鸠摩罗什的语录
1、是故汝等,宜当端心,以质直为本。
2、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
3、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4、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
5、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
6、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之所怜悯,是名知足。
7、我们因佛法相逢,然而我尚未尽到此心,却将要离去,悲伤岂可言喻!
8、若念力坚强,虽入五欲贼中,不为所害。譬如著铠入阵,则无所畏,是名不忘念。
9、有愧之人,则有善法; 若无愧者,与诸禽兽,无相异也。
10、若有不忘念者,诸烦恼贼,则不能入。是故汝等,常当摄念在心。
11、出家行道,无欲之人,而怀嗔恚,甚不可也。譬如清冷云中,霹雳起火,非所应也。
12、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
13、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是故比丘,当勤精进,折伏汝心。
14、是故智者,制而不随;持之如贼,不令纵逸。假令纵之,皆亦不久见其磨灭。
15、譬如有人,手执蜜器,动转轻躁,但观于蜜,不见深坑。
16、汝等比丘,若摄心者,心则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间,生灭法相。
17、譬如惜水之家,善治堤塘。行者亦尔,为智慧水故,善修禅定,令不漏失,是名为定。
18、我今得灭,如除恶病;此是应舍之身,罪恶之物。假名为身,没在老病生死大海。
19、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越逸,未足喻也。
20、观世音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时,照见五阴空,度一切苦厄。
21、我如良医,知病说药,服与不服,非医咎也。又如善导,导人善道,闻之不行,非导过也。
22、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过去已经过去了,未来还没有来,想它干什么鸠摩罗什是佛教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位人物,他不但佛学造诣深,他在翻译经典,弘法方面也有巨大贡献,所以师兄对鸠摩罗什要有一个了解,同时也要对鸠摩罗什的坎坷人生故事有一定认识,这样对鸠摩罗什的了解会更深。那接下来一起看看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吧!
鸠摩罗什是中国佛学史上占有重要一席的译经大师,又是一位经历坎坷的奇僧。
鸠摩罗什早在少年时代就已崭露头角,名噪一时。他是龟兹人(新疆),祖上原是天竺人(印度),出身婆罗门族,在印度世袭高位。他的父亲名叫鸠摩罗炎,青年时弃相位出家,东渡葱岭,远投龟兹,当上了该国的国师。龟兹王有个妹妹年方二十,才思敏捷,读佛经过目不忘。她对鸠摩罗炎一见钟情,矢志非君莫嫁。龟兹王强迫鸠摩罗炎娶她为妻,婚后生鸠摩罗什和弗沙提婆兄弟二人。罗什七岁随他的母亲一同出家。每天能背诵三万二千字经文,号称“日诵千偈。”
罗什十二岁随母亲回龟兹国,途中有一高僧对他母亲说:“这个小沙弥应当好好守护。如果年至三十五岁仍不破戒,将来必定大兴佛法,度人无数。如果破戒,就只能当个有学问的法师罢了。”接着,他随母来到沙勒国停留一年,先拜佛陀耶舍和须利耶苏为师,学了许多大乘经典。鸠摩罗什叹道:“我过去学小乘,好比是蠢人不识金子,错将黄铜当成宝贝。”
二十岁时,他在龟兹国受戒,不久,他的母亲再往印度,临行时勉励他到中国弘传大乘佛教。他毅然应允,表示即使为此受尽苦难也决无怨恨。他留住龟兹二十多年,广习大乘经论。龟兹王为他造了金狮子座,铺上锦褥,请罗什升座说法。罗什说法时,西域各国的国王跪在座边,俯伏在地,让罗什踏在他们的背上,一步步登上法座。
符秦建元十五年,中土僧人悦纯、昙充等游学龟兹归来,向符坚称述龟兹佛教盛况,特别推崇法师鸠摩罗什才智过人,精通大乘佛法。建元十八年符坚遣吕光等出兵西域,并谆谆嘱咐吕光在攻下龟兹后,从速送罗什进关。这是由于政治上的需要,罗什在西域的威信很高,控制鸠摩罗什也就间接控制了西域各国,这与石勒、石虎叔侄重视高僧佛图澄是同一道理。
建元十二年,吕光攻陷龟兹,获得了鸠摩罗什,见他年轻,就有点看不起他。恶作剧地强迫他娶龟兹国王的女儿。
罗什苦苦推辞。吕光说:“你父亲原来也是出家人。他可以娶国王的妹妹,你为什么不能娶国王的女儿、又何必苦苦推辞呢?”吕光将摩什用酒灌醉,将他与龟兹公主一起关在密室里,罗什被逼破戒成亲。
鸠摩罗什来到中国时,后秦的姚苌已继符坚在长安称帝,慕鸠摩罗什的高名,曾经力邀罗什。但吕光父子妒忌罗什足智多谋,能力高强,始终扣住罗什在凉州,不许他东入关内。姚苌死后,他的儿子姚兴即位,再次敦请罗什入关,仍末成功。后来姚兴派遣大军西攻凉州,凉主吕隆兵败投降。罗什方得被迎入关,这时他已五十八岁了。
姚兴对罗什十分敬重、待以国师之礼。弘始四年,鸠摩罗什应姚兴之请,住在逍遥园西明阁,开始译经。他最早译出的是《阿弥陀经》,接著开始翻译《大智度论》、《百论》等大乘经典。他组织和主持译场,邀请有学问的高僧一起参加翻译、重译《大品般若》,后来又译出了《法华经》、《维摩诘经》等重要的大乘经典。据史料所载:他一共译了三十五部、二百九十四卷佛教典籍。
鸠摩罗什的翻译事业,当时堪称独步空前。他不仅第─次有系统地翻译和介绍了大乘空宗的理论,而且在翻译文体上也一变过去朴拙的古风,创造出─种具有外来语和华语调和之美的新文体。他主持翻译的经论,特别为中国佛教徒所乐诵,而且对产后来的佛教文学发生了重要影响。在中国佛教史上,除了唐朝的玄奘以外,鸠摩罗什的译经成就超过了其他经籍翻译家。
作为佛家信徒,鸠摩罗什晚年的个人生活有其不幸的一面。当时姚兴对鸠摩罗什说道:“大师聪明超悟,天下没有第二人可以相比。但一旦去世,法种将要断绝。”于是他将十名歌妓送给罗什,强逼罗什娶她们为妻,对罗什说来,这种第二次破戒并一娶十妻的做法,使他在师友及弟子面前拾不起头来。所以他在讲经说法时,总是用“臭泥中生莲花”自喻。深感有亏于佛门的清规,愧悔不已。《晋书·鸠摩罗什传》中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罗什被逼娶妻后,众僧人纷纷学样娶妻。鸠摩罗什在钵盂中放了满一钵针,召集僧人说:“如果能够学我的样,将这些都吃掉,就可以娶妻。”他举起食匙舀针放进口中,如吃面条一样。众僧愧服。
弘始十五年,七十岁的鸠摩罗什在长安大寺突然去世,他结束了他那坎坷而奇特的一生。在佛教传入中国的漫长岁月中,有记载的佛教翻译家有二百余名,其中鸠摩罗什与真谛、玄奘、不空作为他们中的杰出代表,被称为中国佛教史上的四大译经家。
什么是依报呢?就是需要依靠另一个东西而存在的事物。
什么是正报呢?就是能够独立存在的事物。
比如,一棵树本身是正报,而树上的叶子和鸟是依报,因为树上的叶子和鸟必须依靠树才能存在。
比如,有鲜花才能吸引蝴蝶,因此鲜花是正报,蝴蝶是依报。
如果一片地没有一朵花,那这个地方肯定也没有一只蝴蝶;
如果这个地方有几朵花,就能看到几只蝴蝶;
如果这个地方有一大片鲜花,就能看到很多蝴蝶。
蝴蝶是随花而生的,所以我给这个现象起了一个名字叫“花生”。
如果我们把花全部摘掉,那些蝴蝶也都会随之飞走。
因为花是正报,蝴蝶是依报,蝴蝶是随花的变化而变化,即依报是随正报的改变而改变。
再比如,米虫是白色的,麦子虫是黑色的,麦子就不会长米虫,米就不会长麦子虫。
很多虫子都有自己生存的条件,条件就是正报,当正报不存在时,虫子也就不复存在。
当正报改变,一切都会改变。
如果我们把米全部换成麦子,米虫就会消失,而麦子虫就会出现。
虫是依报,粮食是正报,所以依报随着正报转。
我们每个人的正报是什么?
就是我们自己,即我们的命。
名利、家庭孩子、健康、平安等等都是依报。
命是最重要的,一个人命都没有了,还谈什么平安健康、贫富贵贱呢?所以这一切的变化都是随着命的变化而变化。
蝴蝶只去哪里呢?只去鲜花那里。我们的命就好比是鲜花,名利就好比是蝴蝶。
如果我们的命不是鲜花,而是狗屎,怎么能把蝴蝶吸引过来?
生命中的灾难、烦恼、疾病、痛苦就好比是苍蝇,如果我们的命是狗屎,就会吸引苍蝇。
如果我们想要摆脱灾难、贫穷、疾病、痛苦要怎么办?
只要我们的命不改变,即我们的正报不改变,外面的麻烦就改变不了。
当我们把狗屎改成鲜花,还用不用打苍蝇?不用,苍蝇会自动会消失;用不用想办法让蝴蝶来?不用,蝴蝶自动会来。
所以我们要改正报,而不管依报;
重视正报,而不重视依报。
即使蝴蝶飞到假花上面,停留一下,它也会立刻飞走。
现在很多人去外面求名求利,什么也没求到,有的人甚至还求来了麻烦。
把依报随着正报转换一种说话,就叫花蝶效应。
只要有花,蝴蝶纵飞走了,但它必来;
只要无花,蝴蝶纵飞来了,但它必去。
如果我们的命是花,不用去求名利,就像蝴蝶一样,它一定会自己飞来。
《易经》里讲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只要我们不停地积德行善,即使我们不求名利,一定都会有名利。
所以我总结了一句话,人生的一切想不到、求不到、争不到、算不到,一切都是因缘果报。
我们要把精力拿出来修正报,而不是求依报,比如名利。
当我们正报修好了,依报会不可抗拒地出现。
在我们顺利的时候,也要花时间来修正报;
在我们不顺的时候,更要花时间来修正报。
昨天晚上有位同修和我说,他突然触摸到了佛的慈悲和愿力,就一直在哭。
听完他的讲述后我非常高兴,告诉他他真的发财了。为什么呢?当我们的心触摸到了佛的愿力和慈悲,感受到了佛的功德和光明,我们的命就会改变成花的命,所以必然会有好事降临。
因此我们就知道为什么有病人能在寺院痊愈,还是这个原理,依报随着正报转。
因为正报改变了,外面的依报就会随着改变。
当我们把狗屎换成花的时候,苍蝇就会自动消失,蝴蝶就会自动出现。我们的健康、灾难也是这样,根据我们的命在变。
当我们的命变好了,身体也会变好,孩子也会变好,生意也会变好,家庭关系也会变好……整个依报都会改变。
我们要有紧迫感,因为我们不知道明天等待我们的是什么。
凡是那些飞机失事的、汽车出事的、意外死亡的,他们在事故发生之前都不知道,甚至很多得恶病的人,在检查出来之前也不知道。
所以我天天都在忏悔、念佛,只要把正报改变了,就能保障我们依报的平安吉祥。