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曰:「王!人求多聞①,時惟②建事③,學于古訓④乃有獲。王者求多聞以立事,學古訓乃有所得也。事⑤弗師古,以克⑥永世,匪⑦說攸⑧聞。」事不法古訓,而以能長世,非所聞。(卷二 尚書)
【註釋】①聞:知識,見聞。②時惟:時,是,這。惟,為。③建事:謂建立事業或功業。④古訓:古代流傳下來的典籍或可以作為準繩的話。⑤事:治理,任事。⑥以克:而能。以,連詞,而。克,能。⑦匪:同「非」。不,不是。⑧攸:音「優」,yōu ㄧㄡ。所。
【白話】傅說(音「月」,yuè ㄩㄝˋ)說:「君主希望見聞廣博,是想建立功業,認真學習古人的教導,就會有收穫(作為一個君王,增廣見聞是為了成就大業,學習古人的教誨才會有所收穫)。做事不師法古人,而能使國家長治久安,我傅說沒有聽說過(做事情不能遵循古人的教導,而能夠做得長久的,這種事從來沒有聽說過啊)。」
「漢、魏以來,內官之貴,於今最隆①,而百官等級遂多,遷補②轉徙③如流,能不以著④,黜陟⑤不得彰,此爲治之大弊也。夫階級繁多而望官久,官不久而望治功⑥成,不可得也。〈虞書〉⑦云:『三考⑧,黜陟幽明⑨。』《周官》,三年大計⑩羣吏之治,而行其誅賞。漢法,官人或不直秩。魏初用輕資,亦先試守⑪,不稱,繼以左遷⑫。然則雋才⑬登進,無能降退,此則所謂『有知必試,而使人以器⑭』者也。臣以爲今宜大并羣官等級,使同班⑮者不得復稍遷,又簡⑯法外議罪⑰之制,明試守左遷之例,則官人理書⑱(書疑事),士⑲必量能⑳而受爵㉑矣。居職㉒者自久,則政績可考。人心自定,務求諸己矣。」(卷二十九 晉書上.百官志)
【註釋】①隆:顯達,顯赫。②遷補:升官補缺。③轉徙:輾轉遷移。④著:音「住」,zhù ㄓㄨˋ。顯著。⑤黜陟:黜音「觸」,chù ㄔㄨˋ。陟音「至」,zhì ㄓˋ。指人才的進退,官吏的升降。黜,貶降、革職。陟,升遷、進用。⑥治功:泛指治理的政績。⑦虞書:屬《尚書》中虞書部。⑧三考:古代官吏考績之制。指經三次考核決定升降賞罰。考,舊時考核官吏的成績曰「考」。⑨黜陟幽明:罷免愚昧的昏官,晉升賢良的好官。幽明,指善惡,賢愚。⑩大計:官吏每三年一次的考績。⑪試守:正式任命前試行代理某一職務。⑫左遷:降官,貶職。⑬雋才:才智出眾的人。「雋」通「俊」。⑭器:才能,能力。⑮同班:等級相同。⑯簡:簡化。⑰議罪:論議定罪。⑱理書:理事,治事,處理事務。⑲士:卿士。泛稱諸侯臣僚、各級官吏。⑳量能:衡量才能。㉑受爵:接受爵位。㉒居職:在職;任職。
【白話】(承上則,李重說):「漢、魏朝以來,在朝廷做官的尊貴,於今最為顯著。於是百官的等級也就增多,官員的變更、補缺、調轉、升遷如同流水,有能力而不為人所知,人才的賢愚在進退升降中得不到彰顯,這是治理國家的極大弊端。官階如此繁多,卻希望官員在一個職位任職較長時間;在一個職位上時間短暫,卻又希望其治理很有成績,這都是不可能辦到的事。《尚書.虞書》上說:『經過三次考核決定官員的升降。』《周官》上說:『每三年廣泛考察百官的政績一次,據此賞罰任免。』漢代的辦法是授予官職時,有的不直接確定官職的大小品級。魏朝在開始任用時不看重資歷,也採取在職試用的辦法,對其不稱職者予以降職。這樣,才能出眾者得到升遷,無才能的予以降職或辭退。這就是所謂『有才能的人一定經過試用,而按才能高低來用人』的辦法。我認為當前應大力合併官員的品級,讓同一官品班次者不得在短時間內調遷。另外,應簡化在規定以外評議官員罪過的制度,明確在職試用、留用、不稱職者降免的規定。這樣一來,人各得其位、制度得到簡化明確,士人也會根據其才能而接受爵位了。在某一職位任期持久,則政績就可以考核。做官的人心安定,必然會要求自己盡職了。」
「夫武王,聖主也;成王,賢嗣也。然武王不恃成王之賢,而廣封建者,慮經無窮也。且善言今者,必有以驗之於古。唐虞以前,書文殘缺,其事難詳。至於三代,則並建明德,及擧(擧作興)王之顯親①,開國承家,以藩屏②帝室,延祚③久長,近者五六百歲,遠者延將千載。」(卷三十 晉書下.傳)
【註釋】①顯親:顯貴的親屬。②藩屏:藩音「凡」,fán ㄈㄢˊ。捍衛。③延祚:祚音「做」,zuò ㄗㄨㄛˋ。延續國家福運。
【白話】(劉頌):「周武王是一位聖明的君主,周成王是一位賢明的繼承者,可是武王不倚仗成王的賢明,仍然大量封立諸侯國,就是因為他考慮到國家的長治久安。再說,善於談論當前情形的人,必然是從古人的做法中求得了驗證。唐堯、虞舜以前,文獻殘缺,那時候的事難以詳知。至於夏、商、周這三代,帝王們都樹立美好的德行,同時又選用王室顯貴,建立諸侯國以繼承國家大業,來捍衛中央朝廷的安定,從而國運長久,短的有五六百年,長的將近千年。」
「逮至秦氏,罷侯置守,子弟不分尺土①,孤立無輔,二世而亡。漢承周秦之後,雜而用之,前後二代,各二百餘年。揆②其封建,雖制度舛錯③,不盡事中,然跡其衰亡,恆在同姓失職,諸侯微時④,不在強盛也。昔呂氏作亂,幸賴齊代之援,以寧社稷;七國叛逆,梁王捍之,卒弭⑤其難。自是之後,威權削奪,諸侯止食祖俸,甚者至乘牛車。是以王莽得擅本朝,遂其姦謀,傾蕩天下,毒流生靈。」(卷三十 晉書下.傳)
【註釋】①尺土:狹小的土地。②揆:音「葵」,kuí ㄎㄨㄟˊ。度量,揣度。③舛錯:舛音「喘」,chuǎn ㄔㄨㄢˇ。錯亂,不正常。④微時:卑賤而未顯達的時候。⑤弭:音「米」,mǐ ㄇㄧˇ。止息。
【白話】(承上則,劉頌):「到了秦朝,廢棄了諸侯立國管理地方的做法,而在地方設立郡和縣作為行政機構,皇室子弟沒有分封到尺寸土地,王朝因此孤立而沒有諸侯作為輔佐,傳位二世就亡國了。周和秦兩代之後是漢朝,漢朝將封建制和郡縣制混雜在一起使用,西漢和東漢兩代,國運各二百餘年。臣考量漢代的封建制度,發現儘管這個制度也存在錯亂的地方,不能做到處處恰當,但是考查一下漢朝的衰亡,問題都出在同姓諸侯不能保衛國家,是諸侯勢卑力微的時候,而不是諸侯強大興盛的時候。以前外戚呂氏作亂,幸虧依靠齊國、代國諸侯王的援助,才使得漢朝劉氏江山安定下來。後來七國叛亂,梁王(劉武)捍衛朝廷,終於平定了這一場災難。從那以後,諸侯王的權力和威勢被削奪,只能靠徵收郡國租稅以為生計,有的甚至窮困到只能乘坐牛車的地步。因此王莽才得以獨攬朝政,實現了他篡逆的奸謀,導致天下分崩離析,生靈塗炭。」
齊桓公問管子曰:「吾念有而勿失,得而勿忘①,為之有道乎?」對曰:「勿創勿作,時②至而隨。無以私好惡害公正,察民所惡,以自為戒。黃帝立明臺③之議,堯有衢室④之問,舜有告善之旌⑤,禹立諫鼓⑥於朝,湯有總街之庭⑦,以觀民誹也。此古聖帝明王所以有而勿失、得而勿忘者也。」(卷三十二 管子)
【註釋】①忘:通「亡」。喪失,失去。②時:時機,機會。③明臺:傳說為黃帝聽政之所。④衢室:衢音「渠」,qú ㄑㄩˊ。相傳為唐堯徵詢民意的處所。⑤告善之旌:旌音「經」,jīng ㄐㄧㄥ。為獎勵人臣進諫而設的旗幟。⑥諫鼓:設於朝廷供進諫者敲擊以聞的鼓。⑦總街之庭:通衢大道旁的亭舍。指商湯聽取民意之處。
【白話】齊桓公問管仲說:「我想擁有天下而不失去,得到權力而不喪失,做到這一點有方法嗎?」管仲回答說:「不要刻意創新,時機來臨就隨之行事。不要以個人的好惡來損害公正,了解人民所討厭的事,以便自己引以為戒。黃帝建立了明臺的議政制度,堯帝設有衢室的諮詢制度,舜帝設有獎勵人們進諫的旌旗,夏禹在朝廷上設立進諫之鼓,商湯設有通衢大道旁的亭舍,用來了解百姓的批評意見。這就是古代聖君賢王所以擁有天下而不失去、得到權力而不喪失的方法。」
湯①降②不遲③,聖④敬日躋⑤。昭⑥假⑦遲遲⑧,上帝⑨是祗⑩。帝命式⑪于九圍⑫。不遲,言疾也。躋,升也。九圍,九州也。降,下也。假,暇也。祗,敬也。式,用也。湯之下士尊賢甚疾,其聖敬之德日進,然而能以其聰明,寬暇天下之人遲遲然。言其急於己而緩於人也。天用是故愛敬之,天於是又命之,使用事於天下,言王之。不競⑬不絿⑭,不剛不柔。敷政⑮優優⑯,百祿⑰是遒⑱。絿,急也。優優,和也。遒,聚也。(卷三 毛詩)
【註釋】①湯:商朝的開國之君。②降:指禮賢下士。③不遲:謂湯王禮賢下士非常急切。④聖:古之王天下者。亦為對於帝王或太后的極稱。⑤躋:音「機」,jī ㄐㄧ。升。⑥昭:光明,明亮;明顯,顯著。⑦假:通「暇」,從容。⑧遲遲:舒緩,從容不迫的樣子。⑨上帝:天帝。⑩祗:音「之」,zhī ㄓ。敬。⑪式:用,施行。⑫九圍:九州。⑬競:爭競,指為名利而爭逐奔走。亦泛指互相爭勝。⑭絿:音「求」,qiú ㄑㄧㄡˊ。急躁。⑮敷政:布政,施行教化。⑯優優:寬和貌。⑰百祿:指多福。⑱遒:聚合;聚集。
【白話】湯王禮賢下士非常急切,聖王誠敬之德與日俱增。他嚴以律己而寬以待人,對上天心懷恭敬。於是上天派他來治理天下,為天下人做最好的榜樣。從不爭強好勝急於求成,既不剛強暴戾也非柔弱不禁。施政溫和而且寬厚,才有這千祥雲集百福駢(pián ㄆㄧㄢˊ)臻。
曾子①曰:「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恭王之謂也②。孔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於是以開後嗣,覺來世,猶愈沒身不寤者也。(卷四十二 新序)
【註釋】①曾子:即曾參,字子輿,春秋末期魯國南武城(今山東省平邑縣)人,孔子的弟子,世稱「曾子」。②恭王之謂也:楚恭王就是這樣。本段上文講到,楚恭王平時不喜歡與勸諫他的侍從筦(音「管」,guǎn ㄍㄨㄢˇ)蘇相處,而喜歡一直順從討好他的申侯伯。臨終時,則下令賜予筦蘇很高的爵位,同時趕快驅逐申侯伯。
【白話】曾子曾經說:「人將要死去的時候,說出來的話也是善意的。」楚恭王就是這樣。孔子也曾說過:「假如一個人早上聽聞了仁道,即使晚上就死去了,也就沒白來人間一趟。」楚恭王的做法可以啟發後人,警惕來世,總比那些至死還不覺悟的人強得多了。
故為高必因丘陵,為下必因川澤,為政不因先王之法,可謂智乎?言因自然,既用力少,而成功多。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惡於眾也。仁者能由先王之道。不仁者逆道,則播揚其惡於眾人也。(卷三十七 孟子)
【白話】堆高就一定要憑藉本來就突起的丘陵,掘深就一定要憑藉本來就低陷的川澤,而治理政事卻不依據古代聖王之道,能算得上明智嗎?因此,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居於高位,如果沒有仁德而又居於高位,這樣就會把他的禍害傳播到民眾身上。
五德以時合散(散作教),以為民紀,古之道也。仁義勇智信,民之本,隨時而施舍,為民綱紀,古之所傳政道也。(卷三十三 司馬法)
【白話】將五德(此指仁、義、勇、智、信)適時地付諸教育,作為人民行為的準則,這是自古以來的法則。
學古入官,議事以制,政乃弗迷。言當先學古訓,然後入官治政,凡制事必以古義,議度終始,政乃不迷錯也。(卷二 尚書)
【白話】學習古訓才可以做官治理政務,根據古代的典章制度議論政事,政治就不會迷惑錯誤。
野諺曰:「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是以君子為國,觀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審權勢之宜,去就有序,變化應時,故曠日①長久,而社稷②安矣。(卷十一 史記上)
【註釋】①曠日:歷時。②社稷:稷音「計」,jì ㄐㄧˋ。本指土神和穀神。因社稷為帝王所祭拜,後用來泛稱國家。
【白話】俗話說:「記取過去的經驗教訓,就是以後做事的借鑒。」因此君子治理國家,考察於上古的歷史,驗證以當代的情況,還要通過人事加以檢驗,從而了解興盛衰亡的規律,審慎權衡與之相適應的形勢,取捨有條理,並順應時代制定相應策略,因此歷時長久而國家安定。
武王問尚父曰:「五帝之戒可聞乎?」尚父曰:「黃帝之時戒曰,吾之居民上也,搖搖恐夕不至朝;堯之居民上,振振如臨深川;舜之居民上,兢兢如履薄冰;禹之居民上,慄慄恐不滿日;湯之居民上,戰戰恐不見旦。」王曰:「寡人今新并殷居民上,翼翼懼不敢怠。」(卷三十一 陰謀)
【白話】周武王問尚父:「古代帝王的自我警戒可以告訴我嗎?」尚父說:「黃帝時的警戒說,『我領導人民,憂慮不安,唯恐傍晚到不了明天早晨』;堯帝領導人民,戰戰兢兢好像走在很深的大川邊;舜帝領導人民,小心謹慎好像走在薄冰上;禹王領導人民,戰戰慄慄唯恐治理過不了今天;湯王領導人民,敬慎畏懼唯恐見不到天亮。」武王說:「我現在剛兼併了殷國,處於民眾之上,對他們恭敬謹慎,戒懼而不敢怠慢。」
中書郞①李重②以爲等級③繁多,在職不得久,又外選輕而內官④重,以使風俗大弊。宜釐改⑤重外選,簡階級⑥,使官人⑦。議曰:「古之聖王,建官
制,所以體國⑧經治⑨,而功在簡易⑩。自帝王而下,世有增損。舜命九官⑪,周分六職⑫,秦采古制。漢仍⑬秦舊,倚⑭丞相,任九卿⑮,雖置五曹⑯、尚書令⑰、僕射⑱之職,始於掌封奏⑲,以宣外內,事任⑳尚輕,而郡守牧民㉑之官重。故漢宣㉒稱所與爲治,唯良二千石㉓。其有殊政㉔者,或賜爵進秩㉕,諒㉖爲治大體,所以遠(藝文類聚遠作追)蹤㉗三代也。及至東京㉘,尚書㉙雖漸優顯㉚,然令僕㉛出爲郡守(藝文類聚郡守下有鍾離意黃香胡廣是也郡守十一字),便(無便字)入爲三公㉜,虞延㉝、第五倫㉞、桓虞㉟、鮑昱㊱是也。近自魏朝,名守㊲杜畿㊳、滿寵㊴、田豫㊵、胡質㊶等,居郡十餘二十年,或秩中二千石㊷假節㊸,猶不去郡。此亦古人『苟善其事,雖没世㊹,不徙官㊺』之義也。」(卷二十九 晉書上.百官志)
【註釋】①中書郞:官名。三國魏始置,屬中書省,為編修國史之任。晉惠帝時,改屬祕書監,稱大著作郎。②李重:重音「眾」,zhòng ㄓㄨㄥˋ。(西元二三五—三OO年)字茂曾(zēng ㄗㄥ),江夏鐘武人。少好學,有文辭。早孤,與群弟居,以友愛著稱。弱冠為本國中正,遜讓不行。曾上疏陳九品之弊。遷太子舍人,轉尚書郎。太熙初(西元二九O年),累遷中書郎。每大事及疑義,輒參以經典處決,多見施行。遷尚書吏部郎。永康初,趙王司馬倫用為相國左司馬,以憂迫成疾而卒。謚曰「成」。③等級:按差異而定出官吏的高下級別。④內官:指國君左右的親近臣僚。⑤釐改:改革、改正。釐,改正、改變。⑥階級:官的品位、等級。⑦使官人:使官得其人。官人,選才委官。⑧體國:創建或治理國家。⑨經治:籌劃治理。⑩簡易:簡單易行,不煩難。⑪九官:古傳舜設置的九個大臣。顏師古注:「《尚書》:禹作司空,棄后稷,契司徒,咎繇(音「高搖」,gāo yáo ㄍㄠ ㄧㄠˊ)作士,垂共工,益朕虞,伯夷秩宗,夔(音「葵」,kuí ㄎㄨㄟˊ)典樂,龍納言,凡九官也。」⑫六職:謂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農夫、婦功六種職別。⑬仍:沿用。⑭倚:憑靠。⑮九卿:古代中央政府的九個高級官職。⑯五曹:指尚書省下分職治事的五個官署。漢初置尚書五人,其一為僕射,四人分為四曹,常侍曹主丞相御史事;二千石曹主刺史二千石事;民曹主庶人上書事;主客曹主外國事。⑰尚書令:官名。始於秦,西漢沿置,本為少府的屬官,掌文書及群臣的奏章。漢武帝時以宦官擔任(又稱中書令),漢成帝時改用士人。東漢政務歸尚書,尚書令成為對君主負責總攬一切政令的首腦。⑱僕射:射音「夜」,yè ㄧㄝˋ。職官名。秦時設置,因古時重視武官,用善射的人掌理事務。漢成帝,初置尚書五人,一人為僕射,位僅次尚書令。漢獻帝建安四年,置左右僕射。至唐時,左右僕射相當於宰相的職任。宋徽宗時改左右僕射為太宰、小宰。⑲封奏:指古時臣下封緘奏章上奏帝王。⑳事任:職務;職責。㉑牧民:治民。㉒漢宣:漢宣帝,名劉詢,生於武帝征和二年(西元前九一年),原名劉病已。漢武帝的曾孫。在位期間,勵精圖治,任用賢能,賢相循吏輩出。「吏稱其職,民安其業」,史稱「宣帝中興」。㉓二千石:石音「淡」,dàn ㄉㄢˋ。漢制,郡守俸祿為二千石,即月俸百二十斛(音「胡」,hú ㄏㄨˊ),世因稱郡守為「二千石」。㉔殊政:突出的政績。㉕進秩:進升官職,增加俸祿。秩,俸祿。㉖諒:確實;委實。㉗遠蹤:遠追。《藝文類聚》遠作「追」。追蹤,按蹤跡或線索追尋。㉘東京:古都名。指洛陽,即今河南省洛陽市。東漢都洛陽,因在西漢故都長安之東,故稱「東京」。㉙尚書:官名。始置於戰國時,或稱掌書,尚即執掌之意。秦為少府屬官,漢武帝提高皇權,因尚書在皇帝左右辦事,掌管文書奏章,地位逐漸重要。漢成帝時設尚書五人,開始分曹辦事。東漢時正式成為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官員,從此三公權力大大削弱。魏晉以後,尚書事務益繁。㉚優顯:貴顯。㉛令僕:指尚書令與僕射。亦泛指股肱重臣。㉜三公:古代中央三種最高官銜的合稱。西漢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馬)、御史大夫(大司空)為三公;東漢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㉝虞延:字子大,陳留東昏人。㉞第五倫:字伯魚,東漢京兆長陵(今陝西咸陽東北)人。先世為戰國田氏,遷移西漢園陵,以遷移次第為氏。早年是鄉嗇夫,京兆尹閻興召為主簿,任鑄錢掾。後舉孝廉,任會稽(浙江)、蜀郡(四川)太守。為官以清廉著稱。㉟桓虞:生卒年不詳,字仲春,東漢馮翊郡萬年縣人,任司徒,依法斷事,細密公正。㊱鮑昱:字文泉,約王莽更始二年(西元一O年)生,卒於漢章帝劉炟建初六年(西元八一年),上黨屯留(今山西長治市屯留縣)人。東漢司隸校尉鮑永之子。鮑昱歷仕光武帝、漢明帝、漢章帝三朝,位至司徒、太尉,是東漢初年比較著名的奉法守正、注意實績的官員。㊲名守:有賢名的郡守。㊳杜畿:畿音「機」,jī ㄐㄧ。字伯侯,京兆杜陵人。東漢末及三國時曹魏官吏及將領。西漢御史大夫杜延年的後代。㊴滿寵:字伯寧,山陽郡昌邑人(今山東微山),魏國名將,官至太尉。最初在曹操手下任許縣縣令,掌管司法,以執法嚴格著稱;轉任汝南太守,開始參與軍事,曾參與赤壁之戰。後關羽圍攻樊城,滿寵協助曹仁守城,勸阻了棄城而逃的計畫,成功堅持到援軍到來。曹丕在位期間,滿寵駐紮在新野,負責荊州側的對吳作戰。曹睿在位期間,轉任到揚州,接替曹休負責東側對吳作戰,屢有功勞,後因年邁調回中央任太尉。㊵田豫(西元一七一—二五二年):字國讓,漁陽雍奴(今天津市武清區東北)人。三國時期曹魏將領,官至太中大夫,封長樂亭侯。㊶胡質(?—西元二五O年):字文德,淮南壽春人,少與蔣濟、朱績知名江、淮間。蔣濟為別駕,推薦與曹操,召為頓丘令。魏文帝時,官至東莞太守。在東莞九年,政通人和,上下稱頌。後遷荊州任刺史。㊷中二千石:漢官秩名。(官秩,官爵的品級、待遇。)漢制九卿秩皆中二千石,故又用為九卿的代稱。中二千石者,一歲得二千一百六十石,舉成數,故曰中二千石。中者,滿也。㊸假節:晉、南北朝時,掌地方軍政的官往往加「使持節」、「持節」或「假節」的稱號,持節得誅殺中級以下官吏及無官職者,或者犯軍令者。㊹没世:没音「末」,mò ㄇㄛˋ。終其一生。㊺徙官:遷徙官職。
【白話】中書郎李重,認為朝廷官吏的等級繁多,且在一個職位上時間不長,又輕視地方官的選派而重視任用近侍臣僚,因而導致風氣敗壞。應改為重視地方官員的選派,簡化官員的品級劃分,使官得其人。他說:「上古聖王,設官建制,目的是為了治理好國家,其成功之處在於簡單易行。從五帝三王以來,其設官建制世代各有增減。虞舜只任命九牧官長,周代分設六種職事,秦朝採用古制。漢沿用秦的制度,倚仗丞相,任用九卿,雖也增設了五曹、尚書令、僕射等官職,這些擔任內廷職務的官員開始也只是掌管封緘奏章的事,將君主旨意向朝野內外轉達而已,其職責任務尚不算重要,而郡守一類管理民眾之官則處於重要地位。所以漢宣帝說,治理天下所要倚靠的是俸祿為二千石的好郡守。他們之中政績優異的,就賜給爵位或晉升官職、增加俸祿,這確實是治國的大根本,所以宣帝的政績能夠遠追夏、商、周三代的盛世。到了東漢,尚書之位儘管逐漸優越顯要,然而尚書令和僕射外派地方就是郡守,隨即回到京城便位列三公。虞延、第五倫、桓虞、鮑昱就是如此。近世魏朝著名的郡守杜畿、滿寵、田豫、胡質等人,做郡守十多年到二十年,有的品秩達中二千石,皇上賜予節杖,也不讓他們離開州郡,這也體現出古人『如果善於從事某項工作,即使擔任一輩子,也不離開這份官職』的大義。」
「光武紹①起,雖封樹子弟,而不建成國之制,祚亦不延。魏氏承之,圈閉②親戚,幽囚子弟,是以神器③速傾。天命移在陛下,長短之應,禍福之徵,可見於此矣。然則建邦苟盡其理,則無向不可。故曰:『爲社稷計,莫若建國。』夫邪正逆順者,人心之所繫服也。今之建置,審量④事勢,使君樂其國,臣榮其朝,各流福祚⑤,傳之無窮。上下一心,愛國如家,視人如子,然後能保荷天祿,兼翼王室。今諸王裂土,皆兼於古之諸侯,而君賤其爵,臣耻其位,莫有安志⑥,其故何也?法同郡縣,無成國之制故也。今之建置,宜使率由舊章⑦,一如古典。然人心繫常,不累十年,好惡未改,情願未移。臣之愚慮,以爲宜早創大制,遲廻衆望,猶在十年之外,然後能令君臣各安其位,榮其所蒙,上下相持,用成藩輔。如今之爲,適足以虧天府⑧之藏,徒弃穀帛之資,無補鎭國衛土之勢也。」(卷三十 晉書下.傳)
【註釋】①紹:承繼。②圈閉:禁閉。③神器:代表國家政權的實物,如玉璽、寶鼎之類。借指帝位、政權。④審量:考察衡量,估量。⑤福祚:福祿,福分。⑥安志:安心。⑦率由舊章:典章制度完全取法於前代。率,遵循。由,遵循、聽從。《詩經.大雅.假樂》:「不愆不忘,率由舊章。」漢.鄭玄.箋:「率,循也。……循用舊典之文章,謂周公之禮法。」⑧天府:朝廷的府庫。此處指國庫。
【白話】(承上則,劉頌):「東漢光武帝劉秀承繼漢統,雖然名義上也分封子弟為諸侯王,但是由於沒有建立起分封諸侯王國的制度,國運也沒有延續多久。曹魏繼承漢室天下,限制宗室,囚禁子弟,因而皇權迅速垮台,天命轉移到陛下這裡。國運的長短、禍福的徵兆,都可以從這些歷史事實中看出來。既然這樣,那麼,建立國家政權,如果能夠符合治國安邦的道理,那就沒有什麼辦不成的。所以說,為國家社稷考慮,沒什麼比建立諸侯國更為重要的了。國家治理得是偏邪還是中正,百姓對君王是拂逆還是順從,這都取決於人心的向背。今天如果建立諸侯國,應該審時度勢,使諸侯國的國君能夠以他的封國為樂,諸侯的臣子能夠以在他諸侯國的朝廷上做官為榮,使他們能夠將各自的福祉傳給後代子孫,無窮無盡。上下同心協力,愛國如家,視民如子,這樣就能夠使上天賜的福祿得以保持,並輔助護持中央王朝。今天各諸侯王分封土地,都和古代諸侯相似,但諸侯國君卻輕視他們的爵位,諸侯國的臣子也不滿於他們的官職,沒有一個人安心的,這是什麼緣故呢?那是由於法規體系來自於郡縣制度,沒有建立諸侯國立國運作的一套成規的緣故。今天建立諸侯王國,應該遵循舊有的典章制度,完全像古代的做法那樣。但人心不容易改變,不經歷十年之久,人們喜好與厭惡的心理取向是不會改變和轉移的。依微臣的愚見,應該及早創建諸侯立國的國家大法。即便這樣,眾人心理上對它的接受,還要花費十多年的時間,然後才能夠使諸侯國的君臣各安其位,對自己的所得感到榮耀,上下互相扶持,最終收到輔助王室的效果。今天的所作所為,只不過是在虧空國庫的儲備,白白浪費掉糧食和布帛等物資,卻無助於形成鎮守國家、保衛國土的情勢。」
古者天子諸侯有事,必告①於廟(廟下有朝字②)。有二史,右史記事(事字作動),左史記言。事(事字作動)為《春秋》,言為《尚書》。君舉③必記,臧否④成敗,無不存焉。下及士庶,苟有茂異⑤,咸在載籍。或欲顯而不得,欲隱而名章。得失一朝,榮辱千載。善人勸焉,淫人懼焉。故先王重之,以副賞罰,以輔法教。宜於今者,官以其方,各書其事,歲盡則集之於《尚書》。各備史官,使掌其典。(卷四十六 申鑒)
【註釋】①告:禱告;祭告。②廟下有朝字:此「朝」字應與下文「有二史」連讀為「朝有二史」。③舉:言行;舉動。④臧否:臧音「髒」,zāng ㄗㄤ。否音「痞」,pǐ ㄆㄧˇ。善惡;得失。⑤茂異:德才出眾。亦指德才出眾的人。
【白話】古代天子、諸侯遇到大事的時候,一定祭告宗廟。朝中設有兩名史官,右史官記錄天子或諸侯的行動,左史官記錄天子或諸侯的言論。所記之事結集為《春秋》,所記之言結集為《尚書》。凡天子或諸侯的一言一行,一定會被記錄下來,其善惡成敗,沒有不存錄的。往下延伸到官吏平民,若德才出眾,都載入典籍。有人想顯揚卻不能,有人想隱藏反而名聲顯著。得失只是一時的事,但光榮或恥辱卻流傳千年。善良的人得到鼓勵,作惡的人有所畏懼。所以前代帝王重視編纂史書,用它來配合獎賞懲罰,用它來輔助法制教化。對於適宜於當今社會的,各官衙部門可沿襲這一方法,各自記錄他們的事情,年終時就集合在《尚書》之中。各部門可以自設史官,讓他們掌管他們的典籍。
昔帝堯,上世之所謂賢君也。堯王①天下之時,金銀珠玉弗服,錦繡文綺②弗衣③,奇怪異物弗視,玩好之器弗寶,淫佚之樂弗聽,宮垣④室屋弗崇,茅茨⑤之蓋不剪,衣履不敝盡不更為,滋味⑥重累⑦不食,不以役作之故,留⑧耕種之時,削心約志,從事乎無為,其自奉⑨也甚薄,役賦也甚寡。故萬民富樂而無飢寒之色,百姓戴⑩其君如日月,視其君如父母。(卷三十一 六韜)
【註釋】①王:音「忘」,wàng ㄨㄤˋ。統治、稱王。②文綺:綺音「起」,qǐ ㄑㄧˇ。華麗的絲織物。③衣:音「意」,yì ㄧˋ。穿。④宮垣:垣音「原」,yuán ㄩㄢˊ。泛指房舍或其他建築物的圍牆。特指皇宮的圍牆。垣:指牆、城牆。⑤茅茨:茨音「詞」,cí ㄘˊ。茅草蓋的屋頂。亦指茅屋。⑥滋味:美味。⑦重累:累音「壘」,lěi ㄌㄟˇ。猶重疊。相同的東西層層相積。形容多。⑧留:拖延、擱置。⑨自奉:謂自身日常生活的供養。⑩戴:尊奉、擁戴。
【白話】從前的堯帝,上古時代的人們稱他是賢君。堯帝統治天下時,不佩戴金銀珠玉,不穿著錦繡華美的衣服,不觀賞珍貴奇異的物品,不珍藏供玩賞的寶器,不聽恣縱逸樂的音樂,不修建高大的圍牆和宮室,不修剪茅草覆蓋的屋頂,衣服鞋子不破舊就不去更換,美味佳餚過多就不去食用,不因工役勞作的緣故而耽誤百姓耕種的農時,去除私心、約束欲望,致力於無為之治。堯帝自身日常生活的供養則很微薄,徵用勞役賦稅也很少,所以天下萬民富足安樂而沒有飢寒的面色。百姓尊奉他們的君主如同日月一樣,看待他們的君主如同父母一般。
審斷
三載①考績②,三考,黜陟幽明③,黜,退也。陟,升也。三歲考功,九載三考,退其幽闇無功者,升其昭明有功者也。庶績咸凞④。九載三考,衆功皆興也。(卷二 尚書)
【註釋】①載:年;歲。②考績:考查工作人員的績效。③黜陟幽明:黜音「觸」,chù ㄔㄨˋ。陟音「至」,zhì ㄓˋ。黜退昏愚的官員,晉升賢明的官員。黜,降職或罷免。陟,晉升,進用。④庶績咸凞:凞音「西」,xī ㄒㄧ。眾多事業都興辦起來,形容政績顯著。庶,眾多。績,事功,事業績效。咸,皆。凞,即「熙」,興盛。
【白話】每隔三年就要考察諸侯百官的政績,經三次考察後,凡是賢明有功的人就提拔重用,凡是平庸有過的人就降職或罷免,於是,眾多事業都興辦起來,政績顯著。
民不盡其力非吾民;士不誠信而巧僞①非吾士;臣不忠諫非吾臣;吏不平潔②愛人非吾吏;宰相(宰相作相一字下同)不能富國強兵,調和陰陽,以安萬乘之主③,簡練④羣臣,定名實⑤,明賞罰,令百姓富樂,非吾宰相也。故王人之道,如龍之首⑥,高居而遠望,徐視⑦而審聽⑧;神其形⑨,散其精⑩(散其精作隱其情);若天之高不可極,若川之深不可測也。(卷三十一 六韜.文韜)
【註釋】①巧僞:奸巧而虛偽。②潔:操行清白,品德高尚。③萬乘之主:乘音「聖」,shèng ㄕㄥˋ。擁有一萬輛戰車的君主,意指大國君主。乘,車一輛為一乘。④簡練:挑選訓練。「簡」通「揀」,挑選。⑤定名實:指修名而督實,按實而定名。名實,名稱與實質、實際。⑥王人之道,如龍之首:王音「旺」,wàng ㄨㄤˋ。作君主的道理,要像龍頭一樣,高居於九天之上,隱約於雲霧之中,使人可仰而不可即,可望而不可測。王,動詞,統治天下、稱王。龍首,龍頭。⑦徐視:緩慢地觀察問題。徐,緩慢,有深入之意。一作「深視」,深入地觀察問題。⑧審聽:審慎地聽取意見。審,謹慎。⑨神其形:表現莊嚴肅穆的外貌。⑩散其精:作「隱其情」,隱藏其內心的真情。
【白話】人民不盡力從事耕作,就不是吾國之民;士人不忠誠守信而巧詐虛偽,就不是吾國之士;臣不能忠正直諫,就不是吾國之臣;官吏不公平廉潔、愛護人民,就不是吾國之吏;宰相不能使國家富裕,軍力強盛,使陰陽有序、風調雨順,以安定國君,選拔訓練群臣,審定名實,嚴明賞罰,使百姓富裕安樂,那就不是吾國之相。所以為君之道,猶如神龍之首,高瞻遠矚,洞察一切,深入地觀察問題,審慎地聽取意見,表現莊嚴肅穆,隱藏其內心的真情,使人覺得他像天空那樣高遠而不可窮極,像深淵那樣深邃而不可測量。
相坐①之法立,卽百姓怨:減爵②之令張③,卽功臣叛④。故察於刀筆之迹⑤者,卽不知治亂之本;習於行陳⑥之事者,卽不知廟戰之權⑦。聖人先見⑧福於重關⑨之內,慮患於冥冥之外⑩;愚者惑於小利而忘大害⑪,故事有利於小而害於大,得於此而亡於彼。故仁⑫莫大於愛人也,智莫大於知人⑬也。愛人卽無冤刑(冤作怨)⑭,知人卽無亂政。(卷三十五 文子.微明)
【註釋】①相坐:相音「鄉」,xiāng ㄒㄧㄤ。謂一人犯罪,連帶他人一同治罪。②減爵:削減群臣的爵祿。爵,古代封給貴族或功臣的名位。《禮記.王制》:「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也稱為「爵位」。③張:實施。④叛:背離、違反。⑤刀筆之迹:指刻寫出來的法令條文。刀筆,古代書寫工具,用竹木代紙,用筆記事,有誤則用刀削去重寫。刀筆是指過去負責刑法的官員或文字工作。⑥行陳:行音「航」,háng ㄏㄤˊ。陳音「陣」,zhèn ㄓㄣˋ。行伍軍陣,指軍隊。「陳」同「陣」。⑦廟戰之權:朝廷對於戰事的籌劃和決策。權,謀略。⑧先見:預見。⑨重關:重音「崇」,chóng ㄔㄨㄥˊ。一重又一重的關塞。形容路途遙遠艱險。⑩冥冥之外:高遠的空際之外,這裡引申為塵世境界之外。冥冥,遠空。⑪大害:大的害處。⑫仁:寬惠善良的德行。⑬知人:有眼光、能體察人的品性或才能。⑭冤刑:受到委屈的處罰。
【白話】一個人犯法要株連其他人的法規確立後,百姓必會怨聲載道;減少爵位俸祿的法令一旦公布,功臣就會反抗。所以,精通法律條文、攻讀文字的人,並不懂得國家治亂的根本;熟悉行兵布陣、軍隊廝殺的人,不懂得朝廷擬定作戰方案的權謀變化莫測。聖人能在重重障礙之內預見禎祥,並能考慮到將來的憂患。愚昧的人被小利所迷惑而忘記了大害,所以有些時候,利於小的事情,會妨害於大的事情;僅於此有所得,而於彼卻有所失。因此,仁沒有比愛人更大的了,智沒有比了解別人更大的了。愛人就不會有冤枉人的刑罰;知人善任就不會出現亂政。
諸①治官臨衆者,上比度②以觀其賢,案法③以觀其罪,吏雖有邪僻④,無所逃之,所以觀勝任⑤也。(卷三十六 尸子.分)
【註釋】①諸:所有、一切。②比度:進行比較和推測。③案法:謂執法。④邪僻:不合正道。⑤勝任:能力足以擔當。
【白話】對於管理各級官員和眾多下屬的臣子,國君要通過比較、推測來判斷他是否賢良,根據國家法律來觀察他是否違法亂紀。這樣,官員中雖然有邪惡不良的行為,也就無法逃過自己的眼睛,這是觀察一個人是否能夠勝任工作的方法。
正名①去僞,事成若化②;以實覆名③,百事皆成。(卷三十六 尸子.分)
【註釋】①正名:辨正名稱、名分,使名實相符。②化:自然的功能。③以實覆名:以實際的德行才幹詳察外在的名分。覆,詳察。
【白話】端正名分,去除虛偽,事情很自然就可以成就;實際的德行、才幹與外在的名分相符合,做任何事情都可以成功。
若夫①名分②,聖之所審③也。造父④之所以與交⑤者少,操⑥轡⑦,馬之百節⑧皆與⑨;明王⑩之所以與臣下交者少,審名分,羣臣莫敢不盡力竭智矣。(卷三十六 尸子.發蒙)
【註釋】①若夫:夫音「扶」,fú ㄈㄨˊ。助詞,用於句首,表示承接。②名分:所處地位的名義和所應有應盡的職分。③審:謹慎。④造父:父音「斧」,fǔ ㄈㄨˇ。人名。嬴姓,伯益的後代,蜚廉五世孫,中國歷史上著名善御者。他將盜驪(音「離」,lí ㄌㄧˊ)、驊騮(音「華劉」,huá liú ㄏㄨㄚˊ ㄌㄧㄡˊ)、綠耳等寶馬獻給周穆王。周穆王讓他駕車,西巡狩,見西王母,周穆王樂而忘歸。後來,徐偃王反周,周穆王日馳千里馬,大破徐偃王。於是將趙城賜給造父,從此造父為趙氏。⑤與交:與之交往。⑥操:駕馭。⑦轡:音「佩」,pèi ㄆㄟˋ。指韁繩與套在牲口嘴中的銜勒。⑧馬之百節:馬的全身關節。⑨與:跟從、跟隨。⑩明王:聖明的君主。
【白話】名位與職分,向來是聖賢所審慎對待的。造父在駕車時之所以和他人很少交流,是因為手裡掌控著韁繩,馬的全身關節都處於駕車的良好狀態;聖明君王之所以和他的臣子很少交往,是為了慎重的對待名位、職責,群臣沒有誰敢不盡心竭力工作的。
上下離而不和,故雖自安,必且危之。故曰:上下不和,雖安必危。(卷三十二 管子)
【白話】臣下不親近他們的國君,百姓不相信他們的官吏,上下離心不相和睦,雖然自認為安定,也必將走向危亡。所以說:上下不和,雖一時安定,也必將危亡。
人臣有三罪:一曰導(導下有非字);二曰阿失①;三曰尸寵②。以非先(先作引)上,謂之導;從上之非,謂之阿;見非不言,謂之尸。導臣誅,阿臣刑,尸臣絀③。(卷四十六 申鑒)
【註釋】①阿失:曲從(君上的)過失。②尸寵:謂臣見君非而不諫,徒被寵幸。③絀:音「處」,chù ㄔㄨˋ。通「黜」,貶退,廢除。
【白話】臣子有三種罪:一是引導君主做不正當的事情;二是一意迎合君主的過失;三是不盡忠直之道而取寵。用不正當的言行引導君主稱為導;順從君主做不正當的事情稱為阿;見到不正當的事情不規勸稱為尸。引導君主幹不正當事的臣子應被誅殺,阿意迎合的臣子應當被處罰,在其位而不盡忠勸諫的臣子應當被罷免。
善善而不能用,惡惡而不能去。彼善人知其貴己而不用則怨之;惡人見其賤①己而不好②則仇之。夫與善人為怨,惡人為仇,欲毋亡,得乎?(卷四十四 桓子新論)
【註釋】①賤:輕視,鄙視。②好:音「號」,hào ㄏㄠˋ。喜愛,愛好。
【白話】領導人喜歡善人卻不去任用,憎惡惡人卻不去罷免。那些善人知道他看重自己卻不被任用,就會抱怨他;惡人看到他鄙視自己而得不到他的喜歡,就會怨恨他。與善人結怨,與惡人結仇,想不滅亡,可能嗎?
慶鄭曰:「背施①,無親;幸災②,不仁;貪愛,不祥③;怒鄰,不義④。四德皆失,何以守國?」(後補卷四 春秋左氏傳上)
【註釋】①背施:背棄恩施。②幸災:因別人遭災而高興。③貪愛,不祥:貪所愛之貨利而不以與人,則禍殃將至。④怒鄰,不義:使鄰國忿怒,不合道義。
【白話】晉大夫慶鄭說:「背棄別人的恩惠就會失去親近自己的人;對別國的災害幸災樂禍就是不仁;貪所愛之貨利而不捨得給人就是不祥;激怒鄰國就是不義。這四種道德都丟失了,靠什麼來保護國家呢?」
天下之國,莫不皆有忠臣謀士也,或喪師敗軍,危身亡國者,誠在人主之聽,不精不審。(卷四十八 體論)
【白話】天下所有的國家都是有忠臣和謀士的,其中有折損軍隊、吃了敗仗,危及自身乃至亡國的,實在是因為君主聽了各種建議之後的決斷,不嚴密、不詳究。
夫讒人似實,巧言如簧①,使聽之者惑,視之者昏。夫吉凶之效,在乎識善;成敗之機,在於察言。(卷二十四 後漢書四)
【註釋】①巧言如簧:簧音「黃」,huáng ㄏㄨㄤˊ。形容人言辭巧妙動聽,猶如笙中之簧。簧,笙、竽、管等樂器中振動發聲的薄片,用竹、金屬或其他材料製成。
【白話】讒奸之人看似誠實,花言巧語好像笙簧,讓聽到的人迷惑,讓看到的人昏聵。吉和凶的效驗,在於有能力認識何者是善;成或敗的關鍵,在於能夠詳審何者論述正確。
不用之法,聖主不行;不驗①之言,明主不聽也。(卷四十一 淮南子)
【註釋】①不驗:不切實際;沒有效驗。
【白話】不合時宜的法度,聖明的君王不會施行;不切實際的言論,賢明的君王不會聽信。
齊侯問於晏子曰:「為政何患?」對曰:「患善惡之不分。」公曰:「何以察之?」對曰:「審擇左右,左右善,則百僚①各獲其所宜,而善惡分矣。」孔子聞之曰:「此言信矣。善進則不善無由入矣,不善進則善亦無由入矣。」(卷四十三 說苑)
【註釋】①百僚:百官。
【白話】齊侯向晏子問道:「執政最要擔心的是什麼?」晏子回答說:「擔心好人、壞人分不清。」齊侯說:「怎麼樣來考察他們呢?」晏子回答說:「審慎地選擇左右親信,如果左右親信好,那麼百官就會各自得到其所適合的位置,這樣好人、壞人也就能辨別清楚了。」孔子聽後說:「這話確實如此。賢善之人得到進用,那麼不善之人就沒有辦法進來;如果不善之人得到進用,那麼賢善之人也就沒有辦法進來了。」
人主莫不欲得賢而用之,而所用者不免於不肖;莫不欲得奸而除之,而所除者不免於罰賢。若是者,賞罰之不當,任使之所由也。人主之所賞,非謂其不可賞也,必以為當矣;人主之所罪,非以為不可罰也,必以為信①矣。智不能見是非之理,明不能察浸潤②之言,所任者不必智,所用者不必忠,故有賞賢罰暴之名,而有戮能養奸之實,此天下之大患也。(卷五十 袁子正書)
【註釋】①信:果真、確實。②浸潤:浸音「進」,jìn ㄐㄧㄣˋ。逐漸滲透。引申為積久而發生作用。
【白話】君主無不想得到賢才並任用他們,但所任用的人中總是難免有不賢的人;君主無不想抓住奸人而鏟除他們,但被鏟除的人中總是難免有賢能的人。像這種情況出現,是因為賞罰失當、委任官員不妥造成的。君主所獎賞的,並不是明知道這個人不應該獎賞,而偏要獎賞他,一定自以為獎賞得十分恰當;君主所懲罰的,並不是明知道這個人不該懲罰,卻偏要懲罰他,一定是認為懲罰得恰到好處。問題在於君主的智慧不能分辨是非曲直,其賢明的程度還不能夠識別漸漸滲透的讒言,所委任的人就未必真有智慧,所用的人未必忠誠,所以雖然名義上是賞賜賢能而懲罰暴徒,實際上卻往往懲罰了賢者而姑息了奸人,這是天下的大患啊!
孔子曰:「眾好之必察焉,眾惡之必察焉。」故聖人之施舍也,不必任眾,亦不必專己①,必察彼己之謂(謂作為),而度②之以義,故舉③無遺失,而功無廢滅也。(卷四十四 潛夫論)
【註釋】①專己:固執己見。②度:音「奪」,duó ㄉㄨㄛˊ。考慮、推測。③舉:推薦、選用。
【白話】孔子說:「眾人都喜歡他,一定要仔細考察詳情;眾人都厭惡他,一定要仔細考察詳情。」聖人對人才的取捨,不一定都聽取大眾之言,也不一定要堅持己見,而是一定要考察這個人的作為,並以道義來衡量,所以選拔賢才時沒有遺漏,政事就不會敗壞喪亡。
景公問晏子曰:「古者離散其民而隕①失其國者,其常行②何如?」對曰:「國貧而好大,智薄而好專;尚讒諛而賤賢人,樂簡慢③而輕百姓;國無常法,民無經紀④;好辨以為智,刻民以為忠;流湎⑤而忘國,好兵而忘民;肅於罪誅,而慢於慶賞;樂人之哀,利人之害;德不足以懷人,政不足以匡⑥民;賞不足以勸善,刑不足以防非。此亡國之行也。今民聞公令如寇讎⑦,此古之離其民隕其國常行也。」(卷三十三 晏子)
【註釋】①隕:音「允」,yǔn ㄩㄣˇ。失去,喪失。②常行:時常有的行為。③簡慢:輕忽怠慢。④經紀:綱常、條理。⑤流湎:湎音「免」,miǎn ㄇㄧㄢˇ。放縱而無節制。⑥匡:音「框」,kuāng ㄎㄨㄤ。輔助、糾正。⑦寇讎:仇敵、敵人。
【白話】齊景公問晏子說:「古代離散百姓而喪失其國的君主,他常見的行為是怎樣的?」晏子回答說:「國家貧窮卻好大喜功,智慧淺薄卻獨斷專行;好聽信讒諛之言而輕視賢人,好輕慢而忽略百姓;國家沒有固定的法律,百姓沒有行為準則;把喜好爭辯當作智慧,把苛虐百姓當作忠誠;放縱無度而荒廢國事,喜好用兵而不顧人民;嚴於判罪誅殺,疏於賞賜有功;把別人的哀傷當作歡樂,靠損害別人謀取利益;道德微薄不足以安撫百姓,政令苛刻不足以教導百姓;賞賜不足以勸人行善,刑罰不足以防範違法行為。這就是亡國的做法。現在百姓聽了國家的政令如同見了仇敵,這就是古代造成離散百姓、喪失國家的常見行為。」
夫謗毀①之生,非徒空設②,必因人之微過③而甚④之者也。毀謗之言數⑤聞,在上者雖欲弗納,不能不杖⑥所聞,因事之來,而微察⑦之也。無以其驗⑧至矣⑨,得⑩其驗,安得⑪不治其罪?若知而縱之,主之威日衰,令⑫之不行,自此始矣。知而皆治之,受罪退⑬者稍多,大臣有不自固⑭之心矣。(卷二十九 晉書上.傳)
【註釋】①謗毀:以言語相攻擊或嘲諷醜化。②非徒空設:不僅是無中生有。③微過:輕微的過失。④甚:超過。⑤數:音「碩」,shuò ㄕㄨㄛˋ。屢次。⑥杖:恃,憑倚,根據。古同「仗」。⑦微察:暗中觀察。⑧驗:證信,憑據。⑨至矣:到此為止。至,到。矣,文言助詞,與「了」相同。⑩得:找到。⑪安得:怎麼可以,哪裡可以。⑫令:政令,發布命令。⑬退:貶退。⑭自固:鞏固自身的地位,確保自己的安全。
【白話】毀謗的出現,不是無中生有,必定是因為人有小的過失,而加以誇大。多次聽到誣衊的話,在上位的人雖然不願相信,卻也不能不依憑所聽到的,根據事情的由來暗中考察他。沒有證據就罷了,如果獲得什麼證據,怎麼可以不治他的罪呢?如果知道有過失還放縱他,那麼君主的威望就會日漸衰微,政令難以施行,也就從此開始了。凡是知道有錯誤的都予以治罪,那受到懲處而貶退的人就會慢慢的多起來,做大臣的就會紛紛產生自身難保的想法了。
地博①而國貧者,野②不闢③也;民衆而兵弱者,民無取④也。故末產不禁⑤,則野不闢;賞罰不信,則民無取。野不闢,民無取,外不可以應敵⑥,內不可以固守。地闢而國貧者,舟輿⑦飾,臺榭⑧廣也;賞罰信而兵弱者,輕⑨用衆,使民勞⑩也。(卷三十二 管子.權脩)
【註釋】①博:廣大、眾多的意思。《廣韻.入聲.鐸韻》:「博,廣也、大也、通也。」②野:泛指村野。③闢:開墾。④取:催促。通「促」。何如璋云:「『取』讀如督趣之趣。《釋名》:『取,趣也。』『民無取』者,謂兵無主以督趣之,乃眾而弱。下文『賞罰』云者,所以趣之也。」⑤末產不禁:不限制工商業。末產,指手工業、商業。⑥應敵:抵抗敵人。⑦舟輿:船和車。⑧臺榭:亭臺樓榭。臺,方形且高的建築物。榭,臺上有屋。⑨輕:輕率;不慎重。⑩使民勞:讓百姓精疲力盡,勞苦不堪。
【白話】土地廣博而國家貧窮,是因為荒野土地沒有開闢;百姓眾多而軍隊羸(音「雷」,léi ㄌㄟˊ)弱,是因為百姓無人督促,不願有所作為。所以,不限制工商業,荒野土地就得不到開闢;不信守賞罰,百姓得不到督促,不願意有所作為。不開闢土地,百姓不願意有所作為,對外就不足以抵禦強敵,對內就不能夠堅固防守。土地開闢了而國家依然是貧窮的,是因為君王的財富都用於裝飾車船及廣修亭臺樓閣;信守賞罰而軍隊依然羸弱的原因,是因為隨便勞役百姓,讓百姓精疲力盡,勞苦不堪。
夫①乘輿馬②者,不勞而致③千里;乘舟楫④者,不能游⑤而濟⑥江海。使言之而是,雖在匹夫⑦蒭蕘⑧,猶⑨不可弃⑩也;言之而非,雖在人君卿相,不可用也。是非之處⑪,不可以貴賤尊卑⑫論⑬也。其計⑭可用,不羞⑮其位矣;其言可行,不貴⑯其辨⑰矣。(卷三十五 文子.上行(作上仁))
【註釋】①夫:音「扶」,fú ㄈㄨˊ。文言文中的發語詞,表提示作用。②乘輿馬:乘音「成」,chéng ㄔㄥˊ。輿音「於」,yú ㄩˊ。乘坐車馬。乘,駕馭(音「玉」,yù ㄩˋ)、駕騎。輿馬,車馬。③致:達到。④舟楫:楫音「及」,jí ㄐㄧˊ。船隻。⑤游:在水中行動。⑥濟:過河、渡河。⑦匹夫:匹音「痞」,pǐ,ㄆㄧˇ。平民、百姓。⑧蒭蕘:蒭音「除」,chú ㄔㄨˊ。蕘音「饒」,ráo ㄖㄠˊ。割草砍柴的人。⑨猶:仍舊、還。⑩弃:同「棄」,拋開、捨去。⑪是非之處:對於是非的判斷。處,決斷。⑫貴賤尊卑:身分地位的高低。⑬論:評定、推斷。⑭計:策略、方法。⑮羞:感到恥辱。⑯貴:注重、重視。⑰辨:謂言辭漂亮、巧妙。通「辯」。
【白話】乘車騎馬的人,不用付出勞累就可以到達千里之外;乘舟船的人,不用游泳就可以渡過江河湖海。假如所說的話正確,即使身為平民樵夫,也是不應嫌棄的;假如所說的話不正確,即使身為君王大臣,也是不應採納的。對於是非的審度,不可以人的貴賤尊卑來論定。如果他的策略可用,就不因他的地位卑下,而對於採納他的話感到羞恥;如果他的言論切實可行,就不必在意他的言辭是否漂亮、巧妙。
羣臣之愚智,日劾①於前,擇其知事者②而令之謀;羣臣之所擧③,日劾於前,擇其知人者④而令之擧;羣臣之治亂,日劾於前,擇其勝任者而令之治;羣臣之行可得而察也,擇其賢者而擧之,則民競於行⑤。勝任者治,則百官不亂;知人者擧,則賢者不隱;知事者謀,則大擧不失⑥。聖王正言⑦於朝,而四方⑧治矣。(卷三十六 尸子.分)
【註釋】①劾:音「和」,hé ㄏㄜˊ。審理,判決。②知事者:曉事、懂事的臣子。③擧:推薦、推選。④知人者:有眼光、能體察人的品性或才能的臣子。⑤民競於行:人們就會競相努力工作。⑥不失:不喪失、不遺落。⑦正言:公正而剛直的話。⑧四方:天下,各處。方,古代稱地為「方」。《淮南子.本經》:「戴圓履方,抱表懷繩。」漢.高誘.注:「圓,天也;方,地也。」
【白話】群臣中誰聰明誰愚笨,每天都能反映到國君面前,挑選熟稔政務的人為自己謀劃;群臣所舉薦人才的情況,每天都能反映到國君面前,挑選出有識別人才能力的人,讓他們來負責舉薦人才的工作;群臣政績的治或亂,每天都能反映到國君面前,挑選能勝任職務的臣子,讓他們治理國家;群臣的言行舉止都可以得到仔細考核,選擇有賢德的人並任用他,人們就會競相努力工作。選擇能勝任的人來治理國家,那麼百官就不會混亂;善於推舉賢才的人得到任用,那麼天下賢德的人就不會隱退;通曉事理的人參與謀略,那麼處理國家大事就不會有失誤。聖王能夠在朝廷上說公正而剛直的話,天下各地都得以安治。
夫用賢使能,不勞而治;正名覆實①,不罰而威。達情見素②,則是非不蔽③;復本原始④,則言若符節⑤。良工⑥之馬易御也,聖王之民易治也,其此之謂乎。(卷三十六 尸子.分)
【註釋】①覆實:審察核實。②達情見素:為人真誠,通達事理。素,通「愫」,真情、真誠。③是非不蔽:不遮蓋事理的對與錯。蔽,遮掩、遮蓋。④原始:推究其根源。原,推究本原的意思。⑤符節:古代出入城門關卡的一種憑證。用竹、木、玉、銅等製成,刻上文字,分成兩半,各取其一,使用時相合以為憑。朝廷亦用來傳命或調兵遣將的信物。此引申為相符合、吻合。⑥良工:技藝精妙的工匠。
【白話】任用賢德、有才能的人員,無須勞心費神就可以治理好國家;端正名分,審查核實,不用刑罰就可以樹立威信。通達情理,為人質樸,就不會掩蓋是非;探究本源,反璞歸真,就會言行一致,就像符節一樣信實。技藝高超的人養的馬就容易駕馭,聖賢君王領導的人民容易治理,說的不就是這個道理嗎?
聖人擇可言而後言,擇可行而後行。偷①得利而後有害,偷得樂而後有憂者,聖人不為也。故聖人擇言必顧其累,擇行必顧其憂。(卷三十二 管子)
【註釋】①偷:苟且(只圖眼前,得過且過)。
【白話】聖人選擇可以說的話,然後才說;選擇可以做的事,然後才做。只圖眼前得到利益而將來會有禍害,只圖眼前得到快樂而將來會有憂患的事,聖人是不會做的。所以,聖人選擇說什麼話,一定會考慮到它可能造成的麻煩;選擇做什麼事,一定會考慮到它可能帶來的憂患。
今不務明其義,而徒設其祿,可以獲小人,難以得君子。君子者,行不苟合①,立不易方②,不以天下枉道③,不以樂生害仁,安可以祿誘哉?雖強縛(縛作搏)執之,而不獲已,亦杜口佯愚,苟免不暇。國之安危將何賴(賴下有焉字)?(卷四十六 中論)
【註釋】①苟合:不依道義行事,只知阿諛迎合。②易方:改變做人之常道。方:道理;常規。③枉道:違背正道。
【白話】(君王)如今若不致力修明仁義,而空設高官厚祿,可以得到小人,但難以得到君子。所謂君子,不會阿諛迎合而不以道義行事,處世不改變做人之常道,不為世人的喜好而違背道義,不為保全自己的生命而損害仁愛,怎麼可以用高官俸祿去誘惑他呢?即使用強制的手段控制他,也不能讓他屈服,他也只是閉口不言,佯裝愚鈍,苟且讓自己避免傷害都來不及,沒有餘力再幫助國家。(到此地步),國家的安危又將依賴什麼呢?
臧孫曰:「季孫之愛我,疾疢①也;志相順從,身之害。孟孫之惡我,藥石②也。志相違戾,猶藥石療疾。美疢不如惡石。夫石猶生我;愈己疾也。疢之美,其毒滋③多。孟孫死,吾亡無日矣。」(卷五 春秋左氏傳中)
【註釋】①疾疢:疢音「趁」,chèn ㄔㄣˋ。病害。疢:煩熱;疾病。②藥石:藥劑和砭石,泛指藥物。③滋:愈益;更加。
【白話】臧武仲說:「季武子喜歡我(志意相投,順從我意),猶如使我沒有痛苦地患上熱病;孟莊子厭惡我(志意相違),猶如治癒我疾苦的藥石。沒有痛苦的熱病不如使人痛苦的藥石。藥石還能治病,使我活下去;患熱病而不知痛苦,它的毒害就更深了。如今孟莊子死了,我離滅亡也沒有多少日子了。」
陽門①之介夫②死,陽門,宋國門也。介夫,甲胄衛士。司城③子罕入而哭之哀。子罕,樂喜也。晉人之覘④宋者,反⑤報於晉侯曰:「陽門之介夫死,而子罕哭之哀,而民悅,殆不可伐也。」覘,窺視也。孔子聞之曰:「善哉,覘國乎!」善其知微。(卷七 禮記)
【註釋】①陽門:宋國的城門名。②介夫:披甲的衛士。③司城:即司空,主管城郭。④覘:音「詹」,zhān ㄓㄢ。窺看,偵查。⑤反:通「返」。
【白話】宋國陽門有個衛士死了,司空子罕進到靈堂內哭得很悲傷。當時潛伏在宋國的情報人員回去後向晉侯報告說:「陽門有個衛士死了,而子罕哭得很傷心,人民都受他感動(此時宋國上下一心),恐怕不能去討伐他們啊!」孔子聽說之後,說:「好啊(能夠見微知著),他真是善於觀察國情啊!」
凡有血氣①,苟不相順,皆有爭心。隱而難分,微而害深者,莫甚於言矣。君人②者將和眾③定民,而殊其善惡,以通天下之志者也,聞言不可不審也。(卷四十九 傅子)
【註釋】①血氣:血液和氣息。②君人:為人君主;治理人民。③和眾:使百姓和順。
【白話】大凡有血氣的萬物,如果彼此不和順,就會有競爭之心。人們交往中隱晦而難以分辨、細小卻有大害的,莫過於言語。做君主的要協調眾人、安定百姓、分別善惡,以通達天下人的心志,對聽到的話就不能不加以詳察。
主察異言,乃覩其萌;主聘儒賢,奸雄乃遁①;主任舊齒②,萬事乃理;主聘巖穴③,士乃得實。故傅說陟而殷道興,四皓至而漢祚長,得治之實也。(卷四十 三略)
【註釋】①遁:逃亡、逃跑。②舊齒:年高望重者;老臣、舊臣。③巖穴:指巖穴之士,即隱士。
【白話】君主能明察反常的言論,才能看到禍亂的萌芽。君主能聘任賢能的儒士,奸雄就會逃亡;君主信任久經考驗的老臣,萬事才能治理得好;君主訪求不求名利的隱士,這些士人的實德才得以宣揚,進而發揮教化的作用。
眾人之唯唯,不若直士之愕愕①。(卷八 韓詩外傳)
【註釋】①愕愕:直言無諱的樣子。
【白話】眾士的唯唯諾諾,不如一位正直士人的直言諫諍。
金玉滿堂①,莫②之能守,嗜欲傷神,財多累身。富貴而驕,還自遺③咎④。夫富當振⑤貧,貴當憐賤。而反驕恣,必被禍患也。功成名遂⑥身退⑦,天之道也。言人所為,功成事立,名跡稱遂,不退身避位,則遇於害,此乃天之常道。譬如日中則移,月滿則虧,物盛則衰,樂極則哀也。(卷三十四 老子)
【註釋】①金玉滿堂:形容極為富有。②莫:沒有誰。③遺:留下。④咎:音「就」,jiù ㄐㄧㄡˋ。災禍,不幸之事。⑤振:通「賑」。⑥遂:成就、成功。⑦身退:退位,不再眷戀。
【白話】金玉滿堂、豐富的物質生活,很難長久地保有,富貴時生活驕縱奢侈,就給自己種下禍根。功成名就之後,懂得不居功貪位,適時退下,才符合大自然的運行之道。
夫聽察①者,乃存亡之門戶②,安危之機要③也。若人主聽察不博,偏受所信,則謀有所漏,不盡良策;若博其觀聽,納受無方④,考察不精,則數⑤有所亂矣。(卷四十八 體論)
【註釋】①聽察:聽取及考察各種意見。②門戶:比喻事物的關鍵。③機要:關鍵、要領。④無方:沒有方法。⑤數:策略。
【白話】聽和察,是國家存亡安危的關鍵。假如君主不能廣泛地聽取和明察,只接受親信者的言論,那麼謀劃必定有疏漏,不能盡收好的策略;假如能廣泛地聽取和明察,但採納的方法不對,考察也不精確,謀略計劃必然混亂無章。
人君之大患也,莫大乎詳於小事,而略於大道①;察於近物,而暗於遠數②。自古及今,未有如此而不亡也。(卷四十六 中論)
【註釋】①大道:指最高的治世原則,包括倫理綱常等。②遠數:深遠的謀劃。
【白話】君主最大的弊病,莫過於詳察小事而忽略了治國的重要綱領;莫過於只看到眼前的事物,卻忽略長遠的謀劃。從古至今,只要如此,沒有不滅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