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彖〉①曰:「中孚②,柔在內,而剛得中,悅而巽,孚③有上四德,然後乃孚。,乃化邦也④。」信立而後邦乃化也。柔在內而剛得中,各當其所也。剛得中,則直而正。柔在內,則靜而順。悅而以巽,則乖爭不作。如此,則物無巧競,敦實之行著,而篤信發乎其中矣。(卷一 周易)
【註釋】①〈彖〉:tuàn ㄊㄨㄢˋ。即〈彖傳〉,為《易傳》的一部分,用來解釋六十四卦的卦辭。《周易》分為《上經》三十卦,《下經》三十四卦,相傳是依循周文王所編《易》而來,成書大約在西周時期。《周易》文字涵義到春秋戰國已不易讀懂,因此春秋戰國時代有人撰寫了〈彖傳〉(上下兩篇)、〈象傳〉(上下兩篇)、〈繫辭傳〉(上下兩篇)、〈文言傳〉、〈序卦傳〉、〈說卦傳〉、〈雜卦傳〉等篇章,用以闡述、解釋《周易》,統稱「十翼」,後世又稱為《易傳》。②中孚:卦名,中孚卦,風澤中孚,指內心誠信之意。③柔在內,而剛得中,悅而巽,孚:巽音「訊」,xùn ㄒㄩㄣˋ。柔,指六三、六四爻。剛,指九二、九五爻。這是用中間四爻的結構來解釋中孚。從全卦整體看,兩陰正居其內,就如「中虛」至誠;從上下卦看,兩陽分處其中,就像「中實」有信。所以叫「中孚」。悅、巽,卦名。悅,悅卦☱,是為兌,兌為澤。巽,巽卦☴,巽為木為風。孚,是信的意思。④乃化邦也:誠信發於內,則邦國化於外,故曰「乃化邦也」。邦,古時諸侯的封土,大的稱為「邦」,小的稱為「國」。
【白話】〈彖傳〉上說:「中孚卦指人內在有誠信。柔順在內,剛正在外,陰陽各得其所,內心順服寧靜,而外在表現正直,和悅而巽順,這是中孚的象徵,孚信於中,乃能教化萬邦。」
孔子自衛反魯,息駕①乎河梁②而觀焉。其懸水③三十仞④,圜流⑤九十里,魚鼈弗能游,黿鼉⑥弗能居。有丈夫⑦方將厲⑧之,孔子使人止之,曰:「此懸水三十仞,圜流九十里,魚鼈黿鼉弗能居也,意者難可以濟⑨乎!」丈夫不以措意⑩,遂度而出。孔子問之曰:「巧乎!有道術乎?所以能入而出者,何也?」丈夫對曰:「始吾之入也,先以忠信;吾之出也,又從以忠信。措⑪吾軀於波流,而吾不敢用私。所以能入而復出者,以此也。」孔子謂弟子曰:「二三子識⑫之!水且猶可以忠信親之,而況人乎?」(卷三十四 列子.力命)
【註釋】①息駕:停車休息。②河梁:跨河的橋梁。③懸水:瀑布。④仞:音「認」,rèn ㄖㄣˋ。古時計量長度的單位,八尺為一仞,一說七尺為一仞。⑤圜流:圜音「環」,huán ㄏㄨㄢˊ。漩渦急流。⑥黿鼉:黿音「元」,yuán ㄩㄢˊ。鼉音「駝」,tuó ㄊㄨㄛˊ。指大鱉與大鱷魚。黿,以鱉而大。鼉,爬蟲類,穴居池沼底部,分布於長江下游、太湖流域一帶。也稱「鼉龍」、「揚子鱷」。⑦丈夫:對壯年男子的泛稱。⑧厲:連衣涉水。⑨濟:渡水。⑩措意:留意、在意。⑪措:安置。⑫識:音「至」,zhì ㄓˋ。記住。通「誌」。
【白話】孔子從衛國返回魯國的路上,停車在橋梁上休息,觀賞河川的景色。這條河流有高達三十仞的瀑布,有蜿蜒九十多里的漩渦;如此湍急的水流,魚鱉無法在水中遨遊,黿鼉不能居住在其中。有一名男子正要連衣涉水而過,孔子派人阻止他,接著說:「這條河流有高達三十仞的瀑布,有蜿蜒九十多里的漩渦;如此湍急的水流,魚鱉黿鼉不能居住在其中,想要渡河的人都很難渡過。」男子沒有因為孔子的阻止而放棄渡河的想法,於是渡河,並平安的從河中出來。孔子問他說:「這真是太奇妙了!是有道術的幫助嗎?能夠入河並且平安出來的原因是什麼呢?」男子回答說:「我剛進入河中時,先秉持著忠信的心念;我從河中出來時,又一樣秉持著忠信的心念。我置身在水流中,而我不敢以自私為己的心態來應對。所以能夠入河,又能夠從河中出來,就是這個原因。」孔子聽完告訴弟子說:「你們這些學生要謹記這道理!水尚且可以用忠信來親近它,更何況是人呢?」
聖人精誠形於內①,好憎明於外,出言以副情②,發號以明旨。是故③刑罰不足以移風④,殺戮不足以禁姧⑤,唯神化⑥爲貴也。(卷三十五 文子.精誠)
【註釋】①內:內心。②副情:符合於情感。副,符合。③是故:因此。④移風:改變社會風氣。⑤禁姧:使奸巧惡事不發生。姧:同「奸」。⑥神化:神妙地潛移默化。
【白話】聖人的精誠形成於內心,將喜好厭惡的標準顯現於外,發言要能符合情感,發出號令要能切中命令之要旨。因此酷刑懲罰不能夠使風氣改變,殺戮不能夠使奸巧惡事停止,只有神妙的潛移默化才是最可貴。
秦、楚、燕、魏之歌,異轉①而皆樂;九夷②、八狄③之哭,異聲而皆哀。夫歌者,樂之徵④也;哭者,哀之效⑤也。愔愔⑥於中⑦而應於外,故在所以感之矣。(卷三十五 文子.精誠)
【註釋】①轉:音律變化。②九夷:先秦時對居於今山東東部、淮河中下游江蘇、安徽一帶部族的泛稱。古時謂東夷有九種。《論語.子罕》:「子欲居九夷。」疏:「東有九夷:一玄菟(音「兔」,tù ㄊㄨˋ)、二樂(音「勒」,lè ㄌㄜˋ)浪、三高驪(音「離」,lí ㄌㄧˊ)、四滿飾、五鳧(音「服」,fú ㄈㄨˊ)更、六索家、七東屠、八倭(音「窩」,wō ㄨㄛ)人、九天鄙。」③八狄:古代用以稱中原以北部落的泛稱。與九夷皆作少數民族的泛稱。④徵:徵驗、表現。⑤效:徵驗、驗證。⑥愔愔:愔音「因」,yīn ㄧㄣ。深靜的樣子。⑦中:指內心。同「衷」。
【白話】秦國、楚國、燕國、魏國的歌曲,旋律變化有所不同,然而表現出來的都是歡樂的氣氛;九夷、八狄的哭聲,他們的強弱高低全都有所不同,但是表露出來的都是悲傷的氛圍。所以歌曲是快樂的象徵,哭聲是悲傷的徵驗。情感蘊含在心中,進而反映在外,所以關鍵在於是什麼使其感動。
心之精①者,可以神化②,而不可以說道。故同③言而信,信在言前;同令而行,行在令外。(卷三十五 文子.道德)
【註釋】①精:通達清楚。②神化:神妙地潛移默化。③同:相同。
【白話】內心通達清楚的人,能夠進行神妙地潛移默化,卻不能夠用言語來論說。因此雖說相同的話,其可以取信於人的,必在平時即有信;同樣的教令,其可以被推行,則因平時所作所為所建立的誠信,已先樹立在教令之前。
君子之養其心,莫善於誠。夫誠,君子所以懷萬物也。天不言而人推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厚焉,四時不言而人期焉。此以至誠者也。(卷四十八 體論)
【白話】君子修養身心,沒有比「誠」更重要的了。誠,是君子所用來包容萬物的。天不言語,可是人們推崇它的高遠;地不言語,可是人們推崇它的厚重;四季不言語,可是人們期盼它的來臨。這是因為它們是至誠的。
曾子妻之市,其子隨而泣。其母曰:「汝還①,顧②反,為汝殺彘③。」妻道(道作適)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其妻止之曰:「特④與嬰兒戲也。」曾子曰:「嬰兒者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之者也。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殺彘。(卷四十 韓子)
【註釋】①還:回家。②顧:等待。③彘:音「至」,zhì ㄓˋ。豬。④特:僅;只是。
【白話】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去,她的兒子哭著要跟隨著一起去。母親對兒子說:「你回家去,等我回來,給你殺豬吃。」曾子的妻子從集市回來,曾子就準備捉豬去殺,妻子阻止他說:「只是和孩子開玩笑的。」曾子說:「孩子是不懂事的,是跟著父母學習的。現在妳欺騙他,就是教孩子欺騙。母親欺騙孩子,孩子就不相信自己的母親,這不是用來教育孩子的方法!」於是曾子便動手殺了豬。
夫為人上,竭至誠開信以待下,則懷信者歡然而樂進;不信者赧然①而回意矣。(卷四十九 傅子)
【註釋】①赧然:赧,nǎn ㄋㄢˇ。慚愧臉紅貌。
【白話】在上位者,若竭盡至誠至信來對待在下者,則有誠信的人就會歡喜並樂於效勞;缺少誠信的人,也會羞愧而回心轉意。
君之任臣,如身之信手;臣之事君,亦宜如手之繫①身。安則共樂,痛則同憂。其上下協心,以治世事,不俟②命而自勤,不求容③而自親。何則?相信之忠著也。(卷四十八 典語)
【註釋】①繫:聯綴、歸屬。②俟:音「四」,sì ㄙˋ。等待。③求容:取悅。
【白話】領導人任用下屬,就像身體信任自己的手;下屬服務於領導人,也應當像手歸屬於身體。安適則共同歡樂,疼痛則一起憂愁。上下協同一心,治理國家事務,不須命令就自能勤奮,不為取悅而自然親近。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是彼此信任非常深厚的表現。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無信,其餘終無可也。大車無輗①,小車無軏②,其何以行之哉?」大車,牛車。輗,轅端橫木以縛軛者。小車,駟馬車。軏,轅端上曲鉤衡者也。(卷九 論語)
【註釋】①輗:音「泥」,ní ㄋㄧˊ。古代大車車轅與橫木相連接的插銷。②軏:音「月」,yuè ㄩㄝˋ。古代小車轅頭上連接橫木的關鍵。
【白話】孔子說:「一個人若無信用,不知他除信以外還有哪一條不錯?正如牛拉的大車沒有了連接牛與車的木頭,馬拉的輕車沒有了鉤住馬和車的鉤子,如何使車子行走呢?」
天地有紀矣,不誠則不能化育;君臣有義矣,不誠則不能相臨;父子有禮矣,不誠則疏;夫婦有恩矣,不誠則離;交接①有分矣,不誠則絕。以義應當②,曲得其情,其唯誠乎。(卷四十八 體論)
【註釋】①交接:交往、結交。②應當:應音「硬」,yìng ㄧㄥˋ。當音「蕩」,dàng ㄉㄤˋ。應事得當。
【白話】天地是有綱紀的,不真誠就不能化育萬物;君臣之間是有道義的,不真誠就不能相處共事;父子之間是有禮節的,不真誠就會無禮而疏遠;夫婦之間是有恩義的,不真誠就會忘恩而離異;結交朋友是有情分的,不真誠就會無情而斷絕來往。以道義來處事、待人、接物都能應對恰當,微細地體察到對方的心意、需要,或是事物的真相,這唯有用真誠心才能做到啊!
唯君子為能信,一不信則終身之行廢矣,故君子重之。(卷五十 袁子正書)
【白話】只有有德的君主能信任人。若領導者一旦不能夠充分信任有德才的下屬,那麼一生的事業就會廢棄。所以有德的君主非常注重信任的態度。
子夏曰:「君子信而後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①己也。厲,病。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卷九 論語)
【註釋】①厲:虐害、欺壓。
【白話】子夏說:「君子在位時,先要取得民眾的信賴,然後才能勞役民眾;如果未取得信賴,民眾會以為這是在虐待他們。君子若處於臣位時,應先取得君主的信任,然後才能規諫;如果未取得信任,君主會以為這是在毀謗他。」也就是說,君子使民、事君,都要以信任為基礎。
色①取仁而實違之者,謂之虛;不以誠待其臣,而望其臣以誠事己,謂之愚。虛愚之君,未有能得人之死力者也。故《書》稱君為元首,臣為股肱②。期其一體相須而成也。(卷四十八 體論)
【註釋】①色:外表。②股肱:肱音「公」,gōng ㄍㄨㄥ。股,大腿。肱,胳膊。比喻左右輔助的人。
【白話】表面上做出仁義而實際是違背的,叫做虛偽;不用真誠來對待自己的臣屬,卻希望臣屬真誠地事奉自己,叫做愚昧。虛偽愚昧的君主,不可能得到肯效死出力的臣屬。所以《尚書》說君主就像是人的頭部,臣屬就像是人的胳臂和大腿,這是希望君臣能成為一個整體,相互配合使國家大治。
管仲朝,公曰:「寡人願聞國君之信①。」對曰:「民愛之,隣國親之,天下信之。此國君之信。」公曰:「善②。請問信安始③而可?」對曰:「始於爲身,中於爲國,成於爲天下。」公曰:「請問爲身?」對曰:「道④血氣,以求長年、長心、長德,此爲身也。遠擧賢人,慈愛百姓,此爲國也。法行而不苛⑤,刑廉而不赦,此爲天下也。」(卷三十二 管子.中匡)
【註釋】①信:誠信。②善:說得很好。③安始:如何開始。④道:指疏導。通「導」。⑤苛:苛刻嚴厲。
【白話】管仲上朝時,齊桓公對管仲說:「我希望能聽到如何表現才算是一個有誠信的君王?」管仲回答說:「人民愛戴他,鄰近的國家願意親近他,天下百姓皆願意信任他。能做到如此,就是一個有誠信的君王。」齊桓公回答:「說得很好。請問建立誠信要如何開始才可以呢?」管仲回答說:「由自身做起,中程階段在於為國家,最後成就於為天下百姓。」齊桓公問管仲說:「請問如何從自身做起?」管仲回答說:「疏導血液精氣來追求長壽、保持心情的平穩、保持良好的德性,這就是從自身做起。推舉四方的賢能人才,仁慈愛護百姓,這就是為國家。法治推行卻不苛刻,刑罰簡要卻不任意特赦亂章法,這就是為天下百姓建立福祉。」
冬日之陽,夏日之陰,萬物歸之①,而莫之使②也。至精③之感,弗召④自來,不去自往,不知所爲者,而功自成。(卷三十五 文子.精誠)
【註釋】①歸之:歸,依附,追隨。之,代詞,指冬季及夏季的自然變化。②莫之使:猶莫使之。不需去命令萬物。之,代詞,指萬物。③至精:精誠達到極點。④召:呼喚、叫喚。
【白話】冬天的陽光、夏天的蔭涼,萬物都嚮往和喜歡,卻又沒有誰命令萬物這樣子。所以,極為精誠的感應,你不用召喚它就會自然到來,不用命令離去就會自然離去。不知道是誰去做這事,神不知、鬼不覺的就使事物自然成功。
待①目而照見,待言而使令,其於以治,難矣!皐陶②喑③而爲大理④,天下無虐刑;師曠⑤瞽⑥而爲大宰⑦,晉國無亂政。不言之令,不視之見,聖人所以爲師也。民之化上,不從其言,從其所行也。故人君好勇而國家多難,人君好色而國多昬⑧亂。(卷三十五 文子.精誠)
【註釋】①待:等到。②皐陶:皐音「高」,gāo ㄍㄠ。陶音「搖」,yáo ㄧㄠˊ。舜帝時候的賢臣,被舜任命為掌管刑法的「大理官」,以正直聞名天下。《淮南子.主術訓》:「故皋陶瘖而為大理,天下無虐刑,有貴於言者也。」③喑:音「因」,yīn ㄧㄣ。指嗓啞不能出聲。④大理:職官名。古代掌刑法的官。秦為廷尉,漢景帝時更名大理,武帝建元時復為廷尉。北齊再更名為大理卿,隋唐以後沿之。⑤師曠:字子野,山西洪洞人。春秋時代音樂家。生而無目,曾擔任晉國大夫,自稱「盲臣」。《左傳》記載了師曠的民本思想。魯襄公十四年(西元前五五九年),晉悼公問師曠對衛人逐君的看法,師曠直言:「夫君,神之主而民之望也。若困民之主,匱神之祀,百姓絕望,社稷無主,將安用之?弗去何為?」⑥瞽:音「古」,gǔ ㄍㄨˇ。眼睛失明。⑦大宰:即太宰,官名。古時為百官之首,相當於後來之宰相。相傳殷置太宰。周稱冢(音「腫」,zhǒng ㄓㄨㄥˇ)宰。春秋列國亦多置太宰之官,職權不盡相同。秦、漢、魏皆不置。⑧昬:同「昏」。
【白話】等到眼睛看到才明白,等到言語發出才開始下達命令,這樣的作為,要使天下安定,是困難的。皋陶嗓啞不能出聲,卻能擔任評判是非善惡的大理官,而天下沒有暴虐的刑罰;師曠雙眼失明卻能成為太宰,而晉國從此沒有混亂的政局。不需言語表達的政令,不需眼睛觀看就能明察秋毫,這是聖人之所以能成為世人效法的緣故。人民受上位執政者的感化,不是依循他們的言教,而是遵循他們的身教。因此君王偏愛勇武,那國家勢必多災多難;如果君王喜好美色,那國家勢必眾多紛亂。
夫至精①爲神。精之所動,若春氣之生,秋氣之殺②也。故治人者愼③所以感也。(卷三十五 文子.精誠)
【註釋】①精:精熟專注。②殺:肅殺。嚴厲而有摧殘的力量。多用來形容秋冬草木枯落的蕭條氣象。③愼:指謹慎小心。
【白話】至極精誠可入於神妙。精誠的感化人,就像春日的暖和之氣使萬物生長,又如秋日的淒清之氣使萬物蕭條一樣。因此,治理百姓的君主一定要慎重選用感化的方法。
大人①行②可悅③之政,人而(人而作而人)莫不順其令。令順,卽從小而致大;令逆④,卽以善爲害,以成爲敗。(卷三十五 文子.精誠)
【註釋】①大人:上位者。②行:推行、執行。③可悅:令人喜悅、振奮。④逆:違背、反向。
【白話】當官的人推行令人歡欣愉悅,有利於百姓的政策時,百姓沒有不順從在上位者的命令。政令順應民心,國家就會由小而發展壯大;政令違逆民心,即使是好政策也可能招致禍害,由成功變為失敗。
聖人在上,民化如神①,情以先之②也。動③於上,不應④於下者,情令殊⑤也。三月嬰兒,未知利害⑥,而慈母之憂⑦之憂作愛之。。喩焉⑧鏦焉作逾篤。者,情也。故言之用⑨者小,不言之用者大矣。夫信,君子之言也;忠,君子之意⑩也。忠信形於內⑪,感動應乎外,賢聖之化也。(卷三十五 文子.道德)
【註釋】①民化如神:形容百姓受教而變化神速。②情以先之:指先用真情來感動百姓。之,代名詞,指百姓。③動:發動政令。④不應:得不到百姓的響應。⑤情令殊:指政令和百姓的心願不相同。殊,不同。⑥利害:利益與損害;指形勢的便利與險要。⑦慈母之憂:母親的擔憂,意指慈母對子女的關愛。⑧喩焉:使他明白。焉,代名詞,指嬰兒。⑨用:效用、功用。⑩意:本意。⑪形於內:自性所成。
【白話】聖人居於高位,百姓受教而變化神速,這是先用真情來感動的緣故。當上位者發動政令,而得不到下面臣民的響應,這是因為政令與臣民的心願不相同。出生才三個月的嬰兒,不知道什麼叫形勢的便利與險要,而慈母的關愛卻能使他明白,這就是母愛的真情深厚所致。所以言語說教所產生的效用是較小,不用言語來說教的效用較大。信,就是君子的言語;忠,就是君子的胸懷。忠與信發自於自性,百姓感應而行動於外,這就是聖賢的教化。
蓋天地著①信,而四時不悖;日月著信,而昏明有常;王者體信,而萬國以安;諸侯秉②信,而境內以和;君子履③信,而厥④身以立。古之聖君賢佐,將化世美俗,去信須臾,而能安上治民者,未之有也。(卷四十九 傅子)
【註釋】①著:音「住」,zhù ㄓㄨˋ。顯明;顯出。②秉:操持。③履:執行;實行。④厥:代詞,他的。
【白話】天地顯現其誠信,四季運行就不違背常規;日月顯現其誠信,黑夜白晝就交替正常;君王依循於誠信,各個諸侯國就會安定;諸侯秉持誠信,諸侯國內就會和平;君子踐行誠信,就能在社會上立足。古代的明君賢臣,要教化世人、美化風俗,如果片刻離開誠信,卻能安定國家、治理好百姓,這是從未有過的事。
開至公之路,秉至平之心,執大象①而致之,亦云誠而已矣。夫任誠,天地可感,而況於人乎?(卷四十九 傅子)
【註釋】①大象:大道、常理。
【白話】開闢極其公正的進賢之路,秉持至為平等的心,把握治國大綱而自然招感賢才,說的也就是真誠而已。真正有了誠意,天地都能被感動,何況人呢?
夫信之於民,國家大寶也。仲尼曰:「自古皆有死,民非信不立。」(卷二十五 魏志上)
【白話】取信於民,是一個國家非常寶貴的財富。孔子說:「自古以來,人都免不了死亡,如果失去了百姓的信任,國家便無法安立。」
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①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②行乎哉?」行乎哉,言不可行也。子張書諸紳③。紳,大帶也。(卷九 論語)
【註釋】①蠻貊:貊音「末」,mò ㄇㄛˋ。古代稱南方和北方未開化的部族。亦泛指四方未開化的部族。②州里:古代二千五百家為州,二十五家為里。本為行政建制,後泛指鄉里或本土。③紳:古代士大夫束於腰間,一頭下垂的大帶。
【白話】子張問做事情怎樣才能行得通。孔子說:「一個人只要說話忠實守信,行為厚道恭敬,即使到了邊遠的未開化的部族,也無往而不可行。假如說話不忠實守信,行為不厚道恭敬,即使在自己的家鄉,難道就能行得通嗎?」子張把孔子的話恭恭敬敬地寫在衣帶上,以便隨身記誦,依照實行。
信不可知,義無所立。(卷五 春秋左氏傳中)
【白話】如果信不能明顯可見,義就失去了依之而立的基礎。
君子養心,莫善於誠。致誠①無他,唯仁之守,唯義之行。誠心守仁則能化;誠心行義則能變。變化代興②,謂之天德。(卷三十八 孫卿子)
【註釋】①致誠:使誠心達到極點。②代興:更迭興起或盛行。
【白話】君子修養心性,沒有比真誠更好的了。要做到至誠,沒有其他方法,唯有信守仁德,實踐道義。以至誠心來守住仁德,就能教化百姓;以至誠心行使道義,就能改變風俗使民心向善。善良風俗代而興起,如此可說是與天同德。
孔子曰:「欲人之信己,則微言而篤行①之。篤行之,則用日久;用日久,則事著明;事著明,則有目者莫不見也,有耳者莫不聞也,其可誣乎?」(卷四十六 中論)
【註釋】①篤行:切實履行、專心實行。篤,純一、專一。
【白話】孔子說:「想讓別人信任自己,就應當少說而切實履行。真正落實去做,效果就能持久;成效日益長久,事理更能彰顯;理事都明白,那麼大家有目共睹,有耳皆聞,誰還能歪曲事實真相呢?」
夫信由上而結者也。故君以信訓其臣,則臣以信忠其君;父以信誨其子,則子以信孝其父;夫以信先其婦,則婦以信順其夫。上秉常①以化下,下服常而應上,其不化者,百未有一也。(卷四十九 傅子)
【註釋】①秉常:執持常理。
【白話】誠信是由在上者締結的。所以,君主以誠信的言行態度來教導臣子,臣子就會以誠信忠於君主;父親用誠信的身教來教誨子女,子女就會用誠信孝順父親;丈夫用誠信來對待妻子,妻子就會用誠信順承丈夫。在上位者如果能依循倫常大道來教化下位者,下位者自然會服從常道而順應上位者,如此上行下效,還有不被教化的人,一百個裡面也找不到一個。
巧詐不如拙誠。(卷四十 韓子)
【白話】奸巧詭詐不如樸拙誠實。
作德,心逸日休①;作偽,心勞日拙。為德,直道而行,於心逸豫,而名日美。為偽,飾巧百端,於心勞苦,而事日拙,不可為之也。(卷二 尚書)
【註釋】①休:喜慶、美善。
【白話】積德行善的人,心定神閒而一天比一天更喜悅快樂;作假造惡的人,心思費盡卻一天比一天更窘迫困苦。
尚道
九五①。飛龍在天,利見大人②。不行不躍,而在乎天,故曰飛龍也。龍德在天,則大人之路亨也。夫位以德興,德以位叙,以至德而處盛位,萬物之覩,不亦宜乎。(卷一 周易)
【註釋】①九五:《易》中一卦有六爻,以「九」代表陽爻,「六」代表陰爻。九五代表由底部往上第五爻的位置。「九」是陽數的最高位,「五」又位居正中,因而「九五」有「至尊中正」的涵意。②大人:此為對德高或地位尊者的稱呼。
【白話】乾卦的第五爻,陽剛之氣已發展到最充沛完備,就如同一飛衝天的蛟龍,利於有德而居上位的人嶄露頭角。
無取於民者,取民者也;無取於國者,取國者也;無取於天下者,取天下者也。取民者,民利之;取國者,國利之;取天下者,天下利之。故道在不可見,事在不可聞,勝在不可知。微哉!微哉!鷙鳥①將擊,卑飛翕翼②;猛獸將擊,俛(俛作弭)耳俯伏③;聖人將動,必有過(過作愚)色。唯文唯德,誰爲之惑?弗觀弗視,安知其極④?(卷三十一 六韜.武韜)
【註釋】①鷙鳥:鷙音「至」,zhì ㄓˋ。性情凶猛的鳥。②卑飛翕翼:翕音「繫」,xì ㄒㄧˋ。低飛收斂起翅膀。卑,低。翕,收斂。③俛耳俯伏:俛音「府」,fǔ ㄈㄨˇ。低垂著耳朵趴在地上。俛,低,同「俯」。俯伏,趴在地上。④極:事理止境。
【白話】沒有要奪取人民的人,才能得到民心;沒有要奪取國家的人,才能得到國家的信任;沒有要奪取天下的人,才能得到天下擁護。沒有要奪取人民的人,人民幫助他;沒有要奪取國家的人,國家的人幫助他;沒有要奪取天下的人,天下的人幫助他。所以這種方法讓人看不見,這種事情讓人聽不到,這種勝利讓人不知道。真是微妙啊!微妙啊!猛禽將要飛起攻擊時,必先收翼低飛;猛獸將要攻擊時,必先貼耳伏地;聖賢人將要有作為時,必先向人表示自己愚鈍。只要依循著道,依循著德,有誰能迷惑你呢?沒有觀察、沒有審查,怎麼知道其中至妙的道理呢?
飄風①不終朝,驟雨②不終日。飄風,疾風也。驟雨,暴雨也。言疾不能長,暴不能久也。孰爲此者?天地也。孰,誰也。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天地至神,合爲飄風暴雨,尚不能使終朝至暮,況人欲爲暴卒者乎。故從事於道。人爲事當如道安靜,不當如飄風驟雨也。(卷三十四 老子.道經)
【註釋】①飄風:疾風。②驟雨:暴雨。
【白話】狂風不會颳一整個早上,暴雨也不會下一整天。誰使它這樣呢?是天地。天地的狂風暴雨尚且不持久,何況是人呢?所以人做事要遵循著道。
子列子①曰:「天地無全功②,聖人無全能,萬物無全用。全猶備也。故天職生覆,地職形載,聖職敎化,物職所宜。職,主也。生各有性,性各有宜。然則天有所短,地有所長,聖有所否③,物有所通。夫職適於一方者,餘塗則罔(本註罔作閡)矣。形必有所分,聲必有所屬。若溫也,則不能凉;若宫也,則不能啇。何則?生覆者不能形載,形載者不能敎化,敎化者不能違所宜,宜定者不出所位。皆有素分,不可逆也。故天地之道,非陰則陽;聖人之敎,非仁則義;萬物之宜,非剛則柔。此皆隨所宜而不能出所位者也。」方圓靖躁,理不得兼。(卷三十四 列子.天瑞)
【註釋】①子列子:「子列子」中第一個「子」是老師的意思,第二個「子」是對男子的美稱,多指有學問、道德或地位的人。列子,姓列,名禦寇,鄭國圃田(今河南省鄭州市)人,在古籍中又寫作列圄(音「語」,yǔ ㄩˇ)寇、列圉(音「語」,yǔ ㄩˇ)寇或子列子,東周威烈王時期人,與鄭穆公同時,晚於孔子而早於莊子。有《列子》一書,又名《沖虛經》,相傳是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列子後學著作的彙編。於西元前四五O至前三七五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②全功:完成所有目標。③否:音「痞」,pǐ,ㄆㄧˇ。不好。
【白話】列子說:「天地沒有完備的功效,聖人沒有完備的能力,萬物沒有完備的用途。所以天的職責在於生長覆蓋,地的職責在於成形載物,聖人的職責在於教育感化,器物的職責在於適合人們使用。然則,天有所短缺,地有所擅長,聖人有淤塞的時候,器物有通達的效用。為什麼呢?這是因為生長覆蓋的不能成形負載,成形負載的不能教育感化,教育感化的不能違背它的適當用途,事物適宜的功用已經確定了,便不能再超出它所擔負的職責。因此天地的運行,不是陰便是陽;聖人的教化,不是仁便是義;萬物的本質,不是柔便是剛。這些都是按照它所適宜的功用,而不能超出它所擔負的職責。
天地之道,莫見其所以長物而物長,莫見其所以亡物而物亡。聖人之道亦然,其興福也,人莫之見而福興矣;其除禍也,人莫之知而禍除矣!故曰「神人」。益天下以財爲「仁」,勞天下以力爲「義」,分天下以生爲「神」。修先王之術,除禍難之本,使天下丈夫①耕而食,婦人織而衣,皆得戴其首,父子相保②。此其分萬物以生,盈天下以財,不可勝計也。神也者,萬物之始,萬事之紀③也。(卷三十六 尸子.貴言)
【註釋】①丈夫:身高一丈的男子。周朝以八寸為尺,十尺為丈,成年男子高八尺左右,故以丈夫為男子的通稱。②相保:互相依附保護。③紀:法度、準則。
【白話】天地之間的規律,沒有看見萬物生長,而萬物卻生長起來了;沒有看見事物消亡,而事物卻消亡了。聖人之道也是這樣,為人民造福,人們沒看見,幸福便已經來臨了;為人消除災禍,人們沒看見,災禍就消除了!所以稱「神人」。為天下增加財富叫做「仁」,為天下人出力叫做「義」,讓萬物生長叫做「神」。學習古代聖王的治國方法,消除產生禍亂的根源,使天下男子耕種提供食物,女子織布做衣服,讓他們能夠享天倫之樂,父子互相依附保護。這就是使萬物各自生長,為天下帶來豐盈的財富,多得不可勝計。神,就是萬物的本源,萬事的法則。
文子問「道」。老子曰:「夫道者,小行之小得福,大行之大得福,盡行之天下服。」(卷三十五 文子)
【白話】文子向老子請教「道」。老子回答說:「關於『道』,小小地實行便會得到小福;廣泛地實行便會得到大福;完全按『道』行事,全天下的人都會歸服。」
桀紂行惡,受天之罰;禹湯積德①,以王天下。因此觀之,天德無私親,順之和②起,逆之害生。此天文地理人事之紀也。(卷十八 漢書六)
【註釋】①積德:指積累仁政或善行。②和:王念孫先生認為是「利」字書寫之誤。他說:「『和』當為『利』,草書之誤也。順逆、利害,皆對文,若作『和』,則與『害』不相對矣。《漢紀》作『和』,亦後人以誤本漢書改之。《文選》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註,引此正作『利』。」
【白話】夏桀和商紂作惡,受到上天的懲罰;夏禹和商湯積德,因仁義受百姓擁護而稱王。由此來看,上天的恩德是沒有偏私偏愛的。順應天道,利益就會興起;違背天道,禍害就會發生。這就是天文地理人事的準則啊!
妖①由人興也。人無釁②焉,妖不自作。人棄常,則妖興。(後補卷四 春秋左氏傳上)
【註釋】①妖:指反常、怪異的事物。②釁:音「信」,xìn ㄒㄧㄣˋ。過失,罪過,缺陷。
【白話】(申繻回答魯莊公說:)反常怪異之事物的產生是由於人造成的。人若自己沒有罪過,反常怪異之事物不能自己興起。人丟棄了常道,反常怪異之事物就會產生。
無惻隱①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言無此四者,當若禽獸,非人之心也。惻隱之心,仁之端②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端者,首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自賊害其性,使為不善。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謂其君不能為善,而不匡正者,賊其君使陷惡者也。(卷三十七 孟子)
【註釋】①惻隱:同情,憐憫。②端:開端,開始。
【白話】如果一個人沒有同情憐憫的心,就不能算作是人;對惡行沒有羞恥厭惡之心,就不能算作是人;沒有謙遜謙讓的心,就不能算作是人;沒有明辨是非的心,就不能算作是人。同情憐憫心是仁的開端;羞恥厭惡心是義的開端;謙遜謙讓心是禮的開端;辨別是非心是智的開端。人有這四個善良的開端,如同人有四肢一樣,都是生來便具備的。有這四個善良的開端,而認為自己不能行善,就是賊害自己本善的天性,自暴自棄;作為臣子,認為自己的君王不能行善,不勸諫君王改正,就是賊害自己的國君,陷國君於不義。
君臣父子,上下長幼,貴賤親疏,皆得其分曰治。愛得分曰仁,施得分曰義,慮得分曰智,動得分曰適①,言得分曰信。皆得其分而後為成人。(卷三十六 尸子)
【註釋】①適:恰當,得當。這裡指行為合度,相當於「禮」。
【白話】君臣、父子、上下、長幼、貴賤、親疏都合於本分,就稱作「治」。愛心切合自己的本分叫做仁,施捨切合自己的本分叫做義,思謀切合自己的本分叫做智,行動切合自己的本分叫做適,言論切合自己的本分叫做信。各方面都切合自己的本分,然後才稱得上是「成人」。
天地之道,貞觀①者也。明夫天地萬物,莫不保其貞以全其用也。日月之道,貞明②者也。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卷一 周易)
【註釋】①貞觀:指守正則被人崇敬瞻仰。貞:正,常。②貞明:謂日月能固守其運行規律而常明。
【白話】天地為我們表演出來的道理是,公正平等的覆蓋照顧、滋養承載萬物,天地因為能夠守持正道,平等無私地對待萬物,所以受到人們的尊敬瞻仰。日月為我們表演出來的道理是公正平等的照耀萬物,因為能平等如一的照耀萬物,才能給這個世界帶來普遍的光明。天下一切動作營為,都是歸於端正專一,精誠無欲,才能有所成就。
隨。〈象〉曰:「澤中有雷,隨。君子以向晦①入宴息②。」澤中有雷,動悅之象也。物皆悅隨,可以無為,不勞明監。故君子向晦入宴息也。(卷一 周易)
【註釋】①向晦:晦音「會」,huì ㄏㄨㄟˋ。傍晚,天將黑。向:面臨;將近。晦:晚上,夜。②宴息:休息。
【白話】隨卦的〈象傳〉說:「澤中有雷,便是隨卦的現象。君子效法它的精神(隨自然規律而運作,言語、行為使人民悅服,人民對君子的德行既仰慕又願意向他學習,因而君子可以無為而治,不必任何事都親自過問),臨近黃昏時便入室休息。」
所謂無為者,非謂其引之不來,推之不往,迫而不應,感而不動,堅滯而不流,捲握①而不散也。謂其私志不入公道,嗜欲不枉正術,循理而舉事,因②資而立功,推自然之勢也。(卷三十五 文子)
【註釋】①捲握:拳握。比喻凝滯,不流動。②因:憑藉。
【白話】所謂無為,不是說招他他不來,推他他不去,逼迫他而沒有反應,觸動他而不被打動,固執不通,拘泥不化。而是說不以個人的感情與見解混同在公理之中,不以個人的嗜欲歪曲正確的法則,依照道理行事,憑藉現有的條件來建功立業,按照自然形勢而行。
天地以順動①,故日月不過,而四時不忒②。聖人以順動,則刑罰清而民服。豫之時義大矣哉!(卷一 周易)
【註釋】①順動:順應事物固有的規律而運動。豫卦坤下震上,坤為順,震為動。②忒:音「特」,tè ㄊㄜˋ。差錯。
【白話】天地順應自然規律而動,所以日月運行不會失度,四季輪轉沒有誤差。聖人能夠順應人的天性而動,則刑罰清楚簡單,萬民服從。豫卦所蘊含的「順天而動」的義理是多麼的深遠廣大啊!
夫大人者,與天地合①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卷一 周易)
【註釋】①合:符合、相同。
【白話】聖明之人,他的道德像天地一樣覆載萬物,他的聖明如同日月一樣普照萬物,他施理政事像四時一樣井然有序,他示人的吉凶禍福如同鬼神一樣奧妙無窮。他若在天時之前行事,天不違背他;若在天時之後行事,也能奉順天道運行的規律。
夫道以人之難為易也。是故曾子曰:「父母愛之,喜而不忘;父母惡之,懼而無咎①。」然則愛與惡,其於成孝無擇②也。史鰌③曰:「君親而近之,至敬以遜④;貌⑤而疏之,敬無怨。」然則親與疏,其於成忠無擇也。孔子曰:「自娛於檃括⑥之中,直己而不直人,以善廢而不邑邑⑦,蘧伯玉⑧之行也。」然則興與廢,其於成善無擇也。屈侯附⑨曰:「賢者易知也,觀其富之所分,達之所進,窮之所不取。」然則窮與達,其於成賢無擇也。是故愛惡親疏,廢興窮達,皆可以成義。(卷三十六 尸子)
【註釋】①咎:責怪、責備。②無擇:不用挑選、沒有區別。③史鰌:鰌音「秋」,qiū ㄑㄧㄡ。字子魚,春秋衛國大夫。一生為國薦賢斥奸,死後猶陳屍以諫,以其至誠感動衛靈公。④遜:謙虛、恭順。⑤貌:通「藐」。輕視。⑥檃括:檃音「引」,yǐn ㄧㄣˇ。泛指矯正。本為矯正竹木邪曲的工具。揉曲叫檃,正方稱括。⑦邑邑:憂鬱不樂貌。⑧蘧伯玉:蘧音「渠」,qú ㄑㄩˊ。春秋時衛國人,是一位求進甚切,並善於改過的賢大夫。⑨屈侯附:戰國人,其生平不詳。
【白話】若循著道義來做事,就能使那些別人覺得困難的事情變得容易。曾子說:「父母疼愛自己,心裡高興而不忘父母恩德;父母討厭自己,則戒慎恐懼不惹父母生氣。」既然如此,那麼不論父母喜歡還是討厭自己,對於自己成就孝心來說,沒有什麼區別。史鰌說:「君王親近自己,就禮敬而恭順;君王疏遠自己,就恭敬而無怨。」既然如此,那麼不論君王親近還是疏遠自己,對於自己成就忠誠來說,沒有什麼區別。孔夫子說:「在自我矯正中感到快樂,嚴格要求自己而不苛求別人,有才德而被廢置不用,卻能不鬱鬱寡歡,這就是賢人蘧伯玉的德行。」既然如此,那麼不論被舉用還是被棄置,對於自己養德行善來說,沒有什麼區別。屈侯附說:「是否賢德很容易辨別,只要觀察他富裕時如何分配財富,發達時舉薦什麼樣的人,窮困時如何拒絕外面的誘惑。」既然如此,那麼不論窮困與發達,對於自己成就賢德來說,沒有什麼區別。所以,無論別人對我們喜愛還是厭惡、親近或是疏遠,還是自己人生衰敗、興旺,或是窮困、發達,都可以成就自己的大義。
天有時、地有財,能與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歸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難、救人之患、濟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歸之。與人同憂同樂、同好同惡者,義也。義之所在,天下歸之。凡人惡死而樂生,好得而歸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歸之。(卷三十一 六韜)
【白話】天有四時、地有財富,能和人民共同享用,就是仁愛。實施仁愛者,天下人就歸附他。使人民免遭死亡、解除人民的困難、救助人民的災患、接濟人民的急需,這些就是恩德。廣施恩德者,天下人就歸順他。和人民同憂同樂、同好同惡,就是義。踐行道義者,天下人就歸附他。所有的人都害怕死亡而樂於生存,喜歡得到好處和利益。能使天下人都獲得利益的,就是道。有道者,天下人就歸附他。
道德仁義定,而天下正。(卷四十三 說苑)
【白話】道德仁義落實之後,天下便自然歸於正道。
天反時為災,寒暑易節。地反物為妖,群物失性。民反德為亂,亂則妖災生。(卷五 春秋左氏傳中)
【白話】上天不按四時運行就會發生災害,大地違反萬物常性就會發生妖異,人民違反德義就生出禍亂,有了禍亂就會發生災害和怪異。
保合大和,乃利貞①。不和而剛暴也。首出庶物②,萬國咸寧。萬國所以寧,各以有君也。(卷一 周易)
【註釋】①利貞:和諧貞正。②庶物:眾物、萬物。
【白話】宇宙的運行,保持著和諧自然的關係,才能使萬物祥和有益,永遠純正。它創造了世間萬物,使天下都得到安寧,而君王受到百姓的推崇,能效法天德長養萬物,天下就能得到安寧。
聖人不積,聖人積德不積財,有德以教愚,有財以與貧。既①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財賄布施與人,財益多。如日月之光,無有盡時。天之道,利而不害;天生萬物,愛育之令長大,無所害也。聖人之道,為而不爭。聖人法天,所施為化成事就,不與下爭功名,故能全其聖功也。(卷三十四 老子)
【註釋】①既:盡、全部。
【白話】聖人無私而不積藏,有德則教愚,有財則濟人,盡其所有來幫助別人,自己反而更充足。因此,天道是全然利益而不侵害萬物;聖人之道是遵循自然法則,幫助世人而毫不爭奪。
發政①施令②,為天下福者,謂之道;上下相親,謂之和;民不求而得所欲,謂之信;除天下之害,謂之仁。仁與信,和與道,帝王之器③也。(卷三十一 鬻子)
【註釋】①發政:發布政令,施行政治措施。②施令:施行政令、施行教令。③器:寶器。
【白話】發布施行政令,是為天下人謀福利的,稱為道義;君民上下相親相愛,稱為和睦;人民不需開口懇求而君王就能體察施予,稱為誠信;能消除天下人的禍患,稱為仁愛。仁愛與誠信,和睦與道義,都是帝王的法寶。
故君子不恤①年之將衰,而憂志之有倦。不寑②道焉,不宿③義焉。言而不行,斯寑道矣;行而不時④,斯宿義矣。(卷四十六 中論)
【註釋】①恤:憂慮、憂患。②寑:音「寢」,qǐn ㄑㄧㄣˇ。止息、廢置。③宿:拖延、停留。④不時:不及時。
【白話】君子不憂慮自己年老力衰,而是擔憂心志倦怠。不讓道業荒廢停止,不讓義理棄置不為。光說而不去做,這樣道業就被荒廢了;沒有及時去做,這樣義理就被棄置了。
坤。〈象〉曰:「地勢坤①。君子以厚德載物。」(卷一 周易)
【註釋】①地勢坤:地形不順,其勢順,順承上天。
【白話】坤卦。〈象傳〉說:「坤卦象徵大地順承上天。君子應當取法大地,以深厚的德行,容載萬物。」
不修善事,即為惡人;無事於大,則為(舊無人無至則為七字補之)小人。紂為無道,見①稱獨夫②;仲尼陪臣③,謂為素王④。即君子不在乎富貴矣。(卷五十 抱朴子)
【註釋】①見:用在動詞前面表示被動。相當於被,受到。②獨夫:暴虐無道的君主。③陪臣:古時諸侯的大夫對天子自稱為陪臣,又大夫的家臣也稱為陪臣。④素王:有王者之德而未居王者之位者。
【白話】不行善事的,就是惡人;不奉事尊長的,就是小人。商紂王為君無道,所以被稱為「獨夫」;孔子身為諸侯的大夫,卻被推許為「素王」。這說明君子並不在於是否有權勢和財富。
世祖受禪①,陳留王②就金墉城,孚③拜辭,執王手涕泣歔欷④,不能自勝⑤。曰:「臣死之日,固太魏之純臣⑥也。」臨終曰:「有⑦魏貞士河內司馬孚,不伊不周⑧,不夷不惠⑨,立身行道,終始若一。」遺令素棺⑩單椁⑪,斂以時服⑫,所給器物,一不施用。(卷二十九 晉書上.傳)
【註釋】①世祖受禪:禪音「扇」,shàn ㄕㄢˋ。世祖,晉武帝司馬炎(西元二三六—二九O年)。魏咸熙二年(西元二六五)十二月,晉王相國司馬炎逼迫魏元帝曹奐禪讓,即帝位,建立西晉,改年號泰始。受禪,承受禪讓的帝位。②陳留王:即曹奐(西元二四六—三O二年),本名曹璜,字景明,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魏武帝曹操之孫,燕王曹宇之子,三國時期魏國最後一位皇帝,西元二六O至二六五年在位。(生平見附錄九)③孚:指司馬孚(西元一八O—二七二年),字叔達,河內溫(今河南溫縣西)人。司馬懿之弟,三國曹魏及西晉時重臣。(生平見附錄十)④歔欷:歔音「虛」,xū ㄒㄩ。欷音「希」,xī ㄒㄧ。悲泣抽噎。⑤不能自勝:勝音「生」,shēng ㄕㄥ。無法承受。⑥臣死之日,固太魏之純臣也:臣到死的那一天,仍是大魏忠純篤實的臣子。臣,為司馬孚自稱。純臣,指忠純篤實,純一不貳的臣子。⑦有:綴詞,置於名詞前,作音節的襯字。⑧不伊不周:言無伊尹、周公之忠。典出班固《漢書.敘傳下》:「孝平不造,新都作宰,不周不伊,喪我四海。」意指漢平帝遭家業不成,新都侯王莽自號宰衡,無周公、伊尹之忠,使得國家喪亡。(伊尹、周公事蹟見附錄十一)⑨不夷不惠:不做伯夷也不學柳下惠,比喻折衷而不偏激。夷,指伯夷;惠,指柳下惠。典出揚雄《法言》:「或問:『子,蜀人也,請人。』曰:『有李仲元者,人也。』『其為人也,柰何?』曰:『不屈其意,不累其身。』曰:『是夷、惠之徒歟?』曰:『不夷不惠,可否之間也。』」(伯夷、柳下惠事蹟見附錄十二)⑩素棺:無裝飾的棺。⑪椁:音「果」,guǒ ㄍㄨㄛˇ。通「槨」。棺材外面的套棺。椁又有單椁、重椁。⑫時服:當時穿的常服。
【白話】咸熙二年(西元二六五年),魏元帝曹奐禪位給世祖司馬炎,曹奐被遷居金墉城,出城時,太傅司馬孚與他辭別,拉著他的手流淚,悲傷地無法承受,說:「臣死的時候,仍然是大魏純正不貳的臣子。」臨死時說:「大魏忠貞之士河內司馬孚,不是伊尹,也不是周公;不做伯夷,也不學柳下惠。立身處世遵行道義,始終如一。」遺囑交代用無裝飾的棺和單椁,入殮時用當時穿的常服,朝廷賜給的器物一概不用。
民之從有道也,如饑①之先食也,如寒之先衣也,如暑之先陰②也。故有道則民歸③之,無道則民去之。故道在身則言自順,行自正,事君自忠,事父自孝,遇人自理。(卷三十二 管子.形勢解)
【註釋】①饑:饑荒吃不飽。「饑」與「飢」的區別,「饑」指饑荒,「飢」指肚子餓。在先秦不相混同,到後來才逐漸通用。②陰:陰涼。③歸:依附。
【白話】人民追隨有道的君主,就像饑荒吃不飽時看重食物,寒冷時看重衣服,炎熱時看重陰涼一樣。君主有道,人民就會依附他;君主無道,人民就會離開他。所以,只要有道在身,言語自然能和順,行為自然會端正,事奉君主自會忠誠,事奉父親自會孝順,對待人自會順理。
奚①以爲治法而可?莫若法天。天之行廣而無私,其施厚而不息(息作德),其明久而不衰,故聖王法之。旣以天爲法,動作有爲,必度於天。天之所欲則爲之,天所不欲則止。然而天何欲何惡也?天必欲人之相愛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惡相賊②也。以其兼而愛之,兼而利之也。(卷三十四 墨子.法儀)
【註釋】①奚:什麼,表疑問。②相惡相賊:惡音「務」,wù ㄨ。賊音「則」,zé ㄗㄜˊ。互相仇恨、互相傷害。賊,傷害、殺害。
【白話】以什麼作為治理國家的法度才行呢?沒有比效法天更好的了。天的運行博大又沒有私心,博施深厚而又源源不斷,光輝普照而又永不衰減,所以聖明的君主就把天當作治國的法度。既然以天為法度,那麼凡有舉動作為,就要從天的作為來考慮。天所希望的事就做,天所不希望的事就不做。那麼天希望什麼?憎惡什麼呢?天一定是希望人們相互友愛,相互給予利益,而不希望人們相互仇恨、相互傷害。因為天是不分等次、不分親疏厚薄地愛護人們,並給予人們利益的。
水之性欲清,沙石穢①之;人之性欲平,嗜欲②害之。唯聖人能遺物反己,不以智(本書智作身)役③物,不以欲滑和④,是以高而不危,安而不傾也。故聽善言便計⑤,雖愚者知悅之;稱聖德高行,雖不肖者知慕之。悅之者衆,而用之者寡;慕之者多,而行之者少。(卷三十五 文子.道原)
【註釋】①穢:動詞,弄髒。②嗜欲:耳、目、口、鼻等感官所產生的貪欲。「欲」通「慾」。③役:使。④滑和:擾亂中和之道。滑,亂也。⑤便計:有利的計謀。便,有利的。
【白話】水的本性是清淨的,但沙石卻使它混濁;人的本性是安靜的,但是欲望卻來擾亂它。只有聖人能夠拋棄物欲,而回歸自己的本性。聖人不被物欲所控制,淡然自若的心態不被欲望支配,這樣能身處高位而不危險,保持安穩而不傾覆。所以聽到好的言語和好的計策,即使愚笨的人也知道喜歡;稱讚高尚的道德和良好的行為,即使不好的人也知道仰慕它。但是喜悅的人多,而用它的人少;仰慕的人多,而力行它的人少。
得道①卽擧②,失道卽廢。夫物未甞③有張而不弛④,盛而不敗者也,唯聖人可盛而不衰。(卷三十五 文子.上禮)
【註釋】①得道:符合道義。②擧:興起。③甞:同「嘗」,曾經。④張而不弛:一直拉開弓弦而沒有放鬆。張,拉開弓弦。弛,放鬆弓弦。
【白話】符合道義國家就興起,失去道義國家就敗亡。萬物從來就沒有一直拉開而不放鬆,一直強盛而不衰敗的情形,只有聖人才會永遠強盛而不衰敗。
國之所以存者,得道也;所以亡者,理塞①也。故得生(生疑存)道者,雖小必大;有亡徵②者,雖成必敗。國之亡也,大不足恃③;道之行也,小不可輕④。故存在得道,不在於小;亡在失道,不在於大。(卷三十五 文子)
【註釋】①理塞:謂不行仁義之道。理:道。②徵:跡象,預兆。③恃:依賴;憑藉。④輕:輕視。
【白話】國家能夠延續下來的原因,是由於遵循了符合道義的治國之道;國家之所以滅亡的原因,是由於不行仁義之道。因此,得到國家長存之道,雖然是小國也可以發展壯大;有滅亡的跡象,雖然是強盛的大國也必定會失敗。國家要滅亡,即使強大也不足依靠;治國之道得以實行,即使小國也不可輕視。所以國家長存的原因在於得道,而不在於國家弱小;國家滅亡的原因在於失道,而不在於國家強大。
人之情,欲壽而惡夭,欲安而惡危,欲榮而惡辱,欲逸而惡勞。四欲得,四惡除,則心適矣。四欲之得也,在於勝理①;勝理以治身,則生全②矣,生全則壽長矣。勝理以治國,則法立矣,法立則天下服。服於理也。故適心之務,在勝理。(卷三十九 呂氏春秋)
【註釋】①勝理:依循事理。勝等於「任」。任,憑依、依據。②生全:保全生命。
【白話】人的常情都是希望長壽而厭惡夭折,希望平安而厭惡危險,希望榮耀而厭惡屈辱,希望安逸而厭惡勞累。以上四種願望能實現,四種厭惡能消除,心情就會安適了。四種願望的實現,在於依循事理;依循事理來修身養性,生命的本性就得以保全;生命的本性得以保全,那就能享有長壽了。依據事理來治理國家,那麼法度就能建立起來;建立了法度,則天下之人就會順服。所以使心情安適的關鍵在於依循事理。
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也。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卷一 周易)
【白話】以前聖人畫卦作《易經》,是順應著大自然的規律而作的。(六十四卦,每一卦有六個爻,六爻裡面包含天、地、人三才,第一爻、二爻代表地,三爻、四爻代表人,五爻、六爻代表天。爻的位置定下後,天、地、人三者都有各自的道。)立天之道,是陰與陽(第五爻為陽,最上一爻為陰)。立地之道,是柔與剛(初爻為陽,為剛;第二爻為陰,為柔)。立人之道,是仁與義(第三爻為陽,為義;第四爻為陰,為仁)。(人生長在天地之間,應具備天地陰陽剛柔的德,表現出來就是仁義。)
夫天地至神①也,而有尊卑先後之序,而況人道乎!明夫尊卑先後之序,固有物之所不能無也。宗廟②尚③親,朝廷尚尊,鄉黨④尚齒,行事⑤尚賢,大道之序也。言非但人倫之所尚也。(卷三十七 莊子)
【註釋】①至神:猶至道,道家多指最玄妙精深的道理。②宗廟:古代帝王、諸侯祭祀祖宗的廟宇。③尚:尊崇,重視。④鄉黨:泛稱家鄉。周制,一萬二千五百家為鄉,五百家為黨。⑤行事:行為,事蹟。
【白話】天地是最神聖玄妙的,尚且存在尊卑、先後的秩序,何況是人呢!宗廟尊重親族,朝廷敬重尊長,鄉里尊重老人,辦事尊重賢能,這是天地大道所體現的秩序。
子曰:「履,德之基也。基所蹈也。謙,德之柄也。復,德之本也。恆,德之固也。固不傾移也。損,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能益物者,其德寬大也。困,德之辯①也。」困而益明。(卷一 周易)
【註釋】①辯:通「辨」。辨別;區分。
【白話】孔子說道:「履卦,天在上,澤在下,上下有分,尊卑有序,這就是履踐禮,所以履是德行的初基。謙卦,山在地下,有禮讓的意思,是德的柯柄,必須一直持著,不可以忘失。復卦,修養德行以恢復明德為根本,所以復為德之本。恆卦,修養德行,能夠堅守道德,始終不變,所以恆是德之固。損卦,能夠懲止瞋心,窒塞貪欲,就是在修養德行,所以損是德之修。益卦,君子能夠遷善改過,德行就會愈來愈充裕,所以益是德之裕。困卦,坎險在下,兌悅在上,遭遇險阻困頓的時候,能夠辨別怎麼做才是符合道德的,禁得起考驗,最終能以和悅的心態克服困難,所以困是德之辨。」
為道者日損,損,華偽也。損之又損之,以至於無為①,無為而無不為也。華去而朴全,則雖為而非為也。天地有大美②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此孔子之所云:予欲無言。至人無為,任其自為而已。大聖不作,唯因任也。觀於天地之謂也。觀其形容,象其物宜,與天地無異者。(卷三十七 莊子)
【註釋】①無為:並非無所作為,而是按「道」行事,不隨個人習性或主觀想法胡作妄為。②大美:謂大功德、大功業。
【白話】修養道德的人,一天天減少貪求詐偽的習氣,減少再減少,以至最後達到「無為」的境界。「無為」因而「無不為」。天地具備最大的美德卻不言語,四季有明顯的規律而不議論,萬物有固定的規律卻不稱說。得道的至人順應宇宙人生的規律,偉大的聖人從不隨己意行動,這就是他們觀察天地萬物,效法天地自然的緣故。
〈彖〉曰:「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卷一 周易)
【白話】〈彖傳〉說:「觀察天象,可以知曉四季的變化規律;觀察社會的人文現象,可以推行教化而實現天下大治。」
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含萬物而化光①。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卷一 周易)
【註釋】①化光:德化廣大的意思。
【白話】坤卦六爻皆陰,至柔,但一有所動便顯示出剛健的特性;它的形態是至靜的,但具有方正的德性,含養萬物而德化廣大。坤道是如此的柔順,它總是順承著天道而行,隨著時節運轉不息。
子曰:「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卷一 周易)
【白話】孔子說:「上天所輔助的是能夠順從正道的人,人們所扶助的是篤守誠信的人。按照誠信的要求去做事,而時刻不忘記順從天地之道的人,能夠從上天得到保佑,吉祥而無不利。」
君子不與人之謀①則已矣,若與人謀之,則非道無由也。故君子之謀,能必用道,而不能必見受②也;能必忠,而不能必入③也;能必信,而不能必見信也。君子非仁④者,不出之於辭,而施之於行。故非非者行是,而惡惡者行善,而道諭矣。(卷三十一 鬻子)
【註釋】①之謀:《鬻子》通行本作「謀之」。②見受:被接納、被接受。③入:接受、採納。④仁:《鬻子》通行本作「人」。
【白話】君子不為人出謀劃策則已,如果為人謀劃,就一定會依循道義。所以君子的謀劃,一定能做到遵從道義,但不一定會被人接受;一定能做到盡忠無私,但不一定會被人採納;一定能做到誠實不欺,但不一定會被人相信。君子指正他人,不表露於言辭,而是體現於行動。所以要指出事情錯誤,就自己去把正確的做出來;厭惡惡行,就自己努力行善來予以補救和感化。這樣一來,道理自然就彰顯了。
〈象〉曰:「地中生木,升。君子以慎①德,積小以成高大。」(卷一 周易)
【註釋】①慎:遵循、依順。
【白話】〈象傳〉說:「樹木生於地中,是成長上升的象徵。君子因此遵循道德,從積累小善做起,以至成就高尚的德行。」
帝者貴其德也,王者尚其義也,霸者迫(迫作通)於理也。道狹然後任智,德薄然後任刑,明淺然後任察。(卷三十五 文子)
【白話】稱君主為帝是重視其美德,稱君主為王是崇尚其正義,稱君主為霸則是因為他通曉事理。道德偏狹了才憑藉智謀,恩德不厚了才憑藉刑罰,聖明不足了才憑藉苛察。(憑藉智謀、刑罰、苛察,會產生不同的弊端。)
文王問太公曰:「先聖之道可得聞乎?」太公曰:「義勝欲則昌,欲勝義則亡,敬勝怠則吉,怠勝敬則滅。故義勝怠①者王,怠勝敬者亡。」(卷三十一 六韜)
【註釋】①怠:據前文之意,此「怠」字疑當作「欲」,譯文按欲字翻譯。
【白話】文王問太公:「先世的聖人之道可以講給我聽聽嗎?」太公答:「道義勝過私欲,國家就會昌盛;私欲勝過道義,國家就會衰亡;敬慎勝過怠慢,則諸事吉祥;怠慢勝過敬慎,則功業毀滅。所以道義勝過私欲者可以統治國家,怠慢勝過敬慎者就會滅亡。」
有道以理①之,法雖少足以治矣;無道以臨②之,命③雖眾足以亂矣。(卷三十五 文子)
【註釋】①理:治理。②臨:監視、監臨。引申為統治、治理。③命:政令。
【白話】遵循道來治理天下,法規雖少,卻足以使天下太平安定;不遵循道來統治天下,命令雖然眾多,卻只能使天下混亂。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脩道之謂教。性者,生之質也。命者,人所稟受。率,循,循性行之是曰道。修,治也,治而廣之,人放①效之,是曰教。道也者不可須臾②離也,可離非道也。道,猶道路也,出入動作由之,須臾離之,惡乎從。(卷七 禮記)
【註釋】①放:通「仿」。②須臾:片刻,短時間。
【白話】人人本具的純淨純善,稱為「自性」,隨順自性皆能學為聖賢,稱之為「道」,修養道德自然能夠感化別人,這稱為「教」。因此「道」無所不在,片刻都不能離,能夠離開的,那就不是道。
人法①地,人當法地,安靜和柔也,勞而不怨,有功而不宣。地法天,施而不求報,生長萬物,無所收取。天法道,清靜不言,萬物自成。道法自然。道性自然,無所法也。(卷三十四 老子)
【註釋】①法:仿效、效法。
【白話】人應當效法大地,安靜柔和、無私無怨地承載養育萬物而不居功;大地效法上天,包容萬物,普施而不求回報;上天效法道的精神,清靜無為,萬物自成;道性自然而然。
好學近於智,力行①近於仁,知恥近於勇。知斯②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能成天下國家矣。(卷十 孔子家語)
【註釋】①力行:竭力實踐,勉力去做。②斯:此、這。
【白話】喜愛學習聖賢教誨就接近於智,將學到的教誨好好落實就能接近仁,在學習或落實的過程中,知道自己的錯誤而發羞恥心去改正,這就接近勇。了解智、仁、勇三種品德,就知道如何修正自己錯誤的想法、看法、說法、做法;知道如何修正自己,就知道如何管理人民;知道如何管理人民,就能辦好天下國家的事了。
文王曰:「何如而可以為天下?」太公對曰:「大蓋天下,然後能容天下;信蓋天下,然後可約天下;仁蓋天下,然後可以求天下;恩蓋天下,然後王①天下;權蓋天下,然後可以不失天下;事而不疑②,然後天下恃③。此六者備,然後可以為天下政。」(卷三十一 六韜)
【註釋】①王:音「忘」,wàng ㄨㄤˋ。統治、稱王。②疑:遲疑、猶豫。③恃:音「市」,shì ㄕˋ。依賴、憑藉。
【白話】文王問太公:「怎樣才能治理天下?」太公說:「度量之大足以涵蓋天下,然後才能包容天下;誠信足以遍及天下,然後才能約束天下;仁德足以遍及天下,然後才能懷服天下;恩惠足以遍覆天下,然後才能統領天下;權威足以遍及天下,然後才能不失去天下;遇事當機立斷而不猶豫,然後能為天下之依靠。這六項條件都具備了,才可以治理好天下。」
乾……〈象〉曰:「天行①健②,君子以自強不息。」(卷一 周易)
【註釋】①天行:天體的運行。②健:強有力。
【白話】乾卦。……〈象傳〉說:「乾卦象徵天道運行的剛健而永恆,君子應當效法天道,自我奮發圖強,永不止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