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有聲書👇️
治要專題
《群書治要》對現代的啟示
尊敬的師父上人,尊敬的諸位宗教領袖,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長輩、諸位兄弟姊妹們,大家下午好,阿彌陀佛!
我們中華文化的精神是孝道、是師道,我們的身命來自父母,我們的慧命來自老師。而我們師長他是我們當老師的表率,師長在每一個機會點上,在每一句話當中,都在啟發我們的智慧。記得有一次,有人請教師長,他是哪裡人?師長對著他說到,他是地球人,他們是老鄉。所以師長這個回答,讓對方感覺非常的親切,同時也提醒到我們,我們現在這個時代,地球母親已經遇到生存的問題。所以我們所有的地球人,都要像一家人一樣團結起來,來解決我們地球的危難。所以老人家這句話的回答,也提醒我們,我們身為佛弟子,身為聖賢弟子,應該念念都為整個地球、為地球人來著想。而今天大家共聚一堂,就是為了地球的未來、世界的未來來著想,從各個宗教的智慧,從每一個民族的智慧當中來找到方法。
師長也比喻到,一個三歲的小孩,當他遇到困難的時候,他一定會找他的爸爸跟媽媽。同樣的,一個民族遇到困難的時候,他一定會去找他的老祖宗。而所有民族的祖宗,他們所承傳下來的道統、傳統的價值觀,都是承傳幾千年,所以都是超越時空的真理、做人的真相。因為我們的祖先他們社會純樸,人心非常淳厚,他們這些古聖先王、這些祖先,他的心地非常的清淨,所以清淨心就生智慧,而這些智慧就記在我們的經典當中。唐朝貞觀盛世,是全世界都公認的政治盛世,政治的成就。唐太宗皇帝他是十六歲出征,跟著父親出征,二十七歲當上皇帝。在他當皇帝之前,其實整個政治有一百多年的紛亂,所以當太宗皇帝登基的時候,他也向老祖宗請教智慧。因為他有一顆愛民的心,希望帶給老百姓真正的幸福,所以命令魏徵大人等(當時的大儒),編纂了一套《群書治要》的寶書。這一套《群書治要》,它是從整個幾千年當中,一萬四千多部書,八萬九千多卷宗,包含經、史、子的這些經典,依據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樣的智慧,把它擷取其中的六十五部書,其中的五十卷,相當於五十萬言。所以這套書成就了盛世!等於是唐太宗依據這些教誨來帶領國家,所以成就了貞觀之治。
這套書編完以後,太宗是手不釋卷。所以相信我們能夠深入這套寶書,我們也能夠用在我們的修身、我們的齊家,我們帶領我們的企業團隊,包含治國,包含我們在每一個行業當中,能夠把道落實,這是治國,進而能夠帶動天下的太平。這套書總共有五十萬字,因為當時候師長在馬來西亞,剛好遇到前首相馬哈迪先生,還有現任首相,納吉首相,他們知道唐朝有這部寶書,他們都非常希望能夠翻成英文,他們也希望能夠深入。因為畢竟我們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智慧,他們也希望能深入。尤其伊斯蘭教穆罕默德先生就有講過,要追求知識智慧,縱使遠到中國。而師長老人家希望早一點利益這些政治領袖,但因為書太大部了,所以指示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英文組,能夠將《群書治要》先挑三百六十句,然後把它翻成英文。這樣這些國際的政治人物跟友人,每天可以讀一句,他們就可以深入《群書治要》的智慧。我們從這裡也體會到,老人家念念都是為了利益世界的大眾。
今天我們就《群書治要360》當中的這些教誨,事實上我們就可以解決我們當前個人,以至於家庭、社會的種種問題。比方說,我們現在來反思,這些家庭還有社會的問題,就像我們中國的中醫,要治病,首先必須把病根找到。社會的亂源,我們從表象上來看,好像是很複雜,但是從根本人心上來看,事實上並不是很複雜。從身體來講,現在的癌症、文明病非常多;從心理上來講,現在的精神病、自殺率非常高。從家庭來講,父子衝突、夫妻衝突、兄弟衝突,還包含不孝養老人、不教育下一代,這些整個家庭關係的問題。到社會當中,犯罪率節節上升,下一代的青少年犯罪率也很高。包含整個墮胎的情況,全世界一年墮胎超過五千萬人,這是連禽獸都不會做的事,但是現在人類卻在做。這是社會以至於種種的天災,看起來現象非常複雜,從根本上看是人心的問題。
因為人心追求利欲,追求自私自利,追求欲望,才會產生這些種種的問題。所以只要人心從利欲的追求、享樂的追求,轉成道義,轉成節儉,這些種種問題就會去掉。而我們真的冷靜想一想,身體的問題,病從口入,就是欲望太重,才會衍生這些問題。而我們吃的那些東西,加了很多的農藥化肥、很多的毒素,就是因為生意人要賺利。所以都是利欲,我們的身體出問題了。再來,心理。人,他追求欲望求不到,他就痛苦,這是欲的問題。甚至是我們的家人,為了追求虛榮,這也是利欲,把追求虛榮的壓力,壓在自己的親人身上,結果他們受不了,可能會自殺。所以自殺根源也是利欲的問題。包含父子、兄弟、夫婦見利忘義,所以才造成這些種種的衝突。包含為了賺錢牟利,忽略了對老人的孝養,忽略了對下一代的教育。所以只要把利欲轉成道義,這些問題都能夠解決。
而這些道理都在《群書治要》當中點出來,《群書治要360》的三百零三句就告訴我們,「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一個國家領導跟被領導之間都爭利,這個國家就危險。這句話延伸到現代,上下都爭利,連家庭都很危險,現在為了利,父子、兄弟、夫婦告上法庭的情況都非常多,這是從三百零三句當中我們得到啟示。包含面對欲望,其實我們用勤儉的態度就可以化解這個問題。《群書治要360》的第九句就提醒我們,修身、治國最重要的就是節制欲望,欲望不可以放縱,欲望像深淵一樣,掉下去可能就是粉身碎骨,所以應該要勤儉來持家。所以我們剛剛分析,從個人身心到整個社會,包含天災,《群書治要.尚書》當中就講出了根本的原因,人做善事就有種種的吉祥福報,人做不善就會感召很多的天災。所以只要人心向善,都講道義,這些災難能夠化解。
所以孔子在《論語》當中就有提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我們讓孩子從小就懂得他人生的道義本分,他會愛父母、會愛一切的人,他是君子,他是有德的人。但是,假如我們從小用利、用欲來引導孩子,那可能培養出來都是會造成家庭、團體傷害的小人。我們從這裡看到,其實我們的災難都來自於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其實孔子的一句話,就已經解決我們家庭跟社會的所有問題,就是義要放在前面,利要放在後面。
我們再從《群書治要》當中,提幾句對於我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有非常重要的這些教誨。首先修身,在《群書治要360》二十二句當中,就有提到一個領導者、一個父母,尤其是國家的領導者,他要樹立品德的根本,一定要從修正他自己的心,他的心要去掉私欲,要平等公正。他的心正,身就會正,行為就正;他的身正,他左右的大臣就會正;左右的大臣正,整個朝廷就會正;朝廷正,給老百姓當榜樣,這個國家就會正;他的國家正,就像我們斯里蘭卡,他們成為佛教的一個佛國,給天下人做榜樣,天下人有信心效法他們,由一個國家也可以讓天下都能夠得到幸福。這個是二十二句。
我們修身,從心地上要虛心接受別人的勸諫,謙卑接受,謙卑尊重這些賢德的人。所以滿招損,傲慢自滿會遭到損害;謙受益,謙卑會受到很大的益處。而尊重了賢人,他會幫助我們修身,幫助我們治國。但是,假如不能尊重賢人,用了奸人,可能這個國家就要危亡。所以一個領導者,他得到賢人,這個國家就會興盛,就像唐太宗得到魏徵,興盛了。但是失了賢人,這個國家會危險。在春秋時代,齊桓公是一個例子,齊桓公聽管仲的勸告,他把整個中華民族團結在一起,功勞非常大。但是後來管仲去世以後,他用了一些奸臣,結果最後同樣是他的人身死無葬身之地,死了之後,因為被奸臣害了,這個屍蟲流出去宮廷才被人家發現。所以治國跟修身,得賢人跟失賢人,差別是非常非常的大。
包含修養自己要不斷擴寬自己的心量,就是要有度量。《群書360》第一百二十句就教誨我們要報怨以德,用德行、用肚量來化解怨恨。我們斯里蘭卡的總統能夠平息內戰,就是因為他非常有肚量,面對叛軍的領袖,他能夠寬容他,進而還信任他,讓他為國家服務,這個是現代很好的表率。包含我們《古蘭經》當中的聖訓,都有強調這個肚量,聖訓裡面講到的,接濟與我斷交的人,照顧與我絕情的人,原諒對我行不義的人。所以確確實實各個宗教、各個民族的智慧都能夠化解這個時代的問題,這是修身方面。
第二個,齊家方面。《群書360》二百八十二句講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孔子他積善,他的後代二千五百多年都很有家道,又很有福報,這個是齊家當中很好的榜樣。但「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秦國的李斯,嫉妒他的師弟韓非子,陷害他,結果造成齊國不能用這樣的賢人,他是積不善,結果他跟孩子都被處以死刑,最後他就絕後了。所以這個積善之家非常重要。包含齊家當中很重要的,「孝順為齊家之本」。孝是德之本也,《群書360》當中一百七十三句就指出來。道德的根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一定要從孝道開始教起。而且中國的老話說,「百善孝為先」。不只百善是孝為先,孝心開了,百善都接著開。所以有孝的人,他就有愛心的根本,他就懂得從愛父母到愛兄弟、愛鄰里鄉黨,進而能夠愛一切的大眾、不同種族宗教,甚至於愛一切的動物生命,所以孝道是齊家的根本。
再來治國,這個國也可以是現在的各個團體。我們處在每一個崗位當中,《群書360》的三百一十八句就告訴我們,一個人有地位、一個人有權力的時候,就是用來造福人民、造福社會。我們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我們在整個監獄系統,海南省的張發廳長,張廳長在二00六年四月底去見我們的師長,師長就指導他用倫理、道德、因果教育來教化監獄的服刑人員。結果他回去之後,真的盡心盡力去做,很多的服刑人員懂了孝道之後,都回頭。他們打電話回去,母親接起電話,這個服刑人員就說:「母親,最近天氣比較涼,你要多加衣服。」結果這個母親對著電話說到:「你打錯了。」因為他的孩子以前都是回來要錢的,從來沒有關心過她,所以她不敢相信這是她兒子。結果後來警官趕緊再打給她說,這個真的是妳的孩子。所以在監獄系統的教育,讓我們證實「人之初,性本善」,連服刑人員都可以教得很好。這個是在監獄系統。包含在教育系統,在東北吉林松花江中學,呂杰校長,他就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紮根,所以推展孝道,推展《弟子規》,確實孩子的德行跟成績都有了很大的提升。這個是在不同行業當中落實傳統文化的例子。
最後,對於我們的民族來思考,我們馬來西亞的漢學院,因為我們的華人在馬來西亞,他們念念都想著承傳中華民族的文化,他們有一千二百多所華小,六十多所中學,都是華人出錢來辦起來的。所以他們這一分精神,確實值得我們其他地方的華人來效法。
而我們清朝,編了一套《四庫全書》,這等於是將五千年所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智慧,都會集在《四庫全書》當中。而我們的老祖先,他把寫文章跟講話分開來,寫文章的時候用文言文。因為假如寫文章跟講話一樣,講的言語二、三十年就會有一個小變化,二、三百年就會有一個很大的變化。所以,假如語言跟寫文章沒有分開的話,二、三百年之後的人就看不懂我們寫的文章。但是一分開以後,只要能懂得文言文,我們就可以跟孔老夫子、孟夫子,跟古聖先賢學習。我們看到英國的漢學院,他們的學生深入了三年、四年,都懂得文言文,都能夠用文言文來寫文章。所以我們中華民族的兒女,也應該好好學文言文,把它承傳,文化承傳下去,把這個寶書能弘揚開來。
最後平天下,是我們所有宗教和諧、國與國之間和諧,這個我們祖先也給我們做出榜樣。六百年前鄭和下西洋,鄭和擁有全世界最強的船隊,但是他沒有侵略任何一個國家的一寸土地,反而把最好的文化,也把最好的謀生技能,都給了許許多多的民族。他為什麼會這麼做?其實在《群書治要360》的「務本」當中就點出來,我們的政治人物都懂得先德化,都是去利益不同的國家跟民族,以仁愛之心對待一切的民族。我們師長也給我們做出榜樣來,宗教跟宗教之間要團結,國與國之間要團結,一定要互相的學習、互相的關懷、互相的幫助。而師長對於其他宗教的這些教誨都是非常虔誠深入去學習,所以才贏得所有宗教的領袖對他老人家的尊重跟愛戴,這也是我們所有弟子應該學習承傳下來的。
今天就《群書360》,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謝謝主辦單位給我這個學習的機會,謝謝大家。你是否常叹命运不公,为何上天厚此薄彼?
或是人生暂时陷于困境,苦于无路可走,茫然不知所措?
是不是真有“上天注定”这一说?
如果有,能不能改变既定的命运呢?
如果你想走出困境、改变命运,那么你一定要好好看看这本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善书”“东方励志奇书”的——《了凡四训》。
《了凡四训》,俗称《了凡戒子文》,是明代宝坻知县袁黄以自身经历现身说法,写给子女的私房家书。袁了凡先生在家书中告诫儿子:要认识命运的真相,命运是可以改变的,同时要明辨善恶,改过积善,谦卑做人。
《了凡四训》一书虽篇幅短小,但寓理深刻,兼融儒释道三家思想,尽显中华传统文化的深邃与智慧。了凡先生因其躬行实践,彻底改变命运,也使此书久享盛名,影响深远。自近代以来亦有许多中外名人对其倍为推崇。
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将《了凡四训》列为子侄必读的第一本人生智慧之书。彼时,在民间广为流传着一书一训:“一书”即《曾国藩家书》,“一训”则是《了凡四训》。曾国藩在道德上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中年时改号为“涤生”,此即出自《了凡四训》:“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即洗涤旧迹,获得新生之意。民国四大高僧之一的弘一大师,晚年亦常书此修身格言赠人,以勉励其改过自新。
中国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更是在民国年间将《了凡四训》一书,印刷达百万余册,予以流通。当时的印刷技术不似现在这般发达,要印刷如此庞大的数量,是极不容易的。那为什么祖师还要费如此大的心力去弘扬这本书呢?在《了凡四训序》里,祖师是这样回答的:
“袁了凡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命自我立,福自我求,俾造物不能独擅其权。受持功过格,凡举心动念,及所言所行,善恶纤悉皆记,以期善日增而恶日减。初则善恶参杂,久则唯善无恶。故能转无福为有福,转不寿为长寿,转无子孙为多子孙。现生优入圣贤之域,报尽高登极乐之乡。”
《了凡四训》一书不但流传于中国各地,四百余年来,更被书香门第奉为“传家之宝”,甚至在传布到日本之后,对于一百多年来的日本社会,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日本著名的汉学家阳明学大师安冈正笃先生对本书推崇备至,建议日本天皇及历任首相视为“治国宝典”,应当熟读、细读、精读此书;凡有志执政者,应详加研究。他认为《了凡四训》是“人生所能动的伟大的学问。
被誉为“日本经营四圣”之一的稻盛和夫先生,早年有幸读到了《了凡四训》并将其作为人生指导,后来他在其著作中说道:我邂逅了袁了凡所写的《了凡四训》,得到了顿悟的感觉,原来人生是这样的。
这本书究竟讲了什么,竟拥有如此大的魅力?
下面就让小编来带大家一起浅略的探讨一下这本书的内容吧!
《了凡四训》一书中共分为四个部分:
正所谓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袁了凡听后,幡然醒悟,开始从自身找原因。他发现自己过去许多言行皆是薄福之相,所做恶行竟多得数不过来!原来这些才是造成自己不登科第,及不生子的根本原因。
此后,袁了凡将自己过往不善之因,尽情洗刷,余生力行善事,广积阴德,孔先生先前所算,果然皆不应验。
大藏经通偈云: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所谓注定的不是命运,而是因果。想改变“果”,就要从改变“因”下手。故印光大师云:“人生世间,寿夭穷通,皆由宿因所致。而有大善大恶者,则亦有转祸为福、转福为祸之种种不同。以故圣贤皆注意于修持,佛法亦注重于忏悔也。能忏悔往愆,聿修厥德,则一切受用皆非宿业所感之旧矣。宜详阅袁了凡《立命篇》,则可悉知。”(《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二·复叶沚芬居士书一》)
读完《立命篇》我们知道:命由我作,福自己求。命可以从心而觅,想要改变命运就要从改变自己的心行开始。
古人蘧伯玉行年五十,而犹知四十九年之非。袁了凡以其为改过榜样,劝诫子女:若察觉不到自己有过错,不是自身做得好,而是因为心粗感觉不到。并举出过恶深重的一些状况:或心神昏塞,转头即忘;或无事而常烦恼;……或夜梦颠倒,甚则妄言失志。
袁了凡认为,过由心造,亦由心改,改过从心性入手是最有效的方式。何谓从心而改?但当一心为善,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譬如太阳当空,魍魉潜消;如斩毒树,直断其根,不必枝枝而伐,叶叶而摘。
若做不到从心而改,须从明理入手。若过错在杀生,应作如是思维:物皆恋命,杀彼养己,岂能自安?且彼之杀也,既受屠割,复入鼎镬,种种痛苦,彻入骨髓;己之养也,珍膏罗列,食过即空,疏食菜羹,尽可充腹,何必戕彼之生,损己之福哉?一思及此,将有对食痛心,不能下咽者矣。
况如《梵网经》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
如能真正明白这个道理,就不敢再杀生食肉了。若在道理上暂时还未能通透,则须先从行为着手,直至从根本上革除过错。
若欲获福,还须行善。
此训开篇即举出十条古人行善的真实案例。除阐明“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道理外,更难能可贵之处在于教人明辨善的种类。以防落于善的表相,被伪善所蒙蔽,是真实的智慧之学。
举要言之,善有十种: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阴,有阳;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
袁了凡告诫子女,凡欲积善,决不可徇耳目,惟从心源隐微处,默默洗涤。
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纯是济世之心,则为端,苟有一毫媚世之心,即为曲;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
内不见己,外不见人,中不见所施之物,是谓三轮体空,是谓一心清净,则斗粟可种无涯之福,即如《金刚经》云:“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此种三轮体空无相而施的功德,才是最大的。
懂得如何行善后,按照书中所举十条,在生活中随分随力去做,则福德自可完备。
第一,与人为善;第二,爱敬存心;
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劝人为善;
第五,救人危急;第六,兴建大利;
第七,舍财作福;第八,护持正法;
第九,敬重尊长;第十,爱惜物命。
每见寒士将达,必有一段谦光可掬。
袁了凡对朋友说,如果上天真要赐福给一个人,那么首先就会赐予他智慧。
一个有智慧的人明白天地万物的广大,从而知道自身的渺小,自然就会拥有谦卑处下的胸怀。谦虚犹如地基,一切善果福报由此而建立,就不至得少为足。而无知之人不知天高地厚,常起傲慢之心,必然止步不前,更无福报可存。
唯有“谦”,方能将善果越积越多,是修业者所必不可少的。
一个人若能做到“立命、改过、积善、谦德”四点,其命运就会发生根本改变,福报自然就会降临。
然此就世俗而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此书虽不是佛经,但书中阐明的观点,与佛法的基础道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不谋而合。
《华严经》云:“若诸菩萨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
若把《了凡四训》一书当作世间善法而行,究极而论,止乎成仙,仍在三界六道轮回之中;若能以大菩提心行之,则可以超凡入圣,了脱生死,断三惑以证法身,圆福慧以成佛道。
佛陀一代时教,无非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出离生死,圆成佛果。然众生根性不一,故如来教法无量。时值末法,若想当生了脱生死,无如净土持名念佛一法,最为契机,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
若在力行世间善法的同时,还能对净土法门产生信心,信愿念佛,不但现生可入圣贤之域,不久即可高登极乐,作莲邦之嘉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