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宝法王:修行的重点是改变自己的心
第一点,生起确信,强烈的想改变自己:首先要思维“什么是修行?”接着要生起确信来修持。修行不是“因为别人这么做,所以我也这么做”的一件事情,修行、学佛不是因为大家都在修这个法,所以我也去修,大家都去某个地方所以我也去,不再是这样,对学佛首先有正确认识,因为这是你透过自己去观察、去试验,知道这方法有没有用,这方法是好或坏、善还是恶、有利或有弊,了解之后,认真对待你自己,调伏自心。
你要调伏自心时,是无法依靠模仿而得到的,唯有靠自己认真实践才有可能得到,毕竟修行是自己的事情。这是整个修行我们首先要去面对的重点,唯有去认真了解,才有可能认识到。首先你要有很强烈的心想去改变,去调伏难以调伏的心,有了这种真心之后,唯有透过自己去实践才能改变。
第二点,起心动念,就是实修的起点:要知道心的力量真的很大,当然身体的行为、语言也可以累积很多的善,但重点是在于心,你随时的起心动念都是具备力量的,要试着让心思维善的事物,这是很重要的。当我们抓到要点,任何时间都从起心动念修起,那很自然其他的善也会水到渠成,譬如身的善、语的善等,也自然会积聚发生。
我们常常谈到改变、改变,但「改变」并不只是指外在,当然外在很容易改变,涂一涂会让脸白一些,衣服穿好一点,是会有些改变;但外在再怎么改变,不从心改变起,还是没意义。就好像有些人心里其实不认同或者有着负面想法,却假装地说「可以呀」。身体的改变没用,语言的改变没用,重点是心要有所改变,这才是真正的改变。
这里讲一个故事,曾经有个小官有个随从,有次这个小官想照镜子,结果一看镜子就说:“哇,这是谁,怎么长得这么丑?”就要把镜子丢掉,这时侍从也傻、说溜嘴了:“你看一次就想吐了,我可是天天看呢!”就像这个故事一样,我们有时就像是这个官员一样,以为把镜子丢掉就没事了,但其实脸是长在自己脸上,不是长在镜子上;再怎么试着丢掉外在的东西,也无法丢掉心中的恶或不善。
第三点,从心开始,改变自己:许多人可能心中充满烦恼,不去面对、不去对治,只是一味假装、压抑,其实这是没有用的。可能以为别人不知道、看不到、感觉不到,所以压着、装着,这是没有用的。你看很多修行者或者一些很善良的人,不用刻意去装,本来心就很开阔、很平静,因此他们不需要刻意去忍;但很多时候很多人修行修得很苦,这是因为刻意去压抑,这样反而不是如法的修持了。
希望大家知道:修行的重点是改变自己的心,所有的改变都是从心开始,不是外在的改变。不然只是会说自己学佛、学佛,说自己是佛弟子,但若没有抓到要点,只会说嘴,只是自己欺骗自己。现在欺骗自己,不要到死的那一刻都还在骗自己,那就太可惜了。最重要的是要去观察、好好问问自己:“我为何要学佛?”“我有没有想要从内心改变自己?”大宝法王:佛法之殊胜,在于净除内心的过患
佛法之殊胜处不在于向外驰求,而是要能于内心中净除过患。然而净除内心的过患垢染不是只抱持着希望与希求就能达到的,而是要透过内在坚定心力的生起,加上修行各种对治的法门。
烦恼的对治法,是一切众生都本具的,并不是新造出来的,但是这种俱生的对治法,对目前的我们来说,是无法产生利益,所以需要外在的对治力,依止外缘来去除内心过患。佛说,法的功德即是涅盘寂静,但是少有人能安住于涅盘寂静,因此必须要依靠各种因缘帮助我们能住于涅盘寂静。修学佛法,要知道烦恼的对治法,若是不知道烦恼的对治法,则很难见到佛法的殊胜。
在这世间,对于『解脱』有不同的理解,一般人认为,所谓的解脱,是有一个地方、去处、目的地可以前往,事实上解脱并非指于外境有他处可去,在佛法中所说的解脱,是于心中成就解脱。因此,解脱是存在于人们自心中的,但是因为各种过患、二障习气的覆盖,使得解脱无法现前,若将垢障都净除了,自然就能生起解脱的功德而得自性解脱。因此我们也可以说,离垢的自性即是解脱。
这解脱的功德并非本来没有,而后重新造就成立的,例如火和热两者本不可分,解脱的功德是我们本来具足的。但是为何我们不知道自身本具的解脱功德呢?因为客尘无明的覆障,所以虽然我们本来具有解脱功德,却仍在三界轮回中流转。再做一个比喻,好像拥有珍宝的穷人一般,财富衣食都相当贫乏,之所以贫困是因为不知道自己拥有宝物在身,由于不知道运用自身的宝物,所以无法消除贫困得到财富。我们也一样,因各种客尘烦恼的垢染障覆,以致于不知道自己本来就有解脱功德的财富,使得我们无法取用解脱之财。
解脱的功德是从无始以来就有的,不分男女、种族、善人恶人,遍于一切众生,就算造作无间罪业的人,其自性中的解脱功德也不会减少或消失;佛法中所谓的解脱功德本然具足,不因任何他力而失去。然而,解脱的果却需要我们自身于解脱道上精勤努力,才能得到。『解脱』是无法依靠他人或外力的安置而达到的,佛陀虽然开示解脱之道,也不能以神通使我们获得解脱!欲获解脱果仍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愈除自心之垢障,就愈能见到本具的解脱功德。所以佛陀说:“我示汝等解脱道, 欲得解脱看各己。”
只是寄望于佛陀的慈悲眷顾让我们达到解脱的想法,是愚痴的。除了自己以外,没有任何人能令我们成就解脱。因此我们也要对自己恭敬尊重,要知道烦恼业力,只会伤害自己,因此我们千万不能不珍重爱惜自己,因为自心能解脱,所以于佛道上精进的同时,除了要恭敬上师之外,对自己身心也要如对上师般的珍重恭敬。
再者,业与烦恼是迷惑的根本,透过于佛道上的精进,方能去除迷惑、脱离痛苦。解脱的获得是重要的,也是必须的!因此,我们要对指示解脱之道的上师尊重恭敬。 但是话说回来,解脱是要自己得到的,若不重视尊重自己,却造作许多伤害自己的行为,这也是颠倒的妄念行为。
在佛教中,我们都对获得解脱的功德怀抱希望并立为目标,至于是不是于外境中有个解脱之境,这是未知的,但至少我们可以确定,解脱功德是每个人都本自具足的,非时有时无的,因此大家应该奋起精进,并且要相信,我们每个人只要努力,都能够见到本自具足的解脱功德。大宝法王:使佛法降服烦恼,这即是修行
我们此生幸运得到暇满具德的人身,对于细微的取舍道理能把握的到,所以有闲暇与机会去行持。其他生命如畜生等,虽然各自具备了一些特点,但是却没有机会行持细微的取舍。因此,我们应该昼夜不懈地努力,不仅上课时欢喜专注地听闻,任何时候,自己的心念与行动都要与法相结合。
大宝法王:不离慈悲与菩提心,是修行道上最确凿的征兆
心中怀着慈悲时,我们会与其他的众生更亲近,因为我们知道他很容易受苦,就像我们一样。透过将自己受苦的经验,应用在我们见到的他人的痛苦上,我们会有某种感同身受的感觉。这深深的打动我们的心,让我们生起坚定的决心,真正的慈悲就转化为实际的行动。
——《崇高之心》
心灵上的探索并不是向外在的某处寻找智慧,而是去发觉原本就已经存于我们内心的东西。就像清理石刻铭文的表面一样,你越是去清理它,原有的雕刻就会变得越清晰可见。我们就像那块石头,透过我们心灵修持,逐渐让自己更清楚自己,而不是获得某个我们之前没有的东西。
——《崇高之心》
那些勇猛的菩萨们即使在轮回当中也是快乐的。为什么呢?因为利他是他们的唯一所求,而住于轮回当中能够最有效的利他。
——《爱的六字真言》
所有内外的混乱都是源自于内心,所以,内在的平静比外在的静处更为重要。因此,各位能够依止静处者,请尽力去依止。若身体无法处在静处,但是至少要在内心找到静处。
——《法王教你做菩萨》
当内心怀着慈悲时,我们不会忽视他人的痛苦。相反那时会有一种想要结束那个痛苦的急迫感,就好像在你脚下点起一把火一样。当你具有这样的慈悲时,一看到痛苦,你就会想要跳起来,立刻行动来结束它。对于承担其他人、动物、甚至地球本身的痛苦,你不会有丝毫恐惧和丝毫犹疑。
——《崇高之心》
当你让自己变得烦恼、不快乐时,你真的无法说是某人或者某件事让你心烦意乱。是你让你自己不快乐的。
为什么要让自己陷在站不住脚的立场呢?当情况有改变的可能时,你努力去改变;当没有改变的可能时,你就接受这个事实,在其他有可能的领域中去努力。
——《崇高之心》
是否要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这全然取决于您自己。您必须成为自己的老师,并且试着找出,使自己达成目标的方法。您要成为自己的裁判,试着让自己做对的事,防止自己做出错误的事。您要对自己负责。唯有您知道自己的秘密,无人能读您的心。当自己想要改变时,不要只依赖他人的帮助,自己却不采取任何的行动。
——《就在当下》
成佛之道主要是由对慈悲与菩提心的培养铺设而成,不离慈悲与菩提心,即是修行道上最确凿的征兆。
——《爱的六字真言》
所谓「佛教徒」的修持法,是藉由佛法而得到心的力量,了解人生的精髓与实义,这才是修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究竟利益,让自己如愿达到究竟的幸福与利益,而非得到外在物质或生存条件等暂时性的帮助。
因此,对于一位佛教徒而言,修法并不是为了满足外在五根所执的贪欲之境,而是为了达到内心的安乐,心的安乐才是究竟的安乐与幸福,将此视为修法目的,为此长远目标与利益,去精进努力。
——《心灵科学》
慈悲和贪着之间的某些相似性,可能会令人产生混淆和误解。这两者都包含了某种关心,尽管在其他方面它们是截然不同的。
贪着是以自己的私利为目标,其中牵涉到的是对自己的关注。慈悲是以他人的利益为目标,涉及的是关心他人。
——《崇高之心》
对于目标高远者而言,「暂时的违缘」并不能算是困难或障碍,「不达到目的」才是障碍。对于修持者而言,暂时性的任何困难,都为你提供了修心的机会与修持的时机。
因此,对于佛教徒而言,真正的障碍是「失去信心」,「自暴自弃」才是佛教徒的最大障碍、真正困难。
——《心灵科学》
嗔恨的生起,是源于内心的一种不满和不悦的状态。我们要仔细检查自己的心,看看是否有心理上的困扰,这是保持内心健康和快乐的最好方法。当我们学会管理自己的嗔恨,就会发现自己越来越少涉入冲突中,而且当冲突真的发生时,我们对自己和对他人造成的伤害肯定会比较少。
——《崇高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