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励志心语!
人的一生,
需要学会将一切“归零”。
清除痛苦的记忆,
将压力归零!
删除、归零,
刷新、重启!
当遭遇挫折、
失败和痛苦时,
没有什么了不起,
不过是归零了,
不过是再来一次!
面对归零,
我们缺少的不是机会,
而是在机会面前,
将自己重新归零的勇气!
学会归零,
人生才会更成功!堪忍尊者:菩提心的利益
宗喀巴大师用以下几句话,来联结出离心与菩提心:
光是彻底出离轮回的心本身,
而没有发起菩提心,
并不构成证得佛果的圆满安乐因。
宗喀巴大师说,要想达到成佛的无上目标,出离心之中一定要包含菩提心,也就是发心为利益众生而证佛果。有些人误以为,不需要具有出离心,就可以修真正的菩提心。其实,这是不可能的。他们或许认为,菩提心听起来像是愉快的修行方法,不需要放弃什么东西,而出离心似乎比较严苛、困难,不幸,事实并非如此。发展菩提心要经过许多渐进阶段的禅修,必须相当认真投入。不仅是思维善念而已。
然而,菩提心非常有益处,值得我们不怕任何麻烦,努力以赴。它是通往大乘道的门户,凡是发了菩提心的人,就称得上是圣者佛陀的儿女。具有菩提心,甚至光荣得超越了阿罗汉,阿罗汉已经解脱轮回,是了不起的圣者,但是还没有努力迈向佛果位。这些较低层次的阿罗汉,具有不可思议的神通,以及其他卓越的成就,但是,具有菩提心的菩萨,比阿罗汉更值得供养。
菩提心最大的益处,显现在实际的修行上。菩提心使得所做的每个修行活动更有力量,更有效果。譬如,抱着菩提心喂狗一把食物,比起不具菩提心的布施全宇宙的珠宝给每一位众生,带来更多的益处。因此,在修行的道路上进步得多快速,走得多长远,不在于供养的东西,或受供者的地位,乃至我们所依循的特殊法门等。相反地,和其他所有事情一样,最重要的是我们的心态。由于菩提心是最高超的动机,使得我们的作为强势有力,远超过普通的自私发心。
即使还没有实证菩提心,只要怀着类似的无私态度,终将带领我们实现这个高超的发心。而且,在过程中,菩提心对我们的修行,也非常有帮助。无论是帮助他人、课诵、烧香,或只是吃东西、讲话、或做生意,如果我们把所做的一切,全部回向,为了利益他人而成就佛果,那么,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成为重要的修行。
恶业成熟使我们在六道中轮转,因此,业是最危险的敌人,使我们不断受苦。菩提心具有最殊胜的力量,足以净化这些恶业,我们不必承受恶业所带来的果报。
伟大的寂天菩萨说过以下这段话:
五无问罪的恶业,
使我们落入阿鼻地狱,累劫受苦,
但是,只要实证菩提心,
在极短的时间内,便能够净除这个恶业。
借助菩提心的力量,也可以克服修行的内外在障碍,以下再引用一段寂天菩萨的话:
一旦调伏了自己的心,
便是调伏了老鹰、蛇与大象,
以及其他类似的可怕野兽。
以上这段话并不是出于空洞的抒情,而是陈述事实。有许多故事以及见证的记载,说明菩提心的力量与类似的利他动机,能够保护人不受伤害。印度与西藏有许多伟大的菩萨,必须行经居住着恶兽的丛林,然而,当这些菩萨接近恶兽时,恶兽经常变得驯服。似乎,连这些恶兽都知道,必须敬重这些修行大师。即使是胆小的动物,譬如鸟与鹿等,也会前来观看这些菩萨是何等人物。现今有许多修行者,也经验到类似的遭遇。
最后要提的是,发菩提心使我们进入金刚乘,这是成佛最快速的途径。扎实的体验出离心,并熟悉空性正见之后,才能进入密乘。但是,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有强烈的菩提心,无法忍受其他生命遭受极度的痛苦,因而全心全意的为了利益众生尽速成佛。如果本着这种发心修习密法,在短暂的一生中就可以达到目标。否则期望从最高深的密法获得成就,就像等待月亮从天空掉下来一样。
审察菩提心带来的好处和利益,同时了解菩提心会带领我们到达的目标,就会明白,菩提心是一切众生撷取快乐果实的田园。当一个人发起菩提心,就成为带给众人喜乐的源头,给予他人无限的利益,带来无法估量的影响力。因此,能够获得这么大成就的法门,非常值得努力禅修。
摘自 堪忍尊者著《智慧的能量》
堪忍尊者:轮回的缘起
我们已经谈过,人们被自己的业与烦恼的风,从一个轮回的转趣,吹往另一个轮回的转趣。我们也说过,在不同染污心态影响下所造的业,将会带来什么结果。在此扼要的讲述,从一生投入另一生的实际运作情形,也许对大家会有帮助。
这个运作包含互相依存的十二支缘起链:(1)无明(2)行(3)识(4)名色(5)六入(6)触(7)受(8)爱(9)取(10)有(11)生(12)老死。
龙树菩萨(Nagarjuna)是释迦牟尼佛智慧思想的伟大传播者,他曾说:
在十二缘起支中
有三烦恼支
两业支
其余七支是果。
三烦恼支是:(1)无明,(8)爱,和(9)取。两业支是(2)行与(10)有。其余七支是来生会经验到的果报。
相互依存的缘起链,描述从一个受苦的转趣,投生到另一个受苦转趣的过程。因此,这项过程不可能在一期的生命中完成,它需要二或三生。我们以现今的人身为例,这个过程可以简要的解释如下。
在过去的一期生命中,受到(1)昧于实相的无明遍行的影响,在身口意三方面造业,而留下许多(2)行或业种子在(3)“意识”或“心识”中。其中,有些良善的行为,足以构成再生为人的业。所以我们在这第一期生命中完成了一个烦恼支,一个业,以及一个局部的果支。我们用“局部”这个字眼,因为(3)识的链环分成两类:因位识与果位识。前者是指过去生在心中遗留下来的业习,如前面所举的例子。后者是指投生下一期生命中的心识。
当第一期生命终了时,我们经验到极大的不安,强烈恐惧死亡。由于对即将留在身后的身体与财产,以及代替旧身体的新身体怀有(8)爱和(9)取,我们开始进入(10)有的阶段,这股力量引导我们进人另一期生命。因此,当我们死亡时,又完成了第二个烦恼支与一个业支,因而发动业种子,投生为人。
其余七支发生在接下来这一期生命。我们的果位识,进入母亲的子宫,与受精卵结合,这个胚胎结合了(4)名色,“名”指的是识的各种潜势,“色”指的是受精卵,然后,发展出(5)六入的六种感官,接下来是与感官对境接触的(6)触,最后,带引出具有各种感觉的(7)受,亦即对于对境产生快乐、不快乐,或是不苦不乐的感受。从受孕的第一刹那发生的一切事情,构成这期生命中部分的(11)生。从第二刹那之后,我们开始变老,进入前述的各种变化与苦。因此,(12)老死支完成了一部分,只剩下死亡。
这个过程也可能用三期不同的生命完成,可以想见,其中的前两期生命之间,隔了好多年。思考一下我们此刻所造的业,可能非常良善,不过是出于昧于实相的(1)无明,譬如,我们做这些善事,可能是带着强烈的自我意识或我执。这份(1)无明,可能会把(2)行,种在我们的(3)识里面,使我们转生为光耀的天人。
可能会有一种情况发生。当我们死亡的时候,转生天人的业比不上在另一生中所造,投生为狗的业强烈。因此,当我们死亡时,(8)爱、(9)取,以及(10)有,这些缘起支开始产生作用,形成另一条缘起的锁链。然而,生为天人的业并没有消失,依然留在我们的心识中,但是,要等到将来死亡时才会发动。在接下来的一期生命,其余七支会使我们感得狗的果报。然而,天人的业终将现前,而死亡时的三缘起支与下一世的七缘起支,将如上面解释地那样展开。
这是简略说明转生过程,不过足以让我们明白,由于无明,自己塑造了多少缘起链,而且,还会继续塑造下去。在田野里种下一颗种子,成长出来的东西,比原先种下的那颗种子大得多。同样,在心中不停种下的微小业种,所产生的苦果和业因完全不成比例。在无数生中的每一天每一分钟,我们都在或大或小的烦恼影响下行动,因此,所累积的业力,足以使我们在每一个苦趣中流转许多次。我们已经为无尽的缘起链,塑造了头三个缘起支,除非调伏自己的心念,防护自己的行为,并且消除无明,否则,势必被这些缘起链牵引到一个接着一个的苦趣之中,我们的心就像火车的行李车一样,从一个地方开往另一个地方,从一期生命进入另一期生命,收集业的包裹,终有一天,这些业的包裹终须送达、偿还。
轮回就像监狱,身陷其中,重重的围墙把我们套在自己无明之中。我们刚结束一条十二缘起链,爬过一道围墙,却发现自己还是停留在许多重围墙中央。轮回不会自动结束的。要是我们生生世世不停的造业,不可能指望耗尽轮回的业。唯一能使我们获得解脱的方法,是斩断缘起链的根源,也就是断除昧于实相的无明。
前面提过,要发起彻底的出离心,必须认识行苦无所不在。行苦是指,只要拥有一个不由自主且污染的身体,天生就会造苦,这是行苦的惨状。我们不应该以为要在出生之后,才会制造并经验人生的不如意。从十二缘起的讨论中,可以看得出转生的过程本身即蕴含苦。我们的心识里存有业习的痕迹,在极大的不满足与不安宁之下,投生到未来的生命之中。我们说轮回众生都有一个污染或是有漏的蕴身,因为意识受业与烦恼的力量所驱使,不由自主的投生到有漏的蕴身。
我们获得身体没多久,就开始步向死亡。有些生命在子宫中短暂停留就死去了。即使有些人活得比较久,生命也有定数。每一分钟过去,我们就更加接近死亡。就像从田野被牵往屠宰场的羊一般,每走一步路,就愈接近生命的终点。
如果我们看得出轮回各道都是苦,就不会执着世俗的享乐。这种认知非常重要,使我们得以发展空性正见,彻底切断轮回的根源,获得解脱。即使我们无法完全做到,死亡时,彻底的出离心非常有益处。因为我们事先下过工夫做死亡禅修,到时候很明白会发生什么情况,不至于陷入慌乱与忧虑中。同时,因为不贪轮回,会大为减轻对新生命的爱取,不但能够避免转生三恶道,甚至不会再轮回。如果能够掌控自己的心念,不产生任何贪心或厌恶心,便能转生净土,不会被迫受取污染的身体。在净土中,我们能够无碍地走向解脱与觉悟。
那么,发起真正的出离心,有什么征兆呢?宗喀巴大师说了以下的一段话:
一旦不再对轮回中的享乐,
产生甚至一秒钟的兴趣或贪着,
而寻求解脱的心,
日夜都不间断,
凡是发展出这种心态的人,
便是已经实证彻底的出离心。
摘自 堪忍尊者著《智慧的能量》
堪忍尊者:利益他人
一旦想到自己从他人领受许多恩惠,就应该思考什么是回报他们的最好方法。如果在能力范围之内,能够给予他们食物与衣着,确实会有帮助,我们当然应该如此布施。我们不应该忽略任何可以利益他人的事情。然而,有一点很重要,我们一定要明白,没有一样物质的礼物有力量断除所有痛苦的根源,最多只能给予暂时缓解。如果真正想要回报他人无尽的恩惠,一定要透过内在的修行方法。只有运用这种方法,才能带给他人真实又持久的安乐。
不过,如果没有办法消除自己内心最无能为力的苦恼,将无法帮助他人。使我们无法利益他人的最大障碍,是根深蒂固的自我爱惜。因此,如果真诚地希望回报他人的恩惠,一定要把这种自我中心的态度连根拔去。我们没有什么理由总是把自己的福利放在他人之上,觉得自己是最重要的人物。在深奥的密续经本《上师荟供》中说了以下的一段话:
请加持我以及每一个众生
经常思维所有人都应该得到快乐与乐因。
因为我与一切众生之间毫无差别,
永远得不到满足。
甚至连最微小的苦痛也不愿意承受。
虽然没有任何人愿意遭受苦痛,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快乐,我们的举动却仿佛自己是世界上唯一重要的人。无始以来,我们就只为自己着想。但是,这种态度带来什么后果呢?当然不是更高的精神成就。它只会令我们做出侵略与自卫的不善业,以致至今仍经验这些恶业带来的后果,因此,必须要明智的利用自己宝贵的生命,以及所接受的教导,首先从爱惜他人开始。
《上师荟供》中,强调把自我爱惜转换成爱惜他人的重要。它说:
请加持我,能够待人如己,
平等看待自己与他人
让我思维以下行为的利益与缺点:
佛陀只为众人服务,
心胸狭小的孩童却只为自己着想。
自我爱惜只会使人堕落,
珍爱诸母有情则是众善之基。
因此,请加持我,透过自他相换的修行,
做到以上所说的一切。
待人如己,使我们更能够觉知众生的苦境。忆念他们过去为我们所做的一切,使我们决心尽力解除他们的痛苦。我们对其他众生的爱与慈悲变得更强烈,没有比随喜其他众生的快乐更大的喜悦,也没有比其他众生的苦厄更甚的悲哀。我们快乐时,自动想和比较不幸的人分享。同样,看见其他众生受苦时,也希望能够为他们分担。
假如我们能够分享自己的快乐,或是承担他人的痛苦,那就太好了。即使做不到,这份心愿会播下许多种子,有一天成熟时,我们就有能力带给他人无尽的快乐与喜悦。正如寂天菩萨提出:
想要治愈众生头痛的善人,
由于这份善心,获得无量功德;
想要消除一切众生无尽的痛苦,
并希望他们造下无尽功德的善人,
所获得的功德,将比前者多出多少啊!
拿自己与他人相比较,会注意到主要的差别在于我们很幸运,能够听闻如何调伏心念的教法。稍微做过禅修之后,便能够体验到,摆脱了许多从前折磨自己的恶业,获得自由。其他的生命没有这么幸运,他们仍然沈溺在自己的烦恼中,缺少教导者带领他们脱离持续的苦厄。虽然他们都希望得到快乐,每个行为却都只会带来更多的痛苦。这份洞察更加鲜活、明确时,我们会发出清净愿,愿能带领一切受苦的众生走上解脱的正道。我们后悔自己过去带给他人的所有痛苦,一心(系念)令他们得到快乐的方法。
我们像负有责任的孩子,肩负起帮助母亲度过难关的责任,我们不能忍受其他众生必须面对难以置信的痛苦,感到必须做些事情,而我们又是唯一能完成它的人。然而,当我们审察自己的内心,会觉察到我们甚至没有能力照顾自己,遑论帮助他人。于是,我们寻找一位能够做到的人,想效法他。然后,我们发现只有得到完全觉悟的人,才有力量带领每一位众生离开痛苦,而一位完全觉悟的人,是那些依循修行道路,并且已经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成佛的人。了解这一切,并且决心为利益一切如母有情获得完全的觉悟,便是已经发展出真正的菩提心。
以上这段话是修道三要中第二项“发展菩提心”的结论。在这次说法中,我们是否造下任何功德,完全看在座每个人的心态而定。如果我们造了一些功德。应该立刻回向自己及每位众生成就佛果,所造的善业,才不会被恶业所败坏或毁灭。
思维自己在过去、现在与未来所有的善业,以及现在的身体、所有物与财富等,都供养悟道者,为他们带来无尽的大乐,然后,将一切功德回向给每位众生,毫无保留。思维每一样供养,都是得到证悟的源头,因此,每一个众生都能在整个佛法修持中有所进步,并且成就最高的目标。然后,思维所有众生都完全证悟,甚至连最微细的烦恼都净除了。最后,我们要祈愿,由于今天造下的一切功德,使我们都能够尽速彻悟修道三要(出离心、菩提心、空正见)。非常谢谢大家。
摘自 堪忍尊者著《智慧的能量》
堪忍尊者:忆念无常与死亡
我们认识的人,和我们很亲近,很多都过世了。慈爱的耶喜喇嘛,比一切三世诸佛更慈爱,也过世了。对我们来说,和他相处的时候,他非常真实,笑着、开玩笑。我们非常庆幸和他在一起,听他说法;他似乎恒常、真实地存在。不过现在那一切都成过去,只留下我们的回忆。那个形影不再存在了。
记住,你可能突然死亡。你可能生龙活虎,正在工作,突然间两眼一合,就死了。你甚至可能经历投生恶道的征兆。
禅思:注视一切事物——自己、行为、对境、友人、仇敌、陌生人,这些你贪、嗔、痴的对境,乃至所有缘起的现象,要认清真相,亦即这一切都稍纵即逝,随时可能殒灭。这一切现象,不但随着各种因缘瞬息万变,而且随时会殒灭。死亡随时会来临,你也不例外。死亡可能随时降临到友人、仇敌或陌生人身上。财产也会朽坏,不仅每一秒钟都在变化,而且随时会离你而去。所以,我们根本不应该对这些东西生起贪、嗔、痴的分别心。要认清,这些东西本质上是短暂,而不是永恒的。对治世俗法的妄念,主要的方法是禅思无常与死亡。一个人如果不忆念死亡,就不会忆念佛法。即使忆念佛法,如果不禅思无常与死亡,也不会依法修行。或许你相信自己可能随时死亡,不过在日常生活中,你总认为自己不会很快就死,不会在今年,这星期,今天,现在。因此,你会耽搁自己的修行。就算你修行,如果不禅思无常死亡,所修的不会是道地的佛法。
不禅思无常与死亡,就不会修行。这是说,不曾舍弃不善法,修持善法,防非止恶;反而会一直造恶业。那么,死的时候你会很困恼、害怕,这意谓,你已经尝受往生恶趣的徵相。死的时候,许多恐怖的景象,会出现在眼前。
禅思无常与死亡,人生就会过得非常有意义。你可以修行三士道,达成三大目的:来世乐,解脱乐以及成佛的究竟乐。禅思无常与死亡,也是控制烦恼很简易的方法,你可以因而克服烦恼。
禅思无常与死亡很有意义。在修行之初,禅思无常与死亡很重要,因为这促使你真正起修,然后再接再励地修行,以实现成佛的愿望。大行者密勒日巴在这个浊世,短短的一生内成佛。他说出自己在这方面的经验:基于恐惧死亡,我躲在山中。现在,我已经证悟元在心的究竟本性,就是死亡来临,我也不怕。
死亡一定会来临。任何药物都阻止不了它,没有一个地方,可以躲过死亡。不管身体多么健壮,生命不停地缩减。每念一遍“唵嘛呢叭咪哄”,拨一粒念珠,念完一遍,生命就更接近死亡。当我们从这里回家,每一步都带我们趋近死亡,直到回家,生命也随着消逝了那么多。当我们喝一杯茶,每喝一口,生命就更趋近死亡。喝完一杯茶,生命也同样消磨了那许多。你看钟表的时候,禅思一下:事实上,我们的生命随着每一秒钟过去,更趋近死亡,但不是因为我们带着表!看表是禅思无常与死亡很有效的方法。每一秒钟你都在逼近死亡。当我们吃一碗饭,每次把一口饭送入口中,生命也随着消逝了。吃完一碗饭,就有那么长的人生逝去,而我们也更趋近死亡那么多的时间。一旦人生的某一段消逝了,就不可能把它找回来,或加以改变。当拳击师或赛车手身体受伤,通常可以治好,甚至重复发生好几次。可是一旦我们的生命逝去,不管是否有意义或浪费掉,一去就不复返。设法使你目前的人生过得有意义,就要弥补未来,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菩提道次第提到,百年人生可分成两部分:一半花在睡觉上:这还不包括做白日梦!另五十年的工作时间,大多在争吵、生病和其他很多无意义的活动上耗掉。如果我们把所有放在所谓“修行”上时间加起来,简直微乎其微。然后你一定会死。即使有圆满的人身,一生中从没有抽出时间修行,你照样一定得死。
就在此时,有人在医院濒临死亡:得爱滋病或癌症的人,医生认为没有救了,只能活一天、几小时、甚至几分钟。他们被视为垂死,因为濒临死亡;可是他们还剩下一点时间可活,他们还没有死。想一想:“这和我一样,我也濒临死亡。”并不是说,如果你得了爱滋病或癌症,你就会死;如果没有得这些病,你就不会死,或不会很快就死。不是这么一回事。早上起床,要这样思惟。记住你也濒临死亡,就像医院里被视为垂死的人。用同样的推理,你也没有多少时间可活。
在那些被视为垂死的癌症病患死之前,你可能就先死了。你可以推论说,因为他们患了某种疾病,所以很快就会死了。可是事实上不一定如此,这不合逻辑。很多健康的人并没有得爱滋病或癌症,却在今天死去。死的问题不一定和患病有关,就是即将死亡也不一定是因为患病的关系。对健康的人来说,同样地,死亡随时会来临。
你正濒临死亡,每一秒钟你都更接近死神,剩下没有多少时间了。生命极其短促!罹患重症的人,被视为垂死;探望他们的人,被视为尚未濒临死亡,还活着。可是事实上,两者没有什么差别,同样地一直走向死亡,剩下的时间不多了。 此外,死亡随时可能降临你身上,真正死亡的时间并不一定,原因有三:首先,一般地说,这世上没有什么是确定的,尤其在这样的浊世,寿命更不确定。其次,存活的因缘很少,致死的条件却很多,就是我们赖以存活的因缘,也可能变成死因。
人生充满致死的因缘。在我们内心的一切烦恼——诸如世俗法的思想,会引生其他恶念,带来重大障碍及恶业——这些都是致死的因缘。也许你到目前还没有遭遇生命障碍。突然间,就在今天,因为不修行,不约束自己的心,你可能破戒或造下与众生或诸如三宝的圣境有关的恶业。你可能顿然遭遇生命障碍,梦见死亡的徵兆或发生其他事情。即使你有存活的业,也可能突然遭遇死亡的危险。你的内心以及由心所造的外境,都有许多致死的因缘。第三个原因是,人身相当脆弱,有如水泡。消极的想法会干扰体内的风大,乃至四大。诸大受到干扰,会致病并带来死亡的危险。正如时轮金刚的释论中解说过,内在和外在诸大相关连。如果内在四大受到干扰,外在四大也会跟着受干扰。然后,这些会威胁你的健康和生命,甚至成为你的死因。
我们认识的人,和我们很亲近,很多都过世了。慈爱的耶喜喇嘛,比一切三世诸佛更慈爱,也过世了。对我们来说,和他相处的时候,他非常真实,笑着、开玩笑。我们非常庆幸和他在一起,听他说法;他似乎恒常、真实地存在。不过现在那一切都成过去,只留下我们的回忆。那个形影不再存在了。
耶喜喇嘛的哥哥,欣利格西老是开玩笑,看起来常恒不变。他也逝世,现在不存在了。你们之中熟悉柯磐寺的人,会记得那个担任看守的尼泊尔人,每天早上挤牛乳。他在那里住了很久,事实上他帮我们买柯磐寺所在的那块地。我们每天看到他,他显得好像恒常不变。现在他也死了。很多你们认识的人,都已经死了。甘地夫人举世有名,到处有她的照片。虽然她很有名,拥有兵力,而今已经死去,不在世了。
明年此时,就像那些死去的人一样,你也可能只留下名字。那些死者,现在只留下用文字写下的姓名,他们的照片,以及人们还会提到他们。明年此时,这可能发生在你身上,什么都看不到,只能提你的名字,看你的照片。就像修密法,把未来会发生的事,带到现在。现在禅思一下自己的死亡。设想你的尸体放在棺材中,从家里运到坟场,被埋在土里。或者禅思你的尸体放在棺材中,即将被火化,只留下你的财物。设想一下这种状况。死的时候,虽然肉体完全分解,意识还继续存在。油灯的油用尽,灯火就熄了,可是意识不像那样,意识生生世世继续不断在存在。
目前你记不起前世,看不到来世,不过你不能用这个藉口,说没有前世和来世。要能够那么说,而且反驳那些看得到自己前世和来世的人,必须具有一切种智,或至少有神通,看得见这些事;那时你才能够断定。可是,你并没有任何一切种智或神通心,看到没有前世。没有能力见到前世,是无明,而不是神通。只有具备一切种智或神通,你才能够断定,前世和来世存不存在。因为你不能够证明,自己具有别人所具备的一切证悟及知识,就不能说,别人记得前世和来世是错的。简单的事实是,即使你不记得前世和来世,仍然有别的人,心识比较清明,烦恼比较轻,悟境比较高,看得见前世和来世。
思惟一下业和轮回。你是否会有好或坏的来世,答案系乎自己所造的业,是善或恶。记住,你可能突然死亡。你可能生龙活虎,正在工作,突然间两眼一合,就死了。你甚至可能经历投生恶道的徵兆。突然间,某件事做了一半,你的身体变成死尸,没有呼吸,动弹不得。这件事随时会发生在你身上。
明天就太迟了。最近我碰巧读到一则新闻:约翰尼斯堡讯:此地的一家周日报纸报导,有一位南非商人在演讲中警告大家,死亡随时会来临,之后片刻就倒地身亡。丹尼?杜朵,49岁,上星期在这附近的一个轮流主持演讲的俱乐部聚会中,就“应该活在当下”发表演讲之后几分钟,被薄荷呛住而死。杜朵最后说的话是:“你们应该及时享受人生,明天可能就太迟了。”他在热烈的掌声中坐下来,当下一个演讲人开始演讲时,听众听到他呛喉的声音。演讲俱乐部主席周范协说:“起初我们以为他癫痫发作,之后才发觉他停止呼吸了。另一个俱乐部的来宾为他做口对口呼吸急救。”范协说赶来现场的医护人员也设法救他,可是有东西哽住他的气管。周遭并没有食物,他唯一可能吃的东西是薄荷。范协说:“我们都很震惊。这场演讲证明了未卜先知,太神奇了。”演讲人说,你们要享受人生。他并没有澄清如何享受人生,所以还有问题。他没有提出人人应该修行的重点。另外还有一个故事:有一个人从东方回来,他在那里制作了许多部电影。当他正在放映其中一部电影给一群人看的时候,观众看到银幕上显现奇怪东西,当他们转身去看,竟发现他死在椅子上。有的人在喝茶的时候死了,就在茶杯碰到嘴唇之前,死在椅子上。有的人在饭还没有吃完之前死掉。每天都有人在做某件事当中死去,这种事每天都发生。
你要如何安排人生? 因此,我们应该做些事,使得这一生更有意义。不管是患了爱滋病或癌症,不久人世的人,或是完全健康的人都一样。最好是每天早晨念:“我今天就会死了。”这么做,可以断除所有的问题。一旦你下定这样的决心,就不再有问题。问题出在你的妄见,错误的观念。思惟你今天就会死去,足以断除这些妄见和问题。
在你下定这样的决心,最好记住《上师供养》中的这首偈颂:
爱惜自我,是一切苦难之源;
爱惜他人,则是所有功德之本。
祈加持我,修持自他相换瑜珈的核心法门。
今天你就会死亡─那么你要如何安排人生呢?光是思惟今天就会死亡还不够;这个想法应该督促你去修行,不要浪费生命。你要怎么做?不管再活一小时或一百年,你要如何安排人生?
突然间,答案昭然若揭:上一首偈中,就包含了修行心要。这是不可或缺,最有意义的修行,不管你能否做很多课诵,广学多闻或禅坐。单是思惟这首偈的字义——爱惜自我,是一切障碍、苦难之本,爱惜他人,则是所有功德之本——你就可以转换关心的对象。从前你只关心自己,可是光是念这段文字,你关心的对象,就从自己转换成在六道中受苦的其他众生。要一直保持把其他众生和自我易位的想法。把爱惜自我,转换为爱惜他人。心中经常保持这个想法,而且本着这种态度,进行一切日常活动。从早到晚,本着这种态度,做任何事。禅思、课诵、研习、吃饭、说话。你的存心是,一切做为,都是为了所有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