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实人杨兴明
文/兰光武 诵/边军
杨兴明原住在万州菖蒲溪,修建三峡电站,高峡出平湖,老房子已淹没在水下。杨兴明家里贫寒,有七姊妹,全靠杨兴明的父亲在码头上挑抬养活全家。家里常常是煮一锅稀饭,炒一碗盐巴下饭。杨兴明只读了一两年的书就跟父母去劳动,或者在家做饭带弟妹,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一九六九年三月十五日杨兴明刚满十六岁就下乡了,落户到梁平县屏锦区葵花公社光明二队。在万州走的第一批。听说毛主席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他父亲最早到街道办事处去报名,办事处的人讲,你儿子还小,又没有读好多书,等一下。他父亲想,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走前头好。再说到农村有房住,有地种比城里好啊!杨兴明父亲带头送子下乡,影响很多人,还得到了政府的表杨。杨兴明的父亲都是在码头上下点苦力,哪里还能给儿子找到谋生的职业呢,下乡才是出路啊!

到了梁平乡下,杨兴明常常是一身补疤衣服,打个赤脚,跟社员一起劳作,能挑能抬,不说苦不说累。人很瘦脚很大,到了铁路上人们都称他“杨大脚”。到公社开会,公社干部和公社的知青以为他是农民。社员们都爱他,七零年,队里想让他去当兵,队长说,兴明家里穷,当兵对家里没有帮助,等招工时再说。铁路招工来了,也就是第一次大招工。队上,大队,公社都推荐他,七一年,春节刚过,队长天不亮就起身,翻山越岭从梁平乡下走到万州杨兴明家里的时候已是半夜,那个时候梁平到万州的车票二元三角,那个时候的一个劳动日才两三角钱。队长告诉了杨家这个消息,叫杨兴明赶快回队里。杨兴明的父亲好不容易凑了五元钱叫兴明跟队长第二天坐车回去。贫寒的子弟人老实吃得苦,总有好人相助天照应。

杨兴明要离开生产队了,有的社员送来几斤米,有的送来几斤黄豆,有的送了几斤红薯,队长把杨兴明一年劳动挣下的二十多元,凑了个整数共三十元交给他,叫他出去好好干。社员们把他送到村口,有个老贫农还在感叹,城里什么都要过买,城里人也不容易哟!

七一年三月,我们一起从梁平到铁路上,来到川南小镇珙线巡场的金沙湾养路工区当养路工,那里没有金沙,只有一条小河流过形成的一道湾。那是僰人消失的地方,僰人悬棺千古之谜,而成为全国重点文物。杨兴明叫我帮他给家里写封信,我才知道他识字不多,他家里来信也叫我唸给他听。我给他讲,要多认点字,认不到我教你,不然有些机密让别人知道了不好。那个时候下乡犹如赶鸭子下水,杨兴明也算知识青年啦!

那年我带他到五家桥相亲,对方是个小学教师,在乡下教书,姓刘,在家是老三,人们叫她刘三姐。刘三姐看起比杨兴明出老点,杨兴明还有想法,我说看起出老点但稳重善良,你文化不高,找个老师好。谈好了,我们几个兄弟伙用每人供应的一斤肉,在寝室请刘老师一家过来吃了个定亲饭。后来他们结了婚,几十年后见刘杨,他们喜气洋洋,他们幸福的日子比蜜甜。

杨兴明肯学,肯干,后来当了班长,入了党。还上了工务段办的七·二·一工人大学。他的实践经验多,工作上是一把好手,好多大学生都要请教他。“最聪明最有才能的是最有实践经验的战士”,毛主席说得好,毛主席倡导的七·二一工人大学对这些老实肯干的人是一个很大的提高,杨兴明只上过几年小学,后来读了七.二一工人大学,知识青年哟,现在总算有点知识了。
杨兴明现在随女在成都定居,她女儿大学毕业后在成都谋职,在成都有两套房子,杨兴明现在发福多了,孙子也大了,日子过得挺滋润呢,他的网名叫1969,那是个难忘的岁月。乡下的老人说得好,先苦后甜不算苦,先甜后苦不算甜。

那几年,杨兴明退休到了成都,回到自贡工务段交党费,晚上在成都上车,第二天凌晨两三点到自贡,在候车室躺几个小时,到八点钟段里上班,他去把党费交了再乘火车回成都。杨兴明虽然退休了,那颗忠诚的心没有变。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些老知青,老工人,老党员几十年来埋头苦干,默默无闻,他们才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作者简介:兰光武 在长江边上长大,当过知青下过乡,后来到铁路上工作。现随女北漂带小外孙,偶有诗文,喜从中来。
简介:边军,曾是北京下乡知青,朗诵爱好者,喜欢用声音传递人间真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