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乍暖,山水明亮,又是一年花开好了,又是一趟春日游,又是一年杏花吹满头。
花开好了,需要一种幸福的认同,需要一种幸福的洒脱和磊落,需要一种幸福的诚恳和胸怀。在春天里,最好是活出一种幸福、昂扬、快乐和坦然自若的样子。
心事向谁说,当然是付于春风,心念笃定,山水之间,乘兴所至,心无旁骛,在春天里需要做的一份功课就是:踏青。
焕然一种新思路,活出一种新方法,有些时候需要去突破天际的脑洞,还有无穷无尽的乐观,当然还有对待生活的善意。
有些时候,我们面对生活的困顿,总是认为遇到了不可超越的难题或者不可扭转的困局,其实并不是。
真正能困住一个人的不是那些故事的遭遇,而是自我内心的脆弱和局限。生活里需要一种理性的认同和选择,更需要付出一种坚持、努力和奋斗,去实践那些对生活的信念和担当。
在生活中绵绵密密功夫,在生活中念念相续坚强,人的坚强往往超乎自己的想象。生活向前,发现自我的脆弱,纠正那些情绪的负面,去适应生活的改变,推动生活的向前,付诸生活的能力,活出更好的自己。
对于每个人而言,生活的职责就是好好活着,每个人去寻找每个人的定位、价值、力量和方向,付出对于生活的跨越、重现和坚持。
有些时候需要自我安慰一点,在烦恼的时候能不能自我减轻一些内心的负担;在生命困顿的时候,能不能规范一下行为的偏执,减少一些对生活负面的轻信和盲从。
不轻言放弃,在生活的点滴当中去寻找生命的意义,从而达到内心明亮的思考和内心平和的平衡,有时候还需要自我安慰一句: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
既然选择了远方,那当然要认同那些艰辛,跨越那些曲折,重塑一种秩序,行走一路平安。去破除内心的那些局限和狭隘,去创立自我的一种内心情怀和高度、一种勇敢和豪迈。
信念的坚固,情怀的光明,未来的敞亮,一路的安好,总要自己立定一个志气,去赴一场未来之约。
又是一年花开好了,去感知,去聚焦,去链接,去呈现。感谢时光赐予生命光阴这一场鲜活和可爱,去完善自我发掘幸福的能力,调节自我内心幸福的心态平衡,去完成一场美好的旅途。
相逢在春风里,去融入这一场春意盎然,最好的选择是什么?去看一场属于春天的景色。净土宗法师讲述念佛往生,要有高度智慧,要有善巧方便。当然能够相信,能够理解,能够修学,还是有缘之人,没有缘度不了。说这个话,差不多也有五十年前,将近五十年了,香港的同修们,年岁大的也许还记得,何东爵士的老太太念佛往生。何世礼先生一家人虔诚的基督教徒,不过何先生受过中国儒家的教育,虽然母亲信佛,他们全家信基督教,还是能够和睦相处,家人对待母亲还能够尽孝道。这是受中国传统的教育,现在没有受这个教育就很难讲了。老太太念佛往生预知时至,给她儿子说,她往生这一天请客。家里亲戚朋友都请来,看她往生,给她送行。要求家人,要求她儿子、媳妇,「我们一家人一生,家庭里面宗教自由,各人信各人的没有障碍,今天我要往生了,你们总念几句阿弥陀佛送送我,也算是母子之情」,这合情合理。所以,她的儿子媳妇也都答应。往生这一天,开个往生大会,听说还有新闻记者在里头采访。这个老人家在大众念佛声中,坐在那里就走了。所以,她全家从此以后都念佛,都不再上教堂了。现在她的房子捐出来做寺院,现在叫「东莲觉苑」,就是她的房子、故居。
这个老太太高明,最后一招表演给你看,看你信不信?平常跟你讲没用,讲不通,用这个方法来度她一家人。不但度一家人,因为这个消息在报章杂志上都登出来了,度了许许多多人。平常这个老太太不讲经、不说法,最后这一招叫现身说法,你看见过吗?让她一家人,儿子、媳妇家人亲眼看到,老太太怎么走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就善巧方便。所以,你要想度你的家人,这个方法好。你要为度你家人,你要认真念佛,不能在何东爵士老太太功夫之下,至少也要跟她等齐。临终的时候没有病苦,知道哪一天走,可以下帖子,请你的亲朋好友开往生大会。然后才知道,这个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
这个事情是李炳南老居士,在台中跟他学习的时候,他常常用这个例子来鼓励我们同学们。以她来做证据,作证转,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她能做得到,我们为什么做不到?我们要去寻求她能做到的原因,我们做不到的原因。把我们做不到的原因消除,她那一种做得到的原因,我们也能够学到,我们就成功了。这种往生,品位决定不低。实实在在讲,理论方法都在这一部经上,为什么不好好的认真学习?这一生当中,就能取得大圆满。所以,这是讲到通教菩萨们的善。但是通教菩萨无明烦恼没断,还在十法界里头,没有超越十法界,所以还不能算究竟圆满。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大乘无量寿经(第四十七集)》
印光大师:“纵然修到非非想,不如西方归去来”!
宏圆法师:念佛不为人天福报,只求往生极乐世界

我们念佛的目的就是纯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希求后一世的人天福报,不要说一般尊贵家的福报,就是转轮圣王、大梵天王的这种福报,我们也不能有希求心的。因为我们这个见思烦恼没断,如果生到极乐世界,那里没有让这些烦恼起现行的因缘,每天接触的都是让我们生起念佛念法念僧的庄严的这种环境,不会退转,直至成佛的。如果来生大富大贵,贪嗔痴又非常的重,就会贪图五欲的享受,我们常说富贵学道难,富贵之人每天都是在欲望上的享受,在名利场上的忙碌,很难反思,很难有这种感悟,更难静下心来修行,而且由于物质条件的过于舒适又会贪恋这个人生。印光大师甚至说:“乃至于来生童真出家,一闻千悟,做大法师、大禅师去弘扬佛法度众生也不能希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