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手始终紧握拳头,这是畸形;如果只张不合,这也是畸形。唯有拳掌卷舒自如,这才正常。所以,凡是落于左右、好坏两边,都是极端;能够不偏不倚,这就是「中道」。
中道是佛教的根本立场,中道就是超越有无、增减、苦乐、爱憎等二边之极端、邪执,是不偏于任何一方的中正之道。
佛陀成道后,初转*轮时即为五比丘揭示:离于偏执,履中正而行,这才是解脱之道。此乃佛陀历经六年的苦行生活,深体「行在苦者,心则恼乱;身在乐者,情则乐著。是以苦乐,两非道因。行于中道,心则寂定」。再者,当时印度有六师外道,在修行上有顺世派的极端享乐主义者,有尼乾陀的极端苦行主义者;对于宇宙人生问题的看法上,有极端的「宿命论」与「无因论」,这种各执一端的说法,佛陀认为均不可取。为了不落于偏见,因此「离于二边,而说中道」:在修行上,要不偏于苦行或纵乐的生活;在思想上,要离于有或无、常住或断灭两种极端的见解。所以,中道具有实践上与理论上的两种不同意义。在实践意义上的中道,以实践八正道为主;理论上的中道,就是缘起。
缘起是宇宙人生一切现象形成的法则,诸法因为「缘起」而有,所以「空」无自性;但是「空」并不否定「缘起」的假有,而是在万法现象上,观察其无自性的空。因此,「缘起」与「性空」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体两面的。佛陀说「缘起性空」,就是要众生因「空」而知「有」,因「有」而达「空」,是为对治众生「空」、「有」两端的执著,所以能真正通达缘起者,于诸法则不执着实有,亦不执著全无,所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如是体悟非空、非有,就是「中道」。因此,龙树菩萨的《回诤论》说:「佛说空、缘起、中道为一义。」
由「缘起」而见自性「空」义,便不会落入执「无」的边见;了知「缘起」为自性「空」之理,便不会落入执「有」的边见。不落入有、无二边,才能对「中道」有确切的体认:中道连系「二谛」──性空是「真谛」,假有是「俗谛」,二者统一起来而成中道,所以中道不著名相与对待,综贯「性」、「相」及「空」、「有」。
由以上诸说,可以知道中道的实相,即是「空有不二」、「即真即俗」、「色心并举」。「空有不二」是指不执空、不执有的真空妙有;「即真即俗」则既是真谛,亦是俗谛的中道思想;「色心并举」为不偏唯心,亦不偏唯物的中道观。
中道是佛法不共世间法的特色之一,能够把握中道,就能得到佛法的真实义。因此,无论大、小乘的各宗各派,皆以之为弘法的基本义理。但是,各宗派对中道的解释并不尽相同,如小乘所说的「八正道」,中观派主张的「八不中道」,法相唯识宗的「唯识中道」,天台宗所立的「三谛说」等,各家所诠释的观点不一,但都不失佛陀最初所说的中道思想,其中以「八不中道」最为浅显易懂。
所谓「八不」,即: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八不,主要在破众生的自性执,也就是说,缘起的诸法,其当体性空、不可得,但是凡夫、外道及有所得的行者不能体认一切法空,总执有实在性的法,从常识上的实在,到形而上的实在,不能超脱自性妄见。此自性见,在时间上,即有常见、断见;在空间上,则有一见、异见;在时空的运动上,则有「去、来执」;在法的当体上,则有「生、灭执」。此生灭等八计是众生迷失的根本,和离一切妄见戏论不可得的中道不相应,于是龙树菩萨开立「八不」,以破除一切有所得的迷执,而彰显无所得的中道。因此,古人说:「八不妙理之风,拂妄想戏论之尘;无得正观之月,浮一实中道之水。」
答:“佛法不可思议,当你拿出钱来,一念发心用于放生,或者一念发心用于流通大乘佛经法音,或供养三宝等,事情虽然还没有做,但是,就在发心的当下,功德已经圆满!所以,随喜放生,交上钱后,放生的功德已经圆满,自己就可以做回向。
而后面“收钱“代他人做功德的人,责任重大,因果重大,不是个“好差事”,做不好就会给自己带来负面的因果,不可不慎。
当年世尊在世,给孤独长者给佛陀说:“我要发心给世尊及其弟子,建造一座精舍,让世尊和弟子们可以居住,修行,讲法等等”。佛陀听了长者的话马上就笑了。长者问曰:“世尊为什么笑啊”?佛言:“我笑,是因为,你这一念发心,虽然精舍还没有开始建造,你来世在天界的宫殿(果报),我已经看见了!”。可见,发心就有果报,一发心,功德就圆满了”。
答:“发心是发心的果报,后悔有后悔的果报,“没有落实”,有“没有落实”的果报;发心时的果报,不会因为后悔而消失,而后悔的果报,也不会因为自己的初发心而得以免除!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瓜,不会因为你种豆而消失,豆,也不会因为有瓜而烂掉。真乃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因果报应,丝毫不爽!”
所以,一件善事,一定要一气呵成,千万莫生疑心和悔心,最终全部是善报,不生副作用。心不清净,求报心切,分别执着福报大小,做善事,往往会出现“花钱种了福报,也买来了业障”,不能不注意。
清净心布施供养,不生杂念,得圆满的福报功德!南无阿弥陀佛! 中道的思想是「空、有」融和的智慧,可以直接契入世间实相。因此,有了中道的般若智慧,就能认识世间生灭、差别的万法,一一皆具足常住不灭的中道真理。能够如实认识世间实相,在日常生活中自然不会被称、讥、毁、誉、利、衰、苦、乐等八风所吹动,自然能在佛法中找到安身立命之处。所以,离于二边而行中道,这就是智慧,这就是佛法。 座右铭
一、节东汉.崔瑗座右铭
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
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
慎言节饮食,知足胜不祥。
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二、东晋.陶靖节诗(陶渊明)
知人未易,相知实难;淡美初交,利乘岁寒。
管生称小,鲍叔必安;奇情双亮,令名俱完。
三、隋.智永大师书千字文
祸因恶积,福缘善庆,尺璧非宝,寸阴是竞。
四、唐.拾得禅师除贱语刘正成书
富贵浮云未足夸,民间风气太奢华,
漫将两字逢人劝,勤俭由来好起家。
五、唐.怀素草书千字文
知过必改,得能莫忘,罔谈彼短,靡恃己长。
六、唐.百丈怀海禅师警训周敦良书
是非以不辨为解脱,学问以勤学为入门,
语言以减少为直截,烦恼以忍辱为菩提。
七、北宋.司马温公家训(司马光)庄东书
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守;
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读。
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间,为子孙长久之计。
此先贤之格言,乃后人之龟监。
八、宋.张载名言李超哉书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九、日本.狂云懒衲宗纯一休书
囊无省数半文钱,定上座参临济禅,
头发鬅鬙耳卓朔,破鞋来往玉门前。
十、元.石屋清珙裁缝诗谢稚柳书
手携刀尺走诸方,线去针来日日忙,
量尽前人长与短,自家长短几时量?
十一、明.紫柏大师语录沈鹏书
水在釜中,非火不能热也;
种在土中,非春不能生也;
愚在心中,非学不能破也。
十二、明.蕅益大师警训董寿平书
小人以己之过为人之过,每怨天而尤人;
君子以人之过为己之过,每反躬而责己。
十三、清.玉林通琇禅师语邱大阜书
省虚文,务诚敬,是礼貌真实;
诫浮华,崇节俭,是日用真实;
远奸佞,近仁厚,是交接真实;
甘淡泊,耻谋求,是家风真实。
十四、清.云闲沈荃拜手识
勿谓一念可欺也,须知有天地鬼神之监察;
勿谓一言可轻也,须知有前后左右之窃听;
勿谓一事可忽也,须知有身家性命之关系;
勿谓一时可逞也,须知有祸福子孙之报应。
十五、清.板桥郑燮题
满者损之机,亏者盈之渐。损于己,则益于彼,外得人情之平,内得我心之安;既平且安,福即在是矣。
十六、富贵贫贱论清.梁巘书
富以能施为德,贫以无求为德,
贵以下人为德,贱以忘势为德。
十七、清.林则徐书
念非善莫举,人非善莫与,事非见莫说,
物非义莫取。健时作病时想,可以保身;
裕时作乏时想,可以守家。
十八、清.朱柏庐治家格言西山逸士溥儒(溥心畲)书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十九、清.陶廷杰书
人之论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容;
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
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
教人之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
二十、民国.印光大师语录隆莲书
纵人负我德,亦当作我负人德想;
觉自己对一切人皆有愧怍,歉无憾已,
则暴戾之气,便无由生矣。
二一、民国.弘一大师语王乃壮书
我不识何等为君子,但看每事肯吃亏的便是;
我不识何等为小人,但看每事好便宜的便是。
二二、民国.太虚大师书
学贵知要,不在贪多;用贵适时,不专泥古。
二三、民国.大千张爰(张大千)书
说法青莲九品台,天知病榻亦低徊;
偶逢一笑禅心定,那有阿难著体来。
二四、民国.斌宗大师法语觉海山人书
读书世受平和福,学佛人多欢喜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