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请给自己一个微笑的理由,让每一天都无限美好,让我们的生五月,请给自己一个微笑的理由,让每一天都无限美好,让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微笑是一种人生态度,顺着微笑的轨道,就能划出人生绚丽的光芒。哪怕是含着泪的眼,也能笑出晶莹,笑出希望,笑出决心,笑出力量。活充满阳光。
微笑是一种人生态度,顺着微笑的轨道,就能划出人生绚丽的光芒。哪怕是含着泪的眼,也能笑出晶莹,笑出希望,笑出决心,笑出力量。謙虛
自見①者不明,人自見其形容以爲好,自見所行以爲應道,不自知其形醜、操行之鄙也。自是者不彰②,自以爲是而非人,衆人共蔽之,使不得彰明也。自伐③者無功,所爲輙自伐,卽失有功也。自矜④者不長⑤。好自矜者,不以久長。故有道者不處⑥。(卷三十四 老子.道經)
【註釋】①見:音「現」,xiàn ㄒㄧㄢˋ。顯露、顯出,喻愛現。同「現」。②彰:彰顯。③伐:炫耀、表功。④矜:音「今」,jīn ㄐㄧㄣ。自大自滿。⑤長:長久。⑥不處:處音「楚」,chǔ ㄔㄨˇ。不令自己處於此境地。
【白話】愛自我表現的人,反而沒智慧;自以為是的人,得不到大家的贊同,反而不得彰明;自我炫耀的人,反而徒勞無功;自大自滿的人,成功反而不會維持長久。因此,有道的人絕不這樣做。
知其雄,守其雌①,爲天下谿②。雄以喩尊,雌以喩卑。人雖自知尊顯,當復守之以卑微,去雄之強梁,就雌之柔和。如是,則天下歸之,如水之流入深谿。爲天下谿,常德不離。人能謙下如深溪,則德常在,不復離己。知其白,守其黑③,爲天下式④。白以喩昭昭,黑以喩黙黙。人雖自知昭昭明達,當復守之以黙黙,如闇昧無所見。如是,則可爲天下法式也。爲天下式,常德不忒⑤。人能爲天下法式,則德常在於己,不復差忒也。(卷三十四 老子.道經)
【註釋】①知其雄,守其雌:憨山注:「物無與敵謂之雄,柔伏處下謂之雌……道超萬物,物無與敵者。故謂之雄。聖人氣與道合,心超物表。無物與敵,而能順物委蛇,與時俱化,不與物競,故曰知其雄,守其雌。」雄,鳥父也,比喻剛強、顯貴。雌,鳥母也,比喻柔順、謙卑。②谿:同「溪」。③知其白,守其黑:憨山注:「聖人智包天地,明並日月,而不自用其知。所謂明白四達,能無知乎。故曰知其白,守其黑。」白,清楚明白的意思。黑,昏昧無知的樣子。④式:榜樣、模範。⑤忒:音「特」,tè ㄊㄜˋ。差錯、變更。
【白話】一個人位居尊貴顯要的地位,且具備雄才大略的條件,卻能夠謙恭禮遇天下人,天下人就會歸順他,就像水流匯入溪谷一樣。一個人能夠虛懷若谷,禮賢下士,則德常在,不再離己。一個人對於事實真相都清楚明白,卻能夠若無其事看待它,不與人爭,大智若愚,能如此,可以作為天下的榜樣。一個人能為天下的榜樣,則德常在於己,不再差錯。
大成①若缺②,謂道德大成之君也。如缺者,滅名藏譽,如毀缺不備。其用③不弊④;其用心如是,則無弊盡時也。大盈⑤若冲⑥,謂道德大盈滿之君也。如冲者,貴不敢驕,富不敢奢也。其用不窮⑦。其用心如是,則無窮盡。大直⑧若屈⑨,大直,謂脩道法度,正直如一也。如屈者,不與俗人爭,如可屈折也。大巧⑩若拙⑪,大巧,謂多才術也。如拙者,亦不敢見其能也。大辯⑫若訥⑬。大辯,知無疑也。如訥者,無口辭也。(卷三十四 老子.德經)
【註釋】①成:最圓滿之物,比喻道德大成的君子。②缺:器具破損,比喻缺憾。③用:功用、功能。比喻影響力。④弊:完竭。⑤大盈:最充實的事物,比喻道德大盈滿的君子。⑥冲:空虛,比喻貴而不驕,富而不奢。⑦窮:窮盡。⑧大直:最挺直的事物,比喻修道正直如一的君子。⑨屈:彎曲。⑩大巧:最靈巧的事物,比喻多才多藝的君子。⑪拙:笨拙。⑫大辯:最具雄辯的口才,比喻能言善辯的君子。⑬訥:nè ㄋㄜˋ。言語遲鈍。
【白話】道德大成的君子,滅名藏譽,猶如器具破損,看似缺憾,但他的影響力卻永不衰竭;道德大盈滿的君子,不自矜其富貴,貴不驕、富不奢,看似空虛樣、一無所有,但他的影響力卻永無止盡。修道正直如一的君子,不與別人爭長短,是故其為人能伸能屈。多才多藝的君子,不強為造作,不隨意向人展現自己的才能,看似笨拙樣。能言善辯的君子,因理而言,不強事爭辯,不顯露自己的辯才,看似說話遲鈍的樣子。
有①其善,喪厥②善;矜③其能,喪厥功。雖天子亦必讓以得之。(卷二 尚書)
【註釋】①有:此指自以為具有才能。②厥:音「決」,jué ㄐㄩㄝˊ。代詞,他的、那個。同「其」。③矜:自誇、自負。
【白話】一個人自以為賢德,這本身就是一種失德的表現;當一個人自居其功時,他原有的功績就已經大打折扣。
人之情,服於德,不服於力。故古之聖王,以其言下人,以其身後人,即天下推而不厭,戴而不重。此德有餘,而氣順也。故知與之為得(得作取),知後之為先,即幾①道矣。(卷三十五 文子)
【註釋】①幾:將近;幾乎。
【白話】人的心理,是順服於道德,而不順服於威力。所以古代的聖明君王,處處言語謙卑,事事行在人後,天下人都推重他而不厭煩他,擁戴他在人民之上而人民並不感到有重壓。這就是德高有餘而氣順於道。因此,懂得「給予」就是「得到」,懂得甘居人後實際上是站在了人前,這就接近於「道」了。
不自見,故明;聖人因天下之目以視,故能明達。不自是,故彰;聖人不自為是而非人,故能彰顯於世。不自伐①,故有功;聖人德化流行,不自取其美,故有功於天下也。不自矜②,故長。聖人不自貴大,故能長久不危也。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此言天下賢與不肖,無能與不爭者爭。(卷三十四 老子)
【註釋】①伐:自吹自擂,誇耀自己。②矜:恃己之能。
【白話】不執著自己的主觀成見(而從天下人的角度看事物),所以對事物看得分明;不自以為是(而吸取天下人的正確看法),所以盛德顯現於外;不自我誇耀,所以能成就功業;不自恃己能、自高自大,所以長久不危。正因為不與人爭,所以天下沒有誰能與他相爭。
夫謙德之光,《周易》所美;滿溢之位,道家之①所戒。故君子福大而愈懼,爵隆而益恭。遠察近覽,俯仰有則,銘諸机②杖,刻諸槃杅③,矜矜業業④,無殆無荒。如此,則百福是荷⑤,慶流無窮矣。(卷二十二 後漢書二)
【註釋】①之:此字為衍文。比「天明本」更早的「元和本」並無此字。②机:通「几」。几案,小桌子。用以擱置物件或倚靠。③槃杅:杅音「於」,yú ㄩˊ。盤與盂的並稱。用於盛物。古代常將銘言或功績刻於盤盂,以為法鑒。槃:古代盛水器皿。籀(音「晝」,zhòu ㄓㄡˋ)文為「盤」,後世多用「盤」。杅:通「盂」。盛湯漿的器皿。④矜矜業業:謹慎戒懼貌。矜矜:戒懼;小心謹慎。業業:危懼。⑤荷:音「賀」,hè ㄏㄜˋ。承受。
【白話】謙虛仁德的光彩,是《周易》大力稱美的;過滿則溢的位置,是道家引以為戒的。所以君子福愈大愈驚懼,官愈高愈謙恭。觀察古人和今人,一舉一動都有準則,將銘文刻在几案和拐杖上,刻在盤和盂上,兢兢業業,不敢怠慢。這樣,就能承載百福,福澤綿長。
夫自足者不足,自明者不明。日月至光至大,而有所不遍者,以其高於眾之上也。燈燭至微至小,而無不可之者,以其明之下,能照日月之所蔽也。(卷四十七 劉廙政論)
【白話】自以為完備的人其實並不完備,自以為聰明的人其實並不聰明。太陽和月亮極其明亮巨大,但是也有照不到的地方,因為它們高懸於萬物之上。燈燭的火焰極小極微弱,但沒有不能去照的東西,因為它在下面照,所以能照到陽光、月色照不到的地方。
子路進曰:「敢問持滿有道乎?」子曰:「聰明叡智,守之以愚;功被①天下,守之以讓;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謙。此所謂損之又損之②之道也!」(卷十 孔子家語)
【註釋】①被:覆蓋、遍布。②損之又損之:日益去除華偽以歸於純樸無為。引申指盡可能謙抑。損,降抑、克制。
【白話】子路上前問道:「請問夫子,想要保持盈滿卻不傾倒,有辦法嗎?」夫子說:「聰明睿智,而又能保持敦厚若愚的態度;功蓋天下,而又能保持禮讓不爭的態度;勇力足以震撼世界,而又能保持小心畏懼的態度;擁有四海的財富,而又能保持恭敬謙遜的態度。這就是古人所說的『損之又損之』之道啊!」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①。知己之有榮貴。當守之以污濁。如是則天下歸之。如水流(流下有入字)深谷也。(卷三十四 老子)
【註釋】①谷:水流匯聚的地方。
【白話】知道自己高貴光榮之處,卻能守住謙虛卑下的態度,善盡本分,這樣自然成為眾望所歸,如世間百川所匯的深谷一般。
夫能屈以為伸,讓以為得,弱以為強,鮮不遂①矣。(卷二十六 魏志下)
【註釋】①不遂:不順利。
【白話】人如果能夠以屈為伸,以讓為得,以弱為強,「天之道,損有餘以補不足」,只有這樣做,才合於大道,才能長久,所以就很少會有不順利的。
德盛弗狎侮①。盛德必自敬,何狎易侮慢之有也。狎侮君子②,罔以盡人心;以虛受人,則人盡其心矣。狎侮小人③,罔以盡其力。以悅使民,民忘其勞,則盡力矣。(卷二 尚書)
【註釋】①狎侮:狎音「暇」,xiá ㄒㄧㄚˊ。輕慢侮弄。②君子:此處指官員。③小人:此處指百姓。
【白話】君王德行隆盛就不會輕忽侮慢他人。輕忽侮慢官員,就沒有人替您盡心;輕忽侮慢百姓,就沒有人替您盡力。
是故聰明廣智守以愚,多聞博辨①守以儉,武力勇毅守以畏,富貴廣大守以狹,德施②天下守以讓。此五者,先王所以守天下也。(卷三十五 文子)
【註釋】①博辨:從多方面論說;雄辯。辨,通「辯」。②德施:德澤恩施。
【白話】所以聰明多智之人應以愚鈍自守,博聞善辯之人應以收斂自守,勇武剛毅之人應以畏怯自守,富貴地廣之人應以狹小自守,恩德施及天下之人應以謙讓自守。這五點,就是古代聖明君王守住天下的原因。
惟德動天,無遠弗屆①。滿招損,謙受益,時②乃天道。自滿者人損之,自謙者人益之,是天道之常。(卷二 尚書)
【註釋】①屆:音「界」,jiè ㄐㄧㄝˋ。至、到。②時:通「是」。此、這。
【白話】只有德行能感通天地,無論多遠的人都會來歸順。自滿會招來損害,謙虛會得到益處,這是自然的規律。
德日新,萬邦惟懷;志自滿,九族①乃離。日新,不懈怠也。自滿,志盈溢也。(卷二 尚書)
【註釋】①九族:漢代儒者說九族有二。一是九代的直系親屬,包括高祖、曾祖、祖父、父親、自己、兒子、孫子、曾孫、玄孫。二是父族四(指出嫁的姑母及其兒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兒及外孫、己之同族)、母族三(指外祖父、外祖母、姨母及其兒子)、妻族二(指岳父、岳母),此為九族。
【白話】德行天天進步,世界各國都會受到感化而遠來歸順;心志驕傲自大,連身邊最親近的家人也會離散。
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①,必自邇②。言善政有漸,如登高升遠,必用下近為始,然後致高遠也。(卷二 尚書)
【註釋】①陟遐:陟音「至」,zhì ㄓˋ。遠行。遐,遠。②邇:音「爾」,ěr ㄦˇ。近。
【白話】如果要登高,一定要從低處開始;如果要行遠,一定要從近處起步。因此無論做學問或處事,應從淺近處下手,然後循序漸進,慢慢深入,不可好高騖遠。
汝惟弗矜①,天下莫與汝爭能。汝惟弗伐②,天下莫與汝爭功。自賢曰矜。自功曰伐。言禹推善讓人,而不失其能;不有其勞,而不失其功;所以能絕眾人也。(卷二 尚書)
【註釋】①矜:自誇、自負。②伐:自我誇耀。
【白話】你能不自以為賢能,天下才沒有人和你爭賢能。你能不自我誇耀,天下才沒有人和你爭功勞。換句話說,國君能時時保持謙恭謹慎的態度,天下才能永保穩固,不被推翻。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卷九 論語)
【白話】孔子說:「如果一個人有周公那樣的才華和辦事能力,但是驕傲而且吝嗇,不肯分享,其餘雖有小善,也就不值得一觀了。」
「亢龍有悔」①,何謂也?子曰:「貴而無位,高而無民,下無陰也。賢人在下位而無輔,賢人雖在下而當位,不為之助。是以動而有悔也。」……「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其唯聖人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卷一 周易)
【註釋】①亢龍有悔:亢是至高,龍為君位。處於極尊之位,應當以亢滿為戒,否則會有敗亡之禍。
【白話】「處於極尊之位,應當以高傲為戒,否則會有敗亡悔恨之禍。」為何這麼說呢?夫子說:「地位極其顯貴,沒有比這再高的位置;身分極其崇高,沒有人能親善接近。賢人都處在下位,而無法在旁輔佐協助,因此一舉一動不謹慎就會引禍上身。」……「亢」字的意義,只知進取卻不知退守,只知存在卻不知會衰亡,只知獲得卻不知會喪失。這只有聖人的智慧,能知道如何進、退、存、亡,而不失正道,只有聖人才能如此吧!
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也;人之行善者,聖人卽以爲人師也。不善人者,善人之資①也。資,用也。人行不善,聖人敎道使爲善,得以爲給用。貴②其師,(舊無貴其師三字補之)不愛其資,無所使也。雖智大迷③。雖自以爲智,言此人乃大迷惑。是謂要妙④。能通此意,是謂知微妙要道。(卷三十四 老子.道經)
【註釋】①資:給用,借資的意思。②貴:崇尚,重視。③迷:迷惑、糊塗。④要妙:精微美好;精要玄妙。
【白話】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師;不善的人,聖人教導使為善,得以為給用。尊重行善的人,而不重視不善人所提供的資材,雖然自以為聰明,也是身陷大迷之中。能通曉此意,是謂知道微妙要道。
前識者①,道之華②,不知而言知,爲前識也。此人失道之實,得道之華。而愚之始也。言前識之人,愚闇之唱始也。是以大丈夫③處其厚④,大丈夫謂道德之君也。處其厚者,處身於敦樸。不處其薄⑤;不處身違道,爲世煩亂也。處其實⑥,處忠信也。不處其華。不上言也。(卷三十四 老子.德經)
【註釋】①前識者:此指不知道而說知道的人。王弼注:「前識者,前人而識也,下德之倫也。竭其聰明以為前識,役其智力以營庶事。」②華:花也,此指浮華的外表。③大丈夫:指忠信守道者、得道者。④厚:敦厚純樸。⑤薄:輕浮、輕薄、不忠厚。⑥實:植物的果實。與「花」相對。這裡是真實內涵的意思,指「忠信」。
【白話】不知而言知,事事只靠自己一點聰明而行事的人,棄樸失真、違背道德,這是大道的末流,愚昧的根源。因此得道的大丈夫立身處世以忠信為主,而不處身違道,為世煩亂;以守真返樸為本,以守道為務,而不居於浮華,不誇耀自己的聰明才智。
人之所惡①,唯孤、寡、不轂②,而王公③以爲稱④。孤寡不轂,不祥之名。而王公以爲稱者,處謙,法空虛和柔。故物或損之而益,引之不得,推讓必還。或益之而損。夫增高者崩,貪富者得患。人之所敎,謂衆人所以敎,去弱爲強,去柔爲剛也。我亦敎人。言我敎衆人,使去強爲弱,去剛爲柔也。強梁者⑤不得其死⑥,強梁者,尚勢任力,爲天所絕,兵刄所伐,不得以命死也。吾將以爲敎父⑦。父,始也。老子以強梁之人,爲敎式(式作戒)之始。(卷三十四 老子.德經)
【註釋】①惡:音「務」,wù ㄨˋ。討厭,憎惡。②孤、寡、不轂:轂音「古」,gǔ ㄍㄨˇ。孤、寡、不轂都是不祥之名,王公乃謙虛自稱,以效法「道」的本體,無所不包、無微不入。比喻卑下柔和。不轂,喻不能如車轂為眾輻所湊。轂,車輪中心的圓木。③王公:泛指顯貴的爵位。王公貴人。④以爲稱:以之為稱呼。⑤強梁者:強橫、剛烈、粗暴的人。⑥不得其死:不得善終。⑦敎父:施教的根本。父,根本、開始的意思。通「甫」。
【白話】孤、寡、不轂都是人們所討厭的不祥的名稱,而王公貴人卻拿來自我稱呼(王公貴人雖身處顯貴爵位,卻效法謙卑、柔和)。所以,他們知道一切事物,有時候減損它,反而會得到利益;有時候增加它,反而會受到減損。(刻意圖謀高位或鑽營富貴,反而會惹來禍殃,遭致身敗名裂。)別人所教導我們的事(別人所教的,是放棄柔弱而去追求剛強),我也反過來教導別人(我所教人的恰恰相反,是放棄剛強而以柔弱自守)。強狠霸道的人不得善終(強橫的人,崇尚勢力、強暴,為天理所不容,必將兵刃加身,不得盡其天年而終),我要把這個道理作為施教的根本。
吾①言甚易知,甚易行。老子言吾所言,省而易知,約而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人惡柔弱,好剛強也。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②。夫唯世人也,是我德之闇,不見於外,窮微極妙,故無知也。知我者稀③,則④我貴⑤矣。稀,少也。唯達道乃能知我,故爲貴也。是以聖人被褐懷玉⑥。被褐者薄外,懷玉者厚內也。匿寶藏德,爲貴也。(卷三十四 老子.德經)
【註釋】①吾:此處指「老子」也。②不我知:亦即「不知我」。③稀:少。④則:效法。⑤貴:喻少。⑥被褐懷玉:被音「披」,pī ㄆㄧ。褐音「何」,hé ㄏㄜˊ。比喻懷藏寶物而不為人知。被,穿著,通「披」。褐,指粗布或粗布衣,古時貧賤人所穿著的衣物。懷,懷藏。玉,美玉,此處引申為聖人之才德。
【白話】我的言論至簡至易,且易行。可是大家還是不了解,也沒有人去實行。由於人們不了解其中的道理,所以也不了解我。了解我的人太少,那麼能效法我的人就更難得。因此,聖人好比穿著粗布衣服,而身懷寶玉,如不細心是不容易發現其中豐富寶藏的。
夫學者損其自多,以虛受之。天道成而必變。凡持滿而能久者,未嘗有也。故曰:自賢者,則天下之善言,不得聞其耳矣。(卷十 孔子家語)
【白話】為學之人應當不斷減損自己的驕傲自滿,永遠以謙虛的心接受一切人事物給予的啟發。大自然的法則是:萬事萬物的發展一旦達到極致,就會向相反的方向轉變。因此凡是抱持自滿態度而能長久的人,從未有過。所以說:自認為了不起的人,天底下有益的善言,他就再也聽不進了。
君子務脩諸內,而讓之於外;務積於身,而處之以不足。(卷四十八 體論)
【白話】君子致力於對內修養自身,而對外謙讓(讓位於賢,讓功於眾,讓名於上);致力於積累自身的德行、智慧、能力,而時刻以自己還很不足來自處。
謙。〈象〉曰:「地中有山①,謙。君子以裒②多益寡,稱③物平施。」多者用謙以為裒,少者用謙以為益,隨物而與,施不失平也。(卷一 周易)
【註釋】①地中有山:指謙卦下艮為山,上坤為地,猶山在地之中。②裒:póu ㄆㄡˊ。減少。③稱:權衡。
【白話】謙卦〈象傳〉說:「謙卦的卦象是艮(山)下坤(地)上,為高山隱藏於地中之表象,象徵高才美德隱藏於心中而不外露,所以稱作謙。君子總是損多益少,衡量各種事物,然後取長補短,使其平均。」
凡趣舍①之患,在於見可欲而不慮其敗,見可利而不慮其害,故動近於危辱。昔孫叔敖三相楚國,而其心愈卑,每益祿而其施愈博,位滋高而其禮愈恭。正考父傴僂②而走,晏平仲辭其賜邑。此皆守滿以沖,為臣之體也。(卷四十八 體論)
【註釋】①趣舍:取捨。趣:通「取」。②傴僂:傴音「與」,yǔ ㄩˇ。僂音「樓」,lóu ㄌㄡˊ。恭敬貌。傴:曲背;彎腰。僂:使身體彎曲,表示恭敬。
【白話】一般人在進退、取捨時常患的毛病是,只看到自己的欲望可以滿足而不考慮失敗,只看到可以獲得利益而不考慮其帶來的危害,所以稍有行動就接近於危險恥辱。過去孫叔敖三次做楚國宰相,而其內心更為謙卑,每次增加了俸祿,他的施捨就更為廣泛,地位愈高,他待人就愈加謙恭。孔子的先祖正考父謙卑恭敬地行走,晏嬰推卻不受君王封賞的城邑,他們都是以淡泊謙遜的態度身居顯位、保守基業,這是作為臣子應該具備的基本品質。
子曰:「勞而不伐①,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語以其功下人者也。」(卷一 周易)
【註釋】①伐:自我誇耀。
【白話】孔子說:「辛勤付出而不自我誇耀,有功績而不自認為有功,這是敦厚到了極點啊!這是說君子雖有功勳而能謙下對人。」
蓋勞謙虛己,則附之者眾;驕慢倨傲,則去①之者多矣。附之者眾,則安之徵也;去之者多,則危之診②也。(卷五十 抱朴子)
【註釋】①去:離開。②診:症狀。
【白話】大凡有功勞卻仍謙遜的人,歸附他的人就多;驕狂傲慢的人,背離他的人就多。歸附的人多,是平安的徵兆;背離的人多,是危險的信號。
夫以賢而為人下,何人不與?以貴從人曲直,何人不得?(卷三十一 六韜)
【白話】自身賢德而能謙恭待人,誰會不跟隨他呢?地位尊貴而能聽從接納他人的是非判斷,又有什麼人才不能感召到呢?
自尊重之道,乃在乎以貴下賤,卑以自牧①也,非此之謂也。乃衰薄之弊俗,膏肓②之廢疾,安共為之?可悲者也!(卷五十 抱朴子)
【註釋】①自牧:自我修養。②膏肓:肓音「荒」,huāng ㄏㄨㄤ。古代醫學以心尖脂肪為膏,心臟與膈膜之間為肓。比喻難以救藥的失誤或缺點。
【白話】自尊自重之道,就在於以尊貴的身分謙虛對待低賤的人,用謙卑來修養自己,而並非這種驕傲的態度。這種(驕傲的)做法,乃是衰敗的弊俗,是嚴重的社會弊病,怎麼能大家都做這樣的事呢?真是可悲啊!
能自得師者王,求聖賢而事之。謂人莫己若①者亡。自多足,人莫之益,己亡之道。好問則裕,自用②則小。問則有得,所以足也;不問專固,所以小也。(卷二 尚書)
【註釋】①莫己若:以為別人都不如自己。②自用:自行其是,不接受別人的意見。
【白話】能自己去尋求聖賢,並以之為師者,可以稱王,認為沒有人能比得上自己的人終究會滅亡。謙虛好問,才智就充足;自以為是,見識就狹隘。
〈彖〉曰:「謙亨①。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踰②,君子之終也。」(卷一 周易)
【註釋】①亨:通達、順利。②踰:超越。
【白話】〈彖傳〉說:「謙卑,則亨通。天道的法則是向下周濟萬物,光明普照天下;地道的法則是位處卑下而地氣向上運行;天地溝通,陰陽和合,所以說『亨通』。天的法則是減損盈滿者,增益謙虛者;地的法則是改變盈滿者,充實謙虛者;鬼神的法則是傷害盈滿者,施福謙虛者;人類的法則是憎惡盈滿者,喜歡謙虛者。謙虛者若位居尊貴,他的道德更顯光明;即使位居卑下,他的道德也不可超越;君子處於尊位或卑位,均能終生保持謙虛的美德,同時獲得謙虛帶來的終生的福報。」
〈象〉曰:「勞謙①君子,萬民服也。」(卷一 周易)
【註釋】①勞謙:勤勞而謙恭。
【白話】〈象傳〉說:「勤勞而謙恭的君子,必然會得到萬民的景仰和歸服。」
故《易》曰:「有一道,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國家,小足以守其身,謙之謂也。」(卷四十三 說苑)
【白話】《易經》上說:「有一個道理,能按著去做,大能保住天下,中能保住國家,小能保全自身,這道理就是謙虛。」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江海以卑下,故眾流歸之,若民歸就王者。(卷三十四 老子)
【白話】江海所以能成為山谷河川匯集的地方,是因為它善於處在低下的地位。由此可知,君子應虛懷若谷,謙沖自下,德行才能日益增長。
君子常虛其心志,恭其容貌,不以逸群①之才加乎眾人之上;視彼猶賢,自視猶不肖②也。故人願告之而不厭,誨之而不倦。(卷四十六 中論)
【註釋】①逸群:超群出眾。②不肖:謙辭。指不才、不賢。
【白話】真正的君子,常保心態謙虛,舉止恭敬有禮,不以出眾的才能而高於眾人之上;他把別人都看作是賢能之士,而把自己看成是不賢之人。因此別人願意告誡他而不覺得厭煩,教誨他而不覺得疲倦。
夫人有善鮮①不自伐,有能者寡不自矜。伐則掩人②,矜則陵人③。掩人者人亦掩之,陵人者人亦陵之。(卷二十六 魏志下)
【註釋】①鮮:音「險」,xiǎn ㄒㄧㄢˇ。少。②掩人:掩蓋別人的優點。③陵人:以勢壓人、欺侮人。
【白話】人有善行,很少有不自誇的;有能力,也很少有不自傲的。自誇就會掩蓋別人的優點,自傲就會凌駕於別人之上。掩蓋別人的人,別人也會掩蓋他;凌駕別人的人,別人同樣也會凌駕於他之上。
禹拜①昌言②曰:「兪③!」以咎繇言爲當,故拜受而然之。咎繇④曰:「都⑤!在知人,在安民。」歎修身親親之道,在知人。所信任,在能安民也。(卷二 尚書)
【註釋】①拜:敬受。②昌言:美言。③兪:表示應答和首肯,猶「是、對」。④咎繇:咎音「高」,gāo ㄍㄠ。繇音「搖」,yáo ㄧㄠˊ。人名。傳說為舜的臣子,中國法典的創始人。《楚辭.屈原.九章.惜誦》:「俾山川以備御兮,命咎繇使聽直。」也作「咎陶」。(生平參見附錄十三)⑤都:發語詞,無義。
【白話】禹敬受咎繇善言,說:「你說得對!」咎繇說:「啊!重要的還在於知人善任,在於讓人民安居樂業啊!」
管仲相三月,請論百官。公曰:「諾①。」管仲曰:「升降揖讓②,進退閑習③,臣不如隰朋④,請立以爲大行⑤;闢土⑥聚粟,盡地之利,臣不如寗戚⑦,請立以爲司田⑧;平原廣牧⑨,車不結轍⑩,士不旋踵⑪,鼓之而三軍之士,視死如歸⑫,臣不如王子城父⑬,請立以爲大司馬⑭;決獄折中⑮,不殺不辜,不誣無罪,臣不如賔胥無⑯,請立以爲大理⑰;犯⑱君顏色⑲,進諫必忠,不避死亡,不撓⑳貴富,臣不如東郭牙㉑,請立以爲大諫㉒之官。此五子者,夷吾一不如,然君若欲治國彊兵,則五子者存;若欲霸王,夷吾在此。」桓公曰:「善。」(卷三十二 管子.小匡)
【註釋】①諾:表示同意、遵命的答應聲。②揖讓:揖音「衣」,yī ㄧ。賓主相見的禮儀。揖,拱手行禮。③閑習:熟習。④隰朋:隰音「習」,xí ㄒㄧˊ,姜姓,春秋時期齊國大夫,齊莊公曾孫。與管仲、鮑叔牙等輔佐齊桓公,齊國大治。曾率軍會合秦軍,安定晉國的內亂,擁立晉惠公。管仲病重時,薦他自代,與管仲同年死。⑤大行:行音「形」,xíng ㄒㄧㄥˊ。古代接待賓客的官吏。尹知章注:「大行,大使之官。」按此即《周禮.秋官》的大行人。漢稱典客,景帝時改名大行。⑥闢土:開墾土地。⑦寗戚:即「寧戚」,春秋衛人,齊大夫。長期擔任齊國大司田,為桓公主要輔佐者之一。⑧司田:此處為「大司田」。管理農務的官。⑨牧:牧地;郊外。⑩結轍:轍跡交錯。謂退車回駛。⑪旋踵:轉身。指畏避退縮。⑫視死如歸:把赴死看作如歸家一樣。形容不怕死。⑬王子城父:春秋時期琅琊人,齊國著名將領。⑭大司馬:官名。掌軍旅之事。⑮決獄折中:決獄,判決獄訟。折中,調節使適中。⑯賔胥無:亦作「賓須無」,春秋時齊國著名大夫,曾與管仲等共同輔佐齊桓公成就霸業。⑰大理:此處為「大司理」。掌刑法的官。⑱犯:觸犯;冒犯。⑲顏色:指尊嚴。⑳撓:屈服、屈曲。㉑東郭牙:春秋時期齊國著名諫臣,是桓公時的五傑之一,由管仲所推舉。㉒大諫:古代官名,掌諫諍。尹知章注:「所以諫正君。」
【白話】管仲為相三個月時,請求向桓公評議百官,桓公說:「好的。」管仲說:「升降揖讓有禮,應對進退嫻熟從容,臣不如隰朋,請立他為『大行』;開墾土地、積聚糧食,盡力開發地利,臣不如寧戚,請立他為『大司田』;在平原廣野的戰場上使戰車不亂、士卒不退,鼓聲一響而三軍將士視死如歸,臣不如王子城父,請立他為『大司馬』;決斷獄訟,調節爭端,不錯殺無辜的人,不妄誣無罪的人,臣不如賓胥無,請立他為『大司理』;敢冒犯君主龍顏,進諫必忠,不怕死,不屈從富貴,臣不如東郭牙,請立他為『大諫』之官。這五個人,臣一個也比不上。然而君上您如果想治國強兵,用這五個人就夠了;如果想成就霸王之業,則有我夷吾在此。」桓公說:「好!」
屈寸而伸尺①,小枉②而大直,聖人爲之。今人君之論臣也,不計其大功,總其細(細作略)行③,而求其不(不善之不作小)善,卽失賢之道也。故人有厚德,無問其小節;人有大譽,無疵④其小故。夫人情,莫不有所短,誠⑤其大略是也,雖有小過,不足以爲累⑥;誠其大略非也,閭里之行⑦,未足多⑧也。(卷三十五 文子.上義)
【註釋】①屈寸而伸尺:彎曲一寸而伸直一尺。比喻人或事物微有瑕疵。屈,彎曲。伸,伸直。②枉:彎曲。③細行:小節;小事。《尚書.周書.旅獒》:「不矜細行,終累大德。」孔傳:「輕忽小物,積害毀大,故君子慎其微。」④疵:挑剔。⑤誠:確實。⑥累:音「類」,lèi ㄌㄟˋ。妨礙、傷害。⑦閭里之行:閭音「驢」,lǘ ㄌㄩˊ。被鄉里稱譽的行為。閭里,里巷。⑧未足多:不值得稱讚。
【白話】如果彎曲一寸而能伸直一尺,小的方面可以受委屈,大的方面必須堅持正道,聖人會如此做。當今君王評論臣下,不考慮他的重要貢獻,卻抓住他的小節,而細究他的小過,這是錯失賢才的做法。因此,人有深厚的德行,就不必非議他的小瑕疵;有很高的聲望,就不必挑剔他的小毛病。人之常情,誰沒有短處?只要本質大要確實是好的,即使略有小過,也不足為礙;如果根本大要確實不好,即便稱譽鄉里,也不值得多所讚美。
當堯之時,舜為司徒①,契為司馬②,禹為司空③,后稷為田疇④,夔為樂正⑤,倕⑥為工師⑦,伯夷為秩宗⑧,皋陶為大理⑨,益掌驅禽。堯不能為一焉。堯為君,而九子者為臣,其何故也?堯知九職之事,使九子各受其事,皆勝其任以成功,堯遂乘成功(本書乘成功作成厥功)以王天下。是故知人者主道也,知事者臣道也。主道知人,臣道知事,毋亂舊法,而天下治矣。(卷四十三 說苑)
【註釋】①司徒:官名。掌管國家的土地和人民的教化。②司馬:官名。掌軍旅之事。③司空:官名。掌管工程。④田疇:田官。⑤夔為樂正:夔音「魁」,kuí ㄎㄨㄟˊ。夔,堯、舜時的樂官。樂正,古時樂官之長。⑥倕:音「垂」,chuí ㄔㄨㄟˊ。古代傳說中的巧匠名。⑦工師:古官名。上受司空領導,下為百工之長。專掌營建工程和管教百工等事。⑧秩宗:禮官。古代掌宗廟祭祀的官。⑨大理:掌刑法的官。
【白話】堯帝當政之時,舜做司徒掌管教化,契做司馬掌管軍事,禹做司空掌管工程,后稷做農官掌管耕作,夔做樂官掌管音樂,倕做工師掌管工程和管教百工,伯夷做禮官掌管宗廟祭祀,皋陶做大理掌管刑法,益掌管山澤主管驅逐禽獸。堯不能擔任其中的任何一項職務。但是堯做君主,其他九位卻做臣子,那是什麼緣故呢?堯知道這九種職務的性質和內容,讓九個人各負責一項適任的工作,九個人都能勝任而完成任務,堯於是憑藉他們的功績成就了治理天下的大業。所以知人善任是做君主之道,知情辦事是做臣子之道。為君之道要知人善用,為臣之道要知事善辦,不要亂了舊有的典章制度,天下就太平了。
夫孝行著於家門,豈不忠恪①於在官乎?仁恕稱於九族,豈不達②於為政乎?義斷③行於鄉黨,豈不堪於事任乎?(卷二十五 魏志上)
【註釋】①恪:音「客」,kè ㄎㄜˋ。恭敬;恭謹。②達:通曉;明白。③義斷:秉公斷事。
【白話】如果一個人的孝行彰顯於家族之中,一旦為官怎麼會不忠誠恭敬呢?如果一個人的仁厚寬容在九族之中廣受讚揚,一旦為官怎麼會不善於施政呢?如果一個人能在鄉里秉公斷事,一旦為官怎麼會不勝任其職務呢?
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馬或奔踶①而致千里,士或有負俗之累②而立功名。夫泛駕③之馬,跅弛④之士,亦在御之而已。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異等可為將相及使絕國者。(後補卷十三 漢書一)
【註釋】①奔踶:踶音「地」,dì ㄉㄧˋ。奔馳踢人。不受羈勒之馬,乘時即奔跑,立時則踢人。踶:踢。②負俗之累:因不諧於流俗而受到的譏議。負俗:與世俗不相諧。③泛駕:翻車。亦喻不受駕馭。④跅弛:跅音「拓」,tuò ㄊㄨㄛˋ。放蕩不循規矩。
【白話】(漢武帝下詔說:)大凡要建立不同尋常的功業,必須等待不同尋常的人才。所以有的馬會狂奔踢人,卻可以奔馳千里;有的士人會因與世俗不相諧而被譏論,卻能建功立名。那不受駕馭的馬,以及放蕩不羈的人,關鍵在如何使用而已。現特責成全國各州縣地方官,要留心考察推薦官民中有特殊才幹,能做將相和出使外國的人。
夫陰陽和,歲乃豐;君臣同心,化乃成也。其刺史太守以下,拜除①京師,及道出洛陽者,宜皆召見,可因博問四方,兼以觀察其人。諸上書言事,有不合者,可但報歸田里,不宜過加喜怒,以明在寬也。(卷二十二 後漢書二)
【註釋】①拜除:拜授官職。
【白話】(第五倫上疏說:)陰陽調和,就會有豐收之年;君臣同心同德,教化才能有成效啊!對刺史、太守以下的官員,任命為京官,以及從國都洛陽外派的官吏,陛下都應召見,可藉此了解四方的情況,同時觀察本人的品行能力。各位官員上書議事有不合事實的,可讓他們回歸家鄉,不應過分地以自己的喜怒而處罰,以明示施政寬厚。
故論人之道:貴即觀其所舉,富即觀其所施,窮則觀其所不受,賤即觀其所不為。視其所患難,以知其勇;動以喜樂,以觀其守;委以貨財,以觀其仁;振①以恐懼,以觀其節。如此即人情②得矣。(卷三十五 文子)
【註釋】①振:通「震」。震懾。②情:實情。
【白話】所以評價人的方法是:高貴的人要看他所推舉的是什麼人,富有的人要看他所施予的是什麼人,貧窮的人要看他不接受什麼,地位低下的人要看他不做什麼。觀察他處在困難面前的舉動,來了解他勇敢的程度;用歡樂之事觸動他,來了解他的操守;把財物交給他,來考察他的仁德;用恐懼震懾他,來了解他的氣節。這樣就可以知道他的真實情況了。
凡論人,通則觀其所禮,通,達。貴則觀其所進,富則觀其所養,聽則觀其所行,養則養賢也,行則行仁也。近則觀其所好,習則觀其所言,好則好義也,言則言道也。窮則觀其所不受,賤則觀其所不為。喜之以驗其守,守,情守也。樂之以驗其僻,僻,邪。怒之以驗其節,節,性。懼之以驗其特,特,獨也,雖獨不恐也。哀之以驗其仁,仁人見可哀者,則不忍之也。苦之以驗其志。八觀六驗,此賢主之所以論人也。論人必以六戚四隱。六戚,六親也。四隱,相匿,揚長蔽短也。何謂六戚?父母兄弟妻子。何謂四隱?交友故舊邑里①門廊②。內則用六戚四隱,外則以八觀六驗,人之情③偽,貪鄙羨美(羨美作美惡),無所失矣,言盡知之。此先聖王之所以知人也。(卷三十九 呂氏春秋)
【註釋】①邑里:鄉里的人民、同鄉。②門廊:左右親近的人。③情:誠、真實。
【白話】大凡衡量一個人,當他顯達時,觀察他所禮遇的是哪些人;當他榮貴時,觀察他所提拔舉薦的是什麼樣的人;當他富有時,觀察他所供養款待的是哪些人;當他受到君主聽信時,觀察他言行是否一致;當他閒居在家時,觀察他的嗜好是否正當合法;當他親近君主時,觀察他的言談是否與正道相應;當他困苦時,觀察他是否對非分之財有所不受;當他處於卑賤時,觀察他是否對非義之事有所不為。使他喜悅,考驗他能否保持操守;使他歡樂,檢驗他是否有邪念惡行;使他發怒,檢驗他能否節制心中怒氣;使他恐懼,觀察他如何獨自應對而不害怕;使他哀傷,檢驗他是否心存仁慈;使他困苦,考驗他意志是否堅強。以上八項觀察、六項檢驗,是賢主用來衡量人才的方法。衡量和評定人才還必須依照「六戚四隱」。什麼是六戚?就是父、母、兄、弟、妻和子。什麼是四隱?就是朋友、熟人、鄉鄰和親信。在內就用六戚四隱為標準,在外則用八觀六驗的方法,如此一來,為人真誠虛偽、貪婪粗鄙或善惡等品性,就能一覽無遺了。這就是古聖先王辨識人才的方法。
居視其所親,富視其所與,達視其所舉,窮視其所不為,貧視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卷十一 史記上)
【白話】平時看他所親近的人,富裕時看他所交往或施與的人,顯達時看他所推舉的人,窮困時看他不願做的事情,貧賤時看他是否不苟取。這五點足以確定宰相的人選。
故聽言不如觀事,觀事不如觀行。聽言必審其本,觀事必挍①其實,觀行必考其跡。參三者而詳之,近少失矣。(卷四十九 傅子)
【註釋】①挍:音「教」,jiào ㄐㄧㄠˋ。通「校」。考核。
【白話】聽取言論不如觀察事情,觀察事情不如觀察行為。聽取言論必須審察其中的來源、動機,觀察事情必須驗證實際狀況,觀察行為必須考證行動留下來的效果。把這三方面綜合起來分析,比較不會出錯。
任己則有不識之蔽,聽受則有彼此之偏。所知者,以愛憎奪其平①;所不知者,以人事亂其度。(卷三十 晉書下)
【註釋】①平:平允、公正。
【白話】(評定人選等級時)依據自己的意見與好惡,就會有不能明察人才而妄斷的弊病;聽從他人之言而不認真甄別,則容易因彼此認知上的侷限而產生偏差。對認識的人,會因品評中帶有個人愛憎好惡而有失公平;對不認識的人,又會因人情關係擾亂了國家選才的制度。
子曰:「鄙夫①可與事君也哉?言不可與事君。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患得之者,患不能得之。既②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無所不至者,言邪媚無所不為。(卷九 論語)
【註釋】①鄙夫:庸俗淺陋的人。②既:已經。
【白話】孔子說:「見識淺陋又沒有學問道德的人,可以讓他事奉君主,替國家辦事嗎?當他還未得到官位利祿時,總是憂心得不到。一旦得到以後,又憂心會失掉。如果他憂心的是失掉官祿,完全不為百姓著想,那什麼壞事都幹得出來。」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榮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①,奪天朝之權勢。愛憎決於心,情僞由於己。公無考校②之負,私無告訴③(訴作訐)之忌,榮黨橫④越⑤,威福擅行。用心百態,求者萬端⑥,廉讓之風滅,苟且⑦之俗成。天下訩訩⑧,但爭品位,不聞推讓。流俗之過,一至於此,竊爲聖世耻之。愚心之所非者,不可以一槩論⑨,輙條列其事。夫名⑩狀⑪以當才⑫爲清,品⑬輩以得實爲平。治亂之要,不可不允⑭。清平⑮者,治化⑯之美;枉濫⑰者,亂敗之惡也。不可不察。然人才異能,備體⑱者寡,器有大小,達⑲有早晚,是以三仁⑳殊塗而同歸㉑,四子㉒異行㉓而鈞義。陳平㉔、韓信㉕,咲侮㉖於邑里㉗,而收功於帝王;屈原、伍胥㉘,不容於人主,而顯名於竹帛。是篤論㉙之所明也。(卷三十 晉書下.傳)
【註釋】①威福:語出《尚書.洪範》:「惟辟作福,惟辟作威。」孔穎達疏:「惟君作福,得專賞人也;惟君作威,得專罰人也。」原指統治者的賞罰之權,後多謂當權者妄自尊大,恃勢弄權。②考校:校音「叫」,jiào ㄐㄧㄠˋ。猶考課,即官員政績的考核。③告訴:揭發他人的隱私。訴作訐(音「節」,jié ㄐㄧㄝˊ)。④橫:hèng ㄏㄥˋ。橫暴,放縱,不講理。⑤越:不依次序超出。⑥萬端:形容方法、頭緒、形態等極多而紛繁。⑦苟且:不循禮法。⑧訩訩:訩音「凶」,xiōng ㄒㄩㄥ。喧嘩紛擾的樣子。⑨以一槩論:同「以一概論」、「一概而論」,指對問題不作具體分析,籠統地同樣看待。槩即「概」。⑩名:形容,稱說。⑪狀:指敘述人物生平行事的文字。漢以後多稱為「行狀」。⑫當才:才能與所任之事相當。⑬品:評價,衡量。⑭允:使人信服。⑮清平:清正、公平。即上文所言「名狀以當才為清,品輩以得實為平」。⑯治化:謂治理國家、教化人民。⑰枉濫:枉法恣肆。⑱備體:猶齊備、完整。⑲達:顯貴,顯達。⑳三仁:三位仁人,指殷末之微子、箕子、比干。㉑殊塗而同歸:本謂由不同途徑達到同一目的地,後以喻採用不同方法得到相同結果。㉒四子:指羲仲、羲叔、和仲、和叔,羲和氏之子,分掌春官、夏官、秋官、冬官。㉓異行:行跡不同。㉔陳平(?—西元前一七八年):漢初陽武(今河南省陽武縣東南)人。幼嗜讀書,容貌俊美,足智多謀,事高祖屢出奇策。惠帝時,官至左丞相。卒謚獻。㉕韓信(?—西元前一九六年):淮陰人,年輕時曾忍少年胯下之辱,後助漢高祖劉邦伐魏、舉趙、降燕、破齊,封為齊王。後徙封楚王,高祖疑其背叛,偽作雲夢之會,擒置咸陽,降封淮陰侯,終為呂后所殺。㉖咲侮:嘲笑戲弄。咲同「笑」。㉗邑里:指鄉里的人民。㉘伍胥:指伍子胥,春秋末期吳國大夫,軍事家,名員,字子胥,楚國人。㉙篤論:猶確論、確切的評論。
【白話】如今設立中正官,由他們將候選官員劃分為九個等級,等級的高低任由他們做主,士人的榮辱進退就落在他們手中。他們操控著唯君主才應有的賞罰之權,奪取了朝廷當有的權勢。評斷候選人的好壞,取決於他們一己的愛憎,考察結果的真假也由他們各人私心定奪。於公沒有被考課督責的壓力,於私沒有被人檢舉控告的顧忌,結果使得官員結黨營私,威福自專。他們各懷心計,謀求官職的方法五花八門,從而使廉直謙讓的風氣逐漸消失,不循禮法求取官職的惡俗日益形成。致使天下人紛紛攘攘,只為爭奪官品高下,竟再也聽不到推賢讓能的美事。流風民俗竟惡劣到如此地步,臣內心實以為當今聖明之世,仍存此一惡劣風氣而深感羞恥。臣心中所不以為然的,不好籠統地一概而論,於是以下分條列舉之。稱述人物以緊扣其才幹謀略之實才叫做清正,品評一個人要能夠與他的實情相符合才叫做公平。這是關係國家安定抑或混亂的關鍵,不可不公允而服人。清正、公平是治國化民的美事,枉法恣肆是亂法敗政的惡事。對此不能不明察。然而,人各有所長,德能俱全的人很少見,人的才器有大小之分,得志也早晚各異。所以微子、箕子、比干三位仁人,儘管境遇、經歷各不相同,但其賢名賢德則一。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四子的作為各不相同,然而都能體現道義精神。陳平、韓信都曾在其家鄉被人恥笑侮辱,但後來都為帝王建立了功業。屈原、伍子胥二人不被君主所容,但後來卻揚名青史。這些都是歷史允當的定論,向我們昭示識人的不易。
夷吾有病,小白問之曰:「仲父之病,病矣。至於大病,則寡人惡乎屬國而可?」夷吾曰:「公誰欲歟?」小白曰:「鮑叔牙可。」曰:「不可。其爲人潔廉善士。清己而已。其於不己若者①,不比②之人。欲以己善齊物也。一聞人之過,終身不忘。不能棄瑕錄善。使之治國,上且鈎③乎君,下且逆乎民。必引君令其道不弘,道苟不弘,則逆民而不能納矣。其得罪於君,將弗久矣。」小白曰:「然則孰可?」對曰:「勿已④,則隰朋⑤可。其爲人也,愧不若黃帝,而哀不己若者。慙其道之不及聖,矜其民不以逮己,故能無棄人也。以德分人,謂之聖人;化之使合道,而不宰割。以財分人,謂之賢人。旣以與人,己愈有也。以賢臨人者,未有得人者也;求備於人,則物所不與也。以賢下人者,未有不得人者也。與物升降者,物必歸之也。其於國,有不聞也;其於家,有不見也。道行則不賴(賴作煩)聞見,故曰不瞽不聾,不能成功。勿已,則隰朋可。若有聞見,則事鍾於己,而羣生無所措手足,故遺之可,未能盡道,故僅可耳。然則管夷吾非薄鮑叔也,不得不薄;非厚隰朋也,不得不厚。厚薄之去來,弗由我。」皆天理也。(卷三十四 列子.力命)
【註釋】①不己若者:即「不若己者」;不如自己的人。②比:音「必」,bì ㄅㄧˋ。親近。③鈎:音「溝」,gōu ㄍㄡ。即鈎距。引申對人輾轉推問,究其情實。這裡含有求全責備的意思。④勿已:猶無已;不得已;無可奈何;不得不如此。《莊子.徐無鬼》:「君若勿已矣,修胸中之誠,以應天地之情而勿攖(音「嬰」,yīng ㄧㄥ,擾亂)。」⑤隰朋:隰音「習」,xí ㄒㄧˊ,姜姓,春秋時期齊國大夫,齊莊公曾孫。與管仲、鮑叔牙等輔佐齊桓公,齊國大治。曾率軍會合秦軍,安定晉國的內亂,擁立晉惠公。管仲病重時,薦他自代,與管仲同年死。
【白話】齊相管夷吾有病,齊桓公小白問他說:「仲父的病重了!萬一病勢嚴重了,治不好,我要把國政託付給誰呢?」夷吾說:「您打算交給誰呢?」小白說:「交給鮑叔牙應該可以吧!」夷吾說:「那不可以。他為人清白廉潔,是賢德的人。對於德行不如自己的人,他便不會與之交往,一聽見他人的過失便終身不忘。假如讓他管理國政,對上則求全責備於君主,對下又違逆百姓。他得罪於您的日子,大概也為時不遠了。」小白說:「那麼誰可以呢?」管仲答道:「不得已,那麼隰朋可以接任。他為人處世只慚愧自己的德才不如黃帝,而能哀憐那些不如自己的人。自己修德,以德來感化他人的人稱作聖人,以財物來濟施他人的人稱作賢人。因為自己賢能而傲氣凌人的人,從來就沒有能得人心的;自己賢能,卻能謙虛對人的人,沒有不得人心的。隰朋對於國事,不該管的不去管;對於家事,遇有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則不去詳究。不得已,那麼隰朋可以接任。但是,我管夷吾並非有意輕忽鮑叔牙,而是為顧全大局不得不如此;並非特意獨厚隰朋,而是權衡輕重不得不推舉他。當中利弊得失的取捨,實在由不得我啊!」
自古人君莫不願得忠賢而用之也。既得之,莫不訪之於眾人也。忠於君者,豈能必利於人?苟無利於人,又何能保譽於人哉?故常願之於心,而常先①之於人也。非願之之不篤而失之也,所以定之之術非也。(卷四十七 劉廙別傳)
【註釋】①先:當是「失」的誤字。
【白話】自古以來,君主沒有不希望得到忠誠賢明之士而予以任用的。任用之後,(因懷疑其是否忠誠賢明)又沒有不派人去向眾人探訪調查的。忠誠於君主的人,豈能事事有利於他人呢?假若無利於人,又怎能在所有人面前保有好的聲譽呢?所以,君主心中常常希望得到忠賢之人,卻常常失去他們。不是君主希望得到忠賢之人心不誠而失去人才,而是判定忠賢之才的方法不對啊。
富貴者,觀其有禮施①;貧窮者,觀其有德守②;嬖寵③者,觀其不驕奢;隱約④者,觀其不懾懼。其少者,觀其恭敬好學而能弟;其壯者,觀其潔廉務行而勝其私;其老者,觀其思慎、彊⑤其所不足而不踰⑥。父子之間,觀其慈孝;兄弟之間,觀其和友;君臣之間,觀其忠惠;鄉黨之間,觀其信誠。設⑦之以謀,以觀其智;示之以難,以觀其勇;煩之以事,以觀其治;臨之以利,以觀其不貪;濫之以樂,以觀其不荒。喜之以觀其輕,怒之以觀其重,醉之以觀其失,縱之以觀其常,遠之以觀其不貳,昵⑧之以觀其不狎。復徵⑨其言,以觀其精;曲省其行,以觀其備。此之謂觀誠。(卷八 周書)
【註釋】①施:施惠。②德守:道德操守。③嬖寵:嬖音「必」,bì ㄅㄧˋ。受君主寵愛。④隱約:困厄,儉約。⑤彊:音「搶」,qiǎng ㄑㄧㄤˇ。同「強」。勉力;勤勉。⑥踰:當作「偷」。苟且之意。⑦設:設置,安排。⑧昵:音「逆」,nì ㄋㄧˋ。同「暱」。親近;親昵。⑨徵:證明;證驗。
【白話】富貴之人,要看他是否舉止有禮而好施惠;貧窮之人,要看他是否有德行操守;備受寵幸之人,要看他是否不驕不奢;處於困厄之人,要看他是否不膽小怕事。年輕人,要看他有無恭敬好學的態度和尊重長上之心;壯年人,要看他是否廉潔務實而且能克制私欲;老年人,要看他的思惟是否謹慎,勤勉努力彌補自己的不足而不苟且度日。父子之間,看他是否慈愛或孝順;兄弟之間,看他是否和睦與友愛;君臣之間,看他是否忠義或仁愛;鄉黨之間,看他是否誠實守信。讓他施行某種謀劃,以此來觀察他的智慧;將困難擺到他面前,以此來觀察他的勇氣;派他處理煩雜的事務,以此審視他的治理能力;讓他面對某種利益,以此觀察他是否不貪;讓他沉浸於享樂的環境中,以此觀察他是否不縱欲迷亂。使他歡悅,看他是否輕佻;激他發怒,看他是否穩重;讓他喝醉,看他是否會失去恭慎的儀態;任其行事,看他是否還遵從一貫的行為準則;疏遠他,看他是否忠誠不貳;親近他,看他是否輕慢失禮。反覆地驗證他前後說過的話,看他是否有真實的學問;詳盡地察訪他的行為,看他德行是否完備。這些歸結起來就稱作「觀誠」(洞察實情)。
咎繇曰:「都!亦①行有九德。言人性行有九德,以考察真偽,則可知也。寬而栗②,性寬宏而能莊栗也。柔而立,和柔而能立事。愿③而恭,愨愿而恭恪也。亂④而敬,亂,治也。有治而能謹敬也。擾⑤而毅,擾,順也。致果為毅也。直而溫,行正直而氣溫和也。簡⑥而廉⑦,性簡大而有廉隅也。剛而塞⑧,剛斷而實塞也。彊而義。無所屈撓,動必合義。彰厥有常⑨,吉哉。」彰,明也。吉,善也。明九德之常,以擇人而官之,則政之善也。(卷二 尚書)
【註釋】①亦:助詞,無義。②栗:莊敬、嚴肅。③愿:質樸、恭謹。④亂:治、治理。⑤擾:安撫、和順。⑥簡:簡易,不苛求小節。⑦廉:廉隅,棱角。比喻端方不苟的行為、品性。⑧塞:音「色」,sè ㄙㄜˋ。篤實。⑨常:規律、通例。這裡指道德標準。
【白話】咎繇說:「啊!人的德行有九種類型:一是秉性寬宏而不失莊敬有度;二是性格柔和而能建功立業;三是老實忠厚而又謙恭嚴肅;四是精於治事而又恭謹敬慎;五是為人柔順而能勇敢有為;六是言行正直而又態度溫和;七是性情平易而有操守;八是性格剛斷而篤實穩健;九是堅強不屈而所作所為又都能夠合乎道義。表彰符合這九種道德標準的人,天下就會吉祥!」
景公問求賢。晏子對曰:「通①則視其所舉,窮②則視其所不為,富則視其所分,貧則視其所不取。夫上難進而易退也,其次易進而易退也,其下易進而難退也。以此數物③者取人,其可乎!」(卷三十三 晏子)
【註釋】①通:顯達、亨通。②窮:特指不得志,與「達」相對。③數物:幾件事。
【白話】齊景公問求取賢才的方法。晏子回答說:「當一個人仕途亨通時,要看他所推薦的人才如何;當困窮失意時,看他不願做的事是什麼;當富有時,看他分享財物的對象是誰;當貧窮時,看他是否不取不義之財。ㄧ個上等的賢士,不貪祿位而一心向著道義,所以難於出仕而容易引退;次等的是向著祿位亦不背棄道義,所以容易出仕也容易引退;下等的是背棄道義而向著祿位,他們急於出仕卻難以引退。如果能用這樣的標準去考核選拔人才,應該就可以達到選賢舉能的目的了!」
一曰,微察(無微察二字)問之以言,觀其辭。二曰,窮之以辭,以觀其變。三曰,與之間諜①,以觀其誠。四曰,明白顯問②,以觀其德。五曰,使之以財,以觀其貪(貪作廉);六曰,試之以色,以觀其貞③;七曰,告之以難,觀其勇;八曰,醉之以酒,以觀其態。八徵皆備,則賢不肖別矣。(卷三十一 六韜)
【註釋】①間諜:祕密偵察、刺探。②顯問:謂明顯之事而故意詢問。③貞:操守堅定不移,忠貞不二。
【白話】鑑別人才有八種方法。一是向他提出問題,觀察他言辭是否條理分明;二是追問到底,觀察他的應變能力如何;三是暗中調查,觀察他是否忠誠不二;四是明確直接地提問,看他的回答是否有隱瞞或誇張之處,藉以觀察他的品德如何;五是讓他支配財物,觀察他是否廉潔;六是用女色試探,觀察他的節操如何;七是把危難的情形告訴他,觀察他是否勇敢;八是讓他喝醉酒,觀察他的酒品如何。這八種檢驗的方法都用上了,一個人的賢明或不肖就能分辨出來。
昔人知居上取士之難,故虛心而下聽;知在下相接①之易,故因②人以致人③。(卷四十九 傅子)
【註釋】①相接:交接、相交。②因:憑藉、依托。③致人:招致人才。
【白話】過去的君主知道身處高位要選拔人才的困難,所以虛心聽取下屬的意見;君主知道身處下位的人與一般人來往容易,所以憑藉他人來感召人才。
子曰:「君子易事而難悅也。不責備於一人,故易事也。悅之不以道,不悅也。及其使人也,器①之。度才而官之。小人難事而易悅也。悅之雖不以道,悅也。及其使人也,求備②焉。」(卷九 論語)
【註釋】①器:量材使用。②求備:要求完備。
【白話】孔子說:「為君子做事容易,但要使他高興卻很困難。因為取悅君子而不合道理,君子是不會高興的。至於君子用人,總能適才適任。為小人做事難,但要使他高興卻很容易。因為取悅小人雖不合道理,他也會高興。至於小人用人,總是要求完美無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