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于胜男(整理)
商鞅(约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38年),姬姓,公孙氏,名鞅,卫国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军事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后代。
商鞅,商鞅变法,历史书的一笔带过,通过历史书,我们只知道秦国因为“商鞅变法”变强,却不知道秦国为何因变法才强以及实施变法的背后付出的艰辛。秦国历史的转折点之一——商鞅。商鞅投奔秦国时,还不叫商鞅,而是卫鞅。此时秦国的背景是秦献公与魏国打仗大败,死后秦孝公继位,秦孝公为求国存,不惜割地求和,安定边境,迁都栎阳。秦孝公心怀大志,欲重回到秦穆公时期的辉煌霸业,秦孝公广施恩德,求贤纳才,颁布了著名的求贤令。卫鞅在公叔痤死后,听闻秦孝公在发布求贤令,便投奔秦国。
卫鞅进入秦国并没有马上得到重用,而是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见到孝公,卫鞅第一次用帝道游说秦孝公,孝公听后直打瞌睡并通过景监指责卫鞅是个狂妄之徒,不可任用。五日后,卫鞅再次会见秦孝公,用王道之术游说,孝公不能接受并再次通过景监责备卫鞅。
卫鞅第三次会见秦孝公时用霸道之术游说,获得孝公的肯定但没有被采用,但卫鞅此时已领会孝公心中的意图。最后卫鞅见孝公时畅谈富国强兵之策,孝公听时十分入迷,膝盖不知不觉向商鞅挪动,二人畅谈数日毫无倦意。景监不得其解,向卫鞅询问缘由。卫鞅说秦孝公意在争霸天下,所以对耗时太长才能取得成效的帝道、王道学说不感兴趣。
秦孝公和卫鞅的想法达成了一致,在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欲在秦国进行变法,但是遭到了以甘龙、杜挚为代表的老世族的反对,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主张变法的卫鞅,早已预料到会有人反对阻挠变法。“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卫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从而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语出《商君书·更法篇》《史记·商君列传》)。这是以历史进化的思想驳斥了旧贵族所谓“法古”“循礼”的复古主张,为实行变法作了舆论准备。
卫鞅在秦国施展了两次变法。
在第一变法之前,卫鞅有一个典故——徙木立信。卫鞅在起草了新法、尚未颁布之际,害怕百姓不信,就在国都市场南门立一个三丈高的木头,招募能将其搬到北门的民众,许诺赏十金。民众感到奇怪,没人敢应募,卫鞅又将赏金提高到五十金,有一个人应募,卫鞅果然给了他五十金,然后才颁布新法,是为徙木立信的典故。卫鞅的目的在于建立变法的诚信,一诺千金,让百姓相信变法,支持变法,更利于变法的实施。
在第一次变法,卫鞅颁布了《垦草令》,主要是:改革户籍制度实行什伍连坐法、明令军法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建立二十等爵制、严惩私斗、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改法为律制定秦律、推行小家庭制等改革方略。
在变法之前,秦国讲究人情世故,贵族犯法可以酌情考虑,百姓参军最多只能得到一些补贴,不能得到军职和土地。在《秦律》中,商鞅提出“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国家由人治变成了法治,百姓参军可根据功劳获得相应军职和土地。《垦草令》成功实施后,卫鞅被任命为左庶长,这是秦国实行的第一次变法。
第二次变法主要是:开阡陌封疆,废井田,制辕田,允许土地私有及买卖、推行县制、初为赋、统一度量衡、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禁游宦之民、执行分户令禁止百姓父子兄弟同居一室等改革方略。
为便于向函谷关以东发展,秦孝公于公元前349年将国都从栎阳(今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东南)迁至咸阳。卫鞅初行变法一年,秦民都说法令不便,太子甚至犯法,卫鞅说:“法之不行,自上犯之。”本来要处罚太子,但考虑到太子身份尊贵,就处罚了太子的师傅公子虔(秦孝公的哥哥)和公孙贾。秦民不得不服从新法。
十年之后,秦民都适应了新法,出现了“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的局面。之前说新法不便的民众中有人又说新法方便,商鞅说:“此皆乱化之民也。”将他们迁徙到边疆,此后百姓都不敢妄议法令。后来公子虔又触犯法令,被处以劓刑。这也为商鞅的悲剧埋下了隐患。
收复河西失地、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是秦献公、秦孝公两代国君的愿望。
秦孝公继位后,更是将收复河西失地作为国家的首要任务之一,卫鞅更是将此作为目标。公元前354年至公元前341年,秦孝公经过不懈的努力,与魏国发动数次战争,终于在公元前341年,卫鞅与魏国公子卬签订盟约,魏惠王被迫割让河西部分土地归秦求和。卫鞅因战功获封于商十五邑,号为商君,也称商鞅。
商鞅变法涉及到利益的重新分配,“奖励耕战,实行军功爵制”为平民进入上层打通了通道,使秦国欣欣向荣,日益强大。但却打破了延续几百年的贵族的世袭制,因此得罪了贵族势力。商鞅在秦孝公病重期间,独揽军政大权,使秦国内部权力斗争激化。
最初的法律也在不断摸索中,商鞅的法太过公正不阿,冷漠不近人情,商鞅的法是冷的,商鞅的变法给所有人织了一张法网,他自己也困在了法网之中。然而商鞅变法不仅令秦国从此有了与列国抗衡的实力,也让秦国充满了东出的希望。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驷即位,即秦惠文王。在秦孝公死后,公子虔等贵族势力便罗织罪名,诬其谋反。秦惠文王下令追捕。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见他未带凭证,告以商君之法,留宿无凭证的客人是要治罪的。商鞅想到魏国去,但魏国因他曾骗擒公子卬,拒绝他入境。商鞅回秦后被迫潜回封邑商於,发动邑兵攻打郑县(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华县))。秦惠文君派兵征伐,结果商鞅在彤地(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原华县)西南)失败战死。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注意:是死后被车裂!)。秦惠文王同时下令诛灭商鞅全家。商鞅虽然被杀害,但新法并未被废除,仍然被秦国续用。
前有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后有秦孝公商鞅青山松柏。商鞅不仅是秦孝公的功臣,更是其知心挚友。变法的成功,不仅需要臣子的能力和忠诚,更需要君王的无限信任和无条件支持。如果臣子能力不够强,变法就不会成功,如果君王猜忌不断,变法亦不会成功,二者缺一不可。如果没有君王与臣子间的相互配合,列国的监视、朝堂的压力、反对者的阻挠等,都会成会阻碍甚至是失败因素。
春秋战国时期,每个国家都在力求改变,如韩有申不害变法,秦有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之一在于他善于隐藏锋芒,不露真实实力,没有更早于被其他列国忌惮,给了秦国变法图强的时间。这也启示了后人,人应该隐藏锋芒,保持低调,枪打出头鸟,在没有足够的实力前切勿过早暴露锋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