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悟道》国学专题连载系列之二十七
作者:康金印 主播:梦雨
17.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译文:子贡想废掉告朔礼用的活羊。先生说:“端木赐啊,你爱那些行告朔礼要杀的活羊,我爱那告朔礼。”
点评:本章谈孔子愿舍羊守告朔礼。孔子认为告朔礼虽然有名无实,保留其形式还有恢复可能。子贡不忍心看活生生地小羊,为徒有虚名的礼而献身。师生在守礼上有分歧。

18.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译文:先生说:“服事君主尽心用礼,人们把这样看作谄媚呢! ”
点评:本章主张不畏说“谄”,坚持事君尽礼。对当今类似说法,也应持正确态度,对领导、同事一视同仁,都以礼相待。心中没鬼,不怕鬼叫门,让爱嚼舌的人去嚼吧!不过,也应注意对上之礼,必须掌握好“度”,做到分寸得当,具体讲就是上下左右的人都不反感为宜。稍过,即“谄”,效果相反,四面不讨好,“马屁精”的帽子就得戴上。无过、无不及最好。唐太宗有个斥谄故事:唐太宗巡幸蒲州,刺史赵元楷调派百姓穿黄纱迎候道旁,把楼台装饰一新,还备羊百余头、鱼数千尾,将它赠给皇亲国戚。太宗批评赵元楷说:“我巡幸所需物资,都由国家发给,你这样搞是亡隋旧俗。”赵元楷羞愧而死。

19.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 ”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译文:定公问:“国君使用臣子,臣子服事国君,应该怎样?”孔子回答说:“国君使用臣子要按礼节办,臣子服事国君要用忠诚。”
点评:本章孔子讲君臣都要守名分。但这不是并行的,是君先“礼”,臣后“忠”,即“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这种“忠”不是不管对错的愚忠。这两句可供处理干群关系借鉴。有人说领导用人不仅要“利导之,权驱之”,还要“礼待之”这是因为“利诱、权驱”都有局限性,只有“礼”作用最长久,因为人们最怕的是“尊重”。君臣之礼发展到汉代,就变味了,皇权淡化了君要守礼在先,皇权又强化了臣要无条件“愚忠”,此时的君臣之礼成了一边倒的“服从”,再无“民主性精华”可言,已不是孔子所倡导的君臣之礼了。

20.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文:先生说:“《诗经·关雎》篇,欢乐但不淫荡,悲哀但不伤感。”
点评:本章肯定爱情诗《关雎》合于礼。他对感情的描写,“度”把握得好,“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为什么“过度”就不好?从客体说伤身,从写作者主体说违反情理统一的完美,有损情理适中的守礼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