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郑金民老师关注“洛河文化”,经过几个月的潜心研究和系统梳理撰写出了《为中华洛河正名》一文。他身为洛南人和洛河人,他深爱着这片热土,他接地气地挖掘和全面的论述了以秦岭洛河段为主要的洛河文化,并在秦岭文化和河洛文化的基础上,把洛河文化提升到中华文化的高度,是难得的一篇好文章。本平台分八期连载,希望朋友们对我们洛南厚重的洛河文化有所认识和收获,为洛南社会经济发展尽我们微薄之力。
为中华洛河正名(连载六)
作者/郑金民
06
天下总有奇事发生,有人总是因自己需要而给别人改名换姓,这件事情就发生在洛河的身上。
洛河跑到下游伊川时被“伊洛河”代替,使洛河无终而止。譬如《南洛河》这样说明:“洛河,古称雒水,黄河右岸重要支流。因河南境内的伊河为重要支流,亦称伊洛河,即上古时期河洛地区的洛水。……流经陕西省东南部及河南省西北部,在河南省巩义市注入黄河。”接着这样记载:“洛河与伊河汇流后称伊洛河,其纵坡度约1/4000。”云云。
又如《洛河》中这样说:“洛河,黄河下游南岸大支流,发源于陕西省洛南县洛源乡的黑章台,向东流入河南境,经卢氏县、洛宁县、宜阳县、洛阳市,到偃师市杨村附近纳伊河后称伊洛河,在巩义市洛口以北入黄河,全长467公里 。”
再如《洛河——成就了源远流长的河洛文化,鸟瞰洛河从源头到黄河的全程》这样说:“洛河,……到偃师市纳伊河后称伊洛河,在巩义市洛口入黄河,全长467公里,流域面积1.9万平方公里。”
又再如《流淌在心中的河流——伊洛河》说:“洛河,发源于陕西省洛南县洛源乡的黑章台,向东流入河南境,经卢氏县、洛宁县、宜阳县、洛阳市,到偃师市杨村附近纳伊河后称伊洛河,在巩义市洛口以北入黄河,全长453千米。”
再看《伊河发源地和流经地?》又这样说:“伊河,古称鸾水,发源于洛阳栾川县境内,流经嵩县、伊川,经龙门入洛阳,进偃师后与洛河交汇,称伊洛河,是黄河的重要支流之一。”
诸如此类,满天乱飞,但都没有历史依据,都不讲地理逻辑。
不说洛河在陕西两岸支流分布,只说洛河进入河南情况。《河洛文化》说:“洛河支流繁多,除伊河外,在河南省境内长度在3公里以上的有105条,其中10公里以上的有61条,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24条。这些支流南北错开,均匀注入洛河……”
《洛河》又说“……出长水后,洛河脱离山区,水面渐宽,水中多沙洲。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支流有24条。其中最著名的是涧河。”
洛河遇到伊河注入被命名为“伊洛河”,那遇到涧河、瀍河等诸多河流(大支流)注入怎么办?如此这样,每遇一条大支流就要和其名合并另命名还了得?那洛河出陕后早就没有“洛河”了,早就被改名换姓淹没了,那洛河如何到达汭口(巩义市河洛镇洛口村)成为黄河的重要支流,如何形成历史上的“河洛地区”?
洛河的地理流域远大于伊河,洛河的源头远在伊河以西的秦岭,一路东来一百多条河流流入都没有改名换姓,怎么“到偃师市杨村附近纳伊河后称伊洛河”呢?
《流淌在心中的河流——伊洛河》说:“伊河源于栾川县陶湾镇,距栾川县城15公里,是一个未经系统开发的天然原始生态景区,伊河源最高峰娘娘山海拔1982米,山林间溪水淙淙,是伊河的发源地。”“据历史记载,商朝宰相伊尹出生于伊河上游的嵩县,为了纪念伊尹,故将此河称为伊河,如今嵩县还有为纪念他而修建的伊尹祠。”
这是“伊河”的自然地理和历史文化根据。这样以来,洛河“到偃师市杨村附近纳伊河后称伊洛河”被改名换姓,不仅搞得“洛河”面目全非,而且违背了“伊河”自己的地理老祖和自己的历史文化。
那么,把洛河改名为“伊洛河”浮出水面的根据是什么?我们设身处地的为这些人找一下,唯一的就是洛河“到偃师市杨村附近”以后,伊河“纳入”、“注入”、“流入”和“加入”洛河。这就是把洛河改名为“伊洛河”堂而皇之的依据和理由!
如若真是这样,这是文化史上一部精短的滑稽搞笑片,但很遗憾一直没有人出来说话,今天只能由鄙人而当恶人了。
洛河流入河南卢氏一直到巩义等其它市县,两岸河流都能维护尊崇“洛河”本名一路向黄河奔去,为什么遇到伊河支流加入就要给洛河改名而把“伊河”标记的成分强行加入?
那么,我们再看看正宗的历史文化界怎么说。
《夏朝》说:“夏朝早期,夏族主要在山西中南部的河内地区活动,沿汾水、河水向东南方向迁途,晚期至河南中部伊、洛河流域。” 注意这里“晚期至河南中部伊、洛河流域”的表述:“伊”和“洛河”之间使用的是顿号(“、”),“伊”和“洛河”是两条河流而不是“伊洛河”一条河。
《夏朝》又说:“夏部落一开始居住于渭水中下游,后东迁至晋南、豫西伊洛流域。” 注意“伊洛流域”而不是“伊洛河流域”,说明是“伊河”和“洛河”两条河的流域,而并不是后人或者说今人篡改、修改的“伊洛河”。
这说明有人发明“伊洛河”,要么有意去掉“伊”和“洛河”之间使用的顿号(“、”),要么在没有历史文化依据和“师出无名”情况下,有意进行的一次“开天辟地”的“科幻”文化“创作”。
《河洛文化的摇篮——中原明珠巩义市》说:“巩义市位于中原腹心,曾是‘中央之邦(洛邑)’的畿县,几千年来受河、洛的滋润,嵩、邙的荫护,如中流砥柱般挺立于中华文明的长河之中。自古以来,滔滔黄河和潺潺洛水在这里汇流,孕育了光耀千古的河洛文化……” ,“洛河”一以贯之到巩义和黄河相汇,而不是出现一个“伊洛河”搞的“洛河”无终而止。
上文又说,巩义“这里是中华文明史的原点,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根基。河洛文化发祥地的核心——洛汭,就在这里,三皇五帝、尧舜禹汤都曾经在这里活动,中国历史上好多重大事件也都发生在这里。洛汭是一块神秘、神奇、神圣的地方,它孕育的河洛文化滋润了巩义,影响了中国的发展史,也必将左右人类前进的方向。”这里是“洛汭”和“河洛文化”并没有出现“伊河”之“伊汭”,可见洛河地理和文化地位不可动摇。
上文接着说:“巩义南依父亲山嵩山,北临母亲河黄河,怀抱中有一子一女:邙山和洛河。嵩邙相望,它们的余脉横岭和神都山在洛口一带对峙;河洛并行,浊浪清波奔涌到神都山下洛口处汇流。” 这里继续表述的是“洛河”、和“河洛并行”等。巩义市在伊川县下游,是黄河和洛河交汇之市,并没有因上游出现“伊洛河”而改变历史文化,依然认可的是“洛河”而不是“伊洛河”。
上文继续说:“伏羲、女娲察阴阳,辨四季,分姓氏,制嫁娶,来到横岭的连山建伏羲台,上观日月运行,下察地情物理。伏羲看到黄河浊浪,洛河清波奔腾交汇的情景,非常震撼。他被二水交汇形成的黑白分明的巨大漩涡所吸引,受到启发,灵感顿来,绘出了太极图,一画开天,推演先天八卦,开启了河洛文化的智慧之门。” 这里依然用的是“黄河浊浪,洛河清波”,却看不到“伊洛河”的份儿。
上文继续说到:“黄帝、嫘祖施教化,种五谷,制陶器,驯牲畜,植蚕桑,教纺织,选贤任能,培养接班人,选中同时看到黄河和洛河的神都山下筑河洛坛,在坛上举行沉璧祭天仪式,开启了禅让制的先河。”“黄河、洛河形成的两河流域,处于北纬37度线附近,气候适宜,有山有水,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从古至今非常适合于人类繁衍生息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所以历代帝王、高士都仰慕这里,关注洛汭,欣赏河洛文化。”这不仅从地理上说明洛河和黄河直接交汇,而且从文化上亦说明洛河和黄河共同孕育、构建和发展了中华文化。“伊洛河”依然没有戏,进入不了正规的脚色。
上文最后说到:“康百万庄园内有两块匾额组成了一副对联:‘洛作智水,邙为仁山’。巩义人把洛河看作是一条圣河,是智慧之水,它滋润了方圆百里巩义大地,养育了智慧勤劳的巩义人民。”为什么有文化底蕴的“康百万庄园”皆认定的是“洛河”?
这一切都说明“伊洛河”是某些人的海市蜃楼,是建在沙丘上的池塘;说明“伊洛河”的“空穴来风”即将被厚重的洛河历史文化碾压粉碎。
《伊河发源地》说:“熊耳山南麓的栾川县境内。伊河,是中国黄河南岸支流洛河的支流之一,源于熊耳山南麓的栾川县陶湾镇,流经嵩县、伊川,蜿蜒于熊耳山南麓,伏牛山北麓,穿伊阙而入洛阳,东北至偃师注入洛河……”,“伊河,是中国黄河南岸支流洛河的支流之一”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可为什么伊河“注入洛河”、“与洛水汇合成伊洛河”呢?为什么要给“洛河”前边加个“伊”呢?即就是挖掘、创新,也不能这样啊!
《洛河》说:“洛河古称雒水、洛水,……流经洛南、卢氏、洛阳,于巩县境入黄河,是中国原始农业起源最早地区之一。洛河流域拥有源远流长的河洛文化,享誉全国的洛书出处就在洛河流域。”“洛水是流经古都洛阳的一条著名河流,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条著名河流。古都洛阳,因位于洛河以北而得名。相传洛河里生活着洛神,洛河是黄河支流之一,洛河与黄河汇合的河洛地区,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源地。”这里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有人的“伊洛河”一说不知从何而来?又不知怎么解释?
《三川郡》说:“秦统一中国后,分全国为三十六郡,后增至四十余郡。其中三川郡无疑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堪称诸郡之首。三川郡以境内有黄河、洛河、伊河三川而得名。”
《三川郡》又说:“秦国占领荥阳后,秦国设置了三川郡,这是秦人东进后设置的第一个郡,在后来并吞六国的战争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该郡郡治所在地史无明载,三川指黄河、伊河、洛河,这样的地名……”
大秦帝国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功不可没,影响深远,赫赫有名,那时已经明确了“黄河、伊河、洛河”,为什么2000多年以后,今天他的历史居然有人毫无敬畏之心而去修改呢?
中华文化底蕴深厚,不再一一列举。
“伊洛河”一说在历史和现实面前将无言以对,将自我反省。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中根本就没有“伊洛河”一河和一词,而是有人基于对河洛文化的崇拜和羡慕而不科学的生造出来,但却不曾想“好心没有办成好事”,却不曾想损害了本来的洛河文化,影响了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作者简介:郑金民,从事林业工作,属兔,自称是以双木为生存的一只兔子,一年四季兔卧荒山,静观于秦山洛水之间,故笔名兔卧荒山。
本人是学习哲学,思考哲学和享用哲学的一个人,哲学伴随了几十年。历史生命哲学基本框架构建现已完成,大约140多万字。
本人论著《还原道的本相》在2020年《国学研究》第八期专刊发行,并获得陕西省国学研究会评选的2019—2020年度“国学研究论著奖”,《生命规律》和《宇宙人类及其生命》两部论著作为内部交流资料已经面世,《历史生命哲学规律体系》进入出版程序。另外,计划用两年时间出版《人类安全阶段假说》《生命及其生命法则》《生命文化及人性类别层次》《关于哲学统一性体系论述》《有关哲学问题探索》《新思想》等六部历史生命哲学论著。 在哲学之余创作大量诗歌,并多次获奖。对仓颉文化有深入研究,整理有《仓颉文化文集》。对伶伦文化也有关注,并写有一定文字。
2021年9月19日接受了西安广播电台就历史生命哲学和《书院门1991》有关情况一个半小时新闻直播专访;2021年9月24日在洛南县仓颉文化研究会接受了洛南县非遗保护小组和洛南县文化馆仓颉传说抢救保护工作专班三个半小时视频节目录制。
附:本头条号投稿方式
投稿邮箱:1019623839@qq.com
微信投稿:wx18729698387
合作电话:13991446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