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中经过,有困顿,有焦虑,有曲折,有沧桑,我们统称为岁月的风霜,不必要大惊小怪,也不要纠缠不休,更不必要忐忑其中,更不必要耿耿于怀。
生活就是化解难题的课题,生活就是走向前方的旅程,生活就是在困顿中呈现的一种豪迈,在风雨中呈现的一种状态。
不要让过往的风霜影响自我对生活的把握、判断、创造和推动,不要让风霜影响自己对于生活的价值、信念、方向和信心。
一定是路过,能不能更好的路过;一定是欣赏,能不能去挖掘更美好的内涵;一定是分享,能不能用最好的欢喜去呈现生活的活泼生机和无限可爱?
对于生活认知的深度影响着自我未来的人生、过往、高度和结果,世界是什么?思考即存在。
因为思考才能够理清认知,因为思考才能够推动生活向前,岁月清欢;因为思考才能够发现它的清新,因为思考才能够在经过的过往当中心生欢喜,优雅从容,悠然自得,迎刃有余。
在时光中路过,把握自我的信心,但问耕耘,不问将来,但问当下,何必去追问未来的结果。
心若不伤,世界无恙,八个字就足以概括了一个心态与外在世界相处的方式和方法。心若不动,风又奈何,心地不伤,世间无恙。
细细品味,心若不动,风又奈何?心地不伤,人间无碍。把握信心才是当下以及未来的生活保障,把握信心才是生活幸福的港湾和滋养。
不要让内心的狭隘限制了自我对于生活的拓宽,需要认识到生活向前的崭新、重新选择的必要和未来美好的趋势。
有些时候过多地局限于目前的压力,纠缠于生活的快节奏、不适应甚至是心生懊恼和倦怠。
生活的快节奏必然是生活的常态,调整一种适应,调整自我内心的状态,去应对那些压力,去化解那些困顿,开心一点,阳光一点,快乐一点,明亮一点。
当然还要学会化解对立,纠正僵化,适应调整,适当放手;用一份幽默、乐观、积极的状态,去学会生活当中的进退有余,得失有度。
调整自我内心的亮度,呈现应对世间纷扰的优雅和从容,用一份更好的态度,面对其间的经过,包括那些暂时无能为力的改变。
清醒地提醒自己,该放手就放手,不要揪住过往不放,不要揪住那些伤痛不放,不要沉迷于那些感伤不放,不要让生活成为暗黑化的料理和久久排解不开的内心负面情绪的纠缠。
时光清新五月天,就像一句古诗,来到了最精彩的地方,也是风雨交加、冲突凌厉、色彩斑斓的时光。无惧生活的曲折和多元,多风多雨,多曲多折,正是考验人生重新启动的能力,更是考验人生坚定出发的信心。養生
甚愛必大費①,甚愛色者費精神,甚愛財者遇禍患,所愛者少,所亡者多,故言大費。多藏必厚亡②。生多藏於府庫,死多藏於丘墓;生有功刼之憂,死有發掘之患也。知足不辱③,知足之人,絕利去欲,不辱於身也。知止不殆④,知可止則止,財利不累於身,聲色不亂於耳目,則終身不危殆。可以長久。人能知止足,則福祿在己,治身者神不勞,治國者人不擾,故可長久也。(卷三十四 老子.德經)
【註釋】①甚愛必大費:過分貪愛名利必定耗損嚴重。甚愛,過分貪愛,指熱衷追求名利。大費,嚴重耗損。②多藏必厚亡:過於橫徵暴斂財富必定損害嚴重。多藏,積聚財富。厚亡,嚴重損害。③知足不辱:知道滿足,就不會受到羞辱。④知止不殆: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勞神傷身。知止,適可而止,不作無限的要求。殆,危殆、危險。
【白話】過分貪愛名利必定耗損嚴重,過於橫徵暴斂財富必定損害嚴重。若知道滿足,就不會受到羞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勞神傷身,能這樣生命就可以久遠。
凡人筋骨欲其固也,心志欲其和也,精氣①欲其行也。若此,則病無所居,而惡②無由生矣。(卷三十九 呂氏春秋)
【註釋】①精氣:人的精神元氣。②惡:疾病。
【白話】大凡人都想使筋骨強壯,心志平和,體內的精氣運行通暢。這樣,病氣就沒有辦法在身體內停留,疾病就無由而生。
夫酒醴①之近味,生病之毒物,無豪鋒之細益,有丘山之巨損。(卷五十 抱朴子)
【註釋】①酒醴:醴音「李」,lǐ ㄌㄧˇ。泛指酒。
【白話】酒類近似於美味,卻都是致病的毒藥,無絲毫的好處,卻有像山一樣大的損害。
治身,太上①養神,其次養形。神清意平,百節②皆寧,養生之本也;肥肌膚,充腹腸,開(開作供)嗜欲,養生之末也。(卷三十五 文子)
【註釋】①太上:最上、最高。②百節:指人體各個關節。
【白話】養生的方法,最上的在於修養精神,其次才是保養身體。神氣清朗,心念平和,自然全身安寧,這是養生的根本道理;若只是肥美外形,填滿肚腸,滿足嗜好和欲望,這只注重在養生的枝末小事而已。
神者智之淵也,神清則智明;智者心之符①也,智公卽心平。人莫鑒②於流水,而鑒於澄水③(二十子全書符作府水作潦)者,以其清且靜也。故神清意平,乃能形物之情④也。(卷三十五 文子.九(九作十)守)
【註釋】①心之符:心的表徵。符,標記。②鑒:照。③澄水:靜止而清澈的水。④形物之情:描繪事物的實情
。
【白話】人的精神是智慧所聚,精神爽朗,智慧就明晰;智慧是心的表徵,如果公正無私,內心就平和。人無法在流水中觀照面目,只能在平靜的水面觀照面目,因為這時的水既清澈又平靜,才可以觀照。所以只有精神爽朗,內心平和,才能認清事物的實情。
目之所好,不可從也;耳之所樂,不可不慎(本書不慎作順一字)也;鼻之所喜,不可任也;口之所嗜,不可隨也;心之所欲,不可恣也。故惑目者,必逸容①鮮藻②也;惑耳者,必妍音淫聲也;惑鼻者,必芷蕙③芬馥④也;惑口者,必珍羞⑤嘉旨⑥也;惑心者,必勢利功名也。五者畢惑,則或承之禍,為身患者,不亦信哉?是以其抑情也,劇乎隄防之備決;其御性也,過乎腐轡⑦之乘奔。故能內保永年,外免舋⑧累也。(卷五十 抱朴子)
【註釋】①逸容:猶美貌。②鮮藻:華麗的裝飾。③芷蕙:芷音「只」,zhǐ ㄓˇ。皆香草名。《抱朴子》通行本作「茝(chǎi ㄔㄞˇ)蕙」,茝亦香草名。④芬馥:香氣濃郁。⑤珍羞:亦作「珍饈(音「修」,xiū ㄒㄧㄡ)」,珍美的肴饌。⑥嘉旨:指美酒佳餚。⑦轡:音「配」,pèi ㄆㄟˋ。駕馭馬的韁繩。⑧舋:音「信」,xìn ㄒㄧㄣˋ。罪過、過失。
【白話】眼所喜歡看的,不可依從;耳所喜歡聽的,不可順應;鼻所喜歡聞的,不可放任;口所喜歡吃的,不可隨順;心所貪求的,不可恣意放肆。所以迷惑眼睛的,必是美貌華飾;迷惑耳朵的,必是豔歌俗曲、靡靡之音;迷惑鼻子的,必是芬芳馥鬱的香味;迷惑口舌的,必是珍饈佳餚;迷惑心靈的,必是權勢利祿與功名。五者全都被迷惑,就可能要遭遇災禍、危害生命,這不是確信無疑的嗎?因此他們抑制自己的欲望,比預防堤防崩潰還更認真嚴肅;他們制約自己的秉性,比用腐朽的繩索套著奔馬還更小心翼翼。所以內則能保持長壽,外則免除世上的禍患。
和神氣,懲①思慮,避風濕,節飲食,適②嗜欲,此壽考③之方也。(卷四十五 昌言)
【註釋】①懲:音「成」,chéng ㄔㄥˊ。克制、制止。②適:節制、調節。③壽考:年高,長壽。
【白話】調和精神氣息,克制憂慮,避免風濕邪氣的侵入,節制飲食,適當控制嗜好欲望,這些是長壽的良方。
明辨 > 邪正
遯①,〈𧰼〉曰:「天下有山②,遯。天下有山,陰長之𧰼也。君子以遠小人,不惡而嚴③。」「九五,嘉遯,貞吉④。」遯而得正,反制於內,小人應命,率正其志,不惡而嚴,得正之吉,遯之嘉者也。(卷一 周易)
【註釋】①遯:音「頓」,dùn ㄉㄨㄣˋ。遯卦,《易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艮☶(山)下、乾☰(天)上,表隱退之象。②天下有山:上乾☰(天),下艮☶(山)。③君子以遠小人,不惡而嚴:君子當此遯避之時,小人進長,理須遠避,力不能討,故不可為惡,又不可與小人褻瀆,所以說「不惡而嚴」。不惡而嚴,並不惡聲惡氣,但很威嚴,使人知敬畏。④九五,嘉遯,貞吉:遯卦第五爻,採用了最好的隱遯之方,因而獲得吉祥。九五,九,陽數,《易經》中以「」表示。五為卦中自下而上的第五個爻位。
【白話】遯卦。〈象〉說:「上乾為天,下艮為山,蒼天高遠,山不可企及,是遯卦。君子效法這一精神,遠避小人,但不是憎惡小人,而是嚴以律己,使小人敬畏。」「遯卦第五爻,採用了最好的隱遯之方,因而獲得吉祥。」
任愷①,字元裒,樂安人也,爲侍中②。愷性忠直,以社稷③爲己任。帝器而昵之④,政事多諮⑤焉。愷惡⑥賈充之爲人,不欲令久執政,每裁抑⑦之。充病之⑧,後承間⑨稱愷忠公局正⑩,宜在東宮,使保護太子。外假⑪稱揚,內斥遠之。帝以爲太子少傅,而侍中如故,充計畫不行。會⑫吏部尚書缺,好事者爲充謀曰:「愷今總門下樞要,得與上親接,宜啓令典選⑬,便得漸疎。此一都令史事耳!且九流難精⑭,間隙易乘⑮。」充卽啓,稱愷才能宜在官人之職。世祖不疑充挾邪⑯,而以選官勢望,唯賢是任,卽日用愷。愷旣在尚書,侍覲轉希,充與荀勗、馮紞承間譖潤⑰免官,愷受黜⑱在家。充毀間⑲得行,世祖情遂漸薄。然衆論明愷爲人,羣共擧愷爲河南尹,甚得朝野稱譽。而賈充朋黨,日夜求⑳愷小過,又諷有司,奏愷免官。後起爲太常,不得志,遂以憂卒。(卷三十 晉書下.傳)
【註釋】①任愷:愷音「凱」,kǎi ㄎㄞˇ。(西元二二三—二八四年),字元裒(póu ㄆㄡˊ),三國樂安郡博昌(今山東省博興縣)人。曹魏太常任昊之子。歷事魏晉兩朝。處理公務勤勞恪慎,獲得朝野的讚譽,但與賈充有朋黨之爭,仕途受阻。②侍中:為君主的侍從、顧問機構。③社稷:社指土神,稷指穀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後來就用社稷代表國家。④帝器而昵之:指皇帝司馬炎對任愷非常器重且親近。器,重視。昵,親近,通「暱」。⑤諮:商議,詢問。⑥惡:音「務」,wù ㄨˋ。憎恨、討厭。⑦裁抑:削減,壓制。⑧病之:不滿於任愷。⑨承間:間音「見」,jiàn ㄐㄧㄢˋ。趁著機會。⑩忠公局正:忠公,忠誠公正。局正,有氣度而純正。⑪假:利用。⑫會:恰好,正好。⑬典選:掌管選拔人才授官的事務。⑭九流難精:流派很廣難以精通。九流,指先秦的九個學術流派,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凡九家,此泛指各學術流派。⑮間隙易乘:容易找到攻擊對方的地方。⑯挾邪:心裡懷著邪惡之意。挾,懷藏、隱藏。⑰譖潤:譖,zèn ㄗㄣˋ。日積月累的讒言。譖,毀謗、誣諂。⑱受黜:黜音「觸」,chù ㄔㄨˋ。被免除官職。黜,貶降、革職。⑲毀間:間音「見」,jiàn ㄐㄧㄢˋ。誹謗挑撥使人不和。⑳求:設法得到。
【白話】西晉,任愷,字元裒,樂安人,官居侍中,任愷性格忠誠正直,把治理國家看作是自己的責任,皇帝司馬炎對他非常器重且親近,政事經常向他諮詢意見。任愷厭惡賈充的為人,不願讓賈充長居高位,曾多次壓制賈充,致使賈充不滿於任愷;後來賈充找到一個機會,就向皇帝司馬炎稱讚任愷忠誠公正,一心為國,推薦他到東宮輔助太子,表面上好像是稱讚任愷,實際上是想排斥他,意圖削去他的權力。結果皇帝任命任愷為太子少傅,而侍中之職仍像以前一樣,賈充計謀沒有得逞。當時恰好有吏部尚書的職缺,有個喜歡多事的人向賈充獻謀說:「現在任愷總攬著門下省機要的職務,能夠跟皇帝接觸親近,應當啟奏皇帝,任命任愷主持選舉人才,這樣就可以讓皇帝逐漸疏遠任愷,這只不過是都令史的職事罷了,而九流很廣難以精通,這樣容易尋找到攻擊對方的地方。」於是賈充便向皇帝上奏,稱讚任愷的才能,應該擔任吏部尚書的職務。時世祖沒有懷疑賈充心懷邪惡之意,而認為選官權重望高,應任命賢德的人,就任命任愷為吏部尚書。任愷在吏部尚書任內,侍奉謁見皇帝的機會漸漸少了,時賈充和荀勗、馮紞等人,趁機捏造罪名誣陷任愷,於是任愷被免除官職在家。賈充毀損離間的計謀得逞,致使世祖對任愷的情誼漸漸淡薄。但是群臣都了解任愷的為人,共同推舉他為河南尹,任愷在任期間,深得朝廷內外的稱讚。而賈充的朋黨,時時刻刻在尋求任愷的小過失,又暗示職官上奏皇帝免去任愷的官職。後來朝廷重新任命任愷為太常的官職,任愷感到很不得志,憂鬱而死。
三人之所廢,天下弗能興也;三人之所興,天下弗能廢也。親曰不孝,君曰不忠,友曰不信,天下弗能興也;親言其孝,君言其忠,友言其信,天下弗能廢也。夫符節①合之,則是非自見②。行亦有符,三者合,則行自見矣,此所以觀行也。(卷三十六 尸子.分)
【註釋】①符節:古代出入城門、關卡的一種憑信的器物。用竹、木、玉、銅等製成,刻上文字,剖為兩半,各執其一,使用時相合以為憑。②是非自見:事理的對與錯分明。
【白話】有三種人說他不好,天下人沒辦法把他抬舉起來;有三種人說他好,天下人沒辦法把他敗壞。親人說他不孝順,君主說他不忠心,朋友說他不講信用,天下人沒辦法把他抬舉起來;親人說他孝順,君主說他忠心,朋友說他講信用,天下人沒辦法把他敗壞。所執符節相合在一起時,那麼是非對錯自然分明。行為也像符節一樣,親人、君主、朋友三方面的評價合在一起時,那麼這個人的行為如何,自然明確了,這就是用來觀察人們行為的方法。
聖人之求事也,先論其理義,計其可否。故義則求之,不義則止;可則求之,不可則止。故其所得事者,常為身寶。小人求事也,不論其理義,不計其可否;不義亦求之,不可亦求之。故其所得事者,未嘗為賴也。故曰:必得之事,不足賴也。(卷三十二 管子)
【白話】聖人辦事,先考察它是否合乎公理正義,考慮它是否可行。合於義就做,不合於義就不做;可行就做,不可行就不做。所以他所辦的事情,常常是很寶貴的。小人辦事,不考察它是否合於公理正義,不考慮它是否可行。不合於義也做,不可行也做。所以,他所辦的事情,沒有可信賴的。所以說:不顧一切一定要做的事,是不值得信賴的。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國寶①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國器②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國用③也;口言善,身行惡,國妖④也。治國者敬其寶,愛其器,任其用,除其妖。(卷三十八 孫卿子)
【註釋】①國寶:國家的重寶。指國家的寶貴人才。②國器:國家的大器。指可以治國的人才。③國用:國家的用器。指國家賴其言而用。④國妖:國家的妖孽。指危害國家的人。
【白話】口能陳說聖賢之道,身能落實聖賢之道,這樣的人是國家的重寶(可擔任國師指導君王);口不能陳說聖賢之道,但身能落實聖賢之道,這樣的人是國家的大器(可輔佐君王治國);口能陳說聖賢之道,但身不能落實聖賢之道,這樣的人是國家的用器(可聽從其言語施政);口中說的是善言,自身行的都是惡事,這種人是國家的妖孽。能使國家大治的聖明君主,敬重其重寶,愛護其大器,任用其用器,剷除其妖孽。
夫邪正之人,不宜共國①,亦猶冰炭不可同器。(卷二十三 後漢書三)
【註釋】①共國:同治國事。
【白話】邪惡與正義的人,是不適合共理國事的,就好比冰和炭不能放在同一個容器中一樣。
君子非義(義上有仁字下同)無以生,失義則失其所以生;小人非嗜欲無以活,失嗜欲則失其所以活。故君子懼失義,小人懼失利。觀其所懼,知居(居作各)殊矣。(卷四十一 淮南子)
【白話】君子若沒有仁義就不能生存,失去仁義就等於失去生存的基礎;小人若沒有嗜欲就不能生活,失掉嗜欲也就失去了他生活的依託。所以君子擔心失去仁義,而小人害怕失去利益。觀察他們所擔心的,就能看出君子與小人的不同。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心和,然其所見各異,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爭利,故曰不和也。(卷九 論語)
【白話】孔子說:「君子與人相處,和平忍讓,而其見解卓越,與眾不同;小人所見平庸,與眾相同,而其爭利之心特別強,不能與人和諧辦事,只能擾亂他人而已。」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①,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卷九 論語)
【註釋】①美:善、好。
【白話】孔子說:「君子成全別人的善舉,不促成別人的惡事。小人則相反,見人做善事就嫉妒、做惡事便贊成,這是天理所不容的。」
君子掩人之過以長善,小人毀人之善以為功。(卷四十八 體論)
【白話】君子遮掩別人的過錯來長養自己的厚道美德,小人則詆毀他人的善心善行來標榜自己。
君子心有所定,計有所守;智不務①多,務行其所知;行不務多,務審其所由;安之若性,行之如不及。小人則不然,心不在乎道義之經,口不吐乎訓誥②之言,不擇賢以託身,不力行以自定,隨轉如流,不知所執。(卷四十八 體論)
【註釋】①務:追求、謀取。②訓誥:誥音「告」,gào ㄍㄠˋ。泛指訓導告誡之類的文辭。
【白話】君子心中有堅定的使命和信念,每次考慮、謀劃都能堅守原則。道理、智慧不貪求多,只要知道了就一定付諸實行;行動不求其多,但行動前一定審思行動的理由。心安住在美好的信念中,像天性一樣自然不勉強;實行時,則唯恐來不及而精進努力。小人則不是這樣,心思不在道義的原則上,嘴裡說不出告誡勸勉的話,不選擇賢者親近求教來寄託身心,不努力落實道德來使自己心靈安定,而是隨波逐流,不知道自己該做些什麼。
負①也者,小人之事也。乘②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③思奪之矣。(卷一 周易.繫辭上傳)
【註釋】①負:以肩背物。②乘:代步的交通工具。③盜:甲骨文字形意思是,看到人家的器皿,就會貪婪地流口水,存心不善。
【白話】用肩背著重物,這是平民百姓為小利而謀生的事。所乘的車騎,這是君子為公務而運用的工具。現在百姓乘君子的車騎,向世人誇耀,這樣便會引起別人竊取的心。
任賢勿貳①,去邪勿疑。疑謀②勿成。百志③惟熙④。一意任賢,果於去邪,疑則勿行,道義所存於心者,日以廣也。(卷二 尚書)
【註釋】①貳:懷疑、不信任。②疑謀:指沒有成算的韜略。③百志:各種觀點、意見。④熙:廣大。
【白話】任命賢人不要存疑,去除奸邪不要猶豫。沒有成算的謀略不要實施,各種觀點盡量廣泛聽取。
郄詵①,字廣基,濟陰人也。擧賢良對策②曰:「臣竊觀乎古今而考③其美惡,古人相與④求賢,今人相與求爵,此風俗所以⑤異流也。」(卷三十 晉書下.傳)
【註釋】①郄詵:郄音「系」,xì ㄒㄧˋ。詵音「申」,shēn ㄕㄣ。晉代雍州刺史,字廣基,單父人。學問好,識見多,氣宇不凡,辦事果斷,能洞察世事,有政績而受到朝野一致讚譽。郄詵舉賢良對策試,為天下第一。②擧賢良對策:中國古代士子針對皇帝策問,提出一套治理政事的方略。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議對》:「對策者,應詔而陳政也。……漢文中年,始舉賢良,鼂(音「潮」,cháo ㄔㄠˊ)錯對策,蔚為舉首。」③考:探究、研究。④相與:相偕、相互。⑤所以:何以、為何。
【白話】郄詵,字廣基,濟陰(今山東省定陶縣)人。提出賢良對策,說:「臣子私自觀察古今社會,而研究它們的善惡。古人相互訪求賢能的人,現在人卻相互追求爵位,這就是古今風俗何以不同的原因。」
政者,正①也。聖人明正以治國。故正者,所以止過而逮不及②也。過與不及,皆非正也。非正,則傷國一也。勇而不義傷兵,仁而不法傷正。故軍之敗也,生於不義;法之侵也,生於不正。故言有辯③而非務者,行有難④而非善者。故言必中務⑤,不苟⑥爲辯;行必思善,不苟爲難。(卷三十二 管子.法法)
【註釋】①正:不偏不倚。②逮不及:逮音「代」,dài ㄉㄞˋ。補充不足。逮,及、趕上。③辯:言辭動聽。④難:行為敬慎畏懼。⑤中務:中音「眾」,zhòng ㄓㄨㄥˋ。切中實務。⑥不苟:不隨便。
【白話】所謂政治,就是正。聖人正中其分來治理國家。所以正中其分,用來制止過分而補充不足。過分和不足,都不是正。未能正中,不論過分或不足,傷害國家都是一樣的。勇武而不義就會傷害士兵,仁厚而不合法令制度就會失去正中其分。所以軍隊會失敗,是因為不合乎義;法令制度受到侵害,是因為不能正中其分。所以有的言辭動聽而不實在,行為看起來敬慎畏懼卻是不善的。因此言辭一定要切中實務,不隨便說動聽卻不實在的話;行為一定要顧及善念,不隨便做些看起來敬慎畏懼卻是不善的行為。
梁丘據①死,景公召晏子而告之曰:「據忠且愛我,我欲豐厚其葬,高大其壠②。」晏子曰:「敢③問據之所以忠愛君者,可得聞乎?」公曰:「吾有喜於玩好④,有司⑤未能我供也,則據以其財供我,吾是以知其忠也;每有風雨,暮夜求之,必存,吾是以知其愛也。」晏子曰:「嬰對則爲罪,不對則無以事君,敢不對乎!嬰聞之,臣專其君,謂之不忠;子專其父,謂之不孝;妻專其夫,謂之嫉妬。爲臣(爲臣作事君之道四字)道⑥君,親於父兄,有禮於羣臣,有惠於百姓,有義於諸侯,謂之忠也;爲子(爲子作爲子之道四字)道父,以鍾愛其兄弟,施行於諸父⑦,以慈惠於衆子,誠信於朋友,謂之孝也;爲妻(爲妻之下有之道二字),使衆妾皆得驩欣於夫,謂之不妬也。今四封⑧之民,皆君之臣也,而唯據盡力以愛君,何愛者之少耶⑨?四封之貨,皆君之有也,而唯據也,以其私財忠於君,何忠者之寡耶?據之防塞⑩羣臣,壅蔽⑪君,無乃⑫甚乎?」公曰:「善哉!微子⑬,寡人不知據之至於是也。」遂罷⑭爲壠之役,廢厚葬之令。令有司據法而責,羣臣陳過而諫。故官無廢法,臣無隱忠,而百姓大悅。(卷三十三 晏子.諫下)
【註釋】①梁丘據:齊侯姜尚後裔,春秋時期齊國的大夫,深受齊景公的賞識,後受封於山東梁丘,以封地為姓,為梁丘姓始祖。他精通《易學》,崇尚自然科學。②壠:音「壟」,lǒng ㄌㄨㄥˇ。墳墓。③敢:當作副詞,表示冒昧。④玩好:好音「號」,hào ㄏㄠˋ。玩弄嗜好的物品。⑤有司:官員。職務有專司,故稱為「有司」。⑥道:引導、指引。通「導」。⑦諸父:指伯父、叔父。⑧四封:四方、四境。封,疆界。⑨耶:音「爺」,yé ㄧㄝˊ。表示疑問語氣。相當於呢、嗎。⑩防塞:設防堵絕。⑪壅蔽:壅音「擁」,yōng ㄩㄥ。隔絕、蒙蔽。⑫無乃:表示推測的語氣,相當於莫非、只怕。⑬微子:沒有你。微,無、沒有。子,當作代詞,你,同「爾」、「汝」。⑭罷:停止。
【白話】梁丘據死了,齊景公召見晏子,然後告訴他說:「梁丘據對我既忠心又愛戴我。我想要厚葬他。把他的墳墓營造得又高又大。」晏子說:「請問梁丘據是怎麼忠愛君王您的,可以說來讓我聽聽嗎?」齊景公說:「我有喜歡的物品,官員沒能都供應我,而梁丘據用他自己的錢財買來供應我,我從這件事知道他的忠心;每當遇到風雨天,不管是日暮或深夜召見他,他一定到,我從這件事知道他的愛戴。」晏子說:「我回答您,就一定會得罪您,不回答您,那我怎麼叫侍奉君王呢?敢不回答嗎?我聽說,臣子專愛君王,叫做不忠;子專愛父親,叫做不孝;妻子專愛丈夫,叫做嫉妒。為臣侍奉君王的道理,在於引導君王親愛父兄,禮遇群臣,對百姓有恩惠,對諸侯有信義,叫做忠;做兒子的道理,在於引導父親將其對親兄弟的愛,推廣到他的叔伯身上,以他對眾多孩子的慈愛恩惠,推及誠懇地對待朋友,這叫做孝;為妻的道理,在於讓眾妾都能取得丈夫歡欣,這叫做不嫉妒。現在四方的人民,都是君王的臣子,唯有梁丘據竭盡全力愛戴君王,為什麼愛戴國君的人這樣少呢?四方的財物,都是君王所有,唯有梁丘據能用私人財物向君王盡忠,為何盡忠的人這樣少呢?梁丘據設防堵絕群臣,蒙蔽君王,不是太嚴重了嗎?」景公說:「好呀!不是先生,寡人不知道梁丘據到了這種地步。」於是停止了為他營造高墳的工程,中止厚葬的命令。命令有關官吏依據法令責處,群臣陳述過失,直言進諫。因此官府中沒有虛設的法令,臣子的忠心不被埋沒,而百姓非常高興。
夫教訓者,所以遂道術而崇德義也。今學問之士,好語虛無之事,爭著雕麗之文,以求見異於世,品人①鮮識,從而尚之,此傷道德之實,而惑矇夫②之失者也。詩賦者,所以頌善醜之德,泄哀樂之情也,故溫雅以廣文,興喻③以盡意。今賦頌之徒,苟為饒辨④屈蹇⑤之辭,競陳誣罔⑥無然⑦之事,以索見怪於世,愚夫戇⑧士,從而奇之,此悖孩童之思,而長不誠之言者也。盡孝悌於父母,正操行於閨門⑨,所以為列士也。今多務交游以結黨,偷勢竊名,以取濟渡⑩,夸末⑪之徒,從而尚之,此逼貞士⑫之節,而眩世俗之心者也。養生順志,所以為孝也。今多違志以儉養,約生⑬以待終,終沒之後,乃崇飾喪紀⑭,以言孝,盛饗⑮賓旅以求名,誣善⑯之徒,從而稱之,此亂孝悌之真行,而誤後生之痛者也。忠正以事君,信法以理下,所以居官也。今多姦諛以取媚,玩(玩作撓)法以便己,苟得⑰之徒,從而賢之,此滅貞良之行,開亂危之源者也。五者,外雖有賢才之虛譽,內有傷道德之至實。(卷四十四 潛夫論)
【註釋】①品人:眾人,常人。②矇夫:瞎子。指不學無知之人。③興喻:指詩歌創作手法的興與比。興為託物言志,喻為取他物作比況。④饒辨:即譊(náo ㄋㄠˊ)辯。爭訟辯論。饒:通「譊」。爭辯。辨:通「辯」。⑤屈蹇:蹇音「簡」,jiǎn ㄐㄧㄢˇ。形容隱晦艱澀。蹇:通「謇(音「簡」,jiǎn ㄐㄧㄢˇ)」。艱澀;艱難。⑥誣罔:無中生有,欺騙愚弄。⑦無然:不是這樣。⑧戇:音「狀」,zhuàng ㄓㄨㄤˋ。愚,傻。⑨閨門:內室的門。借指家庭。⑩濟渡:渡水到達彼岸。比喻仕途順利,辦事方便。⑪夸末:謂浮誇而不務實。⑫貞士:志節堅定、操守方正之士。⑬約生:節約生前供養。⑭喪紀:喪事。⑮饗:以隆重的禮儀宴請賓客。泛指宴請,以酒食犒勞、招待。⑯誣善:偽善。⑰苟得:不該得而得到。
【白話】教育訓導,是為了成就道德學問和弘揚德義的。現今做學問的人,喜歡談論荒誕無稽的事,爭相寫作雕飾華麗的文章,以求標新立異被世人特殊看待,一般人很少能認識清楚,便跟著尊崇他,這是實際上傷害道德,而嚴重迷惑無知者的大錯。詩和賦,是用來吟誦善惡品行、抒發哀樂情感的,所以用詞溫潤典雅來增加文采,用興和比的方式來充分表達心意。而現今吟賦作頌的人,隨便地創作巧辯晦澀的文辭,競相陳述欺妄不實的事情,以博取世人的驚異,愚昧無知的人,便跟著對他稱奇讚歎,這是惑亂孩童的思想,而助長不誠實的言論的做法。對父母竭盡孝順恭敬,在家中則端正操守品行,這樣才夠得上稱為士人。如今人們多致力於結交朋友以結為朋黨,竊取權勢、名譽以求在仕途上飛黃騰達,那些浮誇而不務實的人,便跟著推崇他,這是貶抑忠貞之士的節操、迷惑世俗人心志的行徑。奉養父母,順承其心意,就是孝道。現今人們多違背父母的意願並吝嗇於贍養父母,在父母生前緊縮開銷而等待父母死亡,當父母亡故之後,子女們卻隆重操辦喪事來顯示孝心,大辦宴席款待賓客來博取孝名,那些偽善的人們,便跟著稱頌他們,這是悖亂孝悌的實質,貽誤後輩而令人痛心的事。以忠誠正直來事奉君主,以信守法度來治理百姓,這是為官者的責任。現今的官員多姦詐諂媚來討好上司,玩忽法令以方便自己,那些不應得到官職而得到的人,便跟著尊崇他,這是毀滅善行、開啟造成動亂的禍根。這五種做法,表面上雖然有賢才的虛假名譽,而實質上則會嚴重損害道德。
子貢曰:「君子亦有惡①乎?」子曰:「有惡。惡稱人惡②者,好稱說人惡,所以為惡也。惡居下流而訕上者,訕,謗毀也。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窒,塞。(卷九 論語)
【註釋】①惡:音「勿」,wù ㄨˋ。②惡:音「餓」,è ㄜˋ。
【白話】子貢說:「君子對人是否也有憎惡?」孔子說:「有憎惡。君子憎惡宣揚別人過失的人,因為做人應該包容掩藏他人的過失,宣揚他人的善行;憎惡居於下位而毀謗上位的人,因為上級有過時應該規勸而非背後毀謗,若不聽從則可離開,若背後毀謗,則有失忠厚;憎惡有勇卻不遵守禮法的人,因為容易以下犯上;憎惡果斷而不通事理的人,因為那樣往往容易敗事,而又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