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上人:YIN欲太盛、造YIN业太多了,所以就受这种果报
恭录自《楞严经浅释》
阿难!此等皆是彼诸众生自业所感,造十习因,受六交报。
阿难:佛又叫一声,阿难!此等皆是彼诸众生自业所感:起惑、造业、受报,堕地狱的这一切众生,都是他自己所造的业所感。
造十习因,受六交报:他造有十种习气的因,所以受到六种互相交替的这种果报。
云何十因?阿难!一者、淫习交接,发于相磨。研磨不休,如是故有大猛火光于中发动;如人以手自相摩触,暖相现前。
二习相然,故有铁床、铜柱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行淫,同名欲火。菩萨见欲,如避火坑。
云何十因?阿难:什么叫十种因呢?阿难!我现在详细告诉你。
一者、淫习交接,发于相磨:第一种就是淫习,这种淫欲的习气交接——男女互相交接——发生一种相摩擦的动作。
研磨不休,如是故有大猛火光于中发动:因为互相摩擦不休息,像这样子,就有一种大猛火光在其中发动了。
如人以手自相摩触,暖相现前:就好像人自己用两只手在一起相摩,就会很热了,这是一样的道理。
二习相然,故有铁床、铜柱诸事:过去生这种好淫的习气和现在生这种好淫的习气,这两种习气相然,好像点着火似的,所以在地狱里就有铁床地狱、铜柱地狱;就因为这个人淫欲太盛,造淫业太多了,所以受这种的果报。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行淫,同名欲火:“色”,是名色。因为这个,所以十方一切的诸佛,给淫欲这种事情起一个名目,这些个色的形相和名字,就叫“欲火”。所谓“欲火烧身”,淫欲心重了,就好像有一种火,要把自己烧了。
菩萨见欲,如避火坑:菩萨见淫欲的这种行为,就好像逃避火坑那么样子严重,那么样子要躲避它。
不能见着这火坑就往火坑里跳,你跳到火坑里,一定会烧死的。所以菩萨要离淫欲远远的,不生淫欲念头。
云何十因?阿难:什么叫十种因呢?阿难!我现在详细告诉你。一者、淫习交接,发于相磨:第一种就是淫习,这种淫欲的习气交接——男女互相交接——发生一种相摩擦的动作。研磨不休,如是故有大猛火光于中发动:因为互相摩擦不休息,像这样子,就有一种大猛火光在其中发动了。
如人以手自相摩触,暖相现前:就好像人自己用两只手在一起相摩,就会很热了,这是一样的道理。二习相然,故有铁床、铜柱诸事:过去生这种好淫的习气和现在生这种好淫的习气,这两种习气相然,好像点着火似的,所以在地狱里就有铁床地狱、铜柱地狱;就因为这个人淫欲太盛,造淫业太多了,所以受这种的果报。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行淫,同名欲火:“色”,是名色。因为这个,所以十方一切的诸佛,给淫欲这种事情起一个名目,这些个色的形相和名字,就叫“欲火”。所谓“欲火烧身”,淫欲心重了,就好像有一种火,要把自己烧了。
菩萨见欲,如避火坑:菩萨见淫欲的这种行为,就好像逃避火坑那么样子严重,那么样子要躲避它。不能见着这火坑就往火坑里跳,你跳到火坑里,一定会烧死的。所以菩萨要离淫欲远远的,不生淫欲念头。
宣化上人:佛传授熄灭YIN欲心的方法
佛这么问她。
她自己再一想的时候,
豁然开悟,淫心顿息。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
“汝虽谈说因缘自然,决定明了,人间称汝多闻第一。以此积劫多闻熏习,不能免离摩登伽难。何须待我佛顶神咒,摩登伽心淫火顿歇,得阿那含,于我法中成精进林,爱河乾枯,令汝解脱?”
“汝虽谈说因缘自然,决定明了”:你虽然谈说这个因缘和自然,你记得非常清楚,讲得也非常清楚。“人间称汝多闻第一”:在人间,一般人称你阿难是多闻第一。“以此积劫多闻熏习”:以你积劫的聪明忆持、这种的记忆力,可是还不能免离摩登伽难。
我知道你们都为什么不记得了!这以前我不知道,我现在讲经讲到这个文上,才发现的。为什么?就因为看阿难记那么多经典都没有用,所以我们一句也不要记得,这是不要学阿难那个样子,尽贪图多闻,而忽定力!大约是这么回事,我相信我不会猜错了!
什么叫“多闻熏习”?“多闻”,就是博闻强记。“熏习”,熏,好像用香的烟来熏;习,就是学习。好像我们天天到佛教讲堂这儿来听《楞严经》,你就不急不急的,我相信你的习气毛病,在这个地方一天,总就会一点一点去掉了,一天比一天好。最低限度,到这个地方讲经的时候,你不会去抽香烟,不会去做不好的事。虽然有的人说,学了往前进步,又会往后退。总而言之,你往后退,也比你不学好得多了!你根本若一步都不进,那你又有什么可退呢?谈不到有什么可退的!
佛对阿难说,你虽然记得这么多东西,可是还免不了摩登伽这种难。换一句话说,就是你见着女人就迷了!你说你有什么用啊?你读的书再多,你记的佛法再多,你见着女人就迷了,那你有什么用啊?为什么你这样子呢?问这个阿难。现在阿难大约脸也红了;虽然证初果,听释迦牟尼佛一问他这话,那脸也变成红的了。
佛说,你学了这么多佛法,一见着女人就发了毛,就发狂了!跟着那个女人跑到她的家里去,几几乎做出来不可告人的事情。你到底为什么啊?这时候,像是法官审问这个阿难。
“何须待我佛顶神咒”:你为什么要等着佛所说的“佛顶神咒”,要我用这〈楞严咒〉,叫文殊菩萨去救你呢?你自己记得这么多的三藏十二部,你为什么不念一念给她听一听呢?你为什么自己做不得主呢?你见着女人,什么都忘了!所以你要我这个〈佛顶神咒〉救你出难。
“摩登伽心淫火顿歇,得阿那含”:在这个时候,摩登伽女这种淫欲的心,这种无明即刻就消灭了,证到阿那含。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这是证到三果阿那含。
当时这摩登伽女一见着阿难,就生出一种爱心来,对阿难那比她生命都重要了,所以就叫她母亲一定把阿难给拿来。她母亲就念〈先梵天咒〉,把阿难就迷去了。虽然说迷去了,实际上,本来邪不胜正的,阿难如果对摩登伽女一点意思也没有,她就念咒也没有用的。一定阿难一见着这个摩登伽女,这个小姐这么靓丽,看了几眼,左一眼、右一眼看,这个小姐这么美丽!回头想要不看,又舍不得,又想要看一看。那么看了几眼,这心里头已经就想这摩登伽女美丽了,所以她母亲一念咒,他也就迷了,跑进屋里去了。如果不是这样子的,那他也不会去的。
佛知道阿难将要毁戒体的时候,就赶快说〈楞严咒〉,叫文殊菩萨持咒往护──用这个咒去把他救回来了。到那个地方一念〈楞严咒〉,阿难明白了,“啊,我怎么跑到这个地方来了?”好像如梦初醒,赶快跟着文殊菩萨回衹树给孤独园去!就往回跑。他这一定是和摩登伽女已经要发生问题了,这个时候,他大约起身把衣服穿起来就往回跑。摩登伽女一看他跑了,她就后边追:“你为什么正在紧要的关头就跑了?”他一跑,跑到衹桓精舍去,摩登伽女也就追到衹桓精舍。
佛就问她说:“你到这儿来干什么?”
“我爱阿难哪!”
“你爱阿难,你爱阿难什么?”
“我爱阿难鼻子。”
“那把鼻子割下来给你!”
“我爱阿难的眼睛。”
“把眼睛也挖出来给你!”
“我爱阿难的面目。”
“统统都给你!割下来给你,你拿回去!”
“割下来,就不好看了!”
“那不好看了?现在没割下来,你看他好看吗?”佛这么问她。她自己再一想的时候,豁然间开悟了,所以淫心顿息,证了三果阿罗汉。因为她爱阿难爱到极点了,佛这么给她一讲法,她当场证得三果阿罗汉果,所以叫“性比丘尼”。
“于我法中成精进林”:在我佛法里边也就成了一个精进的人。“精进林”,就是很多这种都是勇猛精进的人。我们这些个人,我告诉你们:不怕有爱心,女人爱男人、男人爱女人,不怕的!你只要能觉悟了:“哦,原来是如此!”那就有办法了!就怕你不觉悟,迷头迷脑的,紧着往里钻,紧着往里拱,以为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实际上,是一个最苦恼的事情。你若明白了,你就怎么样的都不会再做了。你因为不明白,所以你醒着也想,做梦也想,这个时候辗转反侧。这就因为你不明白,所以被这种东西来迷住了!
“爱河乾枯”:“乾枯”,就是枯乾了。爱像河那么样子,言其你有一种爱心,就像河水那么流不断的,左一股、右一股,水继续不断地往河流。可是摩登伽女听佛一说法,就把这爱河乾枯没有了,这个爱欲的火变成一种金刚不坏的身。
“令汝解脱”:因为摩登伽女先证了三果阿罗汉,她不缠着你了,你现在才得到解脱。这个时候,阿难还是初果呢,还没有证到三果!你说,这个摩登伽女都超过他,证了三果阿罗汉!
摩登伽女和阿难,因为在过去生中,有五百世都是做夫妇的。所以她一见着阿难,这简直是他乡遇故知──这前生的丈夫又遇着了!是故她一定要爱他,一定对他生一种爱心。这大约都是宿世愿力的关系,大约摩登伽女在前生和阿难说:“来生的时候,我还要和你做夫妇,我们两个永远都不分离。”这种的爱心,爱得太坚固了,所以到这个时候,一见就又钟情了!这是“他乡遇故知”。
恭录自《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
你们发心很是至诚的,
想得到阿罗汉果。
假设你不诵持《楞严咒》,
你想成佛坐道场,
令你的身和心没有魔事的话,
就是不会有的!
就是你一定要诵这个咒。
才能没有魔事,
你若不诵这个咒,
你也就不能坐道场,
也就不能远离魔事,
所以你想坐道场,
成阿罗汉果,
一定要诵持这个咒的!
宣化上人:怎样守戒呢?
怎样守戒呢?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
这儿顺便谈一谈守戒与犯戒的问题:修道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叫你向好的方面修行,你却不愿意向前求进步,偏往不好的方面去做,以为不需别人教,自己就会做。修行这条路,听起来很美丽,并且有数不尽的微妙境界。可是行起来,却又长又遥远,随时随地都会碰上荆棘与虎狼,如果没有大无畏的忍耐精神,是很难走通的。
就说守戒吧,受戒的人很多,不犯错误的人却很少。戒要守得清净,实在不容易。不守吧,那又何必受呢?尤其出家人,遵守戒律非常重要。
佛涅槃时说:“以戒为师。”又有句话说:“戒为无上菩提本,应该一心守净戒。”
但怎样守法呢?首先要做到无自私心,一切不为自己打算。要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遵守佛弟子应守的规矩和应做的事情。不怕艰难困苦,不应该做的事情都不做,不贪图名闻利养,持守着清净戒律精进修行。假若该做的不做,就是犯戒的行为。
我们修道的人要随时迴光反照,自己检讨反省、警惕,有过速改,继续坚持戒行。如坐浮囊渡海,若发现浮囊有小洞,便应立刻修补。若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小洞变大洞,浮囊就会因漏而沉了。浮囊沉,生命也跟着丧失,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希望大家提高警觉,守持清净的戒行,那么护持戒行的神,也会时刻跟随你左右,保护你平安稳健的走在这修行大道上。
恭录自《大方广佛华严经》十地品 浅释
戒,就是止恶防非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
戒,就是止恶防非。止恶,止住一切的恶事不做,就是诸恶不作;防非,就是众善奉行,你要做一切的善事、一切的好事。
我们受了戒之后,必须要守着那个戒、保持着那个戒,不要犯戒。你若破戒,那就好像在水上的浮囊破了,或者像在海上的船漏了似的。船漏水了,就会沉到海底去;我们人要是受戒不守戒,也就会堕落到地狱、饿鬼、畜生去。
1.
问:佛弟子若已受五戒、菩萨戒是否该谨守戒条,茹素彻底呢?
宣化上人:当然了!不守戒条,受戒干什么?
2.
问:受戒是不是不能再犯戒?可是人非圣贤,犯了错都不知道自己犯戒,如何面对受戒?
宣化上人:受戒就要守戒,受戒不守戒莫如不受。
3.
问:出家修道的人,想要立功立德,怎样去立呢?
宣化上人:就是持戒。你时时都依照戒律去修行,持戒而不犯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做一些犯戒的事情,就能生一切的功德,什么功德都会生出来。
4.
问:如何才能好好修行?
宣化上人:守戒就是修行。不要有攀缘心,有钱没钱都平等。
5.
问:有些广告为了引起人的同情心,所以看起来很可怜,大部分的人看了都会布施,这样对吗?
宣化上人:凡是对的事情都可以去做,但是为了使更多人布施,做这种宣传是犯戒的。
恭录自《金刚棒喝─宣公上人答问录》
宣化上人:西方三圣,常常和你在一起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
什么是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是观世音,不是观己音,不是观自己的音,是观世界的音,所谓“无我无人观自在”,没有我也没有人了,这就是观自在。
观自在也就是观世音,观世音就要无人无我,你能无人无我,你就是观世音;我能无人无我,我就是观世音。你能以无人无我,没有贡高我慢、嫉妒障碍,你就是观世音;你若有贡高我慢、嫉妒障碍,你就不是观世音。
所以观世音菩萨不是向外找的,向自己这儿找的。所以没有妒忌,没有障碍,才能和观世音菩萨合而为一。
人人要学观世音,不要有脾气,不要有贪心,不要有瞋心,不要有痴心,把三毒去了,你要修戒、修定、修慧,那就是观世音菩萨。
所以这观世音菩萨,你就问问你自己,我有没有观世音菩萨?我要是观世音菩萨,就不应该发脾气,就不应该动无明,就应该要修慈悲,要修忍辱,要修精进,要修布施,要修持戒,要修禅定,要修般若。
你有般若你就是观世音,我有般若我就是观世音;你没有般若你就不是观世音,我没有般若我也不是观世音,你看那小孩子会点头那就是般若嘛!他若没有般若他就不会点头。
每个人自己心里都有一个观世音菩萨,不过你没有看见他,就以为没有了,现在我给你介绍,你知道有一个观世音菩萨在你的心里边,你就应该时时听观世音菩萨的话,听观世音菩萨的教化,听观世音菩萨的指导。
“什么是观世音菩萨?”你问我,我也不知道,不过现在我们六祖大师在这儿坐着,他早就说过:“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
什么是观世音菩萨呢?你能做慈悲的事情,就是观世音菩萨。你能布施,欢喜布施,这就是大势至菩萨。
这两位菩萨离你都不远,天天都跟着你走。不过你对他尽发脾气,一天到晚见到观世音菩萨,你也不认识,你就发脾气。见到大势至菩萨,你也不认识,对他生一种瞋恨。见到阿弥陀佛,你口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现在你的前边,你看都不看他。
所以啊!
对面不认识观世音,对面不认识大势至,对面不认识阿弥陀佛。
这西方三圣,常常和你在一起,你就离他们远远的,观世音菩萨虽然那么慈悲,也没有办法;大势至菩萨虽然那么喜舍,也是没有办法了,阿弥陀佛也说等一等啦,慢慢地,慢慢地他就发菩提心了。
恭录自《 宣化老和尚追思纪念专集(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