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郑金民老师关注“洛河文化”,经过几个月的潜心研究和系统梳理撰写出了《为中华洛河正名》一文。他身为洛南人和洛河人,他深爱着这片热土,他接地气地挖掘和全面的论述了以秦岭洛河段为主要的洛河文化,并在秦岭文化和河洛文化的基础上,把洛河文化提升到中华文化的高度,是难得的一篇好文章。本平台分八期连载,希望朋友们对我们洛南厚重的洛河文化有所认识和收获,为洛南社会经济发展尽我们微薄之力。
为中华洛河正名(连载四)
作者/郑金民
04
中华洛河是中华民族祖先的开发地,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河洛文化的发源地,是中华儿女膜拜寻根的圣地。
中华洛河在《南洛河》中这样记载:“陕西省境内,洛河河谷形态可分三段:发源地至保安为上游峡谷段。山高坡陡,水流急湍,海拔高度由1600米降至1100米,流程28公里,平均比降17—9‰;保安至庙湾,为较开阔的中游川塬段。该段河道宽阔,间有滩湾,流程75公里,海拔高度由1100米降至750米,平均比降4.7‰。南北地貌形态差异较大。南部蟒岭横断,以风化片麻岩为主,河短水小,推移质多,大量粗沙粒堆积河床,北部以石灰岩为主,风化小,推移质少;庙湾至兰草河口为下游峡谷段。流程26公里,海拔高度由750米降至679米,平均比降3‰。夹岸有石质山地,谷坡陡峻,悬崖壁立,沟深水急。”
这就是中华洛河和中华秦岭相依为命,休戚与共,同甘共苦,在历史风雨中构筑的洪荒世界。
就在这样一个不说话的洪荒世界中却走来了说话的万物之灵,我们的祖先洛河人开始了繁衍生息。虽然季风带走了他们的高吼的声音,虽然大山珍藏了他们滚烫的汗水,虽然洛水融化了他们流血的生命,但他们的灵魂一直坚守在这里,他们的文化一直在这里播种,他们和这里的一切一直共同续写人类历史的篇章。
就在这样一块土地上,在昼夜的交替中,在日月的照耀中洛河文化神奇地孕育、诞生了。
“洛南猿人”在100万年前走来了。据《洛南猿人》说:洛南猿人洞穴在洛河中上部的花石浪处,这里的风水养育了洛南猿人,洛南猿人获得了壮大和发展。为了进一步拓疆,洛南猿人顺洛河而上到洛河源头(洛河源)翻越秦岭(草链岭),又顺灞河而下,沿灞河继续传宗接代,延续香火。
然而,曾几何时谁能够想到车水马龙的华胥镇,伏羲和女娲的母亲华胥却是洛南猿人的后裔!又有谁能够想到中华文明的先祖之根却是洛南猿人,却是从中华洛河的大山里走出去的!
然而,曾几何时谁能够想到闻名天下半坡遗址壮观的母系社会聚落却是洛南猿人的后裔!但是洛南猿人和洛河人还在仰望着半坡遗址,还在想往半坡文化,却不知自己的历史和珍重!
然而,曾几何时谁能够想到驰名中外的蓝天猿人遗址的公王岭(一说“公主岭”)原来就是洛南猿人的一个散居点!蓝田猿人却是洛南猿人的后裔!
虽然我们居于大山之中,虽然我们宽容和厚道,但我们不至于就心安理得的让中华民族的老祖先长眠于此,沉寂于此!不至于就无所作为让洛河文化、中华文化长眠于此、沉寂于此!
今天,我们作为洛河人,作为中华儿女不是感到无比的骄傲和光荣,而是感到无比的不安和汗颜!
此刻,我的血在心中流淌,泪在眼中汹涌,声在喉管奔腾……
《洛南盆地旧石器遗址群》向我们宣告:不声张不炫耀的洛河秦岭段遍布着300多处旧石器遗址,收藏着13000余件各类石制品。洛南猿人遗址更是大放异彩,洞穴内外珍贵的哺乳动物、鸟类和水生动物化石就达40余件,各类石制品7.7万件。透过古人用火而残留的灰烬层、烧石和烧骨,我们深刻地感受到浓浓的烟火味和古人咿咿呀呀的交流,我们强烈地体验到古人大快朵颐和火光映照的兴奋。每当这时,我们的祖先该是多么的幸福和多么的惬意,该是多么的率真和多么的朴实!
就在我们古人这样鲜活的场景中,就在这样一幅幅意象派的画作中却包含了不朽的洛河文化,却包含了伟大的中华文化,却包含了永载史册的人类文化!
这个文化就是居食文化,就是有巢氏的“巢”文化和燧人氏的“火”文化。居食文化是人类共同的文化,是任何一个民族都必须经历的文化,是任何一个民族必需的根文化。
这种文化在大自然赋予“天时地利”时,必须要有“人和”。这个“人和”就是我们的祖先,就是洛南猿人;这个“地利”就是洛南、洛河承载的“华夏人根之地”,承载的人类文明和中华文化发祥之地。
位列三皇的燧人氏,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开创有史献的先祖。《燧人氏》记载:“燧人氏晚期的分支几乎遍布中华大地,……南至湟中拉脊山、日月山、成县、礼县、康县、凤县,直至秦岭以南的华阳……”“燧人氏的直系后裔有风姓、衣氏、允姓、依姓、殷姓、嬴姓、子姓、婼姓,分布在其旁围。”这里的“华阳”就是今天的洛南县。“殷姓”今在洛南县主要分布在保安镇(瓦子坪、乱石坪)、麻坪镇和石门镇一带,大约四千多人。
燧人氏的食(熟食)文化和有巢氏的巢(巢居)文化,共同构成了华夏民族的居食文化。居食文化对人类提高安全生产力及早走出安全阶段,对人类进化、对人类文明和人类文化皆产生了深远影响。所以,洛河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而且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祖文化。
火文化内涵丰富,由于“火”不但是人类品尝到了美味佳肴,告别茹毛饮血的历史,告别生食,而且由于营养丰富使得人脑获取前所未有的增量和开发,所以从火文化中突出了食文化。
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路途中,燧人氏的火文化及其食文化在茫茫夜空点燃了洛河,光明照亮了洛河,温暖传遍了洛河。洛河多么的幸运,洛河人该有多么的自信和骄傲。
“河图”“洛书”被世界推崇为“宇宙魔方”、“中华先民最高思想智慧结晶”。“洛书”别称“神龟负书”出洛水于洛南。河图洛书为华夏无字天书之源,洛南、洛河被誉为“河图洛书源,灵龟负书地”,洛南、洛河被称之为“华夏文根之地”。
从此,洛水熠熠生辉,波光粼粼,白天两岸青山,万物靓丽,生机勃发,彩云在万里天空恋恋不舍;晚间夜空茫茫,星星从四面八方聚集,探寻洛水不息的宝藏。
“人头壶”是天外到洛河的访客,《人头壶》说:“2018年1月1日,中央电视台、国家文物局联合摄制的百集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人头壶 —— 最初的凝望》。”“洛南人头壶,1953年发现于陕西省洛南县灵口镇焦村遗址。洛南县地处华山之阳,洛河源头,东与河南省卢氏县、灵宝市为邻。……” “6000千年前的人头壶,……刻画出一个鲜活真实的仰韶文化时期人类面容,人头与壶身结合酷似一个孕妇,体现了母系氏族社会对女性和人类繁衍的重视。”
《陕西人头陶壶外观平平无奇,为何是一级国宝?专家:倒点儿水再看》:“在仰韶文化出土的所有陶器中,最特别的一个当属红陶人头壶。”“最令考古学家感到惊讶的是,这把六千多年前的壶,人头部分的头发已经井然有序,表明那时人们已经懂得如何整理发髻而不是顶着一头乱发,更证明了仰韶时期人类已经非常接近现代人类了,在生产之余有了审美需求。所以会研制彩陶工艺,也会用心在陶器上做造型,更学会了打扮自己。不过这把陶壶整体外观平平无奇,却为何被评为了一级国宝?专家表示,倒点儿水再看。这把‘人头壶’也有‘恐怖’之处,就是在水倒进去之后会从人头的眼睛和嘴巴中流出水来。”“根据专家的解读,由于仰韶文化是母系社会,这把壶造出来更多是为了表达母爱伟大,母亲怀孕辛苦。水流从口中流出象征着母亲哺育孩子,从眼睛中流出象征眼泪,表达了母亲含辛茹苦抚育孩子长大的不容易。”
人头壶没有活动的表情,但比有活动表情的今人感情更深沉、更丰富、更打动我们的灵魂、更引发我们的共鸣;人头壶不会说话,但比会说话的今人更有内涵、更有思想、更有文化、更懂得生命的价值和追求。
在弓箭、梭镖出现之前,原始人类远距离猎取动物只能用石头去砸,人们为了使用方便就开始制造投掷猎物的石块,也就是石器里的一个独特类型——“石球”。洛河边上的洛南县焦村遗址给我们送来一个“石球”,《文物“新石器时代石球”——出土于洛南县焦村遗址》说:“看似简单的一个石球,却原来包含了这么多早期人类的生存智慧,其中不仅有实践经验的总结,更有对科学理论的领悟和实际使用方法、技巧的更新。”
古代开采绿松石的河口猿人遗址由10处洞穴组成,众多的石器和陶片中有一“亚腰石锤”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早期的一种古代采矿工具,至今向人们诉说着过往的一切。
洛南、洛河是中华文根之地,《陕西金石志》记载:5000多年前,仓颉随皇帝南巡,“登阳虚之山,临于玄扈洛汭之水,灵龟负书,仰观奎星圆曲之势,察鸟兽蹄爪之迹,穷天地之变,指掌而创28个文字”。洛南“谷雨公祭仓颉仪式”列入省级非遗名录,洛南“仓颉传说”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
《洛南县》记载:秦岭南麓唐虞(约公元前26世纪—前21世纪初)夏商(约公元前21世纪—前11世纪)时期,洛南均属梁州。又据《范志》载:“唐虞之间,契封于商。舜之子均九人,亦封于商,号为十商。洛在当时为诸商分壤。”这里的“洛”就是今天的洛南。
“洛南文庙”建于明洪武三年,比西安钟楼还早14年。
从洛南到巩义,《洛河——成就了源远流长的河洛文化,鸟瞰洛河从源头到黄河的全程》这样说:“这里创造了悠久灿烂的文化,享誉全国的洛书、仰韶文化、二里头商代文化、龙门石窟、白马寺、石窟寺、杜甫故里、就在洛河流域。古洛阳城位于洛河北岸,因‘山南水北谓之阳’,因而得名。洛阳有4000多年建城史,13朝古都坐落于此,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
由洛河和黄河打造的河洛地区长期是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的都城所在地。古代两次大的社会制度变革——奴隶制的确立和封建制取代奴隶制都在此完成。司马迁的《史记》,班氏兄妹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皆在洛阳完成。汉代词赋、建安文学、汉魏文章、唐诗宋词,都成就了河洛文学和洛河文化的辉煌。
今天,洛河文化在不断地续写新的篇章。以红二十五军为典型的红色文化、以洛河源为代表的旅游文化、以仓颉小镇为依托的仓颉文化,以伶伦研究院为载体的伶伦文化,以洛河源国家湿地公园为标志的生态文化,以洛南艺术界为群体的文学艺术文化等正在广阔的洛河流域播种新的洛河文化。这些不仅给洛河文化赋予新的内涵和意义,而且使洛河文化走在时代前列,代表着中华文化不断地创新和发展,继续地占领中华文化高地,引领中华文化前进,洛河随之必然而成为中华洛河。
中华洛河催生了两个太极运动,一个在洛河下端,一个在洛河上端。在洛河的参与下,两个太极各自以独有的生命姿态创建自己的人类文明和中华文化,然后又在洛河作用下,各自不断地输入、交流和发展,使有着厚重历史的两个太极互动了起来,循环了起来,推动中华文化以更深邃的思辨、更高远的境界和更宽广的胸怀向未来发展。
洛河作为一条中华龙,在中华民族文化构建和发展中,以自己独特地理优势和历史选择,既在上游和绵延起伏的秦岭山脊撰写秦岭文化,又在下游和奔腾不息的黄河创作河洛文化;既把巍峨秦岭力量东下带到河洛地区促进河洛文化繁荣,又把河洛文化西进返赴秦岭文化。在此过程中,洛河文化以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不断地吮吸两地文化精髓,不断地创新和发展自己的洛河文化。
中华洛河承载厚重的中华文化则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则是自然而然的逻辑,则是中华民族久已期盼的心声。
无论洛河与一山(秦岭)一水(黄河)的地理关系还是文化关系,洛河文化使中华文化空前的凝聚了起来,使中华文化空前的站在新的高点,洛河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集成和代表。在这样的文化坐标上,
洛河文化不但有自己的灵魂,而且兼容了河洛文化和秦岭文化,洛河自然而必然是中国洛河!华夏洛河!中华洛河!从这点说,她抢占了中华文化高地,她成了名至实归的中华洛河。
作者简介:郑金民,从事林业工作,属兔,自称是以双木为生存的一只兔子,一年四季兔卧荒山,静观于秦山洛水之间,故笔名兔卧荒山。
本人是学习哲学,思考哲学和享用哲学的一个人,哲学伴随了几十年。历史生命哲学基本框架构建现已完成,大约140多万字。
本人论著《还原道的本相》在2020年《国学研究》第八期专刊发行,并获得陕西省国学研究会评选的2019—2020年度“国学研究论著奖”,《生命规律》和《宇宙人类及其生命》两部论著作为内部交流资料已经面世,《历史生命哲学规律体系》进入出版程序。另外,计划用两年时间出版《人类安全阶段假说》《生命及其生命法则》《生命文化及人性类别层次》《关于哲学统一性体系论述》《有关哲学问题探索》《新思想》等六部历史生命哲学论著。 在哲学之余创作大量诗歌,并多次获奖。对仓颉文化有深入研究,整理有《仓颉文化文集》。对伶伦文化也有关注,并写有一定文字。
2021年9月19日接受了西安广播电台就历史生命哲学和《书院门1991》有关情况一个半小时新闻直播专访;2021年9月24日在洛南县仓颉文化研究会接受了洛南县非遗保护小组和洛南县文化馆仓颉传说抢救保护工作专班三个半小时视频节目录制。
附:本头条号投稿方式
投稿邮箱:1019623839@qq.com
微信投稿:wx18729698387
合作电话:13991446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