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快的脚步不是跨越,而是继续;最慢的步伐不是缓慢,而是徘徊;最好的道路不是大道,而是坦荡;最险的道路不是陡坡,而是陷阱;最大的幸福不是得到,而是拥有;最好的财富不是金钱,而是健康;最棒的祝福不是将来,而是现在。
【“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出自《群书治要》卷九《孝经》。
所谓“非法不言,非道不行”。意思是不符合礼法的事情不能说,不符合道义的行为不能做。这也是孔子对颜回所说的“四勿”,“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里的“动”不是动作的意思,而是起心动念的意思,如果有不如理不如法的念头,都不能生起。
古人把人的行为分为身、口、意三种,使自己的身、口、意三种行为都能够恪守礼法,就做到了古圣先贤所说的“克己复礼”,这样才能离成圣成贤越来越近。
《论语》中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孔子所学的就是古圣先贤之道,他一生所秉持的就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精神。这里“古”是古圣先贤之道,就是古代圣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
所以尚“古”,并不代表不讲创新,并不代表不懂得与时俱进,而是注重要掌握蕴藏于其中的恒常不变的规律,这个在古人那里被称为“道”。很多人说传统文化不讲创新,是他不懂得传统文化的辩证法。
例如《易经》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这个“易”字就有三重含义。第一个含义就是“变易、变化”的意思,说明人世间的人、事、物等现象是变化莫测、变化无穷的,所以我们必须与时俱进。
《易经》的第二个含义是“不易、不变”的意思。告诉世人,虽然现象是变化莫测的,但是不变的是规律,是道。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只有掌握了那个不变的道,才能够以不变应万变。就像老树每一年都会抽新芽、发新枝,但是它的“根、本”并没有改变。
第三个含义是“简易”,简单的意思,所谓大道至简。说明真正深刻、复杂的道理,都是以非常简单的方式来表达的,其目的就是让人们易学、易懂、易记、易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实是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结果。传统文化讲“仁、义、礼、智、信”,这就是核心价值观,每一个价值观概括成一个字,至简到极处。它容易记,也容易在社会上普遍推行,千百年来成为人们所奉行的价值观。虽然现象变化莫测,但是只要掌握不易的规律、不易的道,就能把事情处理好。这就是《易经》的三重含义。
现代人很喜欢读书,也很好学,知识面很广博,但是所看之书未必是经典。特别是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如果对自己所阅读的书、所看的电视节目等没有选择,可能看的越多,所受的污染越严重;看的越多,问题越多,烦恼也越重。
这就是因为我们看的不是符合圣贤之道的内容,所以让你无所适从。这个人这样说,过几天另一个人又换另一种方法说,你不知道到底应该按着谁的说法去选择。一旦自己对所学的内容不加选择,就很可能使自己本来清净的心性受到潜移默化的染污。
《群书治要·新书》中有这样一段话,说明学习古圣先贤之道的原因。它说:“汤曰。学圣王之道者,譬其如日;静思而独居,譬其若火。夫舍学圣之道,而静居独思,譬其若去日之明于庭,而就火之光于室也。然可以小见,而不可以大知,是故明君而君子,贵尚学道,而贱下独思也。”
这段话是讲,学古圣先王之道的人像太阳一样,一个人静坐冥思苦想的时候,就如同舍弃学圣贤之道,就像舍弃外边的太阳光明,而去屋子里接近小小的烛光。烛光虽然可以让你有小小的见识,但开启不了你的大智慧,所以明智的君主和君子都崇尚学圣贤之道,崇尚读诵经典,而不是一个人独自地冥思苦想。所以我们要学就要学圣贤之道,要读就要读经典,这样才能学有所成,进而帮助我们变化气质,成圣成贤。
这里要强调,古圣先贤求学和现代人求学的目的不同,现代人求学注重的是学知识、学技能,旨在广学多闻,而古人求学目的是明心见性,所以求专一,求戒定慧。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所以并不是说学的越多,知识越广博,就越有智慧。智慧是我们本自具足的,只不过现在被各种烦恼、习气所障碍住,使它不得显现。所以学道的过程,它是一个不断减少的过程,而不是一个不断增加的过程。
正如老子所言,“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所不为。”不是说学的越多就越好,有知,就一定有所不知。知道的再多,只要有知,就会有不知的东西。怎么样才能做到无所不知?那就必须要求“无知”,“无知”起作用,才是无所不知。这就像镜子一样,镜面上什么图画都没有,这就叫“无知”。结果能够“胡来现胡,汉来现汉”。它起作用就是“无所不知”,谁来就现谁的像。但是如果镜子上有了图画,本身被染污、蒙蔽了。那么谁来,都现不出谁的像。所以老子讲,“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这就是中国传统儒释道求道和西方人求学的不同之处。为什么强调读诵圣贤经典?读诵经典的目的是为了静心。所谓“读书千遍,其义自现(其义自见 ),其实就是见性了。通过读书千遍把自己的心给定下来,让浮躁不安的心平静,定的久了,智慧就自然开启。这就是《大学》上所说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说明儒释道三家求道的方法其实是一致的,都是“因戒得定,因定开慧”。
“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如果所作所为都遵循礼法,遵循古圣先贤之道,遵循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久而久之,自然就会形成习惯,无需刻意选择。纵使言语传遍天下,也不会口中有失。即使所作所为,为天下人皆知,也不会有怨恨、厌恶。
“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三者”是指合于先王礼制的服饰、言语和行为。宗庙是古代祭祀先人的场所。古代天子有七庙,诸侯有五庙,卿大夫是三庙,士有一庙,庶人没有庙。祭祀祖先就是在宗庙中进行。卿大夫的服饰、言语、行为如果都能够遵守礼法、道德,就能够守住他祭祀先祖的宗庙,使他的家道、家业、家风、家教,代代相传。这就是卿大夫的孝道。
“《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这首诗出自《诗经•大雅•烝民》篇。“夙”是早的意思。“夜”是指暮的意思。“一人”是指天子。卿大夫早晚勤奋不懈地事奉天子,尽忠职守,这样才能实现其孝道。“一人”,虽然指天子,但是君臣是一体的,对天子尽忠,就是对人民尽忠,对自己负责。因为“自他不二”。所以对天子的忠,尽到极致,也可以明明德,通达自性,找到真我。
所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都被称为性德。从任何一个字入手,把这一个字做到极致,都可以回归自性,达到明明德的效果。它是和自己的心性相通的。所以助人就是助己,对天子尽忠,其实是帮助自己达到“天地与我同根,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所以“一人”,其实就是真我,真正的自己。
不符合先王规定的服饰不敢穿;不符合先王礼法的言论不敢讲;不符合先王道德的行为不敢行。所以不合礼法的话不讲,不合道德的行为不做,自身不说败坏德行的言语,不做败德的行为,言语传遍天下也没有过失,即使所作所为为天下皆知,也不会招致怨恨或厌恶。这三者都能具备,然后就能守住祭祀先祖的宗庙。《诗经》说:要早晚勤奋不懈来事奉天子。这个就是卿大夫的孝道。
“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是一个历史的规律。不仅一个家族如此,一个国家、一个企业、一个政党,也是如此。
富不过三代是因为第一代创业的人往往都是白手起家、兢兢业业、艰苦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创下事业。到了第二代,条件好了,但是还能耳闻目睹父辈创业的艰难,知道克勤克俭,所以能使事业发展壮大。但是到了第三代一出生,就过上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不知道祖辈、父辈创业的艰难。不知道克勤克俭、励精图治,学会了骄奢淫逸、铺张浪费。这样久而久之就会把祖辈、父辈所打下的基业给败坏光。
在美国,只有30%的家族企业到第二代还能够延续,等到了第三代就只有12%了,继续往下发展,四代以后仍然能够存在的家族企业则只有3%。同样的规律在西班牙的说法是 “老子——儿子富人——孙子讨饭”。葡萄牙的说法是“富裕农民——贵族儿子——穷孙子”。而德国人则用“创造——继承——毁灭”来形容家族企业在三代里的发展情况。
现在也可以经常看到中国的青年留学生坐在飞机的头等舱里,看的不是健康杂志,而是一些黄色刊物,最令人惊讶的事是有些留学生动辄就购买豪宅,出手阔绰,生活上的豪华奢侈更是令人吃惊。
他们驾驶的是最贵的跑车、佩戴的是名表、名贵的首饰。每一天上课还要父母远在千里之外、万里之外按时打长途电话来叫醒。他们的骄奢程度确实是令人惊心。司马光先生在《资治通鉴》中说 “爱之不以道,适足以害之也”。父母爱孩子,方式错了,结果恰恰是把孩子给害了。
2002年,欧洲一个金融世家的后代在继承了庞大的家产之后,却因为服食过量的海洛因而去世,年仅23岁。这些被称为富裕病。这些富裕病的原因都是生活缺乏目标,最重要的是没有接受文化的熏陶和文化的滋养。
学习传统文化的好处是用传统文化的道理来生活,来教育孩子,能使自己的家业、家风、家道代代相传。才能避免“富不过三代”的恶性循环。古人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凡是能够承传三代以上的家族,都非常重视家庭教育。而在他们的家庭教育中,都很重视节俭、美德的培养。
康熙皇帝在位的时候,曾颁布《圣谕十六条》,用以教导百姓。其中有一条就是“尚节俭以惜财用”。特别强调“开其源尤当节其流”。不仅要知道去生产、聚集财富,懂得开源,而且还要懂得节流。要懂得节省,在用度花销上不要过于奢侈浪费,这样财富才会“不可胜用也”,财富才会用也用不完。
《礼记》中讲“国奢,则示之以俭;国俭,则示之以礼”。孔子说,“礼,与其奢也,宁俭”。意思是说,如果这个国家奢侈之风盛行,就要教导人们崇尚节俭,要“示之以俭”。如果这个国家风气太过简朴,就要“示之以礼”要懂得礼仪。过分的节俭是不符合中道的,要符合“礼”的要求。特别是当客人、外宾来访的时候,平时自己可以很节俭,但是招待客人、招待外宾还是要符合“礼”的节度,这样才不失礼。
孔子说“礼,与其奢也,宁俭”。他说“礼”与其搞的太奢华,太铺张浪费,还不如节俭,宁愿节俭。孔子是提醒后人节俭才是礼的根本。再看现在,奢侈之风盛行,人们竞相比着穿名牌、坐高档轿车、住豪华别墅、吃山珍海味、穿绫罗绸缎、坐宝马香车。
习先生曾经指出,“有些领导干部爱忆苦思甜。口头上说是穷苦家庭出身,是党和人民培养了自己,但言行不一,心里想的是自己当上官,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要好好享受一下当官的尊荣,摆起官架子来比谁都大。享乐主义实质是革命意志衰退,奋斗精神消减。根源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正确,拈轻怕重、贪图安逸、追求感官享受。奢糜之风实质是剥削阶级思想和腐朽生活方式的反映,根源是思想堕落、物欲膨胀、灯红酒绿、纸醉金迷。”
在这种奢侈风气盛行的情况下,党的十八大之后提出了八项规定,这就是“国奢示之以俭”的做法。而在位的领导者能够节俭,就会起到上行下效、立竿见影的教育效果。所以说,虽然奢侈之风很盛行,但是只要领导者带头反对奢靡之风,力行节俭,大力倡导传统文化教育,坏风气还是可以扭转过来的。
古人说,“暴殄天物,则必遭天谴;好蠹民财,则必招民怨;纵欲败度,殃祸立至”。意思是如果人对于自然界所生产的这些物品、物产不是很节俭,而是过分地消耗,结果一定会有灾祸,必然遭到天谴,“殃祸立至”,这个殃祸马上就会来到。
明代的时候,就有这样一个例子。明代有一个人叫张牧之,他们家世世代代都是对国家有功勋的人,拥有的资产不计其数。他的福分,其实都是祖宗给他积下的。但是他不知道节俭,过着奢华骄纵的生活,连王侯都比不上。他的婢女都穿着锦衣绣服,奴仆也穿着绫罗绸缎。妻妾们穿着用度更加奢华。奢华的程度达到拿着绫罗绸缎来缠脚,拿帛来作抹布,丝毫都不觉得可惜。
他们家有一个“聚景园”,春天牡丹花一开就用各种奇异的景观构成一个五亩大的棚子,用彩丝做绳,聚集了姬妾一百余人来歌舞饮酒,还取名为“百花同春会”,每唱一曲歌就赠给绢两匹。
有一位客人看了之后,劝他说:“过去寇莱公身为宰相,让歌姬陪酒,只赏给她绫一匹。有识之士就讥讽他过于奢侈,并且为他做了一首诗:一曲清歌一束绫,美人犹自意嫌轻。哪知织女机窗下,几度投梭始得成。”意思是说,有人唱一首歌就赠给她一束绫。被赠的这个人还觉得赠的太轻。谁知道这一匹绫是织女在织窗下拨动了多少次的梭子才把它织成。寇莱公听了这首诗很后悔。而明公您的爵位还不及寇公,用度不应该太过分。”
结果张牧之听了之后却哈哈大笑说:“莱公是个穷酸汉,他哪里能和我相比。”到了冬天的时候,他就剪彩绸为花,用彩色的绸子剪成花,挂在树枝上,旧了之后就把它换下来,换成新的,每年的彩绸费用就不计其数。结果这样做没过几年,张牧之就死去了。而家里又被清算,他的妻妾穿破了的鞋,向人要一尺一寸的布丝,人家都不给他们。这都是暴殄天物,最后得到的灾殃,这都是现世报活生生的例子。
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有很多,可惜现在人却不读圣贤书,不懂得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在党的十八大之后,针对党员领导干部中的奢靡之风,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对遏制领导干部的奢靡之风产生了强大的约束力。
但是如何遏制富商们的奢靡之风?那就必须要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让他们读书明理,使他们自觉地过上一种节约用度的生活。要明白“富不过三代”甚至“富不过当代” 的道理。
“公赋既充,则私养不阙”。“公赋”是现代的税收。有所收入就要向国家缴税,这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因为财布施得财富,对国家的贡献越多,越不偷税漏税,自己的心地正大光明,过日子自然会特别的安稳。而财富也会越施越多,这是讲老百姓的孝道。
“此庶人之孝也”“庶”是众的意思,为天下众人也。这是讲一般百姓众人的孝道。
东汉年间,有一个人叫江革,是二十四孝中的一个故事。当时社会很动乱,出了很多盗贼。为了避乱,江革背着母亲到处逃难。因为从小父亲过世,他和母亲两人相依为命。在逃难的过程中,他多次遇到盗贼,要把江革给劫夺去。每遇到这种情景,江革就会哭泣着说,“我有老母需要奉养”。结果每一次盗贼都被他的孝心所感动,不忍心杀害他。
后来江革背着母亲,来到了邳下这个地方。因为一路行走,钱财都用光了,也很贫穷。为了奉养老母亲,他每一天光着上身,赤着脚去给人家做苦工。靠出卖劳力来奉养母亲。母亲所需要的东西,他都给一一地筹备齐全,不让母亲有任何的欠缺。江革已经贫穷到这样的程度,但是还是不惜勤苦地工作,出卖苦力来奉养母亲,不让母亲有所缺乏。
试想,一般的百姓家庭贫穷、困乏,还能向江革一样尽心孝敬父母?我们对父母的奉养,可能不像江革那样尽心尽力,能够让父母衣食无缺,父母所需要的一应俱全。这就是庶民的孝道。
孔子说,顺应自然规律,分辨土地的不同特点,行为谨慎,节约减省,以此供养父母。这就是老百姓应尽的孝道。【一年之计,莫如树榖;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所以从事教育的人要体会到树人的重要性,这样才会有使命感,坚持走教学之路。
好人品,才是立世根本!
——传统文化语录
一个人,穷不算啥,
但不能丢掉为人的尊严。
一个人,富不算啥,
但不能失去做人的良心。
人活一世,
家底多厚不重要,
和谁往来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的人品!
如果人品差了,
再富再有,也没人瞧得上。
做人一辈子,
人品越好,人缘越好,
人缘越好,机会越多,
机会越多,道路越宽。
人品好的人,
遇事之时有人帮衬,
低谷之时有人支援!
做人以善为先,
待人以诚为本,
懂人难处,护人短处,
坚强不屈,临危不惧!
好人品的人,不欺负人,
真善良的人,不歧视人。
知道为别人付出,
懂得把别人尊重!
做人,拼的就是人品!
三穷三富才到老,
十年兴败谁知晓?
别狂妄自大,别目中无人,
不可一世者,没人会喜欢。
别说你朋友众多,
要看真心有几个,
想要人真,不能假半分,
想受人尊,就先尊重人。
人这一辈子,
低调做人,稳重做事,
真诚交往,善良处世。
和人相处懂让步,
与人往来要谦虚。
人品好,才能长久发展,
好人品,才是立世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