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报论》:“经说业有三报:一曰现报,二曰生报,三曰后报。现报者,善恶始于此身,即此身受;生报者,来生便受;后报者,或经二生、三生、百生、千生,然后乃受。受之无主,必由于心。心无定司,感事而应。应有迟速,故报有先后。先后虽异,咸随所遇而为对。对有强弱,故轻重不同。斯乃自然之赏罚,三报之大略也。”
“三报”就是指现报、生报和后报这三报。对这个三报的事理、因果来加以讨论,这就叫“三报论”。“三报论”也不是慧远大师自己创立的,经典《阿毗昙心论》里面就谈到这个问题,所以“经说业有三报”。“业”的概念就是Karma,就是我们众生举心动念、行为造作所产生的一种功能。“业”就有它的业力。那么业一般分善业、恶业和无记业三种。
所能造的是身、口、意,尤其这个“意”,我们一个微细的念头,都在阿赖耶识播下了一个种子,迟早都会有报应。这个种子生起来,起现行了,这就是它的报显发出来了。如果我们身、口、意三业,都是很重的心造作了很重的业,那么这个业力种子的力量大,它显发出来的时间就会快,后果就会大。业,是印度古老文明都谈的,《四韦陀书》婆罗门教都承认这种“业”的存在。
只要造了业,一定会有报,业为因,报为果,这就体现因果的法则。那么业因它的报有三种,它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错综复杂的。三种报:一个是“现报”——现世报;一个是来生报,叫“生报”;一个是“后报”,就是多少生以后才去报。那对于这三报,就表明什么呢?表明佛法这种因果的法则,是在一个更为广阔的时空态里面去展开它的观照的: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这一点,就是佛教的真理所在。
我们凡夫众生是不了解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所以带着我们的短浅的知见就容易得出:我的一生就是这一辈子,死了就什么都没有——断灭见。这个断灭见——死了就没有,有时候他可能也相信一点因果,但是它叫“一世因果”了。如果你在一世里面,就是在这一期的生命的过程当中,去建立因果的法则,是没办法建立的,因为它不能诠释错综复杂的因果的情形。
像其他宗教,它也相信因果,但是它是讲二世的因果。二世的因果在今生层面,它会比断灭见的一世的因果要高明一些,要超越一些,但是它仍然解释不了错综复杂的因果法则。唯有佛教这种三世因果——大家去了解十二因缘,叫二重三世因果,那种错综复杂的格局,才能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解释生命现象的理论体系。
那这样看,“现报”就是我这一世行善或者作恶,就我这个业报身去做,但由于做的业力很大,它感的时间很短,今生就接受了这样的善因的善果,或者恶因的恶报。这就叫“现报”。那来生报——“生报”是什么?就是我们今生的善恶的行为是到下一辈子去报。你一生行善,下一辈子得人天福报;你一生放纵贪、瞋、痴三毒烦恼,什么都敢干,你就到三恶道里面去接受那种果报。这叫来生报,又叫生报。
现在讨论“后报”,后报就更复杂了,就是我们今生所行善或者造恶的业力——Karma,是经过两生——不是来生而是来生的来生,或者三生、十生、百生、千生、万生乃至恒河沙劫之后,才会有果报。那这种状态,你看我们凡夫的肉眼是只会对这一世因果有所了解,天眼通可以对来生有所了解,证果的圣人比如说阿罗汉,能够了解八万大劫的善恶因果报应的情形,那么八万大劫以后的情况不了解——宿命通他没有,所以恒河沙劫之后,这个过程当中的善恶因果唯有佛才知道。
有一天,佛就指着一个鸽子问舍利弗:你看这只鸽子,它宿世是什么?何时得脱?舍利弗观察,它以前的八万大劫以来,都是一只鸽子;再观察它什么时候能够脱离鸽子身体,观察它八万大劫后还没有脱离。声闻的智慧是有限的。那佛就告诉他,在八万大劫以前这只鸽子是什么身份,在未来的八万大劫以后,它在什么时候能够脱离鸽身,能够得人身,能够修五戒做优婆塞,能够慢慢修行得到成佛之果——佛能够展示得清清楚楚。我们要了解果报的三个概念:现报、生报、后报。
那这样的一个受报的过程,又不是我们像一加一可以定义的,它里面太复杂了。比如从那个时代,我们中国的很多佛学学者都在争论:这个受报的主体有没有?谁来受报?难道受报的有个客观的主体吗?如果说有个客观的主体,不符合佛法的精神;但是又没有这种受报的主体吗?也不是。所以这就有一个叫“相似相续”的概念出来了——“不一不异”。受报它没有一个主体——“受之无主”。你接受果报,不是一个一定的东西,不是一个定命的东西——就是主宰。
但是又不能说它没有,它一定要由这个受报起现行。阿赖耶识里面的种子怎么起现行?是由于这个“心”。但这个“心”也不是客体的东西,“心”是由于外境才有的。由于外境才生起了这个“心”,所以“心”没有一个决定的掌管的功能。那到底怎么理解呢?这里就提出一个概念,实际上是一种智慧——“感应”这个问题。慧远大师在对一种事情的把握方面——在“感”和“应”这样的一个把握方面,是非常到位的,包括对《周易》也是以“感”作为它的体性的。那么“感应”是宇宙、人生、生命当中至高的原则。
因果报应,是由于我们这个“心”感了外面的事境,原来所造的那个Karma的力才有应,这叫“感事而应”。如果有这个种子,但你没有外部的事境——没有这个条件,它就应不出来。所以受报也是因缘和合的产物。法相唯识谈,阿赖耶识的藏识里面有无量劫以来善善恶恶的种子,但这些种子是不是起现行,是取决于外部的条件。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这里面哪些种子可以起现行,哪些种子不起现行,它是复杂的。
你不能说它一定起现行,或者有些种子提前起现行,这都是“感事而应”的产物。“事”千变万化,“心”错综复杂,所以这就决定了受报的表现形态多样,你不能机械地把它定起来。那么业里面有些是定业,有些是不定业,这些都要在“感事而应”里面找到它相应的表现形态。
我们的心是感外面的事境:阿赖耶识的种子产生了一种现行的作用——那么这样的“心”和“境”之间的这种感应,就会使这个“因”:你感得强,感得业力重,它起现报、起现行的速度就快;如果你感得心弱,事境也比较弱,它就会来得比较迟。所以虽然造了恶业,但是是今生报,还是来生报,还是无量劫以后才报,这是不定的。这是根据我们能感之心和所接触的事境的感应强度来决定的,所以果报有先有后。
虽然果报现前有前后时间上的差异,但是它不离开一个原则:都是我们的心随着所遇的人事环境,而显发的一种对境。“对”就是应的意思。对应出来的东西,都是这个原理出来的。那么由于我们能感的心有轻、重,所以所应的果报也就有强、弱的差异。强、弱也就表明这个业有时候来得重,有时候来得轻。果报的轻重追溯它的源头,跟我们当时造业是重心造,还是轻心造,也是对应的。
比如说我们造过杀人的业,在造杀人业的过程当中,也有轻和重的差异。他有时候就想只是教训一下他,用刀背砍一下,说明他的杀心要轻一点;如果他用非常狠毒的心——“我一刀要把他劈成两段”,他这个心就来得重一些。你重心,它的报就来得重;你轻心,它的报就来得轻。这里面常常讲半斤八两。
所以这样的一个因果报应都是法尔自然的,那种赏罚机制没有谁去主宰的:没有上帝去主宰,也没有佛菩萨去主宰。一切都是我们自己的心、自己的业所导致的,这就叫“自然之赏罚”。“自然”不是一般道家讲的自然,“自”就是自动,你自性里面法尔自然的种子起现行:轻重、强弱的对应关系——善因给你奖赏,恶因给你惩罚的一种自然的报应。这就是现报、生报、后报大概的发生的基本机制。
慧远大师用非常简略的语言,把大、小乘经典关于三世因果报应的核心的原理揭示出来。如果你要展开这个因果的机制,可以讲很多,但慧远大师只是从“感事而应”这个层面,把它的发生机制给我们表达出来。最后的结论是:这是自然的赏罚。既然是自然的赏罚,它就告诉我们: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行为的责任者,是不能逃脱这种行为的责任的。
世间人对净土法门常常会小看,认为是浅近之法。怎么概定它的特质?印光大师开宗明义,非常高屋建瓴地界定净土法门的胜妙:持念阿弥陀佛名号、求生极乐净土这个法门,乃是十方恒河沙诸佛普度九法界众生的切要之大道。
意思就说,十方诸佛离这一法就很难实施普度众生的本怀。九法界众生快速圆证佛果的奇妙法门,暗含着九法界众生离这一法就上难于圆成佛道。这就把净土法门的胜妙特质推到极致了。
诸多的大乘经典都是千经万论处处指归,开启净土法门的精要、切要和心要。就像蕅益大师所说,这个法门是《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指南,都不越出这个法门之外,有这么一个要义在里面。
千经万论处处指归。净土的根本经典有“三经”,就是《佛说阿弥陀经》《佛说无量寿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这就称为净土根本所依三经。以后再加上《普贤行愿品》和《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形成净土五经的格局了。净土三经就专门来阐明净土法门的事相、理体、深奥微妙的道理,这就是“专明其致”。
世间人对待念佛法门,大多数人是习焉不察。看到很多人都在念阿弥陀佛,他以为这很平常,甚至认为这是愚夫愚妇所修的法门。所以,就把净土法门看得很“浅近”——很肤浅、很近,认为是著相的法门,甚至是小乘法。都是这么来看的。常常跟宗门教下比较,说什么净土法门不如“教海之宏深”。
“教海”就是指像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三论宗,这些叫教下,它们经典、法义非常宏深,认为净土法门太简单了,不如教海之宏深。也不如“禅宗之直捷”。禅宗是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如这个顿悟法门来得直捷。这都是用通途的眼光去看待,不能了解净土法门特别胜妙的地方。
所以,每每地就高扬宗教而抑净土。这个“宗教”不是现在作为一个名相的意思了,这个“宗教”就是指宗门教下。高扬宗门教下而贬抑净土,看不上眼,常常认为自己根机很利,眼空四海,誓证一乘。就是崇尚自力,认为自己很有能力,自己能断烦恼,自己能开智慧,自己能了生脱死,而厌恶佛力加持。这种自负其高的人他就觉得:佛力加持?我不需要,愚夫愚妇才会祈祷佛力加持,我有能力渡过这个生死大海。他厌恶“佛加”。
这样就属于“当仁固让,见义不为”。这是转用了一种法义。《论语·卫灵公第十五篇》讲,子曰:“当仁,不让于师。”所以有个成语叫当仁不让。从礼仪上来说是要谦让的,然而面对行仁德的时候,可以不必对老师讲谦让。这就是面对着行仁之事,不后让于师。说明行仁是当务之急,君子是以仁为己任,虽然面对老师也无所回避,应当勇往直前而为之。而且,真正的老师也是希望学生、后人能够超过老师的,所以孔子说“当仁,不让于师”。
这里转换说“当仁固让”。这里的“仁”的含义就是净土法门直接是指向往生净土、横超三界、出离三界火宅。这是一个至高的仁,这是一个至善,这是一个最大的利益,这是最称佛度生出世之本怀的东西。
当仁——面对着这样的一个法门,你还固让!“固让”就是再三地辞让。让他念佛求往生,他不信,他也不愿:我为什么要求往生呢?我要在这个世间生生世世行菩萨道,我要怎么样,我要怎么样。这叫当仁固让,再三地推让。
“见义不为”。这也是引用《论语》的一句话。《论语·为政篇第二》,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这个“义”就是属于应该去做的。那应该去做的,你却不能去做,不愿去做,这就是“无勇”——没有勇敢精神。如果你没有见到这个义,不为,还不足怪也;见了这个义而不为,世间的原因就是害怕,逃避。
这里讲见义不为,引用净土的法义来作一个诠释:你已经遇到了净土超越三界的当生了生脱死的法义的法门,还不去信愿称名,去修行,这叫见义不为。见义不为原因在哪里?或者是愚痴、智慧不够、善根浅薄,听了不相信;或者听到、见到净土的法义,狂妄,不屑一顾:我不需要求生极乐世界,我自己能解决问题。这就讲,闻到净土法门,两种人不能信受——非愚即狂。这叫见义不为。
当印光大师说这两句话的时候,那是用他的几十年的出家经历所见证到的教内的情形。现在也有很多人闻到净土法门,当仁固让,见义不为。
其结果就致使释迦如来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五浊恶世示现八相成道,一代时教处处苦口婆心地劝勉一切众生赶紧离开火宅的彻底悲心,“郁而不畅”,就是被阻逆而不能畅达出来。一切众生出离五浊恶世、火宅、分段生死的剧苦的捷径——本来净土法门横超三界就是出轮回苦的捷径,叫径中之又径,但由于你当仁固让,见义不为,这个捷径就被你的怀疑塞住了,就通不过去了,你就还在三界火宅当中打转。
所以,印祖以悲愍心——现在我在这里“不避”,不回避罪责。不回避,就是很多高扬宗教的,如果你说净土法门那么胜妙,他会指责的,说:“你怎么把这个不了义的愚夫愚妇的法说成那么高妙呢?难道就净土法门能够解决生死问题吗?”他人会说三说四。
所以就不避罪责——指责的话语,在这里“略引证据”。说这个法门这么胜妙是要引经据典来证明的,要以圣言量作为标准才能立论的,不是自己想当然的。引经据典作为证据,其目的是希望“见闻随喜”,闻到了这个法门,能够生起信愿欢喜之心,能够念佛,共同往生到极乐莲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