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榆钱情未了
文/许刚(山西)
榆钱,是榆树的种子。因其外形园薄如钱币而得名。榆钱产于我国,在高温带、温带及亚热带地区均有分布。榆钱属药食同源,具有健脾和胃、安神助眠、止咳化痰等功效。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由于大跃进浮夸风的盛行,全民大闹钢铁,加之连年自然灾害,粮食歉收,人们缺吃少穿,瓜菜汤,榆树皮,野菜,都被端上了餐桌。人们为了填饱肚子,把能吃的,甚至难以下咽的树皮野菜,都搜寻尽了,但还是一个饿,大多数为此而患上了浮肿病。在那个忍饥挨饿的日子,村后山坡上的一片榆树林,槐树林,可算救了不少人的命,让村民度过了饥荒。
记得那时候,生活物资匮乏。父亲总是托人买点玉米面,让母亲跟野菜掺和在一起,蒸馒头,发拌汤。那时的白面是稀罕之物,是凭粮票定量供应的。父亲还是把仅有的白面省下来,带回家,让我们姐弟改善改善伙食,打打牙祭。那个年代,洋槐花、榆钱、苜蓿草、蔓菁、玉米芯、棉籽壳,都成了香饽饽。

每到槐树、榆树开花之时,全村男女老少,大人小孩齐上阵,满坡沟峦都是捋洋槐花和榆钱的人。为了争夺到有利的地形,多捋一些洋槐花和榆钱,村里人真可谓是急疯了眼,互不相让,常常为此而闹的不愉快。在那个槐树和榆树花开的季节,母亲总带着我们姐弟四人去捋洋槐花和榆钱。如果一时吃不完,母亲就把它们晾晒干了收拾起来。等到青黄不接时,母亲便把它们拿出来,用温水淘干净,弄些肉末或者猪油做成臊子,浇到面上,那滋味至今难忘。那时候隔三差五,母亲就把洋槐花和榆钱做成麦饭,让全家人填饱肚子,洋槐花和榆钱可算派上大用场了!
如今,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了,不再为吃穿犯愁了,衣食无忧,日子过得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尽管如此,每当看到了槐花和榆钱,还是忍不住要买一些尝尝鲜。过去被村里人不稀罕的槐花和榆钱,现在身价倍增,到超市购买一斤槐花和榆钱,也要好几块钱。现在人们越来越注重养生和保健了,返璞归真,过去不看好的槐花和榆钱,却因为原生态,无污染而备受青睐。
我时常怀念和留恋那个年代。那个年代人心思进,大公无私,公而忘私,一颗红心,两袖清风,社会安定和谐,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随处可见学雷锋做好事不留名。干部清正廉洁,干事创业,热情高涨,社会主义建设蒸蒸日上,日新月异,凯歌捷报频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