渙①,〈𧰼〉曰:「風行水上,渙。」九五②,渙汗其大號,渙王居,無咎③。處尊履正,居巽之中,散汗大號,以盪險阨者也。爲渙之主,唯王居之,乃得無咎也。(卷一 周易)
【註釋】①渙:音「換」,huàn ㄏㄨㄢˋ。 渙卦,下坎☵(水),上巽☴(風),風行水上,有披離解散之意。②九五:《易經》一卦有六爻,以「九」代表陽爻,「六」代表陰爻丨惟王居之,乃得無咎,故曰『渙王居無咎』。」無咎,指沒有禍殃。
【白話】 渙卦,〈象〉上說:「巽為風,坎為水,風行於水上,這是渙卦的象徵。」九五爻以陽剛處尊,得陰陽之正位,處渙之時,渙發天下之號令,有如大汗之出而不反。渙然一新的王者來擔當,才能沒有過咎。
陶侃,字士行,廬江人也。爲荊州刺史,政刑清明①,惠施均洽②。故楚郢士女③,莫不相慶。引接疎遠④,門無停客⑤。常語人曰:「大禹聖者,乃惜寸陰;至於衆人,當惜分陰,豈可逸遊荒醉?生無益於時,死無聞於後,是自棄也。」諸參佐或以談戲廢事⑥者,乃命取蒱博⑦之具,悉⑧投之于江。吏將則加鞭朴⑨,曰:「樗蒱⑩者,牧(牧下有豬字)奴戲⑪耳。老莊浮華⑫,非先王之法言⑬,不可行也。君子當正其衣冠,攝⑭其威儀,何有亂頭養望⑮,自謂宏達⑯邪?」於是朝野用命⑰,移風易俗⑱。(卷三十 晉書下.傳)
【註釋】①政刑清明:政令刑罰清正廉明。②惠施均洽:均施恩惠,社會安定。洽,周遍。③楚郢士女:郢音「影」,yǐng ㄧㄥˇ。楚郢,楚國的都城,在今湖北省江陵縣附近。士女,泛指男女。④引接疎遠:延攬接待平日關係較疏遠的人。引接,指延攬接待。疎即「疏」。⑤門無停客:指門外沒有停留的客人,形容勤於待客。⑥談戲廢事:談笑遊戲,曠廢職務。⑦蒱博:蒱音「僕」,pú ㄆㄨˊ。泛指賭博。⑧悉:全部。⑨鞭朴:用鞭子或棍棒抽打。亦作「鞭樸」、「鞭撲」。⑩樗蒱:樗音「書」,shū ㄕㄨ。一種古代賭博的遊戲。投擲有顏色的五顆木子,以顏色決勝負,類似今日的擲骰子。也作「樗蒲」、「摴蒱」。⑪牧奴戲:原《晉書》作「牧豬奴戲」,即「牧豬奴之戲」,對賭博的鄙稱。⑫老莊浮華:指當時流行老莊清談之風,言語舉止浮華,不修威儀。⑬法言:合乎禮法的言論。⑭攝:保持。⑮亂頭養望:指頭髮蓬亂,培養虛名,此指當時之清談及放誕者之行為。⑯宏達:才識廣達,通明事理。⑰朝野用命:指朝廷和民間遵奉命令。⑱移風易俗:轉移風氣,改良習俗。
【白話】陶侃,字士行,廬江人。官拜荊州刺史,政令刑罰清正廉明,均施恩惠,社會安定。楚國都城郢的百姓,沒有一個不為有這樣的父母官而感到慶幸的。陶侃勤於接待平日關係較疏遠的訪客,使門前沒有停留的客人。陶侃常對他人說:「大禹是位聖人,還珍惜每一寸光陰。至於一般人,更應當愛惜每一分光陰,怎麼可以放縱遊樂,沉湎於酒色呢?活著的時候對國家沒有益處,死後也沒人知曉,這是自甘墮落,不求上進啊!」他的部屬有時因為談笑遊戲而曠廢職務的,就下命令將他們的賭博消遣工具全部投進大江之中。對犯事的吏員將領則加以鞭打,並告誡說:「樗蒱這種賭博遊戲是粗鄙的行為。老莊清談浮誇之風(當時的士大夫盛行藉助老子、莊子的哲學思想而談玄說妙,陶侃此話是針砭時弊),不合乎先代聖王的禮法言論,不可以奉為行為的指導。作為有道德的君子應該端正自己的衣冠,攝受自己的威儀,哪有頭髮蓬亂,培養虛名,卻自認為是才識廣達,通明事理的人呢?」於是朝野內外遵從他的要求辦事,改變了不好的風俗習慣。
言①不遠身②,言之主③也;行④不遠身,行之本⑤也。言有主,行有本,謂之有聞⑥也。君子尊⑦其所聞,則高明⑧矣;行其所聞,則廣大矣。高明廣大,不在於他,加(加上有在字)之志⑨而已矣⑩。(卷三十五 曾子.疾病)
【註釋】①言:所說的話。②不遠身:不離自身的品德修養。遠,遠離、違背的意思。③主:主體。④行:所做的事。⑤本:依據。⑥有聞:指從聖賢人處聽受善言。⑦尊:敬重。⑧高明:高尚而光明磊落。⑨加之志:立定志向去做。⑩而已矣:罷了。
【白話】說話不離開自身的修養,說到做到,這是言論的宗旨;行為不離開自己本善的天性,不違背倫理道德,這是行為的根本。言論有宗旨,行為有根本,可以說從聖賢人處有所聽受了。君子尊重自己所聽受的善言,品行就會高尚而光明磊落;實踐所聽受的善言,功業就會寬廣宏偉。要品行高明、功業宏偉,不在於別的,在於立定志向去做罷了。
慮①中②義,則智爲上;言中義,則言爲師;事中義,則行爲法。(卷三十六 尸子.恕)
【註釋】①慮:思考,謀劃。②中:音「眾」,zhòng ㄓㄨㄥˋ。符合。
【白話】考慮問題符合道義,則其智慧堪稱上等;言語符合道義,則其言語就能為大眾採用;做事符合道義,其行為就能為大眾效法。
射①不善而欲敎人,人不學也;行②不脩而欲談人,人不聽也。(卷三十六 尸子.恕)
【註釋】①射:古代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之一。②行:德行。
【白話】如果自己射箭技術不好還想教導別人學習射箭,別人是不會跟你學的;自己的行為沒有修正就想議論別人,別人是不會聽的。
恕者,以身為度①者也。己所不欲,毋加諸人。惡諸人,則去諸己;欲諸人,則求諸己。此恕也。(卷三十六 尸子)
【註釋】①度:音「惰」,duò ㄉㄨㄛˋ。考慮、推測。
【白話】恕,就是以自身的情況設身處地為他人考慮。自己不希望接受的事情,也不要強加到別人身上。如果厭惡別人的習氣毛病,就要先去除自己身上的習氣毛病;希望別人做到的,就要自己先做到。這就是恕。
事親而不為親所知,是孝未至者也;事君而不為君所知,是忠未至者也;與人交而不為人所知,是信義未至者也。(卷四十五 昌言)
【白話】侍奉雙親而不被雙親了解,是孝道沒有行圓滿;事奉君主而不被君主了解,是忠義沒有行圓滿;與人交往而不被人了解,是信義沒有行圓滿。
君子在位可畏,施舍可愛,進退可度,周旋可則,容止可觀,作事可法,德行可象①,聲氣可樂,動作有文,言語有章,以臨其下,謂之有威儀也。(卷五 春秋左氏傳中)
【註釋】①象:效法,仿效。
【白話】君子在位令人敬畏,施惠於人令人愛戴,進退揖讓可作為法度,交際往來可作為準則,儀容舉止值得人觀摩,處事施政值得人學習,道德品行可以讓人效法,聲音氣度讓人愉悅,動作典雅有修養,說話清晰有條理,這樣來對待下屬,就叫做有威儀。
大人不唱①游言。游,猶浮也。不可用之言也。可言也,不可行,君子弗言也;可行也,弗可言,君子弗行也。則民言不危行,而行不危言矣。危,猶高也。言不高於行,行不高於言,言行相應。(卷七 禮記)
【註釋】①唱:倡導;發起。後作「倡」。
【白話】身居高位的人不可倡導和鼓勵講一些浮而不實之言。可以說而做不到的,君子是不會去說的;可以做而不可堂堂正正說的,君子是不會去做的。能夠這樣,百姓就不會言過其實,也不會去做不可告人的行為。
子曰:「苟正其身,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卷九 論語)
【白話】孔子說:「果真能夠端正自己本身,從事政治何難之有?若不能正己,如何正人?」
孔子,匹夫①之人耳,以樂道正身不懈之故,四海之內,天下之君,微②孔子之言,無所折中③。(卷十九 漢書七)
【註釋】①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亦泛指平民百姓。②微:如果沒有。③折中:取正,用為判斷事物的準則。
【白話】孔子,不過是個普通百姓,因為不懈地追求聖賢之道端正自身的緣故,如今四海之內,天下的君主,如果沒有孔子的言論,就沒有辦法調和太過與不及,以使處事得當合理。
修厥身,允德①協②於下,惟明后。言修其身,使信德合於群下,惟乃明君。先王子惠③困窮,民服厥命,罔有弗悅。言湯子愛困窮之人,使皆得其所,故民心服其教令,無有不欣喜也。奉先④思孝,接下思恭。以念祖德為孝,以不驕慢為恭也。視遠惟明,聽德⑤惟聰。言當以明視遠,以聰聽德。(卷二 尚書)
【註釋】①允德:誠信之德。②協:協和。③子惠:慈愛、施以仁惠。子,待如己子,慈愛。④奉先:祭祀祖先。⑤聽德:謂聽用有德之言。
【白話】注重自身修養,以誠信之美德諧和民眾,這才是英明的帝王。先王像愛護子女一樣愛護困苦貧窮之人,人民都順從他的命令,沒有不高興的。奉祀祖先,必心存孝敬;接近臣民,必心存謙恭。能夠看得長遠,才叫做眼明;能夠聽從有德之人的善言,才叫做耳聰。
救寒莫如重①裘,止謗莫如自修,斯言信矣。(卷二十六 魏志下)
【註釋】①重:音「崇」,chóng ㄔㄨㄥˊ。添加、複疊。
【白話】諺語說:要防止寒冷,沒有比多穿幾件皮袍更有效的了;要止息謗言,沒有比修養自己的德行更好的了。這話真是不虛啊!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令,教令也。(卷九 論語)
【白話】孔子說:「當政者本身言行端正,能做出表率模範,不用發號施令,人民自然起身效法,那麼政令將會暢行無阻;如果當政者本身言行不正,雖下命令,人民也不會服從遵守。」
故君子為政,以正己為先,教禁①為次。(卷四十七 政要論)
【註釋】①教禁:教化和禁令。
【白話】君子治理政務,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言行,其次才是推行教育和禁令。
我有公心焉,則士民不敢念其私矣;我有平心焉,則士民不敢行其險矣;我有儉心焉,則士民不敢放其奢矣。此躬行之所徵者也。(卷四十五 昌言)
【白話】上位者有公正之心,下屬百姓就不敢有謀私的念頭;在上位者能有平等之心,下屬百姓就不敢行險,心存僥倖;上位者有節儉之心,下屬百姓就不敢放縱享受、奢侈浪費。這是在上位者以身作則所起的作用。
太公曰:「將有三禮。冬日不服裘,夏日不操扇,天雨不張蓋幕,名曰三禮也。」(卷三十一 六韜)
【白話】太公說:「將帥有『三禮』必須親身力行來做表率。冬天不穿皮衣,夏天不執扇子,下雨天不張傘蓋,這才能與士卒同甘共苦,以上稱為遵守三種禮法。」因為將帥不行禮法,就無法體會到士卒的冷暖。
是故君子有諸①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卷七 禮記)
【註釋】①諸:之於。
【白話】因此有德行的領導人,一定是自己先有了善行,然後再帶動別人行善;一定是先要求自己沒有惡行,然後再禁止別人作惡。
榮辱之責,在乎己,而不在乎人。(卷四十 韓子)
【白話】招致光榮或侮辱的責任,全在自己,不在別人。
家人。〈象〉曰:「……君子以言有物①,而行有恆。」家人之道,修於近小而不妄者也。故君子言必有物,而口無擇言;行必有恆,而身無擇行也。(卷一 周易)
【註釋】①物:事物的內容、實質。
【白話】家人卦。〈象傳〉說:「……為人領導、父母或老師,時時保持言語真實誠懇,而且力行要有始有終。」
故聲無小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玉在山而木草潤,淵生珠而崖不枯。為善積也,安有不聞者乎?(卷三十八 孫卿子)
【白話】聲音無論怎麼小,沒有聽不到的;行為無論怎樣隱蔽,沒有不表露出來的。寶玉蘊藏在山中,草木便顯得豐潤;深淵裡有了珍珠,淵邊的山崖便顯得不乾枯。由此可知,行善貴在日積月累,哪有不為人知的道理呢?
高密王(舊無高密王三字補之)泰,字子舒,宣帝弟馗①之子也。封爲隴西王,遷②太尉。爲人廉靜③,不近聲色④。身爲宰輔⑤,食⑥大國⑦之租⑧,服餝⑨麤⑩素,肴饍⑪疏儉⑫,如布衣⑬寒士⑭。事親恭謹,居喪哀戚,謙虛下物⑮,爲宗室儀表⑯。(卷二十九 晉書上.傳)
【註釋】①馗:音「魁」,kuí ㄎㄨㄟˊ。司馬馗,字季達,曹魏時期官員,司馬懿的四弟。②遷:古代稱調動官職,一般指升職。③廉靜:謂秉性謙遜沉靜。④不近聲色:不接近歌舞女色。⑤宰輔:輔政的大臣,一般指宰相。⑥食:享用。⑦大國:指大諸侯國,大國謂百里也。⑧租:田賦,俸祿。⑨餝:同「飾」。⑩麤:同「粗」。⑪肴饍:肴音「遙」,yáo ㄧㄠˊ。饍音「善」,shàn ㄕㄢˋ。飯菜。饍即「膳」。⑫疏儉:粗淡簡略。⑬布衣:古時平民穿布衣,故代稱平民。⑭寒士:家境貧寒,身分卑微的人。⑮謙虛下物:指謙虛的對待屬下。⑯儀表:準則,法式,楷模。
【白話】高密王司馬泰,字子舒,是宣帝司馬懿四弟司馬馗的兒子。被封為隴西王,後升遷為太尉。秉性謙遜沉靜,不接近歌舞女色。身為輔政的大臣,享有大諸侯國俸祿,服飾卻崇尚簡樸,飲食粗淡節儉,和平民寒士一般。侍奉親長恭敬謹慎,居喪期間真心哀痛,能謙虛的對待屬下,是宗室的楷模。
人主①身行方正,使②人有理,遇③人有禮,行④(舊無行發之行字補之)發於身,而爲天下法式⑤,人唯恐其不復行⑥也。身行不正,使人暴虐,遇人不信,行發於身,而爲天下笑者,此不可復之行也。故曰:「行而不可再⑦者,君⑧不行也。」(卷三十二 管子.形勢解)
【註釋】①人主:國君。②使:役使、差遣、使喚。③遇:對待。④行:所作所為。⑤法式:楷模、典範。⑥不復行:不再做。⑦不可再:不能重複第二次。⑧君:君子。
【白話】明君自身行為端正,依道義使喚人,按禮制接待人,所作所為都成為天下人的楷模,百姓都擔心明君不再這樣做。如若君主自身行為不端正,用殘暴肆虐的態度來役使百姓,以不講信用的態度對待人,他的一舉一動都成為天下人的笑柄,這種行為不可重複做。所以說:「不能重複做第二次的事,君子是不做的。」
景公問晏子曰:「君子常行曷若①?」對曰:「衣冠不中②,不敢以入朝;所言不義③,不敢以要④君;身行不順⑤,治事不公,不敢以蒞衆⑥。」(卷三十三 晏子.問上)
【註釋】①常行曷若:曷音「和」,hé ㄏㄜˊ。平時的行為準則是怎樣呢?曷若,怎麼樣。②不中:中音「眾」,zhòng ㄓㄨㄥˋ。不合宜。中,合也。③不義:不合乎道義,不正當。④要:音「腰」,yāo ㄧㄠ。求也,有所倚仗而強求。⑤不順:不順理。⑥蒞衆:蒞音「立」,lì ㄌㄧˋ。面對群眾。蒞,來到。
【白話】齊景公問晏子說:「君子平時的行為準則是怎樣呢?」晏子回答說:「衣帽不合於禮儀,不敢入朝覲見;所說的話不合乎道義,不敢以其要求國君;自身行為不順理,處理事情不公正,不敢面對群眾。」
弟子毋①曰:「不我知也②。」鄙③夫鄙婦,相會于墻陰④,可謂密⑤矣,明日則或⑥揚⑦其言者。故士執⑧仁與義而不聞,行之⑨未篤⑩也。(卷三十五 曾子.制言)
【註釋】①毋:音「吳」,wú ㄨˊ。不要,不可以。②不我知也:即「不知我也」,不知道我所做的行為。③鄙:粗俗的,鄙陋的。④墻陰:牆的陰暗處。⑤密:此指隱密。⑥或:有人。⑦揚:傳播。⑧執:實行、持守。⑨行之:指仁義之行。⑩未篤:篤音「堵」,dǔ ㄉㄨˇ。還不夠篤實。
【白話】弟子不要說:「別人不知道我所做的行為。」譬如說:鄙陋的男女在牆角幽會,可以說很隱密了,但是第二天就有人談論他們的事情。所以讀書人實踐仁義之行而不被許多人知道,那是因為行為還不夠篤實。
志不忘仁,則中能寬裕①;智不忘義,則行有文理②;力不忘忠,則動③無廢功④;口不忘信,則言若符節⑤。若中寬裕而行文理,動有功而言可信也,雖古之有厚功⑥大名,見⑦於四海之外,知⑧萬世之後者,其行身⑨也無以加⑩於此矣。(卷三十六 尸子.四儀)
【註釋】①中能寬裕:宅心寬厚。中,指心。②文理:條理,此指禮義。③動:行動。④無廢功:不徒勞無功。⑤符節:古代符信的一種,派遣使者或調兵時,當做憑證的東西。以金玉竹木等製成,上刻文字,分為兩半,使用時以兩半相合為驗。⑥厚功:重大的功績。⑦見:音「現」,xiàn ㄒㄧㄢˋ。顯揚之意。⑧知:曉得,明了。⑨行身:立身處世。⑩無以加:指比不上。
【白話】立志做事而不忘仁愛,就能宅心寬厚;考慮事情不忘道義,行為就會遵循禮義;工作時不忘盡忠職守,行動就不會徒勞無功;說話不忘遵守誠信,言語就像符節一樣有信用。如果內心寬容大度,而且行為舉止遵循禮義,做事很有成效而說話很有信用,即使是古代那些有厚功大名,顯揚於四海之外,而為千秋萬世的後人所敬仰的人,他們的立身處世也沒有更超越於此的了。
離①,〈𧰼〉②曰:「明兩作,離③。大人以繼明,照于四方④。」繼謂不絕。〈彖〉⑤曰:「離,麗⑥也。麗猶著也。各得所著之宜者也。日月麗于天,百穀草木麗乎土⑦,重明以麗乎正,乃化成天下⑧。」(卷一 周易)
【註釋】①離:離卦,附著、依附之意。亦代表光明。②〈象〉:即〈象傳〉,分大象與小象。大象是卦的全體說明;小象以各爻的位置為主,說明每一個「爻辭」。③明兩作,離:此解釋離卦的象徵。言上下都是離明。作,成。《周易正義》:「『明兩作,離』者,離為日,日為明。今有上下二體,故云:『明兩作,離』也。」④大人以繼明,照于四方:指大人法象此德,繼此光明,將他的福澤德惠,廣照四方。《周易正義》:「若一明暫絕,其離未久,必取兩明前後相續,乃得作離卦之美,故云:『大人以繼明,照于四方。』」《周易禪解》:「明而又明,相續不息。自既克明其德,便足以照四方矣。」大人,偉大的人物。繼,相繼不絕的意思。⑤〈彖〉:tuàn ㄊㄨㄢˋ。即〈彖傳〉,說明卦辭的意義。⑥麗:並排的兩頭鹿,有相互依附、彼此附著之意。《周易正義》:「釋離卦之名。麗謂附著也。以陰柔之質,附著中正之位,得所著之宜,故云『麗』也。」⑦日月麗于天,百穀草木麗乎土:日月依附在天上,百穀草木依附在大地上。《周易正義》:「『日月麗乎天,百穀草木麗乎土』者,此廣明附著之義。以柔附著中正,是附得宜,故廣言所附得宜之事也。」⑧重明以麗乎正,乃化成天下:以上下雙重的光明依附在正道,才可以化成天下。《周易正義》:「『重明以麗乎正,乃化成天下』者,此以卦象,說離之功德也,並明『利貞』之義也。」《周易禪解》:「如日月必麗天,如百榖草木必麗土。吾人重明智慧,亦必麗乎性德之正,則自利既成,便可以化天下矣。」重明,雙重的光明之意,喻無盡光明磊落的人格。
【白話】離卦,〈象〉上說:「上下都是離明,這是離明兩作的象徵,象徵無限光明。偉大的人物效法這一種精神,以光明磊落的態度,繼續不斷普照四方,影響天下人。」〈彖〉上說:「離,就是依附的意思。日月依附在天上,各種穀物草木依附在大地,上下都是離的光明,以重離的光明依附在正道,才可以化成天下。」
非漠真(漠真作淡漠)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寬大無以並覆①,非平正無以制斷②。(卷三十五 文子)
【註釋】①並覆:廣為覆庇、包容。②制斷:專斷;裁決。
【白話】不能淡泊名利,就無法彰明自身的性德;不能清靜寡欲,就無法到達高遠的境界;沒有寬廣博大的胸懷,就無法包容天下萬物;沒有公平正直的作風,就無法做出正確的決斷。
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卷一 周易)
【白話】君子以恭敬持重來端正自己的內心,以正當適宜來規範外在的事物。能夠做到內心恭敬、處事適宜,他的德業就廣博而不孤立(眾人也會以敬、義回應他)。
天覆之,地載之,聖人治之。聖人之身猶日也,夫日圓尺,光盈①天地。聖人之身小,其所燭遠②,聖人正己,而四方治矣。(卷三十六 尸子)
【註釋】①盈:充滿。②燭遠:光照遠方。比喻澤及遠方。
【白話】上天覆蓋萬物,大地承載萬物,聖人治理萬物。聖人就好像太陽一樣,太陽看起來只像圓周一尺那麼大的圓,卻能光明普照天地萬物。聖人的身體雖小,卻能光照千里,恩澤遠方。聖人端正自己的思想、言行,天下就能得到治理。
故不仁愛則不能群,不能群則不勝物,不勝物則養不足。群而不足,爭心將作。上聖①卓然,先行敬讓博愛之德者,眾心悅而從之。從之成群,是為君矣;歸而往之,是為王矣。(卷十四 漢書二)
【註釋】①上聖:猶前聖。指前代的帝王與聖賢。
【白話】所以不仁愛,就不能形成和睦的群體,不能形成和睦群體就無法善用外物,不能善用外物,人們生活所需就會不足。組成了群體,而生活所需不足,爭鬥之心就會產生。前代的聖人高遠地率先躬行敬讓博愛之德,人民就心悅誠服地跟隨他。跟隨他的人愈來愈多,形成了群體,這個人就成了首領;遠近的人都爭著前來歸附他,這個人就成為王者了。
未有身治正而臣下邪者也。……未有閨門①治而天下亂者也。……未有左右正而百官枉者也。……未有功賞得於前,眾賢布於官而不治者也。……未有德厚吏良而民畔②者也。(卷二十 漢書八)
【註釋】①閨門:宮苑、內室的門。借指宮廷、家庭。②畔:通「叛」。違背、背離。
【白話】不曾有君主自身修治中正而臣下奸邪的。……不曾有君主宮廷內修整而天下混亂的。……不曾有左右近臣正直而百官不正的。……不曾有論功行賞實行在前,眾多有才智的人安置在官位上而國家不太平的。……不曾有君主德行淳厚、官吏賢良,而百姓叛亂的。
曾子曰:「敢問何謂七教?」孔子曰:「上敬老,則下益孝;上尊齒①,則下益悌;上樂施,則下益寬;上親賢,則下擇友;上好德,則下無隱;上惡貪,則下恥爭;上廉讓,則下知節。此之謂七教也。七教者,治民之本也。政教定,則本正矣。凡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則何物不正!」(卷十 孔子家語)
【註釋】①齒:指人的年齡。
【白話】曾子說:「敢問什麼是七教?」孔子說:「君上尊敬老人,臣民就更加孝親;君上尊敬年長者,臣民就更加友愛兄長;君上樂善好施,臣民就更加寬厚;君上親近賢士,臣民就重視擇友;君上注重道德修養,臣民就不會做不可告人的事;君上厭惡貪婪,臣民就恥於相爭;君上清廉謙讓,臣民就知道堅守節操。這就是七教。七教是治理人民的根本。政治教化的原則確定了,那麼根本就端正了。凡是在上位者,皆是人民的表率,表率端正,還有什麼事物不端正!」
子曰:「下之事上也,不從其所令,而從其所行。言民化行,不拘於言也。上好是物,下必有甚矣。甚者,甚於君也。故上之所好惡,不可不慎也,是民之表也。」言民之從君,如影之逐表。(卷七 禮記)
【白話】孔子說:「下級事奉上級,不是光看他怎麼說,而是要看他怎麼做。上級愛好某一事物,下級一定有比他更加愛好的。所以上位者所喜好、厭惡的態度,不能不謹慎,因為這都是民眾的表率。」
孔子曰:「君子有三恕。有君不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有親弗能孝,有子而求其報,非恕也;有兄弗能敬,有弟而求其順,非恕也。士能明於三恕之本,則可謂端身矣。」端,正也。(卷十 孔子家語)
【白話】孔子說:「君子有三個方面要心存推己及人的恕道。有君主不能忠心奉事,卻要求部屬供他使喚,這就不是恕道;對父母不能力盡孝道,卻要求孩子回報恩德,這就不是恕道;有兄長不能夠尊敬,卻要求弟弟順從自己,這也不是恕道。讀書人能明白忠於君、孝於親、悌於兄,這些是恕道的根本,那就可以說是端正自己了。」
君子能為可貴,不能使人必貴己;能為可信,不能使人必信己;能為可用,不能使人必用己。故君子恥不修,不恥見①污;恥不信,不恥不見信;恥不能,不恥不見用。是以不誘於譽,不恐於誹,率②道而行,端然正己,不為物傾側③,夫是之謂誠④君子。(卷三十八 孫卿子)
【註釋】①見:用在動詞前,表示被動。相當於被、受到。②率:遵行、遵循。③傾側:偏側不正。④誠:真正、確實。
【白話】君子能做到值得人尊重,但不能讓別人必定尊重自己;能夠做到值得人信任,但不能讓別人必定信任自己;能夠做到值得任用,但不能讓別人必定任用自己。所以君子以不修養品德為恥,不以被污辱為恥;以不守信用為恥,不以不被信任為恥;以沒有才能為恥,不以不被任用為恥。因此不被虛有美譽所引誘,不被誹謗而恐懼,遵循正道而行,端正自身,不被外物所動搖,這才稱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衣冠中,故朝無奇僻之服;所言義,故下無偽上之報;身行順,治事公,故國無阿黨①之義。三者,君子常行也。(卷三十三 晏子)
【註釋】①阿黨:阿,ē ㄜ。逢迎上意,徇私枉法;比附於下,結黨營私。
【白話】國君的衣冠中規中矩,因此朝廷內就不會出現奇裝異服;所說的話符合道義,因此臣下就不會謊報下情;自身行為遵循道義,處事公正,那麼國家就不會有阿諛奉承、結黨營私的現象。以上這三點,乃國君日常的行為規範。
盡忠
帝①曰:「吁!臣哉鄰②哉!鄰哉臣哉!」禹曰:「兪③!」隣,近也。言君臣道近,相須而成也。(卷二 尚書)
【註釋】①帝:此指舜帝。②鄰:近。③兪:文言嘆詞,表示答應、允諾的意思。
【白話】舜帝說:「唉!大臣啊是君主親近的人!君主親近的人啊是大臣!」禹說:「對啊!」
悝①爲魏乂②所害。臨刑,鄕人送以百數,與相酬酢③,意氣周洽④,有如平日。子弟號泣,悝謂曰:「人生有死,闔門⑤爲忠義鬼,亦何恨哉!」(卷二十九 晉書上.傳)
【註釋】①悝:音「虧」,kuī ㄎㄨㄟ。虞悝(?—西元三二二年),東晉長沙人。司馬承請湘州的大族虞悝做自己的長史(音「掌使」,zhǎng shǐ ㄓㄤˇ ㄕˇ,職官名),討伐王敦,卻因虞悝母親去世,虞悝沒有上任。司馬承以皇叔之尊,前來弔唁,令虞悝兄弟十分感動。司馬承將桓羆(音「皮」,pí ㄆㄧˊ)逮捕,以虞悝為長史,以虞悝的弟弟虞望為司馬,主管軍事。②魏乂:乂音「易」,yì ㄧˋ。人名,南蠻校尉,王敦派遣他攻湘州。③酬酢:酢音「做」,zuò ㄗㄨㄛˋ。主人客人相互敬酒,主敬客稱「酬」,客還敬稱「酢」。④洽:和睦、協調。⑤闔門:全家。
【白話】虞悝被魏乂殺害。臨刑時,鄉親送行的數以百計,同他互相敬酒,氣氛很融洽,就像平時相處一樣。他的家族子弟們大聲哭泣。虞悝說:「人生都有一死,全家都作忠義的鬼,還有什麼可怨恨遺憾的呢!」
張華①,字茂先,范陽人也,領中書令②,名重一世。朝野擬爲台輔③,而荀勗④、馮紞⑤等深忌疾之。會世祖⑥問華:「誰可付以後事者?」對曰:「明德至親,莫如齊王攸⑦。」旣非上意所在,微爲忤旨⑧,間言得行。以華爲都督幽州諸軍事、領護烏桓校尉。於是遠夷賔服⑨,四境無虞。朝議欲徵華入相,馮紞乾没苦陷,以華有震主之名,不可保必,遂徵爲太常,以小事免官。世祖崩,遷中書監,加侍中。遂盡忠救匡,彌縫補闕,雖當闇主⑩虐后⑪之朝,猶使海內晏然⑫。遷司空,卓爾獨立,無所阿比⑬。趙王倫⑭及孫秀⑮等疾⑯華如讎⑰,倫、秀舋起⑱,遂與裴頠⑲俱被害,朝野之士,莫不悲酸。(卷三十 晉書下.傳)
【註釋】①張華:(西元二三二—三OO年)字茂先,西晉方城(故城在今河北省固安縣南)人。學業優博,辭藻溫麗,圖緯(河圖五緯等專論占驗術數的書)方伎(泛指醫、卜、星、相等術)之書,無不詳覽,伐吳有功,封廣武侯,長於政事,時人許之為「鄭國子產」。後為趙王倫所害。著有《博物志》。(生平見附錄六)②中書令:是幫助皇帝在宮廷處理政務的官員,負責直接向皇帝送呈密奏「封事」。西漢時,皆由皇帝最信任的人擔任,其權力一度超過丞相。魏文帝時,中書令掌握機要。晉沿設,在張華任中書令的時代,這個官職聲望已經很高,常用有文學才望者任職。③台輔:三公宰輔的職位。④荀勗:勗音「序」,xù ㄒㄩˋ。(?—西元二八九年)。亦作荀勖,字公曾,晉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市)人,東漢司空荀爽的曾孫。因為生前封濟北公,後人稱之為「荀濟北」。又因為善識音律,號稱「暗解」。⑤馮紞:紞音「膽」,dǎn ㄉㄢˇ。(?—西元二八六年),字少冑(音「皺」,zhòu ㄓㄡˋ),安平(今河北省冀縣)人。西晉時期官員。⑥世祖:晉世祖即司馬炎(西元二三六—二九O年),字安世,河內溫縣(今河南省溫縣)人,晉朝開國皇帝。司馬懿之孫,司馬昭嫡長子。西元二五六—二九O年在位,謚號武皇帝,廟號世祖,史稱晉武帝。⑦齊王攸:攸音「優」,yōu ㄧㄡ。即司馬攸,晉武帝司馬炎的同母弟。西元二八二年,晉武帝病重,向張華諮詢繼承人,張華推舉司馬攸。⑧微為忤旨:即稍微違逆了皇帝的旨意。過去,晉文帝司馬昭在立儲的問題上,一直在司馬炎和司馬攸之間徘徊,最終在司馬昭臨去世前半年,方定下司馬炎的儲君地位。即便如此,司馬攸因為他的德學,在朝廷中聲望一直非常高,武帝對其心存疑忌。⑨賔服:歸順、服從。賔同「賓」。⑩闇主:此指晉惠帝司馬衷(西元二五九—三O七年),字正度,是晉武帝司馬炎的次子,西晉的第二位皇帝,西元二九O年至三O六年在位。統治期間發生了八王之亂,西晉走向滅亡,是公認的昏君。⑪虐后:指晉惠帝的皇后。(生平參見附錄三)⑫晏然:安寧、平靜。⑬無所阿比:阿音「婀」,ē ㄜ。比音「必」,bì ㄅㄧˋ。不迎合結黨,不偏袒勾結。比,結黨營私。⑭趙王倫:即司馬倫(?—西元三O一年),字子彝(音「遺」,yí ㄧˊ),西晉八王之亂中其中一王。晉宣帝司馬懿第九子。假造詔書,以謀害太子的罪名要廢掉賈南風皇后,得到很多人的支持。⑮孫秀:趙王司馬倫的親信。司馬倫才能低下,事事都聽從孫秀,故此眾人有所求都會直接去找孫秀,所以大權在握,專擅濫權,肆意而為,多殺忠良,和他有私怨的石崇、潘岳也被他誅殺,京中人士都大感不滿。西元三O一年,齊王司馬冏、成都王司馬穎、常山王司馬乂、新野公司馬歆、河間王司馬顒(yóng ㄩㄥˊ)等人起兵反對他,在中書省被廣陵王司馬漼(音「璀」,cuǐ ㄘㄨㄟˇ)、左衛將軍王輿所殺。⑯疾:嫉妒。⑰讎:音「仇」,chóu ㄔㄡˊ。仇怨。通「仇」。如:「世讎」、「私讎」。《左傳.襄公二十一年》:「祁大夫外舉不棄讎,內舉不失親。」⑱舋起:舋音「信」,xìn ㄒㄧㄣˋ。引發爭端。舋,嫌隙、爭端。⑲裴頠:裴音「陪」,péi ㄆㄟˊ。頠音「偉」,wěi ㄨㄟˇ。人名。(西元二六七—三OO年)字逸民,晉河東聞喜人。弘雅有遠識,惠帝時為國子祭酒兼右軍將軍,因誅楊駿有功,封武昌侯。奏修國學,刻石寫經,累遷尚書,為趙王倫所害,追謚成。因患時俗虛浮,嘗著〈崇有論〉以解其蔽。
【白話】張華,字茂先,范陽人。官居中書令,名聲顯赫一時。朝野都認為將任臺輔之職,而荀勗、馮紞等人非常嫉妒他。恰好世祖詢問張華:「我死之後,可以把天下大事交付給誰?」張華回答說:「若論賢明仁德、至親至孝,沒有哪個能比得上齊王司馬攸。」這些話不符合皇上的心意,稍微違逆了皇上的想法,閒言碎語由此得以乘虛而入。皇上便派張華任都督幽州諸軍事,兼護烏桓校尉。因此,遠方的外族順從朝廷,按時納貢,四方邊境安寧無事。這時朝廷又議論想徵召張華入朝廷為宰相,荀勗、馮紞等人為了投機圖利,拚命地陷害他,說張華有威震君主的名聲,不能確保他一定忠於朝廷,於是徵召他為太常,又以小事為藉口免掉了他的官職。世祖逝世後,惠帝提拔他為中書監,加侍中官銜。張華竭盡忠心拯救國家,堵塞各種弊端疏漏,即使是在惠帝昏弱、賈后殘暴肆虐的朝代,仍使海內平安無事。張華升遷為司空後,其成就卓越,與眾不同,不迎合結黨,不偏袒勾結,沒有誰能比得上他。趙王司馬倫以及親信孫秀等人,嫉妒張華如同仇敵一般。司馬倫和孫秀起而作亂,張華和裴頠都被殺害,朝廷內外人士,沒有不悲痛心酸的。
晏子侍於景公。朝寒。曰:「請進煖食。」對曰:「嬰非君奉餽之臣①也,敢辭。」公曰:「請進服裘②。」對曰:「嬰非君茵席之臣③也,敢辭。」公曰:「然。夫子之於寡人,何爲者也?」對曰:「社稷之臣④。」公問:「社稷之臣若何?」對曰:「能立社稷,別上下之義,使當其理;制百官之序,使得其所;作爲辭令,可布於四方也。」自是之後,君不以禮,不見晏子。(卷三十三 晏子.雜上)
【註釋】①奉餽之臣:餽音「饋」,kuì ㄎㄨㄟˋ。事奉國君飲食的臣子。②裘:音「求」,qiú ㄑㄧㄡˊ。皮衣。③茵席之臣:管理國君服飾的臣子。茵席,鋪墊的東西,褥墊、草席。④社稷之臣:本指春秋時代附庸於大國的小國。後泛指擔當國家大任的官員。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後來就用「社稷」代表國家。社,土神。稷,穀神。
【白話】晏子隨侍在景公旁,朝堂上有些冷,景公說:「請上暖熱食物。」晏子說:「我不是侍奉國君飲食的臣子,恕我不能從命。」景公說:「請上毛皮衣服。」晏子說:「我不是侍奉國君服飾的臣子,恕我不能從命。」景公說:「既然這樣,那麼先生對寡人來說,是什麼人呢?」晏子說:「治理國家的大臣。」景公說:「怎麼樣是治理國家的大臣?」晏子回答說:「能建立國家,辨別君臣上下的義理,使其符合規範;制定眾官的職責位序,使其各得其所;制定的政令,可頒布施行於四方。」從此以後,景公不符合禮,就不召見晏子。
吳起①行,魏武侯②自送之,曰:「先生將何以治西河③?」對曰:「以忠以信,以勇以敢。」武侯曰:「安④忠?」曰:「忠君。」盡忠於君。「安信?」曰:「信民。」施信於民。「安勇?」曰:「勇去不肖⑤。」勇於去不肖也。「安敢?」曰:「敢用賢。」用賢無疑。武侯曰:「四者足矣。」(卷三十九 呂氏春秋)
【註釋】①吳起:人名,(西元前四四O—前三八一年),戰國初期軍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衛國左氏(今山東省定陶縣,一說山東省曹縣東北)人。歷侍魯、魏、楚三國,通曉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內政、軍事上都有極高的成就。②魏武侯:戰國時魏國國君,魏文侯子,西元前三九六年至西元前三七一年在位。③西河:地名。④安:副詞,表示疑問。相當於「怎麼」。⑤不肖:不賢,無才能。
【白話】吳起將啟程上路,魏武侯親自送他,問說:「先生將用什麼方法治理西河地區呢?」吳起回答:「用忠、信、勇、敢。」武侯問:「怎麼個忠法?」吳起說:「忠於國君。」武侯問:「怎麼個信法?」吳起說:「取信於百姓。」問道:「怎麼個勇法?」吳起說:「勇於除去不賢的人。」又問:「怎麼個敢法?」吳起說:「敢於無疑地起用賢能的人。」武侯說:「有這四項就夠了。」
凡人臣之於其君也,猶四支之戴①元首②,耳目之爲心使③也。皆相須④而成爲體,相得而後爲治者也。(卷四十八 體論)
【註釋】①戴:擁戴。②元首:人頭。③為心使:被心所驅使。④相須:互相依存、互相配合。
【白話】臣子對於國君而言,就像人的四肢擁戴大腦,耳目聽從心的驅使,兩者相互依賴、相互配合而成為一個整體,兩相契合,共同治理政事。
昔先正①保衡②,作③我先王。保衡,伊尹也。作,起也。正,長也,言先世長官之臣也。乃曰:「予弗克④俾⑤厥后⑥惟⑦堯舜,其心愧恥,若撻⑧于市⑨。」言伊尹不能使其君如堯舜,則心恥之,若見撻于市也。一夫弗獲⑩,則曰:「時⑪予之辜⑫。」伊尹見一夫不得其所,則以為己罪也。右⑬我烈祖⑭,格⑮于皇天。言以此道左右⑯成湯,功至大天。(卷二 尚書)
【註釋】①先正:亦作「先政」。前代的賢臣。②保衡:伊尹的尊號。又稱「阿衡」。③作:此處為使動用法,使興起。④弗克:不能。⑤俾:音「必」,bì ㄅㄧˋ。使。⑥后:君王。⑦惟:成為。⑧撻:音「踏」,tà ㄊㄚˋ。鞭打。⑨市:集市。⑩獲:得到,這裡指得到妥善的安置。⑪時:通「是」。⑫辜:罪過。⑬右:通「佑」,助。⑭烈祖:指建立功業的祖先。古多稱開基創業的帝王。烈:事業,功績。⑮格:至。⑯左右:幫助,輔佐。
【白話】從前的賢臣伊尹,使我們先王之業振興。他說:「我若不能使君王成為堯舜一樣聖明的君主,我內心就感到慚愧和羞恥,就像在集市上被人鞭打一樣。」哪怕有一個人沒有得到妥善安置,他就說:「這是我的罪過啊!」他就是這樣輔佐我顯赫的先祖成湯,功業達於上天。
忠臣不私,私臣不忠,履正奉公,臣子之節。(卷二十四 後漢書四)
【白話】忠臣沒有私心,有私心的臣子則不忠,履行正道、奉公行事,是做臣子的節操。
夫殺生賞罰,治亂所由興也。人主所謂宜生,或不可生,則人臣當陳所以宜殺;人主所謂宜賞,或不應賞,則人臣當陳所以宜罰。然後治道(治道上下必有脫文)耳。(卷二十九 晉書上)
【白話】死、生、賞、罰,這些處置得正確與否,和國家的安定與動亂有著密切的關係。君主說某人應該活命,倘若不可以活命,那麼做人臣的就應陳述所以該殺的原因;君主認為某人該獎賞,倘若不該獎賞而該罰,那麼做人臣的就應陳述其所以該罰的道理。然後才談得上治國有道。
人臣之行,有(本書有作行)六正①則榮,犯六邪②則辱。(卷四十三 說苑)
【註釋】①六正:一、高瞻遠矚,防患未然,此為「聖臣」;二、虛心盡意,扶善除惡,此為「大臣」;三、夙興夜寐,進賢不懈,此為「忠臣」;四、明察成敗,轉禍為福,此為「智臣」;五、恪盡職守,廉潔奉公,此為「貞臣」;六、剛正不阿,敢諍敢諫,此為「直臣」。②六邪:一、安官貪祿,不務公事,此為「具臣」;二、巴結諂媚,曲意逢迎,此為「諛臣」;三、巧言令色,嫉賢妒能,此為「奸臣」;四、巧舌如簧,挑撥離間,此為「讒臣」;五、專權擅勢,結黨營私,此為「賊臣」;六、幕後指揮,興風作浪,此為「亡國之臣」。
【白話】做為人臣的操守,實行「六正」就會得到尊榮,觸犯「六邪」就會自取其辱。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①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上下下舊有治字刪之)能相親也。」君臣同心,故能相親。(卷九 孝經)
【註釋】①將順:順勢促成。將,順從、尊奉。
【白話】孔子說:「君子在事奉國君,上朝為官時,總想著盡忠職守且認真負責,為天下人謀福利;退朝居家時,總想著補救自身的過失,增進德行學問,以便利益大眾。如果國君有美德善行的事,一定順勢促成;對於國君的過惡,一定幫助他匡正、補救,能盡心盡力做到這樣,那麼君臣上下必能同心同德、相親相愛。」
帝①曰:「臣作朕②股肱耳目③,言大體若身也。予④欲左右⑤有民,汝翼⑥。左右,助也。助我所有之民,富而敎之,汝翼成我也。予欲觀古人之象⑦,欲觀示法象之服制也。以五采⑧彰施于五色⑨作服,汝明⑩。天子服日月以下,諸侯自龍袞以下,上得兼下,下不得僭上,以五采明施于五色,作尊卑之服,汝明制之也。予欲聞六律⑪五聲八音⑫,以出納⑬五言⑭,汝聽。言欲以六律和聲音,出納仁義禮智信五德之言,施於民以成化,汝當聽審之。予違⑮,汝弼⑯。汝無面從,退有後言。」我違道,汝當以義輔正我,無得面從我違,退後言我不可弼也。(卷二 尚書)
【註釋】①帝:指舜帝。②朕:用於自稱,即「我」。《楚辭.屈原.離騷》:「朕皇考(對亡父的尊稱)曰伯庸。」③股肱耳目:肱音「工」,gōng ㄍㄨㄥ。比喻得力的助手。④予:我。同「余」。⑤左右:幫助。此指教化、引導。⑥翼:輔佐,護衛。⑦觀古人之象:看到古時人的形象。這裡是重新恢復古人衣著服制等禮儀的意思。⑧五采:指五種不同色彩的顏料。⑨五色:五種不同的色彩。古代以青、赤、白、黑、黃五種顏色為正色。⑩明:弄清楚、明白。⑪六律:古代樂音標準名。古代樂律有十二,陰陽各六,陽為律,陰為呂。六律即黃鐘、太簇(音「促」,cù ㄘㄨˋ)、姑洗(音「顯」,xiǎn ㄒㄧㄢˇ)、蕤(ruí ㄖㄨㄟˊ)賓、夷則、無射(音「易」,yì ㄧˋ)。⑫五聲八音:五聲,指宮、商、角(音「爵」,jué ㄐㄩㄝˊ)、徵(音「止」,zhǐ ㄓˇ)、羽五音。八音,我國古代對樂器的統稱,通常為金、石、絲、竹、匏(音「刨」,páo ㄆㄠˊ)、土、革、木八種不同材質所製。⑬出納:這裡是傳播的意思。⑭五言:指仁義禮智信五德之言。⑮違:違背,違反。⑯弼:音「必」,bì ㄅㄧˋ。糾正,輔佐。
【白話】舜帝說:「大臣猶如我的股肱耳目。我想教化引導所有百姓,你們輔佐我做好。我想看清古代君臣禮服的樣式,用五彩繡出各種不同的圖案以表示尊卑等第,你設計製作好。我希望能夠重新聽到六種旋律、五級音階、八類樂器演奏的至善至美的音樂,用以顯露傳布『五德』之言,你們同我一起聽受、審辨。我如果有什麼過失,你們應當及時糾正我。你們不可以當面順從,但是從我這裡離開後又在背後議論我。」
凡所謂功者,安主上,利萬民者也。夫破軍殺將,戰勝攻取,使主無危亡之憂,而百姓無死虜①之患②,此軍士之所以爲功者也。(卷三十二 管子.明法解)
【註釋】①虜:俘虜。②患:憂慮、擔心。
【白話】大凡所謂功績,就是讓君主平安,對百姓有利。攻破敵軍殺死敵將,戰而取勝、攻而能克,使君主沒有危亡的憂慮,百姓沒有死亡、俘虜的擔心,這就是軍士的功績。
奉主法,治境內,使彊①不凌弱,衆不暴寡,萬民歡盡其力,而奉養其主,此吏之所以爲功也。(卷三十二 管子.明法解)
【註釋】①彊:音「強」,qiáng ㄑㄧㄤˊ。壯盛、健壯。同「強」。
【白話】奉行君主的法令以治理天下,使強者不敢欺凌弱者,人多勢眾的不敢欺凌人少勢弱的,百姓樂於竭盡全力,以奉養君主,這就是官吏的功績。
匡①主之過,救主之失,明理義②以導其主,主無邪僻③之行,蔽欺④之患,此臣之所以爲功也。(卷三十二 管子.明法解)
【註釋】①匡:糾正、改正、扶正。《左傳.襄公十四年》:「過則匡之。」②理義:指社會道德規範,行事準則。《呂氏春秋.勸學》:「人君人親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願,此生於不知理義。」高誘注:「不知理義,在君父則不仁不慈,在臣子則不忠不孝。」③邪僻:不合正道;乖謬不正。亦作「邪辟」。④蔽欺:蒙蔽欺騙。
【白話】匡正君主的過錯,補救君主的過失,明白社會道德規範、行事準則來開導君主,使他沒有荒謬的行為,沒有蒙蔽受騙的禍患,這就是朝臣的功績。
景公飲酒,夜,移於晏子。前驅款門①曰:「君至。」晏子被②玄端③立於門。曰:「諸侯得微④有故乎?國家得微有事乎?君何爲非時而夜辱⑤?」公曰:「酒醴之味,金石之聲⑥,願與夫子樂之。」晏子曰:「夫布薦席⑦,陳簠簋⑧者有人,臣不敢與焉。」公移於司馬穰苴⑨之家。前驅款門曰:「君至。」穰苴介冑⑩操⑪戟⑫立於門。曰:「諸侯得微有兵乎?大臣得微有兵乎?(兵作叛者二字)大臣得微有不服乎?(無大臣得微有不服乎一句)君何爲非時而來?」公曰:「酒醴之味,金石之聲,願與夫子(夫子作將軍)樂之。」穰苴對曰:「夫布薦席,陳簠簋者有人,臣不敢與焉。」公移於梁丘據⑬之家。前驅款門曰:「君至。」梁丘據左擁琴,右挈竽⑭,行歌而出。公曰:「樂哉!今夕吾飲也。微⑮彼二子者,何以治吾國!微此一臣者,何以樂吾身!」(卷三十三 晏子.雜上)
【註釋】①款門:叩門。②被:音「披」,pī ㄆㄧ。加衣於身而不束帶。通「披」。③玄端:黑色的禮服。④得微:莫非。微,無。⑤非時而夜辱:非時,不是時候。不在正常、適當或規定的時間內。辱,辱臨,對他人來臨的敬辭。有屈尊枉駕之意。⑥金石之聲:泛指各種樂器演奏,聲音優美。金石,鐘磬之類的樂器,聲音清脆優美。⑦薦席:席子。⑧簠簋:簠音「斧」,fǔ ㄈㄨˇ。簋音「鬼」,guǐ ㄍㄨㄟˇ。古代祭祀盛稻粱黍稷的器皿,青銅製。方形曰簠,圓形曰簋。⑨司馬穰苴:穰,ráng ㄖㄤˊ。苴音「居」,jū ㄐㄩ。司馬,官名,掌軍政。穰苴,媯(音「歸」,guī ㄍㄨㄟ)姓,田氏,為田完後裔,又稱田穰苴。春秋時代齊國的將軍、大夫、軍事家、軍事理論家。齊景公時任大司馬,以治軍嚴整聞名,率師逼退燕、晉聯軍而聞名天下,更以撰寫著名兵書《司馬法》一書而惠澤後世,即《史記.太史公自序》所云:「自古王者皆有司馬法,穰苴能申明之。」齊國名相晏嬰盛讚其「文能附眾,武能威敵。」⑩介冑:冑音「皺」,zhòu ㄓㄡˋ。披甲戴盔。介,古代的戰服,多用金屬片綴成,以抵禦兵器穿刺。冑,古代戰士的頭盔。⑪操:拿。⑫戟:音「己」,jǐ ㄐㄧˇ。武器名。戈和矛的合體,兼有戈、矛特點的兵器,可以直刺,可以橫擊,兼有勾、啄、撞、刺四種功能。裝於木柄或竹柄上。出現於商、周,盛行於戰國、漢、晉各代。南北朝後漸被槍取代,轉而為儀仗、衛門的器物。⑬梁丘據:姓梁丘,名據,字子猶。春秋時齊國的大夫,很受齊國君主齊景公的信任。他找到梁丘山這個地方後,在此定居,後世子孫便以梁丘為姓,稱梁丘氏。⑭挈竽:挈音「竊」,qiè ㄑㄧㄝˋ。竽音「魚」,yú ㄩˊ。手拿著竽。竽,樂器名。古代一種吹奏樂器,形似笙而較大。鄭玄注引鄭司農云:「竽,三十六簧;笙,十三簧。」⑮微:無、沒有。《論語.憲問》:「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
【白話】齊景公舉行酒宴,夜晚將酒宴轉移到晏子家去,前導敲門說:「國君到了。」晏子身穿黑色朝服站在門口說:「莫非諸侯有什麼變故吧?莫非國家有什麼變故吧?國君為什麼不是在辦公時間而是夜晚來呢?」景公說:「香甜的美酒,悅耳的音樂,希望和先生共歡樂。」晏子說:「舖設臥席,陳放食具,都是專人侍候,我不敢參與啊。」景公又把酒宴轉移到司馬穰苴的家,前導敲門說:「國君到了。」穰苴穿著盔甲,手持武器,站在門口說:「莫非諸侯有兵犯境吧?莫非大臣有謀反吧?莫非大臣有不服從的嗎?國君為什麼不是在辦公時間而是夜晚來呢?」景公說:「香甜的美酒,悅耳的音樂,希望與先生共歡樂。」穰苴回答說:「舖設臥席,陳放食具,都有專人侍候,我不敢參與啊。」景公又把酒宴轉移到梁丘據家,前導敲門說:「國君到了。」梁丘據左手抱著琴,右手拿著竽,邊走邊唱著迎了出來。景公說:「快樂啊!今晚我要暢飲了。沒有他們那兩個人,如何治理我的國家!沒有你這一個臣子,如何使我快樂!」
治世之臣,所貴乎順①者三:一曰心順,二曰職順,三曰道順。衰世之臣,所貴乎順者三:一曰體順,二曰辭②順,三曰事順。治世之順,眞(眞上恐脫則字)順也。衰世之順,則生逆③也。體苟順則逆節,辭苟順則逆忠,事苟順則逆道。(卷四十六 申鑒)
【註釋】①順:和順。②辭:言語。③逆:適得其反。
【白話】世道太平時的臣子,所看重的「順」有三個內容:一是「心順」,就是心平氣順;二是「職順」,就是工作順利;三是「道順」,就是政治主張順遂。世道衰敗時的臣子,所看重的「順」也有三個內容:一是「體順」,就是自身安順;二是「辭順」,就是言詞順耳;三是「事順」,就是自己的事順暢。世道太平時的「順」是真順,世道衰敗時的「順」,就適得其反。如果,明哲保身則有悖於節操;言詞順耳則有悖於忠貞;只求自己的事順暢則有悖於天道。
民生於三,事之如一①。三,君、父、師也。如一,服勤②至死也。父生之,師教之,君食之。食,謂祿也。唯其所在,則致死焉,在君父,為君父。在師,為師也。人之道也。(卷八 國語)
【註釋】①如一:不變,沒有差別。②服勤:擔任勤務、勞力等事。
【白話】(晉哀侯的大夫欒(luán ㄌㄨㄢˊ)共子說:)人之成長受恩於三類恩人,就是君主、父母、老師,對待他們的敬愛是一致的,一生為他們服務效力。父母生育我們,師長教導我們,君主賜予俸祿恩惠於我們。只要是道義之所在,都要致死相報,這是做人的道理。
景公問晏子曰:「忠臣之行,何如?」對曰:「選賢進能,不私乎內。稱身就位,計能受祿。睹賢不居其上,受祿不過其量。不權君以為行,不稱位以為忠,不掩賢以隱長,不刻下以諛上。順即進,否即退,不與君行邪。」(卷三十三 晏子)
【白話】景公問晏子說:「忠臣的行誼應是怎樣的?」晏子答道:「選拔賢德、推薦有才能的人,而不偏向自己的親友。衡量自己的德能來擔任適當的職位,估量自己的能力而接受相應的俸祿。遇到賢人,自己的職位不超越他,接受的俸祿不超過賢者。不權衡君主的好惡去做事,不計量自己的地位去盡忠,不遮蔽賢才而埋沒其長處,不苛刻地對待下屬而奉承、討好上級。君主行事順乎大道就入朝為官,否則就隱退,不與君主一起做邪惡之事。」
飲①桓公酒,樂。公曰:「以火繼之。」辭曰:「臣卜其晝,未卜其夜,不敢!」君子曰:「酒以成禮,不繼以淫②,義也;夜飲為淫樂。以君成禮,弗納③於淫,仁也。」(後補卷四 春秋左氏傳上)
【註釋】①飲:音「印」,yìn ㄧㄣˋ。以酒食款待,宴請,行飲酒禮。②淫:過度,無節制,濫。③納:入;使入。
【白話】敬仲請齊桓公飲酒,桓公很高興。(天黑了)桓公說:「點上燈火繼續飲酒。」敬仲辭謝說:「我只占卜過白天宴客的事,沒有占卜夜裡宴客之事,不敢奉命。」君子評議說:「酒是用來幫助完成禮儀的,不能繼續貪杯而過度,這是義;因為和國君飲酒完成了禮儀,而不至於使他陷於過度,這是仁。」
君語及之,則危言①;語不及,則危行②。國有道,則順命;無道,則衡命③。(卷十二 史記下)
【註釋】①危言:猶慎言。②危行:小心地行動,慎行。③衡命:違逆命令。
【白話】如果國君問到自己,就謹慎地發表自己的言論;若是國君沒詢問自己,就謹慎地做事,修養自己的德行。國君政令合乎正道時,就服從命令去做;國君政令不合乎正道時,就不受其命而隱居起來。
忠臣之事君也,言切直則不用,其身危;不切直則不可以明道。故切直①之言,明主所欲急聞,忠臣之所以蒙②死而竭智也。(卷十七 漢書五)
【註釋】①切直:懇切率直。②蒙:蒙受。引申為冒著、頂著。
【白話】忠臣事奉君主,言語懇切率直則不被信用,還會危及自己的生命;如果言語不切直,又不能夠闡明道理。所以切直的話,是英明的君主所急切希望聽到的,也是忠臣之所以冒著死罪而竭忠盡智要表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