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一个读来就让人生暖的字。
家是什么?
家是父母的唠叨,
家是爱人的拥抱,
家是孩子的嬉闹。
家是什么?
家是厨房的热粥。
家世等候的灯盏,
家是烟火的味道。
家就是家,
是几世才修来的缘分,
无论你是否学佛,广积阴德,善待他人,都是改变命运的好方法
“命运”这个千古的话题,让一代又一代的人,都在苦苦追寻着答案。面对宇宙人生,我们心中充满着疑惑与不解,我们看到了生活中的很多不平等,有人贫穷,有人富贵,有的人大起大落,有人一生坎坷,有的家庭幸福美满,有的家庭争吵不休。对于这些不平等,我们就把他归结于两个字“命运”。
对于命运,中国的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都有过说法。儒家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这样一位大圣人,直到五十岁才敢说知天命,可见命运深不可测。道家老子在《道德经》中讲: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佛教讲的因果教育,也是教导众生,通过自己的行为改造命运。
自古以来改变人生,就有这样的说法,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当人们在生活中遇到不如意或者难解决的事,首相想到的就是寻求外界力量的帮助,于是便有了,求神、拜佛、算命的这些行为,这些行为的出现也表明了,人们已经在无形之中相信有运气的存在。今天就以佛教的观点,分享一下佛教对命运的看法,以及如何让自己的命运,趋吉避凶。
佛教认为形成命运的原因就是因果,就像当今比较火的那句网络流行语说的一样,百因必有果,你的报应就是我。所谓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社会上的士农工商、人们的贫富差距,都离不开“因果”二字。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但看今世因。明了因果,面对命运的态度,坦然处之,顺其自然,就踏上了改造命运的第一步。
无论您是否学佛,首先要认命,老话讲: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认命并不是随波逐流,自暴自弃,而是要去奋进努力,积德向善去改变自己的命运,命就是业力,也可以说是业障,承认过去的业力,然后再去改变它。学佛的人,越学能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就会慢慢谦卑起来,这也是在减少业障,恢复本有的福德。
物随心转,境由心造,佛教讲发心、发愿,发出利益他人的愿心,这就是为自己种善因,发出善的能量,将来得到的果报也是善的,当愿力超过业力,命运就转过来。善恶都在一念间, 古德云:“一念之善,景星庆云,一念之恶,烈风疾雨”,简单的理解就是,一个善的念头,会带来正能量,一个恶念,就会带来负能量。所以生活中对自己的念头也要时时刻刻对照,是否有违背伦理道德的思量念头,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再不好的命运都是可以通过,积德行善、忏悔,修心加以改变。上天没有能力把我们变成圣贤,上天也不能使我们穷愁潦倒,只要我们精进不懈,就能让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太伤感应篇》讲:“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广积阴德,善待他人,必得佛光普照。
家就一个字,却足以温暖我们一辈子。
冰心曾说过:
一个美好的家庭,
乃是一切幸福和力量的根源。
我们这一路走来,
看过千般的风景,
跨越万里山水,
后来才发现,
还是回家的路最美。
于奔奔波波里,
家是我们避风的港湾,
家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更是我们心灵的栖息地。
这四件事最损福报,别再做了!
人生八苦,苦苦不尽相同。有的人抱怨世态炎凉、人情凉薄,有的人吐槽生活中遇到的不堪和磨难。但不管怎样,这就是现实的生活,纵然有风雨,但也能收获内心的幸福。福从哪里来?自己修行而来。佛说,常做这四件事最损福报,别再做了!
一、不孝顺父母
佛说,世间最大的善为孝顺,世间最大的恶为不孝。这个世界上若没有佛,去孝顺父母,父母就是佛。这充分说明了孝顺父母的重要性。孝顺父母乃世间第一大福田。若一人有恶业,但若懂得孝顺奉养父母,可消业积福、重罪轻报。
一个不孝顺父母的人,即便他再有能力,诸事也难以顺遂。我们要知道不论我们做什么事情,付出了努力,自己种下了相应的因,这个果报怎样显现,是成功还是失败,要看因缘。善的因缘具足了,事情也就成功了。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一个人的善良里藏着他的运气,在不可预知的未来带给你意外之喜。
二、嗔恨心严重
佛门里常说,“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就是说人的嗔恨心一旦生起,脾气一旦爆发,福气就走远了,障碍、不顺就会被你吸引而来。人的身体就像一个磁场,你吸引什么,什么就来到你身边。我们若想吸引福报和顺利,就要学会慈悲和柔软,内心一定要平和。
我们要拥有宽广的胸怀,要有智慧,遇到事情了,不要用发脾气、冒无明之火来解脱,不要愚痴、没有格局。不论别人怎样对待你,那是你的因果,而你怎样对待他人,那是你的修行。不要妄想着去改变别人,要首先改变自己,忍辱豁达、包容体谅,当你活成了太阳,普照一切、温暖一切,哪里还有不顺?
三、杀业严重
造杀业,是恶业里最重的一个,也是结恶缘最多的一个业障。佛教讲六道轮回、有情众生,不论是处于什么道的众生,都逃不过因果报应。莫疑因果无人见,远在儿孙近在身。因果报应,丝毫没有差错,我们的命运就是因果业力的显现。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佛门里将因果报应主要分为现报、生报、后报和不定报四种。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不要妄想着自己造下什么恶因,没人看见就没事了。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无人能逃得过。更别说那些以杀生满足自己口腹之欲或者换取金钱利益的这类人,这不是什么好事,杀生最损福报,一定要结善缘,护生、放生。
四、造口业严重
什么是口业呢?就是嘴上不积德,说人是非,背后嚼人舌根,说骗人的话、空话、大话等。俗话说,“祸从口出”,积德首先得从“嘴”上下功夫。“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句话大家都知道,但是真正做到的又有几人呢?
佛门里常说,要积福,就要清净自己的身口意三业,即行动要善、说话要善、心要善,这样的人才会吸引福报。而且,不妄语也是作为佛弟子修行持戒的五大戒律之首,其重要性可见一斑。所以,看到别人有福,要多去祝福,多随喜赞叹,而不要嫉妒、嗔恨,甚至诋毁,那样不仅没有用,反而折损了自己的福。
以上四件事最损福报,千万别再做了!没有福报和智慧,再多的奔波都是苦累。“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天下人活得都好才是佛意。要想有福,首先要敬畏因果,种善因,日后才能收获福果。
愿你有好运,如果没有,希望你在慈悲中学会坚强;愿有许多人爱你,如果没有,希望你在寂寞中学会包容。愿大家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福慧双增,六时吉祥。南无阿弥陀佛。
堪忍尊者:改变困境的方法:转念
第一章 生命的目的
人身贵在能利有情
珍贵的人身
拥有珍贵人身的目的,并非只求达成自己的安乐而已,还得帮助他人离苦得乐。这才是人生的目的。拥有此八有暇及十圆满的珍贵人身,是为了有利益有情。
众生耍的是安乐,不是痛苦。但众生要的这种安乐,并不仅是暂时的安乐而已;他们真正需要的是无上的安乐,即证悟的究竟安乐。这就如采购物品般,人们要的是最美好,最耐用的物品。同样的,人们要的是最持久,由于每个人的认知有所不同,因此会各自追求自己心目中的最高快乐。
若有任何人不想证悟的唯一原因,无非是欠缺佛法的智慧。事实上,任何会接触佛法,知晓有某种快乐,例如解脱业、无明的缠缚,以及止息所有障碍,圆满所有了悟的无上快乐的人,都会想要得到它。
既然众生需要的是成就正觉的无上安乐,那么我们能给他们的最大利益,就是引导他们成就正觉。但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遵循成佛之道。因此,我们应当指引他们成佛的途经。但是,为了揭示此一途径,我们必须能够完全而且确切清楚他们心识的每一种特质。由于众生各具有不同的特性及智慧层次,需要施予各种不同的教法。因此,必须毫无差错地通晓各种方法。但因为只有一切种智才能洞悉众生的每一种特质、智慧层次,以及所有的对治方法。
因此,自己必须先成就一切种智无上正觉。
大乘转念法门
为了成就一切种智,就得遵循成就一切种智的途经。必须修持成就正觉的全部次第,即菩提道次第。菩提道次第包涵了整个佛法的精髓,佛陀的八万四千教法。目前我们正处于一个五浊炽盛、极度违逆的时代,修行佛法有许多障碍。由于内在和外在的障碍倾盆如雨,因此即使接触到了佛法,我们也会发现要持续及圆满修行是非常困难的。
为了能圆满修持菩提道次第的闻、思、修,以便成就一切有情的利益与安乐,首先必须修持大乘转念法门。也就是说要利用任何所经历到的难题,在内心激发起成就菩提道的了悟。这样,难题不但不会形成困扰,反而可以帮助发展心智和持续菩提道上的修行。若未能修持转念,则不能圆满佛法的修行及内在心智的拓展。这就是为什么我想在这里解说“运用苦与乐入菩提道”的原因。
在遇到难题时,可运用的菩提道次第禅修方法,种类繁多。此简要教诫乃多祝羌仁波切,根据龙树菩萨的《实行王正论》及寂天菩萨的《入菩萨行论》所作的。多祝羌仁波切,又名吉美·滇佩·尼玛(Jigme Tenpei Nyima),是一位成就极高的宁玛派喇嘛,其圣洁之心臻密乘极高证悟,对宗喀巴大师的教法也有深入的研究。其教法在内容上并未超出怯喀瓦格西(Geshe Chekawa〉的《修心七要》及朗日塘巴(Langri Tangpa)的《修心八偈》,或其他有关转念的教法;只是吉美·滇佩·尼玛运用菩提道次第的修行在难题和障碍的经历上,有其殊胜之处。这殊胜的转念修行,可分为两部分:运化苦为菩提道,及运化乐为菩提道。本书中,我将说明如何运化苦问题为菩提道。
第二章 发展另一种面对困境的态度
面对困境时,应自然地生起涌现欢喜的念头;
就像面对冰淇淋或音乐时,
自然的心生欢喜般。
在此末法时期,众生特别被苦、困难及不快乐所折磨,这是因为他们脆弱的心智无法把所经历的困难及伤害视为有利,甚至视为安乐的因。人们无法认识到这点,而且无法训练自己的心智在这种认知上。
与其视所有由众生及无生命的事物所引起的伤害为苦,不如养成一种习惯,将所有这些苦视为正面、有利的因素,使自己安乐的因素。先尝试将小伤害视为有利的,逐渐习惯后,就能将严重的困难视为好的,甚至是愉悦的,安乐的必要条件。最终将能把所有干扰自己的事视为不可或缺的。将困难情境视为有害且不如意是很平常的,而你却能将它视为是使自己安乐的极大助益。
转念的修持并非要去止息困难,而是要使自己能运用所经厉的困难,发展心智以成就菩提道次第。这并不意味着现在或将来,不会再受到敌人或疾病的伤害,只不过意味着将不会受到它的干扰罢了。这些困难将不再干扰我们修持佛法,及成就菩提道的了悟。事实上,困难并不干扰人,它甚至可以帮助人发展心智及持续佛法的修持。
困境是如何帮助佛法的修持呢?必须在两种思维上训练自己的心智。第一,必须停止对苦的排斥心,第二,必须欢喜地面对困难。当达到这种遇到困难,不再感到不快乐的境界时,困难就不再是自心了悟菩提道的障碍了。
只见问题负面的缺失(即过患,毛堃录入时注)
我们都会遭受过,如暴风雨之类,有生命或无生命物质的伤害。倘使我们的心习于视这些经验为苦难,那么将只会发现周遭的人物或环境,变得越来越困扰自己。连最微细、最不起眼的事物都会使我们的心感受到极大的痛苦,因而变得极容易生气。然而,这问题的根源,都是我们的强烈自私心。
一旦将每一件事物都当成难题,那么即使别人为你准备的食物稍凉了一点,也会造成你心中极大的不悦;某人的穿着或装扮有点不对劲,不合己意,也会成为痛苦的因。若夜晚有人或有动物制造噪音,吵醒了你,你也会生起无名的怒火,第二天就会整日埋怨,“唉!我昨夜一夜没睡,因为……如何……如何。”于是,没有睡好就成了不可思议的问题,不可言喻的痛苦。
睡觉或静坐时,即使是一点点微细或极不起眼的东西,如跳蚤爬过你的脚,咬了你,此时,若不能生起安乐的心来面对它,则这轻轻的一咬,会变成不可想像的大问题。有些人,花了数千元旅费去外地旅游,在待了一个晚上之后,只因不能忍受这类的不舒服,次日即束装而返。
习惯于用某种方式看待事物是心的常性,若养成将任何不完全合乎利己心所期待的微小事物看做是问题的话,则会把小事情夸大成为大麻烦。如果将小痛苦视为大麻烦并为之恼怒的话,将会永无休止的被沉重、不快乐的心所奴役。最后将难以忍受任何困难。触目所及皆成怨敌。对每件事物都会觉得不满,任何所听到、看到、尝到、闻到或触摸到的东西都会使自己不快乐。心夸大问题,使得人生充满苦恼、沮丧、偏执及精神崩溃。如果不断的被毫无快乐的心所奴役,那么别说是一天,甚至一小时的快乐也很难有了。
如果没有任何事物能让自己欢喜起来,或让自己满意的话,将无法体验快乐。在这种心境下,不管尝试什么,不管去到那儿,每一件事都会使自己不愉快。由于不明白这是自身的问题,不明白自己的心已习惯于这种思维模式,所以就会将一些外在事物,其他的人或物,视为问题根源。越认为自己的问题源自于外在的人或物,则会越愤怒。就像火焰般,油加得越多,火焰越猛烈。怒火越大,所造的恶业越多。然后会对所有的每一件事物,如房子、周遭的人,任何感官所触及的事物生气。这就是所谓的“触目所及皆为敌。”
据说伟大的行者密勒日巴,常将右手放在耳上,持倾听状的手印,这意味着,一切存在的事物,对他而言都是一种告诫、一种教示。对于伟大的行者而言,一切事相不但不相为敌,反而是友,亦即“触目所及皆为友”。事事不但不是困扰,反而是有益、具正面作用的。对伟大的行者而言,一切事相都是无上喜悦的,一切事相的自性都是空的。
看问题的有利面
遇到难题时,若能谨记困难的有利面,并将困难与大乘转念的修持相结合,则所有困难就成了有益的。困难不再是坏的,反而是好的,有益的。
无论有多少困难,为这些困难而心烦或恼怒都是毫无意义的。当遇上不幸、不如意的情境时,最重要的是必须再三地思维,视它为困难或为之恼怒所可能带来的极大缺失(即过患,毛堃录入时注)。因此,根本不需要把它们视为困难。
有些境况是可以改善的,但有些境况就只能逆来顺受。例如,不管再怎么懊恼天不是地,也无法倒转天与地。为这此事伤神,是毫无意义的。无论多么地为困难担忧或为某个人的一点小事恼怒,都是多余的。
寂天菩萨在《菩萨行论》中阐释,如果问题是能解决的,就不需要为它烦恼,更没有理由为它气愤颓丧。如果问题是无法改变的,就更没必要为它不快乐或不高兴。也就是说,不管发生什么事,都没有理由生气或沮丧。
无论发生什么事,总是思维着“这是好的,有利的情境。”举例来说,在某人被毒蛇咬伤时,为去除毒素把伤口附近的皮肉割除」虽然很痛,但是却有助益,因为这样做可以保住生命,所以是有利无害的。根据西藏医学的理论,当病毒发散出来时,通常表示病情有了进步。虽仍是病痛,但因病毒已由体内散发出来,不再驻留在体内日益滋长蔓延,因此被视为是好现象。
把来自人或物的伤害视为困扰,有极大的缺失。反覆思维自己在这辈子所会遭遇过的问题,并思维视之为困难的结果。然后生起一种强烈的动机,下定决心“从现在起,无论我将面对什么困难。我将会视它们为有利的。”具有这种无畏、肯定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
秉持这种坚强的念头,试着训练自己的心,直到能像经验丰富的驯马师一般一纵使漫不经心,也可毫不费力的驾驭马儿,不论马儿如何奔腾,也不会摔下或危害到自己的生命。驯马师之所以能巧妙的驾驭,是因为他的身体可以随马儿奔腾的方式自然的回应。同样的,无论遇到什么凄惨的境况或障碍,应该立刻毫不费力的视它们为有利的。欢喜问题的念头应该像喜欢冰淇淋或音乐的念头般自然生想。就如酷爱音乐的人听到音乐时,欢喜的念头会自然地生起,不需考虑任何理由。
遇到逆境时,若能自动的将它视为好的,就能喜乐。即使面对批评、贫穷、困难、病痛、或死亡时,内心丝毫不受干扰,仍然喜乐常在;你将毫不费力、自然地明了困难的益处,而越能明了困难益处,就越能喜乐地经历人生中的困难。
经由训练自心,且养成不把问题视为困难,那么就算遇到身心上的大困难,也会变得容易忍受,并能安然渡过,问题变成喜乐的,如棉花般,轻盈且柔软。
视问题为乐趣
实际遇到困境时,很难立即将它视为行善的契机,因此完善的准备是很重要的。预先做好训练,那么当严重的问题来临时,才能轻松的运用所熟悉的菩提道次第禅修或转念法来修持。
将困难转化成安乐,光是明了困难有益于修善是不够的。必须诚挚的认识自己的问题就是自己修善的必要条件,并且由其中生起持续、稳定的喜乐。
在困境时,要想着:困难带给自己无尽的利益,它能带来现世及来生的安乐、解脱、及证悟的究竟安乐。因此,困难对自己有无尽的利益。纵然问题可能是非常地严重,使人难于忍受,但它们却是最可喜的。它们其实是人们所拥有的东西中最美好的,因为它们将持续不断的带给自己好处。
停止厌恶困难并生起喜欢困难的这种思维方式,会让自己的心情快乐起来,也可以使自己不沮丧、不灰心地持续修行。反复如此思维,训练心智,转化自心为喜乐。
就这样,因为强烈的相信经历困难是可喜的,纵然问题仍然存在,但已不觉得它的存在了。既然它不再扰心,也就容易忍受了。这是克服自身疾病及其他生活上问题的方法。如果你能克服那些会以为干扰自己快乐修法的外在敌人及灵异。那么,纵使他们继续作怪,也已无法扰乱或伤害你的心。
只要视某事为难题并让它来激怒自己,无异等于自造难题来扰乱自己的心。一旦这种情形发生,就无法转化苦于大乘道了.实际上,若能运用苦于大乘道,则问题将能使自己善业增长,并且变成安乐之因。然而,这必须自己去体验才会明了。
当然,你无法要求自己在猝然面对大问题时能立刻转化它们为大乘道。因此,应根据自己的能力,训练自己的心先转化小痛苦,然后,当遇上大问题或大灾难,甚至是最恐怖的死亡时,才能将它与善融合,并运用于大乘道。
简言之,训练自己的心,体察一切问题的美。为使问题合乎自己的意,就必须不再看问题的负面,尽可能去看问题的正面及有利面。生命的境遇是否美好,端赖自己的心如何认知它、诠释它。自己可以选择是否将某一经验视为“美好”或“困难”。这全看自己的心如何去诠释它了。
摘自 堪忍尊者著《智慧的能量》
堪忍尊者:乐与苦皆由自心所造
乐与苦端赖自心,端赖自己的诠释。
它们并非源于外物,或他人。
所有的快乐及所有的苦,
皆由自己的心所造。
愿力
就如经论上所提及的——“万法依于一念”。所有的苦与乐亦复如是。事实上,地狱道的极苦,或一切种智的究竟乐,皆源于自心。
除了一些特殊的行为(如相关佛、法、僧的事)之外,凡是众生为世俗的利益而追求的现世快乐,其身口意业,都是不善的,只会导致痛苦。
相对的,凡是追求来世安乐的一切行为,都是善的、安乐的因。经由这些行为,将能在现世及来世中体验到安乐。凡为追求解脱自己的业障及妄念而做的身口意行为,都是善的、解脱的因。凡是希望为一切众生而成就正觉的一切身口意行为,不仅是善的,而且是善的因。本着这种态度,尽夜不断的行善,所有这些行为,都将成为一切种智的无上乐因。
这就是为什么佛陀的教法上说,万法依于一念的原因。一切法端赖于心,甚至暂时及究竟安乐也都完全取决于自己的愿,取决于自心.不同的愿,得不同的结果。所有的苦都源自于寻求现世的快乐、轮回中的快乐,而这种快乐其实是找不到的。许下解脱的愿,能导致解脱。许下一切种智的原,能导致一切种智。轮回苦或究意乐全源于自己不同的愿,也就是源于自心,其道理即在此。
若回顾自己的生命,从经验中了解到,乐与苦端赖于自己的心,自己的诠释,并非源自外物或他人。所有的乐,与所有的苦,皆由自己所造,由自心所衍生。
苦与乐全依自己的心,例如,若心随瞋念,则会感受到痛苦。若心持慈、悲和忍辱,则会感受到安乐。人类的痛苦和快乐,其实是平日如何维系自心的结果。很明显的,快乐和痛苦,并非其他众生,或所谓的神佛所造成的。唯有自己才是快乐和痛苦的造作者。
乐与苦都是空性的化现
一旦认识苦的好处,就会称它们为好的,视它们为好的,会使自己高兴。这种快乐,全倚仗自己对问题好处的认知,及将之确定为好。于是这样思维:“这不是问题。我不苦,我很快乐”。这快乐源于自己的心,无自性的快乐。那看似有自性的快乐,其实是空的,它的存在全凭自己的感受,及如何将之命名而定。因此,快乐是空性的示现。
苦也是如此,不思维问题的好处,而只觉得它们是干扰时,会视他们为真正的难题。对此特别的感觉你会将之命名为“这是问题”。于是你所命名的那种感觉就出现了。如果你称之为难题,于是它就成了你的难题了。既然问题只不过是名言假立,即使它看似独立存在的,但它完全是空的。由此,可以明了为什么苦也是空性的示现了。
在审视或思维“我”时,这看似自性存在的“我”,其实是藉着假名的“我”。因妄执四大(地、水、火、风)和合的“我”,所以认为它是真实存在。如果没有四大,“我”这个名言假立的基础也就不复存在,即使这假名“我”的心仍存在。一旦这心不存在,纵然四大皆在,“我”也早就不存在了。
可以明了的是,四大之名相,是心以名言假立为“我”。而这四大的各种不同的活动,只不过由思维将之命名为“我正在坐”、“我正在聆听教诲”、“我正在禅坐。”心只不过是依四大而假立“我”正在坐、听、及禅坐。事实上,这个看似存在且做各种行为的“我”,只不过由妄分别心藉上四大方假立的,仅只如此而己。“我”的存在就只是这样。事实上,“我”,只不过由妄分别心依四大假立的而已。
纵使“我”只是由妄分别心所命名的,但它却看似有自性地存在。这看似有自性存在的“我”,不只因为它是由心依四大基础而假立的名言而已,其实是完全空的。“我”只不过名言所假立的。纵然它看似自性存在,但完全是空的,只不过是幻觉而已。“我”之中,毫无自性的成份,只是依四大而假立的名言而已。
这空无却又看似独立存在的我,其自性其实是空的。“我”只不过在四大上,从事各种活动,历经轮回,藉以修持佛法成就正觉而已,只不过是妄分别心依四大而假立的罢了。至此,可以很清楚的了解,所有以其他方式,使我看似存在的,也完全是幻觉。除了假名外,任何以其他方式存在的我,都是应当破除的。
无论如何思维,总之一切事物的自性都是空的。因此,就这一点,没有为之起贪恋及恼怒的必要。应该完全弃绝烦恼才是(烦恼即贪瞋痴三毒)。
摘自 堪忍尊者著《智慧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