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宝法王:具备这些,任何罪业都可以净除
摘自`法王《解脱庄严宝论》
谈到要具备四种力量而忏悔,恶果或罪业就能被清净。那透过四力会获得什么样的果呢?
透过依止力,会得到清净之后的结果;
透过后悔的心,会消除经验或罪业的延续;
透过誓不犯罪,断除我们想继续做的恶业;
透过对治力,最后会净除异熟果,也就是净除这个罪业会导致的果。
菩萨的行持中的「四正勤」,可以对应到四力。
四正勤中的两个是恶行的部分:第一个是「未生恶令不生」,就是没有生起的恶不让它生起;第二个是「已生恶令永断」。
「未生恶令不生」对应的是四力中的誓不犯罪力,「已生恶令永断」对应的是四力中的后悔的心。
「四正勤」善的部分第一个是「未生善令生起」,第二个是「已生善令增长」。
「未生善令生起」对应的是对治力,「已生善令增长」对应的是依止力,因此四正勤与四力的修持要点是一致的。
菩萨的三十七种修行方式——三十七菩提分法,融摄在四正勤的四个方法中。由于四正勤是很重要的修行方法,再加上跟忏悔的四力对应,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四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修持。
有的人会觉得自己的罪业不只今生,而是从无始以来就有的罪业,如此深重的罪业怎么可能在一生中透过四力或仪轨念诵就能净除呢?我的想法是,如果我们对净罪的法门没有信心的话,它忏悔的力量的确会变小。
噶当派的一位大师波多瓦写了一本名为《黄色小册》的修持著作,这本小册有另一位格西的批注,当中有一句话我觉得说得非常好:「如果我们相信佛陀所说的罪业,那我们也应该对佛陀所说的净除罪业的方法有信心。」意思说我们相信佛陀说这是有罪的,那我们自然也不需怀疑佛陀告诉我们能够净除罪业的方式。这样去想也是蛮有帮助的。
世亲菩萨在一本论疏中提到,善的力量是比恶大的,而且他透过十种原因来解说。另一种说法是,为什么说善的力量比恶大呢?最主要是因为恶是由三毒烦恼引发的,三毒烦恼也称为颠倒见,所以恶是不符合实际状况,不符合真理的颠倒见,而善是符合实际状况,符合真理的。符合真理的善的力量,当然比不符合真理的颠倒见——恶来得大,所以我们说微小的善行,都能消除如山一般大的恶。
大乘、小乘对业的解释不同,小乘说定业是不可转的,业果没有成熟,没有受到业报前,业果是没办法透过忏悔而净除的。大乘则认为定业可以透过四力忏悔净除的,不只定业,甚至五无间罪,也能透过四力而净除。不动佛陀罗尼咒语的解释中也提到,甚至谤法罪也是能被清净的。
有时我在想,问题不在小乘、大乘,而是在个人,我们是不是真的具备智慧,是不是真的努力去忏悔,是不是有足够的善巧方便,如果都具备,那任何罪业都是可以净除的。但如果缺乏善巧方便,也没有智慧、不够精进的话,那就会是昨天谈到的,一位愚者就会轻罪重受。
大乘的经典有两部很有名,一部是《三聚经》也称《三十五佛忏悔文》,另一部是《普贤行愿品》。《三聚经》里包含了净除罪障、随喜功德等等,传统有一种说法是《三聚经》是重罪者才要念诵的,所以当时印度有一些人到了西藏就说:「哇!西藏的罪人一定非常多,这些西藏人从早到晚都在念《三聚经》。」
无论如何,我们随时都要谨言慎行,要记得忏悔,这是很重要的。同时也不要带着一种小看轻忽的心态,觉得反正罪业忏悔就能清净,然后就不在乎而随意,这样是很不好的,会落入不可收拾的地步。
总之,随时都要不散乱,随时要忏悔。如果没有办法做到早、晚都忏悔三次,至少要能够做到早上忏悔一次,晚上睡前忏悔一次,我觉得这也是非常好的。这就好像我们得了疾病,例如结核病,如果没有按时吃药,而随意轻忽的话,最后也会很危险,因为仅有良药是不够的,而是要按时去服用,这是很重要的。
忏悔就像良药,如果我们能够按时服用它,那就会非常好。大宝法王:修行人不是不能生气,要练习和烦恼做朋友
当谈到“修心”、“调伏自心”时,很多人会带有误解,认为“修持”代表就是放弃俗务、逃避、或“所有事情通通都不用做了”。另外的误解,则是认为修行是在“压抑痛苦”,当心中过于痛苦时,就以修行来压抑等等,这些也都是对于“修行”的误解。
“压抑”并是不正确的修行方式。作为修行人,也还是会有生气、嫉妒等情绪,会有贪心等等烦恼生起的。
但旁人会说:“你都是修行人了,怎么还会生气呢?“这种问法,就如同认为“修行人不可以生气”一样,让行者也会因此有“必须压抑”的感觉,觉得“我不应该生气,不可以烦恼“,并对于“自己还是有烦恼”的状态,觉得很不好意思,或者觉得不可告人,只好装模作样,结果外在看起来很平静,内心却充满烦恼。
这种想法、做法都是不正确的,而且久而久之,是会憋出病来的,哪天暴发出来时,是会一发不可收拾的。因此,修行并非硬生生地去压制住情绪,那样是没有用的。
我个人有一个经验分享。由于我被认证为噶玛巴,大家都会想说,我是噶玛巴,觉得我好像是佛、是神,因此应该完全没有情绪、烦恼,因此如果哪一天我生气的话,他们大概会吓坏的,甚至还可能自我解释说:“喔!噶玛巴其实不是真的生气,只是示现给我们看而已,只是装装样子、装得很生气而已。”
以我自身为例,我觉得其实大家都一样,很多人都对于我们修行人有所期待,觉得我们一开始修行,好像立刻就成为一个完美的人、很好的修行者了,但事实上,修行没有这么简单,是需要时间的。
以我自己来说,是如何跟烦恼相处、处理烦恼的呢?我其实也花了很多时间,例如“嗔恨”,我花了五、六年时间,学习如何去和情绪、和嗔恨沟通,学习认识自己的情绪,我发觉,很多时候,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其实根本不认识自己的情绪,因为不认识,所以觉得烦恼很可怕,像是个强盗一样。
而“修行”,就是“练习和烦恼做朋友”。逐渐地,就不再需要压抑情绪,而是自然而然地、甚至是很欢喜地就能控制住情绪,处理你的烦恼了,这时,你已经和“烦恼”成为朋友了。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这才是“修行”。
大宝法王:反省自我和赞叹他人,自然可以止恶行善
很多人谈到「业力」时,都想得太简单,因此,看到有人今生做很多好事但下场惨、或做很多坏事但一切顺遂等,就觉得生起怀疑。
或有人会误解业果,认为业力因果是发生在「我」与「对方」两者间的单纯循环,但并非如此,业力的牵涉范围其实非常广,不仅地球,甚至整个宇宙、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发生,都是息息相关的,不像我们平常想的那么简单容易。
所以希望大家往后谈论业力因果时,不要局限于「与某人的关系」或「今生的关系」而已,心要放大,去深思熟虑,这是很重要的。
总之,我们现在人与人之间、整个生命之间息息相关、苦乐互存,同时,现今大家活在网络时代,关系更加紧密,大家也因此都有一种责任。
而你是否自认自己有责任,端视于你是否去关心这一切,你是否真的具备慈心和悲心,而去关心这一切,因为如果当你对周遭一切都漠然以待时,就不会觉得自己有什么责任。
总之,学习「业力因果」的重点,就如同之前所提,除佛之外,我等是不可能学习之后,就完全明了因果的,但根据噶举祖师教言,学习因果的重点,是在于教导我们「看到自己的过失,并且看到别人的功德」。
若学习因果后,就去看对方哪里错,就毫无意义;而「要去看自己过失」,不是意谓要去批评自己、去自残等等,而是带着一种悲心和积极的心,看到自己的过失,并加以改进。
「看到别人的功德」,是指尊重他人,如果可以如此地反省自我和赞叹他人,自然就可以做到止恶行善,否则,若只是很傲慢的学着因果道理,并拿来指责别人,是不可能真正做到止恶行善的。大宝法王:将六度波罗蜜融入生活
布施的重点是指要自然生起给予的心,而不是指外在所给予的东西。
戒律即是要能够守规矩。就好像在座有很多学生,学生们在学校守持校规,而在家的善男信女们尽到自己的责任,这也是一种持戒的修持。
忍辱最大的障碍就是内心的固执,认为非这么做不可的一种执着,要能放下这固执的心。
所谓精进,就是对一切善法的修持,都要能够生起欢喜心,然而这只是佛法上的一种思维方式。世间的精进,就是在自己的一生中不管做任何事,都要能够有始有终的努力去完成。
禅定就是不管做任何事情都要能够专注地去做,当然不需要像我们在上座禅修时那般的专注,但如果能做到那样是最好的。比如我们在做一件事的时候,我们要能专注而非散乱地去做。就拿我自己来说吧!在我还没学书画之前,有很多工作等着我去做的时候,某些工作对我来说是很难专心的,但是在我学画的时候,如果我的心不能够专注在画画上的话,画出来的东西就会变得像疯子所画出来的东西一样。因此我在画画时就必须要专注地去画,也因为这样子就产生了一种很好的习惯。所以最近我不管做什么事情就都能够很专心的去做,这样反而困难也减少了。所以你们也是这样,不管做什么事都不要让心散乱在其它的事情上面,而要能针对眼前的工作持续专心地去做,这就是禅定的修持。
所谓的智慧是指能够分别善恶好坏的能力,在这里大家都有各自的生活方式,而无论是什么生活方式,都要尽量地不离开佛法,这便是一种智慧的修持。大宝法王:检查学佛动机,佛法是否融入到你心中?
佛教不是信仰就够了,佛法的重点是明了取舍的智慧,知道应该断除的是烦恼,也知道对治的方法。或许就是因为佛法强调身体力行,要对治烦恼,所以大部分的人会觉得满困难的。
反观其他宗教会强调,只要有信心就足够了;但佛教并不这么认为,还要真正实修,以对治法来调伏烦恼,所以的确不是那么容易,因此在许多称为佛教徒的人当中,真正名符其实的有多少?可能并不多。
我们身为佛弟子,佛法中的很多道理,例如慈悲、智慧,尤其大乘佛教的慈悲还是很广大的,要对一切虚空众生有慈悲,并且有伟大的菩萨六度法门,但是似乎并没有真正做到什么。有时反观基督教的朋友们,他们却做到了很多慈悲的事情。
有些人会自诩为佛教徒,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但是徒有虚名和傲慢,不会带来任何利益,反而会有许多伤害。
祖师们再三告诫我们实修的重要性,佛法不是一种学问,也不是标新立异的哲学理论,佛法是要用在我们的心性上,去修持和体验的。
许多人长时间的听闻、思维佛法,现在我们应该反省一下,重新检查自己学佛的动机,看看佛法是否融入到自己的心中。
仔细想想,到底佛教徒的问题和困难出在哪里呢?首先在于不知道如何做一个好人。因此,我觉得道次第的修学,首先提到思维「暇满人身」的难得,是有其深刻意义的。
这里要讲一个故事,曾经有两个日本人聊天,其中一个人说道,对他一生影响最大的,是两个字的忍辱,另外一个说是四个字的忍辱,日文当中的忍辱有两种说法,第一个人说真正的忍辱是两个字的忍辱,第二个人说不对,应该是四个字的忍辱,总之两个人因此吵起架来了。他们嘴上说谦让、安忍,但是行为却完全相反;有时,我们口说佛法,但却没有真正做到,不也是这样?
所以,我们应该先从基本做起,首先要知道身为人、得到暇满人身的价值和责任是什么?不然就会像之前所说的「可惜」的事情之一:得到暇满人身,不用来学佛,却平凡的死去,实在是很可惜的一件事情。
许多佛弟子接触学习佛法,却似乎把佛法当成了一种消遣和兴趣,为平淡的日子增添一些乐趣,而没有把佛法真正用在心上,实际地去修持。世界上的人口愈来愈多,不懂得珍惜自身价值的人,就像是被丢到世界上的一个垃圾,只是增加地球的负担,不仅如此,重点是糟蹋了自己生而为人的难得机会。
很多人的一生,只是在模仿别人,过着他人的日子,从未想过自身的价值和责任。一个佛教徒,刚开始甚至不需要思维太多皈依、因果等高深的哲理,而应该踏实的从最基本的「人身难得」开始思维,思维经典中提到的八无暇、十圆满,或者就是静下来想一想身为人的珍贵价值。
我想举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人作为例子,这个人他六、七岁时被授与了一位尊贵上师的名号,之后就离开了父母和幼年的玩伴,进入到一个非常严格和约束的环境中学习与成长。相信大家都知道我在讲的是谁了吧!他具有尊贵上师的名号和责任,然而这些并非他刻意求得的,完全是意料之外。从此他肩负着沉重的责任,也无法再过一般孩子或一般人自由自在的生活,从这个角度来想,也挺让人难过的。
换个心念来想这整件事情,每当我坐在「噶玛巴」的法座上修法或授课的时候,都觉得对自己是一次提醒。提醒什么呢?并不是提醒「我是噶玛巴,我很了不起」,或者「我就是噶玛巴,是个大成就者,我过去生一定积聚了好多福德资粮,我满了不起的」,并非如此。而是提醒我「每个人都有机会,只要懂得珍惜和把握,都可以做出利益他人的事情,满足众生的愿求,能为世界的和平安乐,做出贡献」。
其实我能做到的一点利他的事情,力量并非来自「噶玛巴」的名号,而是来自身而为「人」的一种潜能,这种能力你我都有。在「噶玛巴」名号的提醒和启发之下,我看到了自己的本分和责任。即使压力很大,忧心的事也多,但是让我看到了身为「人」的独特潜能和价值,因此,我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发掘出自己独特的潜能和特质,好好地过一个有承担和价值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