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商丘市GDP首次突破3000亿元大关,位居河南省第七,经济总量正式进入第二方阵,这是继2018年GDP增速连续两年领跑河南后的又一答卷,GDP总值实现了整数位的突破,为商丘“十四五”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打开新局。
未来,面对波云诡谲的国际局势和国内经济发展一日千里的变化,如何持续激发一个三线城市的发展潜力和动能?或者说,GDP在跨域3000亿元后,商丘经济如何实现新的跃迁?
一、新时代再出发
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就是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2021年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疫情和极端天气等多重调整,国民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我国GDP比上年增长8.1%,经济规模达到114.4万亿元,稳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突破8万元超世界平均,我们已经拥有开启新征程、实现新的更高目标的雄厚物质基础。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中国也有超过70%的人口没有达到中等收入门槛,其中还有6.1亿人(43%)的年收入地域1.2万元。这些群体月均收入在千元徘徊,着实被平均了。2021年6月中央在浙江建立“共同富裕示范区”,探索解决地区差异、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的新路径。我们进入了“全民共同富裕”的努力阶段了,从先富起来到共同富裕,这是发展的必然结果,不管前方阻力如何,我们依然要前行。所以,我们看得到的变化有:房地产创富时代的结束、教育培训行业的巨变、互联网平台企业规范、娱乐圈乱象整顿、金融去杠杆等等。
认清发展趋势,立足现实发展。早在2013年,中国经济便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叠加阶段,这意味着发展从高速转向中速,从制造业到服务业的转向,期间伴随着固定资产投资额大幅下降、经济易冷难热、社融下降等现象。在换挡期,要清楚立和破的顺序、强度,避免从减速变成刹车,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
“天地之大,黎元为本”。根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就是新发展理念的“根”与“魂”。我们就是时代的微尘,见证着历史,也创造着历史,以人民为中心,就是服务型政府职能转换的根本。自古以来,民本思想也是深入执政者内心的,围绕“人民”两个字,一系列的安民惠民政策一叠又一叠,到如今,我们在新时代享受着伟大中国稳定发展的最大红利,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人民幸福,国家昌泰。
二、产业倍增逻辑
回顾中国经济发展史,我们知道2012年中国完成了工业化转型,成为“世界工厂”;2013年以工业化为目标的城镇化基本完成,城镇人口比例从1978年的17.9%上升到54.5%,再后来,中国经济增长引擎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人口向大城市集聚,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应用,消费互联网平台爆发式增长,早先的阿里、腾讯、京东,以及后来彻底逆袭的拼多多,无不彰显着中国强劲的消费力,这说明过去十来年,创业围绕互联网似乎非常容易成功。
在此背景下,区域经济的发展面临着内生性增长需求疲软、外延式增长竞争激烈的态势,尤其是疫情以来,经济发展格局出现了很多变化,比如,调配产业链供需战线的能力,数字经济深入各行各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等。有效应对变化,找准新的切入点,主动拥抱趋势,抱团组团协同,跟随产业发展趋势,实现产业倍增,进而完成新的跃迁。
深入贯彻商丘市第六次党代会、两会精神,牢牢抓住承接东南沿海产业转移机遇,着力在产业高质量发展上奋勇争先,加快构建具有商丘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力争5-10年实现GDP倍增,这是立足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基础上的跨越式发展目标,也是建设现代化商丘的应有之义。
(二)持续打造科创商丘发展高地
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完成从科研、实验、推广应用,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今年商丘两会提到推动商丘科学院建设、商丘(上海)创新发展研究院改革。建设商丘“智慧岛”和6个省级高新区“双创”综合体。整合农业科技资源,组建燧皇种业实验室。新增省级创新平台20家以上,市级创新平台40家以上,增强科技创新动能。科学院、双创、创客中心,有利于“产、研、企、学、智”的融合,也是打造科创商丘发展新高地的必经之路。让更多的科研项目成果赋能本土科创核心能力的提升,随着本土科创实力的增长,与先进地区联合科研的机遇窗口打开,这也将助推科创商丘可持续发展。
至今,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可谓繁花似锦,造车新势力犹如雨后春笋势如破竹,这个赛道一度被认为极度拥挤,新能源车制造具有模块化、集成化特点,其产业链中,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系统等关键核心部件的研发与配套能力相对独立,所以,为更多新势力的入局提供了更多机会。单就动力电池这一个方向,就诞生了宁德时代这一全球动力电池行业老一,它不单创造了万亿市值奇迹,还一度被称为影响着新能车指数的“宁指数”。
这就是这个时代的魔幻现实,没有什么不可能。由此可见,产业头部企业对于产业的影响力之大,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示范效应,激活整个产业链,带动更多行业第二梯队企业壮大发展,逐步迭代,实现产业倍增。
也以商丘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依托福田汽车,实现汽车关键零部件、汽车整车从生产、组装、物流、销售、售后等上下游的本地化完成,这是巩固存量,产生增量的优解。
此前,我们做过企业上市对地方经济的影响的专门分析,民营经济活跃的地区也是上市公司较多的地区,而这些地区往往经济产值总体较高、社会治理规范、营商环境更优。
江阴,一个县级市,容纳了50多家上市公司,被誉为“中国资本第一县”,在江阴,流行着“上市挂牌是最好的转型,兼并重组是最好的招商”。上市、兼并重组,先自肥上市然后才有能力攻城略地,这个战略的确值得思考。
商丘上市公司不多,体量不算大,所以,以本土上市企业为引领,辅导更多产业链巨头上市是壮大本地经济的路径之一。目前,商丘已经建立100家后备上市企业库,睢县鼎丰木业、柘城惠丰钻石、永城国容电子新材料争取年内上市。“十四五”期间,确保每个县(市、区)至少有一家企业在主板上市。
商丘在全省率先出台了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组建商丘华商学院暨商丘企业家学院,每月12日设立为“企业服务日”,实现推进重点项目“早餐会”机制,“人人持证,技能河南”、“万人助万企”等深入人心。“筑巢引凤栖,花开蝶自来”。新一轮招商引资促发展、承接东南沿海产业转移的机会窗口开启,市委书记李国胜率队到长三角考察招商对接项目活动。这一切都为孵化培育本土企业做足了坚实铺垫。
著名金融学者香帅团队有个调研数据显示,2000年创立的企业平均需要约13年的时间才能达到“独角兽”级别,2010年创立的平均需要约5年。到2021年,这个时间被缩短到了3年内,2021年3月,成立仅6个月就成为“独角兽”的度假房众筹公司pacaso 刷新了成长最快纪录。科学院,双创园,创客中心,华商学院,金融机构,政府务实作风,这些平台和企业家资源是商丘产业实现倍增的底气和动力,也是推动更多企业上市的重要力量。我们期待“十四五”,资本市场能够有更多商丘声音,惟愿更多商丘企业能够分一杯注册制的羹。
(五)中心城区县域经济双轮驱动
市六次党代会提出了今后五年“打造七个强市”的奋斗目标,明确了强力推进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申请省域副中心城市、争创全国一流省辖市、建设国家商贸服务型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各项经济指标进入全省第一方阵的目标任务。这些目标的实现要立足于商丘经济发展格局,重点提升中心城区经济体量,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心城区、县域经济双轮驱动,以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为主线,进而实现商丘整体经济新的跃迁。
优化中心城区空间布局,人口、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高度集中,提升中心城区对周边辐射带动和协同发展能力。在中心城区既有产业园区基础上,让产业优势更加彰显,枢纽经济体系更完善,城市品质和城市形象再度提升。
县域经济使命维新,是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微粒单元。特色鲜明的主打产业牵动着县域经济的命脉,所以,巩固壮大县域主打产业是提升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根本。对于商丘各县来说,主要还是要打造千亿级别以上的产业极核,以制冷、金刚石、食品、纺织、制鞋、五金、能源等领域为基石,逐步实现“产业再造”“产业裂变”“产业整合”“产业集聚”。
城市没有产业支撑,即便再漂亮,也就是“空城”;产业没有城市依托,即便再高端,也只能“空转”。“产城融合发展”理念就是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进一步提升土地价值,以达到产业、城市、人之间有活力、持续向上发展的模式,产业和城市也是双向赋能的关系。产业做起来了,城市经济自然发展起来,城市知名度城市形象得到提升,人民安居乐业,幸福感获得感真实提升。
关于产城融合发展,我们认为:
数据显示,2020年河南省净流出人口达1483万人,是全国净流出人口最多的省,人口流向外省最多的地市,是周口、驻马店、信阳、商丘、南阳等地,出省流出人口主要流向长三角、珠三角区域。抛开人口净流出的表面现象,我们应该更多思考这些区域产业发展导向与带动本土人口就近工作的匹配度问题,进而带动本地消费增值的潜力。
近来,各省市的关键词比较招眼,涉及数字经济、科技创新、强链补链、城市群建设等,预示着新一轮城市发展竞赛开场了。商丘两会中提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中,全市生产总值增长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目标既定,一路向前。基于商丘资源优势、工业经济基础、商丘产业倍增、产城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新一届市委政府务实高效的作风等方面,商丘应该而且能够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