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二首•五一节庆】
五一若榴明,披红舞太平。
感恩栽树者,汗水铸光荣。
五月艳阳红,笙歌醉暖风。
志圆中国梦,华夏尽英雄。
注:若榴,石榴别名;榴明,榴花灿烂。
《致敬五一》
五一,
全世界劳动者的节日。
经历过血与火的洗礼,
万众团结奋起,
给腐朽势力迎头一击。
砸碎人间炼狱,
讨回公平正义。
五一,
带着世纪的风采,
泪浸难得的胜利。
终于盼来,
这个欢呼雀跃的日子。
劳动者的光荣,
让整个世界点亮美丽。
从此,
劳动二字造就出历史。
劳动丰盈财富,
劳动创造价值。
无论体力还是脑力,
劳动收获的成果,
带着汗渍流淌出丰绩。
今天,
劳动者胸中装满自豪,
手捧幸福把快乐洋溢。
三百六十行,
用自己的方式庆祝生日。
致敬劳动的伟大,
一代又一代把生活神奇。
【"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
出自《群书治要》卷九《孝经》。
“社稷”,根据《白虎通·社稷篇》解释,“人非土不生,非谷不食。土地广博,不可遍敬也;五谷众多,不可一一祭也。故封土为社,示有土也。稷,五谷之长,故立稷而祭之也。”意思是说,人没有土地就不能生存,没有谷物就没有食物。土地广阔博大,不可全都礼敬周遍;五谷众多,不能一一祭祀。于是就封一块土地作为社,以表示有土;稷,作为五谷之首,把稷树立起来加以祭祀。就用“社”代表土地神,“稷”代表谷神,“社稷”合起来就代表国家。
“民人”,根据皇侃的著书:‘民’,是广及无知;‘人’,是稍识仁义,即甫始之徒,故曰“民人”。“民”,是广泛包括了无知蒙昧之辈,而“人”,是指稍识仁、义、礼、智的府吏、史官之类,所以称“民人”,包括了两类人。这一句话的意思是说:“富贵不远离自己,然后才能保全自己的国家,使民人和睦相处,这就是诸侯的孝道。”
如何才能使富贵不远离自己?如何才能打破“富不过三代”的恶性循环?在《易经》中有一句话叫“一阴一阳之谓道”,总结了天地自然的规律。古人常用太极图来表示天道变化的规律。太极图半边是阴的,半边是阳的,中间还有一个界限。如果越过这个界限,意味阴阳失去平衡。阴阳失去平衡就会导致变化。这就是“物极必反”,“盛极必衰”,“消极必长”的道理。
明白这个道理的人,就会教导子孙舍财不贪,克己利人。能够做到富而不奢,贵而不骄,反而会拿着财富权势去帮助他人,服务国家,贡献社会。财富是越施越多,利益的人越多,位置就越高。
《群书治要·中论》中说:“位也者,立德之机也;势也者,行义之杼也。”“机”和“杼”,都是古人用以织布的工具,在这里意思是说职位和权势不应该成为贪图享乐、以权谋私、骄奢淫逸的资本,而应该作为建立仁德、施行道义的工具,这样才能够避免身败名裂或者富贵不超过三代的悲剧。
明智之人,越是富裕越谨小慎微,越是拿着钱去做慈善事业,利益社会大众和他人。例如大家所熟知的美国微软公司的董事长比尔·盖茨,在2008年接受美国BBC电视台《Newsnight》访问的时候表示:要把自己580亿美元的财产,全部捐给名下的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一分一毫也不会留给自己的子女。
他说:“我们决定不会把财产分给我们的子女,我们希望以最能产生正面影响的方法回馈社会”。并在遗嘱中宣布要拿出98%的财产捐给自己创办的这个基金会,这笔钱主要用于研究艾滋病和疟疾的疫苗,并为世界贫穷国家提供援助。正是因为他有乐善好施的心,所以越施越多,财富不断增长。
在意大利有一本《机会》杂志,他们想采访一个名人来提升自己杂志的影响力,他们想到了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并围绕“机会”这个话题设计三个问题让他回答,打算以此大做文章。
哪三个问题?第一:您认为最不能等待的事是什么?他们认为比尔·盖茨一定会回答“机会”。第二:您认为谁不会第二次前来敲门?他们想还是“机会”。第三:您认为现在最需要抓住的是什么?他们想比尔·盖茨还是会回答“机会”。这样他们就会大写文章,对《机会》杂志就会产生正面的宣传效果。
但是他们没有想到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的回答,他说:“第一,我认为天下最不能等待的事是孝顺。第二,不会第二次前来敲门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初恋。第三,最需要抓住的事是:恕我直言,是行善。”他三个问题没有一个回答是“机会”,反而认为天下最不能等待的是孝顺。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行孝不能等,行善也不能等,最需要抓住的机会是行善。可见,他能够成为世界首富,是有原因的。
当看到一个人成功的枝叶花果的时候,不要只羡慕他的结果,《大学》中说“德者,本也;财者,末也”。一定要去追究他成为世界首富的根源在哪里。
学植物的人知道,植物的根能延伸到哪里,它上面的枝叶花果才能延伸到哪里。
后来这件事出来之后,美国的《生活周刊》在卷首语发表这样一个感慨:在现实社会里,人们总认为最不能等待的事就是机会,最不可能第二次前来敲门的是机会,最需要抓住的是机会。其实这种来自战场和商海里的观念并不适合于生活。
比尔·盖茨能成为世界首富,就是因为他德行深厚。虽然他可能没有学习、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但是他的行为却暗合道妙。他知道最不能等待的事是孝顺,最需要抓住的事是行善。正是因为他的孝心和善行,成就了他世界首富的地位和名声。
孝是性德。不仅在古代适用,不仅在中国适用,而且在现代社会仍然适用,对于西方人也依然适用。
《易经》中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很多富有远见的成功人士,他们有了财富之后,并没有拿着钱去竞奢斗富、去攀比谁的车子更豪华,谁的别墅更阔绰,而是把钱捐献给慈善教育事业。
他们能想到在当今的世界上,还有很多人正在过着忍饥挨饿的生活,还有很多学生交不起学费。于是把自己富余的财物拿出来,雪中送炭,救人一命、解人急困。他们所得到的喜悦比一时地挥霍所带来的满足更加真实、更加长久,正是因为他们这种施舍地行为,越施越多,所以长久地保持富贵。
身居高位的诸侯,行孝的重点就在于戒骄、戒奢及谨守法度。“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这也是长久保持富贵最简单易行的方法。
《天子章第二》讲述天子如何行孝。天子把爱敬双亲之心扩展至天下百姓,让百姓都受到教化,这样人人都不敢怠慢、厌恶自己的父母亲以及天下的父母亲。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形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吕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出自《群书治要》卷九《孝经》。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这一章是承接上一章的思路而来,本章承接上章之文是孔子对曾参的教诲,自此以下的四章皆为孔子一次所讲的话,下边的经文中不再出现“子曰”两个字。
“恶”是厌恶,“慢”是轻慢、怠慢。孔子说,一个人亲爱自己的父母,就不敢厌恶他人,尊敬自己的父母,就不敢轻慢他人。因为一个人如果轻慢他人的父母,反过来他人也会轻慢自己的父母,所以有德行的君子不这样做。
如果一个人能够真正体会到父母养育自己的不易。那他也就能够体会到天下为人父母者的不易,因此就会将自己对父母生起的爱敬和感恩之心推广到天下父母的身上。一个人对父母没有厌恶之心,那么厌恶之心就无从产生,换言之,他不知道什么是厌恶。
就像一个孩子从来没有见过父母对人发脾气,父母遇到问题都是以商量的对话形式、说理的形式加以解决,那么他也就不知道什么是发脾气。当他遇到问题的时候,也会以平心静气的方式、沟通的方式加以解决。这就是“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就像一个人生长在楚国,他自然而然会说楚国的方言。
一个人尊敬自己的父母亲,他就不会轻慢他人,特别是他人的父母亲。因为你轻慢他人的父母亲,他人也会轻慢你的父母,就等于是自己的行为导致别人对自己父母的不恭敬,如同是自己对父母的不恭敬是一样的。
现代人,最怕别人指责的一句话就是“你这个人没有家教”。因为这一句话不仅指责了自己,也指责了我们的父母,这就是“德有伤,贻亲羞”。所以我们要修养自己,自己不轻慢任何人,也就不会因为自己有任何不道德的行为使父母蒙羞。
亲爱、尊敬父母在古人那里是天经地义之事,不需要问为什么。但是现代因为经历过对孝道的过度批判,导致很多现代人一提起孝道,就和“封建的”、“落后的”、“糟粕的”、“愚昧的”联系在一起,所以不免有的人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父母恩重难报经》专门为我们讲述了父母的恩德。经的一开头记载着,佛陀带着弟子到外面出游,在路上遇到了一堆白骨,佛陀就派弟子把白骨分成两堆,一堆颜色比较白,看起来也比较重,另一堆的颜色比较黑,重量也比较轻,并冲着白骨进行礼拜。弟子们看了这样的行为觉得奇怪,为什么要冲一堆枯骨礼拜,而且还分成两堆?
佛陀说,分量比较轻、颜色又比较黑的骨头是女子的骨头,而颜色比较白、分量比较重的是男人的骨头。弟子们一听更奇怪了,人在世的时候,女子穿的衣服很艳丽,又涂脂抹粉。从外表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位女子,而男子和女子的装扮不一样,从他们的装扮上就能判断出,他是男、是女。可是人过世之后,如何能知道这个人是男人还是女人?
佛陀语重心长地告诉他们,因为女子有哺乳的义务,要哺乳儿女就需要把自己身体的营养通过乳汁输送给孩子。这样长期地哺乳孩子,她们的骨头就比较轻,颜色是黑的,而男子的骨头比较重,颜色是白的。凭这一点,就能够判断出这个骨头是男人的还是女人的。说完之后,佛陀又为弟子们讲父母恩重难报的道理,他说父母有十个重大的恩德:
第一重恩,“怀胎守护恩”。儿女和父母都是有很深的缘分才成为母子。母亲怀孕的时候,怀胎一个月后,儿女的五脏才生出来;七七四十九天后,六窍会分开。这个时候,因为母亲怀孕在身,行动非常不便,身体重的像山一样,走路也非常的困难。但为了养育儿女,连好看的衣服、装扮也都顾不上,梳妆镜都惹上了尘埃。
第二重恩,“临产受苦恩”。十月怀胎已经很辛苦了,一朝分娩还不知道是否顺利。特别是在难产的时候(现在很多孩子出生的时候都是剖腹产),这个时候痛苦更加严重,像得了重病似的,昏昏沉沉。这种痛苦只有生过孩子的人才能有所体会。有的母亲在生孩子的时候,把床上的钢管都拧得像麻花一样,可见生儿育女的不易。
第三重恩,“生子忘忧恩”。母亲生产之后,五脏张开,气很憋闷,血流的像屠宰羔羊一样多。但是听到孩子是健康的,她立刻就会忘记自己生产的痛苦,非常欢喜。但是欢喜一过,生儿的痛苦还是痛彻心肠。
第四重恩,“咽苦吐甘恩”。父母恩深重,照顾儿女时,宁愿自己挨冻受饿,也要让孩子的温饱得以满足。
第五重恩,“回干就湿恩”。父母经常半夜里醒来,专门看一看孩子的被子是不是被踢开了。特别是冬天的时候,经常半夜多次起床照看儿女,如果儿女把褥子尿湿,他们自己宁愿睡在尿湿的褥子上,也要把儿女放在干的、温暖的褥子上,使儿女睡得更加安稳。
第六重恩,“哺乳养育恩”。父母养育儿女,不论是男孩儿还是女孩儿,都会对孩子非常关爱,每一天都要不知疲倦地照顾、爱护、叮咛、呵护、嘱托、嘱咐。
第七重恩,“洗濯不净恩”。本来父母是天生丽质,非常美貌,精神很好,脸色很红润,手非常细腻。但是因为经常要为儿女洗濯尿布照顾孩子,结果自己美好的容貌和身材逐渐改变,一天一天的衰老。父母为了让儿女能够渐渐成长、成才,自己不惜劳苦。
我们有时间可以看一看父母的双手,就能感受到长期劳作的人和不怎么干家务的人,他的手是有区别的。现在很多孩子都为父母洗脚,看看父母的脚,你就知道长期的体力劳动和操劳,让父母的脚也干裂了,不柔嫩了。
第八重恩,“远行忆念恩”。儿女要远行,父母非常牵挂,临行的时候千叮咛、万嘱咐,看儿女已经走很远了,父母还驻足遥望,不愿意回家。
第九重恩,“深加体恤恩 ”。儿女受苦,父母都希望代儿女去受苦。特别是儿女有病的时候,父母非常担心,希望得病的人是自己,而非儿女。父母对儿女的体恤能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
第十重恩,“究竟怜悯恩”。有一首诗说“母活一百岁,常忧八十儿。欲知恩爱断,命尽始分离。”由此可见,父母对儿女的牵挂是无时无刻,从来都没有停止过的。即使已经活到百岁高龄,还是经常惦念着他那八十岁的儿子。
从这十重恩,我们能够感受到父母的恩德确实是无以回报的。古人说,父母对儿女有罔极之恩。《诗经》中说,父母的恩德像天一样高,想报答都报答不尽,称之为昊天罔极。正是因为父母的恩德深重,无以回报,儿女孝敬父母、赡养父母,都是天经地义之事。
父母的恩德实际上是怎么报答都报答不尽的。作为天子,唯有力行孝道,宣扬孝道,并以孝道教化人民,使四海之内的人民都能孝敬父母,使孝道形成风气,才是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形于四海。盖天子之孝”。“形”根据郑玄的注解为“现”,有“显现”的意思,也就是道德教化普遍推行显现于四海之内。《释文》对这个“形”的解释为“法也,又作刑,意思是“形”字又写作刑罚的“刑”,又有“效法”的意思,就是能够让四海之民普遍地加以效法,成为他们的行为规范。
“盖”,根据皇侃的注疏是“略陈于此,未能究竟”。意思是天子的孝道内容非常广泛,在这里只是简略地陈述要点和关键,不能讲的究竟圆满,所以用“盖”这个字。
天子竭尽爱敬, 事奉双亲,对母亲要竭尽亲爱之心,对父亲要竭尽恭敬之心,并将这种道德教化推广到天下百姓,让四海之民都能起而效法,这就是天子的孝道。
“爱敬尽于事亲。”“尽”强调即使是天子,治理国家日理万机、政务繁忙,也不能因此疏忽了对父母的爱护与尊敬,不能以公务繁忙为由,忽视了对父母的孝养。
《礼记》中记载着一个文王做世子时孝敬父亲的故事。文王在做世子的时候,每天要向父亲问三次安。早晨天刚刚亮,鸡鸣头遍,他就起床穿好衣服到父亲的房门之外,问内侍小臣说:“父王今天的身体健康吗?没有什么问题吧?他的起居和平常相比是正常吗?”问明父亲的起居是否有异样的地方。
如果这个内侍小臣回答说“安。”表明他的父王一切安好,他就会很高兴。到了中午和晚上的时候,他还会到父亲这里问安,仔细的程度都和早晨一模一样,没有丝毫的倦怠。
如果父亲身体有不适的地方,内侍小臣会如实地告诉文王。文王听闻之后,脸上会露出忧愁的神色,且“行不能正履” ,走路都与往日不同, 等到父亲王季身体恢复健康,才恢复正常。
文王侍奉父亲时,每一次用餐的时候,都要亲自看一看食物的冷热程度是是否合适,饭后,他会问父亲的用餐情况及喜好,叮嘱负责膳食的厨师,凡是剩饭、剩菜,就不要再进奉了,“恐过时,味变也。”恐怕时间长了,味道改变,父亲吃了有损健康。等负责膳食的这些厨师们都知晓、应诺了,他才离去。
文王做世子时,每日都要三次到父亲那里去问安,而且不是走形式,是确实了解父亲的需要,对他的饮食是发自内心的加以关心。像文王这样的人,虽然贵为世子(世子就是当时天子诸侯的嫡长子),可供使唤的人有很多,只要吩咐一下,下面的人都会尽心尽力地做好,但是他仍然亲自去侍奉父母。
由此可见,古代的这些圣王都是率先垂范,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给社会大众做出孝亲的榜样。天下人都能接受孝的教育,使天下的父母都能够有所赡养,不会出现“老无所归”的现象。“康乾盛世”在历史上是有名的盛世,开创者康熙皇帝就是一位能够行孝道于天下的天子。康熙幼年丧父,后来母亲也病重。他母亲病重的时候,他朝夕陪伴在母亲的床前,亲自尝试汤药,但遗憾还是在第二年痛失母亲。他昼夜守护在母亲的灵堂,哀哭不停,不思饮食。未能承欢膝下,也成为康熙皇帝终身的遗憾。
康熙皇帝八岁登基,尊孝庄为太皇太后。由于他年龄尚幼,所以孝庄太皇太后就与四大臣共同辅政。孝庄太皇太后专门作书告诫康熙皇帝:古往今来,为君一直是很难的,天子一人君临天下,要对百姓负责,像对待自己孩子那样,不论生养、抚育,都要尽职尽责。
在万事上都要成为天下人的表率,用自身的德行对百姓进行引领,要深思得民心之道,得民心才能得天下,使四海之内都能物阜民丰,要顺天理民,做到宽裕、仁慈、温良、恭敬,平日里 要注重自己的威仪,谨慎言语,昼夜勤奋,以敬奉祖先留下的功业,做到无愧于心。在孝庄太皇太后的教导之下,康熙皇帝的心愿就是希望能够实现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共享太平盛世。
一六六七年,十四岁的康熙皇帝亲政。他崇儒重道,以儒治国,深得民心。一六六七年,他在御制《日讲四书解义序》中明确地宣布:要将治统与道统合一,以儒家学说作为治国之本。
一六六九年,康熙在宫中行斋戒之礼,与王公大臣一起乘车,亲自前往太学祭祀孔子。祭祀的时候,他怀着无比虔诚的心,在孔庙门前下了车,步行走过最后一道门—大成门,恭敬地站立于孔子的灵位之前,行三跪九叩首的礼。在亲自祭拜孔子之后,到彝伦堂听《易经》和《书经》的讲解,并且鼓励师生们要共同学习圣人之道。
一六七零年,康熙皇帝颁布《圣谕十六条》,用来教导百姓。《圣谕十六条》的第一条是“敦孝悌以重人伦。”它在《前言》中这样写道:“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悌。盖父母生我,有罔极之恩。兄长先我而生,有同气之谊。”意思是说能够善待父母,就叫“孝;能够善待兄长,叫作“悌”。父母生养我们,有罔极之恩。
“故侍奉父母兄长者,必内尽其诚,外将其敬。显而饮食奉养之间,微而意念思虑之计。亦应深爱曲体,以求得其欢心。”所以侍奉父母、兄长的人,应该从内心竭力地表达出对父母的诚心,从外表上,容貌、言辞之间都要对父母、兄长表示出恭敬。这种对父母的恭敬、照顾、耐心不是伪装出来的,不是为了让别人看到自己很孝敬而夸奖自己。是因为深深地体会到父母的恩德,而从内心发出来的。
对父母的诚敬心表现在对父母的饮食奉养之中,隐微之处体现在儿女对父母的思念顾虑之际。心里要常常牵挂着父母、深深地关爱父母、想方设法地体会父母的需要,包括要体会父母对儿女真正的期望是什么,以求得父母的欢心,这是做到“养父母之心。”
康熙皇帝将《圣谕十六条》在全国颁布,通行晓谕八旗,以及各省、州、府、县、村等地区,还于每月的初一、十五对百姓进行宣讲,以推动在百姓中形成孝悌的风气。正是因为康熙皇帝秉持了“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理念,所以才缔造了一代盛世。
康熙皇帝特别重视强调“孝悌为本”的儒家教育,多次祭拜孔子的灵位,希望天下人都明白他尊重儒家的道统、并且以儒家思想来治国的理念。为招揽重用通达儒学的志士仁人,一六七八年,康熙皇帝总结以往的科举考试制度,首创并特别开设博学鸿儒科。采取考试与举荐相结合的方式,选拔德才兼备的学儒的贤士。他下令不论出身贵贱,凡是通达儒学经典的才华之士,都可被举荐。通过这些方式,他强化了国家对儒家经典的学习、传播与应用。
康熙皇帝还颁布了《御制学校论》,其中提出治理天下首先要端正人心、敦化风俗,而方法就在于推行教化。他还规范各个地区的学校教育,将民众对儒家经典的学习纳入正轨,使上自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孩子,都能进入学校接受教育。规定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要接受不同的教育:八岁以上的孩子入小学,十五岁以后的孩子则入大学。通过普及学校教育使全国上下,无论是孩童还是年长者,都能处于不断学习儒家经典的状态之中。
康熙皇帝颁布这样的措施,充分体现出他对儒家经典的学习、教化,以此实现“大一统”的理念的信奉和认可。康熙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熏陶,为了实现民族融合,进行了一系列的措施,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例如,汉族有遵照儒家文化进行乡饮酒礼的习俗,就是把地方德高望重的人聚会在一起同聚共饮,通过这种方式和礼仪,形成尊老敬贤、劝善惩恶、举荐贤才的风气。康熙皇帝很认同这一礼仪,并且下令满汉一体举行,同时他还尊崇并推崇汉族为父母守丧的习俗,规定满人文武百官遇到父母丧事,也要为父母守丧二十七个月,以此来落实孝道。
除此之外,他还下令对明朝时期的皇陵进行保护。有一次,他在南巡过程中遇到了明太祖的孝陵,于是下车向陵墓行三跪九叩首礼,并赏赐守陵人,这一行为正是《孝经》中“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的具体体现,此举令汉族百姓非常感动。
康熙皇帝通过一系列崇儒重道的举措,推动了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核心的儒家教育。有效地缓解民族矛盾,统一边疆地区,为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
英国崔瑞德曾在《剑桥中国清代前中期史》中,这样评价康熙皇帝:康熙帝是中华帝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统治者之一,他的统治时间不仅是最长的,而且也是最具有活力的,在中华帝国的历史上更是最复杂的。康熙皇帝以自身的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了《孝经》中“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的天子之孝,实现了孝庄太皇太后对他的期许和愿望,也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代伟大的帝王。
“《吕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吕刑》是《尚书》中的篇名。“一人”是指天子,“一人有庆”,“庆”是“善”的意思,指天子一人行善,兆民赖之。天下百姓,皆赖其善。意思是:《吕刑》说,天子一人为善,天下百姓都仰赖于他,特别是天子有孝敬的美德,能够敬爱自己的父母,进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就能对人民有仁爱之心,并做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仁爱之心是相同的,是从孝敬父母的身上培养出来的。
历史上的汉文帝之所以能够开创“文景之治”,使天下太平,是因为他自己就是一个孝子,并且以孝道来教化百姓。他的生母薄太后生病三年,汉文帝在旁边照顾,可以说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时时侍奉在母亲的身旁,困的时候,只能打一个盹儿,甚至衣服都没有解开就去睡觉。
每次给母亲进奉汤药的时候,他一定要先尝一尝温度合不合适,才敢给母亲进奉。汉文帝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下面的奴仆非常多,只要他吩咐一声,哪一个人不会尽心尽力地去侍候他的母亲?但是作为一个孝子,他能够从内心表达出对母亲的关爱,做到事必躬亲,并把这种爱心推广到爱护天下百姓的身上。
汉文帝过世时,特意颁发了诏书。诏书中这样写道:我听说天下万物出生之后没有不死的,死是天地的常理,万物的自然规律。如今世人都喜欢生而不喜欢死,于是厚葬以致破产,长期服丧以致伤害身体,我很不赞成这种做法。我很不贤德,没有什么可以帮助百姓的,现在过世了,又让他们长期服丧痛哭,使百姓、父子经过几个寒冬酷暑依然哀伤,伤害老幼的心灵,减少饮食,断绝祭祀,从而更加重了我的不德,怎么对得起天下人?
我有幸承继帝业,以渺小之躯依托于天下各诸侯王之上,已经二十多年了,依赖于天地的神灵,社稷的福祉使得四海之内安定、清静,没有战争;我因为不够聪敏,经常战战兢兢,害怕做错事辱没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年长日久之后,害怕不能始终保住帝位,现在竟然有幸尽享天年,又得以被供奉在高庙之中,以我的不圣明,已经觉得很好,还有什么可悲哀的?
命令天下官吏和百姓,诏令到后,只哭悼三天,就都除去丧服,不要禁止娶妻、嫁女、祭祀等活动,还要通告天下使大家都明白我俭葬的心愿。霸陵的山川保持原样,不要有所改变,而后宫的妃嫔从夫人以下直到少史都遣散回家。
汉文帝在世的时候生活就很俭朴,做事恭敬。到过世之后还特地下诏书来实行俭葬,不劳烦百姓,这都体现了他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之情。
正是因为汉文帝力行孝道,上行而下效,使整个社会兴起孝悌之风,实现天下大治。可见,天子如果能够率先垂范,力行孝道,并进而在天下提倡孝道的教育,使人人都知道孝敬父母、赡养父母,能使老有所归,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这是社会和谐,天下太平的根本,这就是“天子之孝”。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出自《群书治要》卷九《孝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