用禮法加以約束。其次是用政令引導民眾,並用刑罰加以禁止。如果教育之後還不能改變,引導之後還不聽從,以至於違背道義而敗壞風俗,在這種情況下才用刑罰來懲處。」
治國,太上養化①,其次正法②。民交讓,爭處卑,財利爭受少,事力爭就勞,日化上③而遷善④,不知其所以然,治之本也。利賞而勸善,畏刑而不敢為非,法令正於上,百姓服於下,治之末也。(卷三十五 文子)
【註釋】①養化:謂致力於道德教化,轉變人心、風俗,使其歸於自然。②正法:依法制裁、辦理。③化上:受君主感化。④遷善:改過向善。
【白話】治理國家,最上之策是以道德來感化,其次是依據法律治理。使民眾互相謙讓,爭相處於卑下,面對財利爭相拿少的部分,面對工作爭相做勞累的事情,每天受到君王的教化,在不知不覺中逐漸向善,這是治國的根本。百姓把獎賞當作利益而勉力為善,畏懼刑罰而不敢為非作歹,君王的法令公正嚴明,百姓服從,這是治理國家的次要之事。
聖人之於法也已公矣,然猶身懼其未也。故曰:「與其害善,寧其利淫①。」知刑當之難必②也,從而救之以化,此上古之所務也。(卷四十八 體論)
【註釋】①與其害善,寧其利淫:出自《周書‧列傳第十五》。②難必:難以肯定。
【白話】聖人治法已經很公正了,可是仍然擔心尚有不公之處。所以說:「與其傷害賢善之人,寧可利於有罪之人。」他們深知量刑適當與否難以肯定,於是用道德教化來補救,這是上古時期的古聖先王所致力做的事情。
聖王在位,明好憎以示人(人作之),經①誹譽以導之,親賢而進之,賤不肖而退之。無被瘡流血之患,而有高世尊顯之名,民孰不從?古者法設而不犯,刑措而不用,非可刑而不刑也,百工②維時,庶績③咸熙④,禮義修而任賢得也。(卷四十一 淮南子)
【註釋】①經:度量、劃分。②百工:百官。③庶績:各種事業。④熙:興盛。
【白話】聖明的君主居於高位,闡明好惡來昭示國人,通過對善惡行為的批評、稱譽來引導人民,親近賢人並提拔他,鄙棄不賢的人並罷免他。沒有受傷流血之苦,而能夠享有崇高尊顯的名聲,百姓誰不願意學習效法呢?古代制定了法律卻無人觸犯,設置了刑罰卻不施用,不是該施刑而不用刑,是因為百官都能夠做好本職工作,各項事業都興盛成功,禮義得到修治,賢德之人得到了任用。
景公問晏子曰:「明王之教民何若?」對曰:「明其教令,而先之以行;養民不苛,而防之以刑。所求於下者,不務①於上;所禁於民者,不行於身。故下從其教也。稱事以任民,中聽②以禁邪,不窮③之以勞,不害之以罰④,上以愛民為法,下以相親為義,是以天下不相違也。此明王之教民也。」(卷三十三 晏子)
【註釋】①不務:當作「必務」,此涉上下文諸「不」字而誤。②中聽:指治獄得當。③窮:盡、完。④不害之以罰:不用刑罰害民。
【白話】景公問晏子:「英明的君主是怎樣教化人的?」晏子答道:「闡明教義和政令,且自己率先履行;養育人民不苛刻嚴厲,而用刑罰預防犯罪。要求臣民做到的,君王必須要先做到;禁止百姓做的事情,自己絕不能去做。因此,下民就會聽從其教導。估量事情的輕重來使用民力,恰當地處理訴訟來禁止邪惡;不使百姓因過度勞役而筋疲力盡,不用懲罰來傷害百姓;在上者以愛護百姓為準則,在下者以相親相愛為道義。這樣,天下之人就不會互相背離。這就是英明的君主教育人民的方法。」
古之聖王,舉孝子而勸之事親,尊賢良而勸之為善,發憲布令①以教誨,賞罰以勸沮②。若此則亂者可使治,而危者可使安矣。(卷三十四 墨子)
【註釋】①發憲布令:發號施令。②沮:阻止、禁止。
【白話】古時候聖賢的君王,推崇孝子,以勸導人們侍奉雙親;尊重賢良,以勸導人們做好事;頒布法令,來教育人民;明確賞罰,來對人民進行勉勵和勸阻。照這樣做,混亂的社會可使其清明,危險的局面可使其穩定。
蓋堯之為教,先親後疏,自近及遠,周之文王亦崇厥化。(卷二十六 魏志下)
【白話】唐堯施行教化,先親後疏,由近到遠,周朝的文王也遵行這樣的教化。
子曰:「性①相近也,習②相遠也。」君子慎所習。(卷九 論語)
【註釋】①性:人的本性。②習:積久養成的慣性行為。
【白話】孔子說:「人的本性本來是相近的,都是純淨純善的,由於個人後天的習染不同,差異就愈來愈遠了。」
先王知人有好善尚①德之性,而又貪榮而重利,故貴其所尚,而抑其所貪。貴其所尚,故禮讓興;抑其所貪,故廉恥存。(卷四十九 傅子)
【註釋】①尚:重視、尊崇。
【白話】先王知道人一方面有喜好善良、崇尚美德的本性,另一方面又貪慕榮譽財利,所以就重視其所崇尚的,而抑制其所貪求的。重視其所崇尚的,所以禮讓之風興起;抑制其所貪求的,所以廉恥之心保全。
上為下效,然後謂之教。(卷四十五 崔寔政論)
【白話】在上者怎麼做,在下者就起而效法,這樣就稱為教化。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文者,古之遺文。(卷九 論語)
【白話】孔子說:「身為子弟,在家要孝敬父母,出外要恭敬長輩和上司,做事要謹慎小心,說話要言而有信,要博愛眾人,親近有仁德的人。實行這六事以外,再學習古聖先賢的典籍。」
子曰:「教民親愛,莫善於孝。教民禮順,莫善於悌。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夫樂者,感人情,樂正則心正,樂淫則心淫也。安上治民,莫善於禮。上好禮,則民易使。禮者,敬而已矣。敬,禮之本,有何加焉。故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敬其君則臣悅;敬一人而千萬人悅。所敬者寡,悅者眾,所敬一人,是其少。千萬人悅,是其眾。此之謂要道也。」孝悌以教之,禮樂以化之,此謂要道也。(卷九 孝經)
【白話】孔子說:「教導百姓相親相愛,沒有比弘揚孝道更好的了,因為孝是仁愛的原點。教導百姓遵循禮節,順從長上,沒有比弘揚悌道更好的了。改善社會風氣習俗,沒有比用良善的音樂去陶冶感化更好的了。安穩君長,治理人民,使上下各守本分,沒有比禮節更好的了。禮的意義,歸根結柢就在於一個『敬』字。因此,尊敬別人的父親,做兒子的就會高興;尊敬別人的兄長,做弟弟的就會高興;尊敬別人的君王,身為臣子的就會高興;尊敬一個人,卻有千千萬萬的人感到高興。所尊敬的雖然是少數人,而感到高興的卻有許多人。這就是把推行孝道稱為『要道』的意義!」
子產治鄭,民不能欺;子賤治單父①,人不忍欺;西門豹治鄴②,人不敢欺。三子之才能,誰最賢哉?辨治者當能別之。(卷十二 史記下)
【註釋】①單父:單音「善」,shàn ㄕㄢˋ。春秋魯國邑名,故址在今山東省單縣南。②鄴:音「業」,yè ㄧㄝˋ。
【白話】子產治理鄭國,百姓不能欺騙他;子賤治理單父,百姓不忍欺騙他;西門豹治理鄴縣,百姓不敢欺騙他。這三個人的才能,誰最高明呢?善於明察且懂得治理的人,應當能夠分辨得出。
文子問德仁義禮。老子曰:「德者民之所貴也,仁者人之所懷也,義者民之所畏也,禮者民之所敬也。此四者聖人之所以御①萬物也。」(卷三十五 文子)
【註釋】①御:統治、治理。
【白話】文子請教關於德、仁、義、禮的學問。老子說:「德是百姓所崇尚珍重的,仁是百姓所仰慕嚮往的,義是百姓所崇敬佩服的,禮是百姓所恭敬端肅的。這四個方面是聖人用來統領萬物的道德規範。」
一年之計,莫如樹①穀;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②人。(卷三十二 管子)
【註釋】①樹:種植、栽種。②樹:培養、造就。
【白話】如作一年的規劃,沒有什麼事比種植五穀更為重要;如作十年規劃,沒有什麼事比栽種樹木更為重要;如作終身規劃,沒有什麼事比培育人才更為重要。
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①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游文於六經②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③堯舜,憲章④文武,宗師⑤仲尼,以重⑥其言,於道最為高。(卷十四 漢書二)
【註釋】①司徒:古代官名,掌管國家的土地和人民的教化。②六經:六部儒家經典,即《詩》、《書》、《禮》、《易》、《樂》、《春秋》。③祖述:宗奉、效法古人的所作所為。④憲章:效法、遵守法制。⑤宗師:尊崇、效法,以之為師。⑥重:崇尚、推崇。
【白話】儒家學派,其源頭來自於掌管教化的司徒官,其宗旨就是輔助君主、順應陰陽、提倡教化。他們涵泳於六經的教誨中,時常留意推行仁義的機會。他們宗奉效法堯舜的作為而加以傳述,遵守周文王和周武王的典章而加以闡明,景仰崇敬孔子並奉為老師,尊重古聖先王的教誨,在各派道術中最為崇高。
过去世时,维耶离国有五百个人到大海中采宝返回,弃船上岸,步行回乡。途中经过深山,天黑时停下住宿,准备一早出发。四百九十九个人都结伴出发了,只有一个人还在睡觉。他失去了同伴,又遇上天降大雨,迷了路,困在山里哭天喊地。
山里有一棵大栴檀香树。树神对穷人说:“你可以留在我这里,我给你衣服、食物,你到春天再走。”穷人留下了。
过了三个月,他对树神说:“我受您的恩德,才得以保全身命。但我还有双亲在家乡,我思念他们,应该回去了。请您允许我走吧。”树神说:“好,随你意吧。我送给你一个金饼。离这里不远就有城市,你就能回家乡了。”
穷人临走时,问树神道:“这棵树香洁,世间稀有。我今天要回去了,想知道它的名字。”树神说:“不必问了。”穷人又说:“我依靠这棵树生活了三个月,今天要回去了,心中依依不舍。如果回到家乡,应当宣扬这棵树的恩德!”树神便说:“这棵树叫栴檀树,根、茎、枝、叶能治人的百病。它的香味飘到很远。世间的奇异之物,是人所贪求的,不必对人说。”穷人回到家乡,和亲人欢喜团聚。
不久,国王生病了,祈祷天地、山水诸神灵,都不痊愈。医生诊治,只要能得到栴檀香做药,病就能好。国王便命人到民间寻找,如果能贡献栴檀香的人,便封他为侯,把小女儿给他为妻。
这个穷人听到赏赐丰厚,便到王宫,对国王说:“我知道哪里有栴檀树。”国王便命近臣带着穷人去砍伐香树。
到了栴檀树前,大臣见大树高大笔直,枝叶茂盛,花果累累,世间罕见,不忍心砍伐。正在犹豫、徘徊,不知该怎么办?树神便在空中说:“你们砍伐吧!但是要留下树根。砍完后,把人血涂在上面,肝肠覆盖在上面,树自己会活起来,恢复如初。”
大臣听到树神这样说,便命人开始砍伐。穷人站在树旁边。大树倒在地上时,树枝把穷人压死了。大臣便对左右说:“刚才树神说,应当用人血、肝肠祭祀树。我心里还发愁呢,不知道该用谁祭祀。现在这个人死了,就用他吧。”就剖开他的身体,取出血和肝肠,按照树神所说的做完,树便复活了。
他们用车载着砍伐的香树回到王宫。医生就做成药,让国王服下,病就痊愈了。全国欢喜。国王命全国人民有病的人都到宫门前,国王出来把香药送给他们,病都好了。国王身体康宁,黎民无病,全国一片太平。
阿难向佛问道:“这个穷人为什么没有良心呢?违背树神的再三告诫?”
佛说:“过去惟卫佛时,有父子三人。父亲奉持五戒、十善、八关斋戒,不曾懈怠。大儿子常在院中空地上烧香,供养十方诸佛。小弟愚痴,不知尊敬三宝,常把衣服覆盖在香上。哥哥对他说:‘这是大重罪,你怎么敢犯呢!’小弟起了恶念,发誓要砍断哥哥的两脚。哥哥也起了恶念,要拍死弟弟。父亲说:‘你们两个孩子斗争,让我头痛!’大儿子说:‘愿剖开我的身体做药,让父亲的疾病痊愈!’
“口不可妄言,所以世世受罪。弟弟起恶心要断哥哥的两脚,后来果然带人去砍断树。哥哥要拍死弟弟,现在做树神,果然用树枝拍死弟弟。这时头痛的国王,就是他们的父亲,因为持戒精进,所以得到尊贵。那时说:‘让我头痛’,后来果然头痛。各自受他们的罪。罪福报应,如影随形。”
(居士译自《佛说栴檀树经》。出自《大正藏经》N0.0805-17。)
过去无央数劫,有佛名为无垢焰称起王如来,他的寿命八万亿岁,为众生说法。有一位比丘名叫净命,为大法师,辩才无碍,利益无量众生。
无垢焰称起王如来临涅槃时,对净命比丘说:“未来世中,你应当护持我正法眼。”佛灭度后,净命比丘千万岁中守护、流通诸佛密藏,在那个世界八万城中随机教化。
那时,有一个大城名叫跋陀。净命比丘在那个城中为八十亿家随机说法,有八十亿人住声闻乘而得调伏。净命法师又与十千比丘众一起去修菩提行。
那时,跋陀城中还有位比丘,名叫达摩,受持一千部大乘经典,获得四禅,而以空法教化那个城中一切众生,不能以善巧方便随机教化。他这样说:“一切法都是空的。我所说的真是佛说的,那个净命比丘所说的杂秽不净。那个比丘其实不是净命而称净命。为什么呢?那个比丘所受的花不供养佛,而自己受用;涂香、末香也是如此。净命比丘愚痴无智,不能知道我久修梵行。他年纪又轻,出家也不久,傲慢、无信、放逸。而这些人一无所知,还说是净命持戒比丘!”
那时,达摩以恶心毁谤持法者,身坏命终堕入地狱,经过七十劫备受众苦。满七十劫后堕在畜生中,过六十劫遇到香宝光佛,在他的法中发菩提心,于九万世仍生在畜生中。过九万世后生到人中,于六万世贫穷、下贱,一直没有舌根。
那位净命比丘于诸法中得净信心,为人说法。他在后世遇到六十三亿佛,一直为法师,为人说法,具足五通,劝请那些佛转妙法轮。
世尊说:“阿逸多!你应当知道,过去的净命比丘难道是别人吗?不要认为是别人,就是现在的阿弥陀佛啊!阿逸多!你应当知道,过去的达摩比丘难道是别人吗?不要认为是别人,就是我啊!由于我过去愚痴无智,毁谤他人的缘故,受这样的苦!我由于这种罪业因缘,所以在五浊恶世成佛!所以,阿逸多!如果有菩萨于诸法中毁谤他人者,由于这种因缘,以后在五浊恶世成佛道,在他的佛国中有魔等在说法时常做障碍!”
(译自《大乘方广总持经》。出自《大正藏经》,N0.0275-09。恭候大德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