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建成的位于淮海广场的“忠字塔)
清江市曾经的镇、公社和街道办事处
(二)
(3)城北街道办事处
城北街道办事处因位于旧城之北得名。北临废黄河,与淮阴县隔河相望;南濒里运河与清江、闸口办事处相邻;东、西与郊区公社接壤,面积8.5平方公里,辖26个居委会,人口8.6万。是淮阴地区、省农垦局及驻军机关驻地,亦为机械工业集中地。
解放初,境内设同庆、万柳、铜元、永宁四镇,1954年合并成长东、长西两镇。1958年改为清江公社长东、长西、闸北三个管理区。1962年成立城北公社,1981年改称现名。办事处驻河北西路。境内有29条路,18条街,66条巷,9个居民新村。
里运河北岸的石码头街,建于清雍正六年(1728年),旧时南方达官大贾、应考仕生赴京,皆经里运河北上,至清江浦舍舟登陆,在石码头换乘车马进京。当时这里车马行、粮油行、猪行、旅馆密布。石码头被称为“九省通衙”名扬全国。1958年在位于石码头街北端的木器厂破土基建时,曾发掘一批清代的玉镯、翎管、坠料、蓝玻璃顶子、玉牌、玉笋、玉簪等出土文物。解放后石码头街与大闸口、花街一带已连成一片,仍为店面集中的闹市区,并在附近开辟了农贸市场。
随着形势的发展,原石码头街,已不能适应需要。1958年,在市中心的水门桥到北郊的王营大桥之间,开拓了一条与石码头街平行的淮海北路,长3,200米,宽约50米。经过多年建设,这条马路上的快车道、慢车道、绿化带、人行道整齐划一,两旁楼群鳞次栉比。地区机关、军分区、地区商业、外贸、物资大楼、淮海影剧院、淮阴汽车站、新华印刷厂、清江市中学、清江商场、清河饭店等,分布在马路两侧,颇为壮观。淮海北路与淮海南路,共长6,000米,为贯穿市区南北的主要干道。
淮海广场东西两侧的淮海东路、淮海西路,是东西向的新建干道,全长5,600米,沿路主要单位有:省农垦局及其所属企业、清江拖拉机制造厂、淮阴拖拉机修配厂、淮阴汽车运输公司、车辆厂、轴承厂、食品总厂等。
十里长街是境内的又一条古老街道,当年亦曾繁华一时,如今多为居民住宅。十里东长街一段,是回民聚居处,有清真寺一座。十里西长街尽头(现名西长西街)有一片古老房屋,是周恩来总理外祖父的故居,周总理6一10岁时曾在此读书、生活。
近年来,在淮海北路西侧,健康西路以南,逐渐形成了文化教育区。主要单位有粮食学校、供销学校、电子学校、财会学校、食品学校、师专附中、聋哑学校、电影公司等。
境内有街办厂组30个,职工2,300人,主要产品有塑料、玻璃、橡胶制品及服装、电器等。1981年总产值达960余万元。为方便城乡人民生活,在和平路、石码头街、健康东路、太平西街开辟了四处农村集市贸易市场。
辖区内著名纪念地有:周恩来总理童年读书旧址、明代建筑的越闸等。

(4) 郊区人民公社
郊区公社因位于市区近郊而得名。北濒废黄河,南至京杭运河,东与钵池公社毗连,西与淮阴县杨庄公社接壤。面积34平方公里,人口3.9万,公社驻地淮海西路(城北办事处境内)。现有16个大队,149个生产队,111个自然村,耕地面积约1.8万亩。
郊区公社在党的近郊区工作方针指引下,正在逐步建设成为城市的蔬菜副食品基地。全公社有9个大队为蔬菜区,1981年生产蔬菜4,000万斤。东郊大口子和西郊鱼塘已发展为渔业基地。
由于城市工业的发展,不断向郊区征用土地,农田面积逐渐缩小,郊区地少人多,劳力过剩的矛盾十分突出。在国营企业支持下,公社大力兴办社队工业。现有企业47个,安排12,000余人。主要生产肠衣、砖瓦、玻璃制品、塑料制品、水泥制品以及五金修造、农机修理、服务性行业等。1981年总产值达720万元。随着农副工三业并举,增加了社队积累,1981年人均分配达137.43元。郊区群众的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银行存款增多,泥墙草屋换成了一片红砖瓦房。
经济的好转,也为精神文明建设创造了物质条件。辖区内,除市立中小学外,社办小学11所,学龄儿童普遍入学。公社设有文化站、电影队,多数大队集体购置了电视机,东风大队自筹资金兴建了1座农民影剧院,丰富了社员的文化生活。为保证社员健康,在国家的资助下,公社兴建了1所设备较好的医院。各大队设有保健室,生产队配有卫生员,对防治疾病、搞好农村卫生保健、开展计划生育等发挥了巨大作用。
(全文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