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愛日①以學,及時以行②,難者③弗避④,易者弗從⑤,唯義⑥所在。日旦就業⑦,夕而自省思,以没其身⑧,亦可謂守業⑨矣。(卷三十五 曾子.脩身)
【註釋】①愛日:珍惜時日。②及時以行:隨時按照所學的去做。行,實際地做。③難者:困難處。④弗避:不迴避。⑤弗從:不盲從。⑥義:遵循正理,遵循大自然的規則。無論是為自己,或者為別人,思想言行都合情、合理、合法,不違背道理,也就是天理良心。⑦就業:按照所學去落實。就,按照。業,學業。⑧以没其身:没音「末」,mò ㄇㄛˋ。直到終其一生。没,終。⑨守業:堅守學業。
【白話】君子愛惜每天的時間來學習,學到的知識及時落實生活,不迴避困難,不貪圖安逸,只考慮道義的所在。君子早晨起來就開始按照所學去落實,到了夜晚就深思自省這一天的所做所行,直到老死。一輩子都這樣,可以稱得上堅守學業了!
弟子問於曾子曰:「夫士①何如則可爲達②矣?」曾子曰:「不能則學,疑則問。欲行③則比④賢,雖有險道,脩(脩作循)行⑤,達矣!今之弟子,病⑥下人⑦,不知事賢⑧,耻不知而又不問,是以惑闇⑨終其世而已矣。是謂窮⑩民。」(卷三十五 曾子.制言)
【註釋】①士:讀書人。②達:通曉事理。③行:實際地做。④比:媲美、仿照。⑤脩行:依循正道而行。⑥病:以為羞辱。⑦下人:居於人之後。⑧事賢:向賢人拜師學習。事,指從師求學。⑨惑闇:困惑不解。闇,同「暗」。⑩窮:指不通達。與「達」相對。
【白話】弟子請問於曾子說:「讀書人要怎麼樣才能行事通達?」曾子回答說:「不會就學習,有疑惑就請教賢能的人,想做事就仿照賢人,雖然有艱險的道路,按照這個方法去做,就行得通。現在的一些學生恥於居人之下,不知道拜賢人為師,羞愧自己不懂卻又不去請教,因此只能困惑不解的終其一生罷了。這就是難以通達的人了。」
夫學譬之猶礪①也。夫昆吾之金②,而③銖父之錫④,使⑤于越之工,鑄之以爲劔,而勿加砥礪⑥,則以刺不入,以擊不斷。磨之礱礪⑦,加之以黃砥⑧,則其刺也無前⑨,其擊也無下⑩。自是觀之⑪,礪之與弗礪,其相去⑫遠矣。(卷三十六 尸子.勸學)
【註釋】①學譬之猶礪:把學做個比喻就如同礪。猶,如同。礪,粗的磨刀石。此指磨東西。②昆吾之金:昆吾山上出產的赤銅。《山海經.中山經》晉.郭璞.注:「此山出名銅,色赤如火,以之作刃,切玉如割泥也。周穆王時,西戎獻之,尸子所謂昆吾之劍也。」③而:等立連詞,與。④銖父之錫:銖音「朱」,zhū ㄓㄨ。銖父出產的錫。清嘉慶蕭山汪繼培輯《尸子》注云:「《吳越春秋》言赤堇之山破而出錫,若耶之溪涸而出銅,區治子因以造純鉤之劍,銖父之錫亦赤堇類也。」⑤使:役使。⑥砥礪:砥音「底」,dǐ ㄉㄧˇ。此作動詞,磨利。砥,細的磨刀石。⑦礱礪:礱音「龍」,lóng ㄌㄨㄥˊ。磨石。礱,一種用來磨去穀殼的器具。⑧黃砥:細的磨刀石色黃,故稱黃砥。⑨其刺也無前:向前直刺,前無所阻。《莊子.說劍》:「此劍,直之無前,舉之無上,案之無下,運之無旁。」⑩其擊也無下:向下直擊,下無所阻。⑪自是觀之:由此看來。⑫相去:相差、相距。
【白話】學習就像磨東西一樣。昆吾出產的銅,銖父出產的錫,經過越國工匠加工,鑄成青銅劍,如果不加以磨利,那麼用來刺東西就刺不進去,用來砍東西就砍不斷。如果先用粗砂磨石磨過,再用細砂磨石磨利,那麼再用它向前直刺,前無所阻;向下直擊,下無所阻。由此看來,青銅劍的磨與不磨,有很大的差別。
蓋聞君子恥當年而功不立,疾沒世而名不稱。故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是以古之志士,悼年齒①之流邁②,而懼名稱之不建也,故勉精厲操,不遑③寧息④。且以西伯⑤之聖,姬公⑥之才,猶有日昃⑦待旦⑧之勞,故能隆王道⑨,垂名億載,況在臣庶,而可以已乎?(卷二十八 吳志下)
【註釋】①年齒:年齡。②流邁:猶流逝。③遑:音「黃」,huáng ㄏㄨㄤˊ。閒暇。④寧息:安定休息。⑤西伯:指周文王,姓姬,名昌,商朝末年為西伯侯。⑥姬公:指周公,姬姓,名旦。文王之子,武王之弟。⑦日昃:昃音「仄」,zè ㄗㄜˋ。太陽偏西,約下午二時左右。指文王太陽偏西還顧不上吃飯,形容專心致志,勤於政事。語出《尚書》:「(文王)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用協和萬民。」昃:指日西斜。⑧待旦:即坐以待旦,坐著等待天明,表示勤謹。語出《孟子》:「周公思兼三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繼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⑨王道:以德治國之道。
【白話】聽說君子以年富力強而功業未能建立為羞恥,憂慮人在將死之時名聲還未能顯揚。所以(孔子)說:一開始求學的時候,好像追人,而有追不上的感覺;勤學有得以後,必須溫習,猶如得了一物生怕遺失一樣。因此古代的有志之士,傷感於時光的流逝,而害怕功名不能建立,所以精勤奮勉,砥礪節操,無暇安閒休息。況且憑著文王的聖明、周公的才能,還有忙碌到日頭偏西還顧不上吃飯、勤於政事而坐等天明的辛勞,才可以使王道興隆,美名流傳億萬年,更何況普通的臣民,難道可以止步不前嗎?
人莫不知學之有益於己也,然而不能者,嬉戲害之也。人皆多以無用害有用,故知不博而日不足。以鑿觀池之力耕,則田野必闢①矣;以積土山之高脩隄②防,則水用必足矣;以食狗馬鴻鴈之費養士,則名譽必榮矣;以弋獵③博奕④之日誦《詩》、《書》,則聞識必博矣。(卷四十一 淮南子)
【註釋】①闢:音「譬」,pì ㄆㄧˋ。開墾。②隄:同「堤」。擋水的堤壩。③弋獵:弋音「意」,yì ㄧˋ。射獵;狩獵。④博奕:下棋之類的遊戲。
【白話】沒有哪個人不懂得學習對自己是有益處的,然而卻不能好好地去學習,這是貪圖玩樂害了他。人們大都是以無用之事來妨礙有用之事,所以智慧不廣博並且時間不夠用(因為虛度光陰)。如果用挖掘供觀賞的池塘的力氣去翻土犁田,那麼田野一定會被開墾出來;如果用堆積土山修高臺的工夫去興修堤防,那麼用水就一定會很充足;如果用餵養狗、馬、鴻、鴈所花的費用來奉養士人,那麼名聲一定榮耀;如果用射獵博弈的時間去誦讀《詩經》、《尚書》等經典,那麼學問一定會廣博。
君子博學,而日三省①乎己,則知②明而行無過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③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④之遺言⑤,不知學問之大也。(卷三十八 孫卿子)
【註釋】①省:音「醒」,xǐng ㄒㄧㄥˇ。反省、檢查。②知:音「至」,zhì ㄓˋ。同「智」。聰明、智慧。③臨:由上看下,居高面低。④先王:指上古賢明君王。⑤遺言:猶古訓。
【白話】君子要廣泛學習聖賢教誨,而且要(效法曾子那樣)每日多次反省自己的身心行為有無過錯,照這樣下去,就能夠成為一個智慧明達而行為沒有過失的人了。所以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俯視深谷,就不會知道地有多厚;沒有聽聞古聖先王的教誨,就不知道聖賢學問之道的博大。
君子既學之,患其不博也;既博之,患其不習①也;既習之,患其不知②也;既知之,患其不能行也;既能行之,患其不能以讓也。君子之學,致此五者而已矣。(卷三十五 曾子)
【註釋】①習:複習。②知:省悟。這裡指理解。
【白話】君子學習聖賢教誨後,唯恐自己所學不淵博;所學的教誨淵博了,唯恐自己不能時時溫習;已經溫習了,唯恐自己不能夠理解;已經理解了,唯恐自己不能按照道理去落實;已經按照道理落實了,又唯恐自己做不到謙虛退讓。君子求學,若能做到這五個方面就行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義,必先讀其書。《易》曰:「君子以多志①前言往行,以畜②其德。」(卷四十四 潛夫論)
【註釋】①志:記住、記載。②畜:音「序」,xù ㄒㄩˋ。培養。
【白話】工匠要想做好工作,必須先使工具精良;士人要想弘揚仁義道德,一定先要深入聖賢典籍。《易經》說:「君子應多多記取且用心領悟前人的嘉言善行,來積累培養自己的德行。」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卷九 論語)
【白話】孔子說:「我曾經整天不吃飯,通宵不睡覺,去冥思苦想,但毫無獲益,不如學習聖賢的經典。」
君子學必由其業①,問必以其序②。問而不決③,承間④觀色⑤而復之⑥。(卷三十五 曾子.脩身)
【註釋】①學必由其業:學習必須遵循所學。由,遵循。業,本指木版。古讀書將卷解開,依次置於大木版上,讀時稱「修業」,畢稱「卒業」。此指所學內容。《禮記.學記》云:「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②問必以其序:發問必須按部就班,謂不躐(音「列」,liè ㄌㄧㄝˋ)等。序,次也。《禮記.學記》云:「幼者而弗問,學不躐等也。」③決:排除壅塞,此指解決。④承間:間音「見」,jiàn ㄐㄧㄢˋ。指趁著老師有空的時間。⑤觀色:觀察臉色。⑥復之:再就教於老師。
【白話】君子學習,必須遵循所學;如有所問,必定要適合所學的程序;問後疑難依然沒有解決,就把握住間隙,觀察著老師臉色,再向老師請問。
子路①卞②之野人③,子貢④衛⑤之賈人⑥,顏涿聚⑦盜也,顓孫師⑧駔⑨也。孔子敎之,皆爲顯士⑩。(卷三十六 尸子.勸學)
【註釋】①子路:孔子弟子。(西元前五四二—前四八O年)姓仲,名由,字子路,一字季路。春秋魯國卞(音「便」,biàn ㄅㄧㄢˋ)人。性好勇、事親孝。仕衛,死於孔悝(音「虧」,kuī ㄎㄨㄟ)之難。富政治長才,在孔門四科中,列於政事科。②卞:地名。春秋時魯邑,故址在今山東省泗水縣東五十里。③野人:沒有爵祿的庶民。④子貢:孔子弟子(西元前五二O—前四四六年)。姓端木,名賜,字子貢,春秋衛國人。善於經商,有口才,列於孔門四科中的言語科,料事多中。⑤衛:諸侯國名。為周朝時武王封予少弟康叔,故址約在今河北省南部和河南省北部一帶,後滅於秦。⑥賈人:賈音「古」,gǔ ㄍㄨˇ。做買賣的人。⑦顏涿聚:涿音「卓」,zhuó ㄓㄨㄛˊ。名庚,春秋時齊景公的大臣。⑧顓孫師:顓音「專」,zhuān ㄓㄨㄢ。孔子弟子。(西元前五O三—前四四七年),複姓顓孫,名師,字子張。春秋末陳國陽城(今河南登封)人。出身微賤,且犯過罪行,經孔子教育成為顯士。是孔子學生十二大賢之一。⑨駔:zǎng ㄗㄤˇ。居中介紹買賣馬匹的人。⑩顯士:著名的人士。
【白話】子路是卞這個地方的庶民,子貢是衛這個地方的商人,顏涿聚是個偷盜者,顓孫師是個馬匹交易的經紀人。他們一經孔夫子教育後,都成為著名的士人。
孔子曰:「生而知之①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②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謂有所不通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卷九 論語)
【註釋】①生而知之:即天性仁厚的意思。之:這裡指的不是一般的知識技能方面的學問,而是道德學問的範疇。②困:有所不通,心智不開。
【白話】孔子說:「生下來就知道事理的,那是上等資質的人;學習後就能知道的,那是次一等資質的人;心智不開、有所不通然後苦學的,那是又次一等的人;天資愚鈍、心智不開而依然不學,是資質最差的了。」
子夏①曰:孔子弟子卜商也。「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盡忠節,不愛其身也。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卷九 論語)
【註釋】①子夏:姓卜,名商,孔子弟子。
【白話】子夏說:「侍奉父母能盡心竭力,事奉君上能盡忠職守(崇尚道義超過對自己身體的愛惜),與朋友交往能誠信無欺。這樣的人,即使他說自己沒有學問,我必定說他已有學問了。」
善學者,假先王以論道;善因者,借外智以接物。故假人之目以視,奚適①夫兩見;假人之耳以聽,奚適夫兩聞;假人之智以慮,奚適夫兩察。(卷五十 袁子正書)
【註釋】①奚適:猶言奚啻。何止;豈但。
【白話】善於治學的人,藉助古聖先王來闡明道理;善於憑藉外力的人,藉助他人的智慧來應對萬事萬物。所以藉助別人的眼睛來看,何止能看清楚兩方面的事物;藉助他人的耳朵來聽,何止能聽到兩方面的聲音;藉助別人的智慧來思考審察,何止能明察兩方面的事理。
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極未形之理,則曰深。適動微之會,則曰幾也。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卷一 周易)
【註釋】①極深而研幾:極深,是由宇宙的萬象,深入觀察到宇宙人生的本體。研幾,是觀察自心初動的一念,及時警覺,讓它保持清明,不使它流入昏昧。極深的功夫是從研幾得到的。
【白話】《易經》,是聖人用於「極深研幾」的一門大學問。正因其深入洞徹宇宙人生,所以能通達天下人的心志;正因其讓人保持念頭清明,就永遠向吉背凶,所以就能夠成天下一切事務;正因其與宇宙大道神妙感通,故不需急疾,而事速成,不需主觀行動,而達目標。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也,不善不能改也,是吾憂也。」夫子常以此四者,為憂也。(卷九 論語)
【白話】孔子說:「品德不加修養,學問不深入講究,聽到合宜的道理不能遷徙,缺點不能改正,這都是我所擔憂的。」
今人皆知礪其劍,而弗知礪其身。夫學,身之礪砥①也。(卷三十六 尸子)
【註釋】①礪砥:砥音「底」,dǐ ㄉㄧˇ。磨礪。本為磨刀石。粗者為礪,細者為砥。
【白話】今天人們都知道磨礪自己的劍,卻不知磨礪自己的身心。修學,就是對自己身心的磨礪。
古之學者耕且養,三年而通一藝,存其大體①,玩②經文而已。是故用日約③少而蓄德④多,三十而五經立也。(卷十四 漢書二)
【註釋】①大體:重要的義理。②玩:反覆體會。③約:少、省減、簡約。④蓄德:修積德行。
【白話】古代的學者一面耕作勞動,一面修養自己的品德學問,三年通曉一部經,一般是掌握其中的要義,反覆體會經文罷了。所以花費的時間少,而蓄養的德行卻多,到三十歲就能通達五經了。
學不倦,所以治己也;教不厭,所以治人也。(卷三十六 尸子)
【白話】勤學不厭倦,這樣才能對治自身習氣,提升自身修養;教學不厭倦,這樣才能教育感化別人。
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辨之,以君德而處下體,資納於物者也。寬以居之,仁以行之。(卷一 周易)
【白話】君子勤奮學習以積累學問道德,有疑難則虛心請教來明辨真諦,用寬恕厚道的存心來待人接物,用仁慈博愛的精神廣行於天下。
曾子曰:「君子攻其惡,求其過,強①其所不能,去私欲,從事②於義,可謂學矣。」(卷三十五 曾子)
【註釋】①強:音「搶」,qiǎng ㄑㄧㄤˇ。勉力。②從事:參與做(某種事情)、致力於(某種事情)。
【白話】曾子說:「君子盡力改正自己的缺點習氣,檢查反省自己的過錯,盡力突破自己所不能做的,去除私欲,符合道義的事,當下去做,這樣可以稱得上是真實學問了。」
見善,必以自存①也;見不善,必以自省也。故非②我而當③者,吾師也;是④我而當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賊也。(卷三十八 孫卿子)
【註釋】①存:鑒察,省察。②非:反對、責備。③當:音「蕩」,dàng ㄉㄤˋ。合宜,適宜。④是:贊成、肯定。
【白話】看到善行,必定一絲不苟地自我對照,並加以學習效法;看到不善,必定戒慎恐懼地反省檢點,並拿來警惕借鑑。所以批評指正我而又很恰當的人,就是我的老師;肯定贊同我而又很得當的人,就是我的益友;諂諛奉承我的人,就是禍害我的人。
君道 修身 >懲忿
爾①無忿疾②于頑,無求備于一人。人有頑囂不喻,汝當訓之。無忿怒疾之,使人當器之,無責備於一夫也。(卷二 尚書)
【註釋】①爾:你。此處指周公的次子姬君陳。本句選自《尚書.君陳》篇。周公把殷代遺民中不服從周朝統治的人,遷徙到陪都洛邑,周公親自督察和管理。周公去世後,周成王令君陳繼承周公的職責。此篇是周成王策命之詞。②忿疾:忿怒憎惡。
【白話】對於愚昧頑劣之人,你不要憤怒、厭惡(應當耐心開導他);對任何一個人,都不要求全責備(用人應當發揮他的長處,並協助他提升他的短處)。
臣有辭拙而意工,言逆而事順,可不恕之以直乎?臣有樸騃①而辭訥②,外疏而內敏,可不恕之以質乎?臣有犯難③以為士(士疑當作上或主),離謗④以為國,可不恕之以忠乎?臣有守正以逆眾意,執法而違私志,可不恕之以公乎?臣有不曲己以求合,不耦世⑤以取容⑥,可不恕之以貞乎?臣有從⑦側陋⑧而進顯言,由卑賤而陳國事,可不恕之以難乎?臣有孤特⑨而執節⑩,分立而見毀,可不恕之以勁乎?此七恕者,所以進善接下之理也。(卷四十七 政要論)
【註釋】①樸騃:騃音「捱」,ái ㄞˊ。魯鈍,多用為謙詞。騃:愚,呆。②訥:nè ㄋㄜˋ。出言遲鈍;口齒笨拙。③犯難:承受風險;不顧危險。④離謗:遭受誹謗。離:遭受;遭遇。後多作「罹」。⑤耦世:適應世俗。⑥取容:討好別人以求自己安身。⑦從:介詞,在,由。⑧側陋:指出身或地位低下。⑨孤特:特出;孤高。⑩執節:堅守節操。
【白話】有的臣子不善於表達但意見很好,說出來的話不好聽,但他的意見能使事情順利成就,怎能不體察他的正直而寬容對待呢?有的臣子樸實憨厚言語遲鈍,外表平常而頭腦聰慧,怎能不體察他的質樸而寬容對待呢?有的臣子為了君主寧願承受風險,為了國家忍受一切誹謗,怎能不體察他的忠誠而寬容對待呢?有的臣子因為恪守正道而違背眾人的意願,執法嚴明而不顧及個人感情,怎能不體察他的一番公心而寬容對待呢?有的臣子不願意違背自己心中的道德準則而迎合他人,不迎合世俗以求得苟且容身,怎能不體察他的堅貞而寬容對待呢?有的臣子地位微賤卻能提供明智的意見,不顧身處低位而能直陳對國事的主張,怎能不體察他的難能可貴而寬容對待呢?有的臣子性格孤僻但能嚴守節操,處世獨立而受到毀謗,怎能不體察他的剛勁節操而寬容對待呢?這七個方面的恕道,正是進舉賢善之人、接納下層意見的道理啊。
禁令不明,而嚴刑以靜亂①;廟筭②不精,而窮兵③以侵鄰。猶釤④禾以計蝗蟲,伐木以殺蛣(蛣作蠹)蝎⑤,減食(減食作食毒)以中⑥蚤蝨,撤舍以逐雀鼠也。(卷五十 抱朴子)
【註釋】①靜亂:平定亂事。②廟筭:筭音「算」,suàn ㄙㄨㄢˋ。朝廷或帝王對戰事進行的謀劃。③窮兵:濫用武力。④釤:音「善」,shàn ㄕㄢˋ。割、劈、砍。⑤蛣蝎:蛣音「節」,jié ㄐㄧㄝˊ。蝎音「何」,hé ㄏㄜˊ。當作「蠹蝎」。木中的蛀蟲。蠹,蛀蟲。蝎,蝕木的蛀蟲。⑥中:音「重」,zhòng ㄓㄨㄥˋ。擊中、殺害。
【白話】禁令不明確,卻用嚴刑來平定禍亂;朝廷對戰事謀劃不當,沒有反省,卻竭盡兵力去侵犯鄰國。這就好像割掉莊稼以消滅蝗蟲,砍掉樹木以消滅蛀蟲,吞下毒藥以殺死跳蚤、蝨子,拆除房舍以驅逐麻雀、老鼠一樣。
上無忿怒之志(志作毒)①,下無伏怨(怨舊作愆改之)②之患。故長利積,大功③立,名成於前,德垂④於後,治之至也。(卷四十 韓子)
【註釋】①志:志作毒,指傷害。②伏怨:潛藏的怨恨。③大功:大功業,大功勞。④垂:留傳;流傳。
【白話】國君沒有因憤怒而對下屬與百姓造成傷害,下屬與百姓沒有因積怨而對國君造成憂患。所以長久的利益得以積聚,偉大的功業得以建立,名望成就於生前,德化垂範於後世,這是治理天下最高的境界。
損。君子以懲忿窒欲①。可損之善,莫善損忿欲。(卷一 周易)
【註釋】①懲忿窒欲:懲音「成」,chéng ㄔㄥˊ。窒音「至」,zhì ㄓˋ。克制憤怒,抑制嗜欲。
【白話】君子看到損卦,就知道應當善於掌控自己的憤怒,克制自己的欲望。
秦始皇之無道,豈不甚哉?視殺人如殺狗彘①。狗彘,仁人用之猶有節。始皇之殺人,觸情②而已,其不以道如是。而李斯又深刑③峻法,隨其指而妄殺人。秦不二世而滅,李斯無遺類④。(卷四十九 傅子)
【註釋】①彘:音「至」,zhì ㄓˋ。豬。②觸情:觸發情緒。③深刑:嚴刑。④遺類:指殘存者。
【白話】秦始皇殘暴無道,豈不是太嚴重了嗎?看待殺人如同殺豬狗。豬狗,仁人使用牠們尚且有節制。始皇殺人,只是因觸怒了自己而已,他不按道義行事達到了如此程度。李斯又進一步施行嚴刑峻法,按自己意圖胡亂殺人。結果秦朝不滿兩代就亡國,李斯也全族絕滅。
夫①聖人以天下為度②者也,不以己私怒,傷天下之功③。(卷十七 漢書五)
【註釋】①夫:音「服」,fú ㄈㄨˊ。文言文中的發語詞,表提示作用。②度:打算、度量。③功:通「公」。公義。
【白話】作為君主的聖人,時時以天下人民的利益為考量,不因為自己個人好惡產生的怒氣,傷害了天下的公義。
處世
琅耶王伷①,字子將,宣帝第五子。受詔②征吳,孫皓請降,進拜③大將軍。伷旣戚屬④尊重,加有平吳之功,而克己恭儉⑤,無矜滿⑥之色。統御文武,各得其用⑦。百姓悅仰⑧,咸懷惠化⑨。(卷二十九 晉書上.傳)
【註釋】①琅耶王伷:伷音「宙」,zhòu ㄓㄡˋ。司馬伷(西元二二七—二八三年),司馬炎叔父。司馬炎代魏後封東莞(音「管」,guǎn ㄍㄨㄢˇ)王。入朝擔任尚書右僕射、撫軍將軍,外出任鎮東大將軍。咸寧三年(西元二七七年)改封琅耶王。琅耶王,琅耶國最高統治者,最早始於西漢皇族劉澤,不久被廢。東漢劉京為琅耶王,三國兩晉至隋唐又有多位琅耶王。②詔:皇帝的命令。③拜:用一定的禮節授與某種名義或職位。④戚屬:親屬。⑤恭儉:恭謹謙遜。⑥矜滿:驕傲自滿。⑦各得其用:謂人或事物都得到適當的安置。⑧悅仰:由衷地高興敬仰。⑨咸懷惠化:都感念其恩惠和教化。
【白話】琅耶王司馬伷,字子將,是宣帝司馬懿的第五個兒子。受詔討伐吳國,迫使吳國國主孫皓投降,因此進封為大將軍。司馬伷既是宗親,地位尊崇,又有平定吳國的大功,但他卻能約束自己,恭敬謙遜,沒有驕傲自滿的樣子。統轄的文武官員都得到合適的安排,老百姓都由衷地敬仰他,感念他的恩惠和教化。
為善與眾行之,為巧與眾能之,此善之善者,巧之巧者也。故所貴聖人之治,不貴其獨治,貴其能與眾共治也;所貴工倕①之巧,不貴其獨巧,貴其與眾共巧也。(卷三十七 尹文子)
【註釋】①倕:音「垂」,chuí ㄔㄨㄟˊ。又作「垂」,古巧匠名。一說是堯時巧匠,被召主理百工,故稱工倕;一說是黃帝時巧匠,是農具的創造者。
【白話】自己行善而能使大眾與自己一起行善,自己做工精巧而能使大眾的技藝也變得精巧起來,這才是善中之善、巧中之巧啊!所以聖人治理國家的可貴之處,不在於聖人能獨立治理國家,而在於聖人能與眾人共同來治理;巧匠倕的可貴之處,不在他個人做事精巧,而在於他能協同眾人共做精巧之物。
不以口譽人①,則民作忠。故君子問人之寒則衣②之,問人之飢則食③之,稱人之美則爵之。皆為有言,不可以無實也。(卷七 禮記)
【註釋】①譽人:讓人高興。譽:歡愉、安樂。②衣:音「意」,yì ㄧˋ。謂給人穿上衣服。③食:音「四」,sì ㄙˋ。拿東西給人吃。
【白話】君子不用空話討人好感,那麼人民就會興起忠實的風氣。君子慰問別人的寒冷,就會拿衣服給他穿;慰問別人的飢餓,就會送食物給他吃;稱讚別人品德高尚、辦事完美,就會授予他相應的官位。
大禹聖者,乃惜寸陰;至於眾人,當惜分陰①,豈可逸遊②荒醉③?生無益於時,死無聞於後,是自棄也。(卷三十 晉書下)
【註釋】①分陰:謂極短的時間。陰:日影。②逸遊:放縱遊樂。③荒醉:沉湎於酒。
【白話】(陶侃常常對人說:)大禹是位聖人,尚且珍惜每一寸光陰;對於一般人,更應當愛惜每一分光陰,怎麼可以放縱遊樂、沉湎於酒呢?活著的時候對當時的國家社會沒有貢獻,死後湮沒無聞,沒有美名流傳於後世,這是自甘墮落啊!
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①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②,足以幹事。(卷一 周易)
【註釋】①嘉:善、美好。②貞固:守持正道,堅定不移。
【白話】君子體察並踐行仁道,就足以領導眾人;妥善成就美好的聚會,就發揮禮的教化;施利於他物,就合乎道義;堅守正道,就可以辦好事務。
子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卷一 周易)
【白話】孔子說:「這是比喻同樣的聲音能夠產生共鳴,同樣的氣味會相互交感,水總是流到濕地上,火總是先燒乾燥處,龍吟然後景雲就會騰升,虎嘯之處就會有谷風相隨,聖人興起,萬民都來仰望他、親近他,接受他的引導和教化。」
貴而下賤,則眾弗惡也;富能分貧,則窮乏士弗惡也;智而教愚,則童蒙者不惡也。(卷八 韓詩外傳)
【白話】地位高的人能夠謙虛對待地位低的人,那麼眾人就不會厭惡他;有錢的人能經常接濟貧窮的人,那麼貧窮的人就不會厭惡他;有智慧的人能夠教導愚昧的人,那麼愚昧的人就不會厭惡他。
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卷九 論語)
【白話】難忍一時之怒,便忘記了自身的安危和父母家人的禍福所繫,不是太糊塗了嗎?
故有理而無益於治者,君子不言;有能而無益於事者,君子弗為。君子非樂有言,有益於治,不得不言;君子非樂有為,有益於事,不得不為。(卷三十七 尹文子)
【白話】自己的想法雖有道理,但對治理國家沒有益處的,君子絕對不說;自己雖有能力,但對成就事業沒有好處的,君子也絕不去做。君子並不喜歡多話,因為對治理國家有好處,所以不得不諫言;君子並不喜歡多事,因為對成就事業有好處,所以不得不去做。
不肖①者不自謂②不肖,而不肖見③於行④。不肖者雖自謂賢⑤,人猶⑥皆謂之不肖也。愚⑦者不自謂愚,而愚見於言⑧。愚者雖自謂智⑨,人猶皆謂之愚也。(卷三十一 鬻子)
【註釋】①不肖:不賢,無才能,品性不良。②謂:稱說。③見:表現,顯露。同「現」。④行:舉止行動。⑤賢:有才能、德行。⑥猶:仍然,還是。⑦愚:傻,笨,愚昧。⑧言:所說的話。⑨智:聰明,有見識。
【白話】品行不好的人從不自稱品行不好,而不好的品行卻表現在他的行為上。品行不好的人雖自稱賢明,別人還是說他品行不好。愚昧的人從不自稱愚昧,而愚昧卻表現在他的言語中。愚昧的人雖自稱明智,別人還是說他愚昧。
兼服①天下之心:高上尊貴,不以驕人;聰明聖智,不以窮人;齊給②速通,不爭先人;剛毅勇敢,不以傷人;不知則問,不能則學,雖能必讓。(卷三十八 孫卿子)
【註釋】①兼服:讓所有人信服。兼:全部,整個。服:信服,佩服。②齊給:齊音「計」,jì ㄐㄧˋ。敏捷。齊:通「齌(音「計」,jì ㄐㄧˋ)」。
【白話】可以讓天下人都心悅誠服的做法是:居於高位,身分尊貴,但不以此而傲視別人;聰明睿智,無所不通,但不以此使人困窘;言辭敏捷,反應迅速,但不以此與人爭先;剛強果決,勇敢大膽,但不以此去傷害人;自己不知道的就去請教,自己不會的事情就去學習,雖然有能力,也一定時刻保持謙遜恭讓。
「同人,先號咷①而後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人終獲後笑者,以有同心之應也。夫所況同者,豈係乎一方哉?君子出處默語,不違其中,則其跡雖異,道同則應也。同心之言,其臭如蘭。」(卷一 周易)
【註釋】①號咷:咷音「逃」,táo ㄊㄠˊ。放聲大哭。咷:大哭。
【白話】同人卦的九五爻辭說:「同人九五,在居尊得位,在天下和同之先,本有艱難,故號咷大哭,以至誠感人,終至天下和同,故後快樂而笑。」孔子申論說:「君子之道,或出而服務天下,或隱處而獨善其身,或沉默,或言語。如二人同心,其鋒利足以截斷堅硬的金屬。同心的意思,是說二人精誠團結,心意齊同,其中的味道,猶如蘭花的芬芳。」
有人乘船而遇大風者,波至而恐,自投水中。非不貪生而畏死,惑①於恐死而反忘生也。故人之嗜欲亦猶此也。故達道之人,不苟得②,不讓③福;其有不棄,非其有不索也;恆盈而不溢,常虛④而易足。(卷四十一 淮南子)
【註釋】①惑:昏亂。②苟得:苟且求得;不當得而得。③讓:清代俞樾先生認為當為「攘」。攘:推卻;不接受。④虛:指無欲無為的境界。
【白話】有一個人坐船而遇到大風,見到波浪襲來就恐懼,自己投入水中淹死了。他並非不貪生怕死,他是被怕死的念頭嚇昏了頭,反而忘記還有生的機會。所以人有嗜欲,也是像這個樣子。所以通達道理的人,不苟且取得,不推讓福分;該保有的不放棄,不該擁有的絕不索取;常常充實盈滿而不會漫溢,永久清淨無欲而容易滿足。
夫著作書論①者,乃欲闡弘②大道,述明聖教,推演事義,盡極情類,記是貶非,以為法式,當時可行,後世可修。(卷四十七 政要論)
【註釋】①書論:古代文體名,書與論。②闡弘:闡揚光大。
【白話】撰寫書論的目的,在於闡揚光大世間正道,闡述說明聖賢教化的道理,推論演繹事情背後的義理,極盡幽微地洞察人情,記述真理,針砭錯誤,以此作為標準和法度,不僅可以在當時實行,也可以讓後世的人修習。
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子產,公孫僑也。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卷九 論語)
【白話】孔子評論子產,說:「他有四種德行,皆是君子之道:他自己做人很謙恭,他事奉君主能敬其事,他用恩惠養民,他使用民眾(為公家之事服務)能得其宜。」
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各止其所。不侵官也。(卷一 周易)
【白話】艮卦,君子體察此卦的現象,而抑制內心欲望,所思所慮不超越其身分(安守本分,尊重主事者職權)。
孔子曰:「以富貴而下人,何人不與?以富貴而愛人,何人不親?發言不逆,可謂知言矣。」(卷十 孔子家語)
【白話】孔子說:「身處富貴而能待人謙下,這樣的人誰不喜歡和他在一起呢?身處富貴而真心關愛他人,又有誰不願親近他呢?說話不違背事理人情,可以說是會說話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