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曰:「兪①!允②若兹③,嘉言罔攸伏④,野無遺賢,萬邦⑤咸寧。」攸,所也。嘉言無所伏,言必用也。如此,則賢材在位,天下安也。(卷二 尚書)
【註釋】①兪:表示答應、允諾的意思。②允:信、實、果真。③若兹:若,像、如。兹,此、這樣。④罔攸伏:攸音「優」,yōu ㄧㄡ。無所隱伏。攸,置於動詞前,表示聯繫作用。相當於「所」。⑤萬邦:萬國、萬方、四處。
【白話】帝舜說:「對!真能這樣,美善的言論無所隱匿,朝廷外沒有被遺棄的賢人,萬方的百姓就安寧了。」
然則衆賢之術①,將奈②何哉?譬若欲衆其國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將富之貴之,敬之譽之,然後國之善射御之士,將可得而衆也。況又有賢良之士,厚乎德行,辨③乎言談,博乎道術者乎?此固國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亦必且富之貴之,敬之譽之,然後國之良士,亦將可得而衆也。(卷三十四 墨子.尚賢)
【註釋】①衆賢之術:讓賢人增多的方法。衆,此作動詞,使……增多。②奈:如何。③辨:通「辯」,言詞辯給通達。此指宣傳聖人之道。
【白話】那麼讓賢人增多的方法,將要如何做呢?墨子說:「譬如要使一個國家善於射御的人增多,必須要讓他們富貴,要懂得敬重與稱讚他們,這樣一來,國內善於射御的人就會變多了。更何況那些德行深厚、言詞辯給通達、對道術涉獵廣博的賢良之人呢?這些人都是國家的珍寶,輔佐社會的良才,一樣也要讓他們富貴,而且要敬重他們、稱讚他們,這樣國內賢良的人,也可以變多了。」
堯從舜於畎畆之中①,北面而見②之,不爭③禮貌。此先王之所以能正天地,利萬物之故也。今諸侯之君,廣其土地之富,而奪其兵革之強以驕士。士亦務其德行,美其道術以輕上。此仁者之所非也。(卷三十六 尸子.明堂)
【註釋】①堯從舜於畎畆之中:畎音「犬」,quǎn ㄑㄩㄢˇ。畆音「母」,mǔ ㄇㄨˇ,同「畝」。舜初耕於歷山,後堯舉用之,並禪與帝位,是由田野之間起而為天子。畎畆之中,猶言田野之間。②北面而見:古時臣子面向北方朝見天子,故以北面代替臣子的地位。此指堯為天子,卻面向北方見舜,能卑己尊賢。③不爭:沒有拘束。
【白話】堯從田野之間找到舜,面朝北而見他,不拘君臣之間的禮節。此為先王之所以能夠遵循天地的規律,以利益萬事萬物的原因。而現今所有的諸侯,都爭相擴充自己的土地,強壯自己的兵馬,而輕慢士人。而士人也致力於自己的德行,專美於自己的道術,而輕慢君主。以上是有仁德的人所不為的。
周公戒于王曰:「文王罔攸①兼于庶言②。庶獄③庶愼④,惟有司之牧夫⑤,文王無所兼知於毀譽衆言,及衆刑獄,衆所當愼之事,惟愼擇有司牧夫而已,勞於求才,逸於任賢。是訓⑥用違。庶獄庶愼,文王罔敢知⑦於兹。是萬民順法,用違法,衆獄衆愼之事,文王一無敢自知於此,委任賢能而已也。武王率惟⑧敉功⑨,弗敢替⑩厥⑪義德。」武王循惟文王撫安天下之功,不敢廢其義德,奉遵父道也。(卷二 尚書)
【註釋】①攸:用於句首或句中,無義。②庶言:眾言,指教令。③庶獄:眾獄訟。④庶愼:指眾慎罰的事,即禁令。⑤牧夫:古代管理民事的地方官。⑥訓:順。⑦知:掌管。⑧率惟:一說,解為語詞。一說,率解為遵行、遵循。惟,聽從,隨從。⑨敉功:敉音「米」,mǐ ㄇㄧˇ。指武王完成文王撫安天下的功業。敉,安撫。⑩替:廢除。⑪厥:代名詞,其,他。此指文王。
【白話】周公告誡成王說:「文王不去代替他的官員發布命令。對於獄訟的事和各種禁令,用或不用只順從主管其事的官員們的意見。獄訟的事和各種禁令,文王不敢去掌管干預。武王即位完成了文王安撫天下的功業後,奉遵父道,不敢廢文王的義德。」
語曰:「世有亂①人,而無亂法。」若使法可專任,則唐、虞可不須稷②、契③之佐,殷、周無貴伊④、呂之輔矣。(卷二十五 魏志上)
【註釋】①亂:治理。②稷:音「計」,jì ㄐㄧˋ。唐、虞時代的賢臣。稷,又稱「后稷」,周之先祖。虞舜命為農官,教民耕稼。③契:音「謝」,xiè ㄒㄧㄝˋ。人名。傳說中商的祖先,為帝嚳(音「庫」,kù ㄎㄨˋ)之子。舜時佐禹治水有功,任為司徒,封於商,賜姓子氏。④伊:伊尹,商湯大臣,名伊,一名摯,尹是官名。輔助成湯征伐夏桀,被尊為阿衡。湯去世後,歷佐外丙、仲壬二王。後太甲即位,因荒淫失度,被伊尹放逐到桐宮,三年後再迎接悔過的太甲恢復王位。
【白話】俗話說:「世上有能治理好國家的人才,卻沒有能脫離人的實施而自動治理好國家的法令制度。」如果治理國家可以只依靠法令的話,那麼唐堯、虞舜也就用不著稷、契的輔佐,商王、周王也就不必重視伊尹、呂尚的輔助了。
絕①江者託於船,致遠者託②於驥③,霸王④者託於賢。(卷三十九 呂氏春秋)
【註釋】①絕:橫渡。②託:憑藉。③驥:駿馬。④霸王:成就霸業或王業。霸業指憑藉武力、刑法、權勢等進行統治的功業;王業指以仁義治天下,達到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的功業。
【白話】橫渡江河的人要依靠船隻,去往遠方之人要依靠良馬,成就霸業或王業的人要依靠賢臣。
聞賢而不舉,殆也;聞善而不索①,殆也;見能而不使,殆也;親仁而不固②,殆也;同謀而離③,殆也。(卷三十二 管子)
【註釋】①索:尋求;探索。②固:堅定、確定。③離:背離;違背。
【白話】領導者知有賢才卻不舉用,(國家或團體)會危險;聽說有善人而不訪求,(國家或團體)會危險;見到有能人而不任用,(國家或團體)會危險;親近仁德之人而信心不堅定,(國家或團體)會危險;共同謀事而又互相背離,(國家或團體)會危險。
帝者與師處,王者與交(交作友)處,亡主與役處。(卷三十四 鶡冠子①)
【註釋】①鶡冠子:鶡音「何」,hé ㄏㄜˊ。相傳為戰國時期楚國隱士,常常戴著以鶡的羽毛裝飾的帽子,故被稱為鶡冠子。
【白話】成就帝業的君主與老師相處(尊重賢人為自己的老師,恭敬地向賢人學習);成就王業的君主與朋友相處(把賢人當成自己的朋友,與他們互相切磋);導致國家滅亡的君主與僕役相處(把他人都當成自己的僕役,自高自大)。
治國安家,得人者也;人,謂賢人也。伊尹赴而湯隆,甯戚到而齊興。亡國破家,失人者也。微子去而殷滅,伍員奔而楚亡。是以明君賢臣,屈己而申①人。(卷四十 三略)
【註釋】①申:伸展;伸張。
【白話】國治家安,是因為得到了賢人;國破家亡,是由於失去了賢人。因此,明君賢臣哪怕是委屈自己,也要使賢能之人的才華得到施用,心志得到舒展。
鄭簡公謂子產曰:「飲酒之不樂,鐘鼓之不鳴,寡人之任也;國家之不入(入疑乂),朝廷之不治,與諸侯交之不得志,子之任也。」子產治鄭,國無盜賊,道無餓人。孔子曰:「若鄭簡公之好樂,雖抱鐘而朝可也。」夫用賢,身樂而名附,事少而功多,國治而能逸。(卷三十六 尸子)
【白話】鄭簡公對子產說:「飲酒時不奏樂,鐘鼓不鳴,這是我的責任;如果國家沒有收入,朝廷得不到治理,與諸侯國交往而不能實現志願,就是你的責任了。」子產治理鄭國,國家沒有盜賊,路上沒有飢餓的人。孔子說:「像鄭簡公那樣喜好音樂,就是抱著鐘鼓上朝也可以啊。」善於任用賢才,就能身享安樂而聲名自然到來,事務少而功績多,國家得到治理而自身也能安逸。
尊聖者王;貴賢者霸;敬賢者存;嫚①賢者亡。古今一也。(卷三十八 孫卿子)
【註釋】①嫚:音「慢」,màn ㄇㄢˋ。褻瀆、輕侮。
【白話】尊重聖人的君主會稱王於天下;重視賢人的君主會稱霸於諸侯;恭敬賢人的君主,國家會存在;怠慢賢人的君主,國家就會滅亡。從古到今都是一樣。
無善人則國從之。從亡也。《詩》曰:「人之云①亡,邦國殄瘁②。」無善人之謂也。故《夏書》曰:「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③。」懼失善也。逸書也。不經,不用常法。(卷五 春秋左氏傳中)
【註釋】①云:句中助詞,無義。②殄瘁:殄音「舔」,tiǎn ㄊㄧㄢˇ。瘁音「脆」,cuì ㄘㄨㄟˋ。同義詞連用,指困窮、困苦。③經:常法。
【白話】沒有賢人,國家就會隨之衰敗。《詩經》說:「賢人不在了,國家就遭禍殃。」這是由於失去賢人的緣故。所以《夏書》說:「與其錯殺無辜,寧可失之於不用常法。」就是害怕失去賢人。
古者明王之求賢也,不避遠近,不論貴賤,卑爵以下賢①,輕身②以先士。(卷三十六 尸子)
【註釋】①下賢:屈己以尊賢。②輕身:謙卑降低身分,不自恃。
【白話】古代明智的君王為國家尋求賢良人才,不論關係親疏,不管地位尊卑,都會放下自己的爵位來迎接賢良人才,降低自己的身分來善待有德士人。
周公攝①天子位七年,布衣②之士,執贄③而所師見者十人,所友見者十二人,窮巷白屋④所先見者四十九人,進善者百人,教士者千人,官⑤朝⑥者萬人。當此之時,誠使⑦周公驕而且吝,則天下賢士至者寡矣。(卷四十三 說苑)
【註釋】①攝:代理。②布衣:借指平民。古代平民不能衣錦繡,故稱。③贄:音「至」,zhì ㄓˋ。初次見人時所執的禮物。古代禮制,謁見人時攜禮物相贈。④窮巷白屋:窮巷,冷僻簡陋的小巷。白屋,指平民或寒士的住所。⑤官:授給某人官職、使為官。⑥朝:拜訪。⑦誠使:假使。
【白話】周公代理天子執政七年,(非常禮賢下士,同時不吝分享智慧經驗及培養人才),未做官的讀書人中,他帶著禮物以尊師之禮拜見的有十人,以朋友之禮會見的有十二人,優先接見的窮巷陋屋中的貧寒之士有四十九人,隨時向自己提供善言的有上百人,受到他教導的讀書人有上千人,被選拔在官府朝廷服務的有上萬人。在那時,假使周公對人驕傲而且吝嗇,那麼天下的賢士來見他的就很少了。
子曰:「大臣不可以不敬也,是民之表①也。邇臣②不可以不慎也,是民之道③也。」民之道,言民循從也。(卷七 禮記)
【註釋】①表:模範、榜樣。②邇臣:近臣。指在君主左右侍從的臣子。邇,近。③道:音「島」, dǎo ㄉㄠˇ。通「導」。引導、指引。
【白話】孔子說:「國君對大臣不可不恭敬,因為他們是民眾的表率;近臣不能不慎重選擇,因為他們是民眾遵循跟從的先導。」
周公戒伯禽①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下亦不賤②矣。然我一沐三捉髮,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子③之魯,慎④無以國驕人。」(卷十一 史記上)
【註釋】①伯禽:姬姓,字伯禽,亦稱禽父。周公長子,為魯國第一任國君。②賤:地位卑下。③子:相當於「您」或「你」。④慎:千萬、無論如何。
【白話】周公告誡伯禽說:「我是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對於天下來說,我的地位也不算低賤了。然而我洗頭時曾多次握著尚未梳理的頭髮,吃飯時也數次吐出口中食物,起身去接見賢士,即使這樣,還怕錯過了天下的賢人。你到了魯國,千萬不要以國君的身分看不起人。」
文王問太公曰:「君務舉賢①,而不獲其功,世亂愈甚,以致危亡者,何也?」太公曰:「舉賢而不用,是有舉賢之名也,無得賢之實也。」文王曰:「其失安②在?」太公曰:「其失在好用世俗之所譽,不得其真賢。」(卷三十一 六韜)
【註釋】①舉賢:推薦任用有賢德、有才能的人。舉,推薦、選用。②安:何處、哪裡。
【白話】周文王問姜太公:「國君致力於舉薦賢才,而沒有收到功效,社會混亂愈加嚴重,以致於國家危亡,這是什麼原因?」太公說:「選出賢才而沒有加以任用,這是有舉賢的虛名,而沒有用賢的實質。」文王說:「那錯在哪兒呢?」太公說:「錯誤在於國君喜好用世俗所稱譽的人,而沒有用到真正的賢才。」
為人君而侮其臣者,智者不為謀,辨①者不為使②,勇者不為鬥。智者不為謀,則社稷③危;辨者不為使,則使不通;勇者不為鬥,則邊境侵。(卷四十二 新序)
【註釋】①辨:通「辯」。爭論、辯論。②使:出使。出任駐外使節。③社稷:稷音「計」,jì ㄐㄧˋ。本指土神和穀神。因社稷為帝王所祭拜,後用來泛稱國家。
【白話】身為君主而侮辱他的臣民,導致的結果就是智者不為他謀劃策略,有辯才的人不為他出使外交,勇者不為他衝鋒陷陣。智者不出謀略,那麼國家社會將會陷入困境;有辯才的人不做外交,那麼就無法與他國往來;勇者不奮力向前,那麼邊境就會受到侵犯。
七不用:一曰主弱親強①,賢者不用。二曰主不明②、正者少、邪者衆,賢者不用。三曰賊臣③在外、姧臣④在內,賢者不用。四曰法政阿⑤宗族,賢者不用。五曰以欺爲忠,賢者不用。六曰忠諫⑥者死,賢者不用。七曰貨財上流⑦,賢者不用。(卷三十一 六韜.文韜)
【註釋】①主弱親強:國君弱小,親族壯盛。②不明:愚昧糊塗,不明事理。③賊臣:亂臣。④姧臣:指殘害忠良或陰謀篡(音「竄」,cuàn ㄘㄨㄢˋ)奪帝位的大臣。姧:同「奸」。⑤阿:音「婀」,ē ㄜ。迎合,偏袒。⑥諫:音「見」,jiàn ㄐㄧㄢˋ。規勸君主或尊長,使改正錯誤。⑦貨財上流:此指官商結合,財貨經過賄賂而流入朝內。
【白話】七不用:一是國君弱小而親族壯盛,賢能者就得不到重用;二是國君愚昧糊塗,不明事理,正直的大臣少,奸邪的大臣多,賢能者就得不到重用;三是賊臣在朝府,奸臣在宮中,賢能者就得不到重用;四是法規政令袒護宗族,賢能者就得不到重用;五是把欺騙當作忠誠,賢能者就得不到重用;六是忠心勸諫者被處死,賢能者就得不到重用;七是財貨經過賄賂而流入朝內,上下聚斂,賢能者就得不到重用。
自古及今,未有能全其行者也,故君子不責備①於一人。夫②夏后氏③之璜④,不能無瑕;明月之珠,不能無穢。然天下寶之者,不以小惡妨⑤大美也。今志⑥人之所短,而忘人之所長,而欲求賢於天下,卽難矣。(卷三十五 文子.上義)
【註釋】①責備:以盡善盡美要求人。②夫:音「扶」,fú ㄈㄨˊ。文言文中的發語詞,表提示作用。③夏后氏:為我國第一個世襲王朝,稱為夏朝,簡稱夏。先秦時代姓和氏分用,姓表族號,氏是姓的分支,用以分別子孫的支派,漢以後姓氏則互用不分。夏后氏為姒姓。中華民族最早的稱呼「華夏」,也是起源於夏后。④璜:玉器名。狀如半璧。古代朝聘、祭祀、喪葬時所用之禮器,也做為裝飾用。⑤妨:妨礙。⑥志:記住的意思。通「識」。
【白話】從古至今,尚未能有智慧、德行圓滿的行者,所以君子不會以盡善盡美要求人。夏后氏所用的玉器,不可能沒有瑕疵;如明月般的寶珠,也不可能沒有污穢。因此天下懂得珍藏寶物的人,不會因為有小小的一點瑕疵而妨礙到它的美好。現在只記住別人的短處,而忘記別人的長處,這樣的情況想求得天下之賢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陳繩而斲①之,則巧拙易知也。夫觀羣臣亦有繩②,以名引之,則雖堯、舜不③服矣。慮事而當,不若進賢;進賢而當,不若知賢;知賢又能用之,備矣。(卷三十六 尸子.發蒙)
【註釋】①斲:音「卓」,zhuó ㄓㄨㄛˊ。砍。②繩:繩墨,木匠用以取直的工具,此引申為規矩、標準。③不:1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
【白話】用準繩做標準,來衡量木工砍削的技術,這樣就容易判斷木工的技術是靈巧或笨拙。觀察群臣一樣也有標準,依照名分來衡量要求他們,即使是堯、舜也順從這樣做。自己考慮事情得當,還不如舉薦賢才;舉薦賢才得當,還不如了解賢才;了解賢才還能夠任用他,那就很完備了。
古者聖王之為政,列①德而尚賢;雖在農與工②肆③之人,有能則舉之,高與之爵,重與之祿,任之以事。非為賢賜也,欲其事之成。故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④,以勞受賞,量功而分祿。故官無常貴,而民無恆賤,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舉公義,避私怨,故得士。得士則謀不困,體不勞,名立而功成,美章而惡不生。故尚賢者,政之本也。(卷三十四 墨子)
【註釋】①列:列入位次。②工:古時對從事各種技藝的勞動者的總稱。③肆:作坊;店鋪;市集。④服事:承擔公職,為公家服務。
【白話】古代的聖王治理國政,使有德者列於其位,使賢能者得到尊重;即使是務農和做工經商的人,有德能的就會被選拔舉薦,給他們很高的爵位,給他們很豐厚的俸祿,把政事交付給他們。這並不是因為他們賢能便賞賜,而是想要通過他們成就事業。所以,應當根據德行擔任職位,根據官職承擔責任為國服務,論政績接受獎賞,按功勞分得俸祿。所以官吏不會始終尊貴,而百姓也不會終生卑賤,有德能就會得到選拔舉薦,無德能就會被免職。按公義提拔人,而不以私怨罷黜人,所以能獲得賢士。(君王)得到賢才則智謀不會窮盡,身體不會疲勞,名聲樹立且功業成就,美德得到彰顯而邪惡不會產生了。因此說尊重賢才是為政的根本。
凡治之道,莫如因①智;智之道,莫如因賢。譬之猶相馬而借伯樂也,相玉而借猗頓②也,亦必不過③矣。(卷三十六 尸子)
【註釋】①因:依託;利用;憑藉。②猗頓:猗音「衣」,yī ㄧ。戰國時大富商,後以「猗頓」為富戶的通稱。③過:過失;錯誤。
【白話】大凡治國之道,莫過於依靠智慧;依靠智慧,莫過於任用賢才。就好像識別良馬一定要藉助伯樂,挑選美玉一定要依靠猗頓一樣,就必定不會有所失誤。
夫鳥獸魚猶知假,而況萬乘之主乎,而獨不知比假天下之英雄俊士,與之為伍,則豈不痛哉!故曰:以明扶明,則升于天;以明扶闇,則歸其人;兩瞽相扶,不觸牆木,不陷井阱①,則其幸也。(卷八 韓詩外傳)
【註釋】①阱:音「景」,jǐng ㄐㄧㄥˇ。地上挖的陷坑。
【白話】鳥獸游魚尚且知道憑藉他力,何況是擁有萬乘兵車的國主,卻偏偏不知道藉助天下英雄賢士的力量,與他們為伴,這怎麼不讓人感到痛惜呢!所以說:眼睛明亮的人扶助眼睛明亮的人,就可以登高致遠,直上雲端;眼睛明亮的人扶助失明的人,可以把失明的人送回家;但是兩個失明的人互相扶持,不撞在牆壁和樹木上、不掉進水井或陷阱裡,就算是幸運的了。
孫子①曰:「人主之患②,不在於言不用賢,而在於誠不用賢。言用賢者口也,卻賢者行也;口行反,而欲賢者之進、不肖之退,不亦難乎?」善哉言也!(卷四十六 中論)
【註釋】①孫子:即荀子,名況,字卿,戰國末期趙國人。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西漢時因避宣帝劉詢諱,而「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稱孫卿。②患:禍害﹑災難。
【白話】荀子說:「君主的禍患,不在於口頭上說不任用賢才,而在於不能真心實意地任用賢才。口頭上說任用賢才,行動上拒絕賢才;言行相反而想要賢才到來、不賢的人離去,不是很難嗎?」這番話說得多麼好啊!
師臣者帝,賓①臣者霸。故武王以大公②為師,齊桓以夷吾③為仲父④。(卷二十二 後漢書二)
【註釋】①賓:以客禮相待。②大公:即太公望(呂尚)。姜姓,呂氏,名尚。俗稱姜太公。③夷吾:管仲,名夷吾。④仲父:「仲」為管仲之字。父,指齊桓公事管仲如父。
【白話】把臣子當老師一樣對待的能夠稱帝,把臣子當賓客一樣對待的能夠稱霸。所以周武王以姜太公為師,齊桓公以管仲為仲父。
賢人在上位,則引①其類而聚之朝;在下位,則思與其類俱進②。故湯③用伊尹,不仁者遠而眾賢至,類相致④也。(卷十五 漢書三)
【註釋】①引:薦舉。②進:進仕;出仕。③湯:商朝的開國之君,又稱成湯、成唐、武湯、武王、天乙等。④致:招引;招致。
【白話】賢人居於上位,就會引薦和自己同樣賢德的人聚集在朝廷;賢人身在下位,就會期望與自己同樣賢德的人一起得到任用。所以成湯舉用伊尹,不仁的人遠離,而眾多賢能之人就到來了,這是同類相互感召的結果。
仁人也者,國之寶也;智士也者,國之器也;博通①之士也者,國之尊也。故國有仁人,則群臣不爭;國有智士,則無四鄰諸侯之患;國有博通之士,則人主尊。(卷四十二 新序)
【註釋】①博通:廣泛地通曉;了解各種事理與知識。
【白話】有仁德的人是國家的珍寶;有才智的人是國家的重器;博通的人是國家所尊貴的。因此,國中有仁者,那麼群臣就不會爭權奪利;國家有智士,那麼國家就沒有四鄰諸侯侵擾的擔憂;國家有博通的人,那麼國君就會受到尊崇。
夫善人在上,則國無幸民①。諺曰:「民之多幸,國之不幸。」是無善人之謂也!(卷五 春秋左氏傳中)
【註釋】①幸民:謂僥倖於萬一之民。亦指不務正業而得過且過之人。幸,僥倖。
【白話】有德行的人處於上位,國中就沒有心存僥倖的人。俗話說:「如果百姓多存僥倖心理,那將是國家之不幸。」說的就是沒有有德之人在上位執政啊!
故王者勞於求賢,逸於得人。舜舉眾賢在位,垂衣裳,恭己無為,而天下治。(卷四十二 新序)
【白話】當君主的人尋求賢才是辛勞的,得到了賢才就輕鬆了。大舜舉用了很多賢能的人,使他們各得其位,自己垂衣正身,恭謹律己,凡事不用親為,就使得天下太平。
今君之位尊矣,待天下之賢士,勿臣而友之,則君以得天下矣。(卷三十一 六韜)
【白話】如今君主的地位尊崇,若對待天下的賢士,不把他們當作臣下,而以朋友相待,那麼君主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無常安之國,無恆治之民。得賢者則安昌,失之者則危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①者也。(卷四十三 說苑)
【註釋】①然:如此、這樣。
【白話】沒有始終安定的國家,也沒有永遠順服的百姓。得到賢人輔佐就安定昌盛,失去賢人就導致滅亡。從古至今,沒有不是這樣的。
書曰:「有不世①之君,必能用不世之臣。用不世之臣,必能立不世之功。」(卷二十六 魏志下)
【註釋】①不世:世上所罕有的、非凡。
【白話】古書上說:「有卓越的君主,必然能任用卓越的大臣。任用卓越的大臣,必然能建立卓越的功業。」
文王好仁,故仁興;得士而敬之,則士用,用之有禮義。故不致其愛敬,則不能盡其心,則不能盡其力,則不能成其功。故古之賢君於其臣也,尊其爵祿①而親之;疾則臨視②之無數,死則弔哭③之,為之服錫衰④,而三臨其喪;未斂⑤不飲酒食肉,未葬不舉⑥樂,當宗廟之祭而死,為之廢樂。故古之君人者於其臣也,可謂盡禮矣;故臣下莫敢不竭力盡死,以報其上。(卷十七 漢書五)
【註釋】①爵祿:官爵和俸祿。②臨視:親臨探望。③弔哭:弔祭且哀哭。④錫衰:衰音「摧」,cuī ㄘㄨㄟ。細麻布所製的喪服。錫,通「緆」,細布。⑤斂:通「殮」。為死者更衣入棺。⑥舉:演奏。
【白話】文王喜好仁德,所以仁政興起;得到士人而能尊重他們,所以士人能為他效力,文王又能以禮義態度相待。所以,不對士人愛護和尊重,就不能得到士人的信心,讓他們安心做事,就不能發揮才華,全力以赴;就不能成就國家的功業。所以,古代的賢君對待大臣,尊重他們的官爵、俸祿而且愛護他們;大臣有病,多次親自探望;大臣去世則弔唁哭泣,並穿戴細布喪服,三次親臨喪葬;死者未入殮前,君主不喝酒吃肉,死者未下葬前,君主不奏樂娛樂,當大臣正好在宗廟祭祀時去世,則為他免奏宗廟祭祀之樂。所以古代君主對於他的臣下,可以說是極盡禮義了,所以臣下內心不敢不盡心竭力、鞠躬盡瘁報效君主。
惟①恤②十難,以任賢能。一曰不知,二曰不求(求作進),三曰不任,四曰不終,五曰以小怨棄大德,六曰以小過黜③大功,七曰以小短(短作失)掩大美,八曰以干訐④傷忠正,九曰以邪說亂正度,十曰以讒嫉廢賢能,是謂十難。十難不除,則賢臣不用;賢臣不用,則國非其國也。(卷四十六 申鑒)
【註釋】①惟:句首語助詞,無實在意義。②恤:顧及、顧念。③黜:廢除。④干訐:訐音「節」,jié ㄐㄧㄝˊ。歷代各本《申鑒》多作「訐奸」或「奸訐」,指惡意攻訐。奸,邪惡不正。訐,揭發別人的隱私,攻擊別人的短處。
【白話】考慮任用賢能之士方面有十難:一是沒有知人之明,二是知人而不能積極推舉,三是舉人而不能善用,四是用人而不能始終信任,五是因小小的嫌隙而否定可貴的品德,六是因小小的過失而抹殺大功,七是因小小的缺點而掩蓋他整體的美善,八是因奸邪之人的攻擊而傷害忠正之士,九是因邪說而擾亂了正規的法度,十是因讒言嫉妒而廢棄賢能之士,這就是所謂的十難。這十難不除,賢臣就不能起用;賢臣不起用,國家也就難成了。
貴德 > 謹慎
緩者①,後於事②;
③於財者,失所親④;信小人⑤者,失士⑥。(卷三十二 管子.牧民)
【註釋】①緩者:處事遲鈍、猶疑不決的人。②後於事:落後於形勢。③:同「吝」。過分愛惜、吝嗇。④所親:親人;親近的朋友。⑤小人:指人格低下的人。⑥士:賢能的人材。
【白話】處事遲鈍、猶疑不決的人,總是落後於形勢;吝嗇財物的人,就會失去他的親信;偏信小人的人,就會失掉賢能的人材。
重①爲輕②根③,人君不重則不尊。治身不重則失神。靜④爲躁⑤君⑥。人君不靜則失威。治身不靜則身危。奈何⑦萬乘之主⑧,奈何者,疾時主傷痛之也。而以身輕於天下⑨?疾時王奢恣輕淫也。輕則失臣,王者輕淫則失其臣。治身輕淫則失其精。躁則失君。王者行躁疾,則失其君位;治身躁疾,則失其精神也。(卷三十四 老子.道經)
【註釋】①重:穩重。②輕:輕浮。③根:指事物的本源、根由、依據。④靜:清靜。⑤躁:躁動。⑥君:主宰。⑦奈何:用反問方式表示沒有辦法,為何。⑧萬乘之主:指一國之君。萬乘,指能出兵車萬乘的大國。亦泛指國家。古時一車四馬為一乘。⑨以身輕於天下:以自己輕率躁動,連天下都不顧。憨山注:「世人不知輕重,故忘身徇物,戕(音「牆」,qiáng ㄑㄧㄤˊ,殺害、傷害)生於名利之間。不達動靜,故傷性失真,馳情於嗜欲之境。……奈何後之人主,沈暝荒淫於聲色貨利之間,戕生傷性而不悟。是以物為重而身為輕也。故曰身輕天下。」
【白話】重是輕的根本,靜是動的主宰。為什麼萬乘大國的君主,卻以輕率躁動來治理天下呢?輕淫就會失去臣民,浮躁妄動就會失去君位。
日月欲明①,浮雲蓋之②;河水欲清,沙土穢之③;樷蘭④欲脩⑤,秋風敗之⑥;人性欲平⑦,嗜欲害之⑧。蒙塵⑨而欲無眯⑩,不可得也。(卷三十五 文子.上德)
【註釋】①明:照耀四方。②蓋之:蓋,遮蓋。之,代名詞,指日月。③穢之:穢,變得混濁。之,代名詞,指河水。④樷蘭:叢生的蘭草。樷即叢。⑤脩:美好。⑥敗之:敗,凋零,衰敗。之,代名詞,指叢蘭。⑦平:守靜,清淨心。⑧害之:害,損害。之,代名詞,指人性欲平。⑨蒙塵:被灰塵蒙覆。⑩眯:音「咪」,mī ㄇㄧ。眼皮微微合攏。同「瞇」。
【白話】日月要照耀四方,浮雲卻遮蓋它們;河水要清澈,沙土卻使它變得混濁;叢蘭想要長得美好,秋風卻使它凋零;人的本性要守靜,貪欲卻來損害它。蒙受沙塵卻想要不瞇眼,那是不可能的。
舜戒禹曰:「鄰哉,鄰哉①!」言慎所近也。周公戒成王曰:「其朋,其朋②!」言慎所與也。(卷二十五 魏志上)
【註釋】①鄰哉鄰哉:出自《尚書.虞書.益稷》,原文是:「帝曰:『吁,臣哉,鄰哉!鄰哉,臣哉!』」②其朋其朋:出自《尚書.周書.洛誥》,原文是:「周公曰:『……孺子其朋,孺子其朋!其往。』」
【白話】虞舜告誡夏禹說:「鄰哉,鄰哉!」就是說要慎重選擇所親近的大臣。周公告誡成王說:「其朋,其朋!」意思是說要慎重選擇所交往的人。
是故君子敬孤獨,而慎幽微。雖在隱翳,鬼神不得見其隙,況於遊宴乎?(卷四十六 中論)
【白話】君子孤身獨處時恭敬莊重,在隱約細微之處也小心謹慎。即使在無人能見的隱蔽之處,心念都不會偏斜,因而鬼神都看不到他的過失,更何況是遊樂飲宴之時呢?
君子之於己也,無事而不懼①焉。我之有善,懼人之未吾好②也;我之有不善,懼人之必吾惡也;見人之善,懼我之不能脩③也;見人之不善,懼我之必若彼也。(卷四十六 中論)
【註釋】①懼:警戒恐懼。②好:喜愛,愛好。③脩:同「修」。學習。
【白話】君子對於自身,沒有不警戒恐懼的事情。自己有善行美德,則戒懼別人未必就喜歡自己;自己有不善,則戒懼別人肯定會厭惡自己;看見別人的善行美德,則戒懼自己不能學到;看見別人的不善,則戒懼自己(若不提高警覺,反省、改過)必定會像他那樣。
善為政者,知一事之不可闕也,故無物而不備;知一是之不可失也,故眾非與之共得。其不然者,輕一事之為小,忽而闕焉,不知眾物與之共多也;睹一非之為小也,輕而蹈焉,不知眾是與之共失也。(卷四十七 劉廙政論)
【白話】懂得治理政事的人,知道每一項工作都不可以缺少,所以沒有一件物品不準備好的;知道正確的意見一條也不可遺漏,所以許多不正確的意見都要與之同時聽取。不懂治理的人,看輕了一件事認為它很小,疏忽了它而造成缺漏,不知道眾多的事物有了它才能變得完整;認為一個錯誤很小,輕忽了它而貿然去做,卻不知道總體正確的東西會因一次小錯誤而全盤皆失。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危則難安,微則難明,故戒以精一,信執其中也。無稽之言勿聽,弗詢①之謀勿庸②。無考無信驗也,不詢專獨也。終必無成,故戒勿聽用也。(卷二 尚書)
【註釋】①詢:問。②庸:用。
【白話】人心(人的欲望)是危險的,道心(倫理道德)是微妙的,只有勇猛精進,住於一心,才能真正把握中正(無過之、無不及)之道。沒有經典為根據的話不要聽信,沒有徵求過賢明之人的謀略不要採納。
無競①維人,四方其訓之。有覺德行,四國順之。無競,競也。訓,教也。覺,直也。競,強也。人君為政,無強於得賢人。得賢人,則天下教化於其俗。有大德行,則天下順從其政。言在上所以倡道之。敬慎威儀②,維民之則。則,法也。慎爾出話,敬爾威儀,無不柔嘉。話,善言也,謂教令也。白圭③之玷④,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玷,缺也。斯,此也。玉之玷缺,尚可磨鑢而平,人君政教一失,誰能反復之也。(卷三 毛詩)
【註釋】①競:強盛、強勁。②威儀:莊重的儀容舉止。③白圭:亦作「白珪」。古代白玉製的禮器。④玷:音「電」,diàn ㄉㄧㄢˋ。玉的斑點,瑕疵。
【白話】國家的強盛在於擁有賢德之人,四方之國才都會接受其教化。君王具備了純正的德行,四方諸侯才能夠齊歸於麾下。恭敬謹慎、舉止莊重,天下百姓都會效法。依循古人的常道把教令來頒布,言行舉止務求優美合度。白玉之瑕,尚可琢磨;政令之失,再難彌補!
激電不能追既往之失辭①,班輪(輪作輸)②不能磨斯言之既玷③。雖不能三思而吐情談,猶可息謔調以杜禍萌也。(卷五十 抱朴子)
【註釋】①失辭:亦作「失詞」,言辭失當。②班輸:春秋魯國的巧匠公輸班。一說班指魯班,輸指公輸般,「班輸」為兩人的合稱。③玷:音「電」,diàn ㄉㄧㄢˋ。缺點、過失。
【白話】快速的閃電,也追不回說過的錯話;魯班這樣的能工巧匠,也磨不去不當言辭留下的污點。一個人即使不能時時做到三思而後言、說出得體的話,但是停止說戲謔嘲弄話語,以杜絕災禍的萌生,則是完全可以的。
天子之尊,四海之內,其義莫不為臣。然而養三老於大學①,舉賢以自輔弼②,求修正之士使直諫。故尊養三老,示孝也;立輔弼之臣者,恐驕也;置直諫之士者,恐不得聞其過也。(卷十七 漢書五)
【註釋】①養三老於大學:大音「太」,tài ㄊㄞˋ。三老,古代設三老五更之位,天子以父兄之禮養之。大學,即太學,我國古代設於京城的最高學府。大,「太」的古字。②弼:音「必」,bì ㄅㄧˋ。輔佐。
【白話】以天子的尊貴,在全國之內,按道理來說,沒有人不是他的臣子。然而天子還在太學(以尊敬父親之禮)奉養三老,選拔賢能之人來作為自己的輔佐,訪求修身正行之人(讓他們)直言規諫。所以尊養三老,是顯示孝道;設立輔助之臣,是擔心自己驕縱;設置直言勸諫的官員,是擔心聽不到自己的過失。
惟聖罔念①作狂②,惟狂克念③作聖。惟聖人無念於善,則為狂人。惟狂人能念善,則為聖人。言桀紂非實狂愚,以不念善故滅亡也。(卷二 尚書)
【註釋】①罔念:失掉覺察。②狂:狂妄愚昧之人。③克念:克服妄念。
【白話】人人都有聖明的本性,一旦妄念生起,且相續不斷,則被煩惱纏縛,就會變成凡夫;凡夫克制妄念,保持正念,就會變成聖人。由此可知,「聖」與「狂」之分,只在罔念與克念之間。
《曲禮》曰:「毋不敬,禮主於敬。儼①若思,言人坐思,貌必儼然。安定辭,審言語也。安民哉!」此三句可以安民也。(卷七 禮記)
【註釋】①儼:恭敬莊重之貌。
【白話】《曲禮》說:「對一切人、事、物沒有不恭敬的,舉止端莊穩重,像若有所思的樣子,談吐安詳穩定,條理分明,這樣才能安定人民啊!」
生而貴者驕,生而富者奢。故富貴不以明道自鑒,而能無為非者寡矣。(卷三十五 文子)
【白話】生來就顯貴的人,容易驕縱;生來就富足的人,容易奢侈。所以富貴之人,如果不以明白做人道理來自我反省觀照,而能夠不做錯事的就很少了。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道,猶道路也。出入動作由之,須臾離之,惡乎從。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慎其獨者,慎其閑居之所為也。小人於隱者,動作言語,自以為不見睹不見聞,則必肆盡其情。若有佔聽之者,是為顯見,甚於眾人之中為之也。(卷七 禮記)
【白話】心是不可片刻偏離正道的,可以離開的就不是正道了。因此君子在人看不到的地方也常警戒謹慎,在人聽不到的地方也常惶恐畏懼。要知道,最隱暗且看不見的地方也是最容易發現的,最微細且看不見的事物也是最容易顯露的,因為念頭容易放逸,所以君子特別謹慎於一個人獨處的時候。
君子口無戲謔①之言,言必有防;身無戲謔之行,行必有撿②。言必有防,行必有撿,雖妻妾不可得而黷③也,雖朋友不可得而狎也。是以不慍怒④,而教行于閨門;不諫諭,而風聲化乎鄉黨。傳稱「大人正己而物正」者,蓋⑤此之謂也。(卷四十六 中論)
【註釋】①戲謔:謔音「穴」,xuè ㄒㄩㄝˋ。開玩笑。②撿:約束。③黷:音「讀」,dú ㄉㄨˊ。輕慢、不恭敬。④慍怒:慍音「運」,yùn ㄩㄣˋ。惱怒、生氣。⑤蓋:大概。
【白話】君子開口不說玩笑的言語,說話必定防範約束;自身沒有玩笑的行為,行為必定檢點謹慎。說話防範,行為謹慎,即使是妻妾也不敢因親近而無禮,即使是朋友也不敢因熟悉而輕慢。所以,君子不用嚴厲訓斥,而身教就能影響整個家族;不用規勸告誡,而良好的風氣就能教化整個鄉里。《孟子》中稱讚,「聖人端正己身,而身邊的萬事萬物也會隨著端正」,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子曰:「亂之所生也,則言語為之階①。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機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卷一 周易)
【註釋】①階:途徑、緣由、憑藉。
【白話】孔子說:「禍亂之所以發生,是以言語做為途徑。君主出言不慎就會失去臣子,臣子出言不慎就會惹禍上身,機密大事不慎洩漏就會造成危害。所以君子謹慎守密而不隨意出言。」
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動則得禮樂之節。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恃尊貴以自恣。樂佚遊①,佚遊,出入不節。樂宴樂,損矣。」宴樂,沉荒淫黷也。三者,自損之道。(卷九 論語)
【註釋】①佚遊:放縱遊蕩而沒有節制。
【白話】孔子說:「對人有益的喜好有三種,對人有害的喜好有三種。喜好以禮樂來節制舉止,喜好讚揚別人的善行進而引導大家見賢思齊,喜好多結交賢德益友,這都可以使人受益;喜好以尊貴、才能驕人,喜好散漫遊蕩,喜好沉迷宴會飲酒、尋歡享樂,這都會使身心受到損害。」
人主出言,不逆①於民心,不悖②於理義,其所言足以③安天下者也,人唯恐④其不復言⑤也。出言而離⑥父子之親,疏⑦君臣之道,害天下之衆,此言之不可復⑧者也。故明君不言也。(卷三十二 管子.形勢解)
【註釋】①逆:對立。②悖:音「背」,bèi ㄅㄟˋ。違背。③足以:完全可以。④唯恐:只怕。⑤不復言:不再說。⑥離:離間。⑦疏:疏遠。⑧不可復:不能重複第二次。
【白話】君主講話不違背民心,不違背理義,他所講的話就足以安定天下,人們唯恐他不再多講。如果所講的話會離間父子的親情,疏遠君臣的關係,危害天下的百姓,這種話不能再說。因此賢明君主不說這種話。
爲①無爲②,無所造作。事③無事④,除煩省事。味⑤無味⑥,深思遠慮,味道意也。報怨以德⑦。脩道行善,絕禍於未生也。(卷三十四 老子.德經)
【註釋】①爲:有所作為,治理。②無爲:無所作為,因「為於先為」。③事:行事。④無事:不滋事,因「行事先於事發之端」。⑤味:動詞,品嚐滋味。⑥無味:謂平淡無奇,是指「道」而言。⑦報怨以德:不記仇恨,反以恩德回報他人。
【白話】聖人治理天下,以無為作為治理的根本,以無事作為行政的原則,以恬淡作為施政的態度,不記仇恨,而以恩德回報他人。
昔者,天子日旦①思其四海之內②,戰戰③唯恐不能乂④也;諸侯日旦思其四封之內⑤,戰戰唯恐失損⑥之也;大夫⑦日旦思其官⑧,戰戰唯恐不能勝⑨也;庶人⑩日旦思其事⑪,戰戰唯恐刑罰之至⑫也。是故臨事而慄⑬者,鮮⑭不濟⑮矣。(卷三十五 曾子.脩身)
【註釋】①日旦:每天早上。亦指每天。②四海之內:指全國各處。③戰戰:即戰戰兢兢。小心謹慎,認真負責。④乂:音「易」,yì ㄧˋ。治理,安定。⑤四封之內:四境之內;四方。⑥失損:喪失。⑦大夫:古代官職,位於卿之下,士之上。⑧官:屬於國家的或公家的事務。⑨勝:音「生」,shēng ㄕㄥ。能承擔,能承受。⑩庶人:泛指無官爵的平民;百姓。⑪事:一己之職業。⑫刑罰之至:指沒做好而被處罰。⑬臨事而慄:慄音「立」,lì ㄌㄧˋ。遇事小心謹慎。慄,發抖,因害怕而肢體顫動。⑭鮮:音「顯」,xiǎn ㄒㄧㄢˇ。少。⑮不濟:不成功。
【白話】過去,天子每天想著天下的事,戰戰兢兢地唯恐天下不能太平安定;諸侯每天想著封疆之內的事,戰戰兢兢地擔心國土亡失;大夫每天想著他的職責,戰戰兢兢地害怕不能勝任工作;百姓每天想著他的事情,戰戰兢兢地害怕做不好而被處罰。因此,遇事小心謹慎的人,很少不成功的。
孔子曰:「臨事而懼,希①不濟。」《易》曰:「若履虎尾,終之吉。」若群臣之眾,皆戒慎②恐懼,若履虎尾,則何不濟③之有乎?(卷三十六 尸子)
【註釋】①希:少有、不多,通「稀」。②戒慎:警惕謹慎。③濟:成就;成功。
【白話】孔子說:「處理事情能保持戒慎恐懼之心,就很少有辦不到的事。」《易經》說:「如果做事能像踩在老虎尾巴上一樣戰兢惕厲,並且始終如此,就能得到吉祥順利。」假如國家所有官員,對待工作都能夠保持警惕謹慎的態度,就如同踩在老虎尾巴上,那麼又有什麼事情辦不好呢?
居寵思危,罔弗惟畏,弗畏入畏。言雖居貴寵,當常思危懼,無所不畏。若乃不畏,則入可畏之刑。(卷二 尚書)
【白話】處在貴寵的位置,要想到危險而有所畏懼,沒有一件事不敬畏,如果什麼都不怕,就會墜入可畏的困境。
目妄視則淫,耳妄聞(聞作聽)則惑,口妄言則亂。三關者,不可不慎守也。(卷四十一 淮南子)
【白話】眼睛胡亂觀看就會失去節制,耳朵胡亂聽受就會產生迷惑,信口胡亂言談就會導致禍亂。這三道關口,不能不謹慎地守住。
頤。〈象〉曰:「山下有雷,頤。君子以慎言語,節飲食。」言語飲食,猶慎而節之,而況其餘乎。(卷一 周易)
【白話】頤卦〈象傳〉說:「頤卦的卦象是震(雷)下艮(山)上,為雷在山下震動之表象。引申為咀嚼食物時上顎靜止、下顎活動的狀態,因而象徵頤養。頤養必須堅守正道,所以君子應當言語謹慎、節制飲食。」(這樣才能培養美好的品德,同時也能讓周遭的人受到好的影響;才能養護健康的身體,同時也能讓大自然中的動物得到安養。)
文學①防輔②遂共表稱陳袞③美。袞聞之大驚懼,責讓④文學曰:「修身自守,常人之行耳,而諸君乃以上聞,是適所以增其負累也。且如有善,何患不聞?而遽⑤共如是,是非益我。」其誡慎如此。(卷二十六 魏志下)
【註釋】①文學:官名。漢代於州郡及王國置文學,或稱文學掾,或稱文學史。三國魏沿襲東漢官制,亦有此官名。②防輔:三國魏官名。設於諸王之國中,以監察諸王之行動。③袞:音「滾」,gǔn ㄍㄨㄣˇ。曹袞,三國時期曹魏宗室,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異母弟。④責讓:斥責;譴責。⑤遽:音「據」,jù ㄐㄩˋ。疾速。
【白話】文學侍從和防輔之官於是一同上表稱述曹袞的美德。曹袞聽說後,大為驚恐,責備文學說:「修養身心、保持操守,不過是平常人的行為罷了,而諸位卻將此上報給朝廷,這恰恰會為我增加負擔。再說,如果我有好的行為,何必擔心別人不知道?而你們卻急著一起這樣做,這並不是對我好啊。」他的警惕謹慎就像這樣。
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乎邇見乎遠。言行,君子之樞機①,樞機,制動之主。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可不慎乎?」(卷一 周易)
【註釋】①樞機:戶樞與弩牙。比喻事物的關鍵部分。
【白話】孔子說:「君子處在自家的庭院中,發出言論之後,如果言論是美好的,那麼千里之外都能得到回應,何況是近處呢?處在自家的庭院中,發出言論之後,如果不是美好的,那麼千里之外也會背棄它,何況近處呢?言論從他本身發出來,影響到民眾;行動發生在近處,卻顯現在遠處。言論和行動,對君子來說好比是門戶的轉軸或弓箭上的機關一樣,門軸和機關的發動,關係到的是得到稱讚還是羞辱。言論和行為,是君子能夠影響天地萬物的因素,怎能不慎重呢?」
子曰:「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人以行,禁,猶謹也。故言必慮其所終,而行必稽其所弊,則民謹於言,而慎於行。」稽,猶考也。(卷七 禮記)
【白話】孔子說:「君子以言語教導人們向善,以身作則防止人們作惡,所以每說一句話之前,必定先想到它的後果,每做一件事之前,必定先考慮到它可能會造成的弊端,這樣人民才會說話謹慎而行事小心。」
言而不可復者,君不言也;行而不可再者,君不行也。凡言而不可復,行而不可再者,有國者之大禁也。(卷三十二 管子)
【白話】說一次而不可再說的話,君主就不說;做一次而不可再做的事,君主就不做。凡是不可重複的話,不可再做的事,都是君主最大的禁忌。
夫為政者,輕一失而不矜①之,猶乘無轄②之車,安其少進,而不睹其頓躓③之患也。夫車之患近,故無不睹焉;國之患遠,故無不忽焉。知其體者,夕惕若厲④,慎其愆⑤矣。(卷四十七 劉廙政論)
【註釋】①矜:謹守、慎重。②轄:音「暇」,xiá ㄒㄧㄚˊ。車軸兩頭的金屬鍵,用以擋住車輪,不使脫落。③躓:音「至」,zhì ㄓˋ。跌倒,絆倒。④夕惕若厲:朝夕戒懼,如臨危境,不敢稍懈。若,如;厲,危。⑤愆:過錯、罪過。
【白話】治理政事的人,輕忽一個錯誤而不慎重對待,就猶如乘坐沒有車軸兩頭金屬鍵的車子,滿足於少許的前進,而看不到顛仆的禍患。車子的禍患很近,所以誰都看得到;國家的禍患很遠,所以人們就都疏忽了。了解了這種情形,就會終日朝夕戒懼,如臨危境,時刻謹慎,不敢犯絲毫錯誤。
傳曰:「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卷二十七 吳志上)
【白話】《國語》上講:「為善如登山那樣艱難,必須時時克服自己的習氣;為惡如山崩那樣迅速墜落,一失足成千古恨。」
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祿已厚而慎不敢取。(卷四十三 說苑)
【白話】地位愈高而態度愈要謙恭,官職愈大而內心更要謹慎,俸祿愈優厚而愈不敢妄取貪求。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①,夕惕若②,厲③,無咎④。」何謂也?子曰:「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居下體之上,在上體之下。明夫終敝,故不驕也;知夫至至,故不憂也。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矣。」惕,怵惕之謂也。(卷一 周易)
【註釋】①乾乾:音「前」,qián ㄑㄧㄢˊ。自強不息貌。②惕若:警惕戒懼。若,語助詞,無義。③厲:危險。④咎:含有咎害、災病、罪過等義。
【白話】乾卦九三爻辭說:「君子整天勤奮不懈、自強不息,直到夜晚也警惕戒懼,這樣才能處於險境而避免禍害。」怎麼說呢?夫子說:「這是譬喻君子要增進道德、建立功業。做到忠誠信實,由此可以增進道德;對人民大興文教,自己以身作則,言行一致,保持真誠,由此可以積蓄功業。所以處在上位而不驕傲,處在下位而不憂慮。能夠整天勤奮不懈,隨時警惕戒懼,雖處險境也能避免禍害。」
行有四儀①:一曰,志動不忘仁,二曰,智用不忘義,三曰,力事不忘忠,四曰,口言不忘信。慎守四儀,以終其身,名功之從之也,猶形之有影,聲之有響②也。(卷三十六 尸子)
【註釋】①儀:法則、標準、準則。②響:回聲。
【白話】言行有四個準則:一是遵循志向的過程中,不忘仁愛;二是運用智能時,不忘道義;三是恪盡職守時,不忘忠誠;四是開口說話時,不忘信實。能謹慎遵守這四個準則,終生不忘,名譽和功業自然會隨之而來,就像身形有影子相隨,聲音發出會有迴響一樣。
戒之哉!無多言,多言多敗;無多事,多事多患。安樂必誡,雖處安樂,必警誡也。無行所悔。所悔之事,不可復行。(卷十 孔子家語)
【白話】要引以為戒啊!不可多話,多話容易因為輕慢心而說錯話,最後招來禍害;不可多事,多事容易因為內心浮躁而做錯事,最後引來禍患。處於安樂時要提高警戒,不做會讓自己後悔的事。
夫輕諾必寡信,不重言也。多易必多難。不慎患也。是以聖人猶難之,聖人動作舉事,猶進退重難之,欲塞其源也。故終無難。聖人終身無患難之事,由避害深也。(卷三十四 老子)
【白話】隨便地許諾,必定很少講求信用;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必將遭遇很多困難。因此聖人處事還要抱著艱難之心,所以終究沒有患難之事。
君子以儉德避難,不可榮以祿。(卷一 周易)
【白話】君子遭遇困頓險厄時,應以節儉為德來避免災難,不要以追求利祿為榮。
君道 修身 > 戒貪
罔①違道以干②百姓之譽,干,求也。失道求名,古人賤之也。罔咈③百姓以從己之欲。咈,戾也。專欲難成,犯衆興禍,故戒也。無怠無荒,四夷④來王⑤。言天子常戒愼,無怠惰荒廢,則四夷歸往之也。(卷二 尚書)
【註釋】①罔:不可、不要。表示禁止。②干:求也。③罔咈:咈音「扶」,fú ㄈㄨˊ。不可違背。咈,違背、違逆。④四夷:東夷、西戎、南蠻、北狄,中國古代漢民族對外族的總稱。⑤來王:古代諸侯朝見天子。
【白話】不要違背正道去求百姓的稱譽,不要違背百姓的意願去順從自己的慾望。只要堅持實行不懈怠、不荒廢政事,則外族都會來歸順。
周公曰:「烏虖①!君子所,其無逸②。歎美君子之道,所在念德,其無逸豫也。君子且猶然,況王者乎。先知稼穡之艱難③,乃逸,則知小人之依。」稼穡農夫之艱難事,先知之,乃謀逸豫,則知小民所依怙。(卷二 尚書)
【註釋】①烏虖:虖音「乎」,hū ㄏㄨ。嗚呼,也作「於乎」、「於戲」、「烏乎」、「烏呼」、「嗚虖」。虖,表感嘆的語氣,同「呼」。②無逸:不要貪圖安逸。③稼穡之艱難:穡音「色」,sè ㄙㄜˋ。指農事勞動的艱辛困難。
【白話】周公說:「啊!君子居其位,所念在於德性的修養,不貪圖逸樂。先知道農事勞動的艱辛困難,然後才營求逸樂,這樣才會知道小民賴以謀生的不易。」
景公①成路寢之臺②,逄於何③遭晏子④於塗⑤,再拜于馬前曰:「於何之母死,兆⑥在路寢之臺牖下⑦,願
合骨⑧。」晏子曰:「嘻!難矣!雖然,嬰將爲子復⑨之。」遂入見公曰:「有逄於何者,母死,兆在路寢,當牖下,願
合骨。」公作色不悅曰:「自古及今,子亦甞⑩聞
葬人主宮者乎?」晏子對曰:「古之君治其宮室節⑪,不侵⑫生人之居;其臺榭⑬儉⑭,不殘⑮死人之墓,未甞聞請葬人主宮者也。今君侈⑯爲宮室,奪人之居;廣爲臺榭,殘人之墓。是生者愁憂,不得驩⑰(驩作安)處;死者離析,不得合骨。豐樂侈遊⑱,兼傲死生⑲,非仁人(仁人作仁君)之行也;遂欲滿求,不顧細民⑳,非存之道也。」(卷三十三 晏子.諫下)
【註釋】①景公:齊景公,姜姓,名杵臼,在位時有名相晏嬰輔政。《史記.齊世家》記載他「好治宮室,聚狗馬,奢侈,厚賦重刑」,《論語.季氏篇》記「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喜歡打獵,箭法卻不高明。晏子勸諫他,齊景公能納諫。在位五十八年,國內治安相對穩定。曾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②路寢之臺:正廳的基臺。路寢,古代天子、諸侯所居宮殿的正殿。《詩.魯頌.閟宮》:「松桷(音「決」,jué ㄐㄩㄝˊ,方形的屋椽)有舄(音「細」,xì ㄒㄧˋ,大貌),路寢孔碩。」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十》:「古所謂路寢,猶今言正廳也。」③逄於何:逄音「旁」,páng ㄆㄤˊ。人名。齊國老百姓。④晏子:晏嬰,人名。字仲,春秋齊人。歷事靈公、莊公,相齊景公。尚儉力行,為當時名臣。諡平,史稱為「晏平仲」,後人尊稱為「晏子」。⑤塗:通「途」,路途中。⑥兆:墳地、墓地。⑦牖下:牖音「友」,yǒu ㄧㄡˇ。牖下即中霤(音「六」,liù ㄌㄧㄡˋ)也。中霤,屋的窗下,即天井下。指室的中央,此指宮室中。⑧合骨:合葬。⑨復:回報,稟報。⑩甞:同「嘗」,曾經。⑪節:節制。⑫侵:侵佔。⑬臺榭:榭音「謝」,xiè ㄒㄧㄝˋ。泛指樓臺等建築物。榭,建築在臺上的房屋。⑭儉:約束、限制、節制。⑮殘:損傷。⑯侈:音「尺」,chǐ ㄔˇ。放縱、不節制。⑰驩:音「歡」,huān ㄏㄨㄢ。喜樂、歡心、安心之意。⑱豐樂侈遊:盡情地遊玩作樂。⑲兼傲死生:對活人死人全都輕視。兼,並也。⑳細民:指平民百姓。
【白話】齊景公修築正殿的基臺,逄於何母喪,行路中碰到晏子,在晏子馬前反復施禮。逄於何說:「我母親去世,我家的墓地在齊景公正殿宮室中,望您懇求君主允許讓我將我母親與父親合葬。」晏子說:「唉!這事難啊!但即使很難,我也會為您去稟報此事。」晏子朝見景公,說:「有個名叫逄於何的,他母親剛去世,可他家的墳地卻恰在正殿宮室中。他希望您允許其母與其父合葬。」景公臉色突變,很不高興地說:「自古及今,您聽說過請求將人埋葬在君主宮室中的事嗎?」晏子反駁道:「古代君主,建造其宮室時都加以節制,不侵佔活人的住處;建造其臺榭時都加以約束,不傷損死人的墳墓,所以不曾聽過請求將死人埋葬在君主宮室中的事。如今,您肆意修建宮室,侵佔人家的住處;您廣修臺榭,損壞人家的墳墓。這是讓活著的人憂愁,不能安居;讓死了的人屍骨離散,不能合葬。您現在盡情地遊玩作樂,對活人死人全都輕視,這不是仁德的人應該做的;您用權力滿足私欲,不顧百姓苦樂,這也不是使國家長存的做法。」
墨子①曰墨子曰以下出辭過篇:「古之民未知爲宮室時,就陵阜②而居,宂③而處下。潤濕④傷民,故聖王作爲宮室。爲宮室之法曰:「室高足以避潤(潤下有濕字),邊⑤足以圉⑥風寒,上足以待雪霜雨露,宮墻⑦之高足以別男女之禮。謹⑧此則止。」凡費財勞力不加利者,不爲也。是故聖王作爲宮室,使上(使上作便於生)不以爲觀樂也。作爲衣服帶履,使身(使身作便於身)不以爲辟怪⑨也。故節於身,誨於民,是以天下之民,可得而治,財用可得而足。」(卷三十四 墨子.辭過)
【註釋】①墨子:名翟(音「笛」,dí ㄉㄧˊ),春秋戰國時期,開創墨家學派。②陵阜:阜音「父」,fù ㄈㄨˋ。丘陵。陵,大土山。阜,高平而大的無石土山。③宂:同「穴」。④潤濕:濕濡,潮濕。⑤邊:四周。⑥圉:音「語」,yǔ ㄩˇ。阻擋、抵抗,通「禦」。⑦墻:同「牆」。⑧謹:「僅」的意思。⑨辟怪:猶怪異。
【白話】墨子說:「上古先民不知道修建房屋的時候,靠近丘陵,居住洞穴。地下潮濕,對人的身體有害,所以聖王就修建房屋。那時修建房屋的原則是:『地基的高度可以避潮濕,四周可以禦風寒,屋頂可以抵擋霜雪雨露,室內牆的高度足以分隔空間,別男女之禮。僅此而已。』凡是勞民傷財,不能增加利益的事,不去做。所以聖王修建房屋,是為了方便生活,而不是為了追求觀賞享樂。製造衣服帶履,是為了方便身體,而不是為了追求奇特的裝束。因為自身節制,引導民眾,所以天下的民眾得以治理,財用得以充足。」
目悅五色①,口欲滋味,耳淫五聲②。七竅交爭③,以害一性,日引邪欲,竭其天和④。身且不能治,奈天下何!(卷三十五 文子)
【註釋】①五色:青、赤、白、黑、黃五種顏色。古代以此五者為正色。這裡泛指各種顏色。②五聲:指宮、商、角(音「決」,jué ㄐㄩㄝˊ)、徵(音「指」,zhǐ ㄓˇ)、羽五音。③交爭:猶交集。指不同的事物、感情聚集或交織在一起。④天和:謂人體之元氣。
【白話】眼睛喜歡五彩顏色,嘴巴貪愛美味,耳朵沉湎於音樂。眼耳口鼻七竅交織在一起追求享受,就會傷害人的天性,天天被邪惡欲望吸引,自己身體的元氣被消磨殆盡。自身都無法調治保養,又怎能治理天下呢!
天下之害,莫甚於女飾。上之人不節其耳目之欲,殫生民之巧,以極天下之變。一首之飾,盈①千金之價(價作資);婢妾之服,兼四海之珍。縱欲者無窮,用力者有盡;用有盡之力,逞無窮之欲,此漢靈②之所以失其民也。上欲無節,眾下肆情③,淫奓④並興,而百姓受其殃毒⑤矣。(卷四十九 傅子⑥)
【註釋】①盈:超過。②漢靈:即漢靈帝劉宏,東漢第十一位皇帝。在位期間重用宦官,殘殺士人,恣情縱樂,導致爆發黃巾起義,漢朝名存實亡。③肆情:猶縱欲。④淫奓:奓音「奢」,shē ㄕㄜ。奢侈無度。奓:「奢」的籀(音「晝」,zhòu ㄓㄡˋ)文。⑤殃毒:禍害。⑥傅子:西晉傅玄著。
【白話】對天下有危害的事,沒有比君王讓後宮的女人過分的裝飾打扮更嚴重的了。君王不節制耳目的欲望,竭盡天下的奇巧,耗盡天下的奇異之物。後宮女子一頭的首飾,就花費千金之資;婢妾的衣服,包含了四海的珍寶。縱欲的人欲望無窮,而百姓的物力有限;用有限的物力,去滿足無盡的欲望,這是漢靈帝失去民心的原因。在上者欲望沒有節制,下面的人肆情縱欲,荒淫奢侈之風並起,百姓就會遭殃受害。
聖人守其所以有,不求其所未得。求其所未得,則所有者亡矣;修其所有,則所欲者至矣。(卷四十一 淮南子)
【白話】聖人安守自己本具的性德,而不貪求自己未獲得的。貪求自己未獲得的,反而已擁有的會喪失掉(因為貪求則無福,更有甚者會貪贓枉法,將福報折盡);如果修養自己本具的性德,想得到的就會自然得到(因為性德具有無量的智慧德能福報)。
絕無益之欲,以奉德義之塗①;棄不急之務,以修功業之基。其於名行,豈不善哉?(卷二十八 吳志下)
【註釋】①塗:同「途」,引申指途徑、門路。
【白話】斷絕無益的欲望,來遵循道德仁義之路;放棄無關緊要的事情,來修習建功立業的根基。這對自己的名聲與品行,難道不是很有益的嗎?
有以欲多亡者,未有以無欲危者也;有以欲治而亂者,未有以守常①失者也。(卷四十一 淮南子)
【註釋】①常:常規、常道。
【白話】有因為欲望太多而滅亡的,沒有因為無欲而陷入危險的;有因為想要治理卻混亂的,沒有因為遵循常道卻失敗的。
日月欲明,浮雲蓋之;河水欲清,沙石穢①之;人性欲平,嗜欲害之。夫縱欲而失性,動未嘗正也,以治身則失,以治國則敗。(卷四十一 淮南子)
【註釋】①穢:污染、玷(音「電」,diàn ㄉㄧㄢˋ)污。
【白話】日月本欲明亮,卻有浮雲遮蔽它;河水本欲清澈,卻有沙石污染它;人性本欲寧靜,卻有嗜欲妨害它。如果放縱欲望而喪失了本性,那麼行動就沒有正確的時候,以這種心態修身則自身會陷入危殆,以這種心態治國則會使國家衰敗。
今人之所以犯囹圄①之罪,而陷於刑戮②之患者,由嗜欲無厭③,不修度量④之故也。(卷四十一 淮南子)
【註釋】①囹圄:囹音「零」,líng ㄌㄧㄥˊ。圄音「語」,yǔ ㄩˇ。監獄。②刑戮:受刑罰或被處死。③厭:滿足。④度量:法度。
【白話】人們之所以犯監禁之罪,而遭刑罰、殺戮之禍,是因為其嗜欲沒有止境,(心靈墮落)而不以法度自我要求的緣故。
自成康①以來,幾且②千歲,欲為治者甚眾,然而太平不復興者,何也?以其舍③法度,而任私意,奢侈行而仁義廢也。(卷十九 漢書七)
【註釋】①成康:周成王與周康王的並稱。成康時代,天下安寧,刑罰置放不用達四十年,為西周的盛世。②且:將要。③舍:音「捨」,shě ㄕㄜˇ。放棄;捨棄。
【白話】自成康盛世以來,將近千年,想使天下大治的君王很多,然而太平盛世不復出現,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領導者捨棄了治國的常理常法,而放任自己個人的私欲行事,導致奢侈橫行而仁義廢弛。
夫①榮公好專利②而不知大難。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載也,而有專之,其害多矣!天地百物皆將取焉,何可專也?所怒甚多,而不備大難,以是教王,王其能久乎?(卷十一 史記上)
【註釋】①夫:音「服」,fú ㄈㄨˊ。文言文中的發語詞,表提示的作用。②專利:獨佔利益。
【白話】榮夷公喜好獨佔財利,而不知道會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財利,是天地之間萬物所依賴生存的資源。而有獨佔的現象,造成資源不均的害處就多了!因為大家都需要用到,怎麼可以獨佔?不平的現象多了,而不知道社會問題已經存在,必招致民怨,不去防備大的災難,卻用這樣的思想來教唆君王,王位怎能持久呢?
訓有之,內作色荒①,外作禽荒②,迷亂曰荒。甘酒嗜音,峻宇雕牆③。有一于此,未或④弗⑤亡。此六者,有一必亡,況兼有乎!(卷二 尚書)
【註釋】①色荒:迷亂於女色。荒,縱欲迷亂、逸樂過度。②禽荒:迷亂於捕獵鳥獸。禽,指鳥獸。③峻宇雕牆:高大的屋宇和彩繪的牆壁。形容居處豪華奢侈。④未或:沒有。⑤弗:不。
【白話】皇祖大禹有這樣的話:在內迷戀女色,在外迷戀遊獵,縱情飲酒毫不節制,貪嗜歌舞不知滿足,住在豪宅,雕梁畫棟,過度裝飾。以上幾項只要沉迷於一項,就沒有不亡國的。
人主之大患,莫大乎好名。人主好名,則群臣知所要矣。(卷四十八 體論)
【白話】領導人最大的禍患,沒有大過愛好虛名的禍患。一旦領導人好名聲,那麼下屬就知道他想要的是什麼,而投其所好。
在昔殷先哲王,惟御事①,弗敢自暇②自逸③,惟殷御治事之臣,不敢自寬暇,自逸豫。 矧④曰其敢崇⑤飲?崇,聚也。自逸暇猶不敢,況敢聚會飲酒乎。 弗惟弗敢⑥,亦弗暇⑦。非徒不敢,志在助君敬法,亦不暇飲。(卷二 尚書)
【註釋】①御事:治理國家政事。②暇:閒散怠惰。③逸:舒適、安樂。④矧:音「審」,shěn ㄕㄣˇ。況且。⑤崇:聚集。⑥弗惟弗敢:不只不敢。⑦弗暇:沒有空閒。
【白話】過去,殷的先人明君畏懼天命和百姓,施行德政,保持恭敬。從成湯延續到帝乙,明君賢相都考慮著治理國事,他們頒布政令很認真,不敢自己安閒逸樂。自逸自暇猶不敢,何況敢聚眾飲酒呢?不只不敢,也沒有空閒。
成皇帝諱①衍,字世根,明帝太子也。咸和七年,詔除諸養禽之屬無益者。集書令史夏侯盛表曰:「伏②聞明詔悉除養熊虎之費,擧朝增慶,咸稱聖主。伏惟③陛下,未觀古今成敗之戒,而卓尒玄覽④,明發自然,遣除無益,務在嗇⑤民,誠可謂性與天道⑥,生而知之。」(卷二十九 晉書上.紀)
【註釋】①諱:音「會」,huì ㄏㄨㄟˋ。昔對帝王、將相或尊長不敢直稱其名,或直書其名之謂。②伏:以犬守門伺人,有伺候的意思,是下對上的謙敬之詞。③伏惟:俯身思想。是下對上表示自己想到或慮及的敬辭,多用於奏章、書信。④卓尒玄覽:尒音「耳」,ěr ㄦˇ。指卓越超群的洞察力。尒,通「爾」,語尾助詞,無義。玄覽,深察,遠見。⑤嗇:音「色」,sè ㄙㄜˋ。有愛惜、省儉、收藏之意。⑥性與天道:性者,人所受天之理;天道者,天理自然之本體。
【白話】東晉成帝司馬衍,字世根,是晉明帝的太子。成帝咸和七年(西元三三二年),成帝下詔廢除那些餵養無用的野獸,集書令史夏侯盛上表說:「聽說您下詔將飼養熊虎一類野獸的費用廢除掉,舉朝稱慶,都稱頌您為聖主。陛下您沒有考察過古今王朝成敗興衰的教訓,卻具有超群的洞察力,自然天生的仁孝心,知道廢除無用的措施,盡力於節省民力,實在可以說是天質醇(音「純」,chún ㄔㄨㄣˊ)美,生而知之的聖人。」
將欲取天下,欲爲天下主也。 而爲之,欲以有爲治民也。吾見其不得已。我見其不得天道人心已明矣。天道惡煩濁,人心惡多欲。天下神器①,不可爲也。器,物也。人乃天下之神物也。神物好安靜,不可以有爲治也。爲者敗之,以有爲治之,則敗其質性也。執②者失也(也作之)。強執敎之,則失其情實,生於詐僞也。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③。「甚」謂貪淫聲色也。「奢」謂服飾飲食也。「泰」謂宮室臺榭也。去此三者,處中和,行無爲,則天下自化也。(卷三十四 老子.道經)
【註釋】①神器:國家統治權力的象徵之物,例如:九鼎、玉璽(音「喜」,xǐ ㄒㄧˇ)。喻帝位,政權。此指治理天下之道。②執:勉強、迫使、任性妄行。③去甚,去奢,去泰:去掉過分的欲樂、奢侈、浪費。行事適可而止,不可過分。甚、泰,過分。
【白話】想要治理天下,而靠強力來做,我看他達不到目的。治理天下之道,要順應自然而為,不可強行妄為。強行妄為會敗壞天下人的自然本性,強行把持會破壞天下人的質樸。因此聖人堅決去掉過分的欲樂、奢侈、浪費。(去甚,不貪淫聲色。去奢,服飾飲食不鋪張。去泰,宮室臺榭不敢為天下先也。)
將欲取天下,欲爲天下主也。 而爲之,欲以有爲治民也。吾見其不得已。我見其不得天道人心已明矣。天道惡煩濁,人心惡多欲。天下神器①,不可爲也。器,物也。人乃天下之神物也。神物好安靜,不可以有爲治也。爲者敗之,以有爲治之,則敗其質性也。執②者失也(也作之)。強執敎之,則失其情實,生於詐僞也。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③。「甚」謂貪淫聲色也。「奢」謂服飾飲食也。「泰」謂宮室臺榭也。去此三者,處中和,行無爲,則天下自化也。(卷三十四 老子.道經)
【註釋】①神器:國家統治權力的象徵之物,例如:九鼎、玉璽(音「喜」,xǐ ㄒㄧˇ)。喻帝位,政權。此指治理天下之道。②執:勉強、迫使、任性妄行。③去甚,去奢,去泰:去掉過分的欲樂、奢侈、浪費。行事適可而止,不可過分。甚、泰,過分。
【白話】想要治理天下,而靠強力來做,我看他達不到目的。治理天下之道,要順應自然而為,不可強行妄為。強行妄為會敗壞天下人的自然本性,強行把持會破壞天下人的質樸。因此聖人堅決去掉過分的欲樂、奢侈、浪費。(去甚,不貪淫聲色。去奢,服飾飲食不鋪張。去泰,宮室臺榭不敢為天下先也。)
罪莫大於可欲,好淫色也。禍莫大於不知足,富貴不能自禁止也。 咎莫大於欲得,欲得人物,利且貪。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無欲心也。(卷三十四 老子)
【白話】罪惡沒有比荒淫好色更大的,禍患沒有比不知足更大的,過錯沒有比貪得無厭更大的。所以,只有知足的富足,才是長久的富足。
今夫溜水①足以溢壺榼②,而江河不能實漏卮③。故人心猶此也。自當以道術④度量,食充虛,衣禦寒,則足以養七尺之形矣。若無道術度量,則萬乘之勢⑤,不足以為尊,天下之富,不足以為樂矣。(卷四十一 淮南子)
【註釋】①溜水:屋簷上滴下的水。溜:通「霤(音「六」,liù ㄌㄧㄡˋ)」,屋簷滴水處。②榼:音「客」,kè ㄎㄜˋ。盛酒或貯水的器具。③卮:音「之」,zhī ㄓ。古代盛酒的器皿。④道術:仁義道德。⑤萬乘之勢:乘音「勝」,shèng ㄕㄥˋ。擁有可出動兵車萬乘的力量。喻擁有的地位極高。乘:量詞,古時一車四馬叫「乘」。
【白話】如今屋簷上滴下的水能把水壺裝滿,而江河之水卻裝不滿漏水的酒器。所以人心就像這樣。應當以仁義道德來衡量約束自己,食物能填飽肚子,衣服能抵禦風寒,也就足以養護七尺之軀了。如果不用道德標準來衡量約束自己,那麼即使擁有天子的權勢也不會感到尊貴,即使擁有天下的財富也不會感到快樂。
夫美也者,上下外內,小大遠邇,皆無害焉,故曰美也。若於目觀則美,於目則美,德則不也。 財用則匱,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為?封,厚也。胡,何。何以為美。夫君國①者,將民之與處,民實瘠,君安得肥?安得獨肥,言將有患。(卷八 國語)
【註釋】①君國:謂居君位而御其國。
【白話】所謂美,是指對上下、內外、大小、遠近都沒有妨害,才稱得上美。如果眼睛看著美觀,然而卻為此耗費財物,這是斂收民財使自己富有卻讓百姓貧困,哪裡還算什麼美呢?身為治理國家的君王,要與百姓共處,百姓貧困了,國君怎麼得以享受富裕?(意思是一定會有禍患的。)
齊景公使使於楚,楚王與之上九重之臺,顧使者曰:「齊亦有臺若此者乎?」使者曰:「吾君有治位之堂,土階三尺,茅茨不剪①,采桷②不斲③,猶以為為之者勞,居之者泰。吾君惡④有若此者乎?」於是楚王怉如⑤也。(卷八 韓詩外傳)
【註釋】①茅茨不剪:茨音「詞」,cí ㄘˊ。謂崇尚儉樸,不事修飾。茅茨:茅草蓋的屋頂,亦指茅屋。剪:斬斷;除去。②采桷:桷音「決」,jué ㄐㄩㄝˊ。柞(音「做」,zuò ㄗㄨㄛˋ)木的屋椽(音「船」,chuán ㄔㄨㄢˊ)。采:「棌」字之省,「棌」指柞木。桷:方形的椽子,椽子是建築中用以支撐房頂與屋瓦的木條。③斲:音「卓」,zhuó ㄓㄨㄛˊ。雕鑿,雕飾。④惡:音「屋」,wū ㄨ。疑問代詞,相當於「何」、「安」、「怎麼」。⑤怉如:怉音「報」,bào ㄅㄠˋ。《韓詩外傳》其他刻本「怉」均作「悒(音「意」,yì ㄧˋ)」,民國年間商務印書館所印《群書治要》有眉註:「怉作悒」。悒如:憂愁不安的樣子。怉:掛懷。又音「保」,bǎo ㄅㄠˇ,悖逆。
【白話】齊景公派遣使者到楚國去,楚王和使者一起登上九層高的樓臺,回頭對使者說:「齊國也有這樣的樓臺嗎?」使者說:「我們國君有處理政務的朝堂,堂前只有三尺高的土臺階,茅草蓋的屋頂沒有加以修剪,柞木椽子也沒有雕琢裝飾,但他還認為修建朝堂的人太勞苦了,而住在裡面的人太安逸了。我們國君怎麼會有這樣美好的高臺呢?」楚王聽後顯得不安。
福生於無為,而患生於多欲。故知足,然後富從之;德宜君人,然後貴從之。故貴爵而賤德者,雖為天子不貴矣;貪物而不知止者,雖有天下不富矣。(卷八 韓詩外傳)
【白話】幸福產生於內心知足而無所外求,而憂患產生於人的欲望過多。所以一個人知道滿足,然後富裕會隨著到來;德行適合領導民眾,然後尊貴就會隨之而來。所以看重爵位而輕視德行的人,雖然做了天子也並不高貴;貪求財物而不知休止的人,雖然擁有天下也並不富足。
三代①之興,無不抑損情欲;三季②之衰,無不肆其侈靡③。(卷二十九 晉書上)
【註釋】①三代:指夏、商、周。②三季:指夏、商、周三代的末期。③侈靡:靡音「米」,mǐ ㄇㄧˇ。奢侈淫靡。
【白話】夏、商、周三代之所以興盛,無不是因為領導者對自己的七情五欲加以節制;三代末期的衰敗,無不因肆意奢侈浪費。
天下之愚,莫過於斯,知貪前之利,不睹其後之患也。(卷十二 吳越春秋)
【白話】天下沒有比這更愚蠢的了,只貪圖眼前的利益,而看不到身後的禍患。
夫物暴長①者必夭折,功卒②成者必亟壞。(卷二十二 後漢書二)
【註釋】①暴長:急遽生長。②卒:音「促」,cù ㄘㄨˋ。突然。後多作「猝」。
【白話】任何東西迅猛生長必然會夭折,功業倉促而成必然會很快衰敗。
夫①物速成則疾②亡,晚就③則善終。朝華④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寒⑤不衰。是以大雅君子⑥惡速成。(卷二十六 魏志下)
【註釋】①夫:音「服」,fú ㄈㄨˊ。凡,所有的。②疾:快速、急速。③就:成、成功、完成。④朝華:亦作「朝花」,指早晨開的花朵。⑤隆寒:嚴寒。⑥大雅君子:才德高尚的人。
【白話】大凡事物發展過快則衰亡也快,緩慢穩定地發展則容易有圓滿的成果。早晨開花的草,到了傍晚就凋落了;茂盛的松柏,即使在非常寒冷的冬天也不會枯萎。所以,德高才大的君子忌諱速成。
五色①令人目盲;貪淫好色,則傷精失明。五音②令人耳聾;好聽五音,則和氣去心也。五味③令人口爽;爽,妄也。人嗜於五味,則口妄,言失於道。馳騁田獵④,令人心發狂;人精神好安靜,馳騁呼吸,精神散亡,故發狂也。難得之貨,令人行妨⑤。妨,傷也。難得之貨,謂金、銀、珠、玉。心貪意欲,則行傷身辱也。(卷三十四 老子)
【註釋】①五色:原指青、赤、白、黑、黃五種顏色。此處泛指各種顏色。②五音:原指中國五聲音階中的宮、商、角、徵、羽五個音級。此處指音樂。③五味:原指酸、甜、苦、辣、鹹五種味道。此處泛指各種味道或調和眾味而成的美味食品。④田獵:打獵。⑤妨:損害。
【白話】貪戀五花八門的色彩,使人精氣神外散,視覺遲鈍;過度追求音樂的刺激,使人心中失去平和中正之氣,聽覺遲鈍;講究食物的美味,使人味覺遲鈍;沉溺於騎馬打獵的快意,使人心神狂妄暴躁;稀有難得的貨品,使人貪心增長,而造成行為偏差。
亂國之主,務①於廣地,而不務於仁義,務於高位,而不務於道德,是舍其所以存,而造其所以亡也。(卷三十五 文子)
【註釋】①務:從事、致力。
【白話】會造成國家動亂的領導人,只注重擴大勢力範圍,而不重視仁義的教化;只追求高位權力,而不專注道德的修養。這種做法是捨棄國家所能生存的條件,而造成滅亡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