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觉婚姻不美满的人必看)慧律法师:爱你所做的事
「我爱」会让自己失去理性,甚至面临没有选择余地的窘境。因此,我们要恢复到理性和感性的平衡点。人最伟大的地方就是很有感情,而感情必须建立在理性上,理性则应建立在智慧上。意即智慧支持着理性,理性支配着感情,使我们的心产生一种正确的水平线。那么,你将不会误导自己的一生。至于别人对自己有任何看法,那根本不重要。
人都生长在充满苦恼的世间里面,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喜欢听好话,罕有人爱听迫害性、攻击性的语言,但圣人则不然。他二十四小时都处在感恩的心态中,对于语言的顺耳、逆耳,并无个人的好恶。
家喻户晓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他的妻子是众所皆知的悍妇,一次,苏格拉底的学生不解地问:「老师,您时常教导我们要慈悲、忍让,要懂得做人的道理,师母的凶悍是远近驰名的,您为什么不教化她呢?」苏格拉底说道:「正因为她如此的凶悍,如果我能够容忍她,就能够容忍全世界的人了。」这句话遂成了千古名言,其中确实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学问和智慧。由此即可得知,即使是一个很坏的人,他也能成就我们的修养。
所以,娶到悍妻的人有福报了。你现在应该改变一下对老婆的观感,不要一天到晚老是和她吵架。她很凶,你就要这么想:(她在成就我的修养。所以,能够让我动心忍性,增益我所不能的,非我老婆莫属。)就这样,把观念转变一下——爱你所做的事情,不要只选择你所爱的事情去做。
爱你所做的事 ——因为你已经结婚了,这是不可能改变的事实,那么,你就要爱自己当初的抉择,接受现况,并调整自己的内在,否则的话,我们将没有办法过日子。我们可以把从前那种火爆、分裂、抗拒、斗乱的心态转变一下,认为每一个人都在成就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帮助我们。对我们好的,我们向他学习;对我们不好的,我们感恩。那么,这个自私自利的「爱」就会放大。《孙子兵法》中曾说:善待你的敌人,你的敌人就会消失。你不好好对待敌人,他就永远在你面前,因为敌人是自己制造出来的。
慧律法师:心的真相
修行,并不只是让环境更加舒适而已,一般人常会要求生活周遭的条件:房子宽敞、厕所干净、灯光明亮……。但却往往不知道要装饰自己的内在,点亮内心的智慧。
有一次孟子就讥笑众生:如果家里的羊走失了,人们会去找回来;但良心掉了,却不知道有没有人要去找。
一个人若没有在修行,又不认识这个心,他的心就会走样变形;就像一面干净的镜子染上尘埃,又像太阳被乌云遮蔽,无法看到事务真实的面貌。
人生、宇宙是我们当下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但是很多人都茫然不解,所以,必须透过修行、修心来体证真理。
我们要修那一个心呢?一般人可能会觉得这个心无法控制,有打坐经验的人,更可以体会倒这个心妄想纷飞,杂乱无章。佛经中提到心有八万四千个,总结起来有善、恶、无记三种。
经中常捉到「心是恶源,形为罪薮」,这是从执着、分别、无明的角度而言;所以心是罪恶的来源。没有修行的凡夫,心是恶的;看到名、利、财、色就不断追求,这是没有经过训练的缘故。但是另一方面,祖师大德也有「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说法,意思是成佛的也是这个心。我们的心,亦即我们的本性,本来就是光明、圆满、具足大智慧的,所以佛教认为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人人皆可成佛。
所以,心又可分为佛心、罪恶的心两种,简言之就是善与恶、真与妄。我们的本性是真实的、永恒的,是慈悲喜舍的;而凡夫的心却永远在变化,虚妄不实在的,因此,我们要从不断地观照中来修正我们的心,回复到我们生命本来的面目。
慧律法师:猫咬死老鼠与人打死老鼠有何不同?
宰制己念
有一位信徒这么问我:
‘猫咬死老鼠,是不是在造业?还有是人打死老鼠罪业重?还是猫咬死老鼠罪业重?’
这个问题该如何解释?猫咬死老鼠造业了吗?如果我们了解‘唯识学’,就比较容易解释了。
在六道轮回中,以人的造业力最强。猫蛟死老鼠,严格讨论起来,是一种果报。因为猫生来就会咬老鼠,那已经成为它的本能之一;另外猫被人当作宠物来饲养的,那则是它的福报。
而人打死老鼠就不一样了!佛法讲的是起心动念;当我们看到一只老鼠咬破衣物,就发起嗔恨心将它打死,这在我们八识田中,就已经种下了恶因。
猫咬死老鼠虽然也是‘杀生’,但老鼠对它来说,是一种好吃的食物,因此猫虽也得承受果报,却与人所造的业大不相同。
经由身、口、意所累积下来的行为,即称为‘业’。像身体造的业:杀生、偷盗、邪淫;口舌造的业:妄语、绮语、两舌、恶口;意识造的业:贪欲、嗔恚、愚痴等等皆是‘业’。
猫咬死老鼠,人打死老鼠,就属于身体所造的业。然而在这个世界中,又以人所造的业最为严重;因为人有思想、智慧,可以透过思考来下决定,所以一个人在八识田中所种下的恶因、善念,也都将在生生世世不断轮回中接续承受下去。
因此,佛曾说:‘得人身,如爪上土。失人身,如大地土。’就是告诉我们众生能得到这人身,是很难能可贵的。十方三世一切佛,不在天上成佛,不在恶道成佛,唯在人间成佛,也就是这个道理。因为,人是三界六道众生之枢纽,要向上向善,或向下向恶,对人来说也是最容易,也是最快速,我们也常说:‘善恶一念间’,所以,如果每一个人都懂因果,行善业,这个世界的环境,也将较为清净美好。反之,则成为垢秽污浊的地方。
了解以上的道理,我们也将会珍惜这个世界,也更知道学习控制自己念头的重要性了。
慧律法师:放下一切,专心念佛
想修持的人,就要先学习「放下」。
有信徒问我:「师父,要如何修持呢?」
我就回答说:「放下!放下!先放下。将心事统统放下,钱财统统放下,一切都放下,这样念佛才会踏实;如果着于我相在念佛,那都是虚假的。」
有时信徒反问我:「在家要为生活奔波,怎么可能像师父一样什么都放下呢?」
我就解释给他听:「放下,并不是出家人的专利,一切境界都可以当作修行。我们应当将一切境界,做为磨炼心性的材料,不应随着境界漂流、沉没,也就是要把一切的环境都当作道场;要知道道场不祇是在寺庙,我们的心也是一个大道场」。
我们的眼睛,常看到的都是别人缺点,要知道,一个人常常看到别人缺点,他是活在他人行为污点当中,因为,他没有时间检讨自己。有些信徒到寺庙拜佛、念佛的时候,不好好的拜他的佛,念他的佛,却一直在议论那一个师父行为不好,那一个居士家的媳妇如何不孝……,像这种行为,那里是在拜佛,根本就是在拜「是非」。一个真心想修持的人,就要放下一切,不要怀念过去美好的回忆,因为过去已不可追;也不要盼望未来,因为未来尚不可知。人的心境,每一秒钟都在改变,你所能把握的就是「现在」。照顾当下,放下一切,专心念佛,才是最重要的。慧律法师:找回內心的平静
以前我看到别人做错事,就苦口婆心地想规劝他们,但效果不大,因为能接受的人很少。于是,我一直在思惟为什么?
后来,直到我看见佛经有一句话,如是说:「悟者,觉悟本性;本性不动,是名自己。」这时,我才恍然明白,我们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一般人的生命,根本就不属于自己、完全随着环境在团团转,为了别人的错误而自我折磨。
我们不要把错误当作是一种罪恶,如果错误是一种罪恶,那么一个成功者,就是一个累积满身污秽的人。
假如,你有心学佛,首先要学习的,就是找寻自己的生命—那就是「宁静」。当你找回自己真实的内在,就可以体会到,其实不用依靠外在的刺激,你也可以活得很快乐。
世界上种种的繁荣虚华,并不能使你得到真正的快乐,因为刺激只能片刻,享受无法永恒?运用眼、耳、鼻、舌、身、意所求来的快乐,通通都是暂时性的。好比看一场电影,听一场演奏,场散、曲终,终有结束的时候。而人们总妄想在片段中抓住永恒,奈何依然做不到。因为世间的真相就是无常,有生必有灭,有合就有离,一切皆如梦、幻、泡、影。
因此,我们应当了解,找回自己内心的宁静,念念观照一切皆是无常。这样,遇到任何逆境,就自然放得下,而能解脱自在,远离烦恼,这样才是懂得享受生命的人。慧律法师:感受错误添烦恼
信徒问:「师父!什么是开悟?」
开悟,就是找到真正的生命。
透视人生悟得真理,而能不迷惑,这就是个开悟的人。
开悟的人有什么好呢?一个开悟的人,任何事情他都放得下,再大的灾难他不会动摇他的心,在滚滚红尘中打转,而依然能随缘而不变。每个人都在追求幸福,但多少人真正了解幸福?内心能悟就是本性,本性原就已具足安祥之道。安祥就是真正的幸福,要了解幸福,内心就一定要有智慧,智慧是本性外在的显现,修禅的人,修到最后就是开悟,开悟自己清净的本性。开悟的人就能得到永远的幸福、快乐。
那么,一般人为什么会得不到幸福呢?
原因出在他的感受是错误的、不正确的。所以,他的心很乱很苦,举例来说:当我们很诚恳地赞美一个人很能干,如果这个人内心感受错误,他就会回答说:「你不要再讽刺我了,我早就知道你不安好心。」
像这种事事怀疑,处处防备,过度保护自己的人,扭曲了别人的用意,幸福离他还很遥远。
再比方说:我们看到家境贫困的朋友,很诚心地告诉他,有困难时可以来找我们。感受错误的人,就会曲解我们的心意,生气的回答:「你不用同情我、可怜我,我要活得有骨气,我不需要你的帮助。」
在这些人的心目中,世界上没有好人,他们对外境不能正确的接受,时常感受错误,折磨了自己也痛苦了别人。
因此,我们对一切的逆境感受,要学习以欢喜心来接受,不要因过度敏感,而产生错误感受,因而凭添了自己的烦恼。慧律法师:无明与业力
芸芸众生,一念无明,遮掩自性,困惑造业,由业受苦,终至不能自拔。
依惑造业,业苦无尽,这种重复的轮回,在学佛的过程申,必须加以追根究底!
什么是「业」?梵语Karman,音译为「羯磨」,义译为「造作」,以现代的语法称作「行为」;也就是说凡是发自于身、口、意的行为,都可以称「业」。
那么「无明」呢?无明就是没有智慧。
人类常会为了一点点事情,就放不下、看不开。记得有一位老先生,告诉我他觉得活在这世界上已经毫无意义,他很想自杀。
我问他遇到什么事非自杀不可呢?他叹气的说:「我的儿媳妇实在有够可恶,吃要吃好的,做要做轻松的,早睡又晚起,说她几句,她又不高兴。想叫我儿子和她离婚,但又考虑到他们已有三个孩子了;但如果他们不离婚,每天见了她又都一肚子火!这种日子好像每天被刀割一般。」
我说:「老先生!那你就得感谢她了。因为她就是你的善知识,如果没有她这样的磨炼,你又怎么会了解世间的苦呢?不如将自杀的勇气拿来念佛,别理她不就得了。」
我们总是会这样想:只要对我们好的,才是好人;其实不尽然。有时对我们好的人,却往往是这一生中最令你失望、痛苦的人;而对我们不好的人,反而可能是成就我们的善知识。
人,往往就因为看不清世间万事万物的真相,于是境界来临,受到业力阻扰时,往往不去寻求症结所在,反而想以逃避的方法(例如:自杀)来解决,如此不仅无济于事,更是增添苦恼。因此,如果能够认知:对我们不好的人(或逆境),可能是成就我们;在逆境中打开自己的心结,不正是自性的升华吗?网
慧律法师:般若文摘
般若文摘
慧律法师
1.定力有两个角度來调伏外在的跟內在的:
第一个外在的要随顺众生:恒顺众生不要跟众生作对。如果我确实要纠正他,我也必须态度和善。随顺众生不要跟众生作对,众生的无知,我们怜悯他、同情他,因为他生活在无知、无明之下,他不可能有智慧。他没有智慧,他就会执着自我,执着自我的人,他就会伤害别人。所以你对别人的伤害,你不要怨恨,这是我们的业障。因此学这个定力是很重要的,在静态里面必须观无常;在动态里面必须观空。用空观跟无常观很容易,如果你智慧够的话,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本来就没有,世间本来就没有,你执着什么?哪一点可以让你执着。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空中的受法、色法也是假的。受想行识、这个色身所有的前五识、第六意识分别、第七意识都没有这一些,连根本无明也没有。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本来就没有,哪里有什么染污不染污的,空中你泼这个墨水去,空中也不会停住墨水,染污不了它们。一个人胸量如虚空的时候,你怎样伤害他、怎么样侮辱他,连感觉都没有,他永远如此,所以定力就跑出来了。所以定力不一定是坐,直把私心禁绝,就是当下把自私自利的,这个私心除掉、私心禁绝。誓死往生极乐世界,当我们动一个念头,坚定不移,我发愿要到极乐世界清净的国土去。我要远离,这些恶的众生、浊恶的众生。因为我们还是没有那个定力,破除一切的烦恼,我们人很容易受人家影响,所以到极乐世界去,就是先换一个环境修行。有的人讲往生极乐世界是逃避现实,其实他根本不了解佛法,往生极乐世界是,换一个环境好好的去修行,换一个环境好好的去长养圣胎。而不是逃避现实,因为在这个娑婆世界里面坏的人多;好的人少,自然万缘俱息,我们发一个愿往生极乐世界,什么叫做万缘?就是纷争,就是那一些纷争,你自然的就会除掉。
定力:必须动态有静,静态有动,动静一如名为定
你说你必须要负起你的责任要养活你的家庭,可以;你到社会上你一样要负起你的责任,但是在责任当中当下就解脱,不一定要摆脱这个家庭才能够解脱。如果你有这种透视的理念你走到哪里你统统一样。定力是由观照而来的,不是只有坐在那个地方发呆的。我坐的时候有定力,我起来怎么办呢?释迦牟尼佛打坐的时候有定力。那么起来度众生呢?所以佛是那伽常在定。这个定力必须动态有静,静态有动,动静一如名为定;而不是说我在静的时候我能静,我在动的时候我必须拿一种力量来克制它,它才能够定,那这个还不是定力。在动态里面必须观空;在静态里面必须观无常。在动态里面为什么必须观空,因为你所有的六根、六尘、六识统统是虚妄的东西,短暂的、变化的,所以在动态里面必须观空。在静态里面必须观无常,为什么在静态里面必须观无常呢?因为在静态里面譬如说你打坐,你就会发现这个身体有变化,吃进去的东西马上变化,又拉出来,我们的每一个细胞都在变化。事实上这个身体找不到一个真正的自我,只是一个臭皮囊而已,短暂的、变化的,然后你对这个执着马上放下,你就不会说我一天到晚都要化妆、我一天到晚就要买什么西装、我一天到晚就是要怎么样享受,因为你知道这个是假的,你就知道我必须运用我的智能来跟一切众生生活在一起,而在现实里面当下即入超越的境界,而超越的境界里面必须面临这个现实。这个定力就出来,永远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