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先生说:“我认为越是艰难越是竞争激烈的时代,过去圣人们所教导的,正确的为人之道才是最重要的,我年轻时学习了中国圣人们的教导,这才造就了今天的我。”
稻盛先生的成功就是因为反复阅读并深刻理解了中国古圣先贤的经典著作,才成就了伟大的事业。
本文精选了稻盛先生著作中对中国古典著作精髓的理解,希望您品读完后,能从中受益。
什么是领导者所需的资质?
中国明朝的吕新吾在其著作《呻吟语》中曾论及领导者所需的资质,他把领导者的资质分为三种:
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资质,
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资质,
聪明才辩是第三等资质。
我们往往起用那些拥有才能—具有战略思维,身怀一技之长,巧言善辩的所谓“聪明才辩”者为领导人。
例如,政府往往将那些通过国家公务员一级考试、千挑万选出来的“秀才”提拔为行政领导。然而,按照吕新吾的说法,这种聪明善辩的才能只不过是第三等资质。
这样的能力对于担任一介官吏或许是必要且充分的资质,但若谈到领导整个集团,仅有这种聪明才智是不够的。
就像前面所说的,一个集团的领导者必须具备在任何形势下都能带领集团走向正确方向的勇气。
然而,仅有勇气还不足以成为真正的领导者。
正像吕新吾所说的“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资质”,具备胆量和勇气,对于领导者而言,不过是第二等资质。
领导者的资质中最重要的,是正如吕新吾所说“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资质”。
领导者不能肤浅浮夸,而是要具备深思熟虑、值得众人信赖的厚重性格。一言以蔽之,领导者必须是人格高尚的人。
换言之,吕新吾的意思是领导者应当能力、勇气和人格三者兼具,但如果要按轻重排序,排第一位的是“人格”,第二位的是“勇气”,第三位才是“能力”。
特别是对于领导众多部下、身负重大责任的领导者而言,必须不断提高“人格”,并努力将“人格”维持在高水准上。
对于领导者来说,重要的是:反复学习揭示了正确为人之道的“哲学”,不仅从一般道理上理解,而且要不断努力将其纳入理性之中。
这样的话,就能修正自己先天“性格”中的缺陷和扭曲之处,从而塑造新的“人格”,也就是“第二人格”。
就是说,只有反复学习正确的“哲学”,并将其融入自己的血肉的时候,才能提高“人格”,并将其维持在高水准上。
必须不断努力,将揭示了正确的为人之道的“哲学”注入自己的理性,将自己的“人格”不断维持在高水准上。
我已经反复说过了,为了实现这一点,重要的是每天反省自己的言行。
要严格自问自己的言行是否有违正确的为人之道,每天反省。这样的话,就能够维持高尚的“人格”。
我认为,“谦虚”是人类人格形成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天资。
我们经常说“某某人具有高尚的人格”,当一个人的人性中具备谦虚的美德时,我们便会这样形容他。
我不仅仅希望已经取得成功的人能够做到“不居功自傲,不得意忘形”,还希望所有企业家都能保持谦虚的美德。
不管是处于中小微型企业的创业期,还是处于大型企业的收获期,这种谦虚的态度必须一以贯之。
我在年轻时,学到了中国古书《了凡四训》中的名言警语——“惟谦受福”(这句话出自《了凡四训》,《了凡四训》是一本讲述修身治世方式的书。作者为明代袁黄,字坤仪,后改名了凡。该书融汇了儒释道三家思想和真善美的中华文化,一直为各界人士传诵。——译者注)。
如果没有谦虚的美德,就无法获得幸福;凡是能获得幸福的人,都必须具有谦虚的美德。
受此教诲,当京瓷公司还只是一家中小企业时,我就非常重视培养自己谦虚的品格。
何况当自己所经营的公司业绩出众、发展壮大时,人往往会变得傲慢自大、得意扬扬。所以越是取得成功的时候,我越是提醒自己勿忘谦虚的美德。
“唯谦受福”是一句非常重要的警语。我希望大家务必谨记于心,视为准则。
在很多人眼中,世上的成功者似乎都是“踩着别人往上爬”的“强硬派”,但事实绝非如此。
凡成功者,即便心怀热情和强烈的竞争意识,即便具有“燃烧的斗魂”,但其本性却是谦虚谨慎的。
谦虚的举止,谦虚的态度,这是人生在世非常重要的品格。
然而,人一旦取得了成功或是拥有了地位,就往往会忘记谦虚的美德,容易变得傲慢。
我认为,越是春风得意的人,“谦虚戒骄”的美德对其就越发重要。
经营者自己要学习哲学,通过学习提升心性。同时不仅自己要提升,而且要给员工们讲述哲学,要做出努力,让哲学为公司内的员工所共有。
为了实现崇高的企业目的,我准备以这样的思维方式、以这样的哲学来经营企业。必须在公司内讲这样的话,哲学必须与员工共有。
就是说,为了能与员工心心相通,在确立了企业的“愿景”“使命”之后,接下来经营者需要做的,就是讲述自己的哲学,与员工们共有这种哲学。
人为什么而活、为什么而工作,我对人生是这么思考的,我打算这样度过自己的人生,我希望与大家一起以这样的态度来度过人生。
经营者的这种思想、人生哲学,在讲述企业的目的、使命的时候,自然而然地会流露出来,也必须流露出来。
为了有资格讲述这种普遍性的哲学,经营者自己一定要不懈努力去提高自己的心性。在企业刚创建的时候,经营者的心性不高、器量不大,这没关系。
但经营者不进步,企业就不能发展。经营者必须努力学习正确的哲学,拓展自己的器量。
在跨越了“创业”这座高山后的经营者,为了“守业”,为了让企业进一步成长发展,必不可缺的就是,经营者自己一定要掌握这种高迈的哲学。
教会我们懂得这一点的,就是中国的悠久历史。在中国历史的典籍中充满着先人的睿智。
特别是“草创易,守成难”这一句著名的格言,告诉我们维持组织的繁荣有多么困难。这句话出自记录唐太宗和他的侍臣对话的《贞观政要》这本书。
唐太宗,正如大家所知,他是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明君,他在距今约1400年前,创造了名为“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
我认为,这个盛世的背景,就在于唐太宗自身的治国态度,那就是不断提升自己作为领导者的人格。
唐太宗在《贞观政要》中说道: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就是说:“站在统治国民立场上的国家领导者,最首要的,是对国民大众必须持慈悲之心,必须珍惜和爱护国民。”
唐太宗讲的为政者之道,与我所讲的“大义名分”是相通的。唐太宗自己表述了政治的目的、意义就在于谋求“国民的幸福”。
同时,为了实现这个崇高的目的,关键莫过于为政者自身必须持有高迈的哲学。
唐太宗告诫侍臣:
“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
就是说:“希望你们这些高级官员一定要去除私心、抑制利己之心,为社会尽力,务必贯彻正确的为人之道。”
企业家在揭示崇高的经营目的、使命的同时,在亲身实践为达到这种目的、使命所需要的哲学、思维方式的同时,你们一定要做出努力,与员工们共同拥有这种目的、使命和哲学。
这时候最重要的是:要让员工们看到,作为经营者你自己真心实践这种高迈的哲学、思维方式的坚定意志和决心。
不管你宣讲多么高迈的哲学,如果你不去实践,缺乏实践的意志,自己的言行与这种哲学背道而驰的话,那么,任何一名员工都不会真心听取经营者的说教,更不会发自内心地想要去付诸实践。
经营者必须不断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率先垂范,努力实践哲学,每天反省,持续提升人格。
那么,看到经营者这种认真的态度,员工们也就会自觉地去实践哲学。也只有这样,企业才能顺利发展。
命运不是宿命,可以运用因果报应法则加以改变——这不是我随便想象的。
而是安冈正笃先生阅读中国古典《阴骘录》时学到的道理。安冈先生是一位对许多政界和经济界人士都有很大影响的思想家。
《阴骘录》是明代的一部著作,其中介绍了袁了凡这个人物的故事。
袁了凡出身医生世家,幼年丧父,由母亲抚育,为继承家业少年了凡正在学习医术。某日有一老人突然来访。
老人对了凡说,我是研究理法(易经)的,现奉天命,特来向你传授易学真髓。老人还对了凡母亲说道:
“母亲或许期望这孩子将来也当医生,但他不会走这条路。他长大后会接受科举考试,会当上官员。”
老人就了凡少年的命运作了种种预测:不仅说了凡很有出息,年纪轻轻就会当上地方长官;结婚却无子,53岁时亡故等等。
后来了凡的人生果然如老人所言。了凡当了地方长官后,有一次去拜访一家禅寺,与那里的一位有名的禅师一起打坐。
那位禅师看到了凡打坐时神清气闲、无思无念,非常佩服,问道:
“你坐禅时毫无杂念,很了不起。敢问你曾在何处修行?”
了凡回答自己并无修行的经验,并说起了少年时代遇到那位老人的事情。
“我走过的人生一如老人所言。到了53岁我就将死去,这就是我的命运了。所以我现在已经没有任何烦恼。”
不料,那禅师听罢怒喝道:
“本以为你是一个人物,这么年轻已经达到了参悟的境界。想不到你竟是一个笨蛋。难道顺从命运就是你的人生?
命运虽属天赐,但绝不是不可改变的,它可由人力来改变。只要思善行善,你今后的人生就能超越命运,向更美好的方向转变。”
禅师解释了因果报应的法则,了凡听得非常认真。此后了凡一心积善,不做坏事。
结果据说不可能出生的孩子降生了,寿命也大大超过了老人预言的53岁,最后寿终正寝。
就这样,由上苍决定的命运也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加以改变。
所以,我们可以运用因果报应的法则,以此来扭转我们与生俱来的命运。
你在想什么做什么,都成为因,而必生其果,你对所生结果如何应对,又成为因,又必有所果。这种因果规律不断循环,构成我们的人生。
我曾提出“心不唤物,物不至”。就是说,我们的人生,由我们内心不断的思索描绘所形成。这个结论也是基于因果报应的法则。
中国古典著作《易经》有句话叫:“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意思是,多行善,多做好事就会有好报。不仅当事人,就连家人、亲戚也有好报。
一人行善,惠及全家以至亲朋好友,中国的先贤们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我曾向大家介绍过安冈正笃先生著的《命运和立命》这本书,这本书对年轻的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书中说,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因果报应的法则,如果多做好事、善事,那么家人、家族有好报不必说,这种好报还会贯穿你的一生。
六项精进的第五项是:“积善行,思利他”。这一点我曾多次向大家强调过。
利他的行为,就是以亲切、同情、和善、慈悲之心去待人接物,非常重要。因为,这种行为,一定会给你带来莫大的幸运。
我相信这个法则,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我努力实践这个法则。
多做好事,就能使命运朝着好的方向转变,使自己的工作朝着好的方向转变,这是我的信念。
一味地积善,就是说,为他人、为社会竭尽全力,这是使人生、也使经营朝着更好的方向转变的唯一的方法。
2008年10月,在日本京瓷公司总部,44岁的马云前去拜访了76岁的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马云表示稻盛和夫的阿米巴经营模式让他受益匪浅,并深深地影响了他。
2013年1月,马云决定把阿里巴巴集团拆分为25个事业部,如天猫事业部、阿里云事业部、聚划算事业部等,每个事业部独立经营。这个想法与阿米巴经营模式如出一辙,就是将阿里巴巴划分成各个阿米巴组织,每个阿米巴都有一个负责人来带领其经营,发挥全员的潜力。通过经营权利的下放,也开始培养了员工的经营意识,挖掘员工的经营潜力,快速地培养了一批人才。
通过事业部组织的独立运营,每个事业部都可以独立应对激烈的外部市场竞争。当遇到销售寒冬时,各个事业部必然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出应对措施,此外各个事业部之间也存在内部竞争,互相促进,这样不仅可以为阿里带来新的经营思维,也使得阿里内部充满了活力。
其实不仅仅是马云,像海尔的张瑞敏,TCL的李东生等知名企业家都有跟稻盛和夫请教过企业的经营模式。
那么到底为什么要实施阿米巴经营呢?能带来什么好处呢?
在谈这个话题之前,先思考一个问题,作为一家企业,我们生存首先就是要获取利润,且有持续获取高利润的能力,这样企业才能做大做强!
那么我们的利润是从哪里来的?
从外面的市场中获取,而现在市场竞争越来越大,随着原材料的上升,人工成本上升,市场压力越来越大,面临着这些市场压力,由谁来承受? 大部分情况下,压力是由营销部门和老板来承受的,当然了,更多的重担是压迫在老板的肩膀上,如果不能将这种压力分担到全体员工身上,那么后果可想而知。
事实上,我们员工只想着从公司内部赚钱,而不是到市场上帮助企业赚钱,这样就是形成了少数人的经营者在承受市场的经营压力,而大部分员工是没有经营压力的,对外部市场的压力是不敏感的,或者说是没有感觉的,只要按部就班的完成上司规定的公司,那就可以了,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这就像一个火车头拉着一节节的车厢,只有老板有动力,车厢越多,车就跑得越慢,所以,你感觉会越来越累,虽然累,但是企业的发展也不尽如人意,利润降低,甚至出现了亏损,老板虽然在企业实施了很多手段,但是效果确实微乎其微,不起波澜,所以,我们就想是否有一种能传递外部压力到企业的一种经营模式,将每一个车厢变成一个个的动力源,带动企业发展。
公司内部要积极的想方法来应对这种压力,将原本只是有动力的火车车头变成各个车厢都是一个个的动力源,如果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让每一个员工都能站在公司的角度上,老板的角度上去获取利润,所以,我们的理念+算盘的阿米巴经营模式应运而生。
阿米巴经营与传统管理的区别:
01
传统模式:像老式火车,80公里/小时
传统理念: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领导驱动:整个火车就一个动车系统
阿米巴模式:像高铁动车,300公里/小时
创新的理念:高铁道上飞,节节车厢推
全员的驱动:每节车厢都有动力系统
02
传统模式:为公司而干,大锅饭,打工心态
特点:人员臃肿,出工不出力,慢慢干
缺陷:无法客观评价各部门个人的贡献
结果:饿肚子
阿米巴模式:为自己干,自食其力的机制
特点:一个人一头牛也要干
优点:谁的贡献多少一目了然
结果:吃饱饭
从传统的直线型组织机构到职能型组织机构,从事业部制的利润中心、成本中心到自主经营体,阿米巴正是这样一种划小单位、细分组织机构,实现全员经营的创新组织模式。在阿米巴组织模式下,公司被分成多个独立经营的阿米巴,以客户为中心,按照事业发展的状况自由地分割、整合、增值、灵活运行。
阿米巴经营的神奇魅力能为企业带来什么效果?
1、使经营哲学渗透全企业、全员工,使“敬天爱人,利他之心”文化渗入人心;
2、使全体员工从“被动管理”到“主动经营”,全力以赴为企业发展;
3、使员工明确人生意义,事业意义,付出不亚于任何人努力,积极向上,乐观态度;
4、将企业划分为一个个小的经营利润中心,高利润发展,遇到任何危机不亏本,不动乱;
5、引入独立经营,独立核算和内部市场化交易机制,让每一个一线员工成为经营的主角;
6、使企业量化分权,培养经营人才,掌控授权的风险。变成“老板思维”和“行动力的经营者”;
7、真正让企业实现“销售额最大化、经费最小化”,从而构建“人人都是经营者”的幸福型企业;
8、通过经营会计,将经营的实际状况看清、看透、看系统,同时用组织管理业绩,评价员工贡献,并循环改善。每日一核算,当天出报表。
如今,阿米巴模式的中国化,正在为无数的中国企业开辟道路,成为缔造中国百年企业的一块重要基石。 《佛藏经》里面有句话说得很好,这是释迦牟尼佛讲的,“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这三句话就是告诉我们,学习要有次第,要有顺序,循序渐进就容易了。
2 小乘浅,小乘容易学,唐朝中叶以后,为什么中国人不学小乘?中国人学佛,无论在家出家,从小接受过儒家的教诲,伦理道德;也接受过道家的教诲,道家主要是因果教育。儒家的根是《弟子规》,道家的根是《太上感应篇》,中国人有儒跟道的基础,就代替了小乘,直接就可以入大乘。
3 三皈五戒、十善,在家出家,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真能做到,一点都不困难。历代修行成就的人,四众都有,成就超过印度。但是在最近这两百年当中,佛法衰了,为什么衰?儒衰了,道也衰了。
4 满清晚年的腐败,西方文化的进入,看到西方人富国强兵,中国人对自己传统文化几乎丧失了自信心,这一百年当中遭受的,真叫奇耻大辱!
5 新中国建立之后,中国人头又抬起来了,可是怎么样?传统文化丢掉了,这个现象后遗症难以想像,要求社会长治久安,那是大问题。
6 中国维系着社会、维系着国家五千年而不衰,就是靠伦理道德。以后佛教来了,添了生力军,这两千年来,中国人受什么教育?儒释道,诸位要看看“雍正皇帝上谕”,你就明白了。
7 传统文化灭亡,比亡国还可怕!亡国实在讲不可怕,文化存在,决定有复兴的一天;可是文化亡了之后,永远就不能复兴了,就像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三个已经没有了!
8 中国现在是摇摇欲坠!现在要不觉悟,要不赶紧努力来恢复,不要多,再过三十年就起不来了,这第四个文明古国在历史上消失了。这一消失,世间苦难就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