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又一年,忙忙碌碌;一年又一年,时光向前。又是一年新的思考,又是一年新的展望,也是一年新的出发,三月三。
三月三是风筝满天,三月三是春茶来时,三月三是出发时节,三月三是春意打开,三月三是一份命运情怀。
三月三是最美的春天,三月三是杏花春雨,三月三更是一份生命的祝愿,三月三更是一份生命的感谢。
去陪伴时光的美好,去叩问生命的深刻,三月三是祝福的时候,祈祷美好,祝福美好,认同美好,谱写美好,送出最美好的祝福。
三月三,去回馈生活那些心酸和无奈,去陪伴春天的徐徐打开,也感恩自己生命当中的遇见和深刻,那些经过的不愉快,就把它当做生命的一份深深积淀。
生活是梦想,是价值,是力量,三月里是希望,三月里是梦想,三月里是出发,三月里是付出和努力,是对生活的一份信心和勇敢,三月是梦想启航的时候。
见证美好,发现美好,认同美好,走向美好,经过生活的酸甜苦辣,也经过生活的淬炼和成全,那些过往都成为曾经的历练、曾经的积淀,那些过往都成为曾经的洒脱、轻松和愉快。
在历练中突围,在成长中见证,在分享中发现新的价值、新的可爱、新的辽阔、新的宽广、新的色彩和新的自我。
用心去观察,守候一份美好,用心去祝福这些美好到未来,为岁月献一枝鲜花,为人生付出一场思考,为时代送上一份赞美,为生活去传递一份感恩。
这是一个花开的季节,花开浪漫,芬芳四溢,能看见美好才是对美好的认同与尊重,能看见美好才是对美好的点赞与。
发现生活的力量,发现生活的温暖,发现生活的宽阔,走进生活里,去活成对生活的实践,去活成对生活的把握,去活成对生活的感谢和温暖。
重塑一个自我的价值,重新去发现那些在生活当中积极、力量、信心和勇敢的事情,活出与生活的互动、共鸣、温暖和崭新。
这个季节,繁花盛开,焕然一新,美好人间,焕然一新,又是风景,又是前方,崭新可爱,就在眼前。
又是一年三月三,花谢花飞飞满天,是春天的回归,是力量的呈现,是景色的打开,是未来的高远。
换一个新的思维模式,换一个新的行为方式,换一个新的思想模块,让自己向轻松靠拢,让自己向美好报告,让自己向灿烂再一次去踏上远方的征程。 最让人烦恼、痛苦,使人情绪不好的有哪些?
一:财产,二:名声,三:感情。这三者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世间人莫不追求,但是不能过分追求。
第一是财产。财产在平时是必需,但若特别执着,贪得无厌,那就不行。贪得过分了,身心都是痛苦。比如,有人执着炒股,把希望都押在股票上,股票下跌,希望落空,有人甚至为此自杀……所以不要过分贪著财产。
第二就是名。有人为了自己的地位和名声,往往牺牲许多重要之物。然而地位和名气并不永久,一旦某天突然失去,就会活得很痛苦。所以不要过分地执着名声地位。
第三就是感情。感情最让人烦恼,情绪难以控制,心里纠结郁闷。真正相爱的人在一起也算是世间的幸福,但感情不能勉强。勉强的感情早晚会有变化,不一定是真实的感情。所以不要执着在意,要放松地去爱。该你的就是你的,不该你的不一定是你的,人不要活得太累。不要把幸福快乐都押在感情上,因为感情随时都在变化。
如果为了追求这些感情而丢掉了自己的生命,实在太不值得。所以大家不管遇到任何事,尽量放松,坚强地面对。说不定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一个想要闻思修的佛弟子,首先必须弄清闻思修的含义。
什么是闻?了知什么是烦恼、什么是等流习气等等就是“闻”;
什么是思?了知什么是烦恼、什么是等流习气以后,进而懂得怎么样去除烦恼和等流习气,这就是“思”。
什么是修?用所学的佛法知识去掉烦恼﹑减少烦恼就是“修”。
闻思修就像做饭一样,认识饭就是闻,怎么做饭就是思,吃饭就是修。我们要像吃每一顿饭一样去闻思修,否则就来不及修来世了哦!一个有智慧的真正的修行人,眼里的一切都是因果的示现。相信前世和今生,相信轮回,这也是一个正见。比如,有的人再怎样努力,也还是赚不到钱,依然穷得叮当响。为什么呢?他的前世没有修福报的缘故;有的人似乎不需要很大的努力就能事事如意成办,这也可能是他前世做了很多善事的原因。这些道理都是佛陀宣讲的,是佛法里面的正见。
如果做了很多坏事,如佛陀所说,不用神通来看,也一定会遭受恶的果报。有的人做坏事现世就受到了报应,有的人下一辈子会受到报应或者下下世,总之是早晚的事情。正如鸟儿在天上飞得很高的时候,是看不到它的影子的;而现在有的人干坏事,天天杀生吃肉,看上去很健康很顺利,也如同看不到天上鸟儿的影子一般,暂时还没有出现相应的果报。但是,鸟的影子在它飞得很低的时候会看得很清楚,同样的道理,今生得不到的果,下一辈子或者再下一辈子,慢慢都会得到。有的人可能前世修过一些法,做过一些善事,所以今生会享福,不会立马感受坏的果报,只要这些福报消耗完,恶的果报就会立刻现前。
真正的修行人都会知道,因果不虚是佛陀的教言,是正见。但对无明的人来讲,他们无法理解也不会相信,所以只能自己骗自己。别人骗你,只有一次,但是自己骗自己就是一辈子,乃至生生世世。一直认为自己是对的,就会永远地被骗下去!
有的人不相信佛陀讲的因果﹑轮回这些法,因此,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以为只要没人看见就可以为所欲为。比如,贪官贪污了钱财以后就尽情地享乐,心安理得地享受奢靡的生活,根本不知道有因必有果,最后就只能是锒铛入狱,分文不留。因此佛陀说,凡夫很无明,自己害自己,自己骗自己。
不承认因果,认为没有前世,也没有来世,这是最愚笨的人的看法,就好比有人说“今天吃饱穿暖就可以,明天看不见,所以不用管”。看不见明天就没有明天了吗?同样的,有人说“根本没有下辈子”,问其理由,也说看不见。这样的观点以理来推根本就站不住脚,就是自己在骗自己。
浑浑噩噩地过好今生就可以了,这样的心态是不相信因果的表现,这样会做错很多事情,最后和贪官接受法律制裁一样会受到果报,所以我们要树立因果的正见。不信因果的人觉得没人看见什么都可以做,看得见的时候不做就可以了,但是真正信仰佛法的人会相信因果,并且自觉自愿地遵守人规法规和佛陀制定的戒律。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也可以有享受,该享受的还是能够去享受的。但如果一个人的希求和贪念过重,就会带来很多的烦恼和痛苦,甚至会犯下严重的错误,令自己后悔莫及。
比如说,一个人拎个小包或者背个二三十斤还能走得动;假如硬要背上一两百斤重的东西,那就根本没办法走路了,就算勉强走的话也会非常吃力,肯定走不了几步。该你的就是你的,不该是你的怎么都不会得到,大家要学会满足。真正的修行是往内修,修自己的心。要向内努力,要将内心当中的烦恼减少,最终去除。首先我们要把心沉淀下来,才能感觉到心中烦恼的存在,然后认识烦恼,再用佛法去除烦恼,这就是修行。烦恼越少,修行就越好;烦恼减少了,修行就进步了,这就是我们最需要的修行。每个修行人必须这样去内修,也叫实修。
实修就是把佛法用在生活和工作上。不管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上,假如我们处理一些事情都用佛法来面对,时时刻刻把上师和本尊与自己的心融入到一起,保持每一个当下都是这样的感觉,这样十分有益。要知道,每个众生的本性都是佛,这样你就会对每个众生有恭敬心,有信心。
我们学佛法一定要赶快学,无常不知道什么时候来。生活和工作上的事,慢一些也没什么大问题,但最最重要的是学佛,不能等,要赶快学,时间不等人!
假如一直惦记着:我还有那么多地方要去,那么多事情要做……,到时候能不能实现也不知道哦!世事如烟,生命无常,永远存在的一个也不会有。假如今天是你生命的最后一天,你会怎样呢?是轻松微笑地面对,还是恐惧?沮丧?后悔?学佛的人还可以观察自己:假如死亡就在眼前,有把握往生净土成就佛果吗?或者什么把握也没有?会不会感到恐慌?时常如此去观想,就会珍惜时间把握当下,对学佛人修行很有帮助。
作为一个佛弟子,经常观察思维生命的无常非常重要。当你的内心真正明白生命非常脆弱无常的时候,脑子里就不会再有其它的事情,也没有什么可关注执着的,一心想到的唯有修行。也唯有如此,解脱成就之路才宽广无碍。因此,修行人一定要时时刻刻观修无常。并非我有神通,不过我确实可以通过一个人说话做事等各方面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佛陀也曾说过,有烟之处必有火。想知道自己前世是什么,只要看看今生过得是否顺利;想知道下辈子会成什么,只要看看这一辈子是不是特别如法,做的事情有没有意义。假如今生造了很多恶业,半点善法不沾,不需要神通也知道你一定会投生旁生地狱饿鬼道,即使投生人间也是一个非常痛苦的人,因为你种下的都是痛苦的种子。
我们很多人不懂佛陀的因果法门,没有真正的智慧,这就是无明。那些贪官们一开始追求的也并非痛苦,他们也希求快乐,然而他们无止境地追求金钱、房产、名牌、漂亮的配偶,享受舒适和奢侈的生活,最后得到的却是坐牢,甚至被判死刑。所以我们要懂因果,要有智慧,这样去面对生活和工作才能脱离无明的状态。我们现在遇到了三宝和佛法,上升还是下堕,就在自己的手里。我们仔细地观察一下自己:
每天的一顿饭里吃掉多少生命?肚子里的孩子打掉过多少次?生活中损害过别人多少次?伤害了多少个动物?骗了多少次人?打了多少次的妄语?做了多少次的邪淫?等等……想想自己所造的恶业!这些恶业的果报迟早都会成熟。
我们要经常问自己:有没有希望再得一个人身?有没有希望成就和解脱?对上师三宝的信心有多大?对众生的慈悲心有多大?如果自己信心很足,慈悲心也非常强烈,那就有希望。不要说得到一个暇满人身,成就解脱也是有希望的。
目前,我们很多人想要守持一些戒律,或者自己的身口意都想要恭敬如法,但就是感觉有难度,做不到。为什么呢?这也是因为没有真正地明白因果,没有因果正见的缘故。
如果有因果正见,真正懂得因果的话,就不会感觉那么艰难,而是自然而然、积极主动地去守持戒律。假如你具足了因果正见,就会认为这是自己应该做的,因为万法本来就是有因有果,是自然规律。所以,好好地守持戒律,如理如法地学习佛法,也就不会有什么难度了。希望大家努力! 什么是正法?对众生发菩提心,改变自己内在的烦恼习气。闻思修佛法也是为了这两个,只要走在这条道路上就是在修行正法。
菩提心很重要,如果像对待世间职业一般去行善,也没有发菩提心,就没有太大的意思,做这些也不会让你成佛。
学习正法,也要先做好自己。我们对每个师兄最起码要有恭敬心,能观成佛更好,观不了佛就观成师父,或者观成比较相爱的亲人,比如自己的母亲,一般人对自己的母亲还是很好的。我们就要这样对待众生,这样就不会生起很大的烦恼。 释迦牟尼佛亲口说过,嗜好饮酒的人,自己得不到什么好处,周围的朋友亲人也得不到快乐,自己没有智慧,皮肤、面色都不好。我们要把酒看做剧毒,一旦饮用会立即危及生命,千万不能饮酒。
《念住经》中说,造酒之人、不断饮酒之人、劝别人饮酒之人死后会堕入号叫地狱。
《宣说戒律经》里面说,饮酒之人命终后堕入烧热地狱,长达一千多年在地狱中饱受煎熬之苦。这个一千多年是地狱中的时间,和人间的时间不一样,特别的长。
《毗奈耶经》里面还说,就是草尖露珠那么一点点的酒也不能喝,谁喝了就不是我释迦牟尼佛的弟子,我也不是他的本师。
《宣说善恶经》中说,饮酒之人今生愚笨,久睡不醒,过着像猪一样的生活,死后堕入地狱,不断喝炽热的铁水,很长时间不能解脱。
《分辨善恶经》中说,饮酒之人将转生饮炽热的铜汁地狱中。
《金刚顶续》中说今生后世痛苦的根源就是酒,因此我们一定要断除。
《不动威猛续》中说,有智慧的人不要饮酒,以免遭世人诽谤。
《胜乐戒源续》中说,学密法的人只要喝一点酒死后立即堕入号叫地狱,就算是有一定的修行功夫的上师也不例外。有些喝酒的大成就者如果没有真正很大的成就,也会堕入号叫地狱的,很长时间不得解脱。喝醉酒的人就像精神失常的病人一样,今生自己的事情也做不了,下辈子就更不用说了,无论佛法或者世间法都不能做。因此一定要断除。
不仅仅自己不能饮酒,也不能请别人饮酒,更不能贩卖酒。经中讲了在僧众中让他们饮酒的果报。如果我让僧众饮酒,死后也会堕入地狱不断地喝沸腾的铜汁铁水,从嘴唇、舌头、下颚到胃肠之间全部被焚烧,以致下半身全部焚焦坏掉,这些痛苦永远都不会停止。我请你们喝酒的话,请人饮酒的人和饮酒的人都要堕入这个地狱受此业报。经中说还要下众合地狱受十万年间的粉碎之苦。所以一定不能请人饮酒。我们必须正视自己身上深重的习气和烦恼,有人为你指出,应当心生欢喜。正视烦恼才能修行圆满,逃避烦恼是永远也修不好的。
有的人在发心的过程中,常常会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害怕做错,或是担心师兄们对自己有看法。我们应当知道,发心是为了众生,而不是为了别人的看法,到底还是心里没有放下自我,所以难以面对这些烦恼。如果发心时心离众生越来越远,想要放下众生,就是修偏了。在没有一定根基和条件的时候,我们绝无可能如米拉日巴尊者一样跑到偏僻的山洞中修行。对我们来说,用菩提心来修就是最快速成佛的妙法。
呷绒多吉上师开示连载 (95)
佛陀在《金色律藏》中提到,末法年代会出现十八种剧毒的烟草,凡是接触吸食者会堕落恶趣,从恶趣出来后也会投生在污秽不堪、毒虫遍地之处。
从佛法角度来说,吸烟也是绝对禁止的。烟草是魔王之女所发的愿,吸食者会减损慈悲心,增长五毒,护法神远离,家庭不睦,疾病缠身,诸事不顺,给生活和修行带来巨大的障碍。修行人如果吸烟,就算修一百劫本尊也不能成就,来世堕落恶趣,上师三宝也救度不了。烟草到的地方,大成就者和上师们也会短寿,所有的天人龙王发怒,会有很多灾难。吸一口烟,念一亿观音心咒都无法忏悔干净,这是非常大的果报。熏过烟的人的身体里每一个气脉和梵穴都被烟阻挡,神识无法往生,死后不会被超度。每个人都会面对他人的各种看法和评价。一个人只要发心良善,别人说你好或坏,只当不存在,不要在意,因为一旦在意就种下了轮回的根。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把这些指责甚至诽谤转为道用:别人说自己过失,说不定能说出自己的毛病,所以不但不要生气,还要感谢他,让我们可以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过失并且加以改正。
正所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们一向对别人所作所为洞若观火,对自己的烦恼习气却一无所知。因此,只有当别人说起,你才会明白自己的过失所在。假如别人的指责在自己身上根本不存在,那就一笑置之,众生本来无明。立即去给他解释清楚“我不是那样的人”,这样的念头根本不需要。
佛陀的因果法门那么的殊胜,对我们来讲非常的重要,作为一个在家居士,不管学不学佛,都离不开佛陀的因果法门。
如果你有因果的观念,深信因果,不管今生还是来世都能得到极大的利益——你不会去犯罪﹑造恶业,那就会快乐幸福。不信因果的话,本来人的贪心很重,在贪心的驱使下,杀盗淫妄无恶不作,就会犯下滔天罪业,令自他都痛苦。看看那些贪官也知道的,虽然看他们曾经地位显赫,财富圆满,令人羡慕,似乎想要的任何东西都有了,但为什么现在那么痛苦呢(不但被关起来了,所有的财产也充公了)?原因就是:造恶业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会有这个结果产生,不信因果,才会得到这样的结果。
佛陀宣讲的因果法门还是需要的,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因果。对我们这些轮回里的众生而言,佛陀的教言显得格外的重要。有了佛陀的教言和智慧,今生快乐,来世更幸福,我们要往这个方面努力。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动物面前有着异常优越感的人们,总认为自己比起动物来要聪明得多,总认为动物很无明愚痴。但有时候观察:人却更无明!因为所有众生都同样地想得到快乐,远离痛苦,可大多数的人一辈子都没有满足的时候。以至于为了得到快乐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地勤苦操劳,生出各种各样的烦恼和痛苦,忙碌到生命的最后一天才无奈地在后悔中离开人间。这样看来比起其它动物活得更累,更痛苦,更无明。
假如用佛陀的智慧来把握人生,面对这个社会,就能得到今生来世真正的快乐幸福。不然的话,依然沉沦在贪欲之海,不会得到真正的快乐。 出离心不是让你逃避这个世间的一切,而是让你放下这些,放下﹑不执着就叫出离心。
有的出家人为什么还俗?注意:我说的是普通的出家人哦!比较高层次的出家人我没有办法分别的,因为他们一切的显现都是缘起和利益众生的因缘,这些我们没办法弄懂,所以想也不能想。我是说,对我这样的凡夫来讲,有的凡夫一开始出家,后来又还俗,就是没有放下,没有生起出离心,所以轮回还是存在他的相续里。
十种恶业做了以后到什么地方去?比如,嗔恨心会下地狱,贪心去饿鬼道,无明愚痴会到旁生道。有的时候也要看每个恶业造作得严不严重,比较严重的恶业下地狱,中等的下饿鬼道,比较而言恶业不是很大的话,下旁生道也是有的。所以我们一定要相信因果的道理。
有的人有一个性格,从孩提时代起就是看到一个虫就杀,非常喜欢杀生。这基本上都是上一辈子杀业很重,今生仍然出生到这种杀业重的地方,喜欢杀生。汉地的众生基本都是前世杀业很重的众生,造作了一点善业的因现在得到了人身,但也因为上一辈子做了很大恶业的因,今生出生到杀生这么严重的地方。
如果我们下一辈子还遇不到佛法的话,只能往下堕,再没办法往上升的。六道轮回里也分上和下:人间和天道是上升;地狱、饿鬼、旁生那些是属于下堕。恶业令我们往下堕,没有希望往上升。 呷绒多吉上师开示连载(64)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讲,我不吃肉的原因,不是我害怕有一个很大的恶业要下地狱。当然,这个恶业是有的,毕竟我也是凡夫,但我戒肉的第一个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其他众生的生命,所以就不喜欢吃。假如我吃牛肉的话,须得杀了一头牛,才会有牛肉吃;不杀一头牛的话我不会有牛肉吃;如果我要吃鱼,就要杀一条鱼,不杀一条鱼我没有吃的。所以,不吃肉主要是保护众生的生命,不吃生命。
第二个目的,保护这些居士的信心和恭敬心。如果我吃了这些众生肉,有的人在我面前会说,“上师倒有能力的,吃了以后,以上师的功德,会把这些众生度上去的”,可心里终归会有一点不太清净的想法。有的人本来就信心薄弱,“这个师父怎么会吃肉啊”等等的念头会影响他的信心的,所以要保护这些居士们的信心和恭敬心。
第三个目的,保护所有的僧人们。我一个人吃了,也会因此令个别人诽谤所有的僧人。这样的一个心态来戒这个肉。在人间也有各色各样的人:有的人很富裕,有的人很贫穷;有的人很漂亮,有的人长得很丑陋;有的人很健康,有的人却有着各种各样的病。
有的人想不通:“为什么我是这个样子?”没有什么为什么,也是你上辈子种下的因现在得到了果,除了这个以外找不到更确切的原因。你想快乐幸福,你想成就解脱,你想漂亮,你想怎么样,也只有学习了佛法才能改变。去掉这十种恶,修十种善,才会改变的,这就是因果。
我们下一辈子想要去哪里,想得到一个人身或者成就解脱,现在就在我们的手里。我们已经得到了十八暇满的人身,也遇到了殊胜的法门和上师,所有的条件和机会,我们都圆满了,那修不修就在于自己。
为什么有六道轮回?投生到不同的道——地狱、饿鬼、旁生,人道、天道、阿修罗道,也是各自前世种下不同的因得到的不同的果才出生到那些地方。比如,吝啬的人就去饿鬼道;嗔心大的人就去地狱;喜欢吵架就去阿修罗道;为了人天福报而修了一点善法的人,就去人道,天道;比较愚昧的人就去旁生道。这些都是往昔自己种的因感得的果。
现在每个法师都会给你们说,“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讲这些不是要你受很多不必要的规矩,真正的目的是为你们好,让你们再也不要投生到那些地方,这就是因果的规律。
现在人们常说的命运,指的是一个人的宿命和运气;而按照古代命理学上来说,命和运是不同的,命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一种先天所赋的本性,是没法改变的。古代人信奉命是人一生之所归,人的命又分为好命、坏命、富贵命和贫穷命等等;但是人的命运终归是个玄学,命不好的人,肯定就会想着怎么去改变自己一生的命,这就有了逆天改命这一说法。
同是生命,一般运行,但其际遇苦乐不等,祸福悬殊,是谁的主使?又是谁在安排?有人以为冥冥中有一主宰人间祸福的神灵,操纵人生的命运,其实,安排命运、主宰祸福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
因为众生心念,飘忽不定,时而思善,时而思恶,策动身口的语言行动,便形成一种或善或恶的惯性,贮藏在自己八识心田中,作为一种引生未来生命的力量,佛教名之为业力种子;当因缘聚会时,此业力种子自然引生或苦或乐的果报体,同时也注定一生或苦或乐的运程,此即是俗语所谓:“命中注定”。那么逆天改命真的存在吗?人真的能够靠自己逆天改命吗?以下讲诉一个真实改变了自己命运的人物故事:
袁了凡本不叫袁了凡,而是叫袁黄,号学海,明朝万历年间,他出生于浙江嘉善。很小的时候,袁黄的父亲就病逝了,母亲对他说:“你放弃科考吧,去学医,学医能赚钱,还能救济别人。”袁黄说:“可是我很想读书啊!”母亲说:“学医是你父亲的遗愿。”袁黄只好从命:“那好吧!”
17岁那年,袁黄在慈云寺摆摊卖草药,一位仙风道骨的老者走过来,躬身说:“你不应该学医,你是仕途中人,现在改行读书,明年可以中秀才。”袁黄不信:“您是谁啊?”老者说:“我姓孔,乃《邵子神数》传人。”袁黄腾一下从地上蹦了起来,邵子,那可是宋朝第一神算子。袁黄鞠躬说:“您可以跟我一起回家吗?”袁黄把孔先生带回家,把他给自己算命的事告诉了母亲,母亲半信半疑,对孔先生说:“那你算算袁黄小时候的事情。”孔先生掐指一算,竟算得分毫不差,母亲跪服,立马将袁黄送进了学馆。
第二年袁黄一赶考,果然中了秀才,连名次都跟孔先生预测的一模一样:在县上考试的排名是第十四名,在市上考试的排名是第七十一名。母亲惊呆了,对袁黄说:“赶紧去把孔先生请来。”母亲对孔先生说:“请您再给袁黄算算将来。”
孔先生一番推算后,对袁黄说:“你某某年可以考第十九名,某某年可以禀生补缺,某某年可以提拔当贡生;当贡生后会去四川某县当县令,三年半后你会回到家乡,在53岁这年八月初十丑时,你将寿终正寝,终身无子嗣。”对于自己短命无子的命数,袁黄很不喜欢,所以拒绝相信,但他还是把这个命数一一记了下来。
令人称奇的是,袁黄以后每次参加考试的结果,竟然都与孔先生所算丝毫不差;但独独有一桩事似乎有些不准,孔先生算命时说:“你补缺禀生后,每月去领俸米时记个数,领到91石5斗时,你就会升级,成为贡生。”可当袁黄领到70多石的时候,一位姓屠的提学,看袁黄品学兼优,便决定提拔他当贡生。袁黄暗喜:“孔先生算得也不全准。”
谁知道,姓屠的提学不久就离开了,代理提学不同意提拔袁黄,于是搁置了决定。再后来,一位姓殷的先生来当了提学,殷提学读完袁黄的文章后,觉得“见识广博,思想深刻”,于是立马将袁黄从秀才提拔为贡生;而提拔之时,袁黄刚好领俸91石5斗,这一下,袁黄彻底相信了命数:一个人一生的吉凶祸福、贫富贵贱,都是上天安排好了的,不能强求。命里没有的,怎么努力都得不到;命里有的,不用努力,自然就会有。
袁黄从此唉声叹气,心如死灰,当贡生后,他按规定到北京国子监读书。在北京一年,他整天静坐,也不读书了,想着命就如此了,努力也没有用;一年后,他转回南京国子监读书。未进国子监前,他到栖霞山拜访云谷禅师,与禅师对座一室,三日不眠。禅师暗暗称奇:“如此定力,真是了得。”
于是禅师就问袁黄:“凡夫不能成为圣人,是因为心中多妄念,你三日没有妄念,是什么原因?”袁黄叹了一口气,说:“我一生吉凶祸福,都被孔先生算定了,命由天定,还有什么好想呢?”禅师听后淡淡笑道:“我还以为你是一位豪杰,原来也只是一个凡夫。”袁黄便问:“此话怎讲?”
禅师一挥袍袖,朗声说道:“凡夫因为不能无心,所以被阴阳气数所束缚,一个人如果诚心竭力、为善不倦,数就拘不得他的命。但是反过来,一个人如果肆无忌惮、怙恶不悛,数也保不住他的命。你二十年来被孔公算定,一毫都不曾转变,岂不就是凡夫吗?”
袁黄问:“您是说定数也可以逃脱吗?”禅师说:“命由己立,福自己求,祸福无门,唯人自招。一个人只要真诚用功、多做善事,没有不感应的。”袁黄跪求:“请师傅教我摆脱命数之法。”禅师拿了一本《功过格》递给他:“每晚将一天的存心行事,反省检点,按格记功过。每至月底,总结一次,将功抵过,多余的就可作为善行了。”拜别禅师,袁黄回到家里,跪在佛前忏悔,并做了一道疏文,立誓先行三千善事,求登科第;那一天,袁黄将自己的号改为“了凡”,将凡夫之见,一扫而光,是为了凡。从此以后,他每天都活得小心谨慎,即便在无人之处,也常怕得罪天地鬼神,碰到讨厌他、毁谤他的,他也安然接受。
一年后,袁了凡到礼部参加科考,按孔先生算的命,袁了凡应考第三名,结果没想到,他竟然考了第一名。接下来,孔先生算的命又失灵了,孔先生没算到袁了凡会考中举人,哪知秋天乡试,他竟然中了举人;云谷禅师说的“命运是可以改造的”这话他更加相信了。十年后,袁了凡完成了三千善事,他又跪在佛前忏悔,做了一道疏文,立誓再行三千善事,希望能得子嗣;仅仅过了一年,袁了凡便梦想成真,夫人顺利产下一子,起名天启。
袁了凡做善事从此更加用心,每天至少“日行一善”,仅仅两年,三千善事又已完成。他又跪在佛前忏悔,再次做了疏文,立誓行善一万件,希望能遂进士之愿;三年之后,袁了凡竟然真的中了进士,很快,吏部就补他去做了宝坻县县令。一上任,袁了凡便备了一个小册子:“我将这本小册子取名为‘治心篇’。害怕自己做官心起邪念,因此要治心。”每天早晨起来,坐堂审案时,袁了凡便将《治心篇》交给看门的人,将其所行善事恶事,不管大小,一一记录;到了晚上,他再翻阅记录,闭门治心。
袁了凡虽然坚持日行一善,但夫人却整天愁眉苦脸:“你许诺做一万件善事,可衙门里没什么善事可做,什么时候才做得完啊?”那天晚上,袁了凡做了一个梦,梦里遇到一位天神,他对天神说:“我很惭愧,一万件善事很难完成。”天神说:“现在宝坻百姓过得很艰苦,你只要给他们减粮减税,便足以抵一万件善事了。”第二天,袁了凡便立即下基层考察实情,宝坻县的田,每亩要收银两分三厘七毫,袁了凡了解百姓赋税后,觉得应下调至一分四厘六毫。于是上书朝廷,恳请减免赋税以充养民力,朝廷同意其请求,并取缔了各种额外摊派;全县百姓为此雀跃欢呼,鼓掌相庆,此举,在明代历史上被称为“减粮善政”。
当时宝坻常闹水灾,袁了凡便兴修水利,将三汊河疏通,筑堤坝抵挡水患侵袭;他还亲自带领百姓沿海岸堤坝种植柳树,将连绵不断的海堤变成了一道绿色屏障。四百年前的宝坻,多是一文不值的盐碱地,地里只适合生长水稗草和芦苇,但袁了凡竟然异想天开,改造盐碱地种水稻;挖沟通河,调埂作田,引入良种……三年实践,他竟然真的种出了黄澄澄的稻子,随后,袁了凡又带领百姓进行了一系列农业试验,并编写了天津地区第一部农业专著《宝坻劝农书》。“自从来了袁知县,宝坻生活变了天。”宝坻百姓逢人就夸袁了凡。
1588年,是袁了凡53岁之年,孔先生算命他会死于此年八月初十。八月初十这天终于来了,八月初十这天又终于走了,他无病无痛,竟然一点事都没有。后来年事已高的袁了凡决定回家乡养老,他觉得自己一生甚是传奇,便决定将抗争宿命的经历写下来,训诫后人,于是袁了凡撰写了四篇文章:《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他将四篇文章命名为《戒子文》,后因广为流传,大家将其称为《了凡四训》。
决定一个人富贵贫贱的主要因素,不是风水、不是星宿、不是命数,而是一个人的“心田”;即你的思想、你的品德、你的行为。生命是一段程序,你怎么编写,它就怎么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