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严法师108自在语
1.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
2.知恩报恩为先,利人便是利己。
3.尽心尽力第一,不争你我多少。
4.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
5.忙人时间最多,勤劳健康最好。
6.布施的人有福,行善的人快乐。
7.心量要大,自我要小。
8.要能放下,才能提起。提放自如,是自在人。
9.识人识己识进退,时时身心平安;知福惜福多培福,处处广结善缘。
10.提得起放得下,年年吉祥如意;用智慧种福田,日日都是好日。
11.身心常放松,逢人面带笑;放松能使我们身心健康,带笑容易增进彼此友谊。
12.话到口边想一想,讲话之前慢半拍。不是不说,而是要惜言慎语。
13.在生活中,不妨养成:“能有,很好;没有,也没关系”的想法,便能转苦为乐,便会比较自在了。
14.四安:安心、安身、安家、安业。
15.四要:需要、想要、能要、该要。
16.四感:感恩、感谢、感化、感动。
17.四它: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
18.四福:知福、惜福、培福、种福。
19.能要、该要的才要;不能要、不该要的绝对不要。
20.感恩能使我们成长,报恩能助我们成就。
21.感谢给我们机会,顺境、逆境,皆是恩人。
22.遇到好事,要随喜、赞叹、鼓励,并且虚心学习。
23.少批评,多赞美,是避免造口业的好方法。
24.平常心就是最自在、最愉快的心。
25.踏实地走一步路,胜过说一百句空洞的漂亮语。
26.知道自己的缺点愈多,成长的速度愈快,对自己的信心也就愈坚定。
27.多听多看少说话,快手快脚慢用钱。
28.唯有体验了艰苦的境遇,才会有精进奋发的心。
29.踏踏实实做人,心胸要广大;稳稳当当做事,着眼宜深远。
享受工作
30.忙而不乱,累而不疲。
31.忙得快乐,累得欢喜。
32.‘忙’没关系,不‘烦’就好。
33.工作要赶不要急,身心要松不要紧。
34.应该忙中有序的赶工作,不要紧张兮兮的抢时间。
35.不要以富贵贫贱论成败得失,只要能尽心尽力来自利利人。
36.任劳者必堪任怨,任事者必遭批评。怨言之下有慈忍,批评之中藏金玉。
37.随遇而安,随缘奉献。
38.成功的三步曲是:随顺因缘、把握因缘、创造因缘。
39.见有机缘宜把握,没有机缘要营造,机缘未熟不强求。
40.人生的起起落落,都是成长的经验。
41.用智慧处理事,以慈悲关怀人。
42.以智慧时时修正偏差,以慈悲处处给人方便。
43.慈悲心愈重,智慧愈高,烦恼也就愈少。
44.面对许多的情况,只管用智慧处理事,以慈悲对待人,而不担心自己的利害得失,就不会有烦恼了。
45.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贤。
46.大鸭游出大路,小鸭游出小路,不游就没有路。
47.山不转路转,路不转人转,人不转心转。
48.‘精进’不等于拼命,而是努力不懈。
49.船过水无痕,鸟飞不留影,成败得失都不会引起心情的波动,那就是自在解脱的大智慧。
50.给人方便等于给自己方便。
51.甘愿吃明亏,是仁者;受辱吃暗亏,是愚蠢。
52.压力通常来自对身外事物过于在意,同时也过于在意他人的评断。
53.用感恩的心、用报恩的心,来做服务的工作,便不会感到倦怠与疲累。
54.随时随地心存感激,以财力、体力、智慧、心力,来做一切的奉献。
平安人生
55.生命的意义是为了服务,生活的价值是为了奉献。
56.人生的目标,是来受报、还愿、发愿的。
57.人的价值,不在寿命的长短,而在贡献的大小。
58.过去已成虚幻,未来尚是梦想,把握现在最重要。
59.不用牵挂过去,不必担心未来,踏实于现在,就与过去和未来同在。
60.智慧,不是知识、不是经验、不是思辩,而是超越自我中心的态度。
61.积极人生,谦虚满分;自我愈大,不安愈多。
62.上等人安心于道,中等人安心于事,下等人安心于名利物欲。
63.你是有那些身分的人,就应该做那些身分的事。
64.在安定和谐中,把握精彩的今天,走出新鲜的明天。
65.担心,是多余的折磨;用心,是安全的动力。
66.财富如流水,布施如挖井。井愈深,水愈多;布施的愈多,财富则愈大。
67.面对生活,要有‘最好的准备,最坏的打算’。
68.只要还有一口呼吸在,就有无限的希望,就是最大的财富。
69.救苦救难的是菩萨,受苦受难的是大菩萨。
70.超越生老病苦三原则:活得快乐、病得健康、老得有希望。
71.超越死亡三原则:不要寻死、不要怕死、不要等死.
72.死亡不是喜事,也不是丧事,而是一件庄严的佛事。
73.每一个孩子,都是帮助父母成长的小菩萨。
74.对青少年,要关心不要担心,要诱导不要控制,用商量不用权威。
75.爱你的孩子,与其担心,不如祝福吧!
76.夫妻是伦理的关系,不是‘论理’的关系。
77.现在所得的,是过去所造的;未来所得的,是现在所做的。
78.眼光,是你的智慧;运气,是你的福德。
79.喜爱的就想占有,讨厌的就会排斥,患得患失,烦恼就来了。
80.经常少欲知足的人,才是无虞匮乏的富人。
81.心不平安是真正的苦,身体的病痛不一定是苦。
82.明知心不平安是苦事,就赶快以持念‘南无观世音菩萨’来安心吧!
83.现在拥有的,就是最好的。拥有再多也无法满足,就等于是穷人。
84.不要用压抑来控制情绪,最好用观想、用佛号、用祈祷,来化解情绪。
幸福人间
85.好话大家说,好事大家做,好运大家转。
86.大家说好话,大家做好事,大家转好运。
87.每人每天多说一句好语,多做一件好事,所有小小的好,就会成为一个大大的好。
88.急须要做,正要人做的事,我来吧!
89.我和人和,心和口和,欢欢喜喜有幸福。
90.内和外和,因和缘和,平平安安真自在。
91.自求心安就有平安,关怀他人就有幸福。
92.人品等于财富,奉献等于积蓄。
93.奉献既是修行,安心既是成就。
94.拥有的多,不一定让人满足;拥有的少,不一定让人贫乏。
95.能不乱丢垃圾,随时清捡垃圾,都是做的功德。
96.好人不寂寞,善人最快乐,时时处处助人利己,时时处处你最幸福。
97.若希望人际关系相处得好,就要把心量放大,多接纳人,多包容人。
98.只要自己的心态改变,环境也会跟着改变,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与坏。
99.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需要沟通,沟通不成则妥协,妥协不成时,你就原谅和容忍他吧!
100.大的要包容小的,小的要谅解大的。
101.以全心全力关怀家庭,用整体生命投入事业。
102.戒贪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布施、多奉献、多与人分享。
103.包容别人时,双方的问题就解决了。
104.学佛的人,有两大任务:庄严国土,成熟众生。
105.要做无底的垃圾桶,要学无尘的反射镜。
106.烦恼消归自心就有智慧,利益分享他人便是慈悲。
107.用惭愧心看自己,用感恩心看世界。
108.净化人心,少欲知足,净化社会,关怀他人
圣严法师:佛教讲的三世因果是真实的吗?
讲经论道
通常认为若要了解三世因果,必须藉宿命通知道过去,用天眼通知道未来,才能亲见三世因果。其实,这是似是而非的观念。
所谓三世,是指时间上的过去、现在、未来,可长可短、可近可远,长的以无量数的阿僧只劫计算──过去阿僧只劫、现在阿僧只劫、未来阿僧只劫;比如说:众生发心成佛,要经过三大阿僧只劫。其次以大劫计算,例如说:过去劫、现在劫、未来劫;再次,以生命的生死计算,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最少以秒乃至于比瞬间还要短的刹那计算,前刹那、现刹那、未来刹那。一切众生,如果不出生死,就在无穷的三世之中,无尽的时间里边,一直循环延续下去。如果仅仅把前生、现生、未来生看成三世因果,那是看得太狭隘了。
人既知有现生之中的三世因果,必能推想到有无尽的三世因果;不过问题在于今生的三世因果,是凭记忆力──所谓经验而能相信、接受的,对于隔生或生前与死后的因果关系及事实,因为已出乎用脑细胞记忆的范围,所以,难以接受和相信。因此要求诉于鬼神和神通的帮助,等到亲见了过去和未来的生命现象,才能真正地笃信不疑。
神通和神鬼的力量是有的,但极其有限;纵然能够使人知道过去世或未来世,也是极其短近的时间范围,不可能使人知道无穷无尽的过去和未来。既然如此,那依旧不能使你相信最初是什么?最后是什么?是有?还是没有?怀疑三世因果的问号依然存在。
佛法彻底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不是用神通和神鬼的力量来告诉你过去和未来,而是要你知道两句话:‘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现在的今生就是未来的过去;现在的未来,就是未来的现在;现在的过去,就是过去的现在。因此,只要你清楚地了解、掌握现在这一刻,那就已经包括了三世因果的现象。否则追求、追问、探知过去和未来,除了增加现在的困扰和浪费现在的时间之外,别无益处,既对于现在无补,对未来也无益。
现在有好运,一定在过去曾有好的业因,现在有恶运,一定是由于过去所造成的恶业;未来的好运,一定是从过去的善业加上现在的努力,未来的恶运,一定是过去的恶业加上现在的懈怠和造恶。命运掌握在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但基于个人现在的善恶与勤惰,恶运可以改变,好运也会消失。
有些人因为不能见到过去和未来,所以不能相信过去和未来的存在。其实,如果没有见到的就不能相信或不能接受的话,那即使在现生之中,也有许多不能相信和不能接受的事了。例如:民族的历史、宗族的族谱、家族的家谱,所记载先民和祖先的事迹,有谁亲眼见到的?曾经见过曾祖父或高曾祖父的人,就很少了,但总不能因此否定祖先的存在吧?所以,肉体生命的遗传,是来自列祖、列宗,亦能传之于子孙万代,这就是肉体的三世因果。
而今生之前,必然有无始的源头和未来的去向,物质的肉体之外,必有灵魂、精神或佛教所说的神识的迁流。然而,以唯物论的立场,人死如灯灭,除物质外,没有精神;这样的论调对于人类而言,容易养成不须为自身行为负责任的态度,甚至演变成残杀、斗争,为达个人或某个集团的利益,可以不择手段去牺牲他人的利寄托,并指出方向和努力的前程,相信有神识益,或牺牲其他集团以及其他族类的生命和财产。所以,为了对于个人的未来有所的三世因果,是最安全的。而全体人类若都能接受神识的三世因果,便可完成互敬、互助、互谅、彼此共存共荣,而不相互伤害的生存环境。否则的话,造如是因,必得如是果,善恶不分,利害互见,便会造成将来世界的动乱与不安。圣严法师:防癌的方法
问:台湾企业家郭台铭的妻子过世,很多人不免感叹,他的财富再多也留不住爱妻的生命。癌症一直是台湾十大死因之一,只要听说什么东西会致癌,就会引起恐慌,好象许多东西都不能吃了。谈癌色变,倒是不分富人或穷人,我们应以何种态度面对癌症?
答:财富和生老病死没有关系,财富是物质现象,生死却是生理现象。贫穷的人会死,富有的人也会死,自古皆然。但长生不老的希望,也是自古皆然,古代帝王、有权力与财富的人,会请方士炼丹,寻找长生不老药;但财富与权势,却不是生命长度的保证,这是金钱换不来的。
我对于财富的看法是,好比人两手捧水,从池子里把水捧在手上,即使保持不动,水仍然会漏失,不会一直停留在你手里。所以,当钱在你手上时,就要好好用,如果不用它,终有一天,它仍会回归于无,让你不想放手也得放手。财富若不能利益人群,就只是累人而已。
对于癌症不需要太过紧张,要防癌也不用矫枉过正。有些东西不应该吃就不吃;该吃的吃够了,就不应多吃;营养够了,也不应贪吃。同时也用不着一定要吃很名贵的东西。
我的饮食原则是:新鲜、营养、卫生,就是好的食物;不必追求「物以稀为贵」,也不必吃太多补品。
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我每天一定运动,到山上走一走,几个小时也不会累的。这对身体、心情,都很有帮助,现代人一定要养成运动的习惯,这比担心吃什么才长寿更有帮助。忙或不忙,也宜有一项人生修养的工夫,例如静坐就能缓和心情。
医学研究指出,情绪和癌症的关系很大,愈恐惧、活在负面的情绪里,反而更可能得到癌症。与其害怕地不吃这、不吃那,不如以静坐、念佛放松身心,以运动活络筋骨,相信一切自有办法,不必害怕,要来的,害怕也没有用;宜面对困扰,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
藏传佛教的十六世DB法王噶mb,当年就是癌症过世的。你说他没有修行吗?不,他当然是大修行者,但若癌症要来,也要坦然接受生命的结果。
财富若不能利益人群,就只是累人而已
圣严法师:转生投胎,其过程究竟如何?
客问:转生投胎,其过程究竟如何?
答:根据佛教的观念,一切由业力与愿力的牵引,非由灵魂的主宰,先由中阴身,循缘而至父母之处,若遇父母交会,即起男女淫欲颠倒之想,此念一起,随即入胎,经过住胎十月,便是哇哇堕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