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只能从史书上看到黄巾之乱、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安史之乱、嘉定三屠、南京大屠杀……但是这些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苦难,在我们这些没有亲历的人看来,只是些不痛不痒的文字而已,大不过引发一声叹息。就是说,我们人的亲身体验是没法遗传的,无情的岁月掩埋了人类多少苦难,这些历史上记载的大苦难,只是岁月上露出的零星白骨而已,而那些没有被记载的或者简略记载的苦难,连根白骨也没露出来,甚至连几十年还没过去,除了当事人,已经被人忘的干干净净的了。而被人忘记,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尤其是那些遭遇了苦难的人,让人忘记了他们和他们的苦难,他们心里的怨愤就永远没有昭雪的时候,实际上他们也不见得要昭雪,只是要人知道他们所受的苦难而已!他们一定要努力要世人知道,而要想要世人知道,就得留下点岁月要费点儿劲儿才能埋没的证据,那最好的证据就是留下一本记载他们苦难的书——柳晓春的《白棉花》就承载着这样的使命。是呀,相较于南京大屠杀、八年抗战等等苦难,八千湘女上天山、湖北、河南、安徽、上海等等人烟稠密之地当年大规模支边新疆建设新疆的苦难,有几个记得?而这些人都已经年逾古稀,他们眼看就要都离去,那么,他们的苦难也就和没有过一样了。作为这些人的后裔的柳晓春,虽然没有父辈们对这段经历的刻骨铭心,但从小耳濡目染也让她感同身受,她深感自己有责任帮助父辈们把他们的那段经历记载下来,是因为她深知,父辈支边的苦难与黄巾之类的苦难有本质的不同,黄巾之类是毁灭性质的苦难,而父辈支边的苦难是为了一穷二白的新中国的新生必须经历的苦难,更应该为后人所铭记,后人更应该对他们肃然起敬,所以,她的这部小说严格地说,是纪实文学。
说实话,八千湘女上天山我还是前几年在网络上知道有这么一回事的,而湖北、安徽等地支援新疆的事,我是从柳晓春的《白棉花》上知道的,虽然她一再说她在新疆长大,但我怎么也不能把湖北的她和新疆的她联系起来,看了她这本书,我才彻底明白,新疆也是她刻骨铭心的地方,她和父辈对新疆的刻骨铭心,都表现在对新疆的爱恨交织上。就拿书中的人物来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田志芳、田志武为代表的理想类,他们出身好,在新中国的教育下长大,充满了革命理想,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要为革命事业贡献青春。他们不顾亲人反对,毅然离开诗情画意物产丰富的江南,投向千古蛮荒的西域。但是一到兰州,满目荒凉,。他们被激情得号召、热烈得欢送激起的一腔热血,像一个个五彩缤纷的大水泡,飘飘荡荡的一下子撞在了一块儿丑陋干硬的巨石上,瞬间破碎,才知道理想与现实差距如此之大,才觉得自己被忽悠了,好多人就吵闹着要回,但他们很快又被安抚住了:如果不艰苦,能有你们贡献青春的地方吗?他们才知道,在这世上,总有着看不见的巨大的力量,人在这些力量的裹挟下犹如大风中的草,是自己做不了主的。是的,做不了主,很快他们就尝到了“贡献青春”是怎么回事。田志芳还在奔赴南疆的途中,已经被内定分配给了那里的连长,一到目的地,被迫嫁给能当自己父亲的杨连长,理由是这些老革命为革命事业付出太多了,我们应该补偿他们——这也叫贡献青春?是呀,你仔细想,确实是贡献青春呀!这是女支边的命运,而那些男支边们等待着他们的是在忍饥耐渴中开垦荒地、开凿渠道、森林伐木种种创业的艰难,经历了大雪困山九死一生、饿死渴死、思乡自杀等等厄运,还得忍受更苦的:不到一定的级别、不到一定的工龄,绝不能谈情说爱!……另一类就是白凯为代表的因为出身不好,在家乡低人一等毫无希望。为了寻找出路,更准确地说,是寻找一个把自己当人看的地方,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支边,所以,他们虽然也受了田志芳、田志武他们所受的那些苦难、厄运,但是,就因为这里没人计较他“地主狗崽子”,把他一视同仁,而且,只要他努力奉献,都给予他同样的待遇与荣誉,所以,他并不觉得这些苦是痛苦的,而是感谢这些苦难。但两类人有一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对这个吞噬了他们的大好年华、吸干了他们的青春热血的以前的不毛之地,渐渐变得草木茂盛、五谷丰登的新疆,恨的切齿、爱的切齿!如果新疆是一棵树,他们就是这棵树植根的土。就是几十年后他们回到了自己魂牵梦绕的老家,但是,越来越深感自己是贴在老家这头猪身上的羊肉,新疆才与自己血肉相连。
是的,血肉相连,因为今天的新疆机体里也流淌着他们的血,尤其是青春岁月的血,越年老越听见自己青春的血在新疆的机体里吼喊,越让他们魂牵梦绕,也越让他们自豪!是的,自豪!因为他们经历的苦难,锻造出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在面对任何艰难险阻时都等闲视之——我们来新疆时一无所有,大不过再从头来一遍!也就是这苦难,拓展了他们的心胸,如书中说的,新疆什么都从大处着眼,日常生活、工作中的习惯和用语,也是以大为准绳。就拿田地来说吧,动不动就是成千上万亩连成一片,湖北老家几分几厘就是一块儿地,就显得实在是小家子气了。他们生活在“大”的海洋里,心胸怎么会不辽阔?眼界怎么会不开阔?是的,他们从内心深处又感激着这苦难对自己心灵的塑造,但他们又恨着这苦难、这新疆——他们的青春他们的一生,以至于他们的后代,都留在了西域,他们的一生宛如毛头小子冒冒失失地进错了房,却永远留在了那个房子里。恨完又是刻骨铭心的爱——这是浸透了我的青春热血与汗水、一生辛酸苦辣的地方!这就是他们内心的纠结,真实的情感,《白棉花》准确地把支边的父辈们的内心世界表现了出来。
《白棉花》除了能牢牢把握主题的艺术特色外,主要表现在它的语言的描写功力上。作品中不时出现的绘声绘色的场景描写让读者身临其境,如果没有这样的描写,读者总觉得小说中的人物的脚不着地,悬在空中。还有,这种描写增加了作品的文化底蕴,比如一开始白凯他们演戏的描写,大段戏词的出现,让读者置身于那时湖北黄梅的生活之中。而白凯探亲回家后对祭祖过程的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一个家族近百年来的坎坷命运,让读者深刻了解了白凯为什么一定要支边。这一特色在书的后半部分更为出色。
当然,《白棉花》也有让我觉得遗憾的地方,一是作者忙于对支边中发生的一件又一件事的叙述,而没有很好地把书中的一个个人物置于这些事件中,通过描写他们在这些事件中的态度以及言行,来刻画人物。比如那一个反面人物陈立功,作者就能很好地描写他在这些事件中的态度和言行,从而让他的形象丰满了起来,相反,主人公白凯的形象显得苍白了些。而且,对白凯和薛莲的爱情的描写,我觉得有损白凯这个人物的形象,我觉得应该写成在薛莲的主动追求下,白凯选择退避,这样更能丰满白凯这个为了活出个人样来而支边的地主狗崽子的形象,因为,不论从他的级别和工龄上,他还不到谈婚论嫁的资格,再加上深印在他意识中的地主狗崽子的地位,他怎么敢与副政委争夺薛莲呢?还有,那个动员他们支边,被水六娘将了一军才支边的黄国强的形象在田志武被冻死这件事上他的态度的描写比较好,可惜以后再没着墨这个人物。我觉得好多人物,比如吉福寿,带着一家人支边,结果自己冻死了,老婆也改嫁了,剖析一下他冻死前的心理状态,这个人物就丰满了。作者在小说的后半部分克服了这一弱点,通过对白凯和妻子吴杏荣在他们所从事的一系列生产劳动和事件中的态度和表现,让我们活脱脱地看到这两口子就生活在我们眼前,而且,通过对他们忘我地劳动的描写,让我们体会到了什么是奉献,也因为这种奉献,他们产生无限的自豪感,感染了读者。这时小说的主旋律一下子昂扬起来。显得与上半部分哀婉的主旋律咋一看不和谐,但你若仔细想一想,就会认为这是最合适的变奏,很简单,前半部分白凯他们还是新疆的客,是个适应过程,后半部分已经不是客,是新疆的主人了,自然会像建设自己的家一样建设新疆的,就连偷跑回去的陈立功不也又跑回新疆了吗?
支边新疆的那一代人,会因为《白棉花》而被人记住的,可以安息。我们巴彦淖尔市老一辈人挖总排干、二黄河的苦难,急需要这样的一本书来记载,否则,没有谁会知道他们的苦难成就了塞上江南巴彦淖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