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事三宝:
面对、处理、放下;
处世三宝:
谦虚、礼貌、赞叹;
教养三宝:安静、慈祥、沉稳;
说话三宝:请、谢谢、对不起;
家庭三宝:喜欢、幽默、体贴;
饮食三宝:均衡、节制、感恩;
健康三宝:步行、少欲、气和;
学习三宝:谛听、信受、奉行;
交友三宝:诚信、正直、谦卑;
人心三宝:真实、善良、宽容。
🌷 💞 🥞 🍒 🍲 【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
出自《群书治要》卷一《周易》。
天地养育万物,使万物都生长茂盛。而圣人颐养贤能之士,使他们为人民谋福利,将福泽推及至万民。
为什么圣人重视颐养贤人?因为圣主明王即使再能干,再圣明,但是国事日理万机,他不能事必躬亲,把所有的事情都处理好。所以必须通过任用贤人来治理国家,才能够真正惠及百姓,使百姓得到真实利益。
在《说苑》中记载,齐宣王到社山打猎,老百姓听说后,都赶来慰劳他。齐宣王很高兴,于是赐令百姓父老,可以免收租税。百姓们听后很欢喜,纷纷拜谢。
只有一位老人闾丘先生,没有拜谢。齐宣王看到后说道,可能是我的封赏不够丰厚,百姓嫌我封赐得太少,于是再赐令百姓父老不用服徭役。百姓听后更加欢喜,又纷纷拜谢大王的恩典。但是闾丘先生仍然没有拜谢。
齐宣王就问:“先生是不是觉得我有什么过失,所以两次封赐都没有拜谢?”闾丘先生回答说:“我听说大王到此地游猎,所以特地来拜见大王,希望从大王那里得到长寿,得到富裕,还希望得到尊贵。”
齐宣王听后说道:“人的生死自有定数,天道会定时夺去人的寿命,我没有办法给你长寿;虽然我的仓廪府库很充实,但那是用来防备不时之需,我没有办法给你富裕;我们大的官职没有缺额,小的官位又太卑贱,所以我也没有办法给你尊贵。”
闾丘先生听后,知道宣王误解了自己的意思,于是他说,愿大王选“有修行者以为吏,平其法度,如此,臣少可以得寿焉”。我希望大王能够选拔有德行的人来做官,使得法度制度公平合理,这样,我就不会无缘无故被判刑,就可以稍微得到长寿。
“振之以时,无烦扰百姓,如是,臣可少得以富焉。”赈济百姓要适时,百姓一旦有了灾荒,能够适时地给予赈济,不要随意地烦扰百姓,这样,我就可以少许地得到富裕。
“愿大王出令,令少者敬老,如是,臣可少得以贵焉”。还希望大王发布命令,命令年少的人尊敬年老的人,广布教化,兴起孝悌之风,这样作为老者的我,就可以稍微得到尊贵了。
最后闾丘先生又说:“如果您让我们不交田租,也不去服徭役,看似是对我们很好,我们好像从这里得到了实惠。但其后果是仓廪必然会空虚,国家也没有可指使的人,这本不是我所希望的。”这位闾丘先生十分难得,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不局限于眼前的私利,而是想到整个国家怎样能够治理好,怎样使人们真正得到长寿、尊贵和富裕。齐宣王听后非常赞叹,称许说:“您说得太好了!”
这个故事说明,圣人爱民如子,就必然颐养贤人,使德才兼备的贤德之人出任一定的官职,通过他们来管理教化百姓。这样就能上传下达,泽及万民,使百姓得到长寿、富裕和尊贵等真实的利益。
在《潜夫论》中也说,国家为何会混乱?怎样判断国家将要混乱?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看这个国家是否重视贤德之人。当然,要重视贤德之人,首先要有识人之慧,能够识别谁是贤德之人。
为什么有的国君重视贤德之人,有的国君不重视贤德之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君喜欢财货,他没有放下自私自利。只要国君有所贪爱,就会有人投其所好。君主的喜好,比如房屋、金钱、美色等,别人就会投其所好。所以只要有一个喜好没有放下,就容易被他人控制利用。
《六韬》中说,如果在上位的国君喜欢货财,群臣也都会喜欢获得利益。贤德之人最大的特点,就是不自私自利,没有名闻利养。因为他没有这些欲望,所以欲望对他不起作用。
贤德之人一旦不被国君重用,就会隐居起来。国家就会因为没有兴起良好的伦理道德教育,没有好的榜样,而生起自私自利的心,上行而下效,国家的祸乱也就会到来。只有圣人才能够认识到贤德的人,并且委以重任。【“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出自《群书治要》卷九《孝经》。
“孝无终始”,“终始”是指孝道,始于天子,终于庶人。无论是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还是庶人,都能行孝。不分高低贵贱都要行孝,这是“孝无终始”。
“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这句话有两种解法。第一种解法,孝道是人人都能做到的,担心自己做不到,那是不可能的事。说不能孝敬父母之人,“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在《德育古鉴》上说,有些人名为孝子,实际上并不是孝子。例如,有一些有钱人,嫌父母年老多病,对人说,父母不愿意和自己住一起,所以就送到养老院去了,把父母安置在养老院;有的害怕父母太偏执,找一个理由违逆父母的意思,离父母而去,和父母分家;有的是厌恶父母耳聋眼花、腿脚不便、反应太慢,不耐烦,不以和颜悦色的态度来侍奉父母。结果“遂至日远日疏,备物鲜情,意色冷淡,尊而不亲”。对父母是一天一天地疏远,一天一天地冷淡,虽然物资都不缺乏,很完备,但是很少有父子之间的亲情。
“备物鲜情,意色冷淡”,在心里既不依恋牵挂、怀念父母,在表情上也是很冷淡,对父母没有发自内心的关爱之情。“尊而不亲”,虽然尊重父母,但是没有亲情,说起来是孝子,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孝子。所以尽心竭力地侍奉父母,确实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需要每一个人都要去努力都要去赡养父母。
历史上有很多名人的故事,告诉大家应该怎样尽心竭力地照顾自己的父母。例如,有一位德行和道业都很高的道济法师,他经常担着担子到城外去讲经,前面的担子里担着自己的母亲,另一个担子里面装的是经书、佛像等。
在讲经的时候他经常对人讲,如果谁有母亲能让自己亲自奉养,他的福分,就和供养登地菩萨所获得的福分是一样的。所以家有母亲、父亲可以让自己供养,那是自己的福分,是给自己积福的一个好机会。道济法师的母亲生活中衣食、大小便等,他都是亲自来照管。
有人看道济法师讲经很辛苦,想帮助他去照顾母亲。道济法师说,“吾母非尔母也”。这是我的母亲,不是你的母亲。道济法师坚持亲自来照顾母亲。无论是出家的僧众,还是在家的居士,听到道济法师的故事都被他感化。这样的人是竭尽全力地来侍奉母亲。
很多人听到这样的故事,感到很惭愧。因为虽然自己很有条件,但是并没有像道济法师那样,能够亲自竭尽全力地照顾父母,以尽孝道。“患不及者”还有另一种解释,这个“患”是祸患的意思。祸患不降临其身。一个人能够行孝道,就可使人远离祸患,趋吉避凶。
由此可见,从天子到百姓,不分贵贱,行孝都是无始无终、没有止境的。如果不能始终如一践行孝道,那么祸患一定会降临到他的身上,这是总说五种孝道。强调上至天子,下到普通百姓,都应当圆满孝道,践行孝道,灾难自然不会靠近自己。这就是“未之有”,是说从来没有过的。
在《德育古鉴》上,《孝顺》篇前面,有一段话总结了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做不到孝顺父母?导言开头这样说,“颜光衷曰,天下哪有不孝的人?”,颜光衷先生说,天下哪有不孝的人?因为孝是人的天性,人的本性。这种天性,看孩子在摇篮的时候,在襁褓中的时候,就能观察得到,看这个孩子对父母的微笑、亲爱、依赖是自然而然的,没有任何矫揉造作,不是装出来的,不需要人教。人天生对父母就有一种亲爱,父子有亲,这是天性,哪有不孝的人?
“虽有不孝的人,而称之孝则喜;名之不孝,则怒且愧”。即使有不孝的人,如果大家称赞他很孝顺,他也会很高兴,很欢喜;如果大家批评他不孝顺,他也会非常愤怒、生气,而且很惭愧。
“充此良知,便是大孝根苗,只是习性习气不能自化,所以依旧不孝也”。把良知良能、本有的良心扩充,这就是大孝的根本。只是因为人已经养成习惯,所以不能改变不孝的行为,依旧去做不孝的事。
不孝的人之所以习以成性,是有原因的。颜光衷把这些原因总结为七个方面。
第一是娇宠。因为儿女受到父母的怜爱太多,经常顺着孩子的性子,事事让孩子占先;做事都考虑儿女的需要,首先想到儿女的心,任孩子安乐,突然之间父母做了不顺孩子意思的事,十件事,有九件事都满足他,只有一件事没有满足,他就不能忍受,就要一哭、二闹、三上吊,这是因为平日娇宠惯了。
第二是习惯。如果一个人语言粗率惯了,他就敢对父母说一些违逆的话。如果一个人对父母的照顾行为简慢惯了,他就敢做一些放肆的事。父母对待儿女都习惯于把好吃的东西留给儿女,自己少吃,甚至不吃,结果久而久之,儿女会习以为常,不再体会到父母吃的是不是习惯。父母经常拖着病去做家务事,久而久之,儿女就习以为常,不关心父母的痛痒,这就是因为习惯。
第三是乐纵。有的人对朋友特别讲义气,别人说,“你今天有没有时间?陪我去喝个酒,招待一个客人?”,结果他一下子为朋友两肋插刀,和朋友去吃喝了。而且还非常慷慨大方。
但是对待父母“对双老而味薄”,请父母出去吃一顿饭,会觉得囊中羞涩,不愿意花那么多的钱,觉得浪费。对待自己喜欢的人,很幽默,想方设法地说一些话,讨对方的开心,但是对父母却默默无言,呆若木鸡,无话可说。更有甚者,还认为父母、兄弟是俗
第四是忘恩、记怨。恩义、情谊时间长了,人就容易忘记,但是陌生人或者其他人对自己有恩,却能做到受人滴水之恩,长思涌泉相报。人家对你有恩,时间长了可能会淡忘,这是人之常情。
但是人与人之间的仇怨积累多了,每每想起来,会把自己气一遍,然后累积起来,越积越深、久久地不能忘。所以陌生人给了你一顿饭,你反而对他感恩戴德。
有一个故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有一个女孩在家里和母亲吵了一架,一生气就离家出走了。结果身上也没有带多少钱,又是大冷的冬天。她到了一个卖包子的铺子面前,看着热腾腾的包子,就越来越感觉到饥肠辘辘。铺子的老板娘看到后,知道她很饿,于是说:“你过来吧,我给你煮一碗面,不要你付钱。”
这个孩子吃了这碗面,顿时觉得很暖和,不像刚才那么饥饿了,对老板娘非常感恩戴德。老板娘问她,“你为什么要离家出走?”,这个女孩说,“您看我的父母对我特别不好,说了几句让我生气的话,我就离家出走了。可是您对我却这么好,在我无依无靠的时候,还给我一碗饭,不收我的钱。”。
这个老板娘也是为人母者,她很有智慧,她这样说:“你从小到大,你的母亲不知道为你端过多少碗饭、帮你洗过多少次衣服、做过多少事,那你有没有对你的母亲感恩戴德?而我仅仅给你端了一次饭,你就这样地感恩我,这可是分不清哪一个重,哪一个轻!”
这个女孩子吃了这碗饭,对老板娘心怀感恩,所以对她所说的话,也觉得很有道理。因为她觉得一个陌生人对自己说这些话是没有所图,也是为了她好。所以她听了之后很惭愧,赶紧往家跑。当她跑到家巷子里的时候,看到母亲正在焦急地东张西望。逢人就问,“你看到我的孩子了吗?”,看到这种情景,她忍不住掉下眼泪。
对于一饭之德,我们尚且能够记在心上,感恩戴德,但是父母每一天都给我们做饭,每一天都给我们洗衣服、做家务。我们吃得久了,反而嫌他们给的太多了、给的太少了、味道咸了、味道淡了等。人家就帮助你一次,你就知道对他感恩戴德,而父母经常地帮助你,经常地照顾你,每天如此,你却忘记了感恩戴德。还嫌父母帮助的少,是不是足够,态度是不是好,比上次是不是不够多等,这都是人之常情。
陌生人之间见面,朋友介绍说这是谁谁,一见面你觉得很亲近,就对他很礼貌,很热情,但是如果长年累月地生活在一起,彼此之间会不会有猜疑?更何况父母兄长,从小就和自己生活在一起,慢慢地习惯了,这就是“以亲爱为故常”,认为父母这样期待自己、照顾自己,处处体会自己的需要、关心自己,都是应该的。
有的时候父母为自己担心,自己还嫌他们多事,违背了自己的意愿。父母常常教诲自己、叮嘱自己,自己还对父母的用词挑来拣去。甚至父母在鼓励自己,夸奖自己的时候,还招致自己的讨厌。有的时候,父母辛辛苦苦地庇护儿女,做儿女的却不知道感恩,习以为常。
对于父母勉强自己做的事情,有的时候还怒目而视,对父母发脾气。对于父母眼前的大恩大德尚且认识不到,更何况能够想得到父母的胎养之劳、哺乳之苦?对于那十月怀胎之苦,还有三年不免于父母之怀的哺育之恩,又怎么能够想象得到?这就是“忘恩记怨”所导致的。
第五是私财。是把财产看得太重,财到了自己的手里,就认为是自己所有的,而在父母的手里还认为应该给儿女才对。财钱具足的时候忘了父母,财钱匮乏的时候,希望从父母那里得到钱财。求钱财求不到的时候,会怨恨父母。父母不能赡养自己,需要自己照顾的时候,就更加厌弃父母。
甚至都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一个父亲孤苦伶仃,把独生的儿子给养大了,但是父子为了钱财,却形同陌路,吵上了法庭。这时候对于儿子来说就应该想一想,自己这个身体是谁生养、谁哺育的?既然这个身体是父母给的,父母哺育的,那么这个财又是谁的财?所以不要因为财产和父母起纷争。
第六是恋妻子。“妻子”是指妻子和儿女。自己挣了钱,买了好吃的,就拿来让妻子高兴,让儿女享受。有了空闲时间能去休假的时候,会带着妻子儿女去度假。这样一来,和父母相处的时间就越来越少,更没有想着去讨父母的欢心。
“不思子为我子,而我为谁子?”不考虑我的儿子是我的儿子,可是我自己又是谁的儿子?自己当然是父母的儿子,应该去孝养父母才对。“亲子我,而我不顾,则我亦何赖有子哉?”父母亲把我当成儿子这样地倍加关爱,但是我却不照顾父母亲,赡养父母亲。那我又怎么能依赖儿女来赡养、照顾、回报我?
希望儿女怎样对自己,自己就应该怎样去对待父母。儿子一旦成家,有了妻子、儿女,对妻子、儿女倍加关爱,结果让父母反而没有了儿子。所以有的人说,儿子成了家之后,就给人家养了。这是因为做儿子的贪恋妻子、儿女,不懂得孝敬老人所导致。
第七是争妒。父母生的孩子很多,父母对于儿女的照顾和爱护其实都是平等的。父母对儿女的爱,没有私心,但是儿女对于父母却有顺有逆,所以父母对儿女的爱也表现出不一样。顺着父母的,父母爱他就会多一些,违逆父母的,父母对他的爱就会少一些,这也是正常的事。
一个人如果失爱于父母,不为父母所宠爱,应该“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平心静气地想一想,父母为什么对哥哥姐姐或者弟弟妹妹更好?而对我不是那么好,如果见到兄弟姐妹被父母宠爱就咬牙切齿,生了怨气,那父母知道,会更加的嗔怒。这是因为自己和兄弟姐妹争妒而不孝父母。这种情况也是有的。
以上这七种情况是为人儿女的应该时时警醒、事事检点、念念克制的。每时每刻、每一件小事,甚至每一个起心动念,都要从心底去克除。
“勿以亲心之慈,我可自恕”。不要因为父母亲心地很仁慈,不和我们计较,我们就可以宽恕自己。
“勿以世道之薄,我犹胜人”,不要因为现在世风日下,很多儿女都已经不赡养父母,自己还能赡养父母,就认为自己比别人做得好。现在很多电视媒体也起了一些不好的消极影响。经常把那些儿女不孝父母,兄弟因为财产争讼的事情搬上荧幕,久而久之会让听众、观众觉得天下很多人都不赡养父母,我还能赡养父母,相比那些人,自己做的不知道强多少倍。
看一看古人侍奉父母的故事,会觉得非常惭愧。大家应该隐恶扬善,要经常把那些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故事给讲出来,这样才能提起人的孝敬之心。
孔子有一个弟子叫子路,“子路好勇”。有一次子路来见孔子,说了这样一段话。他说,“以前我侍奉父母的时候,自己吃的是豆叶等非常简单的食物,而要到百里之外为父母背米”。因为子路很孝敬父母,不能让父母吃得和自己一样简单,虽然家里很穷,他自己吃的是豆叶做的简单的食物,但是要到百里之外给父母背米,不论严寒还是酷暑,都坚持如此。
等到父母过世之后,他到楚国出游,跟从的车子有上百辆,随从很多,享受的俸禄也很丰厚,真是“积粟万钟”,吃的是山珍海味。但是他说:“虽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得也。”虽然吃的是山珍海味,跟从的人很多,随从很多,但是他还想,像以前那样,为父母到百里之外去背粮、背米,现在已经没有这个机会,因为父母都已经过世。
孔子听了之后说,“由也事亲,可谓生事尽力,死事尽思者也。”子路侍奉父母,做到了父母在世的时候,就能尽心尽力地供养父母。到父母过世之后,还能思念父母,有思念父母的这种情意。不是说等父母过世了,自己就觉得没有负担了,一下子解放了,反而还时时惦记着父母的恩德。
古人在父母过世后的三年中,还常常思念父母。一想起来父母还非常地伤悲。这就是《弟子规》上所说的“丧三年,常悲咽”,这是为人子女应尽的孝道。
《孝经•三才章第七》,这一章是以曾子感叹孝的博大开始,引发了孔子进一步阐明孝道深广的义理,说明“孝”乃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所以以天、地、人三才作为章名。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
出自《群书治要》卷九《孝经》。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孝作为一种德行,尊吾与等,故谓之大。《孝经•开宗明义章》讲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可见“孝”作为一种德行,没有比它更重要、更根本的!而孝经第六章之前,第二章到第六章,是讲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的孝道,强调上自天子,下到普通百姓都要尽孝,无始无终。
曾子终于明白“孝”道的无限广大,这个“大”字非常重要,说明对父母的尽孝无终无始,从内容上看,孝养父母不仅要养父母之身,还要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慧。
仅仅赡养父母,让父母物质生活有保证,生活无忧,并不是孝的全部。孝还要养父母之心,做到“父母唯其疾之忧”,父母仅仅为你的疾病而担忧,完全没有必要为你任何其他事情而担忧,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孝子。一个孝子无论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工作学习、乃至婚姻家庭、教育儿女,都能让父母放心,这基本就是一个完美的人。
养父母之心的另一层含义,是要尊敬父母,对父母说话的时候要和颜悦色,要有耐心。像《礼记》中所说的:“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孝还要养父母之志,就是“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终”是圆满的意思。一个孝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国尽忠、治国平天下,这才是父母所期望的。大孝是孝天下的父母,这是养父母之志。
孝还要养父母之慧,父母年纪越大,可能对钱财会比较贪恋,这时候要提升父母的智慧,告诉父母这些钱财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都要看得破、放得下,最重要的是身心安康自在,这些都是在提升父母的智慧,内容上可以非常丰富。
从时间上而言“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行孝在父母生着的时候要以礼来侍奉父母,“朝起早,夜眠迟”早晨起来就要去先向父母请安、问候,看看父母需要什么,晚上的时候要侍奉父母先睡觉,自己才入睡,这都是为了免去父母的担忧。父母每一天心里都在惦记着儿女,时刻不忘记关心儿女,每天早晚去向父母问安,是让父母知道自己的身心状态良好,是让父母放心。
“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行孝并不是父母在世的时候要做,过世之后就不做。父母过世要“葬之以礼”,过世之后要“祭之以礼”,春秋祭祀也是不忘本。这是告诉我们,行孝无终始。
从范围上来说,把对父母的孝心推而广之,移孝作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大孝孝天下的父母,体现了孝之大,“孝”字写得很有味道,上面是“老”字的一半,下面是“子”字,子承老也。上一代还有上一代,过去无始,下一代还有下一代,未来无终。孝是无始无终、自始至终都是一体的关系,这叫竖穷三际。
横的方面,对兄弟的友悌也是行孝的一个方面。“兄弟睦,孝在中”,父母当然喜欢兄弟姐妹团结互助、和睦相处,对兄弟和睦、友爱、帮助,也是孝的一个方面。把它推而广之,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就是横遍十方。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的就是自己的自性、自己的本性。由此可见,从孝入门,可以回归自性,达到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境界。
“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由此可知,孝实在是太伟大,孝道如此广大深远,从孝道入门做到极致,就可以回归心性,能够达到“明明德”的境界。
“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之经也”,“经”,《白虎通》曰:“常也。”恒常不变的规律,例如,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轮转,万物也随之有生有灭,这是上天恒常不变的道理。“地之义也”,注解说“山川高下,水泉流通,地之义也。”山川有高有下,流水因之而流通,自然从高处流下低处,这是大地的必然法则。
唐玄宗对这句话的注解说:“利物为义,孝为百行之首,人之常德,若三辰运天而有常,无土分地而义也。”唐玄宗解释说:利益万物称为义,孝为百行之首,是人恒常不变的德行,正如日、月、星三辰在天上运行而恒常不变。大地以山林、川泽、丘陵、水边的平地、低地等五种不同的土地而滋养利益万物,是自然而然,就像有一句谚语所说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根据地势的不同,因地制宜来利益万物,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规律。
“民之行也”,“行”,德行,孝悌恭敬。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恭敬长上,这是人自然的德行。孔子说,孝犹如天道运行恒常不变,犹如大地滋养万物,是人自然的德行。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是”,附指前文的“天地之经”。“则”,效法,天地恒常不变的法则,百姓应该效法。加注中说,“天有四时,地有高下,民居其间,当是而则之”,天有春、夏、秋、冬四时的运转,地有高山低洼的不同,百姓、民人居于其间,人生在天地之间,称为“与天地三”,也说“与天地参”,与天地并列为三,所以应该参赞天地之化育,应该遵从并效法自然而然的规律。
如果说做一件事浪费时间,那么具体意思就是你做了这件事既不能获得任何东西,又不能解决实质上的问题,也白白消耗了时间和精力。
既然是这样,为什么还要做呢?看看下面文章,有限的生命不能在无限的浪费时间。
庸人自扰是为难自己,让自己每天神经紧绷、忧心忡忡,只会使自己身心俱疲。
生活里总会有变数,总会有风雨,任谁都无法提前预知一切。
所以,让自己焦虑烦扰,不如让自己释怀轻松地过每一天,顺其自然、淡定坦然地面对一切,不要让担忧禁锢你的身体、束缚你的内心。
充满抱怨的人生会与快乐渐行渐远。对环境不满、对别人不满、对命运不满、对现实不满,最后对自己的选择和决定不满……
抱怨会削弱你奋斗的力量,会阻碍你前行的脚步,会让你陷入负面情绪无法自拔。
试着让自己勇敢坦然地面对一切风雨,接受自己做出的每一个决定,即使这个过程充满艰辛,也不要轻言放弃,更不要裹足不前、自怨自艾。
遇事,先责备别人;不顺,先埋怨条件,这是一种消极被动的人生态度,是一种缺乏担当的表现。
埋怨根本于事无补,只会让你看不清自己的问题、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聪明的人会懂得先反省自己,从自己的身上找答案。
只有用这种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才能够让你汲取教训、增长经验,让你在今后的生活中越走越顺利。
生活中,自己觉得快乐不快乐、满足不满足、幸福不幸福,才是正理。
不要陷入跟别人不断的比较之中,不要因为别人扰乱了自己的步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机遇和福分,也会遭遇自己的坎坷和波折。
不要拿别人的成就荣耀与自己比,不要盲目追随、模仿别人的生活方式而忘记了自己的初衷和追求。
多倾听自己的内心,多思考自己的需要,走自己的路,过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