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郑金民老师关注“洛河文化”,经过几个月的潜心研究和系统梳理撰写出了《为中华洛河正名》一文。他身为洛南人和洛河人,他深爱着这片热土,他接地气地挖掘和全面的论述了以秦岭洛河段为主要的洛河文化,并在秦岭文化和河洛文化的基础上,把洛河文化提升到中华文化的高度,是难得的一篇好文章。本平台分八期连载,希望朋友们对我们洛南厚重的洛河文化有所认识和收获,为洛南社会经济发展尽我们微薄之力。
为中华洛河正名(连载八)
作者/郑金民
08
洛河是盘踞在在大山和平原的一条中华龙。洛河文化无为而为,来到世上就占居了中华特有中央地理的风水宝地,上天护佑又赐予中华中部和西部两个优势文化。在上游大山的秦岭文化和下游平原的河洛文化中,洛河龙从大山奔向平原,然后又从平原潜回大山,使之秦岭文化和河洛文化成了亲戚,交了朋友,亲密无间的谈心和互动了起来。这时洛河女神伸开双臂,一手拉着下游中华黄河——母亲河,一手拉着上游中华秦岭——父亲山,使中华文化融合统一。 洛河在接受千百次的锤炼和提升中,自己被推上了中华文化的高地。洛河成为一条中国洛河,一条华夏洛河,一条中华洛河。洛河没有选择地扛起了中华文化的重担,热情地在上游和巍峨雄壮的山脉撰写秦岭文化,快乐地在下游和奔腾不息的黄河创作河洛文化。洛河女神牢牢地站在历史文化上,紧紧地抓住时代的脉络,一边尽情地丰收秦岭文化的五谷杂粮,一边贪婪地获取河洛文化的大麦和玉米,在充足的文化食粮供给下,洛河文化精神闪烁,前途光明,一片灿烂,将以矫健的步伐超越秦岭文化和河洛文化,占领中华文化高地,走进中华文化讲坛,引领中华文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这是洛河文化生命驱动的一种使然,这是洛河文化生命勃发的一种选择,这是洛河文化生命运动的一种趋势。 洛河文化在仰望中华草链岭,奔向中华草链岭的时候,还有很多沟壑和羊肠小道。诸如自然学科与社会科学融合,跨学科的文化遗产,以及历史、地理、社会、人文的挖掘、整理和研究等等布满路途,埋伏四周,在学术界,对洛河物质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探索的学术成果还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和系统梳理,还分别存在于河洛文化和秦岭文化之中,洛河文化甚或远远落后于秦岭以北关中文化和陕西以外的河南的河洛文化,使之洛河文化休眠化、平面化和零散化,缺乏生命力、缺乏表现力、缺乏系统性和时代感。 当然,这可能和我们一贯憨厚、本分的“美德”分不开,可能和我们一贯内敛、谦虚的“品质”分不开,可能和我们一贯不善晾晒、不善代言、不善登高的“低调”分不开,可能和我们一贯身在庐山不识真面目、一叶蔽目分不开,等等。 我们长久以来生在福中不知福,放着金筷子银碗却到处讨饭。但我想这些都是看见的东西,看不见可能是骨子里缺乏一种基因,一种对洛河文化的认知和自信。 我想洛河文化的这种情况就像美丽的“人头壶”一样,在没有被发现以前长眠不醒,沉默在鸣叫的秦岭风和喧嚣的洛水之中,当被发现以后将成为国家一级宝藏,将登上央视出人头地,引起中华儿女强烈反响,引起世界关注。 人贵有自知之明,自己骂自己没有啥,刮骨疗伤是为了身体更健康。有了这种开端我想这才算今天的我们。在自我嘲弄了一通之后,我想该觉醒了,我们对洛河、洛河文化有感觉了,我们对风水宝地认知了。 我们将对几千万年的洛河自然地理遗产,对沉积数百万年的人类历史文化遗产,对今天两省数市县洛河儿女耕耘的时代文化去发现、搜集、整理、认证、继承、发扬和撰写。 今天,洛河女神在海拔2646米之高的草链岭上,在昼夜时空中俯视着洛河儿女,关注着洛河儿女。 洛河女神以自己动听的声音呼唤着洛河儿女,以自己美丽的青春点燃着洛河儿女,以自己温暖的光芒照耀着洛河儿女。 洛河儿女的优秀作家刘剑锋系列散文《千里走洛河》已刮起洛河风,洛河儿女优秀民营企业家赵西芳女士曾创建洛南县秦岭洛河源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把自己的智慧和情感傾撒在这里,现在这里已成为陕西洛南洛河源国家湿地公园,这一群人为洛河和洛河文化已经奔走相告,已经默默无闻的耕耘,尽自己绵薄之力,打算把自己的青春和人生留在这里,融进洛河文化,让洛河文化带向美丽的远方。 我们仰望洛河源,仰望草链岭,我们展望中华洛河,我们站在秦岭文化和河洛文化两座历史和时代的高峰上,我们激情燃烧,心情澎湃,我们将带着自信和力量,耕耘洛河,书写洛河,赢得洛河! 我们将以秦岭的意志和力量,高傲和胸怀,让洛河文化在中华大地上展翅飞翔!09.《陕西人头陶壶外观平平无奇,为何是一级国宝?专家:倒点儿水再看》11.百度百科:《洛河—大荔人的母亲河》(作者:王小民)12.百度百科:《探寻洛河历史文化的精彩之书》(作者:徐军义)16.百度百科:《陕西秦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命脉》作者:黎明羌笛22.百度百科:《河洛文化的摇篮——中原明珠巩义市》23.《洛南文脉——文化遗产卷》(主编:赵洛营 张晓兵 吕建民)24.头条百科:《洛河——成就了源远流长的河洛文化,鸟瞰洛河从源头到黄河的全程》25.头条百科:《文物“新石器时代石球”——出土于洛南县焦村遗址》


作者简介:郑金民,从事林业工作,属兔,自称是以双木为生存的一只兔子,一年四季兔卧荒山,静观于秦山洛水之间,故笔名兔卧荒山。
本人是学习哲学,思考哲学和享用哲学的一个人,哲学伴随了几十年。历史生命哲学基本框架构建现已完成,大约140多万字。
本人论著《还原道的本相》在2020年《国学研究》第八期专刊发行,并获得陕西省国学研究会评选的2019—2020年度“国学研究论著奖”,《生命规律》和《宇宙人类及其生命》两部论著作为内部交流资料已经面世,《历史生命哲学规律体系》进入出版程序。另外,计划用两年时间出版《人类安全阶段假说》《生命及其生命法则》《生命文化及人性类别层次》《关于哲学统一性体系论述》《有关哲学问题探索》《新思想》等六部历史生命哲学论著。 在哲学之余创作大量诗歌,并多次获奖。对仓颉文化有深入研究,整理有《仓颉文化文集》。对伶伦文化也有关注,并写有一定文字。
2021年9月19日接受了西安广播电台就历史生命哲学和《书院门1991》有关情况一个半小时新闻直播专访;2021年9月24日在洛南县仓颉文化研究会接受了洛南县非遗保护小组和洛南县文化馆仓颉传说抢救保护工作专班三个半小时视频节目录制。

附:本头条号投稿方式
投稿邮箱:1019623839@qq.com
微信投稿:wx18729698387
合作电话:139914462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